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组织迎战中考历史备考.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67935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心组织迎战中考历史备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精心组织迎战中考历史备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精心组织迎战中考历史备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心组织 迎战中考历史备考(初稿)洪山镇中心学校 郭学勤随着新学期的开始,一年一度的中考备考工作又拉开了帷幕。历史教学中,复习是为了巩固已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升学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复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过程,并且还是一个重新学习,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一个过程。我们现在历史复习上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复习目的不明确,想到那复习到那,无法完成复习任务;二是复习内容简单重复新授课的内容,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复习形式单调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是只注重知识内容的复习,不重视复习方法的指导。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复习效率低下,学生在中考中难以取得好的成绩。如何克服这些现象,确保实现高效的历史复习,现结合我校多年来在中考备考中的实践,谈一谈我们的想法和做法。一 、分析我市近三年的中考试题,把握中考复习方向中考试题是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体现,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对把握中考方向,搞好复习备考工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从近三年我市的中考题看,试题能立足课本,面向全体学生,突出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学科的重点主干知识,体现基础性。重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解能力,特别关注时政热点问题。重视创设问题情景,尝试和探索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查的方法和途径, 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基本情况1、试题结构与考点分布题型2010年2011年2012年中国古代史选择题6610非选择题6中国近代史选择题462非选择题825中国现代史选择题222非选择题173世界近代史选择题422非选择题384世界现代史选择题222非选择题4510试题结构保持稳定。试题以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呈现,其中选择题共9题,18分,非选择题共3题,22分,符合中考说明中的要求。考点分布面广,各版块均有涉及。值得注意的是, 2011年和2012年对七年级的考试内容不仅比例上比2010年降低了,而且都只以单项选择题形式出现。2、从内容比例看2010年2011年2012年七年级301525八年级37.542.530九年级32.542.545总体平稳,略有调整。2010年各年级考试内容的分值相当,2011年降低了七年级分值,加大了八、九年级的比重,2012年严格完全按照中考说明要求的比例命题,分配相对合理。(二)试题特点1、注重基础,面向全体学生试题考查的内容多是教材中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重点考查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的识记和理解水平。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的最基本的理解和阐释,少有偏、难、繁的内容,有效地控制了难度,面向了全体学生。启示: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力保基础题不丢分。2、重要考点反复出现对于教材中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并不顾忌反复考查,有些甚至连续出现在三年的中考试题中。当然,对于同一考点,往往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命题的,如对“科举制度”的考查,2010年考查它完善于何时,2012年考查它诞生于何时。也有是重复考查的,如2010年和2011年都有俄国和日本改革的内容,而且考查的角度也基本相同。201020112012分封制297科举制88清明上河图79大跃进“左”倾错误30(2)13中国近代化探索3011 、 2930南北战争1314资本主义改革(俄、日)3131启示:对于试题的分析绝对不能成为我们复习时偷工减料的依据,不要抱侥幸心理。对于重点知识,不仅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多思考,从不同角度去把握,尤其是要从纵横两个方向去梳理知识,将与它相关联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分析。3、综合性强,多以专题呈现试题综合性强,这也是由历史学科特点决定的,通过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这类试题突出体现在材料分析题中。20102011201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中华民族复兴的探索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俄日近代化改革科技革命与人类社会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欧洲的分裂与联合经济危机之后的美日从表中可见,材料分析题基本上都是以专题形式呈现,而且多是重点专题。有些专题,内容跨度很大,如2010年第31题,既有近代的资本主义改革,又有现代的社会主义改革和资本主义改革。有些小的专题合并后组成新的专题,如2010年30题关于“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与2011年29题“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脉相承,结合“红色革命的探索”就组成一个新的大的专题2012年的第30题的“中华民族复兴的探索”专题。启示:强化专题复习,敢于打破教材体系,善于构建系统的历史知识网络,把握好知识间的内在联系。4、注重能力考核,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从这三年的中考试题看,逐渐加大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力度。考查学生对材料、图表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对比2010年和2012年的中考题,我们可以明显感受这一变化。例如:2010年第8题与2012年第8题2010:8.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至此,历经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科举制逐渐完善于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2012:8唐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该“长策”正式诞生于A西汉 B隋朝 C唐朝 D北宋同样是考查“科举制度”,但在2012年的题干中,完全看不到“科举制度”这个概念,如果学生只满足于死记硬背,不了解“科举制度”的作用影响,不能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就很难作出正确的选择。在2010年的试卷中,很多题都强调对知识的识记,直问直答,而2011年和2012年试题中,更多地偏重于对知识的理解。充分体现“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这一基本理念。启示: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注意引导学生揭示学习主题和相关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现象的实质。注意加强训练,提高读题、审题 、解题的能力。5、以时政热点、周年大事等切入,考查历史知识2010年,以上海世博会切入考查清明上河图的作者。2011年以辛亥革命100周年切入,对它进行考查。2012年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穿越剧”为切入口考查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把握。2010年 7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内有一幅巨大的电子屏幕,显示的是北宋画家的清明上河图。利用高新技术使画中的景物动起来,再现北宋首都汴京的繁华景象。其作品原作者是 A赵孟頫 B吴道子 C阎立本 D张择端2011年 11、当代美国著名学者、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传统中国二千余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材料中的“它”是指A 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2012年 11穿越剧,因其许多剧情与历史事实不符,而遭到学者批评。下列情节违背史实的是A秦始皇“焚书坑儒”B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C唐太宗鼓励商人用交子进行商品贸易D乾隆帝隆重招待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启示:教师要关注时政,善于捕捉与教材历史知识相关联的热点;清理周年大事,尤其是重大的历史事件;关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现象。6大量选用图片图表材料三年的中考试卷中,分别选用了7、15、9幅图片图表,不仅使试卷内容更直观形象,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中“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这一课程目标。启示:教学中注重用图示图表展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历史发展的进程。注重对教材中图片、地图、漫画的教学。二 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明确考试内容及要求。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了历史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从纵横两个角度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目标,它既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所有考试命题的准则,同时,它也是我们一线教师组织历史教学和复习备考的一个重要依据。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又一重要依据,它明确了考查范围和考试要点,明确了试题的内容比例、题型比例、难易比例,是体现命题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的纲领性文件,科学准确地体现考试的要求,具有规范考试命题和指导考试备考的双重作用。因此,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中考命题的方向,明确考试的范围及要求,使我们的复习备考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减少盲目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现行的历史教材是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2011年,教育部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组织编订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根据目前的中考说明征求意见稿,今年中考历史命题仍是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因此,一方面,我们要认真研读旧版课程标准,另一方面,我们还有必要了解新版课程标准,通过对比新旧课程标准的变化,更好地去把握复习方向,搞好中考备考工作。对于课程标准的研读,无论是新版旧版,最重要的是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两个方面。在课程目标里,它明确规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具体要求。我们应该深刻领会这些目标要求,将它们贯彻到每一册教材,每一课内容的复习之中,特别是在组织训练时,可以将这些目标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试题中去,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对课程内容标准的把握,更是我们组织单元复习时必不可少的。在内容标准里,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每课的教学要点,特别是它能让我们把握这些教学要点的学习层次。一般来说,在知识要点前面使用“例举”、“知道”、 “了解”、“说出”“简述”等行为动词的,属于识记层次要求,只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点是什么即可。凡是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属于理解屋次要求,需要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让学生真正理解。凡是在学习要点前使用“分析”、“比较”、“探讨”等行为动词的,属运用层次要求,这一层次要求更高,需要能够运用所了解到的基本事实,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解决历史问题。尤其是属于理解、运用层次的内容,更需要我们把它们真正弄懂弄透。建议大家首先可以自己列一个表格,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列出考试的知识要点及相应的能力层次要求。这样在进行复习时,对所要复习的内容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便于复习时随时查看。根据中考说明,历史教材的六个板块内容,只有世界古代史部分没有纳入中考范围,在纳入中考的五个板块内容中,又作了较大的删减,共保留了66课的内容,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中考说明还对各年级教材内容在中考中的比例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七、八、九年级的考试内容所占的比重为25:30:45,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比例来合理安排复习时间,避免均衡用力。三、 2013年中考历史复习策略1、制定复习计划,确保复习任务的完成。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不管做什么事如果是先有了打算,往往能取得好的效果,否则就有可能失败。计划是实现目标的蓝图,有了计划,把自己的教学行为置于计划之中,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按照科学的复习计划行事,可以使自己的复习提高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低效行为。在进入复习前要根据教学目标、复习内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与能力水平情况和复习方法的设想四个方面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这样的复习计划使教师能按步就班的按排每周的复习内容,保证按时完成复习任务。在新学期刚开始,我们便制订了我们的历史复习计划。根据计划,我们将整个复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3月至4月底)系统复习阶段目标:对教材逐个板块、逐个单元、逐个课时、逐个知识点进行复习,夯实基础在这个复习阶段要依据课本逐册、逐单元、逐课全面复习,但要注意不要搞成上新课,复习不是简单知识的重复,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示出这节课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要有重点,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特别注意每一课的考点;要研究中考题,要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只有把每一个考点抓住了,才能夯实基础。教学时要在“精”字上下功夫,即讲课时要语言精炼,线索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时间和空间概念明确;板书有条不紊(采取纲要、表格和图示法等板书形式);多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多让学生分析、发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通过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使每单元每课的基础知识都能做到人人过关。第二阶段(5月初至5月底)专题复习阶段。目标:打破教材体系,专题归类复习,比较对照,纵横联系,培养能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以用这两句诗来形容经历了第一轮复习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把握。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复习,学生掌握了较多的基础知识,但知识是零碎的、孤立的,没有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脉络。在这一阶段,老师可将前面所学的知识列成专题归类总结,专题复习也就是归纳知识的复习,结合教材,打破体系,打破课与课、单元与单元、中国史与世界史的界限进行比较对照、求同找异、纵横联系,形成知识体系。也可以与时政结合起来复习。历史事件之间是互相联系并先后相承的。历史知识具有多样化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知识。理清同一历史时期各方面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就是横向联系。另一方面,每一历史事件又都前后发展、依次交替,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这就是纵向联系。但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单纯地“纵”或“横”地复习,而应纵横联系,形成专题,构成知识网络体系。另外,在专题复习时还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关于复习专题的确立,其实,许多单元就是一个专题,例如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侵略与抗争”、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等本身就是一个复习专题,在单元复习时已经复习过了。那么除此之外,我们通过对历史知识横向联系、纵向联系、因果联系、中外联系等全面的、多方位的联系,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确定新的复习专题。(1)、将同一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如英法美三大资产阶级革命、三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二战后美国、西欧、日本经济的发展等。复习时重点是注意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并通过对同种类型知识的比较,找出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更好的理解历史现象、感知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2)、将中外历史上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横向联系比较。可以是同种类型的,如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西方步入近代社会与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等。也可以是同一时间的,如19世纪6090年代中外历史上发生的重要变革等。通过比较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更好的了解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3)、同一国家和地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比较。如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与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等。通过这种纵向联系比较,能够综合分析、认识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历史。应该指出的是,复习专题的确立,不应盲目求大、求多,主要应以考试要求和课程标准为主,不应超出一定范围,否则,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效果也不会好。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我们手头上的一些资料,比如火线一百天中考精英等,在里面寻找一些好的专题进行复习。“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有从宏观上把握了历史特征、历史线索,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才能由点发展到线、到面,并进而构建起整体历史知识网络,获取规律性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才不易遗忘,才不会混淆。第三阶段:(6月初至中考前)综合训练阶段。目标:强化训练,综合运用,回归课本,查漏补缺,突出重点热点,做好考前辅导。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进行综合复习,查漏补缺,突出重点知识,一定要进行强化训练,通过练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强化训练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毕业复习任务重,时间紧,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精心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根据考点、结合热点、针对学生的特点编写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训练的形式要多样化,包括课堂口头回答、书面作业、模拟考试等,但不要搞成题海战术。训练的内容可分为基础训练和理解训练两大部分,前者采用填空、选择等题型,后者采用材料分析题型。训练的目的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培养学生的能力和锻炼学生应试的心理素质。每次训练下来,教师都要认真阅卷、仔细分析、及时总结和评讲。要根据学生在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指导,特别是解题的方法、解题思路、回答问题规范化的分析和指导。并且严格要求学生书写必须工整、规范作答,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避免非知识性丢分。近年来各地中考并不回避热点问题的考查,在考前复习和训练中一定要多加注意,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联系现实进行复习。备考中要从现实生活中的突出热点寻找切入口,如从当今亚非各国的政权的演变民主政治的发展,重点关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从中国神舟9、10号发射和辽宁号等重大科技成就,关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等和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以及三次科技革命;从当前的南海危机重点关注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特别关注“走进海洋”专题可以联系新航路开辟以来各国对海洋的争夺;从钓鱼岛问题考查中日关系;从中国共产党十八大的召开重点掌握中国共产党的91年辉煌的成就;从当前的国际政治关系考查国际格局的演变;从经济格局的变化考查全球一体化问题;从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过去考查面对危机各国怎样面对危机的处理办法,比如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邓小平改革开放;从奥巴马总统连任考查美国的历史发展;每年常考热点:民生问题、民主与法制进程、思想解放主题、改革专题、中国近代化、古今中国对外关系等。将这些社会焦点与历史联系组合,进行现实思考和对现实问题进行历史反思。要按中考模式进行综合模拟考试训练,特别要注意加强学生的涂卡练习和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教师在复习阶段和迎考前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要破除大局已定的观念,要让学生认识到现阶段应该是初中阶段学习效率最高的时期,成绩的提升仍有较大空间,树立必胜的信念。综上所述,中考历史复习应该紧扣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材,打牢基础,理清知识脉络,专题汇总,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能力、技巧。在复习过程中,以教材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是关键。2、努力打造高效复习课堂,提高历史课复习效率近年来,各地都在打造高效课堂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初步形成了一些高效课堂的模式。当前,距离中考时间已不很多,再加上历史课课时少,复习内容多,因此,对我们教师来说,如何打打造高效历史复习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高效课堂就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根据历史学科及复习课特点,建议采用“10+30+5”的课堂模式,按照这一模式,教师讲解一般不超过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时间为30分钟,最后5分钟进行当堂检测反馈。高效课堂要求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起指导和引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切实转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精心备课,精彩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还须要做到“三讲三不讲”。第一个“讲”,讲重点。这里所说的重点不仅是新课标所阐明的课时或单元学习重点,更应该指的是对今后学习乃至终生发展有基础性作用的内容;也包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或练习过的重点新型题目,解决的方法是,在练习巩固时,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形成认知结构,或者在讲课过程中,设计有关问题,给予学生时间,积极探索,认真研究。 第二个“讲”,讲难点,它也不只是教学目标上所指出的难点,主要是针对对于大部分同学不会的问题。在习题课上较常见,由于不会的同学很多,教师不可能一一给予解答,这就应该在课堂上集体讲解,通过知识传授形成技能,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第三个“讲”,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这些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内容,往往三令五申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问题,往往在测试检测时,容易暴露出来,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不讲”具体指; 第一个“不讲”,指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已经会了,再讲也引不起学生的注意。不但浪费时间,更引起学生学习疲劳。 第二个“不讲”,指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拟定的复习提纲或“导学案”让学生自己阅读、思考、探究、讨论,基本上能够掌握知识的大部分,这样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能掌握的内容,再讲只能是“费力不讨好”。 第三个“不讲”,指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历史课本上或资料上的一些内容或题目,有的超纲,有的太偏,有的不属于学业水平考试要求或范围内的,或者由于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今后发展没有太大的作用,讲了没有用,甚至易产生误导,还不如干脆删除不讲。 做到了“三讲三不讲”,老师讲的时间少了,给学生支配的时间多了,就给了学生主动性,再加上教师适当地引导,加强双边活动,也容易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大大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高效复习课堂能否实现高效,最关键还在于学生能否在30分钟内完成当堂的复习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加强业务素质,针对不同复习课型,选择恰当的复习方法,构建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加强对学生的监督管理,以及分组竞赛、抽签答题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热情,确保学生全员高效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每节课的最后5分钟的检测反馈,即可以让教师把握学生当堂复习的效果,以及时发现复习中的问题,调整复习策略。更是给学生的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可以促使学生在30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大大提高复习效率,从而实现高效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