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人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各课知识统计.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64182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人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各课知识统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三人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各课知识统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三人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各课知识统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人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各课知识统计第17课 公输 墨子一、 解释加点的字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为:介词、给 之:代词、这样2、子墨子闻之 子:夫子(即先生、老师) 子:对男子的尊称 之:代词代这件事3、夫子何命焉为 夫子:对男子的尊称;命:见教;焉为: 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4、请献十金 请:敬词、请允许我 金:量词、先秦以二十两为一金5、吾义固不杀人 义:善良坚持道义 固:本来、从来6、再拜 再:两次7、宋何罪之有 之:结构助词, 宾语前置的标志8、不可谓智 仁 忠 强 知 类 智:明智 仁:对人友善、友爱 忠:忠诚 强:坚强 知类:明白事理9、然胡不已乎 然:既然这样,但是 ; 胡:为什么 已:停止10、见公输盘 见:拜见 胡不见我于王 见:引见 于:介词、给11、此为何若人 为:是 若:样子12、必为有窃疾矣 为:是 有:患有13、荆之地方五千里 地:土地 方:方圆14、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犹之与也:好像同相比 之:助词,凑音节15、宋所谓无稚兔鲋鱼者也 稚:野兔 鲋鱼:一种像鲫鱼的小鱼16、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以:以为、认为 ; 之:助词不译 为:是17、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虽然:即使、这样 为:wei介词、给 为:wei/助词、造18、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九:多次 设:采用 机变:巧妙的方式19、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 而:转折连词,可是; 所以:用什么方法,以:介词 用;所:代词:什么方法。20、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之:的 所以:用什么方法【同上】2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寇:名动用、入侵二、指出通假字1、公输盘不说 “说”通“悦”、高兴2、知之不争 “争”通“诤”、谏诤3、舍其文轩 “文”通“纹”、彩饰4、子墨子久距之 “距”通“拒”、抵抗5、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通“御”、抵御6、公输盘诎 “诎”通“屈”、理屈三、指出句式特点1、将以(之)攻宋 省略句2、起于鲁 状语后置句3、宋何罪之有 宾语前置句4、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状语后置句5、吾既已言之(于)王矣 省略句第18课.孟子两章一 解释加点的词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气时令;有利地形;举国一致的团结2. 七里之郭 外城 3. 环 而攻之而不胜 环:名动用,包围;而:连词,表顺承 ;而:连词。表转折 4.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夫:句首发语词,表议论;者:代词,有利条件 5.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然:转折连词 但是;者:代词,的原因;是:指示 代词 ,这6. 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革:甲胄;坚利:坚固锋利7. 委 而 去之 委:动词,舍弃;而:连词,表顺承;去:动词,离开8. 封疆之界 封: 边疆9. 得道 者多助 得道:施行仁政王道;者:。的人10. 寡助之 至 之:动词,到;至:副词,极点11. 以天下之所顺 以:介词,凭借12. 故君子有不战 有:副词,要么13. 生于忧患 于:介词 由于 14.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被任用;田地15. 管夷吾举于市 举:被提拔16. 故天将降大任 于 是人也 大任:大责任;于:介词,给;是:这17. 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18. 所以动心忍性 用来 19.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困: 困扰;虑:思虑;作:奋起20.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表现;发:表达;喻:被理解,了解21. 法家 拂士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二指出活用1、环而攻之而不胜 名动用,包围2、域民不以封疆界 名动用,统治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形动用,巩固4、威天下 形动用,威慑5、苦其心志 形动用,使动用法,使。痛苦6、劳其筋骨 形动用,使动用法,使。劳苦7、空乏其身 形动用,使动用法,使。缺乏8、乱其所为 形动用,使动用法,使。扰乱9、动心忍性 使。惊动,同“韧”,形动用,使动用法,使。坚韧10、人恒过 名动用,犯过错1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动状用 在国内;动状用,在国外三指出通假字1、亲戚畔之 同“叛”背叛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版同“板”,木板;筑:捣土用的杵【不是通假】3、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4、困于心衡于虑 衡同“横”,堵塞5、法家拂士 拂 同“弼”,辅弼四句型特点1、困【于心】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状语后置句第19课.鱼我所欲也,第20课.庄子寓言两则一,解释加点的字1.熊掌,亦(是)我所欲也:亦:副词 也;欲:动名用,喜欢的东西。2.故不为苟得也:为:作;苟得:苟且偷生。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甚:更宝贵,更喜爱。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介词,因;是:指示代词,这;由是,通过某种手段; 用:采用。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这;是心:这心,本心,即羞耻心。6.一箪食,一豆羹: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羹:汤。7.呼尔而与之:助词,的样子;连词,表修饰。8.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踢;尔:助词,的样子。9.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高位厚禄。10.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为:wei介词,为了;wei/动词,做。11.是亦不可以已乎:这;停止。12.此之谓失其本心:助词,不译;叫做;天性,天良。13.惠子相梁:即惠施;相:名动用,当宰相。14.或谓惠子曰:或:不定代词,有的人;谓。曰:对说。15.子知之乎:代词,代鹓鶵。16.非练实不食:竹实。17.非醴泉不饮:甘泉。18.于是鸱得腐鼠:在 这时。19.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之:结构助词,的;吓:恐吓。20.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悠然自得;是:指示代词,这。21.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助词,不译;完全(意思是道理完全一样)。22.请循其本:循:遵循;本:最初。二,通假或活用1.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避”,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通“辨”,辨别。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活用为动词,恩惠;通“欤”,语气助词。4.乡为身死而不受:通“乡”,从前。5.惠子相梁(欲代子相);名动用,当宰相。三,句式特点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状语后置句。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状语后置句。3.夫鹓鶵发【于南海】:状语后置句。4.我知之(于)濠上也:省略句。第21课、曹刿论战 左传一、解释加点的字1.齐师伐我:师,军队;伐,攻打2.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其,代词,代“曹刿”;间,参与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目光短浅;远,长远;谋,谋划4.衣食所安:安,养生 所:东西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加,虚夸:信,实情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信用;孚,使信服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情,实情8.忠之属也:忠,尽了本份,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之,的;属,一类9.公将鼓之:之,助词,凑音节10.公将驰之:驰,驱驰;之,助词,凑音节11.登轼而望之:轼,古代车前的横木;之,代词,代齐国军队12.既克,公问其故:其,代词,其中;故,缘故13.夫战,勇气也:夫,句首发语词,表议论14.惧有伏焉:焉,兼词,在那里15.望其旗靡:其,代词,代齐军;靡,倒下二、指出活用情况1弗敢专也:专,形动用,独自享用2.神弗福也:福,名动用,赐福保佑3.公将鼓之:鼓,名动用,击鼓4.一鼓作气:鼓,名动用,击鼓三、通假字1.小惠未徧:徧,同“遍”,遍及四、句式特点1.何以战: 宾语前置句2.必以(之)分人: 省略句3.必以信(禀报): 省略句4.必以情(处理): 省略句5.(这是)忠之属也:省略句6.可以(之)一战: 省略句7.战【于长勺】: 状语后置句8.夫战,勇气也: 判断句9.夫大国,难测也: 判断句第22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 解释加点字1.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动词,讽喻;谏:名词,批评意见2. 而形貌昳丽 而:连词,表并列;昳丽:光艳美丽3. 窥镜 窥: 照 4.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美:漂亮 5.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之:助词,不译;美:意动用法,以.为美;者: 。原因;私:形动用,偏爱 6.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副词,实在 7.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此:代词,代这些事;之:代词,代问题;之:助词, 不译;蔽:名动用,受蒙蔽 8.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指出;过:错误,过失9. 上书谏寡人之过者 谏:劝谏 10. 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议论;于:介词,在11. 时时而间进 间:偶然12. 期年之后 期年:满一年二、 活用字1. 朝服衣冠 服:名动用,穿戴2.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动用,以为美; 私:形动用,偏爱3. 王之蔽甚矣 蔽:名动用,受蒙蔽三、 通假字1. 孰视之 孰:同“熟”,仔细,周详四、 句式1. 我孰与徐公美 宾语前置句2. 臣诚知(吾)不如徐公美 省略句3. 君美【甚】 状语后置句4.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句5. 皆以(之)美【于徐公】 省略句 状语后置句6. 皆朝【于齐】 状语后置句7.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状语后置句第23课 课愚公移山一、 解释加点的字1、 方七百里,高万仞 方 :方圆 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2、 河阳之北 山的南坡,水的北岸为阳(山南水北)3、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者:不定代词人 ;且: 副词,将近4、 面山而居 而:连词表修饰5、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苦于 ;迂: 迂回,绕道6、 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的样子;许: 赞同7、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译为“连。都。”, 或者加强否定语气,译为“并”;损: 削减8、 如太行,王屋何? 对怎么样?9、 且焉置土石 且:副词 ,况且 ;焉: 不定代词,哪里10、投诸渤海之尾 诸:兼词“之于”;尾: 边11、孀妻有遗男 孤儿,遗孤,遗腹子1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笑:嘲笑;而: 连词 表修饰13、其如土石何? 其:副词,加强反问语气1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尽15、而山不加增 转折连词 加:副词,更16、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之:结构助词,的 ;之:代词, 代“移山这件事” 其:代词,代“他们”二、活用1、吾与汝毕力平险 形名用,险峻的大山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状用,用簸箕3、始龀 名动用,换牙齿4、一厝朔东 数名用,其中一座山三、通假1、指通豫南 同“直”,笔直2、始一反焉 同“返”,往返3、汝之不惠 同“慧”,聪明4、河曲智叟亡以应 同“无”,没有话5、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同“措”,放置6、无陇断焉 同“垄”,高地四、句式1、且焉置土石? 宾语前置句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定语后置句3、甚矣,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句4、何苦而不平 宾语前置句5、帝感(于)其诚 省略句第24 课 诗经两首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鸟鸣声 水中陆地2、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文静美好的样子; 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 古时指有地位的人,今指道德高尚的人; 好的配偶。3、参差荇莱,左右流之 高低不齐 捞取4、寤寐求之 寤:醒时;寐:睡时 。这里意思是日日夜夜5、琴瑟友之 使动用法,以为友,(把。作为朋友)6、左右芼之 挑选7、钟鼓乐之 使动用法,使快乐8、苍苍 萋萋 采采 茂盛的样子9、为霜 未晞 未己 成为霜 没有干 没有完10、在水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涘 对岸 岸边 水边11、道阻且长 且跻 且右 艰难 漫长 升高 弯曲12、宛在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沚 水的中间 水中高地 水中的小块陆地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六单元文学常识第五单元1.公输选自墨子公输。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墨子,名翟(d),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与儒家并称为“显学”。本文是记载墨子以实际行动贯彻他的非攻主张的一片动人故事。2.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记录孟子思想和言行的书。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他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宣扬“仁政”“王道”,把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的仁心上,被尊为“亚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3.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4.庄子故事两则选自庄子秋水。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其寓言机智,幽默,富有想象力。庄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惠子相梁一文辛辣的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淡然态度。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写了惠子和庄子在桥上游玩并就庄子能否知道鱼之乐发生辩论,辩论中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第六单元5.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通史。此书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左传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段代史 论语第一部语录体著作 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最大的国别体史书6.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后经汉代刘向整理定名,沿用至今。邹忌,战国时齐国人。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齐王,齐威王。纳,接受。7.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一篇寓言故事。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列子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8.诗经两首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诗经据乐调分为风,雅,颂;据手法分为赋,比,兴。其中,“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蒹葭选自诗经秦风。练习:公输1、通假字(1)公输盘不悦。( ) (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3)子墨子九距之。( ) (4)公输盘诎。( )2、词的积累(1)重点词语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 )( )夫子何命焉为( )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请献十金( )吾义固不杀人(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胡不见我于王? ( )然胡不已乎? ( )( )( )舍其文轩( )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此为何若人(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宋无长木(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 )(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 )( )(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2)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吾义固不杀人( )(3)一词多义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 夫子何命焉为 ( )为 必为有窃疾矣( )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以牒为械 ( )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见 胡不见我于王 ( ) 于是见公输盘 ( ) 不知可谓知类( )类 为与此同类( ) 愿借子杀之 ( ) 请说之 ( ) 之 宋无罪而攻之 ( ) 宋何罪之有 ( ) 荆之地方五千里(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 虽 虽杀臣,不能绝也 ( )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然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4)古今异议舍其文轩 (古义: 。 今义: 。) 荆之地方五千里(古义: 今义: ) 吾知所以距子矣(古义: 。今义: 。)子墨子起,再拜(古义 。 今义: 。)3、句式积累省略句如“将以攻宋”中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可补充为“将以之攻宋”。倒装句宾语前置如“何罪之有”中 ,“之”为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应为“有何罪”。 如“此为何若人”中,“何”是“若”的介词宾语,前置,应为“此为若何人”。状语后置如“子墨子闻之,起于鲁”中,“于鲁”是状语后置,应为“子墨子闻之,于鲁起”。如“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中,“于地”“于民”都是状语后置,应为“荆国于地有余而于民不足”。如“胡不见我于王”中,“于王”是状语后置,应为“胡不于王见我”。4、用原文回答问题,翻译句子并解释两个重点词。1、课文哪一句交待了事件的起因?2、哪句话表现了墨子见义勇为和不辞劳苦的品质?3、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怎样的圈套?4、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公署盘说出怎样的话? 5、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驳斥了他的“义”,最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6、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目的是为了引出楚王对此人怎样的评价?7、墨子将楚国和宋国对比,并与故事中的人类比,最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8、墨子和公输盘模拟攻守结果怎样?9、公输盘两战皆败,已恼羞成怒,哪一句表现出他动了杀机?10、墨子的哪句话揭露了公输盘“不言”的内容? 11、墨子在模拟攻守后,又是怎样慑服楚王不得不取消攻宋计划的?5、简答题 1、墨子使楚王取消了攻宋的打算,表现了墨子怎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观点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为什么?2、从墨子的言行分析,墨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通假字亲戚畔之 2、词的积累(1)重点词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 )( )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 )委而去之(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 )( )天下顺之( )故君子有不战( ) (2)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环而攻之而不胜(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形容词作动词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天下顺之 ( )(3)一词多义 三里之成,七里之郭( )之 环而攻之 ( )委而去之 ( )多助之至 ( ) 环而攻之而不胜( )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 ) 三里之城 ( )城 城非不高也 ( )(4)古今异义亲戚叛之(古义: 。今义: 。)三里之城(古义: 。今义: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古义: 。今义: 。)池非不深也(古义: 。今义: 。)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 今义: 。)委而去之(古义: 。今义: 。)委而去之(古义: 。今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 。今义: 。)故君子有不战(古义: ”。今义: 。)3、句式积累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如“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用原文回答问题并翻译句子解释两个词语。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5、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之势。(用孟子三章)中两句话填写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8、“战必胜”的条件是;“ ”。5、简答题:1、根据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2、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3、结合现实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和”的体会。4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什么?其中起决定的因素是什么?从中可以反映出孟子怎样的政治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 )法家拂士( )衡于虑( )2、词的积累(1)重点词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空乏其身( )曾益其所不能( )行拂乱其所为( )( )人恒过然后能改( )( )所以动心忍性( )(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2)词类活用使动用法“所以动心忍性”中“动”,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惊动”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中“忍”,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坚韧”的意思。 “必先苦其心志”中“苦”,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痛苦”的意思。“劳其筋骨”中“劳”,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劳累”的意思。“饿其体肤”中“饿”,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饥饿”的意思。“空乏其身”中“空乏”,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资财缺乏”的意思。“行拂乱其所为”中“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颠倒错乱”的意思。“然后知生于忧患”中“生”,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生存发展”的意思。“死于安乐”中“死”,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萎靡死亡”的意思。名词作动词“人恒过”中“过”是名词,这里作动词“犯过失,犯错误”的意思。动词作名词“入则无法家拂士”中“入”是动词,这里作名词“国内”的意思。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中“出”是动词,这里作名词“国外”的意思。名词作形容词“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中“敌”是名词,这里作形容词“敌对的”的意思。(3)一词多义 行拂乱其所为( )拂 法家拂士(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舜发于畎亩之中 ( )发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管夷吾举于士 ( )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 )(4)古今异议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 。今义: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 。今义: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 。今义: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 。今义: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 。今义: 。)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义: 。今义: 。)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 。今义: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古义: 。今义: 。)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 。今义: 。)3、句式积累倒装句:状语后置“舜发于畎亩之中”中“于畎亩之中”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中“于心”“于虑”也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心困于虑衡而后作”。被动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中“发”“举”都有被动的意思,可译为“被起用”“被举荐”。4、用原文回答问题并翻译句子解释两个词语。 作者认为一个人要成就大业需要经过哪些磨砺?用原文回答。 写出从反面论述论点的句子,并翻译。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4、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_,行为上要_。(用原文回答)(2分)5、简答题:1、选文首段列举的几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作者写这些人物有什么作用?2、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4、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相关链接材料) 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 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 ”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到,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鱼我所欲也1、通假字所识穷乏者得我得与( )( )乡为身死而不受(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词的积累(1)重点词语故不为苟得也( )( )故患有所不辟也(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 )( )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 )( )( )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万钟于我何加焉(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乡为身死而不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2)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一词多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读y, )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而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所欲有甚于生者( )于 万钟于我何加焉(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 是亦不可以已乎( ) 二者不可得兼( )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古今异议一豆羹 (古义: 。今义: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 。今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 。今义: 。)3、句式积累判断句“也”表判断,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倒装句“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疑问代词“何”做动词“加”的宾语,前置,意思是“什么”,正常语序应为“万钟于我加何焉”。省略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中“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仪”,“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可补充为“乡为礼仪身死而不受施舍”。4、用原文回答问题,翻译句子并解释两个重点词。1、中心论点是2、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文章中哪句话能体现这样的人?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5、简答题 “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指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1、词的积累(1)重点词语惠子相梁( )或谓惠子曰( )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 )( )于是鸱得腐鼠(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惠子相梁”中“相”原是名词“辅佐君主的人”,这里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3)一词多义 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吓 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 夫鵷鶵发于南海( )于 而飞于北海( ) 于是鸱得腐鼠( )2、句式积累省略句“惠子相梁”中动词“相”后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惠子相于梁”。 “仰而视之曰:吓!”中省略主语“鸱”,可补充为“鸱仰而视之曰:吓!”。倒装句“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中“于国中”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国中搜三日三夜”。“夫鵷鶵发于南海”中“于南海”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夫鵷鶵于南海发”。3、用原文回答问题,翻译句子并解释两个重点词1、庄子去看惠子,惠子的心态怎样?2、庄子巧借比喻,表达志向高洁的句子是4、简答1、庄子讲鵷鶵故事用意是什么?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1、词的积累(1)重点词语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是鱼之乐也(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请循其本( )(2)一词多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之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固不知子矣( )固 子固非鱼也( )2、句式积累判断句“也”表判断,如“是鱼之乐也”。 否定副词“非”表判断,如“子非鱼”。倒装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于濠梁之上”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3、简答题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