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习201205(刘振亭).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70341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学习201205(刘振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大学学习201205(刘振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大学学习201205(刘振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 大学学习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大学生活的重要特点表现在:生活上要自理,管理上要自治,思想上要自我教育,学习上要求高度自觉。尤其是学习的内容、方法和要求上,比起中学的学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和本领,除了继续发扬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外,还要适应大学的教学规律,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大学的学习既要求掌握比较深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要求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大学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定向性,要求大学生除了扎扎实实掌握书本知识之外,还要培养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特别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会独立地支配学习时间,自觉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还要注意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为将来适应社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刚步入大学,独立处于学校大环境中的你,了解了自己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学安排,熟悉了学校的各项资源后,并开始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时,你就真正进入了大学的世界,也将深入地融入了这种新的文化。第一节 大学学习的新特点大学阶段的学习与中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个人所处学习阶段的不同,对待学习的心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新生而言,如何适应这些变化,尽快了解和掌握大学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摆在每一名新生面前的首要问题。一大学学习难度加大,教学方式、学习方法与中学明显不同。第一,大学学习内容广、课程多、难度大。中学阶段,一般只学习十门左右的课程,而且主要讲授一般性的基础知识。而大学里所开设课程分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四个层次,每一个层次又由许多门课程综合而成。一般说来,大学四年需要学习的课程在40门以上,每一个学期学习的课程基本都不相同,内容量大,因而学习任务远比中学重得多。大学一、二年级主要学习公共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大学三年级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大学四年级重点学习专业课和进行毕业设计、做毕业论文。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校还开设了各类选修课程,学生只有按规定选修课程、取得相应学分后,才能毕业。大学的教学计划还安排了大量的教学实验、实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第二,大学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学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课堂讲授,教学过程中的每一天,每一节课,老师都安排得非常具体,有大量而紧凑的课堂教学以及频繁的课堂提问和繁重的作业。而在大学里,课堂讲授相对减少,自学时间大量增加。大学教师讲课的特点:一是介绍思路多,详细讲解少。主要讲授重点、难点内容,而且许多教师都使用投影机、多媒体授课,实现了授课手段多样化,授课进度比较快,一节课可能要讲授一章或几十页的内容。二是抽象理论多,直观内容少。三是课堂讨论多,课外答疑少。四是参考书目多,课外习题少。此外,大学学习的教学环境也发生了的变化。中学时期,我们有固定的教室、固定的座位,而且是小班授课,但是在大学里,每个班没有固定的属于自己独享的教室,有时1、2节课可能在这一栋楼的某个教室学习,但3、4节课又会到另一栋楼去听课,与自己一起上课的可能还会有不同专业的同学。 第三,在学习方法上,中学时期,老师教学生是“手拉手”领着教,老师安排得详细周到,不少同学养成了依赖老师,只会记忆和背诵的习惯。而大学老师则是“老师在前,学生在后引着走”教,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课外时间要自己安排,逐渐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不采用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的方法,提倡生动活泼地学习,提倡勤于思考。大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大学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有设备先进的实验室,有丰富多彩的课外科研活动等等。二. 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截然不同的特点是依赖性的减少,代之以主动自觉地学习。上中学时,老师会一次又一次重复每一课里的关键内容,但进了大学以后,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的角色,课堂教学往往是提纲携领式的,教师在课堂上只讲难点、疑点、重点或者是教师最有心得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就要由学生自己去攻读、理解、掌握。大部分时间是留给学生自学的。在老师授课之后的理解、消化、巩固等各个环节主要靠学生独立地去完成,这就需要有较强的学习自觉性,而不能像中学生那样由老师布置、检查和督促。大学的学习不能像中学那样完全依赖教师的计划和安排,学生不能只单纯地接受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在学习中的潜力。这种充分体现自主性的学习方式,将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并反映在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另外,大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较大的选择性。中学强调升学,学习围绕高考的指挥棒转,学生学习活动主要是由教师和校方安排,学生没有多少选择余地。到了大学,虽然仍有专业的限制,但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大,教师对大学生的学习内容也不加限制,很多教师还鼓励学生广泛涉及各类知识。除必修课外,学校还开设了许多选修课,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有选择地听课、学习。因此,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本领。如学习的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自主选择等等。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适应大学学习自主性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每个大学生都要养成自学的习惯。正如钱伟长所说:一个人在大学四年里,能不能养成自学的习惯,学会自学的习惯,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能否学好大学的课程,把知识真正学通、学活,而且影响到大学毕业以后,能否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大学毕业后依然需要不断的学习,不会自学或没能养成自学的本领,不会更新知识是不行的。微软公司曾做过一个统计:在每一名微软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里,只有大约10%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得到的,其他知识都是在加入微软后重新学习的。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一个缺乏自学能力的人是难以在现代企业中立足的。因此,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进行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自学能力必须在大学期间开始培养。许多同学总是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学校的课程安排也不合理。希望这些同学能够树立:“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的意识。 大学生不应该只会跟在老师的身后亦步亦趋,而应当主动走在老师的前面。例如,大学老师在一个课时里通常要涵盖课本中几十页的信息内容,仅仅通过课堂听讲是无法把所有知识学通、学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就把课本中的相关问题琢磨清楚(即常说的预习),然后在课堂上对照老师的讲解弥补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之处。看看哈佛大学的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央视世界著名大学制片人谢娟曾带摄制组到哈佛大学采访。她告诉人们:到哈佛大学时,是半夜2点,可让我们惊讶的是,整个校园当时是灯火通明的,那是一个不夜城。餐厅里,图书馆里,教室里还有很多学生在看书。那种强烈的学习气氛一下子就感染了我们。在哈佛,学生的学习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那时,我才知道,在美国,在哈佛这样的名校,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在哈佛,到处可以看到睡觉的人,甚至在食堂的长椅上也有人在呼呼大睡。而旁边来来往往就餐的人并不觉得稀奇。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倒头就睡的人实在是太累了。在哈佛,我们见到最多的就是学生一边啃着面包一边忘我地在看书。你到了哈佛,你就知道中国高校的差距在哪里了。在哈佛采访,感受最深的是,哈佛学生学的太苦了,但是他们明显也是乐在其中。是什么让哈佛的学生能以苦为乐呢?我的感觉是,他们对所学领域的强烈兴趣。还有就是哈佛学生心中燃烧的要在未来承担重要责任的使命感。从这些学生身上,你能感到他们生命的能量在这里被迸发了出来。在哈佛学习的一个北大女孩说,哈佛的本科生,每学期至少要选修4门主要课程,一年是8门课,4年之内修满32门课并通过考试才可以毕业。一般而言,学校都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后的头两年内完成核心课程的学习,第三年开始进入主修专业课程的学习。只有最聪明的天才学生可以在两三年内读完这32门课,一般的学生光应付4门课就已经忙得头晕脑涨了,因为在课堂上教授们讲的飞快,不管你听得懂听不懂,课下又留下一大堆阅读材料,读不完你根本就完成不了作业。那个北大女孩说,我在这里一个星期的阅读量是我在北大一年的阅读量,而且,在哈佛的作业量要求很大,她说,我们课后要花很多时间看书,预习案例。每堂课都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课前准备充分了,上课时才能在课堂上和别人交流,贡献您的个人思想,才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否则,你是无法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的,当每个学生都投入了时间认真准备了,才可以快速推进课堂讨论的进程,而之前如果不读那么多的书,你就无法参加到课堂讨论之中。哈佛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来自学校的淘汰机制。哈佛平均每年有大约20%的学生会因为考试不及格或者修不满学分而休学或退学,而且淘汰的20%的学生的考评并不是学期末才完成,每堂课都要记录发言成绩,平均占到总成绩的50%,这就要求学生均匀用力、不能放松。在哈佛不仅学生有压力,老师一样有压力。在哈佛的课堂,要求老师讲的东西都是新的。老师每年讲课的内容都要跟住前沿科学的发展变化。因此,哈佛的老师必须处在最前沿科学的研究阵地。哈佛认为,教授首先应当是个学者,能够享受挑战和创新的乐趣,而且能与他人进行有说服力的交流。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教授说:中国大学生的大学生活相比之下太轻松了,我们总是说,中国的孩子为了高考受了多少苦,其实,在美国一些著名的中学里,高中的学习同样是很苦的。我的孩子上中学的时候,也经常学到半夜。在美国,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点点加大学习的任务。到了大学时是最苦的,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须是吃苦的。而中国的孩子到了大学,却一下子放松下来了。他们放松的4年,恰好是美国大学生最勤奋的4年,积蓄人生能量的黄金4年。所以,美国的高科技人才一直是世界最多的。我们国内的一些重点大学很难让人感受到哈佛那样的学习气氛和探究氛围,到了哈佛,你才知道真正的精英并不是天才,都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说到中美大学生的比较,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是,我们的学生缺少吃苦精神。我们的家长和学生认为高考前是最苦的。我们讲的寒窗苦读,很多时候是被动的苦,带着功利的苦,而不是在其中有过浓厚的兴趣。不少大学生经过高考的“独木桥”后,开始在大学校园里舒舒服服地等着毕业:上课想逃就逃;考试前临时抱佛脚。二是,有些家长也是从小灌输给孩子这种思想,让孩子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高考。于是,高考结束,学习变得不再重要。而在美国大学,尤其是精英云集的大学所要付出的苦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在哈佛,征服学习是每个人的口号。要想变得强大就需要学习得更多,为此哈佛的课程安排多而且紧张。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学会发现和鉴别事实真相,坚持对事物进行严谨的分析,能够理性、历史地认识现实问题和道德问题。另外,练就长时间超负荷学习的毅力。 当美国大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积聚能量,为步入社会工作做准备的时候,身为中国的大学生却长长地舒了口气,觉得我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了。中国式的教育让学生在高考前“用力”过猛,在该储备能力的阶段不仅没有积蓄能量,而是大量消耗了这种能量。一位中国旅美教师说,中国学生在大学阶段被美国学生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其根源还在于我们的基础教育。美国小学是知识的吝啬鬼,严格限制孩子得到知识的数量,一个月只允许孩子得到一个知识,孩子每得到一个知识都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在这个过程中,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孩子对知识总是有渴望的感觉。而中国的小学教育是一个贪婪鬼,把知识当成了免费的黄金珠宝。中国教育者不知道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总是让孩子直接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美国教育的聪明就在于:先让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知识就变成了智慧;由于开始的时候,知识都特别简单,比较容易得到感悟,知识也就容易变成智慧。智慧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创造力。学习有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感悟知识,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美国教育让孩子走完三个阶段,才能得到知识;中国教育是让孩子通过感性认识得到知识,或者直接得到知识。美国教育一个月的知识量只相当于中国教育一天的知识量。相差29天,这29天就是感悟的时间。美国教育通过让孩子感悟比中国教育多产生了一个东西:智慧。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多产生了一个东西:创新能力。在高中时期,美国学校培养的是自主学习的习惯。而比较中国,中国的高中是老师填鸭式学习,让学生习惯了依赖。能力、习惯上的差距,让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在大学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哈佛的学生说,在哈佛学习强度大,睡眠很少,有在炼狱的感觉,对意志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如果挺过去,以后再大的困难也就能够克服了。而中国大学生认为,终于摆脱束缚,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于是,把大多时间用在了学习以外的事情上。我们在最该学习的时候断档了。这就注定了,我们的大学生被甩得越来越远。很多学者用金字塔来形容中美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别在于,中国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正金字塔,年纪越大学习的空间越小。而美国学生的学习是倒金字塔,他们学会的是持续学习的能力。中国学生的学习动力,还有大学的严进宽出的教育体制,都让他们觉得上大学是无比轻松的一件事情。从自身到外在都没有敦促他们学习的力量,于是,放松成为一种普遍的状态,都在讨回他们前12年被克扣的休闲时间,尽情地休闲。中国学生是刻苦学习12年,到大学休闲。美国学生是“休闲”12年,大学开始刻苦学习,玩命的学。这是走向社会前,最有价值的黄金学习阶段,这4年,他们 在本领与情商的提高上会有质的飞跃。在哈佛,教授们会时常提醒学生们要做好时间管理。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停步不前,但有人却在拼命赶路。也许当你站立的时候,他还在你的后面向前追赶,但当你再一回望时,已看不到他的身影了,因为,他已经跑到你的前面了,需要你来追赶他了。所以,你不能停步,你要不断向前,不断超越。成功与安逸是不可兼得的,选择了其一,就必定放弃另一个结局。今天不努力,明天必定遭罪。哈佛告诉它的学生:“学习时的痛苦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而我们的大学生,正在品尝这种痛苦,我们民族也在为此付出代价。网上流传着两张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多学生仍在学习的照片,照片显示: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图片配文这样写道:哈佛是一种象征。哈佛的学生餐厅,很难听到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是边做笔记。很少见过哪个学生光吃不读的,更没见过哪个学生边吃边闲聊的。感觉哈佛,餐厅不过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是哈佛正宗100个图书馆之外的另类图书馆。哈佛的医院,同样的宁静,同样的不管有多少在候诊的人也无一人说话,无一人不在阅读或记录。医院仍是图书馆的延伸。于是,哈佛产生的诺贝尔奖得主有33位。哈佛产生的美国总统有7位。哈佛校园里,不见华丽服饰,不见浓妆异彩,更不见晃里晃荡,只有匆匆的脚步,坚实地写下人生的篇章。哈佛不是神话,哈佛只是一个证明,人的意志、精神、抱负和理想的证明。三大学学习具有最明显的专业性特点。从报考大学的那一刻起,专业的选择就提到了考生面前,被录取上大学,专业方向就已经确定了。四年大学学习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一大方向来安排的。大学的学习实际上是一种高层次的专业学习,这种专业性,是随着社会对本专业要求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深入的,知识不断更新,知识面也越来越宽。为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这种专业性通常只能是一个大致的方向,而更具体、更细致的专业目标是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或是在将来走向社会后,才能最终确定下来。因此,大学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还要兼顾到适应科技发展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综合性知识要求的特点,尽可能扩大综合性,以增强毕业后对社会工作的适应性。一般来讲,专业对口是相对的,不可能达到专业完全对口,这样,在大学期间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外,还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爱好,选修或自学其他课程,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为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每个人都必须学习自己的专业,但又不能满足于本专业这一狭窄的范围,总想扩大自己的视野。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人的精力有限,时间也有限,如何处理好专业与非专业学习的关系。一些同学处理这个问题轻松自如,另外一些同学则捡起了这头又丢了那头,结果是忙碌终日换来的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好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是大学学习的一个中心问题。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要防止出现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是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培养。基础知识,属于基本的、系统的、规律性的知识,具有稳定性,而专业知识是以基础知识为基础的,由基础知识再生的。科学技术发展愈快,基础知识就显得愈重要,科学分支愈细,综合性、渗透性愈强,基础知识的智力价值就愈高。因此,在基础课的学习中,大学生应注意掌握“三基”(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方法)并以此为主干形成一个合理的基础知识结构系统,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二种倾向是忽视大学学习的专业性。学习目标不集中,精力分散,四面出击,结果是处处出击,处处不得手。或者是在大学阶段出击过晚,专业知识技术没有真正学到手,毕业后很可能造成不适应工作的需要。四大学学习具有既注重全面发展又注重能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方针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以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关于人才全面发展的学说为依据,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要所提出的。马克思认为:个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不仅要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还要有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个人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多方面的发展,作到人尽其才,各显其能,社会要提供个人能力充分发展的环境。我国教育历来都强调德、识、才、学、体五个方面的全面发展,或简称为德才兼备。人才的五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五个方面对人才的成长互相促进、相互制约,缺一不可。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社会对大学教育提出的一个重大任务。知识再多,不会运用,也只能是一个“知识库”、“书呆子”。由于一些大学生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使得大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成为高等教育中十分重要的问题。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是人才成长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广博的知识积累,是培养和发挥能力的基础,而良好的能力又可以促进知识的掌握。人才的根本标志不在于积累了多少知识,而是看其是否具有利用知识进行创造的能力。创造能力体现了识、才、学等智能结构中诸要素的综合运用,大学生要想学有所成,将来在工作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所贡献,就必须注意各种能力的培养。如科学研究能力、发明创造能力、捕捉信息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社会活动的能力、仪器设备的操作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等等。在当今世界激烈竞争中,最根本的是高科技竞争,而高科技的竞争则主要表现在人才的培养和能力的发挥上。大学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科技人才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在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和其他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在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中重视教学实践环节的锻炼和学习。要认真搞好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和生产实践活动,努力运用现代化科学知识和科学手段研究并解决社会发展和生产实践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克服在学习中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和“高分低能”的不良倾向。五大学学习要求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习目的的手段。钱伟长曾对大学生说过:一个青年人不但要用功学习,而且要有好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勤于思考,多想问题,不要靠死记硬背。学习方法对头,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在大学学习中要把握住的几个主要环节是:预习、听课、复习、总结、记笔记、做作业、考试等,这些环节把握好了,就能为进一步获取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学学习除了把握好以上主要环节之外,还要有目的地研究学习规律,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具体说来,这些方法主要有:1)要制订科学的学习规划和计划。大学学习单凭勤奋和刻苦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掌握了学习规律,相应地制定出学习的规划和计划,才能有计划地逐步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首先要根据学校的教学大纲,从个人的实际出发,根据总目标的要求,从战略角度制定出基本规划。如设想在大学自己要达到的目标,达到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学完哪些科目,培养哪几种能力等。大学新生制定整体计划是困难的,最好请教本专业的老师和求教高年级同学。先制定好一年级的整体计划,经过一年的实践,待熟悉了大学的特点之后,再完善四年的整体规划。其次要制定阶段性具体计划,如一个学期、一个月或一周的安排,这种计划主要是根据入学后自己学习情况,适应程度,主要是学习的重点、学习时间的分配、学习方法如何调整、选择和使用什么教科书和参考书等。这种计划要遵照符合实际、切实可行、不断总结、适当调整的原则。 2)要讲究读书的方法和艺术大学学习不只是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如何发挥自学的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充实自己,选择与学业及自己的兴趣有关的书籍来读是最好的办法。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培根也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送给一代又一代。”学会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选取自己必读之书,就需要有读书的艺术。首先是确定读什么书,其次对确定要读的书进行分类,一般来讲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浏览性质,第二是通读,第三是精读。正如“知识就是力量”的提出者培根所说:“有些书可供一赏,有些书可以吞下,不多的几部书应当咀嚼消化。浏览可粗,通读要快,精读要精。这样就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读很多书,既广泛地了解最新科学文化信息,又能深入研究重要理论知识,这是一种较好的读书方法。读书时还要做到如下两点:一是读思结合,读书要深入思考,不能浮光掠影,不求甚解。二是读书不唯书,不读死书,这样才能学到真知。3)做时间的主人,充分利用时间大学期间,除了上课、睡觉和集体活动之外,其余的时间机动性很大,科学的安排好时间对成就学业是很重要的。吴晗在学习集中说:“掌握所有空闲的时间加以妥善利用,一天即使学习一小时,一年就积累365小时,积零为整,时间就被征服了,想成事业,必须珍惜时间。首先,要安排好每日的作息时间表,哪段时间做什么,安排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体和用脑习惯,在脑子最好用时干什么,脑子疲备时安排干什么,做到既调整脑子休息,又能搞一些其他的诸如文体活动等。一旦安排好时间表,就要严格执行,切忌拖拉和随意改变,养成今日事今日做的习惯,千万不要等明日。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其次,要珍惜零星时间,大学生活越丰富多彩,时间切割得就越细,零星时间越多。华罗庚曾说,“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英国数学家科尔,1903年因攻克一道200年无人攻破的数学难题而轰动世界,而他是用了近三年的星期天来完成的。 4)完善知识结构,注意能力培养所谓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既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李政道博士说:“我是学物理的,不过我不专看物理书,还喜欢看杂七杂八的书。我认为,在年轻的时候,杂七杂八的书多看一些,头脑就能比较灵活。”大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一定要防止知识面过窄的单打一偏向。当然,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必须注意如下原则:整体性原则,即专博相济,一专多通,广采百家为我所用。层次性原则,即合理知识结构的建立,必须从低到高,在纵向联系中,划分基础层次、中间层次和最高层次,没有基础层次较高层次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没有高层次,则显示不出水平。因此任何层次都不能忽视。比例性,即各种知识在顾全大局时,数量和质量之间合理配比。比例的原则应根据培养目标来定,成才方向不同知识结构的组成就不一样。动态性原则,即所追求的知识结构决不应当处于僵化状态,而须是能够不断进行自我调节的动态结构。这是为适应科技发展知识更新、研究探索新的课题和领域、职业和工作变动等因素的需要,不然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时代步伐。大学生要培养的能力范围很广,主要包括自学能力,操作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查阅资料、选择参考书的能力,创造能力等等。总之这些能力都是为将来在事业上奋飞做好准备。正如爱因斯但所说:“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具备会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人们解决世上的所有问题是用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智慧,而不是搬书本。”总之,凡是将来从事的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认真地去培养。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大学生活的重要特点表现在:生活上要自理,管理上要自治,思想上要自我教育,学习上要求高度自觉。尤其是学习的内容、方法和要求上,比起中学的学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和本领,除了继续发扬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外,还要适应大学的教学规律,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第二节 大学学习规划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也是很容易自我迷失的阶段。对于大多数新生而言,在经历了刚进大学的喜悦和兴奋之后,大学初期的迷茫在所难免。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指预测、准备、规划。人生的美好愿望要得以实现,就需要我们好好规划。一成功属于作好规划的人资料显示,哈佛商学院曾经做过一项抽样调查,问学生“十年后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100%的人选择在商场上拥有财富、成就和影响力。但是,他们中只有10%的人写下目标并作了规划。10年后,调查小组追踪发现,那10%为自己订下目标、作好规划的人,他们所拥有的财富是全部受访者的96%。专家分析认为:世界上一般只有3的人有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并且将它明确地写出来;还有10%的人有目标和计划,但却将它留在自己脑子里;剩余的87的人都在随波逐流。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认为:“越来越多的职场人,需要学习经营、管理自己,他们要懂得将自己放在最能有所贡献的地方,并努力发挥自己的所长。”无疑,提高生涯规划本领能让你更具有独特眼光、远见和洞察力,能够发现问题、正视问题,并采取积极和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改进和改善自己的处境。提高规划本领能让你掌握自己的优势并超越你的竞争者。大学的四年,几乎可以说是一生的基础。任务非常艰巨,也非常光荣,高中阶段的拼搏告一段落,新的征程即将开始,作好大学学习生涯规划,关系到未来的人生是否精彩。大学学习生活与中学不同,大家要逐渐学会转型,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学教师作用非常大,学生跟着学,大学则通常一周一次两三节课的时间,课后有很多的学习过程是发生在课堂之外由学习者自主去完成的,大学的教学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开放性,所以独立学习、学会学习的习惯养成在大学非常的重要。所以,大一开始就做好规划,开始培养自己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会改变,学会向他人学习,学会利用网络学习,让学习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成功属于那些作好规划的人。二做一份属于自己的大学学习规划1辨析学业、职业和事业的关系,明晰为什么而学习。学业是我们获取职业和事业发展的准备。进入大学后,以下问题不容新生回避:“到大学来干什么?”“在大学学习什么?”“学习又为了什么?”毫无疑问,学生在大学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然而,说到底,无论如何学习,最终还是要去成就一番事业。学习绝不是为了学而学,而是为了生活得更有价值和意义,因而也就应该包括为了获得未来工作所需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职业是我们生存和提升价值的平台。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一个渴望独立的青年,一直梦想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人生价值,希望看到家人因我们的努力而展现出欣慰的笑容。事业是我们实现理想的道路。古人云:“取法乎上。”入学之际,大学生需要高扬理想的旗帜,方能有所作为。理想,是人们向往和选择的未来目标。职业理想则是在事业上将达到何种成就的期望和追求。可以说,一旦我们确定了人生的职业理想,我们的学业、职业就将转变为事业。理想的实现需要有一个实现理想的平台作为依托,事业则是我们通向理想的道路,没有事业这个平台理想就只是幻想。作为大学新生,不仅要善于把现实的学业观转化为将来的职业观,还要善于把“为了生活而学习工作”的职业观,转化为“为了学习工作而生活”的事业观。那么,在大学里应当锻炼哪些能力,从而为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呢?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董奇教授做了以下归纳:(1)志存高远;(随时学习、随时记录,建立社会责任感,敢为人先)(2)科技精神和人文关怀;(创新、探索、务实、独立、批判、法制)(3)协作能力;(理解差异、尊重差异、沟通、领导)(4)思维能力;(对问题有深刻见解、多角度看问题)(5)科学方法;(事半功倍,用数据说话)(6)信息能力;(网络信息处理,知识管理)(7)外语能力;(要自主、创造性地进行外语学习)(8)表达能力;(书面表达、思维表达、口头表达)(9)关注社会、关注国际科技发展(10)体育锻炼,健康体魄;(让锻炼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大学学习要以全面提高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三者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其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基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核心,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是立身之本。思想道德素质,在各种素质中具有导向作用。一个人知识有高低、能力有大小,而决定一个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高尚的人,还是只顾个人和家庭利益,不顾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卑微的人,甚至是有害于国家、民族、人民的坏人、罪人,则取决于思想道德素质的状况。同时,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才能具有崇高的理想和高昂的精神状态,为增强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而努力学习、自觉锻炼,使自身得到全面发展。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的大学生,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只懂得了科学理论,并不等于具有了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强调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强调要把这种科学的理论认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思想、感情、品格、情操,转化为自己为人处世、待人做事的自觉行动准则,也就是转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真正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素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至整个世界,积淀和遗留给我们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等许多方面。作为科学,它形成了众多的学科。而对社会来说,它又形成了社会的文化传统、文化修养、文化品位。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大学生的各种素质中,文化素质具有基础性作用。专业素质。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众多的学科和专业,在社会大系统的结构中,产生了众多的行业和职业。每一个人在一定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整个社会就能和谐地不断发展前进。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自然要了解和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从事专业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这是形成较高的专业素质所必需的知识与能力。但这仍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形成优良的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是本钱,或者说是各种素质的载体。没有较好的身体心理素质,从事各项工作和事业就没有了依托,或是要受到很大限制。身体健康一般指人的机体的各项生理机能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或者说是没有疾病。但作为身体素质,还应当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要求。心理素质过去常常被忽视,也曾经和思想道德素质相混淆,把心理问题不恰当地作为思想问题、政治问题或道德问题处理,因而得不到很好地解决,甚至适得其反。上述各项基本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我们要同时重视各项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使之达到较高水平;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各项素质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作用,在相互促进中达到综合素质的较高水平。当然,在全面提高素质的同时,并不妨碍一个人在某些方面的素质有更高的发展,以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个性。2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指学习者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要求,通过学习活动使自己的学习行为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个大学生有无明确的学习目标,决定着他在大学学习期间是否有明确的追求,是否能够积极向上以及学习效率的高低。一般说来,学习目标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作用:1)导向作用。目标能把学习活动引向学习者所要求的方向,产生所期望的学习效果。目标的导向作用就是要为学习活动的开展指明一个明确的方向,保证学习活动不偏离预定的正确轨道,取得预期的效果。2)激励作用,是指学习目标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献身精神,鼓励他们奋发上进。学习目标有远大目标和具体目标、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之分。一个人确立的学习目标越远大、越崇高,他的行为动力就越强烈、越持久。学习目标的激励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学习目标能使人认清未来的发展前景、增强信心;第二,学习目标能使人产生成就感,从中看到个人价值实现的方向、形成一种激发力量;第三,学习目标要经过努力才能取得成果,在实现过程中,会遇上各种各样的障碍和困难,这些困难和障碍,是对意志和毅力的考验和挑战,而学习目标能够把人们内在的潜力充分激发出来去战胜困难、克服障碍。3)评价作用,学习目标具有双重的属性,它既是学习活动的起点,又是学习活动的终点,它伴随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学习目标作为学习活动的起点,它是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步骤选择和安排的直接依据;作为学习活动的终点,它是评价学习活动效果的标准,标志着学习活动取得的成绩。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助于大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和评价,以便及时总结自己的成绩,发现问题,纠正错误,调整方向,提高学习效率。如何确立学习目标?首先,学习目标必须适应科技、经济、社会和人的个性发展的需要,这是确立学习目标的首要原则。一个人价值的大小,主要是以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来衡量的。要使自己能够对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就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树立学习目标,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不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只顾个人的兴趣爱好,就可能使自己的学习与社会需要之间产生较大的差距,脱离时代发展的潮流,因而难以适应社会。因此,我们要适应社会,并善于把社会需要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地构建自己的学习目标。其次,必须对社会发展的趋势有一个基本正确的预测和判断,使我们的学习目标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在信息社会,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如果我们只看到眼前的一些问题、工作岗位、就业门路,其视野就会比较狭窄,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目标就没有超前性。大学毕业时,尽管自己的学习目标按计划圆满地实现了,但是时过境迁,社会需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样的目标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因此,构建学习目标必须放眼未来,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尽可能使自己的学习目标超前些。第三,超越性原则。一个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决心克服这些不足,才有可能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如果认为自己现在的情况非常完美,当然也就觉得自己没有继续学习的必要,也就不可能有学习的动力。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特别是在科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大学生要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找出自己的欠缺和不足,构建超越自我的学习目标。第四,学习目标要切实可行。如果片面地强调超越性,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学习目标定得太高,难以实现,就会伤害自尊心,甚至损害身心健康。学习目标还要体现德、智、体、美、劳及能力、素质全面发展。虽然在一些方面可以有所偏重,但是不能偏废。完全忽视某一方面的发展将远离科学合理性的宗旨。如果付诸实施,则可能将自己培养成为一个畸形发展的人,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第五,学习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实施的情况不断地进行修正和调整,使之科学合理、更加符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学习目标的构建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随着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形势的发展,我们会发现最初建立的学习目标存在着许多欠缺。如果我们不根据各种情况的变化对它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整,就可能使它失去科学合理性。事实上,修正和调整学习目标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如果忽视了学习目标的动态性,也就背离了学习的本质精神。学习目标的建立是一个充满着创造性的过程。每个大学生都必须根据社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探索自己未来的角色,从而创造性地构建属于自己的学习目标;另外,学习目标还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进行不断修正和调整。3了解自己,认识环境,规划实施方案。制定一个首先要做到知己,充分了解自己。What I can do?(能力)What I want to do?(价值观)What I should do?(生活方式)What I might do?(兴趣)What I have?(性格)。然后要做到知彼,认真了解社会。社会文化,政治经济,人力需求,就业机会,专业方向,课程内容,校园文化等环境因素。大学新生应围绕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制订和平衡大学期间的学习与职业发展目标。投入热情,科学合理地作好学习规划。现在,请拿起笔,准备在一张纸上画出一个漂亮的圆圈。你先想一想:你怎样才能画得圆?画得好?答案你应该知道:首先,必须要有想画好的意愿;然后,找到并确定圆心;接着,度量半径如果把画圆的步骤与制订学习生涯规划相比,我们会发现有许多相同之处:首先,我们需要有“意愿”(学习热情)。学习规划和成功离不开对学习的持久热情,积极的情感是形成兴趣、追求、理想、信念的基础。其次,要科学合理,才能找到和确定一个“圆点”(发展方向,职业定位)。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慈恩曾提出职业锚的概念。他认为:职业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为此,我们要积极主动,相信自己,鼓励自己,要求自己,认真制订“个人生涯发展计划”,尽早抛下自己的职业锚。第三,要按照事物的规律办事,分析内外环境和条件,才能确定具有可行性的“半径”(发展路径)。科学合理的规划是要找到恰当的“路径”,即:社会的需要与自我发展的相互结合。第四,要围绕定位整合资源,画出“圆周”(学习领域)。任何职业及岗位都会有其一般的能力要求和特殊的能力要求。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寻找“相关性”,做到在有针对性地整合学校的各种学习资源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相关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训练,整合相关的社会资源,夯实自己的发展基础。三、克服惰性,保持学习热情,实现自己的学习规划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动力不足,对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造成严重影响。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进入了大学后,有的学生学习目标缺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在中学阶段,学生有一个具体而确定的目标考上大学。但上了大学之后干什么?许多同学都感到比较茫然。“在高中时,大学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进了大学后,天亮了,我们不知道该向何处去”。这句话,正是绝大多数一年级新生思想的真实写照。许多同学进校后进入了目标盲区,有了一种失落感、松懈感,再也难以保持中学时期那样的求知热情了。如何尽快渡过盲区,重新确立新的学习目标,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顺利渡过大学生活,圆满完成学习任务。第二,一些学生受专业情绪影响,学习动力不足。随着录取通知书的下发,有些同学实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统一,而一部分同学或仅因选择读书的学校,或考虑自己的考分的情况及父母的意愿等多种因素,未能进入自己喜欢的学校或专业,于是在一些同学心中“走对了路,进错了门”的想法油然而生。还有一些同学在中学时,为大学蒙上了浓厚的理想化色彩,而一旦上了大学后,原来想象中的高等学府失去了神秘感,尤其是学校环境、条件、设施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时,心中对大学的渴望会变成一种失望,也面临着理想模式的破灭。因此,一些新生对学校没信心,对专业没兴趣,有的是凭想象,有的是仅凭道听途说的某些议论,而对所学专业或学校不了解,就不想学习的。由于我们国家正处于发展阶段,教育体制有待完善,干什么工作,学什么专业,不可能都符合每个人的口味。由于受招生人数的限制,无论哪一所学校,每年都会有不少同学的个人志愿与实际目标学校、个人专业志愿不吻合。其实,专业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养成的,兴趣是可以培养、可以转化的,人是自己志向的创造者。许多同学进校后面对现实,自觉调整自己的志向,并没有因为学校和专业不理想而影响学习的进步,经过四年的努力,有考上研究生的,也有因专业学习好而找到更理想的工作岗位的。也有极少数同学因学校或专业不理想而整天混日子,听不进老师的忠告,得过且过,既影响了就业,也影响了个人今后的发展。因此,无论我们是以怎样的心态迈进大学的校门,无论我们是否进入了自己理想的专业,也不管我们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还会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只要我们在面对现实、承认现实的基础上,摒弃和现实不相符的理想化模式,在适应现状的前提下,始终保持积极地进取精神和饱满的求知热情,我们一样会取得辉煌的成就。第三,一些认为大学应该好好休息一下,主观上放松了学习。高中学习期间,一些家长和老师经常用“高中的学习是苦一点、累一点,没有时间玩,但考取大学就好了,学习任务轻,玩的时间多”等类似观点来教育学生。这样一来,就使得很多同学考取大学后,没把学习作为主要任务,在学习上没有投入足够精力,而是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用在休息、娱乐和发展个人兴趣爱好上,主观上放弃了对学习的严格要求,其结果是不少同学学习成绩一团糟,一些原来高分进校的同学严重退步为班级倒数几名,部分学生考试成绩经常是“大红灯笼高高挂”,不得不留级、退学,将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与高中相比,大学的学习任务并没有减轻。因此,希望新生抛弃“该好好休息一下”的错误想法,及时调整心态,尽快转变角色,充分认识到学习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确立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的观念,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大学学习中去。第三节 大学课程的基本结构一、课程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学教育与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都具有教育的基本属性,其教学过程的基本原理都是一致的,但是大学教育的性质、培养目标和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特征等与基础教育都有所不同,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以及学生实现学习和发展的途径和手段等方面都比基础教育复杂而深刻,且其中有许多是基础教育所不具有的,它集中表现在专业性、阶段性、创造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等方面。专业性。大学教育是建立在基础教育上的专业性教育,培养的是各个专业或学科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它的教育性质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必然具有明显的专业性。所谓专业性就是指其教学过程是以传授、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任务,教学过程的全部活动,包括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教学组织形式、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和运用等等,都紧紧围绕着具体专业要求而进行:换句话说,大学的教学目标实际上是为学生未来成为某个领域的专门人才而设计的一个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基本框架。阶段性。大学教程所传授和学习的是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要促使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由于专业理论比较高深,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比单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复杂得多,需要由浅入深,由一般到特殊有序地进行。因此在大学教学的全过程中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以工科类四年制本科专业为例,根据其教学计划所构建的课程体系,其学习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1基础知识学习阶段(一般需要三至四学期)学习基础知识是大学学习的开端。这阶段通常要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一般基础课两类课程。公共基础课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外语、体育、法学基础、思想品德课等,设置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打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般基础课包括高等数学、物理、计算机概论、大学语文等。其作用在于为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学习新科学技术知识,进一步发展智能打下宽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2专业基础知识学习阶段(一般需要一至二学期)专业基础知识介于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之间,既是基础知识的深化,又是专业知识的先导与基础,它是某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经验表明,专业基础知识学得越扎实,掌握得越牢固,进入专业知识学习的状态就越快、就越好,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开发智力,增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3专业知识学习阶段(大致需要二学期)专业知识是某专业所特有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它体现了专业的特点,是从事未来工作最直接、最实用的知识,专业知识学习是课程学习的最后阶段,在这个学习阶段,除必修课之外,安排的选修课程较多,通过这些课程学习,每个人都要最后构建成适合于自己特点的知识能力结构。因此,这阶段学习不仅对巩固、加深理解前阶段所学知识很重要,而且是发展个性特点的关键阶段。 4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第八学期) 毕业设计(论文)就是从生产或社会实践中选择适当的课题进行设计或撰写研究论文,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或社会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由学习转入工作的过渡阶段,也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在学校期间的最后一次综合“实践演习”,这个阶段成绩好坏,对就业后能否尽快适应工作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阶段的划分仅仅是一个轮廓和大致进程。各阶段是紧密联系的,课程安排也有交叉,不是绝对的。我校目前实行的“3+3+2”的培养模式就是将本科生在校的8个学期与业务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相对应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3”表示(第13学期)3个学期为基础教育训练,重点实现扎实的理论基础教育和动手能力的工程化训练;第二阶段的“3”表示(第46学期)3个学期为专业基础教育阶段,重点实现深厚的专业基础教育和综合实验能力训练,使学生切实具备一门专业技能的宽厚基础,形成专业学习能力,终生受益;第三阶段“2”表示(第78学期)两个学期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学习和与社会紧密结合的毕业设计、论文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是以社会就业为导向,积极调整专业课内容,适应社会需求,使学生具备走向社会、独立工作、适应竞争的能力。在以上三个阶段中,把培养适应竞争的综合素质贯穿于各项教育教学环节中,使学生从入学时的一个普通高中生,成长为具有专业能力、适应竞争的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应当了解各阶段课程的性质与要求以及学习特点,分阶段达到学习目标,并适时地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搞好各阶段的过渡,最终实现学习目标,提高学习质量。 第三,创造性。大学教学过程的创造性特点,首先是由大学的教育目标所决定的。当今时代迫切要求大学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人才,而是掌握现代最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发展生产、发展科学技术,做出更大贡献的专门人才。所以,大学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放在重要地位,要求大学生不能只是继承前人积累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进一步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创造能力,获得科学方法。 第四,开放性。所谓开放性就是指大学教学过程不拘于传统的、固定的或单一封闭的模式,不局限于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和统一规格。首先,大学教学过程面向实践、面向经济建设,有社会的广泛参与,实行产学研三结合共同培养人才。其次,在学校内部,大学教学过程冲破了学科、课堂和书本的局限,呈现高度的灵活性、多样性。比如:在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