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培训之二-学生指导.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363973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资格培训之二-学生指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教师资格培训之二-学生指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教师资格培训之二-学生指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生指导一、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一)基本概念1.学生年龄特征的概念 儿童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生理和心理都在发展变化中,这种发展变化是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的。一方面表现出发展的连续性,由低级到高级是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显示出发展的阶段性。所谓学生年龄特征,就是指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和心理发展上表现出来的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学生的发展有顺序性,是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育就应该有系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有其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都应该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把握学生年龄特征,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教育措施,首先要了解关于年龄阶段的划分。 2.由出生到成人的年龄阶段划分(1)学前期阶段乳儿期:从出生1周岁。婴儿期:1周岁3周岁。幼儿期:3周岁6周岁、7周岁。(2)学龄期阶段童年期:6周岁、7周岁11周岁、12周岁。少年期:11周岁、12周岁14周岁、15周岁。青年初期:14周岁、15周岁18周岁。我们只要研究童年期学生年龄特征与教育的关系。(二)小学生身体发展特点与教育 从整体看,小学生身体发育处于平稳发展阶段,各生理系统在发育成长中。 身高体重:据抽样调查,我国小学生身高平均每年增加4.5厘米5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增加2公斤3公斤,胸围平均每年增大2厘米3厘米。从身高体重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小学生处于身体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是在两个生长高峰期中间,身高体重的增加较为平稳和均匀。在小学教育阶段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身体发育状况应有更多的关心,组织定期的身体检查,对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的增长变化情况,进行对照分析,与学生家长互通情况,为学生健康发育成长提供保证。 骨骼肌肉系统:小学生骨骼外形明显增大,但骨化过程还未完成,骨骼组织中水的成分较多,含钙、磷的成分较少,所以小学时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教师和家长都要特别注意儿童坐、立、看书写字时的姿势,防止驼背和脊椎弯曲。小学生的书包应是双肩背带,避免在骨骼发育不成熟时长时间一侧负重造成骨骼变型。小学生的肌肉发育还不够完全,肌纤维细,肌腱宽而短,肌肉中含水分多,大肌肉群先于小肌肉群发展,小肌肉群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因此,对小学生,尤其对低年级学生在教育训练过程中不能要求他们做过多的手部精细动作,练写字应该用铅笔,写字不要太小。小学生喜欢跑、跳、投掷等活动,难于较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与其肌肉系统发展水平有关。教育过程中不应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同类学科在安排上不宜集中,一项训练的时间不宜太长,教学要采用多种活动形式,可实行课中操。小学生的骨骼肌肉系统发育均未成熟,参加体育锻炼的活动量,参加劳动的强度及学业负担的分量均不能过大,持续时间不能过长,这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 循环和呼吸系统:小学生的循环系统在发育过程中,心脏活动变得更有规律,但脉搏的频率比成人快,心脏的肌纤维较微弱,心血管还未发育健全。同时小学生的呼吸器官也正在发育之中,肺活量还比较小。因此,小学生的心肺功能与成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小学生不能参加过于激烈的体育竞赛,不能从事过重的体力劳动。其活动量与强度要与其心肺功能相适应。 神经系统:在各生理系统中,神经系统是发育最早的,脑是神经系统的核心部位。根据脑电波的研究发现,4周岁20周岁脑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的加速期。5周岁6周岁是第一个加速期,13周岁14周岁是第二个加速期。心理学研究资料表明,9周岁儿童脑重平均为1395克,12周岁脑重平均为1400克,已经达到成人的标准,所以说小学生脑重已经接近成人,而且大脑额叶的发展特别显著,这就为小学生由幼儿时期的以游戏为主转变为以学习为主提供了生理基础。从教育活动看,既不要使小学生负担过重,又要给小学生以丰富的智力活动内容,要与小学生神经系统发展水平相适应,向他们提出恰当的教育要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失时机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三)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过渡性1、小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感知能力:儿童入小学时感知能力达到了一定水平,可以在教师组织下进行简单的观察。但在感知事物时,常被色彩鲜明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所吸引,而忘掉了自己感知的任务。这说明其知觉的随意性和情绪性还很明显。具体表现为:(1)观察目的性差;(2)观察缺乏精确性差;(3)观察缺乏顺序性;(4)观察缺乏深刻性。注意能力:小学生的注意能力在发展中一般已能按教师的要求进行听讲、读写、计算等学习活动。但他们的注意容易分散,无意注意占比重较大,注意的情绪色彩很明显。记忆能力: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1) 由无意记忆为主发展为以有意记忆为主。(2) 由机械记忆为主向增强理解记忆发展。(3) 由对形象事物识记为主,向增强对抽象内容识记能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特点:(1) 有意想象增强(2) 想象更富于现实性(3) 想象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思维发展的特点:(1) 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2) 思维过程日趋完善2、小学生情感、意志的发展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的情感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理智感、道德感、美感都开始有所表现,但还只是初步的。小学生的情感表现一般是外在而且明显的,遇到高兴的事情喜形于色,手舞足蹈,遇到不高兴的事就怒形于色,撅起嘴来。他们的情感变化很快,不稳定,听到夸奖或是班级集体受奖可能乐得蹦高,但也可能很快就忘掉这一切。两个同学一起玩得高兴,很快成了好朋友,但这友谊很不稳定,因为什么争执两人吵了架,马上就谁也不理谁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是鲜明的,直接表现在稚嫩的面孔上。小学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面孔发现他们的情感变化,无论是集体性的还是个别学生的情绪变化,都意味着对教育工作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是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要善于把握这样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渐丰富、深刻和稳定。 意志力是克服困难的能力。小学生在学习和集体活动中,意志力得到锻炼与发展,在克服困难中表现出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能力都有一定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遵守课堂纪律,按时完成作业,在体育活动中遵守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都要求有意志力。但是小学生在克服困难过程中的自觉性、坚持性与自制能力还比较弱,常赖于教师和家长的提示,需要给他们以鼓励和帮助,给他们提供锻炼意志力的机会。小学老师从学生的意志水平出发,逐步向学生提出克服困难的要求,既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需要,又是培养意志品质的过程。现代教育重视人的心理素质培养,使未来社会的公民和专门人才都有良好心理品质,在心理上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勇于面对困难。显然,磨练意志、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应该从小学阶段开始就列为重要教育目标。3、小学生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进入小学后,新的要求、新的环境、新的交往关系等促使儿童进一步地加深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了解,使其个性与社会性都有新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在小学既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表现在从具体的、片面的向抽象的、较为全面的认识过度。儿童逐步摆脱对外部空调管制的依赖,根据一些内化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且开始从对自己的表面行为的认识与评价战象对自己的内部心理品质的评价。 小学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可以通过社会性认知与社会性交往两方面反应出来。社会性认知是只对自己与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等地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集体组织的认知。研究表明,儿童的社会性认知的发展趋势是:多角度看问题;从注意外部特征到注意内部品质特征;从单方面看问题到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从呆板地看问题到灵活地看问题;从对个人以及即时事件的关心到关心他人利益和长远利益等等。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也具有特殊性,由于小学儿童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有所提高,因此,与父母、教师的交往关系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完全的依赖到有一定的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表现出立定的怀疑、思考,从他控逐渐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控。在同伴交往关系方面,小学儿童也表现出不同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一些特点,比如交往时间由短暂逐渐增加;交往对象由不断更换到渐趋稳定;交往形式更复杂,交往技巧提高,并开始形成同伴团体,集体意识有所提高。4、小学生品德的发展 首先,小学儿童能够逐步地自觉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比如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道德认识的理解逐步发展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从只注意行为效果的道德品质判断到比较全面考虑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关系等。当然,道德认识是比较具体的道德判断也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易受外部的具体情境制约。 其次,在到的言行方面,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出现言语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其道德认识与行为皆受控于成人,表现出表面的低水平的言行一致。年龄较大的儿童有其自身的道德认识与判断,有时与成人要求产生差异,且学会掩蔽自己的某些行为,因此表现出言行一致与不一致的分化。总体而言,分化只是初步的,言行的协调是其主要特征。 再次,小学儿童的自觉纪律已经形成,即从外部教育要求而产生纪律行为到内心需要而产生纪律行为到内心需要而产生纪律行为。这是小学儿童的道德知识系统化及相应的行为习惯表现。当然,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也会出现违反纪律或缺乏自觉纪律的现象。 总体来讲,小学儿童的品德具有过渡性的特点,比如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等等。在品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即品的发展的关键年龄。从小学儿童品德的整体发展来看,转折期大约在三年级下学期前后。当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关键期可能会因人而异,但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讲,因注意品的发展的关键期,加速其品德的形成。 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一般方法(一)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指导1、 小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特点概括直观操作性、指导模仿性、基础再现性这三点。直观操作性是指小学生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其形象性的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才做来获取基本的经验与基本的态度。 指导模仿性是指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教师的教授活动及其同伴的学习活动的模仿而获得的。基础再现性是指小学生的学习是以获取和再现人类只是体系中的最基础的部分、形成不要的行为规范、内化基本的生活态度为目的的,而不是以掌握当代的前沿性的只是经验或创造、发现新的只是领域为目的。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的主要学习特点: 一般而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具体,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有关,对学习的外部活动与结果(如是否可得到奖励)等更感兴趣,且兴趣尚未分化,也补稳定。学习态度较认真,但学习的责任感不够强,徐教师的引导与教育。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以机械识记为主。可以进行识字、朗读、对话与口头作文等活动,但默读、书面作文等有一定困难。数学学习更多依赖实物、图形等直观材料的支持。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主要表现为过渡性,更多、更明显地体现出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的质的转变。中年级学生的学习虽然也受制于学习结果与学习活动的方式等直接的动机,但也有一些长远的动机,如为集体争光二学习。对不懂学科和责任心出现了两极分化,个别学生表现出了“厌学”的情况。在学习方面,不能有意识、主动地利用一些已经掌握的简单的学习方法,需教师的帮助与启发。能逐步地从对话向独白过渡,朗读向默读过渡,识字向写作过渡。书面言语能力有所提高,可以简单地将自己得思想与想法一日记、作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对数学概念可以进行简单的归纳、对比等。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与低年级相比,较为成熟,并表现出为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而努力学习的成就动机。对需要独立思考的作业、对一些抽象的内容的兴趣有所提高。由于学习内容难度的提高及其升中学的压力,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较认真,但也应该注意到有个别自暴自弃的学生。高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一些简单的学习方法,有具有应用这些方法的基本能力,但仍有待于教师的指导,以提高其水平,促进学习方法的有效利用。阅读与写作能力有很大改善,数学的抽象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都有较大的提高。2、小学生概念学习发展的特点(1)小学生概念学习的认知发展阶段特点小学生阶段正好处于这两个发展阶段之间,是一个过渡阶段。小学生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相当适量的概念,他们在教室的帮助下,努力把原有的概念与心学习概念的关键特征联系起来获得意义,也就是说,在原有初级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学习建立起二级概念,向概念同化方式过渡,过渡性是小学生概念学习的特征之一。但小学生新获得的概念必须有实例作支柱,所以,又有明显的认知直观性。(2)小学生概念学习发展趋势特点 概念的具体性减少、抽象性增加 概念的模糊性减少、精确性增加 概念形成减少、概念同化增加 概念的自觉性不断提高(3)影响小学生概念学习的因素小学生个体的本身因素 年龄和年级 智力 经验概念本身的因素 概念类别 概念的属性教师教学与辅导因素 多用变式 多用比较 使用肯定实例和否定实例3、规则学习的特点 规则的接受学习,在教师教授下学生接受规则意义的学习,小学生规则接受学习的特点与概念接受学习的特点相似:(1)学习内容是固定的教材内容(2)学习的规则一般是以命题的方式,或以上下文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的;(3)学习的任务就是接受规则的意义;(4)学习的过程就是将新的规则命题整合与已有的认识结构中去,使信息内化,与原有的观念融为一体储存,以便用的时候提取;(5)从发生的角度讲,接受学习在发现学习之后,规则发现学习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而规则的接受学习则能扩大和充实学生的知识结构,所以,在小学阶段,以学习知识为主,规则的接受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方式。 规则接受学习的同化模式规则是以语言命题来表达的,与概念学习一样,接受学习也是规则学习的典型同化方式。规则的意义是通过所学规则与原有认识结构中的适当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的联系以后产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概念或观念在规则组恶习中起“支撑点”的作用。概念接受学习的通话模式同样也适用于规则接受学习。这就是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三种学习方式。4、认知技能的学习方法认知技能的学习方法就是主要介绍从范例中学习、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学习和学习策略选择。从范例中学习,也有人称之为“样例学习”或“从例子中学习”。其含义就是学生从教师讲解的具体解题示例中学习,明确解决问题的条件和操作规则,把握范例解题的程序步骤,理解每一步隐含的产生式,经过反复练习,掌握该例题解题的产生式系统,形成解决这类问题的认知技能。范例学习与规则的接受学习相类似。从范例中学习是小学生认知技能获得的主要方式,教师给学生讲解例题,指导学生认知例题解题过程所蕴含的产生式系统,然后再进行练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中,示范例题的选择是关键。用来讲解例题应符合产生式原理,“条件活动”程序操作清楚,简练。在讲解示范时,教师应首先使学生学会认知例题的条件,学会理解和把握相应的解题操作,然后,最重要的一步是教师将解题步骤概括成具有通用性的产生式系统,也就是解题的一般程序,使学生获得解这一类问题的认知技能。前面举的解个差问题的例子,就是一种从范例中学习的方法。这种从范例中的学习,首先是教师通过例题示范来演示解题程序,把解决问题的产生式系统直接呈献给学生,学生通过接受学习,分步骤把握解题条件和程序操作步骤,通过学习去解决问题程序精炼,除必须的步骤外,没有无关的信息干扰,从而提高了认知技能的洗的习得效率。在范例学习中,教师通过演示解题步骤引导学生的思维,开发智商,进行创新;当然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但是范例学习属于接受学习,由于范例的条件规范清晰,没有无关信息干扰,因此,在碰到复杂的问题情境时,就会出现技能迁移因素,应变水平降低。5、记忆策略 (1)复习短时记忆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是复述,如前所述,复述分保持性复述和整合性复述,对于机械识记的材料就是保持性复述来巩固的。复习就是对所学习的材料不断地进行复述,反复学习,通过复习达到知识保持的目的。意义识记的基本条件是理解,但也要复习,不过这种复习时通过整合性复述来实现的。整合性复述是将要复述的材料加以组织,与其他的信息联系起来,在深层次上加工整合,到达更多的理解,所以,这种复述的反复进行更有利于知识的保持。根据遗忘过程曲线显示,遗忘的进程随时间的发展,表现先快后慢的趋势,记忆的痕迹出现衰退。教师应该根据这种规律安排学习时间,在遗忘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就让学生进行及时的复习。但复习应该适量,不要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2)积极的遗忘小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这种意义学习主要是靠同化方式进行的,奥苏泊尔同化论对遗忘机制的解释与上述几种观点有所不同,他是用意义同化的观点来解释遗忘的原因。他认为以遗忘的原因是知识在头脑中的组织与认识结构的简化过程,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在意义学习中,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并不只是在新知识的意义获时发生,在知识的保持阶段,意义同化过程仍在进行。例如,前面所介绍的下位学习,新概念a作为下位概念,与原有认识结构中概括水平和统摄水平较高的概念A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新的复合概念Aa,使原有概念得到丰富与扩充,使概念也获得意义。这时新旧概念本身也都发生了变化,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认为遗忘已经开始。如果不复习新概念,则新概念从复合概念中分离出来的强度就会减弱,而原有的概括水平高的概念,却不断的为下位学习所充实,并愈益巩固。这样人认识结构就发生简化过程,只保留这些被充实和加强了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生忘记了作为例证的事实与细节,记住的是概括性高的概念与原理。这种遗忘所失去的是细节,对学习没有实质性的损失,并且减轻了记忆负担,所以,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在学习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概括和总结的方法,整理所学习的知识,发挥积极遗忘的作用,减轻记忆负担,提到学习效率。(3)过度学习过度学习是指对学习的材料达到能背诵的程度之后,再继续学习,增加学习的次数,达到熟记不忘的程度。小学生在学习概念、规则和动作技巧时,基本上都是采取过度学习的方法,教师给学生留大量的作业和练习,反复强化。但是过度学习的量并不是愈多愈好,一般的讲,以刚刚达到能背诵的学习量的1.5倍为最好。过度学习量太大,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和疲劳,影响学习效率。(4)精细加工根据线索一定存理论,遗忘主要原因是因为缺乏提取信息的线索,所以,为更好地提取信息,就应该在储存信息时增加线索。由此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记忆能力的技巧就是对学习材料进行精细加工,把它们重新编码,分类组织,纳入过去的知识结构之中,建立多样联系,形成新的信息网络。经过这样加工,学习材料层次更加清楚,从属关系更加明确,并且分级储存,就更有利于记忆,不容易遗忘。在帮助学生掌握记忆策略时教师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我们知道,小学生注意品质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不稳定,易转移,且受干扰,容易分心。对此应该培养小学生的良好注意品质,使学习记忆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同事还应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正确学习动机,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记忆效率。(二)学习迁移与学习指导 1、基本概念“学习迁移”即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的分类如下:(1)根据迁移的性质来分,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 正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其促进作用。 负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2)根据迁移的方向来分,可以把迁移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 纵向迁移也叫垂直迁移,主要是指处于不同层次(概括与抽象的程度不同)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 横向迁移也叫水平迁移,是指处于同一层次(抽象与概括程度相同)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3)根据迁移的内容来分,可以把迁移分为特殊成分的迁移和非特殊成分的迁移。 特殊成分的迁移也叫特殊迁移,是指学习之间发生迁移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化,既抽象的结构没有变化,知识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经验的组成要素重新组合并以用与另一种学习之中。 非特殊成分的迁移也叫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概念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示例中。2、学习迁移在教育上的作用学习迁移的直接作用也就是学习迁移对学生在当前的学校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学习迁移的间接作用也就是学习迁移对学生在学校毕业后的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3、迁移学说(1)官能心理学的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是一种早期的迁移理论,他认为各种心灵的官能,可由一种科目或一种题材上受了训练而整体发展起来,由此被称为形式训练说。其代表人物是18世纪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Wolff,C.Von.1679年1754年),其理论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形式训练说表现出以下的特点: 官能可以独立地加以训练,使之发展提高。 强调无条件的迁移 认为某些学科对于训练发展某一种或某几种官能具有特殊的训练作用和训练价值。据以上观点,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时通过对组成心的各种官能进行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而自动实现的,从而转移到其他学习上去。 因此,形式训练说把训练和改进心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最重要目标。它强调“形式”和“训练”的重要性,要求严格而充分的练习,认为练习愈严格,愈充分,心智能力的发展就愈完善,与全面。(2)联结主义的相同要素说 相同要素说主要指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和武德沃斯提出的一种关于学习迁移的理论。桑代克认为,两种学习“只有当机能具有相同要素时,一种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机能”。也就是说在刺激与反应方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这相同或相似之处同迁移作用成正比。在他看来,学习上的迁移,就是相同连结的转移。两种学习情境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越多,诸如学习材料性质、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一般原则或原理等越是相同或相似,则前一种学习越能对后一种学习发生迁移作用。也就是说,在两种学习情境中含有相同的要素,就会有迁移现象发生;反之,有迁移现象发生就必定有相同的要素存在。相同要素的含义是很广泛的。桑代克认为他是指相同的链接(联想)。包括目的、方法、普遍原则和经验上的基本事实四个方面,其生理基础则是共同的脑神经连结。 伍德沃斯后来将“相同要素”说修改为“共同成分”说,不过,由于这个理论对迁移的分析和说明是从联结主义的立场出发的,所以不可避免地带有机械性,有其自身的局限。(3)机能心理学的经验泛化说 经验泛化说是美国心理学家贾德(Judd,C.H.18731946年)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要素,知识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或经验中通过概括产生泛化的共同原理。这就是泛化或概括化理论。贾德的理论产生于1908年进行的“水下击靶”实验。贾德认为概括就等于迁移,概括是学习与教的结果,所以教法在迁移中作用很大。(4)格式塔学派的关系转换说 关系转换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家1929年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认为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要素、原理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着关系的结果,也就是说学习者领悟学习情境中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苛勒(Kohler,W.1929)用“小鸡啄米实验”证明了关系转换的学习迁移理论。根据这一迁移现象,关系理论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学习的主体愈能认清和了解或者说是发现食物之间的关系,则愈能加以概括化,则越易产生迁移,迁移的作用也就愈加普遍。(5)认知派的认知结构说 认知结构理论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1963)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迁移理论。其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学生的认知结构师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 认知结构的主要变量及其学习迁移的影响 奥苏泊尔提出了三个主要的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即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利用认知结构变量促使学习迁移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一个引导性材料,它通常先用学生能懂的语言在介绍学习材料本身以前呈现出来,以便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故称其为先行组织者。 奥苏泊尔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方面研究了主要的认知结构变量对学习迁移的影响,是对学习迁移理论研究的深入。揭示了学习迁移的内部主观条件,以前的只揭示了迁移的外部客观条件,尤其是他设计的先行组织者对迁移的影响说明了概括性、包容性水平较高的认知结构在迁移中所起的作用,对我们的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意义。4、学习迁移发生的条件研究表明,学习迁移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生的,它会受到一系列的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 已有经验的泛化水平 学习的理解与巩固程度 智力水平 定势教学方法是获得学习迁移的主要手段 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从教材的呈现陈旭方面促进迁移 有利于学习迁移的教材在体系组织上应体现以下要求; 从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 综合贯通,促使知识的横向联系 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 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实际运用 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三)几种主要的学习策略1、复述策略复述主要是指对学习材料的言语重复,言语重复既可以表现为出声的外部言语,也可以表现为默默地头脑内部的言语活动。复述策略主要作用是维持注意于目前的学习材料中,并将学习材料保持于短时记忆中。6-10岁左右的儿童在一定的指导下可以使用复述策略2、复习策略复习策略是指对学内容的适当的重复学习,主要用于信息的长时记忆与保持。艾宾浩斯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即先快后慢。(1)复习的时间应该注意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有效的复习时间安排是:在每次复习时,究竟用多长时间是最有效的呢?人们对事件的开始和结尾具有较强的记忆,而对中间的记忆较差。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将连续的集中复习时间加以分散,分成几个小的单元时间,中间穿插短暂的休息。这样就能够增加开始和结尾为的数量,进而提高记忆效果。(2)复习的次数过度学习的问题,这种重复的学习绝不是简单的重复,相反,它可以加深记忆痕迹,增强记忆效果。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较好。较好的方法是尝试背诵法,即读背结合法。鼓励学生将多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进行记忆,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多种编码形式增加了储存信息的途径,因此也就增加了以后提取信息的线索。 这类策略主要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深层意义,并促进其记忆的一些学习策略。精细加工的关键就在于怎样将所学的新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来理解新信息,是新信息合理化。 (3)形象联想形象联想即把头脑中的栩栩如生而又奇特的形象与眼前要记忆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增强记忆的效果。比如,利用已有的熟悉的图形、物体、符号等形象来学习某些地理知识。可以把要记忆的项目与自己熟悉的、具有固定位置的一些空间形象联系起来。一般而言,在进行形象联想时,应遵循三条原则:形象化、组织化与联想化。需要教师给予他们一些现成的表象,帮助他们形成准确的表象。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实物作为产生想象的辅助手段,循序渐进,从具体的实物想象到具体的词汇想象,再到抽象的词汇想象。从单个的形象到多个形象的组合,逐步培养学生利用心理表象进行学习和记忆的能力。(4)谐音法 这是利用相似的声音线索进行记忆的一种方法,在谐音方法中,关键词方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比如要学习单词“house”(房子),像教学中常用的歌谣、口诀等方法,充分利用了音韵和节奏,把零散的枯燥的信息编成口诀,使之合辙押韵,朗朗上口,便于记诵。3、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1)群集群集也即我们平时所讲的归类,它是组织策略的一种常见形式,通过对零散、个别的项目、单元进行分类与排序,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形成简明有序的结构,使学习者易于理解与记忆。(2)概括该类策略指学习者利用摘录、画线、写标题、列提纲、做笔记等方式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构建所学内容的组织与结构。4、其他学习策略(1)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对认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指导、监控与调节的高级学习策略。怎样集中注意力、设置学习目标、确定与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有效地安排学习时间、评估自己的学习结果等等,元认知策略是保证有效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意识,教授一些必要的元认知策略,二不能迁就其原有的水平。比如,鼓励学生在学习之前做好身心与学习用具上的准备,并要求学生监督、评价自己的准备情况。(2)阅读理解策略阅读理解策略主要是指综合应用前面所列举的一些精细加工、组织、元认知等策略及其应用类比、推理等手段来促进对课文的理解额策略。通过将阅读中遇到的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对阅读的信息的加工,挖掘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意义,并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整体结构。 比较著名的SQ3R五步阅读方法是鲁滨逊设计提出的:概览、提问、阅读、复述、复习。PQ4R由托马斯与鲁滨逊提出,有六个步骤:预习、提问、阅读、反思、复述、复习。5、问题解决策略(1)一般解题策略IDEALIDEAL是布兰斯福德等人提出的问题解决的一般策略,它包括一下几步:识别、界定、探索、实施、审查。(2)具体解题策略应用题解题策略解析策略一般应包括“提、判、选、找”这几步。(三)创造性培养1、创造一种教学民主的学习环境其建议如下:(1)尊重儿童任何幼稚甚至是荒诞无稽的疑问。(2)尊重儿童与众不同的观念(3)向儿童证明并夸奖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4)避免对儿童的行为作完全肯定的评价。(5)对儿童的见解有所批评时应解释理由。2、重视儿童直觉思维的发展直觉(intuition)指未经过仔细分析而直达结果的一种领悟与理解。建议:(1)鼓励学生近似合理的猜想和飞跃的直觉。 (2)教师应善于应用直觉思维的方法,以给学生作出示范。 (3)使学生知道对问题的解决抱有强烈愿望并搜集与阅读有关资料的持续地思考,是产生直觉的前提。(4)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对称或形象化等方法去解决难题,有助于缩简思维过程二产生直觉的判断(5)教会学生善于捕捉瞬间即逝的直觉。(6)善于利用休息和放松,以利于直觉的出现。3、鼓励实践并尽力与创造力的人接触4、实施鼓励创造性的指南(1)接受并鼓励发散思维(2)容忍异议(3)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判断(4)强调每个人都能以某种形式进行创造(5)为创造性思维提供刺激(四)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1、兴趣培养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习的强大的内部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它不仅对学生当前的学习启着巨大作用,也是日后学习生涯和事业生涯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心理的保证。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意义,会有助于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和以后自己的理想和社会事业联系起来,从而逐渐明确学习的深远含义,并产生持久而主动的学习动力。教师越能在教学中主动、明确地阐明知识的意义,就越能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愿望。数学家陈景润会议自己在少年时代产生的数学兴趣时,认为得益于中学时代的数学老师,这位老师曾这样介绍数学的结构:“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如此形象的描述,使陈景润幼小的心灵中立志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攻克数学难关。第二,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为了使学生深刻认识并体验到知识的价值和作用,教师应有计划地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具体运用,不断探讨和设法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既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引起去掌握新知识的渴求和热情。第三,提高成功几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愉快的情感体验。研究表明,学习上获得成功,能产生满足感,并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继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而失败的体验,常常会出现不愉快的心情,并易使儿童丧失学习的兴趣,甚至对学校生活也产生畏惧和反感。由此我们认为,教师在课堂中为每个学生创设成功的机遇,可以帮助儿童的学习兴趣得到强化和巩固。 2、学习习惯的养成从小抓起,越早越好;循序渐进,逐步发展;严格要求,密切结合;树立榜样,启发自觉;整体发展,互相促进。三、个体差异与学习指导(一)气质、性格差异与学习指导学生气质、性格既受教育工作的影响,又是因材施教的心理依据。1、针对学生的不同气质进行教育学生气质类型本身不分好坏,各种气质类型的学生都能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但是每一种气质又都存在向某些积极或消极品质发展的可能。如:“胆汁质”的学生容易形成勇敢、爽朗,有进取心等品质,但也容易形成粗心、粗暴等缺点;“多血质”的学生过容易形成活泼、机敏、有同情心等品质,但也容易形成不踏实、情感不真挚等缺点;“粘液质”的学生容易形成稳重、坚毅、实干等品质,但也容易变得冷漠、固执、拖拉:“抑郁质”的学生容易形成细心、守纪律、富于幻想等品质,但也容易出现多疑、怯懦、孤僻和缺乏自信心等弱点。了解到不同学生的气质特点,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教育措施,注意帮助各种气质类型的学生,发展积极品质而克服消极品质。2、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教育在教学中,学生的性格常常影响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比如,一个学生有刻苦、顽强的性格特征,尽管学习基础不好,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而另一个学生有求知欲望,但是独立性差,容易受人暗示,人云亦云,这样他在学习中就难以取得好成绩。针对他们的情况,需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对待。如鼓励前一个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在基础知识方面适当补漏;对后一个学生就需要加强独立性的培养,引导他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样,他们的学习成绩就都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3、有的放矢,培养学生良好性格性格中的核心是道德品质。我国学校品德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具备社会主义觉悟和共产主义品德,还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帮助他们形成完美的性格。学生的性格差异是复杂多样的,除表现为性格特征的差异外,还可能表现为性格积极因素和消极的并存。比如,一个学生热情、乐于助人,但做事虎头虎尾。也可以表现为矛盾的性格特征。比如,一个学生在学校表现勤奋、爱劳动、能自制,而回到家里却懒惰、任性等等。因此,对学生的性格不可轻易下结论,要进行全面的了解分析,抓住其性格的本质方面,综合分心,作出正确鉴定。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有的放矢。4、掌握学生气质和性格特点发挥教育机智教育机智除了出于教师纯熟的教育经验和本身的个性特征外,还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气质类型和性格特点的了解。只有摸透了学生的“脾气”,才能采取既有原则又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比如,对自高自大、自尊心强的学生,可以利用其上进心,促使他看到自己的不足,虚下心来。对于自卑的学生,就不能过多责备,而要让他多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促使成功,以使他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增强自信;对于“吃软不吃硬”的学生,教师要力求平心静气,避免顶牛;对于“吃硬不吃软”的学生,就不能过于迁就。2、针对学生的能力特征进行教育教师正确评价学生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或高或低的评价都会导致教育上的失误。及早发现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正如特级教师孙维纲说的,要使学生“不聪明的变得聪明,聪明的更聪明”。在智力分布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儿童处于正常状态。只要我们教育方法得当,他们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是没有问题的。另外,小学阶段的儿童能明显表现出不同层次智力水平的差异。教育者要针对不同层次智商的儿童,因材施教。特别是对智商偏高或超常儿童,应及早发现,在学习上给予特殊满足,特别注意不要把他们与多动症、不守纪律的儿童同等对待。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还要注意发现学生的特殊才能,使其得到发展。我们必须抛弃把学习成绩当作衡量学生素质的唯一尺度的传统观念,多角度、多层次地评价学生,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才能,使全优学生与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多规格的需求。3、针对学生性别差异进行教育学生个性的性别差异是应该承认的。承认差异的目的,一则是正视造成差异的客观因素,提高家长、教师的责任心;二则是更好地利用男女生智力和性格方面的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使他们的个性都能得到健全的发展,成为合格的建设人才。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发挥男女生的心理优势,培养特长。例如,对于那些在运动、科技等方面表现出特殊才能的男生,或在文学、艺术等方面表现出特殊才能的女生,学校应予以大力的支持,尽可能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条件。对于男女生容易出现的心理弱点应注意给予补救。例如,女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差,这就使她们进入中学以后,在理科学习上往往遇到困难。女生抽象逻辑思维差是多因素造成的,而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活动范围和解题领域不如男生广阔;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女孩子早期发展的言语优势,使它们在以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阶段学习中往往处于领先地位。好的成绩使教师忽略她们的内部言语发展,使她们的思维发展受到局限。虽然在算术中出现应用题的时候,女生的这个弱点已经暴露,但由于问题比较简单,用强读死记的方法一样可以得到好分数,问题仍然不能引起教师的注意。当它们进入中学,开始代数、物理等学科的学习时,才发现他们的思维力发展上有个大漏洞。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女生加强抽象思维的培养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判断学生数学题的正误时,应更多地注意解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答案。在品德教育中要注意对女生进行“自尊、自立、自强和自信”的教育,消除“男强女弱”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克服自卑感和对男性的依赖心理。四、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特点和教育方法(一)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1.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1)知、情、意、行是构成个体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心理因素,学生的思想品德就是在这四个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2)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多端性2.是启发、尊重和依靠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正面施教、渗透熏陶、科学管理和实践锻炼相统一的过程(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对于受教育者来讲,一切外界的教育影响都是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形成的外因。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关键要看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如何。(2)正面施教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进学生思想矛盾的转化;渗透熏陶是运用人格形象示范和环境条件创造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科学管理是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进行有效地调节和控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沿着良好的道路发展,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导必须统一在实际锻炼中,才能完成思想品德教育过程。(3)启发、尊重和依靠学生的自觉性、能动性方面是对学生的要求,正面教育、渗透熏陶、科学管理方面是对教师的要求。3.引导学生开展思想内部矛盾斗争、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1)使师范生明确什么是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2)要引导学生开展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必须对教育者的要求和学生现有的品德状况之间的矛盾进行分析,分清矛盾的性质,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推动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3)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实质上是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4.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指导学生在团体和个人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5.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长期反复进行、逐步提高的过程(二)德育工作的主要方法小学德育的方法主要包括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罚等。1、 说服教育说服教育是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这个方法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2、 情感陶冶情感陶冶法是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3、 榜样示范榜样示范教育法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4、 实际锻炼实际锻炼是形成和巩固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最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是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和交往受到实际的锻炼,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达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目的。5、 奖励与惩罚表扬与奖励是对学生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给予肯定的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扬。五、小学生美育工作指导策略1、通过艺术手段进行美育(1) 音乐(2) 美术(3) 文学(4) 舞蹈(5) 电视、电影和戏剧2、通过自然进行美育3、通过日常生活进行美育六、小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一)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定位心理卫生工作一般分为三级水平。一级水平,包括人从出生开始的各成长阶段所遇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处理,使其健康地成长、愉快地生活和工作。二级水平,主要针对精神疾病和心理异常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防止病情的发展和恶化。三级水平,指对精神疾病的康复工作,防止复发,减少因精神疾病引起的精神残废现象。小学教育的心理卫生工作主要是一级水平的工作。(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地外在因素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外在和自身内在的两方面诸多因素的影响。1、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1)家庭 父母之爱 家庭的不完满 家庭的教养方式(2)学校 教育思想 教师 学校类型(3)社会环境 社会形态 文化 2、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心理因素(1)学生的心理发展 (2)应激 应激(stress)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失衡”而产生的一种心身紧张状态,或说是人或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影响的心身反应的综合状态。应激状态常见反应: 焦虑 其他的消极情绪 认识功能障碍 自我估价降低 失助感复杂的生理反应。应激反应分为三个阶段:警戒(运动)阶段、抵抗阶段和衰竭阶段。应激的早期,主要是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高。警戒阶段的生理反应,动员了肌体的潜在能量,提高了肌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从而使肌体更有效地持续地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应激反应便处于抵抗阶段。若应激激过长时间存在,应激反应过强或过长,最后将导致肌体的能量和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衰竭。(3)动机冲突动机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时存在两个或数个目标与动机,而不同的目标和动机又不能同时达到或满足,尤其当它们互相排斥时,就会产生动机冲突的现象,又称心理冲突,心里矛盾。动机冲突的类型有: 双趋式冲突 双避式冲突 趋避式冲突 双重式冲突(4)挫折挫折(frustration)指人们所要达到的目标、需要的满足受到阻碍时,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挫折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是导致心理问题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挫折的分类,阿考夫把挫折分为10种:(1) 成就挫折(2) 亲和挫折(3) 独立挫折(4) 支配挫折(5) 顺从挫折(6) 攻击挫折(7) 自责挫折(8) 抚爱挫折(9) 求助挫折(10)性挫折 挫折后的心理反应儿童在遭受挫折以后,都会引起心理和行为的明显反应,了解这些常见反应对教师和本人都是有益的。常见反应如下: 攻击。最直接和原始的反应便是愤怒和攻击。 冷漠 幻想 退化 固执(5)心理防卫机制心理防卫机制是一种普通的心理现象。心理防卫机制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是能够在心理失去平衡时,给人以某种理由或方法,去抵消、否认内心的痛苦不安,从而暂时恢复心理上的稳定,不过是自我安慰,起到逃避现实、歪曲现实的作用,又由于这种方式能使人获得某种满足,易使其反应固定化,因此又可能成为某些病态反应的机制。心理防卫机制的类别(1) 合理化。是一般人使用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2) 投射(3) 否认。一种较原始、简单的手段,它指把已经发生的令人痛苦的事实加以否认,借以避免心理的不安和痛苦。(4) 压抑(5) 反向作用。成语“欲盖弥彰”正描写的事这种心理。(6) 转移(7) 认同(8) 抵消(9) 补偿。当儿童心理、生理上的缺陷,使其改变方向在其他方面获得成功,来补偿这些缺陷时,就是使用的补偿机制。(10) 升华。将那些不被社会和自己所接纳的欲望和冲动,采取一种被社会所赞许的方式表现出来时,称为“升华”。(三)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类对于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分类,不同的专家使用不同的分类方式。日本学者古译赖雄(1970)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为五类:(1) 神经性行为;(2) 人格问题;(3) 能力问题;(4) 精神疾病行为;(5) 社会性行为。我国心理学者段淑珍(1988)把儿童的异常心理分为六大类即: 智力发展障碍智力落后 智力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同时伴有适应行为的缺陷。小学生中智力落后者难于较好完成学习任务,属需要某些特殊教育的儿童。 行为障碍明显的行为问题多动症及其其他各种行为问题,如说谎、欺骗、偷窃、横行霸道、破坏、对抗、课堂行为和犯罪行为。 情绪障碍惧怕儿童的情绪障碍除惧怕外,还会存在焦虑,抑郁等。 心理或情绪因素引起的身体器官的功能障碍和疾病包括进食(贪食、厌食等)、言语障碍(口吃等)、遗尿、睡眠障碍(失眠、夜惊、梦魇、梦游)、心里运动功能障碍(晃头、吮拇指、咬指头)、以及心身疾病(支气管哮喘、清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腹痛、呕吐、心动过速、晕厥、皮肤湿症、头痛等等)。 学习障碍学习不能主要指学习困难,学习成绩大大低于同年龄儿童的平均水平。这种儿童的只能并不落后,有的甚至有某些特殊能力。 神经病和神经症儿童常见的精神病有幼儿孤独症,儿童精神分裂症和幼儿依存性精神病。儿童常见神经症有焦虑反应,强迫反应,恐怖反应和抑郁反应等。(四)小学生常见的几种学习问题1、小学新生的学习适应 适应的问题(1)主题活动的变化(2)人及关系的变化(3)面对组织纪律的约束 教师的任务(1)如同父母般的对儿童表示关切和爱护(2)认可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地位(3)培育学生对学习的兴趣(4)帮助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5)帮助学生适应集体生活2、小学生的学习疲劳为防止小学生的学习疲劳,关注下述几方面工作是必要的:(1)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