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广东企业文化建设的回顾与展望.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367688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阶段广东企业文化建设的回顾与展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阶段广东企业文化建设的回顾与展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阶段广东企业文化建设的回顾与展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阶段广东企业文化建设的回顾与展望2004-11-18 16:03 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广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改革开放之初就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广东企业文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也随之跨进了新的里程。当前,广东省企业改革和发展面临着十分关键的时刻,认真总结新阶段广东省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对于进一步繁荣企业文化,推动企业改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新阶段广东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大进展新阶段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社会全面进步,党中央和广东省委发出的一系列文件中,提出加强文化建设,其中包括企业文化建设。党的重视和企业自身的需要的结合,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动力,推动着广东企业文化更加自觉、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发展。(一)发展观的重大转向: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向以人为中心,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新阶段是与新发展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全球性的资源、环境、人口等一系列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困扰与威胁,世界各国开始反思过去单纯的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并提出一种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新发展观的核心和实质,是追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而不是单纯以经济增长或物质财富的增长为目标。新的发展观作为一种新的文明观,最根本的标志是从以物为中心转到以人为中心。人是发展的目的、条件、动力。发展的目的是人的幸福与全面发展,而不是为发展而发展,也不是为单纯的经济增长而发展。当今社会的发展,已不主要取决于对物性资源的占有和资本的投入,而是取决于人的素质和能力,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只有确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发展观的转向不仅是当代世界文明演进的大趋势,而且也是我国和我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经过20年经济快速增长,广东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广东经济的增长从整体上看,仍然是依靠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粗放型的发展。作为一个资源和能源贫乏的省份,粗放型的发展难以为继。面对新的形势,广东经济发展模式必须来一个大的转换,从偏重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转向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偏重于物质投入转向注重提高人的科技文化素质,从偏重于经济发展转向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一句话,就是确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健康、稳定、持续、全面发展。社会发展战略的转型说到底要落实到企业。作为经济组织,企业的发展当然要以经济增长为核心,但在新的条件下,经济增长不能仅仅依靠经济手段,不能搞目光短浅的短期行为,必须重视政治、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细胞,企业应当对社会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应当关注行为的社会效益。有远见的企业家总是把企业利益融于社会利益,努力把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协调起来。以关心人,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为根本特征和根本宗旨的企业文化建设与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模式是一致的。理论的突破必然带来实践的飞跃。新阶段广东企业文化建设从总体上看,在坚持服务经济、服务企业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市场经济和人协调发展,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社会和企业协调发展,企业和个人协调发展,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康佳集团在发展中把企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在一起,总经理陈伟荣提出了“康乐人生。佳品纷呈”的全新理念,“康乐人生。佳品纷呈”即“为企业内外公众创造健康快乐的生活,不断奉献优秀产品和服务。”这是康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自己提出的更高要求,它“对内是目标,对外是承诺”,将企业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统一起来。广州广汽集团有限公司领导班子认为,员工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产和资源,企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以人为本,以生产经营为中心,这是广汽的宗旨。长期以来,他们正是坚持了这个宗旨,使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立于不败之地。科龙集团根据人的生态需求日益增长的趋势,提出绿色营销的理念,把发展与环保统一起来,开发环保冰箱,1997年获得国家环保体系认证中心的ISO14001认证证书。1996年,联合国总部和蒙特利尔联合国大厦永久收藏了两台“容声”环保冰箱。科龙集团制造的“容声”全碳氢无氟冰箱成为全球冰箱环保典范。(二)对人的认识不断深化:从经济人、社会人到文化人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取决于对人认识的程度,只有对人的性质的科学把握,才能抓住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和核心。在吸收西方企业文化理论的过程中,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与社会发展观的变化相适应,广东企业文化建设者对人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西方企业管理理论对人的认识经历着从“经济人”到“社会人”,再到“文化人”的不断深化的过程。“经济人”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和早期企业管理理论对人的基本假设。“经济人”是单纯只有经济欲望,只知道追求自身物质利益的人。这种认识把人看作社会和组织这部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受到重视的只是人的行为,其作为社会主体的特殊性被忽略,其精神因素被漠视。这一时期单纯的经济增长的观点大行其道。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经济人”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观念暴露出种种弊端。以人际关系学派、行为科学理论等观点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和管理理论,对以往见物不见人的人性假设进行反思,开始重视社会和组织中的社会因素以及在其中活动的人的心理、感情、态度及需要等心理因素对人的积极性及对社会和组织结构功能的各种影响,产生了“社会人”的观念。这相对于“经济人”的认识是一大进步。80年代以来在美日企业管理比较中产生的企业文化理论,通过总结美日两国企业管理上的差异,得出“力量寓于文化之中”的结论。从而开始重视人的精神因素包括价值观念、责任心、使命感、献身精神等对人的积极性及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形成了“文化人”的认识。这种认识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有着共同点。文化是人的本质特性。文化,就其广义来看,就是“人化”,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是“文化人”的认识,体现了对人的本质力量、对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肯认。人类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大区别是能动的实践,即人在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中能动地作用于自然,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改造着自己,发展着自己,丰富着自己,体现和肯定人生的价值,实现意志的自由,精神的完善和人格的升华。因此,人只有在超越生存需要的文化活动中,才能克服异化,达到自由自觉的境界。在现代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进程,社会发展的趋势归结到一点,就是越来越重视人的“文化力”。文化弥漫于整个经济领域,既表现为动力、资源,又体现为一种润滑剂。只有确立“文化人”的认识,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人的精神资源的价值才能充分开发利用。随着经济转轨和体制转型,把人看作“文化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已被越来越多的广东企业所接受和认同。它促使企业的观念从过去单纯注重管理制度、生产技术和经营策略等“硬”因素,更多地转移到企业的“软”因素人的精神因素,促进了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主体化、科学化。第一,实行民主管理,鼓励创造精神。传统“外在型”的管理严重扼杀人的主体性,随着对人的认识的不断深化,广东许多企业适应了广大员工自主、自强、自尊的人格心理特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变外在式压制型管理为内在式自主型管理,在决策上发扬民主,在管理上激发员工参与,创造了不少民主管理的好形式。如广州汽车公司员工可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依据企业法和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对企业的经营决策、管理制度、经营承包方案、工资调整、奖金和住房分配、企业工作计划、年终总结报告认真行使审议和监督权。通过合理化建议活动,员工可以对企业经营管理、技术改造、增收节支等所有环节提出问题和改善的对策。第二,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创建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社会越发展,人的个性差异就越大。每个人都有专长、爱好和志愿。对于适宜的岗位来说,每个人都是一种特定的人才。在用人上要取长补短,发挥特长,满足个体的个性发展需求,创建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美的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何享健有一句口头禅:“我宁可放弃可赚100万利润的生意,也不放弃一个有能力的人才”。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美的集团确立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他们制订了美的集团人才资源管理实施办法,实行总裁领导下的人事部长和产品经营单位负责人双重领导、共同负责的人事管理体制,建立起包括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约束机制三个部分的用人机制。第三,尊重人的人格,重视人的全面的需求。人的需求可分为物质需求、情感需求和发展需求。不同的需求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注重人的需求就是时时处处爱护员工,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敬业精神,把人本管理落到实处。企业管理体现了对人情的关注,对人格的尊重,对人性的理解。例如,康佳集团每个月都为本月出生的员工举行一次生日会,公司领导亲自出席,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的亲情。中华自行车公司提倡“人性化管理”;万科公司提倡“丰盛人生”等等,都体现了对人的文化本质的高度重视。(三)对人的精神资源的深层开发:实现内涵、活动、体制、机制的有机统一。如果说,物性资源是有限的,有的甚至是不可再生的,那么,人的精神资源就是不可穷尽的广东许多成功企业的实践证明,从战略的眼光着眼于人的精神资源的开发,并与生动的形式、有效的制度和机制结合起来,企业文化建设就会焕发出生生不息的活力。(1)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的形式是指各种各样的企业文化活动形式,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则是企业的价值观、知识技能、行为规范和精神面貌的总和。企业文化建设是生动的形式与丰富的内容的有机统一。内容通过形式表现,只讲内容,不讲形式,不注意形式的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就不能激发起人们参与的热情和兴趣;形式要反映内容,只讲形式,不讲内容,流于形式,搞花架子,做表面功夫,就不能取得实效。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初始阶段,广东较多企业的文化活动主要是生活福利型和文化娱乐型。生活福利型文化活动有利于培养内部成员以企业为家的感情,增强了企业的内聚力和吸引力。而文化娱乐性文化活动可以协调沟通信息、加强内部公众的理解和交往,陶冶了情操,使人们重新认识和体会到自己工作的意义。随着员工素质的相对提高,人们的心理需要向高层次发展,出现了一大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技术型、思想型的企业文化活动。它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形成互相学习、互相激励、追求一流的企业士气;使员工掌握现代化技术和管理知识,培养员工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远大的理想。此外,各种各样的舆论宣传文化活动、习俗礼仪型文化活动、公共关系型文化活动也在广东企业中盛行,进一步促进了企业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例如,广州友谊企业集团公司大力开展喜闻乐见的企业文化活动,运用各种渠道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如每年举办评选企业“十大新闻”活动、周年庆典活动、系列艺术竞赛、商业道德大讨论、服务工作演讲会、职工运动会、专题节日晚会及开展“员工艺术团”的各项活动,营造一个文明健康、奋发向上和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文化环境氛围,从而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论教育、思想文化教育的内容与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培育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2)激励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激励是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激发员工内在潜能的重要手段。企业要保持长久的活力,就要有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励可以分为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包括鼓舞人心的目标、合理的分配原则、组织对个人工作表现的准确公正的评价和嘉奖等。广东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特点,就是广泛采用激励的方式,培育员工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中建驻深圳公司在激励员工上不断探索,他们不仅仅停留在表彰先进、民主评议等激励方式,而是通过表彰、参与经营、合理化建议以及委以重任等形式,形成激励的多层次、多侧面,以发挥员工最大的工作热情,释放员工群体中蕴藏的巨大潜能,促进企业的发展。深圳赛格集团打破任命制,通过公开招聘,自我、群众推荐的评选举荐机制,撤换无业绩的庸人,启用有专长、有奉献精神的年轻人,通过各层次各渠道评选表彰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形成学先进、当先进的群体激励效应。激励与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在完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同时,还应该有相应的管理约束机制。广东企业特别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注意把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结合起来,使管理不仅制度化,而且人性化。康佳集团一向非常重视制度建设,各种程序规则和行为规范众多、细化、可操作性强,仅由集团总部制订的现行各种制度就有2000多条近10万字。在康佳,员工的每一从业行为和集团区域内的行为,都有章可循。现在,康佳在实行制度管理的同时,也日益注重利用企业文化的软约束来管理。其内部管理越来越多地依赖员工的自律意识,制度约束的痕迹逐渐淡化,制度功能从控制员工偏差行为逐渐转为引导精神文化发展的方向。(3)智力开发与道德提升的有机结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开发员工的智力,提高员工的科技文化水平,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同时,道德水平关系到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对外竞争力,因而不仅不可忽视,反之要加大力度,在社会转型期尤为重要。广东省广大企业结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建设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既大力开展技术文化培训,又坚持科学道德观、价值观的引导,把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华为公司是一个高科技企业,在智力开发上不遗余力。1994年投入科研开发资金约8000万元,1995年超过了1亿元;公司建立了员工培训制度,保证每位员工每年有7的时间接受培训;公司每年为20多所著名大学提供奖学金、奖教金、贷学金或特殊津贴,给优秀毕业生的推荐者“伯乐奖”;每年为100多名优秀大学生举办夏令营,为他们提供从事科研工作、接触生产实践的条件与机会;为了引进人才,每年投资上百万元奖励、资助部分高校的尖子学生,在他们毕业后引进公司。华为现有员工8000多人,其中大学以上学历占85以上,技术研究及开发人员占40,人才密集成为华为的一大特色。同时,华为公司教育员工把公司的发展与民族通信工业的命运联系起来。“爱祖国、爱公司”在华为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华为人用心血、用汗水、用集体的智慧去换来的一种精神成果,也是公司文化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华为”二字的释义就是“中国的华为,华为为中国”,民族感、危机感、责任感是华为精神表现最强烈之处。为了国家安全和经济的发展,即使资金十分困难,华为仍拒绝外资的加入。在这种危机感、民族感、责任感的驱动下,公司“先生产、后生活”的安排也得到了华为全体员工的理解,虽然曾经有98的员工没有住房,但众多的雷锋、焦裕禄式的人物仍在华为不断涌现。(4)企业机制与社会机制的有机结合。企业文化根植于社会文化的土壤中,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企业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因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把企业机制与社会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自建”促“共建”,以“共建”带“自建”,形成自建与共建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互动效应,让企业文化走向社会,让社会文明走进企业。广东的企业文化建设注意把共建与自建相结合,企业积极参与社区共建、军民共建、街厂共建、厂校共建,促进了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四)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新文化的新生长点作为与市场经济紧密联系的企业,是支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石。从本质上说,企业文化是一种现代文化,它肩负着改造农业文明,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在改革开放中产生的广东企业文化,正在给社会大文化注入新的因子,成为一种改造传统文化以及与计划经济相联系的文化的思想酵母。具体来说表现在:第一,人本精神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思潮。随着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在企业中的实施,管理的趋势不断朝着接近和符合人的本性需求以及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这一目标发展,形成了一种关心人、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的文化氛围。这种强调人的中心地位和作用,重视人的价值的人本精神是一种新的文化。这种人本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一定的联系,都体现了对人的重视,但二者在实质上是有区别的。“民本”思想的本质是在维护君主的统治权的前提下,强调统治者应该“为民作主”。这种“为民作主”的思想与现代意义的民主思想显然不同,与蕴涵着民主观念的人本精神也是不同的。应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企业管理方面,始终贯穿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这一主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如片面理解公有制,没有很好地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等,企业中的人本精神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随着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确立和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人本精神从企业向社会扩展,为社会大文化注入了时代精神。其次,科学理性精神对传统观念的冲击。科学技术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应用以及现代管理制度的实施,形成了企业的科学理性精神。现代企业文化虽然对传统的理性主义管理有所纠偏,但并没有简单否定,而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科学的理性精神与人本精神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伦理文化迫切需要贯注现代的科学理性精神,企业文化建设中形成的科学理性精神无疑对传统文化的改造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民主精神对宗法观念的否定。建立和谐宽容的人际关系,高度尊重人的自由发展权利和参与权利是企业文化的中心内容之一。因此,企业文化是民主精神的载体。随着企业文化的兴起,民主精神已日益扩散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在家庭、团体、单位,还是在社会,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的残余日益弱化,人的议政、参政意识日益加强。此外,企业文化建设中形成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求实精神以及环保意识、礼仪规范、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也直接地影响着社区乃至社会文化的发展。二、广东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广东企业文化建设在新阶段无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还存在着种种误区和薄弱环节,从而制约着企业文化的更大发展:一是认识不足,发展不平衡。有些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想起来就抓,忙起来就忘;有的只把企业文化当作单纯的文艺活动,有的认为只有效益好的企业才能搞企业文化建设;有的片面追求外部形象,不注意练内功。二是组织引导不力。企业文化涉及面广,不仅有精神因素,还需要物质经济条件。而有的企业文化的主管者单一,只靠党务部门少数人的积极性,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员对企业文化重视不够,一方面无法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活动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不能形成做到党、政、工、团一齐抓,形不成合力。三是个性不突出。许多企业缺乏自己的特色,缺乏鲜明的个性,存在着雷同化、概念化现象,不能反映不同行业的独特传统、独特风格和独特追求,给人留下千篇一律的印象。在面临诸多问题的同时,广东企业文化建设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着很大的变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提出了新挑战人类正在步于一个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知识经济时代。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知识经济将深刻地改变我们的时代,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今后企业的竞争,不仅是市场的竞争、品牌的竞争、质量的竞争,更是科技的竞争、信息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新时期的企业文化建设不能游离于这股扑面而来的时代潮流,而必须站在信息革命潮流的前头,把信息科学技术的传播培训、开发应用作为重要内容,致力于企业员工科技素质的提高,推动产业的信息化、知识化进程,为企业抢占21世纪的制高点,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做好充分的准备。知识经济促进了知识的产业化、产业的知识化和劳动力的知识化。知识、文化、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种趋势对广东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培植企业文化资产和知识资本?在美国,针对这个问题,已经出现了突出知识化的“智能资本管理”、突出创新化的“技术开发管理”、突出竞争的“人才激励管理”等新的企业管理模式。美国企业为了不断增加企业员工的知识面,扩大其掌握的知识量,提高知识和技术才能,纷纷从重视资本积累扩张管理转向突出知识要求的“智能资本管理”,将“智能资本”列入实施计划,通过科教立企,增加智能开发投入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以追求知识资本为企业带来的巨大收益。知识的不断创新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为推进技术开发管理的创新,美国不断增加创新与开发投资,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促进知识产业发展。这种创新化的“技术开发管理”使美国企业领先于世界。人才是技术开发的根本。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竞争,美国企业逐步建立了企业内部人才激励机制。在管理层中,普遍设立了“知识主管”或“智力资本主管”的职位,实施人才开发计划,改进分配和奖励制度等等。人才激励管理的改革,为美国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知识经济还使企业的组织和产销关系发生了变化。知识经济网络化、数字化的特点,要求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组织形式从过去的“大块”结构变成模块结构,由此出现了模块组织模式。美国辉瑞公司、沃尔马特公司、强生公司等一大批企业看到,过去组建的紧密型超大企业集团和大公司,已经出现竞争的弱点,于是将企业改建成“模块式”企业群,由此刮起了“模块管理”的风暴,从而使企业既有“航空母舰”的抗风浪优势,又有分散独立经营的“快调头”能力。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带来的产销一体化新格局,美国企业的产销管理兴起“生态营销管理”的模式。生态营销就是将客户、供应商和生产厂家组成群体,与生态系统一样,相互作用、相互连接、相互依存。知识经济带来的企业管理的变革,无疑会对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知识经济对企业文化的影响。随着广东经济的发展,产业的调整,将会出现大批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管理模式、企业文化也将出现新的变化,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立足于广东企业发展的实践,整合创新企业文化?这将是广东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二)广东增创发展新优势提出了新要求广东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实践,基本实现了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从封闭的社会向开发的社会转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目前,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即由以初级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原始积累阶段走向全面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广东20年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充分利用和发挥了政策、地缘、人缘等先发优势。进入90年代以来,有些优势如政策已逐步丧失,有些优势如地缘、人缘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作用不再显著。要使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并进一步领先于全国,除了把着眼点放在保持和进一步发挥原有的优势外,更要致力于再创造和建立自己的新优势。广东要再造新优势,要靠人文、科技优势。这种人文、科技优势表现为较强的现代经济意识,较高的科技文化素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情操以及对文化价值的正确选择等方面。广东商业文化发达,商品经济意识成熟,思想观念比较开放,这些都是广东进一步发展应该张扬的人文要素。但广东地区的文化积淀不够深厚,人文科技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广东劳动就业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约占90以上,劳动力素质不容乐观;广东综合科技能力在全国属中等水平,经济信息化水平都比较低。要增创发展新优势,对企业来说,关键是增创科技和人才新优势。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催化科技人才的成长,使企业成为科技研究创新及转化为生产力的龙头;必须促进企业领导树立“科技兴厂”的意识,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的转型;提高员工的人文、科技素质,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些都对广东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更加艰巨的任务。(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既要转型,又要发展,这是我国社会的一个特点,也是企业的一个特点。要完成这两大任务,当前企业要过体制关、市场关、管理关、质量关,要克服资金紧缺、资源紧缺、人才紧缺等难题,要解决重组债务、重组资本,重建机制等历史性课题,所有这一切,都对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第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新的企业文化。当前我国企业改制,就是建立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根植于市场文化的土壤,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我国企业改制决不是换上“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牌子,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机构,发行了股票,筹集了资金就万事大吉了,关键是要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市场经济要求的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塑造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文化。没有确立现代化意识的企业家、企业员工,就不可能有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改制的成功说到底要靠一种新的文化意识的确立。改变文化才能改变人,改变人才能真正改变体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和运行机制,企业活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第二,广东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广东企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规模经营欠缺、科技含量不高、人才依赖引进、过度消耗资源、市场竞争力下降等等。从根本上来说,广东企业发展问题就是一个企业竞争力的问题。要提高广东企业的竞争力,不能仅靠政策、资金、地缘的优势,而必须从企业的内涵上下功夫。企业的内涵也不仅仅是一个体制问题,它还包括企业的发展战略、价值取向、精神支柱、员工素质等方面。正如美国著名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总经理小托马斯。沃森曾说:“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久地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这种信念对于组织的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广东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以构建现代价值观念体系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三、乘势而上,把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根据广东企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要以企业精神的塑造为突破口,动员员工和企业家两个积极性,并把它融汇到文化进步的时代潮流,纳入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框架,乘势而上,真抓实干,把广东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一)营造富有个性的企业精神,把企业建设成为“命运共同体”,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企业精神是由企业领导者倡导并为广大员工所认同和恪守的企业发展目标、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是当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有三个层次,最底层为物质文化;第二层为行为文化;第三层也是最高层,是精神文化,也就是企业精神。广东企业文化建设大致上经历了一个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到精神文化的由浅到深,逐步推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人的认识从客体到主体的规律是一致的。一般来说,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建设要比精神文化建设易于确立,收效也较快。而精神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中最核心最深层的问题,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和精心的培养,并有待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为其创造制度条件。塑造企业精神是企业竞争和体制转型的客观需要。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凝聚力的竞争。培育和弘扬企业精神是造就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最重要的途径。企业精神犹如一面旗帜,把企业的全体成员召集在这面旗帜之下,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在企业内部召唤起员工的责任感,制造一种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理解信任、真诚团结的良好氛围,产生一种巨大的合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当前国有企业改制转轨的过程中,尽管会产生不同利益、不同认识的冲突和矛盾,但一旦形成由企业精神维系的向心力,企业上下就能同心同德,共渡时艰。培育企业精神要把个人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结合起来。美国企业重视的是创新精神,日本企业强调的是团队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个人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的迫切需要,而团队精神是企业作为有效率的科层组织的内在要求。我们要立足于广东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综采众家之长,把个人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结合起来。培育企业精神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培育企业精神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能较好地反映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社会主义企业的精神,应当体现共同理想、集体主义精神、主人翁责任感以及服务奉献精神、科学精神等,这是共性的东西。但由于企业形成发展的道路的历史不同,承担的社会职能、创业环境、规模大小以及追求的企业目标不同,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企业文化也就应该因企业而异。要充分反映本企业鲜明的个性和特点,只有充满个性的企业精神才能真正焕发长久的生命力。培育企业精神是一项长期的艰巨而又细致的建设工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以一开始就提出高标准,要循序而进,因势利导,根据企业的实际和可能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不要急于求成地提出口号化、雷同化的“企业精神”、“企业理念”,先扎扎实实地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再提炼出具有本企业特色和行业特点的“企业精神”,经过多渠道的传播,使之成为员工认同并为之奋斗的“理念”。(二)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精神,使企业文化成为群众性的事业企业文化是以人为中心开展的文化建设。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也是企业文化的主体,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只有坚持员工的主体地位,才能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文化建设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才能不断创造新鲜的经验。只有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精神,才能保证企业文化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要发挥员工的主体作用,应该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保障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而要做到这一点,在体制上可以通过推行股份制,让职工成为持股者,这样有利于更直接地体现出职工是企业主人的社会主义性质,也更有效地唤起他们对建设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通过建立健全职代会制度、管理委员会制度、党政工团联席会制度等,广开员工参与企业决策和评价的渠道。在思想上要树立为员工服务的信念。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对员工要摆正位置,多做实事,少说空话,关心人、信任人,员工才会把企业当成“职工之家”,把领导和管理层当成“职工之友”。在企业内部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人际友好氛围,是发挥员工主体创造精神必不可少的内在条件。(三)提倡企业家精神,推动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使企业家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企业家是企业的决策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设计师,他的价值观念和性格特征决定着企业精神、企业形象的个性。企业家又是企业文化的塑造者,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在员工中倡导和灌输某种价值观念,通过身体力行,向员工示范某种行为规范。企业家还是企业文化的传播者,他的社会名望和社会影响往往是某种企业文化向社会的辐射。可以说,没有企业家,就没有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家的产生,关键是要确立企业的法人地位,使企业家的权、责、利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也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家涌现的社会环境。一是重造企业家产生的社会机制,二是改革企业利益分配机制,三是形成尊重企业家的社会地位的舆论氛围。有了企业家,并不意味着就有了企业家精神。正如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一样,企业家的素质体现在企业家精神上。企业家精神是建立在企业家对企业整体特征、价值、形象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反映出企业家在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事业追求、价值观念和工作准则。它既反映了企业家个人素质、信仰和创造能力,又反映出企业家对本企业、本产业乃至民族工业的发展命运所抱有的追求和信心。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目前,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普遍存在着缺乏优秀企业家现象。除了体制的问题外,还与现代企业家精神的缺失有关。一些企业家带着“小富即安”的心态,缺乏忧患意识、危机意识,缺乏进一步创业的冲动,满足于现状,沉迷于享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或裹足不前,或败下阵来。优秀的企业家所体现的企业家精神,能够不断地追求自我超越,并总是把自身的价值的实现建立在为国家、为民族、为企业作贡献上。这是企业家能够不断地保持创业精神的根本。此外,企业家精神还体现在创新精神、竞争精神、合作精神等等方面。只有形成并保持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发现新信息、新趋势,及时调整或改变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才能抓住别人已经感受到但还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发展成为本企业的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挺立商海潮头,乘长风破万里浪。(四)充分吸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西方现代企业文化所包含的人本精神、科学理性精神、民主精神等等,体现了现代文明的成果,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对西方企业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大胆拿来,为我所用,并要将其“本土化”。同时,我们是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大地上从事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可能也不应该全盘照搬西方企业文化的理论和实践,不管是欧美“个人主义”式的企业文化,还是日本“家族主义”式的企业文化,对我们来说只有参考的价值。建设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个文化选择、文化组合和文化重构的创造性过程。在借鉴西方企业文化有益成份的基础上,使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现中国特色,这应当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首先,要体现民族特色。民族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具有制约作用。不同的文化传统使得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各自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形成不同的特点和方式,并反映出一定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大众文化心理。优秀的企业文化总是在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的基础上,吸收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显示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适应现代企业文化的因素,如传统文化中总结出来的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价值观念,个人、群体、社会协调一致的行为准则,和为贵的处世信条等等,都对现代企业文化的确立具有建设性的作用。此外,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还表现在各种风俗习惯中,把有益的民族风俗运用于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更直接、更迅速地唤起员工的认同感。我们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养料,以现代化的历史尺度和人的幸福的价值尺度进行深入的发掘、开采,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传承创新,从而促进企业文化民族化和现代化。其次,要体现社会主义特色。我们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企业文化。西方企业文化名义上是以人为中心,实际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资本的本性是增值,人不过是增值的工具。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本身成为一切社会活动的最高目的。因此,社会主义企业应该远比资本主义企业更能激发全体职工的积极性,更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欧美“个人主义”式的企业文化,把个人利益置于群体的利益之上,削弱了企业的凝聚力;日本“家族主义”式的企业文化,看起来增强了企业的亲和力,但却是以家长制的方式,以特权的形式达到的,隐藏着腐败的根源。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能正确地处理个人和群体的关系,既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又认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3、314页)。因而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一种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个人心情舒畅,又有统一意志的企业文化。再次,要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色。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和人的文化水平还不够高,当前又处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型过程中,因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的主人翁地位的充分体现,企业对人的需要的充分满足,在现阶段仍受诸多条件的制约,不可能达到很高的水平。要在动态中把握和处理好经济与文化、企业与个人、民主与集中、激励与管理、引导与约束等各种矛盾,使之统一于企业和人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坚信,现代化、市场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合,将为广东企业文化的更大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作者: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中心执笔:田丰夏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