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冬语文学科(高中)大班练习示范稿14篇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9361302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99.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冬语文学科(高中)大班练习示范稿14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19冬语文学科(高中)大班练习示范稿14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19冬语文学科(高中)大班练习示范稿14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滕王阁序(一)常识导入,引出课题教师通过对我国四大名楼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引出滕王阁,再由滕王阁引出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教师:在我们的祖国这片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艺术而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学生1: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毗邻君山与洞庭湖,自古就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学生2:黄鹤楼位于武汉,历史上的黄鹤楼曾经屡建屡毁。学生3:鹳雀楼位于山西。学生4:滕王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都督时,于公元653 年下令在江西南昌修建。以封号为名。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滕王阁的经典名作滕王阁序。(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 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讲解滕王阁序的背景知识,并对作者王勃进行介绍。教师:通过大家的预习,谁能来讲讲与滕王阁序相关的文学常识呢?学生1: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他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出于歌舞享乐的需要。学生2:序是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学生3: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26 岁时,王勃南下探亲,路过南昌,赴都督阎某在滕王阁的宴会,赋诗并作序。后在赴探亲途中渡海溺水受惊而死。滕王阁序遂成为他的“绝唱”。2. 教师播放朗读音频,提醒学生跟读。教师:学习古文,最重要的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来形容古文的学习是最恰当不过的了,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听朗读录音,把握文章的朗读节奏和情感录音已经听完了,就请大家模仿录音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一遍。(三)深入文本,探讨解析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翻译文章第一段的内容。教师:接下来我们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对本诗第一段内容进行分析学习。下面给大家15 分钟准备时间,按照顺序,每个小组翻译一到两句,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要准确。一组代表:“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意思是说这里是汉代的豫章郡城,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教师补充:大家需要重点注意对关键字的解释,“分”是属于的意思,“接”是连结的意思。二组代表:“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瓯越。物类的精华是上天的珍宝,宝剑的光气直射(天上)牛、斗二星所在的区域;人中有英杰是因为大地有灵气,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雄伟的洪州城,房屋像雾一般罗列,英俊的人才像繁星一样活跃。教师补充: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是用典,“徐孺下陈蕃之榻”是一个典故,也是形容当地人才众多。三组代表:“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洪郡处于要害之地,(来赴这次宴会的)客人和主人,都是东南一带的俊杰。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坐镇;新州刺史宇文氏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地暂时停留。恰好赶上十日休假的日子,才华出众的友人云集;高贵的宾客也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聚会。四组代表:“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文坛领袖孟学士,其文章的气势像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武库里,藏有像紫电、青霜这样锋利的宝剑。由于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经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盛大的宴会。教师补充:“紫电青霜”也是典故,大家在读文章的时候一定要分清什么是典故,这样理解文章的意思会更深刻。2.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文段内容来分析文章的文体。教师:疏通文意后,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的行文特点,谁能来说一说这篇文章和我们之前学习过的古文有哪些不同?学生:这篇课文,每句话的字数几乎一样,音韵似乎也有一定的规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磅礴。里面还运用了非常多的典故,显得意义十分深刻。教师:说得不错,看来这位同学的语感很棒。本文的文体是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四六文”;(2)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3)行文又多喜欢用典,辞藻华丽。教师:那么在了解了文体之后,我们再用小组齐读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出韵律和节奏。3.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来品读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教师:接下来请大家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说一说,文段中的哪部分打动了你呢?又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学生:我最喜欢“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这几句话。把滕王阁周边的人以及在座的主人和宾客都夸了一个遍,显得王勃的情商特别高,也说明了王勃因能来参加这次的宴会,心里十分开心。教师追问:为什么他会觉得十分开心?学生:因为这里来了很多政治上有作为的大人物,如果王勃表现得好,就有入仕途的机会,那可是古代文人光宗耀祖的唯一途径。教师:非常好。那么你觉得这里体现了王勃什么样的精神呢?学生:有上进心。教师:不错,正是有上进心的年轻人才愿意表现自己,这样充满信心地展示自己。这里有着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同学们也要学习这种精神。4. 教师相机说出该文章的写作背景,增添课堂趣味。教师总结:这位同学赏析得不错,但其实相传在当时,“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就是说原本都督是想让其女婿在人们面前表现的,却让王勃大放异彩,真是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呀。(四)情感总结,延伸课题本课只讲了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后面还有很多内容,教师从情感方面入手,巩固本课所学内容,同时启迪学生思考后面的内容。教师: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们已经学完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再一次大声朗读该自然段。嗯,大家读得非常有气势,把一位正在等待机会为国尽忠的少年郎形象读得十分生动。其实我们只学习了第一自然段,后面还有其他的内容。本文主要表达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感,他年岁已大,事业无成,仕途不顺(五)作业布置1. 课下请同学们背诵本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2. 预习课文剩下的部分,并试着找一找剩下的部分运用了哪些典故。五、板书设计滕王阁序王勃骈文:辞藻华丽、善于用典四六式平仄相对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谈话导入,引发共鸣教师走进教室,在黑板上直接写出“人间地狱”四个字,接着提问:“ 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几个字的时候会想到什么呢?”生:低头沉默。师:请同学们抬起头,看一个短片辛德勒的名单。师:好,同学们,看完了电影片段,你们能够告诉老师什么是“人间地狱”了吗?生:生命被摧残,充满恐怖、血腥的地方。师:没错,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出现在电影里,它是否会出现在现实世界的某个地方呢?生:( 预设)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残害,就是把中国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师:你说得很深刻。在世界上还有一个地方,它跟影片里一样阴森、恐怖和残忍,一样是一座“人间地狱”, 这就是著名的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大的“杀人工厂”,有 400 多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罗森塔尔的著名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二)整体感知,把握要点1. 新闻我会读师:老师现在要挑选一位同学充当小老师,由这位小老师组织我们自主合作学习本则新闻的结构要素。师(学生充当):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本则新闻,找出这篇新闻的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生 1: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生 2:导语为第 1 3 自然段,布热金卡阳光明媚,但曾是人间地狱。生 3:背景为第4 6 自然段,引入奥斯维辛背景材料,介绍奥斯维辛可怕的历史。生 4:主体为第 7 15 自然段,随参观者脚步而行。 生 5:结语为第 16 自然段,再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2. 慧眼识标题师:同学们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本则新闻的结构要素,而我们都知道,新闻的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我们先来读读它的标题,看看从它的眼睛里,我们读到了哪些内容。生:( 齐答)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师:这个标题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同学们对这个标题有疑惑吗?生:新闻内容的首要特点是“新鲜”, 要求报道最新发生的事,而标题却说“没有什么新闻”, 这是让人非常疑惑的地方。师:谁可以帮这位同学解开他的疑惑呢?生:从读者的心理上来讲,其实,这是欲擒故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此外,标题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因为每一个参观者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会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从而深刻地揭露了纳粹的罪恶。(三)深入剖析,品悟新闻1. 导语诉心情教师用幻灯片展示新闻导语部分的内容,并提出问题: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 像一场噩梦”。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这样写又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以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自行挑选本小组的两名记录员、一名计时员、一名发言人。四位同学一起讨论交流,时间为3 分钟。讨论结束之后,请各小组发言人自由发言,教师做总结。生:这里使用了反语。因为景象虽然很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格格不入。布热金卡曾经是一座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与它最相配的景象。两种不相配的东西组合在一起,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2. 背景解缘由师:( 过渡)在导语中,我们读懂了作者压抑的心情,沉重的思绪。在一个没有什么新闻的地方,为什么作者还可以写出新闻?作者在背景部分悄悄告诉了我们答案,你们发现了吗?生:“ 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师: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呢?生:强调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出于记者职业的神圣使命感,出于对遇难者在天之灵的告慰,他不能不向世人报道他所见到的一切。这就再次拉近了记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3. 细节知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新闻主体部分的细节描写,来体会纳粹法西斯的残暴,理解作者在这些细节描写背后所隐藏的感情倾向,具体教学流程如下:(1)对参观者表情的细节描写。师:( 过渡)当我们怀着压抑的心情,走进这座“人间地狱”时,你会看到什么?生: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师:人们在这里经受过怎样生不如死的苦难啊,看着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参观者都有什么反应呢?教师鼓励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参观者的反应,然后继续追问:从参观者的表情变化中我们读出了什么?生:人们的表情变化,从侧面说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都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2)对历史遗迹、遗物的细节特征的描写。师:( 过渡)除了对参观者表情的细节刻画,作者还对历史遗迹、遗物的细节特征进行了描写。同学们,你们找到了吗?这些细节描写的背后又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倾向呢?学生独立思考,思考完毕之后,与同桌进行交流讨论,时间为两分钟。交流结束之后,学生与教师合作学习,采用互问互答的方式进行,答对问题的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其他同学做补充。师生互动学习的内容:找出句子,并分析作者的感情倾向。“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4. 结语隐深意师:( 过渡)每一处细节描写无不在控诉着纳粹法西斯的罪恶行径,这种控诉直到结尾仍在继续。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读新闻的结尾,想一想这篇新闻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一句再次点题,呼应第6 自然段首句,这不仅使全文结构收尾圆满,而且令读者旧事重拾,温故知新。“ 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呼应首段,反复展现今天布热金卡的安谧、秀丽的风景,这是用乐景寄托对遇难者的哀悼,同时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幸福。(四)巩固提高,拓展延伸1. 我想对你说面对惨遭纳粹法西斯残害的遇难者们,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思考一分钟,把想说的话分享给全班同学听。2. 写颁奖词我们知道这篇文章获得了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如果你是这篇作品的颁奖嘉宾,请你为它写一段简短的颁奖词。写好之后,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五)布置作业模仿本篇新闻,结合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写一篇新闻稿。五、板书设计三、拿来主义一、导入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先来聊聊你最喜欢的节日。小A说,刚刚过去的圣诞节,他很喜欢,因为圣诞节有五彩缤纷的圣诞树,上面挂着彩灯和各种礼物,还有圣诞老人。小B说,他喜欢即将来临的元旦。还有人说到,中秋节、万圣节等等看来,有同学喜欢中国的节日,还有同学喜欢外国的节日,那么,面对外来节日、外国文化,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看看鲁迅先生是如何对待这一问题的。二、整体感知说到鲁迅,大家从小学就学习了他的文章,哪位同学来说说你眼中的鲁迅呀?小E说,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坟、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等。小E说的很好,你对鲁迅有很深了解。上节课下课前老师让大家进行预习,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谁能说说鲁迅先生写作本文的背景呢?小H说,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小H说的非常好,你预习的很全面。接下来,请同学们听名家范读,注意在听的过程中进行圈点勾画,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标注出的生字词,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朗读课文,读完之后思考一下这篇文章讲了几方面的内容?老师看到同学们都讨论好了,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说说你们的想法呀,三组的同学最先举手了。他们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以及总结全文。三组的同学概括的既完整又准确。三、深入研读:作者是怎么表述为什么要拿来这一问题的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1-7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小G说,作者先指出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表现和危害,通过这两个方面表述了为什么要拿来?小G说的真好,声音洪亮。其他人还有补充吗?小K说作者还从送来主义的危害和表现表述了拿来主义。是的,作者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引出了拿来主义。在1-7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一种特殊的写作手法。我们一起来看看,“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大家想想,在这儿,作者真的是说这是一种进步嘛?老师看到同学们都摇了摇头,有同学说,这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那么,大家还能找到哪些地方运用了反语吗?一组的同学说,“大师”、“捧着”、“几张”、“一路挂过去”、“发扬光大”、“传道”等都运用了反语,表现出嘲讽的感觉。你们组找的真全面。学习了第一部分,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论述怎样拿来的?请同学们小组内读课文的7-8自然段,并且讨论一下这个问题,5分钟的时间开始吧。老师听到大家讨论的声音渐渐小了。四组的同学,你们先来说说。四组的同学说,作者首先说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的态度。紧接着,指出了怎样拿来。那你们具体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三种错误的态度吧?一组的同学说,第一种态度是,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第二种是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第三种态度是欣欣然蹩进卧室。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分别比喻: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以及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这也是作者从三方面指出错误的做法。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正确的做法:在第九段中,作者把鱼翅、鸦片和烟枪烟灯、姨太太比作什么?有同学说,鱼翅就是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是精华与糟粕并存部分,烟枪和烟灯是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是糟粕。那么,我们对于这些文化遗产应该是不同的态度。请同学们现在看黑板上老师画出的表格,想想针对每一个本体的做法是什么?把表格补充完整。老师看到大家都补充完整了,分别是吸收;适当保存;批判地吸收;坚决抛弃。总的来说,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什么?对,同学们都说是取其精华、去其糟怕!这就是作者写作本文想要表达的、论述的观点,也是拿来主义的核心。四、巩固总结同学们,我们的课堂即将到尾声了。谁来总结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小Y说,通过学习,理解了“拿来主义”的含义,学到了作者反讽的写作手法。小Y总结的很到位,看来这节课你学习的很认真呀。同学们,最后,就请大家带着作者批判的、理性的思维、思想感情朗读全文。五、布置作业:课下,请大家完成两个作业:1.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想想这篇文章有哪些论证方法,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2.学完本文,你对“拿来主义”有怎样的看法和理解?请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短文。好的,同学们。下课!六、板书设计: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语)四、劝学1、 导入:大家提到终身学习都能够想到什么呢?我们经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还有呢?我们现在提倡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其实学习一直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够不断地进步,不仅学业知识需要学习,生活也是需要我们静下心,沉住气慢慢去品味,去学习的。那既然提到了学习,大家都知道学习 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那大家有没有想和大家分享的学习方法呢?恩,我听到了互相督促,形成学习小组、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借助工具培养兴趣等等 。其实,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早就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这个概念,我们一起来看看先人的智慧是如何指引我们在学习上有所进步的吧,打开书本,我们一起来学习劝学二、整体感知首先大家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思考一下,文章论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大家声音渐渐小了,小A举手了,小A找到了劝学的“劝”字,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那大家看黑板,这个劝字是什么意思?我听到了“劝告”“劝说”。那我加上一个“学”字呢?、对了,这里就是“劝勉”的意思。那我们就知道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好,那我们明白了文章的大意,我们再读课文,看看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呢?大家可以小组合作讨论找出答案,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正字正音,有不理解的记得圈画出来,大家讨论结束,哪个小组有答案了?来,第三小组的代表,你来说说:他说作者按照段落主要介绍了学习的重要性、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的方法。很好,非常准确简洁,请坐,还有其他小组补充吗?第二小组,他们说作者还在文末呼吁了大家学习要善始善终,不能停止。很好,补充的很全面具体。看来大家对于文章的大意和结构理顺的差不多了。 那我们再一次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大家读的很流畅,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劝学。三、研读课文。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到文章中寻找答案师: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生: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听学”光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师: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眼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四、巩固小结 作业布置大家通过小组合作找到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明确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法。文章的论述深入浅出,通过多次设喻,反复说明、强调作者的观点,条理清晰,说服力强。这都是我们要学习的。那课下请大家写一篇500字的小练笔,用到设喻的方式,说一说你对终身学习的目的以及方法的看法。下课,同学们再见。5、 板书设计: 劝学 学不可以已:态度、内容、方法 设喻 五、游褒禅山记一、导入上课,同学们好!请坐。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学过游记类的文章?谁来说说你学过的文章?有的同学说,学过小石潭记、醉翁亭记。还有同学说,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篇游记类的文言文,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说到文言文的学习,大家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分享一下吗?有同学说,要了解作者,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内涵。还有同学说,由于文言文距离我们时间比较久远,因此要注意重点字词句段的读音和含义。文言文的思想感情也比较重要,也要进行体会感悟。那我们就根据大家说的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吧。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注意在听的过程中标注出不认识的生字词,一会我们看看谁听的最认真。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用开火车的方式来读读大屏幕的生字词。真是读的既准确,又洪亮。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篇课文的生字词了。三、深入研读这篇文言文的作者是王安石,说到王安石,我们已经学习了他的很多文章,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小A说,王安石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也是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小C说,王安石主张改革变法,他是一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但是毫不动摇退缩。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作者辞职回家的途中写下的。请同学们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组内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读完之后,根据课下的注释翻译课文。一会看看哪个小组翻译的更准确。一组的同学翻译的真好,不仅说出了这一段的意思,还简单概括了第一段的大意。第一段简单介绍了褒禅山的概况,说明了其名字的由来。哪个小组的同学继续分享呀?三组的同学说,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游华山洞的经过,他分别来到了前洞和后洞。前洞是平旷的,游者甚众;而后洞特点是:寒、深;游者也较少。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前洞和后洞。三组的同学翻译的真到位!你们组的哪位同学能分享一下你们的翻译小秘诀呀?小J说,在翻译的时候要着重注意关键字词,不仅可以结合注释进行翻译,而且还可以结合字典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比如“穷”是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的意思。同学们以后也可以学习这样的方法来理解文章大意。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不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说明了前洞和后洞的不同,而且还是有详有略的呢,哪一部分是详写?哪一部分略写呢?小K说,是略写前洞后洞的概况,详写游后洞的经过。那作者游后洞又经历了什么过程呢?小B说,分别是深、难、奇、怠、悔。其实在这里作者以“悔”结束了游记,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我们一起看看下文究竟议论了什么吧?四组的同学已经举手了。他们为我们解释了议论的内容。作者主要说明了“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的条件分别是有力、有物、有志。这一段中也有一句话,可以概括本文的主旨,同学们能找到吗?大家都说是“尽吾志而不能至着,可以无悔矣”。下面,我们继续跟随着作者的脚步,看看课文的最后两自然段。二组的同学,你们来翻译吧。最后两个自然段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也就是“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贰慎取之也”。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看看全文内容,第12自然段是记叙部分,而34自然段则是议论部分。大家能看出来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吗?是的,有同学说了,是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小Q说的很好,是一篇说理的文章。那你们能发现是按照什么来进行说理的吗?小L说,根据课文内容可以发现,是按照游记过程来进行说理的。其实这也就是本文的说理顺序。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全班齐读全文。同学们读的真好,声音整齐又洪亮。看来对课文的理解能够帮助我们进行阅读,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要继续努力,多思多想。四、巩固总结同学们,这节课学习即将结束了。谁来说说,你学到了什么?小U说,主要了解这篇文章议论和记叙相结合以及通过游记进行说理的写作手法。还有其他人想补充的吗?小E说学到了文言文的知识。看来大家这节课学习的很认真。五、布置作业:课后请完成这样两个作业:1.把你学习本文后的感受写下来,500字左右即可。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下节课上课时看看哪个小组背的更好。好的,同学们,下课!六、板书设计:游褒禅山记记游:前洞、后洞 按照游记过程进行说理议论:有力、有物、有志六、咬文嚼字1、 导入老师想问一下大家,“推敲”这个词大家知道吗?我看大家频频点头,那谁能来帮老师解释一下这个词呢?小A,小A呢用的是词典中的意思解释了推敲的含义,比喻写作时逐字逐句思考的过程,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很好,小A同学的回答非常的专业,说明她课下很注意积累,大家要向她学习,那还有没有其他的同学能用别的方式来向我们解释一下这个词呢?小D,大家注意看他,他在干什么呀?对,他在做这个动作,这样是不是也很形象的为我们解释了这个词语的字面意思啊,非常新颖灵活,请坐。好,那大家都知道这个词语来源于唐代诗人贾岛的诗歌题李凝幽居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大家都知道贾岛当时在选到底是“推”还是“敲”的时候,琢磨推演了很久,那这体现出来了什么呢?结合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咬文嚼字,那我们就一起继续跟随着朱光潜先生的脚步进入课文吧。二、整体感知首先,我们 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我们先来理清文章的大意和脉络,我们把这篇文章分为了三个部分,从哪里到哪里呢?我听到大家的答案了,1-5,6-7,还有最后一个自然段。大家掌握的都很扎实,那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呢 ?从第1、2自然段中,作者举出屈原、水浒、红楼梦当中的炼字的例子,说明不同的句式是有不同的意味的,文中举的例子是“你这”、“你是”、“你有”。大家再读一读,感受一下变化,接下来文章的3、4自然段又举了一个例子,是王若虚史记辨惑中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也是不同的,那我们这节课继续往下学习文章的第五自然段,这一段就和我们刚才提到的词语相关。三、深入研读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一段,作者主要想说明的观点是什么?我看大家读书的声音渐渐小了,开始思考了,来,小C举手了,她说:这一段,作者主要说的是用字不同,意境不同。大家都同意吗?我看大家都点点头,小C概括的言简意赅,请坐。那这一段作者为了论证观点主要举了那个例子呀?就是老师在导入的环节带大家一起感受的那个例子,贾岛选推敲的典故,当时呢,贾岛即兴写了一首诗,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这首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会儿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显得夜深人静。”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朋友。那我们知道了当时的情景,一起看一下作者在文中如何让论述的,大家一起默读“古今人-频添了搅扰”这一句话,感受一下“推”“敲”二字体现出来的不同的意境。下面同学们分为两个大组,一组为推,一组为敲,自由的讨论,甚至大家可以站起来推演一下当时的场景,然后思考一下,到底是”推“更无声,与环境调和,还是”敲“字更显环境静谧呢?老师下去走了一圈,发现大家都很积极的去感受当时的情境。那你们两个小组来PK一下,看看如果你们来选,推敲哪个字更好呢?大家刚才都穷尽了自己的表达和表演,老师也意犹未尽,其实我们刚才的过程也是在推敲,总结一下大家的观点,敲为佳理由:敲显於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推为佳理由: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於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页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我们总结一下大家的论点,大家都是从当时的情境,作者的心境,诗歌的韵律以及调和来入手的。所以从这里我们更能够感受到咬文嚼字的魅力,也能感受到文字的不同,意境的变化。四、巩固小结、布置作业这一节课我们通过品析文中的语句,反复感受着咬文嚼字带给我们的启迪和欢愉,这是一场调动我们思维和语言表达的盛宴,大家通过推演,通过讨论,仿佛也梦回大唐,化身贾岛,感受推敲二字的魅力,所以不仅句式的不同以及文字的增减会影响表达的效果,而且文字和情感,文字和意境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接下来大家在日常的生活和写作过程当中,要多去感受咬文嚼字的魅力,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独立思考,质疑探究,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思维习惯。课下大家再搜集搜集类似咬文嚼字的例子,我们做一期手抄报。下课,同学们再见。五、板书设计文字:意境:心情贾岛:推 敲七、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一、导入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整理了自己认为印象深刻的人物描写的片段,谁能给我们分享并且简单说说你整理的材料及选择这个人物的原因。老师听到同学们都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之所以选择这些人物,正是因为成功的细节描写让大家印象深刻,提高了文章的可传读性,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的关键,不在于文字表现的技巧如何,而要在捕捉人物的个性特征上下功夫,这就需要有发现生活的眼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具体看看如何刻画生动形象的人物,为自己的作品增彩添色。二、回顾旧知,归纳方法请大家看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的材料,一起看看这些文章的作者是如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请几位同学先来读一下材料吧。小A,你先来。“(阿)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只是抖,于是那人将纸铺在地上,阿伏下去,使尽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合缝,却又向外一耸,成了瓜子模样了。”小C说:“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手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说:“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一垂,登时就没了气。”小E为我们读了最后一个选段。“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委深奥,不容易懂。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地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有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同学们,你们在刚刚听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呀?现在就请大家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先讨论一下,一会我们再请小组代表进行分享。8分钟的时间,开始吧。一组的F说,第一个选段中的行为细节,具体、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阿的性格特点直到死还恪守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当人们读到这一细节描写时,谁又能不觉得阿的可笑、可悲、可怜?又怎么会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进而深思国民劣根性?二组的小G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凸显了其极端吝啬的个性。四组的小B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写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事情,表现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同情。注意了动词的选用,如救车夫的过程中,“扶、蹲、半跪、夹、洗、敷、扎”等动词,在结尾处,写鲁迅先生“只所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有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按在头上,半天没动,深深叹气,这些动作表现鲁迅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同学们总结的都很好,根据刚刚的分享。谁能总结出刻画人物的方呀?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等。同学们,“方法”不是一切,要刻画好人物,还要立足于生活中的仔细观察和思考,抓住人物的品质和特点,要做有心人。要让大脑记录下生活中那些特别的细节。这样,写作文时才有话可写,也才能写得好。就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出了鲁迅先生的人性美。三、习作分析,立足实践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如何刻画人物,现在就来看看大屏幕中的例文,看完之后,大家思考一下,哪些地方写的好?哪些地方可以进行修改?小K最先举手,你先来说说。小K说,全篇围绕着外婆的背影展开描写,对于外婆的外貌描写的细致入微,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特别是关于背影的细节描写很精彩。小U说,作者通过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外婆慈祥、善良、乐观、智慧的品格。作者通过多种多样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物的人性美、品质美。四、自己探究,巩固提升现在,谁来为我们总结一下,如何刻画人物形象?小B说,我们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可以通过外貌、肖像、神态、动作的描写,突出了人物个性美。说的真好,小B,你已经掌握了这节课所学的内容了。五、布置作业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解了描写人物的方法,抓住了细节描写的精髓,希望课下可以多多观察周围。人性美是璞玉,不事雕琢而有朴素的美丽。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谁对你产生过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运用本节课总结的细节描写的方法,字数不少于800字。六、板书设计: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外貌描写动作描写人物刻画 心理描写 人性光辉 凸显个性环境描写八、蜀道难(一)谈话导入1. 教师引导学生畅谈自己所了解的李白,回顾学过的诗句。(明确: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诗风雄奇豪迈,感情奔放,想象丰富,形象鲜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后又一位伟大的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2. 展示蜀道艰险的图片,介绍蜀道,引出课题。教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通过这些图片我们知道,李白笔下的这段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南到四川成都,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下面,我们来看看李白笔下的蜀道是多么地艰险。”(二)新课讲授1. 初读感知(1)听课文录音朗读,学生正音。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噫吁嚱(y x x)、鱼凫(f) 、巉(chn)岩、 喧豗(hu)、 砯(png)崖 等词语,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正确朗读。(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请一位学生范读,其他学生找出文章主旨句,思考文中描写了蜀道几方面的“难”。(明确: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要写了蜀道之高、之险、之战祸惨烈)2. 精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一人一句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字词句。教师强调重要词类活用词。(明确:“猿猱欲度愁攀援”中的“愁”是为动用法,即“为发愁”;“使人听此凋朱颜”中的“凋”为使动用法,即“使凋谢”;“砯崖转石万壑雷”中的“转”为使动用法,即“使滚动”)(2)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之间讨论文章是如何描写蜀道之难的。(明确:想象“砯崖转石万壑雷”、五丁开山、蜀国开国艰辛的遥想;比喻“砯崖转石万壑雷”;夸张“枯松倒挂倚绝壁”“扪参历井仰胁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面烘托黄鹤不渡、猿猱愁攀,反衬行走艰难;用典语典,“所守或匪亲”一句,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极言剑阁地势险要)(三)巩固总结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主题句一咏三叹的回环往复效果,升华主旨。( 教师明确:文中三次咏叹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反复的修辞手法。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结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惨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受。作者在送别友人的同时,写蜀道艰险难度,表现了对友人远行的关切、担忧和劝说)(四)布置作业1. 熟读并背诵全文。2. 运用文中的写作手法,描写一个曾经游览过的奇险之地,500 字左右。五、板书设计蜀道难李白想象比喻夸张用典反衬九、林黛玉进贾府(一)故事导入1. 教师提问:小说三要素是什么?(教师明确:人物、情节、环境)教师追问:前两课时,我们分析了林黛玉进贾府的哪两个要素?(教师明确:情节和环境)2. 教师过渡:这节课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大家回想一下,节选的部分一共出现了多少人物,你能说上名字的有哪些?(林黛玉、王熙凤、贾母)教师追问:主要人物有哪些?(王熙凤、林黛玉)3. 教师引导:作者选择这个机会让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行文顺理成章。我们重点分析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引入对课文的学习)(二)新课讲授1.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找到描写王熙凤的主要语句,回顾塑造人物的方法。(教师明确:塑造人物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以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2. 教师引导:精读选段,画出描写人物的细节并归类。以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明确:“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是外貌描写,可见王熙凤的刁钻、不好相处;王熙凤说的话是语言描写,可以看出她的精明能干;王熙凤见到林黛玉后先笑着称赞,再拭泪哭泣,又忙转悲为喜,是动作描写,体现出她很会察言观色。以上是正面描写。王熙凤出场前林黛玉的纳罕、众人的恭肃是侧面描写,说明王熙凤的地位非常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王熙凤的出场方式:今天还没进教室我就听到有的同学在教室里大声喧哗,说昨天作业还没完成怎么办。我进来一看,原来是小明同学。你们的出场方式经常和王熙凤一样,她出场前人们就先听到了她的声音,这是什么方式?(未见其人,先闻其声)3. 教师小结:请看多媒体,我们把刚才归纳的所有细节和对应的人物性格整理成一个表格。大家整理到课本的相应位置。注意刚才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要深入和细致;打开思路,从不同方面多组织语言。(三)巩固知识1.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熟悉了王熙凤这个人物的形象,快速浏览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描写她的片段,说说你对这个人物的评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有同学喜欢王熙凤的左右逢源,也有同学认为王熙凤精于算计,过于世俗。这就是每一个读者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主观感受对作品进行的二次创造。2. 教师设计问题:本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师生共同总结:语言、动作、外貌描写这些可以认为是传统技法;分析人物出场前的描写方法有侧面描写,未见其人、先闻其声。3. 教师小结:在这节课中,我们对小说三要素中的人物要素进行了解读,红楼梦是咱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希望同学们课下多扩展阅读,多交流心得体会。(四)布置作业1. 把课上的人物评价写成500 字左右的随笔。2. 运用本节课学习到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的性格,下节课交流。五、板书设计林黛玉进贾府 动作描写 传统技法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人物出场 侧面描写,充分铺垫十、涉江采芙蓉一、导入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今天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钟嵘的作品诗品,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听的过程中,注意思考,这个作品评价的是什么?老师听到有人说了,是古诗十九首。看来,课前同学们都自主预习了,谁能介绍一下古诗十九首呢? 小E说,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你预习的真认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十九首中的其中一首涉江采芙蓉。二、知人论世,感知文本接下来,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注意进行圈点勾画,勾画出自己不熟悉的生字词。一会请同学进行朗读。小T你来,小T读得真不错。大家在读得过程中要注意“遗wi、还顾、漫浩浩”这几个字词的读音,除此之外,也要注意诗歌朗读的节奏。请同学们小组内读诗,读得过程中注意节奏,读完之后,小组内讨论一下这首古诗的内容。大家要注意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进行理解。8分钟的时间,开始吧。哪个小组的同学来分享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呢?三组的同学说,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沼泽里长满了香草。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心里想这送给远方的爱人,可回头看看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漫漫。两个相互深爱的人却不能相守,我们各自天涯,终将孤独他乡。三组的同学翻译的真准确。根据意思,大家能感受到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吗?作者想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有同学说这是一首怀乡思亲的古诗。这首古诗写于两汉时期。在那个时候,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背井游学求宦,但多是士人失意而归。在这种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苦中独处他乡。既然理解了诗歌的意思,就请大家根据意思来读一下这首古诗,注意节奏。小A你来读读。小A读的真好。(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但是你的声音再大一点就更好了。看来对诗歌意思的理解能帮我们更好地朗读。三、合作探究,赏析诗中意象美同学们,我国古代诗人通常借助意象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王安石借助梅花来表达其高洁,元稹借菊花表达其坚贞,李煜借流水表达其愁苦。那么这首诗歌又是借助哪种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情感的呢?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讨论、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四组的同学最先举手了。他们说,这首诗歌的“芙蓉”就是荷花,诗人采芙蓉为了给“同心人”,为全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