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四一单元一课《秦始皇》说课稿.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63778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四一单元一课《秦始皇》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选四一单元一课《秦始皇》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选四一单元一课《秦始皇》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选四一单元一课秦始皇说 课 稿 说教材秦始皇是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第一课。本课具有不容忽视的引领地位。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启下的作用。说学生学生在高一已经学过必修一政治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对秦朝统一的原因,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已经有了基本了解和认识。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本班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识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史实2、情意目标: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历史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专制集权的政策措施及其作用。说教法 考虑到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教师本人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活动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2、集体讨论法:针对导学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23分钟)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内容,我以毛泽东沁园春 雪导入新课,归纳毛泽东对古代政治家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评价,更多的是指出他们的不足,是因为毛泽东在以古衬今讴歌今天的人民群众的巨大贡献。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明确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指导学生阅读练习册第128页的知识拓宽2、学习新课:(35分钟)安排10分钟时间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根据学案导学问题圈划答题知识要点;然后抽组分题,各组同学在组长的组织下针对本组分配的问题,对教材进行更细致的研读,组内讨论分析小组问题,统一答案要点。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深入各组对个别为题提示、点拨,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各组派出代表展示小组讨论结果,组内其他同学利用这一时间讨论其他导学问题;师生共同评价各组展示问题,评出优胜组。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4、达标训练。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了分层训练。由学生自主完成后,在组内讨论形成统一认识,各组展示解析。 师生一起评出优胜组。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选四一单元应用课说 课 稿 说教材 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我国古代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对他们在当时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和存在的不足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本课是对前面基础课内容的实际运用。运用前面基础课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材料所包含的观点,并为后面巩固课知识的拓展做出铺垫,本课在单元结构中具有不容忽视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内容分析,结合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2、列举“贞观之治”的表现和原因。3、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四、说教法 为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基于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活动探究法。2、集体讨论法:让学生自己阅读并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说学法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对比法。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1、导入课: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单元知识线索梳理,让学生对三位古代政治家的活动简单再认识。2、新授课:安排学生用15分钟完成导学问题表格,对三位政治家的治国举措进行横向比较,采用对比法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程度,同时为后面的训练环节做知识再储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进行组内讨论。然后用10分钟时间小组竞赛,对知识掌握情况抽组抽人检查展示,并作出评价,评出优胜组予以表彰。3、达标训练:给学生10分钟时间阅读材料(导学问题二调整为训练题)然后抽组分题;各组在组长的安排下对本组分配问题细致分析材料集体讨论形成答题要点。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深入各组对个别为题提示、点拨,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各组派出代表展示小组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利用这一时间分析讨论其他组问题;师生共同评价各组展示问题,评出优胜组予以表彰。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就是新课程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故每一学科、每一课堂中都能见其“芳踪”。由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差,所以致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高。因此,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其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一、新课程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理解:所谓“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获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与发展,实现了特定的教学目标。即: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发挥小组群体的互动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3、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a) 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b) 探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为积极有效的途径。二、当前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低效表现及提高有效性的策略:1、课堂喧哗:“课堂热热闹闹、课后风过树梢”,合作学习过程中常出现较大的噪音。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不停地喊“老师,我我”,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课桌敲得咚咚响,以至于学生难以听清彼此的说话声。或者当教师没有让自己发表意见时,觉得这些与自己无关,于是自己干自己的事,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其后果必然是学习效果的低下。此时,教师需采取某些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首先,一定要让所有的活动都停下来,是全班绝对安静,小声提醒学生要小声说话,特别是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提醒学生要尊重别人,其实也是在尊重自己。或也可以利用某些信号来提醒大家,比如“拍掌两下”等。实验表明,课堂中最好的状态是教师难以从中听出某个人的声音。其次,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在交流时,教师可让其他学生叙述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让学生逐步明确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既是对别人的尊重,又能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提高认识。2、时机不当:有时,我们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在教学内容过难或过易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在适合学生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甚至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收效甚微。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得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完成,个人学习、竞争学习、教师引领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取代的地位与作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教师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内容,比如教师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问题,学生的质疑等,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并且,一节课中合作学习次数不宜太多,以免随意性与形式化。宁少勿滥,注意抓住契机。3、组内气氛不和谐: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组员之间有时不能友好相处。这主要是由于合作学习小组中的学生彼此是异质的,他们在性别、学业成绩、能力、背景等都存在差异。这一问题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解决。刚开始,学生可能会对现有的分组不太满意,但当他们得到他们小组的第一次小组分数后,就会意识到他们是一个整体,有一种“荣辱与共”的关系,必须合作才能成功。再加上教师的引导,慢慢地,他们就会和睦相处了。这也是保持小组相对稳定的意义所在。4、教师监控不到位:学生的合作学习往往需要教师的监控。尤其是实施实验之初,他们的自我监控水平和合作水平还较低,如果没有教师适当的监控,其合作学习有时很可能会放任自流,流于形式,成为无效劳动。因此,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切不可袖手旁观,无所事事,而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除了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还要监控学生的合作学习。(1)防止过度依赖。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由于学习能力或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原因,可能会过度依赖同伴的帮助,而自己不去积极主动地努力。对这样的学生,应当让他明确个人责任,引导他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鼓励他积极创造条件,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去帮助同伴。(2)消除误解。研究发现,关于学习内容学生经常有误解,这些误解在小组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可能会增强。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监控,及时消除学生的误解,以免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步入误区。(3)防止冷场。在开展合作学习初期,有的合作学习小组可能缺乏组织,小组成员之间不能相互配合,出现冷场的局面。另外,合作学习小组在讨论问题时,有时也可能会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教师应当分析冷场的具体原因,或指导合作技巧,或激活学生的思维,或鼓励学生大胆表达。(4)纠正偏颇。合作学习小组在开展讨论时,当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后,有时可能会偏离讨论的主题。教师应注意观察,进行引导,把学生的讨论引到讨论的主题上来。(5)关注消极学生。合作学习中存在六种类型的消极学生:沮丧的学生,未被承认的学生,灰心的学生,缺乏动机的学生,厌烦乏味的学生,炫耀聪明的学生。教师对这几种类型的学生应予以关注,加强监控和指导,为他们提供情感动力,使他们在合作学习小组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合作。(6)问题预测:小组活动出现了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虽然小组出现问题的原因和方式都不相同,但老师如果事先在准备阶段做出问题预测,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也能避免临时的手忙脚乱。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一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一参与”的关系。5、时间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或者不到几分钟就叫“停”。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有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否则,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讨论,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就容易被别人的观点同化,造成人云亦云现象。所以,在合作学习前,特别重要的是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以便独立思考。有时,由于教学时间的关系,教师给学生的合作时间不够。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所以,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合作交流。三、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1、分工明确: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如作文水平高、文笔优美者的同学充任“记录员”,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文字加工;胆子大些、语言组织能力强、表达条理清晰的同学当“汇报员”,对小组学习结果向外发布信息,并随时解答别人提出的疑问;动手操作能力强些的同学当“操作员”;严于律已的学生担任小组纪律监督员的职务,随时提醒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随意讲题外话或做其他与讨论无关行为的学生;绘画特长者充任小组美工工作,为展示小组的学习结果进行美化加工,以期图文并茂一目了然。成员职责的分工不是固定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否则小组间就不存在合作的可能了。而由于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成员之间的分工任务可经常性地进行轮换,以期使每一位学生能感受小组每一份“工作”的艰辛与乐趣。并使每位成员知道如下规则:(1)每位学生都有责任保证他们的小组成员学会教学内容。(2)只有所有小组成员都掌握了学习材料后才算完成学习任务。(3)在请教老师之前要先请求小组所有成员的帮助。2、适时开展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合作需要、合作欲望,有选择地开展。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安排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把合作落到实处。一般而言,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学生意见不统一时,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最佳的。3、精当指导大多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往往是走到哪个小组跟前,就指导哪个小组。这样的指导过于随意,缺乏目的性。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互动的。教师作为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应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指导和观察,及时地对各种情况进行调控。特别是当研讨学习的内容有较大难度时,教师应该对相对薄弱的小组逐一地进行指导,适度地给一些提示。实在感到困难的,教师甚至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员,一起参与讨论,扩大本组成员的学习成果,增强本组学生的自信。教师经常这样指导,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力就会总体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也能得到提高。4、有效组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常看到优生活跃的身影,听到他们独特的见解,俨然成了小组中的主角。而后进生总是静静地旁听,成了配角,有的甚至完全成了一个局外人,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学生之间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合作,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应特别关注合作中的弱势群体,想方设法让每个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讨论。合作学习的时机、时间、指导等,都是教师应该牢牢把握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放手但不放任,相信学生但不失控,同时做好顾问、参谋与合作者的角色,使合作学习有效地开展。5、强化训练各小组根据实际情况要形成一定的约定,如对错判断、纪律要求等要约定俗成,让学生学会沟通交流的技巧,学会参观交流,最终实现取长补短的目的。针对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几种常见性问题的基本对策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能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合作学习成为了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但是,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影响了这种学习品质的提升。 常见问题一: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学生本能地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有的小组一看就知是在公开课、研讨课时临时凑合而成,缺乏必要的训练。当问题出现时,学生之间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对方,信任对方,并进行清晰正确地交流;当产生不同意见时,不能建设性地解决矛盾冲突。 常见问题二: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由于一有问题马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或任务布置过于简单,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问题本身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理解将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同样由于缺乏必要的讲述,无法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学习起点,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常见问题三: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造成:1、由于没有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而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同样由于单一方式方法的刺激,学生逐渐感到厌倦。2、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论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常见问题四: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常见问题五: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在合作学习时,学优生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常见问题六: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 综观上述诸多问题,我认为症结在于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的本质理解,是对合作学习表面化、形式化的理解而造成的。因此,在大力倡导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我们首先应该全面完整理解其意义,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但是,我们应明确,这只是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的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实现方法方式的多样化是非常重要的,要避免“将所有的鸡蛋放入合作学习之篮”。 其次,要有一定的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成员一般控制在46人,由于是一个小集体、小社会,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技能,也就是说要有一定准备和必要的训练。比如教师要告诉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它为什么是有用的,它是如何展开的,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教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当然,这一些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习得的,要有意识的长期培养,潜移默化。 第三,在小组合作前,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述。讲述的目的主要有三:1、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告诉学生他们会学习什么,他们必须掌握什么;3、将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为学生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提供必要的帮助。为了保证讲述的有效性,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呈现信息,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讲述的量要适当,不宜太多太少,抓住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记住或使用的重要内容来讲。为了提高效率和缩短宝贵的时间,可采用例子或图例来增加讲述的清晰度,必要时在讲述结束前可向学生提问以确信他们理解了讲述的内容。第四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既然所有这些合作学习的类型都采用了一定数量的独立学习,那么你也要善于促进学生的独立学习” 。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 第五,要正确处理异质学生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异质性混合小组为多。在组成小组成员时,一些学优生出于小组荣誉的考虑,会拒绝或排斥学困生,此时教师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并要激发其相互帮助的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学优生凭借其优良的素质,很有可能在小组中扮演着核心人物,主宰着整个小组。为了不使学困生变得更加胆小怯弱,避免学困生的被动性,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其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建立起“能行”的积极期望,提高学生的自信度和自尊性。同时应尽量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并加以发扬,以扬长避短,建立自信,从而能主动参与,积极发言,毫不胆怯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教师对学优生要进行适当的教育,鼓励他们对学困生提供帮助,与其他学生形成协作友谊的关系,从而使自己的举止更为得体,更能尊重他人,更具有分享精神,并在分享中体验自身的价值。 最后,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实施这种学习方式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促进者。如具备对异质性小组进行、调控、促进等组织技能,及时地诊断与处理问题,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能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进行帮助,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的调控和促进。通过新课导言的设计,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产生合作学习的冲动和愿望。在合作学习中,要巧妙地把你对学生个人和小组行为的期望传递给学生,从而激活学生的互动技能和社会技能。在合作学习中要尽量多走动和观察、倾听,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反思及解决策略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越来越多受到教师们的青睐。它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得到了张扬,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创造了较大的空间。它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但从教学实践中来看,很多教师对合作学习缺乏理性上的正确认识和实践上的有效探索,对合作学习存在着一些误解,因此许多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学生也都参与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了,但仔细观察便发现这种合作学习大多流于形式,没有收到多大效益。在教学实践中,我对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低效现象进行了总结反思,并探索了一些解决策略。低效现象一:合作学习组织不到位,师生参与程度不够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原因之一是组织不到位,师生在合作学习中各自的角色不明确,参与度不够,主要表现在:1、合作学习时学生角色不明确在听课时发现,有的教师组织合作学习,学生的角色却不明确。当教师按照教学设计布置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很长时间在互相推诿。你让他先说,他让她说说,并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表达自己读书的感受和想法。有些组在不断分工:你读第一段,他读第二段几分钟过去了,有的组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谁做记录,没有开展有实质意义上的学习。有的小组一直由学习好的同学在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 反思及解决策略: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任何学习方法都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经过训练学生才能掌握。合作学习也是这样。在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首先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如小组意见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要知道,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失败的,最起码对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效果的。合作学习中,小组交流时要训练学生做到:一是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二是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人人才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这样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每位学生的发言都是代表小组的意见而不是哪个人的想法。回答学习的结果时,应该用“我们小组有人认为,有的人认为,最后一致认为是”的方式汇报交流的结果。而不是说“我认为”“我觉得”2、合作学习时教师角色不明确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让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不知做什么。不是在准备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就是进行毫无目的的行间巡视,对学生的讨论情况不管不问,学生在下面只是叽叽喳喳,看似讨论问题实是抽空讲话,有的学生甚至趁机几人一起说起了与学习无关的话题。师生间缺少及时的交流沟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很少,大大降低了合作效果。反思及解决策略:学生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合作学习只是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教师成了游离于学生之外的局外人,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漠不关心,即使关注也只是看是否达到了教师想要得到的结果。这样做是错误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其教学主导地位不容忽视。强调小组学习,决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注意营造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控制讨论的局面,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不发;是否有人窃窃私语而没有真正参与学习教师要在巡视及参与中“察言观色”,及时调控。同时教师课前要对教材的把握上要有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上的知识深度要讲到什么层次心中要有数,再深一些的要放到课外去学。这样才能做到适时调控课堂,收放有度。3、合作学习学生参与度不均衡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越过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学习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生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凡是听过公开课的老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反思及解决策略:分工合作,给每个学生交流展示的机会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给小组营造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的氛围。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流制,如组长、纪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纪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纪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教学要面向全体。在合作学习中也是这样,给每个学生学习交流展示的机会。学生在汇报讨论结果时,教师可让小组内学生轮流汇报,甚至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给学生困难的学生和语言表达不好的学生更多的机会。基础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教学中应给学生困难的学生更多锻炼和发展的机会。低效现象二: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时间缺乏科学性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原因之二是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时间不科学,导致合作学习低效,主要表现在:1、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价值有的老师为了体现在教学中运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管什么问题都让学生讨论。有的教师甚至简单地把合作学习混同于小组讨论,至于讨论的结果和讨论后应怎样做却不去管。其实不是所有的问题让小组合作学习都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一些问题过于简单,毫无合作学习的价值,却让学生合作学习,既浪费了时间,又起不到好的的作用。问题课文上写的明明白白,读课文就能解决,没有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的必要;如果让学生合作学习只会浪费时间;而有些问题难度太大时,大多数同学参与不了讨论,也激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与热情。反思及解决策略:设计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最好的效果,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抓住教学中的难点和疑点,设计有价值和有探究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同时要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下列几种情况:当学习的知识具有更大的延展性时,让学生合作学习; 当探究知识的方法不止一种时,让学生合作学习; 当问题具有挑战性,有探究意义,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时,让学生合作学习;当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模糊、似是而非时,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重点、难点处让学生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是生成性的,不是预成性的。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每个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不一致的,存在的疑问也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疑难,自主选择或共同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然后在小组里互相学习交流,必将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2、合作学习的时间不适宜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时,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而是浅尝辄止,浮于表面,走过场,摆形式。学生刚读完课文,教师就开始检查小组学习情况了,这样的合作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也有的合作学习时间太长,学生交流完了,没事干,浪费时间。反思及解决策略:教师要恰当掌握合作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交流学习合作学习时间太短,小组之间刚开始讨论交流,思维的火花刚要开始碰撞,真挚的体验刚要开始交流,学生对自己的体验和思想无法真正进行交流,没有时间触及或交流感悟文中一些较深刻的内容,教师就开始检查小组学习情况了,这样的交流结果只能是回答一些鸡毛蒜皮、无关紧要的问题,或者根本回答不出问题,更不可能谈出创造性的思维与真挚的情感体验了。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形式上的合作根本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只是流于形式,浪费时间;当然合作学习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学生讨论易偏离主题,这样也浪费时间。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合作学习时间的确定,一是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预测合作学习的时间;二是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合作学习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课堂上,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参与其中,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和进度,这样就能恰当地控制合作学习的时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才能合理调控课堂,使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其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