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七年级第3单元.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57028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七年级第3单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七年级第3单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七年级第3单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步骤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三、学生朗读全文,要求: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注意正音:巢巢 应和 酝酿 晕第一节 迎接春天。(第一段)第至节 描绘春天。(第二段)第至节 歌颂春天。(第三段)四、讲读体会:第一段:迎春()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轻声读第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第二段:绘春。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然”,是词尾,表示状态,样子的意思。()朗读第节。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山、水、太阳的脸。朗润:明朗,润泽。“朗润”是怎样一幅情景呢?出示月历上山景彩色照片;再叫学生看外语课发的 )里第幅“”这幅画,那个山,就是润泽的样子。水涨“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背诵第节。()第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钻,写生命力。嫩,写质地。绿,写颜色。满是的,写范围。软绵绵,写姿态。“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革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草好,人欢乐。朗读、背诵。()第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树,花,蜜蜂,蝴蝶,野花。眨 赶趟儿:争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闹”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朗读背诵。()第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篇。怎么写的呢?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基扶我过桥东。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写风的“抚摸”,风的芬芳醒郁,鸟的呼朋引伴棗叫朋反,引伙伴,短笛的嘹亮。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喷亮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朗读。(6)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细”和“密”。二个比喻形象生动。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朗读第节,开展想象。“绿得发亮”“青得通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逼”什么意思呢?可以在全安石的书湖明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两山排阈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第2到节着重写景,第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工夫:时间。朗读第节,体会: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小结: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幼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第三段:颂春。()朗读、节。(2)在给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五、作业:诵读全文,仔细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体会那些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从笔端流淌出来的。济南的冬天师:说到冬天,你会有什么感觉会想到些什么? 生:冷!寒冷!会想到凛冽的刺骨寒风,茫茫的白雪,手脚的僵冷 师:是呀,谈到冬天,大家都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说到冬天,大家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虽然身处江南水乡,但冬天给我们的感觉总是是“寒冷的”,“白色的”,然而在北中国的济南,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到是那么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冬天的温馨,欣赏那秀气的山,澄绿的水(板书:济南的冬天) 二、整体感知 师:优美的文章是一杯清雅淡香的茶,是一壶醇浓的酒,越品会越发清香,越饮会越有滋味。今天,就让录音带着我们一起进入课文,端起这杯清雅淡香的茶,掀开这瓶醇浓的酒,细细品味。 (学生分别思考、段,用“冬天的济南像_”,概括出文中冬日济南给你留下的印象。) 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冬天的济南像春天,摇篮,慈祥的老人,慈爱的母亲,秀美的图画,优美的山水画,美丽的少女,透明的蓝水晶。 不少学生举手。老师叫了四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的第1、2、3、4文段。)老师:读得很好。接下来呢,我们来细细的品尝课文,请同学们阅读第一段,看看济南的冬天与其他地方比有什么不同?(很快有同学举手)学生: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老师:好,没有风声,说明风小。如果把“没有风声的”改为“没有风的“行不行?生答:不行,因为。“响晴”指?学生:晴朗无云。老师:很好。还可以用其他的词语来概括济南冬天的不同吗?学生:有温晴的天气。老师:好,谁能说说“温晴”的含义?学生:“温晴”就是温暖、晴朗的意思。老师:对。风小就是指济南的冬天不冷,温暖;响晴就是指天气晴朗。那么,大家想想,“风小”“响晴”“温晴”这三个词来概括济南的冬天的话,哪个最合适?学生(全体大声说):温晴。老师:很好。(板书“温晴”)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课文是哪几方面体现这一特点的?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讨论。(学生之间进行积极、热烈的讨论。几分钟后,有不少人举起了手。)学生:从济南的山可以看出来。老师:对。你能把描写济南的山的句子读出来吗?(学生清晰准确地把句子读了出来。)师:很好。文中把济南的山比作什么?有什么作用?学生(全体):摇篮。这句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更能表现冬天济南的暖和和安适。老师:比喻为“竹篮”好吗?学生们笑:不好。老师:为什么?学生:虽然外形相似,但“摇篮”暖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说明山挡住了北风。老师:很好。济南的山,给了济南一个暖和的冬天。这就照应了第一段中“济南的冬天是-”?学生(全体):没有风声。老师: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所以,冬天的济南像一个摇篮。除了济南的山,还有吗?学生:济南的雪是小雪,所以不冷,体现了“温”。老师:对。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是“小”雪?学生:“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房顶上卧着点雪”。老师:非常好。因为是小雪,还有阳光,所以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句话通过比喻的方法写出了色彩的美。 生:“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黑白相间,美极了,像日本看护妇。 生:“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蓝白两种颜色的结合,更能创造一种色彩美。 生:最美的色彩莫过于这一句:“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白的,红的,黄的,粉的,害了羞,把颜色给写活了。 师:分析得很深刻,有没有能概括这些色彩美的词语? 生齐答:花衣! 师:想不到济南的冬天是如此的色彩斑斓,怪不得老舍先生要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因为下雪之后的济南就像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引发“水墨画”的思考) 生:其实冬天的济南也不尽是色彩绚丽的图画,课文中说它还像张“水墨画”,还是唐代名手画的呢。 生:我反对,这里的“水墨画”指城外,不指济南城。 生:这样的理解太片面了,济南是个广义的概念,是没有专指城外或城内的。 师:同学们认为济南是仅指济南城吗? 生齐答:不是。 师:但刚才我们这位同学说“冬天的济南还是一幅水墨画”,如何理解? 生:冬天吗,城外的小山看不分明,所以大概都是黑色的,还有一些白雪,所以称为“水墨画”。 生:还有屋顶的颜色也是黑色的。 师:从视觉,色彩的角度理解,有一定道理。我想请我们班里擅长绘画的同学谈谈她的理解。(学生齐推荐一女生) 师:有画过水墨画吗?给我们大家解释一下水墨画好吗?什么样的场景适合这种画法。 女生:水墨画是一种不着颜色的中国画。平时我在画一些村庄,山水时会用到这种画法。 师:画城市,画大都市时没用吗? 生:我感觉大都市太喧闹了,水墨画给人的感觉是很宁静的。 师:嗯,看来水墨画适合宁静的氛围。课文里有体现宁静的地方吗? 生:“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两个“卧”字,就很有宁静,安适的感觉。 生:这两个“卧”字还说明村庄和雪不是很多呢。 (师鼓励全班鼓掌) 师:谢谢我们这几位同学的精彩讲解,现在我们该知道为什么说是唐代名手画的吧? 生:大概是因为这幅画太好了,既画出了色彩,也画出了宁静氛围(意境) 师:对,这幅画画得太好了,这是画吗? 生:不是,是冬天的济南。 生:是,冬天的济南本身就是一幅画。 师:是一幅什么画呢? 生:是一幅水墨画。 生:也是一色彩绚丽的画,水彩画。师笑。 教师总结:冬天的济南的确是一幅画,我们领略了画中景,也欣赏了景中画。 它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也是一幅宁静和谐的水墨画。美呀,太美了。老舍先生不愧为一位语言大师,但他也是一位丹青高手呀。 师:对这幅画的美深有体会的同学请站起来作一番朗读。 (全体学生皆起,教师参与,全班齐读、段)还有什么可以体现“温晴”这一特点?学生:济南的水。老师:可以把句子读出来吗?学生:“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老师:很好。同学们看,“冒着点热气”中的“点”用得非常讲究,正符合济南冬天“温”的特点。若“冒着热气”就显得热了。济南的水是“暖”的,济南的水还有什么特点?学生(全体):清。老师:对。文中描写了济南的山、济南的小雪、济南的水等等,这些景物无不体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也很好地照应了课文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种抓住景物特点,前后照应的写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老师:我们常说,景以情动,情以景起。文章中没有一句是直接写作者感情的,但从写景的字行里间却能清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同学们讨论一下,看看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感情是怎样的?学生:热爱。学生:赞美。学生:喜悦。老师:不错。这就是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板书“感情线索:热爱、赞美、喜悦”)老师:我们对课文的内容已有了了解,在阅读中也领略了老舍先生那诗一般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多去读读。现在,是同学们提问的时间,谁有问题?学生:“空灵的蓝水晶”是比喻“水”还是“冬天的济南”?老师:谁能说说?学生:水。学生:不对,是“冬天的济南” 老师:为什么?学生:因为书上是这样写的“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师:回答得好吗?学生(全体):好。老师:对,冬天的济南,水天一色,澄清透明,就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学生:老师,我在别的书上看过这篇文章,但最后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它不是独立成段,而是放在第五段的最后。为什么?老师:不错,动了脑筋,这个问题好难哟。谁能说说为什么?(无人问答,都专注地看着老师。)老师:好吧,老师就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同学们参考参考。(板书“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并在“冬天”二字下加上着重号。)“冬天”指的是不是温晴的冬天?是,因为从济南的山、雪、水可以看出济南的冬天是温暖的。这就是课文把它独立成段作为全文的总结语的原因。但是,我们再看句中的“这”(在“这”字下加上着重号),是指什么?从上文内容看应该是指“蓝水晶”,且“蓝水晶”里包着温晴冬天里的济南,这样的话,这个句子也就只能紧贴在蓝水晶的文字之后了,而不能另起一行独立成段了。夏感教学实录一、读夏老师不喜欢夏天,不敢出来散步,因为蚊子多,不敢穿漂亮的裙子。你们喜欢夏天吗?生:不喜欢,夏天太热。生:不喜欢。一到夏天,父母就很忙,双休日要帮家里干活。生:不喜欢,因为夏天蚊子多,经常咬我。生:喜欢,夏天,可以去钓鱼,去游泳。师:是的,夏天给我们每个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很多人赞美春的明媚,秋的成熟,冬的深沉,而赞美夏的人却很少,作家梁衡却要大声赞美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梁衡的散文夏感。(板书课题)师:请同学们看电视,认真听,仔细想,作者对夏天的感情是怎样的?生:喜爱之情,赞美之情。师:课文中有没有直接赞美夏的句子?生:有,文中最后一段的“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师:好,你找得又快又准。你来领读,全班齐读最后一句。师:作者为什么要大声赞美夏天呢?二、品夏师:作者眼中的夏天是怎样的?带着这些思考,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读得旁若无人,开始!师:好,请你们用:这是一个 的夏 来概括作者眼中的夏。生:金黄的夏。师:你是从视觉上来看夏的。还有不同见解吗?生:这是一个气势磅礴的夏。生:这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夏。生:这是一个繁忙的夏。生:这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夏。师:同学们同意这个观点吗?(板书“紧张、热烈、急促”。)师:这就是作者眼中的夏的总特点。让我们再来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生:自然景象。师:你从文中找到了哪些自然景象?生:山坡上密密的草,长墙般的黛色林带,蜂蝶、蝉师:你很有洞察力,但你不能包揽了,好,请坐。师:还有谁想说?生:火红的太阳、麦浪、热风、麦子的香味等。师:这些事物都是夏天的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所以,我们要向作者学习善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写景。生:作者从色彩方面写夏。课文第三段中有“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师:作者给这里的金黄色下了个定义象征着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承前启后,生命交替,这是文章的主旨句,也是作者的个人独特的感悟。这样的描写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生:作者还写了农民劳作的情景,让我感受到了夏天的紧张。师:是的,是劳动创造美,是劳动者把夏天的的旋律拨响。师:有人评价梁衡写散文,使草木有灵,水石有韵,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评价他的散文是在“追求一种境界”。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种境界,去欣赏他的精彩妙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把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们分享。师:谁想把自己的感受和我们一起来分享。生:我认为第一段中的“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写得好。这句话写出了夏天的景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师:是的,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使句子生动。一锅水,黛色的长墙,多么鲜明,老师认为这句中的三个有层次性的“泛泡、冒气、沸腾”应该重读。朗读时,是由轻逐步加重。你能再试一试吗?师:比以前有味多了。师:老师泛读后,同学们一起再来品读。生合:朗诵第一段的第一句。师:还有谁愿意和我们分享?生:第二段中的“火红的太阳涌着一艘艘的舰船。”很好,它写出了小麦快收获时的景象。师:是的,这些句子写得多好啊!有麦浪,有山,有云,有汽车,多美啊!这些是作者选取的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是实写;但是为什么会有舰船呢?生:我想这是比喻,是把汽车比作舰船。师:是的,这样的比喻很生动,这舰船和前文的一锅水都是作者想象而生发得景物,所以是虚写。这些描写都显出蓬勃的生命力。(板书:虚实结合)生:第三段中的“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写得很精彩,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师:那你能把拟人化的动词找出来吗?生:挑、举、匍匐前进。师:你找得很准确。我们都是农村的孩子,对于这些,我们并不陌生,作者用的这几个动词,很贴切。一个“挑”字,让我们感到了棉苗的喘息;一个“举”字,让我们感到了高粱玉米在摇头;一个“匍匐”,让我们感到了瓜秧的舞动。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的丰采!人的灵秀!师:这里的风景不是江南迤逦的风光,也不是茫茫戈壁的风景,这里是雄浑壮阔的黄河流域那八百里秦川,那三晋高原,正是这凝重的黄土地,这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千年灿烂的文明,而作者本人也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守在这里。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对象。师:现在,我们已感受到了作者笔下夏天的美丽。但是老师看到本文中不光有景物的描写,还应有对人的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来赏读。师:“你看田间那些遮上了云。”这一句是写人的,写出了农民的辛苦。师:能不能把好的词语找出来?生:弯、流、快割、快打、醒、听、看。师:找得非常准确,这些词很好地写出了农民的辛苦,很细致,很到位。看来,我们要学习这细节描写,因为细节能传神。(板书:细节描写)师:这段文字,作者似乎是漫不经心,信手拈来。老师觉得和前文的风格大不一样,我换了些优美的词,同学们听听,感觉哪种表达更好?师:读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热火朝天在地里忙碌,他们汗流浃背,看着一堆堆金黄的麦子,他们脸上洋溢出幸福的微笑。往日起早贪黑的劳作已经微不足道了,还有什么比这更甜蜜呢?”生:还是作者写得好,很自然。生:老师的词语很优美,但是人们劳动的场景没有表现出来,内心的心里活动没有表现出来。所以,还是原文好。师:是的,表面看,这段描写给人一种粗浅之感。但这种白描的语言形式正契合文中朴实的内容,把一连串形容词堆在这些普通劳动者身上,形成的倒是一种美的娇柔,美的造作。三、悟夏师:说到这里,我还有一个疑问,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夏,总是浸在枯涩的汗水里。”,可他为什还要赞美这样的夏天呢?师:请同学们看黑板,你们或许从老师的板书中找到一点启示。我们分别在“景”、“人”的后面加上一个字来概括。生合:景(美),人(勤)。生:作者赞美这些劳动者。师:作者并没有把他的目光仅仅停留在夏的景观上,而是把视角对准了我们这个星球的真正主宰者人。夏日里,这些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人的力量的体现。人,才是夏之色的真正涂染者;也正是人,拨响了夏的紧张的旋律。师: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作者梁衡的内心独白吧。(教师读资料:我总是对那些在穷乡僻壤埋头工作如黄牛拉犁一般的人,寄予十二分的同情那爬满皱纹的脸与青筋暴突的手,常使我心中掠过一丝无名的悲哀,好像上帝就专造这批人来吃苦的他们甘愿吃苦的这种精神实在是人类的一份重要的财富)在这里,我们要感谢作者梁衡。感谢他,让我们品读到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感谢他,让我们学到了许多写景的方法;感谢他,让我们在文字中感受到了父辈们的辛劳;感谢他,让我们懂得对农民要尊重。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恩,带着这种尊重,带着对劳动者的崇敬,再来读一读最后一段,再来感受作者对夏天的赞美。(师生齐读最后一段,感情澎湃。)师:今年的夏天,我被抽调到团里,帮助连队设计文化墙,在创意时,我回顾故乡走过来的历 程,一种感动油然而升,那首歌唱北屯,在我心中回荡,我突发灵感,以屯垦戍边为创设主题,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现在,请同学们看多媒体。(播放多媒体)唱北屯这首歌回荡在教室里,激荡着每一个人。师:老师这个夏天,虽忙碌,但很快乐。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心中一定涌动着很多情愫,拿起手中的笔,把心中的咏叹抒发出来。五:布置作业:1、请同学们写写“额河之夏观沧海教学实录2一、导语 有人用这样的话来评价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1800年前他统一了连年动乱的中原大地;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诗篇流传千古。他以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才能在三国时期独领风骚。他就是三国时期的三绝之一曹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观沧海,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著名人物,同学们是比较了解的,因此我在教学上设计:先让学生自主去了解曹操生平及思想抱负,然后文中诗句师生共同合作切磋,在学习中一定要质疑问难,师生再深入探究并解决之。一、 教学目标 1、 朗读,背诵全诗。2、 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3、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二、 导入新课及写作背景同学们都很熟悉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著名的人物。建安五年(200),他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后,于建安十二年(207),又亲率大军北上,大破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在凯旋班师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对着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四、创设情境 1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或是当你刚被老师批评完,你独自一个人来到海边,你想做些什么? 明确:想对着大海狂喊,发泄自己的悲伤情绪。 2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远大理想的时,或者此时你接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你兴奋不已地跑到了海边,你又想做些什么? 明确:想对着大海高兴地狂欢,和大海一起欢乐。 教师小结 这两种情境有一个共同点,大海都是人宣泄情感的对象,或喜或悲,大海永远会做你的倾听者。 3请学生闭上眼睛想:此时你就是曹操,你刚打败了袁绍的残余部落,打败了乌桓,在回来的途中你经过了碣石山,面对波澜壮阔的渤海,你想做些什么? 明确:认为大海就是我的,我已经统一了北方,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的心里也很不平静,大海这种(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正是自己此刻的真实写照。 教师小结 我们一起走进观沧海感受曹操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设计【自主性学习】1、 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2、 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四、创设情境 1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或是当你刚被老师批评完,你独自一个人来到海边,你想做些什么? 明确:想对着大海狂喊,发泄自己的悲伤情绪。 2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远大理想的时,或者此时你接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你兴奋不已地跑到了海边,你又想做些什么? 明确:想对着大海高兴地狂欢,和大海一起欢乐。 -教师小结 这两种情境有一个共同点,大海都是人宣泄情感的对象,或喜或悲,大海永远会做你的倾听者。 3请学生闭上眼睛想:此时你就是曹操,你刚打败了袁绍的残余部落,打败了乌桓,在回来的途中你经过了碣石山,面对波澜壮阔的渤海,你想做些什么? 明确:认为大海就是我的,我已经统一了北方,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的心里也很不平静,大海这种(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正是自己此刻的真实写照。 教师小结 我们一起走进观沧海感受曹操的内心世界。 【合作性学习】1、 整体感悟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2、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3、 小结,朗读、背诵。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学生齐读,当堂背诵。【探究性学习】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三、总结。 古人说:“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宏伟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从此中国就进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同学们,今天杨老师要跟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次北固山下,诗题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 提示:次,停泊,诗题的意思是停泊在北固山下,说明这首诗是旅途中所作。 明确:停泊在北固山下。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的内容是写人在旅途。如果你离开父母,离开家乡,身在旅途,你会有什么感受? 请学生谈感受。 好在现在交通发达,即便你在天涯海角,飞机也会很快将你送回家。可古时候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那只有任由思乡之情流淌心间了,许多诗人将思乡之情倾泻笔端,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佳句。今天所学习的次北固山下便是唐代诗人王湾在旅途中表达故园之思的佳作。 简介五言律诗知识 二、 朗读 1、 散读,请同学们认真读两遍,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 指名朗读,正音正字。 三、理解诗句大意 1、对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集体解疑。 3、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意思 4、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将这首诗的意思说一遍,语言要优美。 四、理解主题,品味诗歌语言,指导朗读。 1、理解首联和颔联中诗人的感情,品味颔联。 作者乘着一叶扁舟在绿水中前进,他要驶向青山,而思绪已飘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诗人为什么要写他的道路还在青山之外呢? 提示: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途中天气如何?你从哪些诗句中知道的? 提示:和风吹拂,春意融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两岸之间的水面显得很宽阔。和顺的风吹得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清代的王夫之赞这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你觉得它写出了什么样的大景? 提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 置身在青山绿水中,眼见潮平岸阔,风正帆悬,到处都是春天的气息,诗人此时该是怎样的心情? 愉快,舒畅 请带着愉快的心情,深吸一口气,扩张心胸,朗诵前四句。 2、品味颈联 不知不觉,已到残夜。作者见到了什么景象? 齐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有人说这两句诗“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的意境。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在这两句诗中流露出什么感情? 提示:感慨时间过得太快,白天和夜晚,旧年和新春,为何这般匆匆啊? 请带着无限的感慨朗读这两句诗。语调要深沉舒缓。 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表达的不仅是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请听老师读,注意声调、重音。强调生,入。为什么不用“升”? 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提示: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海日江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所以,这句诗还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提示: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朗读时声调可高一些。 请用这种情绪朗读。 男女重读,女感慨,男乐观。 你能从这两句诗中知道这是一年中的什么日子吗?知道具体的时间吗? 提示:岁末腊残之夜,岁末,正是旅人归家的时间,夜晚,正是在家中安眠的时候,此时的诗人却停泊在北固山下,遥望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正因为彻夜未眠呀。 他在想什么?想像诗人此时的内心活动 请学生回答。 提示:想家中妻儿父母;想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不知何时能回家;想写信 请再带着这种思念朗读,语调要忧伤一点。 3品味尾联: 请北归的大雁捎个信吧! 齐读最后两句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是多么无奈的希望啊,这是多么惆怅的希望啊,请用惆怅而又无奈的语气朗读后两句诗。 大雁飞过,诗人会说些什么。 提示:诗人倾吐的句句是思念,是乡愁,是归意。 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男女重读,男略高,女低。 五小结:整首诗笼罩着淡淡的乡愁情绪,但哀而不伤,明朗而又深沉。学生齐读品味。 试背。 在插图上默写。 板书: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停泊 首联:旅途之思 颔联: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风正帆悬,潮平岸阔 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生,入) 尾联: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教学实录师:上课。(师生问好)师: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七言律诗钱塘湖春行。分析题目,从题目中你获得了那些信息?生1时间是春天。并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写春天什么时候的景色? (学生大声朗读诗。) 生:是初春。 师:我们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生:“水面初平”,初春的雨水还不大。 生:“争暖树”,春寒未退,所以莺争着栖集在朝阳的树枝上。 生:“啄春泥”,燕子才回来筑巢。 生:“没马蹄”,草还没有长深。生2地点在钱塘湖。师:钱塘湖是哪个湖?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让人醉心于西湖美丽的景色,心向往之,去领略一番她的神韵。还有呢?生3这是一首游行的诗。师:游行?这个“行”字该怎么理解?生4是游览。师: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题目的含义?生5这是白居易春天游览西湖时写的一首诗。师:诗人游览西湖,是坐车还是步行?都看到了什么?请大家一起朗读。(生齐读)师:白居易是步行去的吧。生:不是,是骑马去的。师:从哪里看出来?生6“浅草才能没马蹄”。师:骑马游览,本身就很爽,更别说是在春天了。在马上,他都看到了哪些景物了呢?请大家在诗句中标示出来。(生读,标示)生7有湖水、云、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生8还有绿杨。师:嗯,这些景物美不美?生:美。师:那我要告诉大家,除了发现美,我们还要品味美,这个美,就是语言美。请看“早莺”的“早”字是不是说莺一大清早就飞来了?生:不是。师:那表明了什么?生9表明是刚刚从南方飞回的。师:还有那个词和它有一样的意思?生9“新燕”的“新”。师:对,由此可见,这是春天,再具体一点讲,这应该属于早春。其他景物是不是都抓住这个“早”字来描写的呢?请大家再读。(生自由读)师:下面,小组交流。(生分组交流,师巡视,也参与讨论。)师:各就各位,开始交流。生10“暖树”的“暖”字,表明天气很好,很温暖、暖和。生11乱花的乱字,表明花开得已经数量很多。(生12着急发言)生12不能理解为数量多,数量多叫做“百花争艳”,那应该是仲春时才有的景象。师:你认为该怎么理解呢?生12表明到处都是。(生13也急着发言)生13还可以是花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光。师:为什么呢?生13“乱花渐欲迷人眼”,如果不发光,怎么会迷人眼呢?生12如果只是一个地方有,也不会迷人眼。生11一朵两朵的也不会。师:大家说的都挺有道理的,老师也犯难了,我谈谈我的看法,“乱花渐欲迷人眼”整个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花的生机。眼迷、是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到底是因为花“数量多”、“到处是”还是“发光”,才让诗人眼花缭乱的,老师也不敢定论,最好是待春天游西湖时亲眼看看,亲身经历一下,才能找到答案吧。不过,同学们的思维让老师折服,你们太棒了,如此深入地思考会让你们站的更高,看的更远。我们继续。生14“浅草”的“浅”也表明是早春,草刚露出头。师: 草刚露出头?不是吧,都“没马蹄”了呀。我们比较一下,韩愈有一句诗是“天街”生抢背“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师:看来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啊。还有没有?(生没人举手了)师:如果把“几处”“谁家”换成“处处”“家家”行不行?生15不行,“几处”“谁家”表明偶尔看见,说明这时候莺和燕还不是很多,体现出了早春的特点。师:对,描写要客观。看来我们要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了,这也是锤炼语言的一种方法。前段时间,我们学校的老师有幸也都游了西湖,不过是秋行,感觉好极了,陶醉、惬意。咦,白居易春游就没有记下他的心情?生:记下了。师:你怎么知道?生16“最爱湖东行不足”中那个“爱”字。生:喜爱。师:哦,我明白了,原来这个“爱”,就是这首诗的诗眼啊,怪不得景物描写那么美,都是因为“爱”呀!想春游西湖吗?下面,请大家闭上眼,展开想象,随白居易一块去,请上马。(生闭眼,师有感情朗诵。)师:同学们自由郎读,背诵。(生背诵)二、翻译、联想,再度感知 师:“同学们,从律诗和绝句角度来说,这是什么诗歌?” 生(齐答):律诗。 师:几言的? 生(齐答);七言。 师:对,七言律诗。它一共有八句,共分为四联,同学们知道每联的名字吗?(同学们大都摇)请听清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很好记的:结合体部位来记,(用手指部,)首联,(用手摸下巴,这是)颔联,(用手摸脖颈,这是)颈联,最后是尾联。好记吧,所以记忆要讲究方法。好,跟着复述一遍。 生(齐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书的注释,把全诗翻译一下,不懂的作记号,然后提出来。天净沙 秋思课题实录 河北南皮 海军 师:上课!生:起立!老师好!师:同学们好! 师: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曲在元代兴起,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如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天净沙。师:在曲牌“天净沙”中,最为著名的一篇便是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师: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杰出戏剧家,著有杂剧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汉宫秋;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现存首,除天净沙秋思外,还有山市晴岚、远浦归帆等也具有代表性。师:请同学们自读,朗读时要注意节奏,并感受景物描写。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朗读节奏见幻灯显示,教师适时指导朗读)师:请结合你的朗读后的感受,进行素描,力求把曲中的景物描绘的合理、形象、生动。生结合作品进行创作后,教师选择两名学生进行展示并给于了评价。师: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什么异同?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思考后分组讨论完成。生:共写了种景物,即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师:这9中景物都用哪些词来修饰?有什么作用?生:用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来修饰。生:表现了苍凉的深秋景物。师:第一句三种景物是何种情调?什么作用?生:写出一片萧飒秋景,造成一种黯淡凄凉的气氛。生:衬出了主人公内心的悲哀。师:第二句三种景物是何种情调?什么作用?生:是明净,安谧,似乎可以听见人家的欢声笑语。生: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显羁旅的痛苦。师:第三句三种景物是何种情调?什么作用?生:可以看出师古老、凄凉、羸弱的。生: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师:由此可见,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致,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羁旅之苦。(适时板书)师:这九种景物又是在一个什么大的色彩之下呢?生:“夕阳西下”,时间越来越晚,光色惨淡、昏黄。生:更使前三句的九种景物笼罩在迟暮苍凉的情调氛围之中了。师:曲的结句点明了什么?生:处在这种环境中的人是“天涯游子”,生:游子的思乡情感生:思乡的程度,愁已“断肠”,师:这一句景物描写与人的心境完全沟通,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师:请同学们再读全曲。生:齐读全曲。天净沙 秋思课题实录(续)师:你能用现代文的形式来描述这首曲吗?(并出示要求:用第一人称,语序可以自行安排,可以增删内容,要突出曲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互相交流,选择一两名学生的作品全班交流)。生:略。生:略。师:绛红的夕阳慢慢地走进西山,残霞血一般的染红了天空。我牵着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踟躇地走在古道上。烈烈的西风卷起黄土,迷朦了双眼,但在隐约中,我看见路旁的一根枯干的藤萝死死的盘附在叶落枝干的老树上,一只暮鸦站在枝头孤独的哀鸣。忽儿路过一架小桥,听到桥下潺潺的水声,又望见人家已是炊烟袅袅,我不禁愁已断肠,望天长叹,“身在天涯,我的家到底在哪里?!”师: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设计,巧意安排,全篇自然有致,情趣天成,不落雕琢造作的痕迹,所以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之为“秋思之祖”,近人王国维赞它“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