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67707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史1949年 1956年 1966年 1976年 1978年 过渡时期 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化大革命”的内乱时期 改革开放新时期本单元的时间段为: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大地基本建立。第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课标要求】: 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知识点】: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 政协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1) 时间:1949年9月(2)地点:北京(3)主要决议建立新中国的问题: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主要内容: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的性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的政体是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共同纲领展示了新中国的宏伟建设蓝图,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国都:北京。 国旗:五星红旗。 国徽:国旗、天安门、稻麦穗组合而成。 纪年:公元纪年。领导机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居安思危2、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施政方针:共同纲领。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28响礼炮代表中国共产党28年的奋斗历程。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饱受外来侵略和奴役的局面,实现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华民族从此开始了新的历史纪元。(新国家的独立)新中国的成立说明: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3、西藏的和平解放:(1)解放西藏的背景: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位于祖国的西南边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随着人民解放战争向西南、西北地区胜利推进,进军西藏成为大势所趋。西藏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边疆民族地区,当时在西藏地方当局中,有一些反动势力企图将西藏分离出去,这使得将放西 藏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2)西藏为什么要采取和平解放的方式: 西藏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边疆民族地区,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十分复杂,为了既有利于人民解放军进军,又符合西藏人民的利益和加强民族团结,因此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决定进军西藏的同时,提出了力争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西藏问题的方针。(3)解决西藏的步骤:提出谈判1950年10月的昌都战役,歼灭藏军主力,打开了通往西藏的要道,震慑了西藏地方当局中的反动势力,促使其回到与人民政府的谈判桌前,从而为和平解放西藏创造了有利条件。 1951年5月,中央和西藏地方政府签署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标志着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驻拉萨。(4)和平解放西藏的意义: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第6课:为巩固新中国而奋斗【课标要求】: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知识点】:1、抗美援朝:(1950年6月1953年) (1)抗美援朝的原因:美国出兵朝鲜,轰炸我东北边境城市,严重威胁我国家安全;美国派海军第七舰队到中国台湾海峡,干涉我国内政;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2)抗美援朝的目的:为了捍卫来之不易的民族独立,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和平。保家卫国(3)指挥员:彭德怀(4)主要战役:上甘岭战役(黄继光)(5)英雄事迹: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机枪,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邱少云(在上甘岭战役同时,邱少云为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战友的安全,严守潜伏纪律,忍受烈火,纹丝不动,直至牺牲) 学习他们不怕牺牲、以民族利益为重的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6)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7)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8)相关内容:歌曲“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人民志愿军战歌; 书籍巍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电影上甘岭(9)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英勇奋战;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2、新兵种的组建:(1)人民海军的成立: 目的:为了保卫新生的人民共和国 时间:1950年4月 发展:成立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南海舰队(2)人民空军的建立: 目的:为建设强大的国防,保卫祖国 时间:1949年11月 3、土地改革:(1950年6月1952年底)(1)原因: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2)目的: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3)主要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4)指导方针: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分批推进的政策。(5)结果: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地区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6)意义:土地改革是我国农村的一场革命,它摧毁了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通过土地改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和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4、民族区域自治:(1)定义: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2)民族分布地点: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3)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和基本政策: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确定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的基本政策。(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它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理解上什么说“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促进。 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为巩固新中国的建设而采取的措施:(1949年1952年)(1)政治上:和平解放西藏;民族区域自治 (2)经济上:土地改革 (3)外交上:抗美援朝 (4)军事上:追剿国民党残余 (5)国防上:建立新兵种第7课 新中国外交的起步(20世纪50年代)【知识点】: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另起炉灶: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时期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2)一边倒: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首次提出: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处理双边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先决条件和基础) (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必要条件)(发展政治关系的基础)(基本目的和必然的结果)(3)达成共识(共同倡导):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期间(4)评价: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的外交的成熟,它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3、万隆会议(亚非会议)上的声音(1)背景:二战后亚非一大批国家独立,他们迫切需要发展经济,要求稳定的环境,而美国的插手,使亚洲形势错综复杂。希望和危机并存。(2)时间:1955年4月(3)特点: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4)议题: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5)开始以来的状况:因分歧和争吵而陷入僵局(6)周恩来发言: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背景:帝国主义的破坏,会议出现了分歧。 含义:“求同”共同的历史:亚非各国绝大部分在近代都曾经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共同的愿望:各国都希望维护和平、保证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 “存异”社会制度存在不同 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洲各国的团结与合作,用和平方法解决国家争端,使中国赢得参会各国的理解和尊重。有力推动了亚非会议的成功。(7)会议的结果:成功(8)万隆会议精神:摆脱大国政治干涉,平等协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精神。第8课 迈向社会主义【课标要求】: 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1、工业化的起步(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但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2)措施:为了实现工业化的起步(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根据具体国情编制了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3)一五计划:时间:1953年1957年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取得成就: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指标超额完成。建成长春一汽、武汉长江大桥、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等,使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有了初步改观。(4)意义和影响: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2、新中国第一部宪法(1)时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主要内容: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它还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3)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4)意义:它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它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激发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进程。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1)过渡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49年10月1956年底),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2)总路线:(1953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3)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的内容原因改造的途径历史意义存在的问题农业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经营,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改造途径:走集体化道路;改造的主要形式: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得基本确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于粗糙得问题手工业改造途径:走集体化道路;改造的主要形式: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利用、限制、改造。途经: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实现全民所有制。主要形式:以加工订货、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等方式逐步赎买。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