湖南省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改革整体实验.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70848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改革整体实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湖南省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改革整体实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湖南省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改革整体实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改革整体实验 报 告 从2001年开始,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改革整体实验已经基本完成,现将整个实验的背景、由来、过程及评价作出终结性报告。以利提高认识,促进开拓发展。 所谓“生活化作文”,可分三个层面来表述:一、学会做人是生活,也是写好作文的根本;二、生活、对生活的认识是作文的源泉;三、真实的生活加上创新的写作是生活化作文的灵魂。生活化作文的核心理念是:作文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本着这种理念,我们对过去作文教学进行改革,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遵循“生活感觉表达;生活感受表达;生活感悟、思辨表达”这样一条逐步加深、循序渐进的作文训练思路,使作文的教和学这片古老的园地,呈现勃勃生机,作文面貌显露盎然春意。 一、问题的提出 作文教学是中国教育领域最古老的科类,在科举时代,作文又是进入仕途的敲门砖,因此它既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又承载着沉重的历史传统。人类进入20世纪,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社会面貌瞬息万变,教育事业也发展迅猛,然而作文教与学依然龙钟老态,近一个世纪的改革,要说进步也只是步履蹒跚。这些问题可以从学生的写作与教师的教学两方面进行剖析。 从学生的写作来看: 1从“文以载道”到“政治标准第一”,使学生作文限入一种僵化状态,没有灵性,没有创新,刻板雷同,虚假沉闷。 在过去长时期“左”的思想桎梏下,对学生作文的认识产生一个误区,即强调“文以载道”,强调“政治标准第一”,把学生作文等同于成熟的社会宣传品来要求。于是作文教学对学生写作的指导和评价首先就是强调这一点:写事,必须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写人,必须是一个高尚的甚至理想模型式的人;议论,必须体现无产阶段的立场观点。总之必须思想健康,格调高尚。凡此种种,都是把学生作文等同于党报文章来看待,没有认识学生作文是一种写作训练,主要在于通过训练学习写作,提高表达能力,作文是对社会、对自己生活经历、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我们鼓励学生正面地积极地认识生活,面向人生,但不应禁止他们写此外的题材,限制他们张扬自我的要求,扼杀他们异乎寻常的见解。 对于学生作文的这种要求所产生的结果便是思想的闭塞,学生若于无话可说,没有那么多“有意义”的题材可写,于是就只好说大话套话,说假话,说现话。先是看报纸上的、“示范作文”之类的书刊上说的什么,选那些人们常说的,口号式的,表决心的豪言壮语抄了过来,起码不犯思想不健康的错误,得个最基本的保险分数。说假话,凭空杜撰,无血无肉,要写“我坚韧的品格”,就写依然健壮的父母双双亡故,满纸漏洞百出,虚情假意。说现话,去年写过的我的老师,今年换个名字又再来一次。一个班里可以同时出现好些篇扶盲人过街的“有意义”的文章。本应是百花争艳的学生写作园地却是一片荒芜地。 2强制性加限制性的作文训练,使学生长期限入被动写作的状态,产生了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和厌倦心理。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都是由教师命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题目是教师命的,是否是学生想写的,有无材料可写,就很难符合众多写作者的实际情况。这样去写作,就完全变成了完成教师派定的一个任务,带有强制性,而题目又有限制性,长期在这种状态下作文,学生感到无话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不良的写作心理:视作文为畏途,见到要作文就苦闷害怕。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患这种作文恐惧症的不是个别,也不是少数,据调查在重点中学占60%左右,一般中学这个比例就更大。 3由于写作内容的匮乏,情感的低落,更加重了写作表达语言的枯涩和混乱。 本来对于习用母语十余年的中学生来说,要求他们有条理地清楚地把一事件的过程说出来,把事物的状貌说出来,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说出来,都是可以做到的,都具有这种使用语言的基本能力,即使词汇不丰富也可以说得准确、明白。可是学生作文的现状是语病都很严重,病句多,句与句间衔接不当,词语选用不得体。 当我们去认识这个问题的时候,是不能只责怪学生语言学得不好的,它还有一个深层的原因在于思维。学生对要写的事物本身就了解不透彻,掌握不具体,对事理的认识本身就不明晰、更不深刻;根本没有表达的物质准备和情感基础,混混沌沌的思维就只能产生含含糊糊的语言。因此,孤立地看待语言问题是不准确的,孤立地进行语言训练也是难以显示出成效的。 学生是一面镜子,他们的作文缺陷实际上都反映着教学的弊端: 首先,把作文看作一门技术,作文教学主要在技巧训练上回旋;忽视生活的积累和写作内容的开拓。 写作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过去的作文教学的视点总是落在怎么写的训练上,把作文看做是一门工匠的手艺活,认为只要是手艺到了家就可作出精巧的活计来。一段时间语文教学的读与写都重在技巧上。例如某册初中语文课本,一篇篇课本前的“训练重点”就是:“中心思想”“段落层次”“两相比照的结构”“夹叙夹议的写法”“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等等,这些都是在倡导从文章作法的角度去解读文本的。阅读尚且如此,写作就更加直接落在技法训练上。如,怎样立意,怎样选材,怎样安排结构,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过渡照应等等。到了高中更多是训练应试作文,搞出一个框架模式,诸如三段式,纵向展开,横向展开等等。那么“写什么”呢?有怎样的题材,有怎样的人物、事件,有怎样的情感,有怎样的认识,这一些似乎都看作是学生自生自长的事。因此,教师不指导积累生活,不指导激发情感,不指导提高认识,不培育文化底蕴。单纯的技巧训练不仅学不到技巧,就是学到一二,也悟不透,用不上。这样的作文,形如干枯的一副骨骼模型。 其次,传统的作文教学程序和环节基本没有得到改变,教学呈现低效状态。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命题指导写作批阅评讲。命题大多是教师随心所欲,来源于灵机一动。至于每次训练目的重点是什么,心中无数,全学期全学年怎样全盘安排更没有科学的计划。指导,教师觉得无话可说时就一言不发,有时却又不厌其详,越俎代庖,把如何开头、如何行文、如何结尾说一个完完整整,让学生作文成了“听写”,严重扼杀了他们的自主写作精神。批阅,过去强调是全批全改,精批细改,后来略有淡化,教师批改的功夫少了一些,但不管精改和略改,一个共同的缺陷是没有发挥批改的效益,学生没有认识批改,接受批改,更没有通过分析批改或自我修改来提高写作能力。因此一个耗时巨大的环节,从收效的角度来看基本上是流于形式。讲评的缺陷在于空泛化,因为事先心中无数,不知本次训练的目的,所以讲评就没有具体的落点,每次都是先概说得分情况,再宣读优文,后指出缺点,而每次所说的缺点又基本相同:诸为立意不新颖、选材不生动、认识欠深刻、结构欠条理、语言有毛病总是落实不到对典型的具体的文字去作具体的评说、修改。如果说学生作文有千篇一律的问题,那么教师的讲评更有千次一律的公式。僵化的程式,是教学僵化的一个侧面表现,在这样的训练下自然也难快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三,多年的教学改革,路子没有走对,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学的改革是各科教学改革中最热闹的一科,作文教学尤受关注,各种改革主张纷纷推出,但都成效不甚显著。这些改革大多针对过去的教学无序状态着手,力图变无序为有序。有的以文体训练为序,初一重点为记叙,初二重点为说明,初三重点为议论。再在此下将各种文体细分为若干训练点,记叙文如一人一事、一人多事、多人一事、场面描写、人物刻划(外貌、语言、行为、心理)等等。有的则以作文技法为序:立意、选材、组材、语言、修改等等。再有如“格格派”着眼于写作“入格”,把各种体裁的文章按结构、写法分成许多“格”,多的分为356格,要求学生一格一格地练习,做到“入格”,认为全面入格了,各种文章就自然都会写了。这种作法把技巧派推向一个极至,形式化、烦琐化,完全忘记了写作中掌握内容的重要性,结果必然没有出路。而搞系列训练的,也只具有改良的意义,有一个“序”,比完全无序确是一种进步,但仍然没有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着力点的偏移,表明它并未抓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其效果也是不显著的。 以上所罗列的便是实验开展前大面积作文所存在的问题。作文教学的实验必须面对这一现实,对症下药,作出合符科学的改革。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会议提出必须坚持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这才是发展教育的方向,是振兴民族的保证。这一主题思想把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当我们用这一思想来重新审视过去的作文教学,便有了一种拨开迷雾豁然开阔的感觉。作文教学必须坚持素质教育,它既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而写好作文又必须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前提,作文不只是一种孤立的技能,它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这使我们对作文的本质属性有了新的认识。要实行创新教育,我们所认识的创新不只是一种思维品质,而且是一种性格品质,因此要培养学生善于创新的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意识。写作本来是一种创造,作家的写作故称创作;中小学生的作文,就其社会意义来说它不算创造,它很难超越社会上已有的作品而绽放一朵艺术奇葩或成就一部思想经典,然而就学生自身来说每次作文都应含有创新的成分,它总得全部或局部地超越自我,用了过去不曾用过的题材,用了过去不曾用过的表达方式,或者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情感。作文的本质是创造,它不是能凭已有的公式去解决的一个思想方程。由这些观点来审视我们过去的作文教学时,就明显地发现了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立足于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从创新教育的高度去认识作文教学的真谛,去探寻作文教改的出路。这便是时代的步伐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 思想与实践总是相辅相生的。创新教育的思想在中学作文教学的园地里迅速得到了反映。一是校园以内的,那便是高考作文命题及评分标准的改变;一是校园以外的,那便是“新概念作文”大赛掀起的一股热潮。校园内外的呼应使学生作文呈现勃勃生机。 高考作文,一改过去的扣材料作文和单命题作文的形式推出话题作文,由封闭向开放迈出了一大步,学生可以围绕话题选自己熟悉的题材写自己擅长的文体,使写作的潜能尽情施展,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题之内出现了一批流光溢彩的考场作文。同时阅读评分分为基础分与创造分两个等级,意在提倡和鼓励创新,促使作文教学从过去的应试训练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去探寻开拓新的出路。 萌芽杂志社与全国七所高校联合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是在当时中学作文界爆响的一声春雷。这是一次主题鲜亮的竞赛,学生们用初露的才华和张扬的文彩诠释了这一创新的主题,高校又破格录取其中高三学生中一等奖获得者,使作文地位也得到了提升。这场竞赛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响应,横扫多年来作文封闭训练的陋习,启发人们用新的观念去认识作文,评价作品。 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我们再去思考作文教学改革的路子时,就由作文与人的素质、作文与生活、内容与形式等等纷繁的矛盾中提炼出生活化作文的这一立意,多年来在困惑中的挣扎与摸索,由时代警醒了我们作出这一选择。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社会活动的能力。写作是凭借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一项富于创造性的心智活动,它综合了信息的收集处理、材料的分析综合、思维的联想想象、语言的整合表达等多种能力,是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新的作文教学理论应从单纯的写作知识、技巧的研究发展到对学生生活的研究,对学生收集信息、积累素材、实践活动的研究,对学生兴趣、动机、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传统的教育方式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被美国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家罗杰斯讥之为“壶杯”教育理论。教师(壶)拥有理智的和事实性的知识,学生(杯)是消极的容器,知识可以灌入其内。要破除这种“杯壶”教育方式,首先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归为“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及其平衡过程”,并提出著名的“学习从属于发展”,“知觉受制于心理运演”的学习原理,并提出:新的教育方法应尽一切努力按照学生的心理结构和他们不同的发展阶段,将要教的材料以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形式进行教学。 传统的作文教学对写作能力的认识,只停留在它的表层结构上,认为作文能力仅仅是运用语言来表达对事物认识的能力,把作文能力看成是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简单组合,因而忽视了写作心智的训练,只是在低层次上的重复。而作为心智核心的情感、思维活动是写作的先导,它贯穿于写作的全过程,指导制约着写作活动。罗杰斯认为,单纯的技能只是静态、表层的、外在的。能够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章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表达能力强,才能把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表达得生动有序。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就语言教学问题指出:“从事语文教学必须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不正确就不能获得所要求的效果,不成其为技能。”“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一种素养,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本课题就是依据这些理论,研究初中学生生活化作文的外部情境、内部心理以及作文活动的形式、过程,研究学生生活化作文的写作规律,构建新的作文教学序列,有效提高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 三、研究目标 1、初步形成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理论框架。 2、以生活积累、思维训练、语言表达为要素,构建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体系。 3、架起作文与生活的桥梁,设计作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4编写一套切合师生使用的作文训练教程。 5切实提高写作教学效益,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四、变量的控制及样本的选择 (一)变量的控制 1、自变量: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改革整体实验的实施。 2、因变量: 实验教师生活化作文教学理念的形成 实验教师教学作文水平的提高 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以及语文素养的提高 3、无关变量的控制: (1)在实验地区、学校采取随机取样的方法,确定实验学校、对比学校。 (2)实验学校办学条件、师资条件和学生条件大致相等,并确保稳定。 (3)实验学校和对比学校均采用相同教材和三维(生活积累、思维训练、语言训练)作文训练序列。 (4)实验学校和对比学校学生活动总量相等,实验学校不准加重学生负担、增加课时量,不加班加点。 (5)不人为地在实验学校和对比学校之间制造竞赛气氛,保证实验中学生心理情绪的稳定。 (二)样本的选择 采用整体取样的方法,在全省部分地市平行学校中确定每个地市25个实验学校,25个对照学校进行实验。 地市 实验单位 对比单位 实验学校 实验班 对比学校 对比班 湘西 3 6 2 6 湘潭 3 8 2 8 怀化 5 25 3 3 郴州 16 48 4 8 长沙 2 16 2 4 娄底 8 32 3 6 五、实验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写作理论 从写作主体和写作过程两方面研究初中作文教学的规律,在一到四年之内写出有关论文。 写作主体方面的教学规律研究包括: 1、智力因素:观察与写作,积累与写作,想象与写作,逻辑思维与写作。 2、外智力因素:动机与写作、情感与写作、意志与写作 写作过程方面的教学规律研究包括: 1、活动情境 2、选材立意 3、构思谋篇 4、语言表述 5、修改评价 (二)教学体系 研究初中生三年期间写作中生活积累、思维训练、语言训练的三维序列,构建新的作文教学体系。 (三)课堂模式 1、初中作文课堂情境、活动设计 2、初中写作典型题材课堂教学设计 3、文章构思谋篇课堂教学设计 4、规范、准确、生动、简明、连贯、得体写作语言以及描写、叙述、说明、议论表达方式训练设计。 5、课堂作文评改教学设计 六、实验研究的过程和作法 1确立课题,组建机构 基于以上的背景和我们认识的飞跃,我们决定开展中学生活化作文的大面积实验,这一实验在全省城市及农村学校同时进行。为了便于实验的组织和推进,于2001年3月成立了实验课题组,由省教科院基教所副所长、省中语会理事长马智君任组长,省教科院基教所语文室主任、省中语会副理事长吴雁驰、湖南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郑定子任副组长,课题组成员还有各地市中学语文教研员,长郡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刘建琼、湖南教育编审黄耀红等。阵容强大,有研究实力。 2开展调查,统一思想 为了进一步了解教学实际情况,我们组织分别对城市及农村初中作文教学进行调查。城市代表学校有湖南师大附中、长郡中学等,农村重点调查剖析了怀化、郴州、湘潭、湘西、娄底、常德、益阳等。在取得对情况了解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召集研讨,从理论上统一了认识。 3分项布局,形成网络 实验的主题是生活化作文,这是一个整体,为了研究的深入,我们把它分解为若干项目,提出二级课题,由各地市重点研究,在二级课题下,又可分出一些三级子课题,由某些学校重点研究,这样便可形成较完整的网络。我们强调的是这些子课题不是孤立、单项的,它是生活化作文这个主题下子课题,因此它必须体现生活化作文这一思想理念。二级课题有以下项目: 作文与人生观、价值观。作文作为写作者意识形态的反映,它总会表现出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学生也不例外。文章中表现出自己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崇尚什么,摒弃什么。这些观点以及从属于这些观点的情感,都在作品中显形或隐形地表现出来,成为作品的灵魂。因生活化作文的理念认为,学会做人,做具有高尚人格和情感的人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条件之一,同时在学写作中又可让学生学会做人,这是具有相辅相成的意义。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其互动共进,我们把它定为一个二级课题,交由长沙市学校重点研究实验。 作文与材料积累。作为作文的材料,其内容可以是一段生活经历,对一事物的知识,一段思维历程、情感历程,对一个问题的认识这一些归总可称之为文化积淀。积淀越厚实,材料越丰富,越有可能写好文章;反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在作文时,常犯愁无话可说,积淀不丰是其直接原因之一。为了研究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把“作文与积累”定为一个二级课题,下分“怎样指导观察”“怎样指导体验”“读书与作文”“课堂作文情境化设计”等几个子课题,交由怀化市教科所领头研究实验。 作文与心智。应该说整个作文都是一种心智活动,这里说的是心智,主要指心理层面的能力,把它定为一个二级课题,下分“作文与想象”“作文与思维”(包括分析、综合等)等几个子课题,交由常德市教科所中语室领头研究实验。 作文与外智力因素。作文与外智力诸因素有着许多密切的关系,有的甚至决定着写作的成效和写作能力长进的速度。在这个二级课题下,又分出“作文与兴趣”“作文与动机”“作文与情感”“作文与意志”等子课题,交由湘潭市教科所中语室领头研究实验。 作文与技法。把技法作为一个二级课题,并非孤立地研究技法,而是在生活化作文主题下的技法研究,即在丰富内容,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谈技法,把“怎样写”的问题与“写什么”的问题同步研究,在具备表现内容的同时思考怎样去表达更有效果。其下的子课题有“怎样选择材料”“怎样确定详略”“怎样谋篇结构”“怎样开篇结尾”“怎样设置高潮”“怎样前后照应”等。这一课题由益阳市教科所中语室领头组织研究实验。 作文与语言。语言是表达的基本工具,是作文的要素之一。在这个二级课题之下,分设如下子课题“语言的基本要求:规范、连贯、课体”“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叙述语言与作品的人物语言”“形成初步的语言风格”等。这个课题由岳阳市教科所中语室领头研究实验。 作文与修改。修改是写作文的重要环节,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在这个二级课题下分设,如下子课题“教师如何批改作文”“让学生从作文批改中接受效益”“怎样组织学生相互批改”“怎样指导学生学会自我修改并养成修改的习惯”。这一课题由郴州市、湘西教科所、娄底市中语室牵头进行实验研究。 4求真务实,开展研究 把实验研究网络组织安排好后,大量的工作是在全省范围展开落实的研究实验。各地各学校作了许多扎实的工作。整个实验研究的进行表现了如下特色。 目标明确,任务落实。我们把二级课题分到地市,各地市中语室围绕生活化作文的主题和所承担的二级课题有针对性地实验研究,主攻有方向,实验有目标。 领导重视,措施有力。各地市都成立了课题实验研究领导小组,由中语教研员和重点学校教研组长以及知名教师参加,负责领导实验工作。各地市中语室还申报有关课题,由市教育局、教科所提供部分科研经费。 定题定点,培训教师。总课题组针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在衡阳市、长沙市等地进行了一年一次的培训每个地市在管理一个二级科题下,又切分成许多子课题,便把这些子课题交由若干学校实验,如怀化市中语室就选定了22所学校协同承担5个子课题的实验研究任务,并确定4所为示范实验学校。这样更加强了实验校的责任感。定点定校后,各地市开展培训实验教师的工作:请名师任课,组织教师研究讨论,有的还“派出去”“请进来”。各地市都选派了承担实验课题的教师去先进校学习、参观。怀化市还请了程红兵等上海知名教师来讲课以培训教师。 长期规划,分步实施。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周期性很长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我们确定三年为一个周期,在实验研究前就要作出一个长期的规划来,确定三年如何去分阶段实施。例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就这样安排计划。初一年级:A观察与注意,B观察与兴趣。这是在心理方面培养学生重视观察、爱好观察。C静物观察,D定点观察。这是培养其观察能力。初二年级:A观察与发现,B动态观察。这就有较高的要求,要通过观察发现新的东西,要会观察事物的运动、变化。初三:A观察与思考,B换点换角度观察,C复杂事物的观察。这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观察的方法来说要求移步换点,转换角度;从观察对象来说由简单物体变为了复杂事物,为社会现象;从认识层面来说,还要能把观察所得进行分析、整合,找到原因,了解相关联事物。长期计划作为后,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去,便可循序渐进研有所获。 5适时小结,交流经验 实验研究实践小结,这是每个阶段都遵循的规律。校一级子课题实验研究,以教研组为单位更容易集中管理,每一节实验课,每一个实验活动都有小结。地市一级一般是每年小结一次。这种小结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了口头汇报书面交流情况以外,还举行年会论文评选,教书实验课题公开课,再以课为样板进行评说,推广已取得的经验。这种活动,在湘潭、常德、怀化、郴州、衡阳等地市举行。 全省于2002年5月在师大附中举行生活化作文研讨会,各地市实验学校踊跃参加,到会300多人。会上由省中语会作了我省作文教改成就及发展趋势的报告,进一步阐述了生活化作文的理念,总结了生活化作文实验进展的情况。会上湖南师大附中、长郡中学上了“社会人物描写”“学校人物描写”的作文实验研讨课。经讨论评议,对推动课题实验研究起了积极作用。 6开拓园地,奖掖先进 开展实验的直接效果是学生涌现了大批具有新意的好作文。这些作文除了在课堂评讲时与老师给予直接的表彰传播外,学生还需有更高层次的表扬奖励,以激发热情,形成良好的导向。一时间,各地各校文学社团更加活跃,自编校本刊物为百花争艳绚丽登场。如师大附中的白帆,长郡中学的澄池,常德市一中的三月,岳阳市一中的汀兰,湘乡树人中学的树人,岳阳市八中的新空间,一些初中校也编出了精美的文学刊物,为浏阳市淮川二中的日月星,安化县马路镇联校的飞雪,株洲硬质合金厂子校的热土等等。选文质量之高,编排设计之精,有的甚至可与公开发行的刊物媲美。湖南教育出版社抓住这一机会创办了中学生作文,辑选全省和省外的中学生优秀之作公开发行,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良好影响。 2003年,省中语会又与教育出版社联合举办了全省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检阅作文实验的成果。此次大赛,不收竞赛费,学生踊跃参加。共收到四万多件来稿,从中层层审阅,最后评出一等奖30篇、二等奖100篇、三等奖182篇;同时对积极组织参赛活动、作品质量优秀的单位、学校,评出组织奖12个。获奖文章充分展示三湘学子的创新思维、写作才华和青春风采。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生活化作文实验的阶段成果。 7检查验收,总结评价 在经过了近三年的大面积实验后,有的二级课题、三级子课题渐趋成熟。全省实验进入总结验收阶段。各地市、实验学校开展了总结工作。总结自始至终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将积累的数据材料筛选整理,科学地对实验作评价。地市级写出总结报告8份,校级写出子课题实验报告58份。 在总结评价过程中,省课题实验研究领导小组还组织成员下到地市、实验学校检查验收。所到之处,听取汇报,参阅实验档案,验收成绩,同时也分析所遗留的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如领导组成员张良田、马智君、吴雁驰、周望城、郑定子、黄耀红等六人就去怀化铁路三中验收了“初中作文课堂情况活动设计”,芷江二中“情境教学”等几个子课题的实验工作,准确地作出评价。像这样的验收工作,省级验收了58个二级课题及三级子课题,其中有56个由中心组颁发了结题证书;地市级到县、实验校验收了近百个子课题。整体实验工作,基本终结,进入普及推广阶段。七、实验的成果及其分析 五年的大面积实验研究,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一)形成了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思想和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和支柱,要坚持一个有方向的有序的长期的实践,更需要有清晰的坚实的理论基础,要突破原有的习惯性的老路子而有所改革,有所创新,则更需要有锐利的相对成熟的思想理论来武装。几十年的作文教改其所以成绩不显著,其主要原因是患有理论贫血症。大多数的作文教学都沿袭的是代代相因的作法,因袭的重负使人麻木得对它不思改造。也有一些有志之士、有识之士,认识到作文的本质,但作文是对社会意识形态依附性很强的学科,在长期的强调政治第一的思想体系下,决无它独立于潮流之外的余地。作文教改也就只能蹒跚于小打小闹,修修补补的疆域。今天有了提倡创新,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坚持实事求是的社会思想基础,作文教学反璞归真、显现本质才可能得以实现。我们提出生活化作文,核心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凭借作文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对此,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的阐释。1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生活化作文观的根本原则。学生作文其本质是学生主体的生命活动,是他们生活和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总是有表达欲望的,如果该表达而得不到表达,压抑于心、情动于中而不能形于言、形于文,便有内心阻滞的感觉,在生命过程中出现不和谐、不畅适。作文教学就应当注意和适应学生这种生命化的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意愿。实现生命的需求,并在表达中渗透自己的做人原则,价值观念、是非观念、个人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意趣等,让写作成为生命的真实写照和享受生命的方式,真正做到“人”“文”的统一。为此作文教学我们做到了以下三点。激发主体的主动性。过去作文教学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学生作文总是被请入瓮中,任师长或学业或升学的颐指气使,陷入被动完成任务的状态,于是作文成了负担,而不是他们自身的需要。久而久之,便厌倦作文,甚至厌恶作文,根本谈不上主动性。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所写出的东西,即使是一个长于写作的人也不可能产生富有激情的好成品。面对这种状况,作文教学要千方百计保证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地位,创造学生自主写作的气氛和空间。作文教学的主要方式还是课堂统一命题的写作训练。统一命题有一个缺点,不是每个学生对同一题目都感兴趣,都有充足的题材可写,为此我们必须改造写作前的指导工作,把过去命题后直接告诉学生怎样写改为重在创设情境激发写作热情。经过实验,在创设情境方面我们总结了这样一些方法。(1)实物展示法:如联系写静态的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整体到局部抓住特色进行描摹,学生感到有话可写了,写作的情绪也就激发起来。(2)图片展示法:把与写作对象相关的生动的画片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回忆与想象。(3)多媒体展示法:把要写的事物对象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播放。(4)角色扮演法:把一些生活故事编制成小剧本由学生表演出来,吸引学生观赏思考,从而激发写作兴趣。(5)组织活动法:在布置作文题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活动,先提示他们注意在活动过程中搜集有关材料,作好写作准备。如参观、访问、调查及其它公益活动等。(6)情境体验法:指导学生到一些生活场景和自然环境中去体验,引发写作的情思,如到车站、集市、乡村中去走走,置身于大自然去获得感受。(7)讨论辩论法:提出问题,甚至提出针锋相对的观点,在课堂展开讨论、争辩,引导学生去思辩、认识问题,丰富思想,获取写作论文的材料。为了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话,把自己深受感动的事,每学期要有两次任学生自由作文的机会。此外提倡学生课外写随笔、日记等。每学年要规定完成初中不少于1万字,高中不少于1.5万字的课外练笔。事实证明,学生大量的佳作,都出自于他们的这种自由写作之中。培养主体的真诚性。说真话不只是个作文的问题,更是个做人的问题;爱说假话,爱写假文,不只是文风的败坏,也是人格的堕落。本来孩子的天性应该是率真的、诚实的,但作文中却充满假话、空话,这都是被逼出来的。他们平时若写了“思想不健康”的作文就得挨批评,考试时写了就得惨重扣分,于是只能千方百计用假话去逢迎。久而久之,作文就变得不是写自己的话,而是写别人爱听的话。至今,相当多的人还是持这种观点:宁可让作文说假话,也不能让作文说错话。其实,说假话就是最大的错误。作文一定要坚持学生说真话,只有说真话、动真情才可能写出好作文,做一个真人。我们不要动辄就指责学生的“错误”,他们对不良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批评,就说成想表露阴暗面,对不良现象表示愤慨,就说与现实格格不入等等。学生正是处在长成过程中,即算认识有些偏差也完全不足为怪,这正是教育的责任所在;你想封闭它、压制它,不仅无助问题的解决,它反而潜滋暗长。因此,与其让学生写使人爱听的假话,还不如让他写出存在心里的错话。这实在是一个最朴素的真理。怎样去要求学生作文说真话呢?叶圣陶先生说:“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世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状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积郁,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这里讲了两层意思,一是说写的内容要合于真际,切乎状况,这是说合乎客观实际;第二层说表达要符合主观情感。他还进一步从写作程序来说:“从原材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实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蔑、卑鄙的态度。”这也有两层意思,一层说选材要实在,二层说行文、言说要诚恳。真诚,就单从写作的角度来说,也是出佳作的第一要义。倡导学生作文写真话,只要在评价时把握尺度,不“扣帽子”,“打棒子”,学生是勇于说真话的。当放开以后,还是要注意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评价客观事物,逐步学会辩证地认识问题。要防止走向另一极端:提倡说真话就热衷于以偏概全,凭一时意气发牢骚,这恰恰又不符合圣陶先生所讲的要“合于真际”“切乎状况”的要求,这是另一种状态的“失真”。张扬主体的个性化。以人为本,发展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生活对人的要求。因为保护和鼓励个性就是保护和鼓励创造性,创造性是个性的灵魂而产生的思维飞跃。作文教学如果忽略了个性间的差异而一味地强调某种共性或模式,就必然扼杀学生的个性,这是与生活化作文背道而驰的。创造性不只是学生应具备的思维品质,也是应具备的性格品质。具有创新的性格品质的人就敢于创造,具有追求创新的精神的人,遇到问题不是看别人怎么讲、权威怎么讲而人云亦云,而是敢独立思考,敢于想象,敢于突破。为此,作文教学就应提倡创新,鼓励创新,放飞精神,放飞思想。毛泽东曾说过:“出一张卷子,什么都答出来了,一点创造性都没有,可以打个及格,不一定打优秀;答了一半,但是很有创见,你给他打满分、八九十分也是可以的。”这番话要在大型考试中操作当然有困难,但鼓励创新,高度评价创新的思想肯定是具有真理性意义的。高考作文评分特别划出一个“创造”等级也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平时的作文教学要珍惜学生迸发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对具有创造性的作文评分要高看一等。对学生作文中表现出的一个有价值的新观点,一段有特色的生活记录,乃至一个新颖的细节,运用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或者是建造了一种新的结构,取其一点就要表彰鼓励。这是具有导向性意义的。具有创新的思维品质是指善于创新,即能写出起码在某个方面具有新意的作文。这个方面被某些人认为是技巧训练的结果。诚然学生需要知道一些技巧才便于熟练创新,但主要还是凭借思维训练,只有思维创新了,文意才有新的境界,技法才会优选得当。怎样训练学生创新呢?这是一个长期的贯穿于整个作文教学全程的工作,并非是一个阶段,一个步骤。经过实验,总结出如下创新途径。(1)立意创新。遇到一个问题或文题,不是直接地从原点出发去思考,而是从其外围与之相关的事物出发去思考。“原点”总是比较局限的一个领域,外围才有更开阔的天地。例如,作文题是“水”,那么从原点出发就只是写水的价值,水资源的珍贵,爱惜用水,保持水源清洁,化水害为水利等等;而思维一经飞跃,突破这个局限,运用联想、比附等手法而写与水相关的事物,那就找到了一块无限广阔的空间,可以写:“水与生命”,“涓滴与大海”(个人与积累),“水与人生”(沉浮),“水与政权”(载水之舟也覆舟),“水与血”(血管里流的总是血,喷泉里流的总是水),“小溪流之歌”(走向博大,追求高远,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水与文章”(文章气势恢宏磅礴,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桑沧之变”等等,其立意开阔新颖,似乎难以穷尽,而又互不撞车。(2)视角创新。对一事物或文题不是单向的思考,而是抓住其特色进行全方位的作辐射状的发散式思考,每一新视线的落点,便又是一个新的立意。如“雪”,你视它的颜色,可以歌赞洁白纯洁,你视它掩盖污浊,可以想到它粉饰太平,你视它的温度,可以批判冷酷,而有人看到它遇温即融为水滴,又联想到它感受到温情就感动流泪,写出它的人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个新视角就是一方新的风景。(3)诠释创新。对事物、文题的理解、诠释,不完全根据常义,对作为文题的词语也不完全根据字典义去解读,而是另辟一层新义。如文题“风景这边独好”,“风景”是什么?是自然景物,是社会风光,固然都可以,但所见平常,难以出新。给出新的理解:人就是一道风景,是一道立于社会的风景;进而想,人生也是一道风景;甚至人的生死都是富留于社会的一道风景。你对风景怎样解读,文章就有了自己的意境。(4)认识创新。把所讨论的问题不停留在一般所共见的层面上,而是掘向一个更深的层次。例如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绝大多数考生只是找出许多事例,罗列一番,作为例证,最后得出结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就是人所共识的层面。如果要再掘进一层,有学生就写:因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所以要用第三只眼看世界,既然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就要有信心坚守自己的答案。这两个立论就都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作前提,再讨论另外的意义。这就把问题推向了较深较新的层面。同样的道理,由伯乐相马的故事想开去,只能想到领导人、人事单位要有伯乐的慧眼,这只是直接的人所共见的层面;如果认识到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下,光靠领导人具有慧眼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人才体制的改革。这个认识显然就更深一层了。(5)选材的创新。作文材料的新颖在于它的独特性。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绿叶,人更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生活经历,中学生都有了十几岁的生活经历,他们即使经过了相同的学习阶段,甚至处在同一所学校,但家庭背景各异,成长的故事各不相同,有不同的道路,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喜怒哀乐,这些独特的东西就是自己写作的最宝贵的材料,在作文时能把它们调集进来,就会给人新颖之感。作文教学就要指导学生力避抄袭别人文中用过的材料,特别是用滥了的材料。写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动,自己的认识,也许这些材料不具备什么特别重大的意义,但具有真情实感,有的还可小中见大,写出感人的好作文来。(6)结构创新。中学生作文在结构上的毛病除了极少数条理不清外,主要是事无巨细平平铺叙,显得平板呆滞。学结构主要从阅读中借鉴那些成功的方法,灵活运用倒叙、插叙,注意穿插与衔接,详其重点,略其次点,做到疏密有间,高潮突起。这方面可以组织一些专题训练,如将两篇同题材的文章进行比较辨析,看哪种结构方式好,好在哪里。常作类似练习可有效提高布局谋篇的结构能力。(7)语言创新。对中学生作文语言的要求主要是规范、连贯、得体,但语言能力强的学生,特别是到了高中段后,语言已逐步形成一种风格,有的沉稳、平实,有的明快、飘逸,有的丰富华丽,有的善于幽默。对此,可以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风格并使之渐趋成熟。但学语言毕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中学生在这方面存在想好又不得好的现象,片面追求华丽的用语,结果浮虚堆砌,弄巧成拙;还有的词语积累不丰,又想出新,就生造错用,弄得晦涩难懂,连基本要求都达不到了,未受其益,反遭其害。2生活化原则生活化原则有两个方面的含意:一是作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二是作文源泉是生活,归纳起来即是为了生活和源于生活。作文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写作能力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能力,叶圣陶先生认为: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这一观念在绝大多数学生和少数教师那里是不甚明确的,学生写作文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他们不是从生活中需要与别人交流这一实际出发,所以不是思考如何写得让别人看得明白,而且爱看,使自己的意思、感情被人理解,被人接受。作文教学要反复让学生领悟这个观点,把这作为一个指导思想融入了学生的观念里,他们就会把作文写真写实,而不是去鹦鹉学舌式地抄袭别人,这就具备了写好作文的一个思想素养。作文源于生活,这是天经地义的。当然这个“生活”对中学生来说是广义的,主要有两方面:一个自身的直接经验,包括经历过的、观察到的、感受过的、长期积淀的材料;另外是间接接受前人的知识,及所有的文化成果,这也是他们写作的重要材料。红楼梦里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指思想认识,“人情练达”指经历、情感,有了这两条文章就自然写好了。对于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文章写得丰不丰富,首先是生活丰不丰富,而不是形式丰不丰富;文章深不深刻,首先是思想深不深刻,而不是语言深不深刻。因此,作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生活,广泛阅读,开拓源泉。要帮助学生养成为写作而积累的习惯,关注生活,关注周围一切,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生活。具体的工作如指导学生建立写作的“信息资源库”,把直接的生活感受用日记、观察笔记、随笔等方式记写下来,平时从各种渠道获取的有用的知识材料,可用剪贴、摘录的方式储存,有条件的还可从网上下载,分门别类编辑出素材“集装箱”,随时可调出使用。在辑录的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思考,一个中学生从课内到课外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应该还是宽阔的,内容应该还是丰富的,这方面城市学生尤优于农村学生。但是他们获取的这些东西一到写作时,临时又派不上用场,物我两端,总像隔着层障壁。其原因就在于这些材料在他们头脑中大多是些“原生态”的东西,没有进入自己的认识领域,没有内化而为自己的素质。为此,作文教学还应引导学生常作些思考性的练习,让学生对所见所闻所遇所识的事物,加一番思考,看所辑的材料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境,在什么题目下可以用得上。还可拟出一些文题后让学生“说作文”,要他们说出将选用哪些材料,如何布局等。练多了,可以提升储存材料的利用率,升华其价值。3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是生活化作文的重要原则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5条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强调了实践是学习、运用语文的唯一途径。学生是学习写作的主体,他们能力的增长是别人的努力所不能达到的,他们的观察、感悟、写作,也不是别人的实践所能替代的。加上写作绝不是一个知识性课程,而是操作性课程,如同体育竞技、唱歌绘画,其能力不是讲知识背条文所能提高的,主要靠实践,善于在实践中探究,在实践中领悟,然后娴熟于心,能力就自然增进了。这一点,我们的传统作文教学历来就是这么作的,无需赘述。唯有一点是,还应让学生学会自己修改文章。修改其实是写作的一个有机部分,也是一种能力,会不会修改,是写作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不能一辈子靠老师靠别人改文章,教学生会修改,也是教学的任务之一。传统的作文教学把学生的这个实践权给剥夺了,教师改得满版红字,学生并不重视,这分辛劳几乎白费。在这次实验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的作法。教师修改以作示范,修改的主权下放给学生。教师要精改一部分文卷,说出为什么这样改的理由,学生要研究教师的修改,领悟改的道理和方法。操作上可以把要修改的典型的文章选一两篇印出来分发给每人一份,讲评时,让学生谈对文章的评价和修改意见,充分讨论,教师总结出具体的修改办法。这样学生可从中学习评价作文,修改作文。组织学生修改,首先要改变认识和习惯,懂得学会修改是学写作的主要任务,让学生能认真、严肃地投入这项工作。态度端正后,方法上可以有小组评改、相互评改和个人自改等形式,这几种形式可以轮换着采用。小组评改:可以按写作能力强弱搭配,三四人为一个小组。评改前,教师可以把每个组精改一篇,发给这个所在组的同学研究,以作示范,然后让全组集体讨论,把全组的文章修改过来。相互修改,可以双方交换改,也可三四人为小组,在小组里交叉互换。在文章被别的同学批改后,原作者如有不同意见,可以与修改人讨论商量。若意见不能统一,还可在小组里展开讨论分析。由学生自我修改,最好先由教师通阅一遍,加上眉批和尾批,指出问题,再由学生自己修改,这样他们改起来才不至于盲目。改的次数多了,教师的批语可以逐步粗略一点、原则化一点。(二)建设了一个初步的教学操作体系作文一向是没有专门教材的,每学期就在语文课本中作几次提示性的指导,没有完整的体系。我们经过多年大面积的实验,把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基本上建立起一个体系来。虽然它还不很完善,但毕竟已有雏形。这是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很重要的基本建设。这个体系是体现生活化作文这一理念的,它以培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基本目标,全面优化人的素养,完善人格,增进智慧。其体系按三条线交叉编织。一是生活线:初一年级着重体验生活中的简单事物,初二年级着重体验生活中较为复杂的事物,初三年级着重体验生活中较为深刻的事物;二是思维线:初一年级着重培养观察能力,初二重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初三重培养思辨、评析能力。三是表达线:这条线以锤炼语言为基础,初一重记叙,初二记叙兼说明,初三记叙兼论说。然后细化实化,落实到每个单元的训练中。品格修养,素材积累,情感陶冶,写作方法,语言能力的提高,贯穿始终,在每个训练和日常学习中均有落实。有了这个框架比处于完全无序状态的练习又要方便一些、科学一些了。具体训练序列(专题)如下:七年一期 生活感觉表达 (侧重描写能力的培养) 1 静态物体 (观察“标本”或某一静物) 2 动态物体 (实地考察动物) 3 人格化的物体 (实地观察物体,将其进行人格化的描写;寓言、童话) 4 自然景物 (实地考察,描写当地风景名胜或学校的景物) 5 学校中的某个人物 (观察、访问一个同学或老师) 6 家庭中的某个人物 (观察、访问自己家庭中某一成员) 7 社会中的某个人物 (观察、访问某一行业中某一个人) 附练:通知、启事 七年二期 生活感觉表达 (侧重叙述能力的培养) 1 记学校的活动(学校体育节艺术节中的某一次活动、某一次班会、某一堂课等,侧重感觉活动的全过程叙述事情的要素:完整性) 2 发生在师生、同学之间的事(侧重感觉事情中人物之间的言行材料的取舍:根据中心、个人好恶、材料的趣味性、新颖性) 3 家庭的活动(侧重感觉家庭生活的细节叙述的详略) 4 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事(侧重感觉事情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叙述的人称) 5 社会的活动(侧重感觉社会活动的场面叙述的顺序) 6 发生在社会成员之间的事(侧重感觉社会成员中人物的关系叙述的情感倾向) 7 在假定条件下的事(侧重想象的合理性) 附练:计划、总结 叙述的要素、材料取舍、人称、顺序、详略、情感、想象能力 八年一期 生活感受表达 (叙述、描写、抒情能力的培养) 1 个性鲜明的人(观察了解某一对象,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 2 印象深刻的事(观察体验某一事情,抓住印象最深刻的方面) 3 富有情趣的物(观察静物或动物,捕捉或赋予对象以某些情趣) 4 内心深处的情(体验外界人、事、物给自己的触动,升华自己的情感) 5 现实生活中人、事、物的情感因素褒贬、好恶(观察、体验外界人、事、物,对某一对象作出倾向性的评价) 6 虚拟的人、事、物的情感倾向褒贬、好恶(提供虚拟的人、事、物,根据平时的生活体验,对其作出倾向性的评价) 7 蕴含创意的生活体验(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体验把握活动过程中的感受) 附练:介绍信、证明信、申请书 八年二期 生活感受表达 (叙述、描写、说明能力的培养) 1 事物的构造及特征(通过观察,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2 课堂上的科学实验(记录某次实验,将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 3 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写出情态、解读成因) 4 个人与自然环境(走向自然,感受自然的声音,写环境保护等) 5 科幻世界(奇思妙想,描绘科幻世界的缤纷色彩) 6 艺术世界(走进艺术的殿堂,牵手美的精灵,解说艺术世界的瑰丽) 7 体育世界(对体育盛况进行解说) 附练:感谢信、慰问信;倡议书 九年一期 生活感悟、思辩表达 (叙述、描写、议论能力的培养) 1. 由某次生活经历引发的感悟(回忆生活经历,感悟生活某些启示) 2 对某次生活经历进行的思辩(回忆生活经历,对人、事、物的特点进行思 考辨别,作出异同、优劣、是非的判断) 3由某次学校活动引发的感悟(回忆学校某次活动,感悟生活某些启示) 4对某次学校活动进行的思辩(回忆学校某次活动,对人、事、物的特点进 行思考辨别,作出异同、优劣、是非的判断) 5由某种社会现象引发的感悟(观察社会某种现象,感悟生活获得某些启示) 6对某种社会现象进行的思辩(观察社会某种现象,对人、事、物的特点进 行思考辨别,作出异同、优劣、是非的判断) 7由某次创造活动引发的感悟和进行的思辩(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体验把握活动过程中的感受,进行思考辨别,作出异同、优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