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8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55949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b8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b8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b8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苏教版七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常州市武进区泰村实验学校 吴国辉 单元分析与提示一、概述本单元主题是“关注科学”。是一组引导学生在语文中学习科学,在科学中学习语文的文章。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科学家们成长的历程、探寻科学的艰辛和矢志不移的坚定;了解探索科学的一些思维和方法;追问神秘宇宙的实质,发挥无限的想象空间;读懂古人是如何利用自然规律来解决自然的天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二、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知识,感悟科学家们为探索大自然而体现出的精神、志趣和探寻科学的一些方法。从而让学生从中得到情感的熏陶,热爱科学,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体会语文、科学、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2、通过采访、调查等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身边的科技发展情况,学习写科技新闻,进行口头发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口语交际能力。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去创新。3、学会写简单的说明文。4、诵读论语八则,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和为人处世的生活技巧。5、利用网络,搜寻有关“狼”的知识,理解人类与狼的关系,狼与自然的联系。学会一些客观看待事物的思维和方法。 三、教学设想1、本单元是“关注科学 ”,虽然是初次接触,但学生会非常感兴趣的。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学习科学家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创新。2、本单元的几篇文章语言都概括有力,深入浅出,而且浅显易懂。通过整体感知课文,能初步使用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联营企业文章清晰的思路和严谨的结构,把握说明文正确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突破重难点。3、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教学有关的资料,增大课堂的容量,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4、精读和略读相结合。反复诵读课文,让学生在自读中理解文章的写法。 5、课时安排:13课时斜塔上的实验2课时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课时 宇宙里有些什么1课时 梦溪笔谈二则2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1课时 诵读欣赏八则 1课时 写作3课时 狼专题 2课时斜塔上的实验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 ,理解文章的巧妙构思,掌握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法2、了解伽利略的故事,体会科学家的思想和精神,激发攀登科学高峰的热情3、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科学现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意识 教学过程一、初识伽利略1、创设情境,导入文本生活是平淡的,却又是美好的,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正是有了发现,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如此美好,社会才得到不断地进步。今天我们要看看,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奇迹。2、组织学生了解伽利略: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伽利略的了解和看法。 相关资料:本文的主人公伽利略(Galileo Galilei)是伟大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创始人。他于1564年2月15日出生于比萨城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是数学家、音乐家。伽利略自小就表現出非凡的思考能力、制作和观察的能力,他17岁进入比萨大学学医,期间得以接触阿基米德和欧几里德等的数学著作,奠定了数学方面相当深厚的造诣。18岁时,有一次他到比萨教堂去做礼拜,他注意到油灯链条的摆动规律,由此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这个重大发现在课文中有详细记述。) 由于伽利略不轻信权威,常用自己的观察和实验来检验教授们的理论和教条,因而他遭到了教授们的反对和制裁,至使他无法得到医生文凭,被迫离开比萨大学。回家后,他一边帮助父亲经营店铺,一边继续学数学、做实验。后在友人吉多鲍多伯爵的推荐下,伽利略担任了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一职,主讲数学及天文。他在这一时期集中研究了有关运动方面的问题,对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运动提出了质疑,试图以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来解释落体运动,他认为:在真空中,物体下落的速度和它的密度成正比。伽利略的这一想法同样遭到了教授们的压制甚至是威胁,由此便发生了课文中所写的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实验一事。 1592至1610年是伽利略科学研究的黄金阶段。这一时期伽利略受聘于地中海威尼斯共和国的帕多瓦大学,那里学术气氛自由,鼓励自由研究和自由思想,对于伽利略來說,较少的教会控制,能让他充分发挥所长,建立他的科学宇宙观。就在帕多瓦大学,伽利略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活动。1611年,罗马教廷向伽利略发出警告不准宣传他的学说。1615年,在教廷的压制下,伽利略只能秘密地写书,1623年,直到他的朋友,以保护科学艺术而闻名的乌尔班八世即位教皇,才使得他从禁令中解放出来。1632年,伽利略发表了关于托勒玫和哥白尼的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以对话形式阐明了他的观点。但此举再次激怒教廷,他被判处无限期监禁在家中。1635年,伽利略发表了另一部著作关于两种新科学的对話,进一步对力学问題作出了精辟论述。1642年1月8日,伽利略含冤而逝,终年78岁。直到1979年,罗马教廷才承认伽利略所受到的审判是不公正的。 二、重现伽利略的实验 1、检查预习,读准字音恭喜(gng) 根深蒂固(d) 依赖(li) 孜孜不倦(z) 汲取(j) 持之以恒(hng) 锲而不舍(qi) 渊博(yun b) 2、理清思路,掌握文本 全文是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孩子和学生时代比萨斜塔上的实验”为线索展开的。(一)(17)摆动挂灯的启示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 (二)(812)写伽利略的孩提和学生时代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献身精神。 (三)(1319)比萨斜塔上的实验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理解构思巧妙在何处?参考:文首先描写了伽利略发现摆动规律的经过,写得引人入胜,这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然后再略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情况,接着再重点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这样构思全文不仅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两个重大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3、动手实验,了解科学知识 A、摆动挂灯的启示自然的节奏原则 B、斜塔上的实验自由落体定律三、品评伽利略 1、结合文章,理解伽利略的精神例如: “又是伽利略的一个发疯的念头”(说明他的猜想很多,善于思考)“可是偏有一个青年学生,倔强到敢于用自己的实验观察来检验他的教授们的那些教条。”(说明他不轻易相信权威、敢于探索的精神)你还能通过其它的例子来说明伽利略的其它精神吗?“决定以科学为终身事业”,“他已经发现、数理科学是大自然的语言,为了学好这门语言,他决意献出自己的一生”(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献身精神)还有: A 伽利略不停地搞实验,甚至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不轻易相信权威。 B 他决定以科学为终身事业,在那不讲科学的年代里,从事这一行,意味着一辈子的贫困和默默无闻。 C 他发现真理的道路,不是靠背诵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是通过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2、品味精彩段落,掌握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好处精读课文第18节,仔细品味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意。如:“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一个“都”字说明了除了伽利略以外的所有人。充分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愚昧,反科学风气的严重。 “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心理,他们不相信伽利略的理论,觉得他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随之是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这句中的“大吃一惊”写出了人们难以相信的神情,也侧面说明伽利略的实验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从塔顶下落,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到地上。”这句中的三个“同时”运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了当时实验的真实状况,有力地说明了伽利略实验的科学性,也有力地用事实回击了那些嘲笑他的人。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好处:本文在记叙中加入了适当的描写,如写教堂气氛、伽利略的突然发现、教授学生的压制反对、观看斜塔上的实验的队伍等都运用了描写,这种将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令人爱读,不仅让我们充分了解到伽利略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的相关细节,而且还感受到伽利略重大发现背后的巨大压力,更突现出伽利略不怕威胁、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四、比较阅读练习 (一)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因此他们就决定将威胁付诸行动。与亚里士多德的教导相反,伽利略认为,如果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就会同时落地。这些教授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除了傻乒,没有人会相信一根羽毛同一颗炮弹能以同样速度通过空间下降。”现在正是揭穿伽利略的荒唐,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的时候了。他们要让他在大学的全体教授和学生面前当场出丑,使他愚笨的学说当场被揭穿。伽利略很乐于接受这个挑战。为这次“表演”选定的地点是比萨斜塔。指定的日期到了,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学生们和镇上的很多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他一只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铅球,另一只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铅球。时间到了,伽利略让两个铅球从塔顶同时落下。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然后随之是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从塔顶下落,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到地上。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练习题: 1、教授们认为伽利略胡说八道的原因是 。(2分)2、选文中有点明本文课题的一句话是( )(2分)A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因此,他们就决定将威胁付诸行动。B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C为这次“表演”选定的地点是比萨斜塔。D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3、对斜塔上的实验,教授和伽利略双方的目的各不相同,请分别指出。(4分)教授的目的是 。伽利略的目的是 。4、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这一“嘘”字和下文什么样的反应相照应?接着是“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这个“难以相信的事情”指的又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3分) 5、伽利略用实验所证明的理论是。(2分)6、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选文内容。(3分) (二)经过反复学习和思索,袁隆平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第一步,应该找到雄性不育的植株,培育出水稻雄性不育系。其特点是雄蕊退化,而雌性则是正常的,即通常说的“母禾”。第二步,再找一种特殊的水稻品种作父本,给母禾授粉,使它养育出来的后代,全部保持雄性不育的特征,这就是保持系。有了保持系,不育系才能代代相传并大量繁殖。第三步,还要找一种稻种和雄性不育系杂交,使杂交的后代恢复生育能力,这叫恢复系。有了恢复系,就可以大量生产杂交种子了。袁隆平提出的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他披挂上阵,尚未站稳脚跟,冷言冷语便扑面而来。但袁隆平既不争,也不辩,仍然矢志不移地搞他的科学试验。1964年袁隆平迈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步。可是不久,“文化大革命”便开始了。袁隆平所有搞试验的坛坛钵钵全被砸得稀巴烂,心爱的秧苗不是被折成几截,就是与湿泥污水搅拌成一团。面对这种惨景,他落下了伤心的泪所幸的是,他的两个忠实支持者藏了四钵试验秧苗。这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袁隆平倍加珍惜,到1968年,已发展到四分秧田了。为了照顾这得来不易的“秧宝宝”,袁隆平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然而,就是他视为生命的四分秧田,在一个星期天的早上,还是被扫荡一空。袁隆平来到试验田边,像疯了似的在狭窄的田埂上走过来,又走过去,狂奔乱跑。当走到一口深井旁,像发现了什么,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原来他发现那里面有几棵秧苗。练习题: 1简介袁隆平的“三系”设想,表现他什么精神?(3分) 2“大相径庭”说明袁隆平学术观点具有什么特点?表现他什么精神?(3分) 3“不争,也不辩”表现他什么精神?(3分) 4袁隆平迈出的第一步顺利吗?为什么?(3分) 5袁隆平身处“逆境”仍坚持进行科学研究,表现他什么精神?(3分) 6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很好的细节描写读起来感人至深,你能举例说明吗?(4分) 参考答案:(一)1“与亚里士多德的教导相反”、“除了傻瓜通过空间下降”。2、C3、“现在正是揭穿使他愚笨的学说当场被揭穿”;接受挑战,证明自己的理论。4、嘲弄的哄笑,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落到地上”。5、如果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就会同时落地。6、伽利略在斜塔上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理论。(二)1、开拓、进取精神。2、新颖大胆、创新。3、务实求真和埋头苦干的精神。4、不顺利,“文化大革命”开始了。5、执著追求、不懈奋斗的精神。6、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理创造性思维有那些要素 。2、评析全文,了解议论文的常识,理解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写法。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事实论证的能力。3、联系实际,列举事例,培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放飞想象,积极创新。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小学学的苏轼题西林壁。让我们一齐来背一下呀。 (生背) 题西林壁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什么? 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八课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二、初识文本1、检查预习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汲取 锲而不舍 约翰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注意加点词的意思)。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汲取 一事无成 持之以恒 推敲 不言而喻轻而易举 锲而不舍回答疑问:A、课文开头所提问题的答案是什么?B、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C、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人?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第一部分(13):以一个问题引出话题,说明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第二部分(48):由话题引出创造性的问题,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第三部分(912):论述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第四部分(13):论述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三、推敲文本1、设计具体问题,让同学们共同讨论研究:作者开头引述这个材料有何好处?要点:这样开头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发人深省。同时,从材料中提出一个问题,也是议论文常用的开头写法。作者从这个材料中提炼出了一个什么观点?要点:“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意在表明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同时也批驳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狭隘观点。作者用“然而”一词承上启下,说明“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一个答案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那么,作者认为创造性思维需要哪些要素?要点:A必须精通各种知识,这是形成创新意识的素材。B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讲道理)作者在论述上面这个问题时,举了两个例子,这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请再举一些例子。要点:摆事实。增强文章说服力,使人信服。田忌赛马;飞机和船的结合产生了航空母舰,等等。作者用“不过”一转,通过两个设问将问题引向深入,他是怎样分析人“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这一问题的?要点:首先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讲道理)前者自我压制,从而扼杀了自己的创造力;后者关注极普通,甚至一闪而过的想法,从而获得灵感。其次,作者摆出典型的创造型明星的事例来加以论证。(摆事实)作者由此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举例说明。见课文第12段。伽利略从教堂挂灯链条的嘀嗒声中得到的启示;瓦特看见水烧开时水壶盖震动而受到启示等。 体会11、12两段中“大多数情况”、“往往”、“主要-之一”的作用。要点:对内容进行某种程度的限制,说明一般如此,但并不排除特殊情况,避免表意绝对化,用语准确。 通过以上分析,作者顺理成章地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要点:怎样才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态度意识及三个关键)(总结全文,中心论点)四、思维训练1听故事,动动脑 从前,有个吝啬的财主招不来长工,聪明的倪刚找上门去了。财主提了两个条件。一是“别人不吃的东西你得吃”,二是“别人不做的活你都得做”。倪刚完全同意。中秋节,财主家人将许多肉、果供祖赏月,倪刚去将这些供品吃个精光。春节那天,财主家都忙着拜年,倪刚却去门前挖了坟坑,把财主气得两眼直瞪。想一想,对财主提出的两个条件,财主和倪刚思考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个主簿官杨修,聪明过人。一次,北方有个国家的使节、给曹操送来一盒精制糕点。曹操接过糕点来,随手在盒盖竖着写了三个大字:“一合酥”写完后曹操将糕点放在桌子上就出去了。杨修进来,看见这盒糕点后以及曹操的手迹,灵机一动,就自作主张把这盒糕点分给大家吃了。大家一下子就莫名其妙,只好听从杨修的吩咐。不一会儿,曹操回来了,见桌子上只留下空盒子,便查问是谁的主意。杨修不慌不忙地答道:“_”。曹操听了这话,连声称赞杨修聪明。 请你想一想,杨修是如何回答的? 2、让我试一试24点(用5 6 3 3这四张牌通过加减乘除的运算得出24这个结果,每张牌只能用一次)动起你的巧手来:剪纸。(剪出你心中的图案,给它取名,并把你的剪纸作品介绍给大家)3、辩析思索 一天夜里,有一个小偷好不容易潜入一间屋子,结果除了一个气息奄奄的老人外什么也没有。他懊丧之极,正准备离去时,老人发现了他。老人问:“是客人吗?”他慌忙“噢”了一声。老人说:“坐下来歇歇吧,外面很冷的。”他坐了下来。老人开始诉说孤独,并感谢他深夜来看自己。从来没有受到别人感谢的小偷心中十分感动。从第二天起,小偷每天中午给老人送吃的去,还送衣服,老人再也不受冻挨饿了。这些食物和衣服是小偷从其他地方偷来的。有人说,有些行为,评判时很难论其善恶。请你评一评这个小偷的行为。4、根据对生活理解,改写苦乐年华的歌词。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呀;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生活是七彩缎,那也是一幅难描的画;生活是一片霞,却又常把那寒风苦雨洒呀;生活是一条藤,总结着几颗苦涩的瓜;生活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悲苦交加的苦乐年华。五、阅读练习最 后 一 课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野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苹,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了。”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 ;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去用 占领它。练习题:1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每处4个字以内)2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为什么弟子们的回答都不正确?3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4文中说原来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它是怎样“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的?5一年后,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没有来赴约?6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的学习,能说出宇宙的物质组成及特征,培养探索宇宙奥秘、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2、能理清课文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的说明顺序。 3、能了解说明文中多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并能在写作中运用这些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一、宇宙掠影 1、创设情境,导入文本夏夜在外乘凉,仰望天空,我们总会对神秘的宇宙产生无限的遐想。那么,宇宙里到底有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介绍,一起来了解和认识。 2、初看宇宙根据搜集的资料,学生课上畅谈自己所知道的、所想象的宇宙。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宇宙的音像资料。二、探索宇宙 1检查预习,2理清思路 3提问研读文本宇宙里有些什么?数颗恒星怎样分布在辽阔的宇宙空间,这说明了什么? 星在宇宙中都处于什么状态呢?三、理解宇宙1、根据说明文的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示例:列数字:表面温度至少3000摄氏度。通过科学的数据,具体准确的说明了恒星的热度高。2、赏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四、阅读训练人体内的“夜班”工作你是否想过,当你夜间进入梦乡时,在你自己的机体内还有大量的器官在“值夜班”呢? “心脏在值夜班。”你一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确实如此。据记载,心脏停跳又复活的世界记录为3小时24分,但在睡眼环境下,心脏恐怕一分钟也不能停止跳动。不过心脏并不是一刻不停地工作,它也在抽空休息。它收缩时在工作,它舒张时是在休息。每分钟心跳75次时,每一次心跳,心房和 心室的收缩时间分别为0l秒和03秒、而舒张时间分别为07秒和05秒,休息时间倒比工作时间长。 “肺脏也在值夜班。”此话不假。人在夜间睡眠时,生命之火还在燃烧,肺脏就像一台鼓风机,不停地把富含氧气的空气吸入体内“助燃”,把富含二氧化碳的废气排出。科学家们认为这台鼓风机停止工作5分钟,人就会“断气”。当然肺脏也要休息,它的75亿个基层单位肺泡采用轮休制,每次呼吸只有部分肺泡在工作。 说到值“夜班”,也别忘记了消化系统。据试验,玉米在胃内消化停留348小时,在小肠内吸收停留5小时,在结肠内停留1624小时,经过212小时开始由“环卫部门”直肠排出, 38 4小时后才排完。照此算来人在夜间睡眠时,消化系统的“夜班工人 ”还在对昨天早餐到今天晚餐的食物作一系列处理。人们大概不太清楚,许多调节人体功能的内分泌腺体也坚守在“夜班”岗位上。实践证明,有大约13到一半的激素在夜间达到最高值。例如腺垂体分泌一种生长激素,它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加速软骨与骨头生长,使人长高,这种对发育极端重要的激素在人熟睡后五小时达到最大分泌峰。至于神经系统这个人体活动的“总司令部”,在夜间当然是“灯火通明”。例如值“夜班”的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在指挥内脏的活动,丘脑在调节着人的体温、水平衡、内分泌,脑子中的睡眠中枢产生的去甲肾上腺素在清晨把人唤醒,否则人就要无休止地睡下去。甚至主管思维的大脑也安排有“夜班”做梦。感谢这些“夜班工人”,它们使我们的生命能平稳地延续。练习题:1结合语境解释下面词句的含义。 心脏在值“夜班”: 生命之火还在燃烧: 肺泡采用轮休制: 在夜间当然是“灯火通明”: 2第二段中有一句话点明了心脏能坚持工作的原因,这句话是: 3第三段中点明人的生命之火所以能够“燃烧”的原因是: 4写出全文的总说句: 梦溪笔谈二则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和科学成就,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热爱祖国 。2掌握文言文常见的实词和虚词。3理解文章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法。教学过程一、 走近作者可以由学生收集、也可由教师提供。沈括,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公元1031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沈括自幼勤奋好学,在其母指导下,十四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其父沈周曾在现今的镇江、泉州、简阳、开封等地为官,少年时代的沈括随其父走南闯北,增长了许多见识。沈括于1051年11月任沭阳(今江苏沐阳)主簿,1063年考中进士,不久升为太史令。熙宁年间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受到王安石的信用和器重。1072年兼任提举司天监,大部分时间在开封研究天文,改革历法。次年做集贤院校理。因职务上的便利条件,使他有机会读到了更多的皇家藏书,充实了自己的学识。以后他还担任过许多重要官职。1082年西夏攻永乐(今陕西米脂县西)、绥德(今陕西绥德)二城,沈括奉命力保绥德,因永乐失守,连累坐贬,调为均州团练副使,实际上被软禁。1085年哲宗即位大赦,恢复自由。1088年退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筑梦溪园,汇集平生见闻,撰写了梦溪笔谈。约于1095年病卒,终年64岁。沈括学识渊博,成就卓著,在天文、地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以及水利、军事、文学、音乐等许多领域都有精湛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一生撰书多种,据宋史艺文志载,其著述有22种155卷,但据梦溪笔谈和宋代诸家书目,此外尚有18种。现在尚存的只有梦溪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长兴集残存本19卷和苏沈良方中的一部分沈括医方,其他均已失传。梦溪笔谈是以笔记体裁形式写成的科学典籍,全书总计30卷,分成17类,609条,10几万字。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数学、地质、地理、物理、化学、医药、生物、建筑、冶金、文学、史学、音乐、艺术及财政、经济等等,可以说是一部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的光辉巨著。因此,倍受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崇,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在世界科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沈括的物理知识是多方面的,其研究成果也是极其丰富而珍贵的。梦溪笔谈中涉及力学、光学、磁学、声学等领域。特别在磁学方面研究成果尤为卓著。他最早记载了人工磁化的一种简便方法,即“以磁石磨针锋”,造指南针。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指出地磁场存在磁偏角的人,即磁针所指“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西方的这一发现要比沈括的发现晚400年。关于磁针的装置法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即水浮法、指甲旋定法、碗沿旋定法和单根蚕丝悬挂的缕悬法,最后指出用丝线悬挂的方法最好。在光学方面,对针孔成像和球面镜成像规律作了仔细研究,并作了通俗生动的论述,力图进行理性的概括。他提出了“碍”的概念,指出“阳燧(凹面镜)照物皆倒,中间有碍故也。窗隙中楼塔之间,中间为窗所束,亦皆倒悬,与阳燧一也”。这里的“碍”是指某种特殊的几何点,例如小孔成像的孔、凹面镜的焦点或曲率中心。他所记载的“红光验尸”法指出,当尸体的伤痕不易发现时,可在中午用新的红油伞罩在用水浇了的尸体上,则伤痕可见,这是由于红油伞实际起了滤光器的作用,尸体伤痕的青紫处,在红光下比在白光下看得清晰。另外,他对古代透光镜也作过比较合理的解释。在声学方面,用纸人显示声音的共振,是沈括的一个发明。古代的琴(或瑟)上,都有宫、商、角、徵、羽、少宫等弦,其少宫、少商分别比官、商高八度音。他剪了一个纸人放在少宫或少商弦上,弹动宫弦或商弦时,在相应的少宫或少商弦上的纸人就会跳动起来,而弹其他弦时,纸人则不动。用两只琴(或瑟),将纸人放在一只琴的弦上,弹动另一只琴时,相应的弦上的纸人就会跳动。沈括将这种情形统称为“应声”,并指出这是正常的规律。沈括在声学上还提出了“虚能纳声”的见解,即将牛革箭袋放在地上当枕头,“附地枕之,数里内人马声,则皆闻之”。从现代物理学观点看来,这是由于地面下传来的声波能量衰减小,而箭袋的空腔起了集声作用的缘故。此外,他还研究了古乐钟的发声、古琴的制作和传声等。二、通读文本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谈论,疏通文本的大意。有疑问请小组长纪记录,有学生或老师来解释。对于难字、句加以点拨。(如:方为秋田之害:正在危害秋田里的庄稼。方,正、正在。为,成为。害,危害。千万蔽地:成千上万,遍地都是。蔽,遮盖。悉:全、都。 皆:全、都。岁以大穰: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岁,年成。以,因。大穰,庄稼大丰收。) (又如:布:铺、排。 故如此:所以这样。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把金钗送给她。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但,只。讫,终了,完毕。实,使坚实。人皆伏其精炼:人们都佩服他的高明。伏,通“服”,佩服。其,他。)三、赏析文本 1、结合“探究、练习:一”,讨论作品意义提示:以虫治虫反映了我国古代利用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的情况。这种方法不仅促进农业增产,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在今天更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2、结合“探究、练习:二”,讨论本文在人物刻画上的特点。提示:梵天寺木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工匠的“密使其妻”和喻皓的“笑”都很传神的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工匠对于塔动这一情况束手无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的帮助。这一行动把匠师的用心良苦表露无遗。喻皓的“笑”则表现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胸有成竹。四、拓展阅读 打 捞 铁 牛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注释:1浮梁:浮桥。2维:系,连结。3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4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5权衡:秤锤秤杆。) 问题:试说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中打捞出来的? 曾 子 杀 彘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注释:1彘zh猪 2适市:到集市买东西 )问题: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_ _诵读欣赏: 八则一、教学目的1体会学习的态度和方法。2了解古代语录体散文的特点。3诵读欣赏。二、学习过程 (一)、导入: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明言警句,抓住其中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举一反三”等成语引入论语。(二)、教师简介论语、孔子等有关文化常识,播放朗读磁带,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并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三)、诵读欣赏。1学生齐读。2教师针对齐读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指正;范读;领读。3听朗读磁带,自读两遍;齐背一遍。4教师指导美读,指名学生朗读。(四)、指名学生翻译,教师适当点拨,扼要分析,最后归纳总结。(五)、巩固。进行背诵默写比赛。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一、活动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科学、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兴趣,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闻知识。2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途径定向获取并筛选信息的能力。3锻炼学生独立组织一定规模的完整活动的能力。二、活动准备:教师:1、搜集有关新闻发布会的资料。(如内容、形式等) 2、准备有关新闻写作方面的基本知识。学生: 1、从各种科技书刊中查阅,或到科技网站上搜索最新的科技成果。 2、准备举行科技新闻发布会。 3、参阅报刊上的新闻,了解简单的新闻知识。三、活动过程:(一)、教师导入: 当今世界已是信息时代、科技时代,作为21世纪“地球村”的村民,了解现代科技成果,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动态和未来走向,培养自身的科技素质,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关注科学,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为了展示同学们学习、关注科学的收获,我们将举办一次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和自己的小实验、小发明、小创造。(二)、选题确定: 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成果累累,涉及到现代社会的生产、科研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人要穷尽地了解现代科技的所有成果,那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的新闻发布会只能有选择地进行宣传。这里列举一些选题供大家参考:1、网络技术 2、基因组计划 3、生物克隆 4、纳米技术 5、生态农业 6、遗传工程 7、航天技术 8、通讯技术 (三)、简介新闻及其写作的知识,学生出示从最近的报纸上摘录下来的有关新闻发布会的消息材料,师生共同分析归纳,使学生对“新闻”、对有关的“新闻发布会”的情况有所了解。(四)、科技成果新闻发布会:1、主持人开场白2、发布新闻各发布人介绍科技信息,或发明人讲解、演示自己的成果。可以运用录音、录象、投影等手段。其间记者、其他听众可提问,发布人简要作答。3、“专家”评价请与会专家就本次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的内容、价值、意义作出评价,或就其中某些成果的开发利用前景作出预测。作文学习目标:能清楚明白地写简单的说明文第一课时学习步骤:1、 了解说明文写作的知识和要求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解说事物的发展变化;或阐述某一种道理;或解说事物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讲,说明文分为两大类型:说明事物特点的事物说明文和阐明事理说明文。能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文字通顺”,是(大纲)对初中阶段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具体讲,包括以下几点: 认真观察说明对象,抓住了特征; 说明讲究了一定的顺序,条理性强; 依据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采用合适的说明方法;语言表达讲究分寸,用语准确,并力求多样性。2、 片断练习: (任选一题)(一)介绍你最喜欢的个电视栏目或一本课外读物。要求:1简要写出其基本内容和特点。2顺序合理,语句通顺,200字左右。(二)仔细观察一幅漫画,写一篇说明文,介绍画面内容和它所揭示的意义。要求:说明清楚,准确。篇幅200左右。3、小组交流、评价,教师指导、点评。第二课时学习步骤:1、讲述片断作文的缺点,引入新课。2、出示作文题目,我们的教室,并分组讨论我们的教室应向读者介绍的内容。3、写作 第三课时学习步骤:师: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生:自评、自改组内交流,互改师:让学生推荐作文并朗读,师生互动评改作文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专题狼一、教学目标:充分利用专题内的资料,全面了解狼的知识,并能通过特设专题的学习和提示,搜集有关狼的资料,撰写小论文和调查报告。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同学们接受多方面的教育与训练,使他们的知识积累、语言实践、阅读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加强。第一课时学习古文狼,疏通文意,了解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和特征。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2、介绍交流有关狼的成语或谚语、故事,讨论狼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教学提示:在同学们交流材料与心得的同时,引导同学们认识到文学作品、成语、谚语中的狼都被人们赋予了一种文学色彩,赋予了人的情感与认识,主观因素较强。)3、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理解文意。4、小组交流,教师指导。5、朗读全文并思考:蒲松龄笔下的狼具有什么特点?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并加以分析。6、小组讨论,师生交流。(教师总结:古文中的狼具有贪婪“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前狼止而后狼又至”;狡诈“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暝,意暇甚”;凶残“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它作为人的对立面而存在,同时,又反衬了人类的智慧“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作者的写作意图清晰可见。)第二课时学习母狼的智慧及参考资料,比较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的差异及文学作品和科学资料中所表现的狼的不同之处,更全面更科学的掌握有关狼的知识。1、交流所搜集到的英语中狼的有关谚语或故事,说一说它们又体现了狼的什么特征。(教学提示:可引导同学们将狼的各种形象进行比较,认识到在文学作品中人们对狼的形象有各种各样的认识与评价,如“聪明”、“狡诈”、“勇敢“凶残”等等,这都带有人们主观的情感因素和文化特征。可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思考人们对狼的态度如何?可以用哪一些词语来形容?)2、阅读母狼的智慧一文,思考:这篇课文中所表现的狼是怎样的形象?这与蒲松龄笔下的狼有何不同?这两篇课文中猎人的形象有何相同和不同?作者对狼的态度有何不同?3、小组讨论,师生交流。(教学提示:这几个问题思维的发散性较强,教师不要力求答案的统一,而应要求同学们富有穿创意和见解地看待问题,激发出课堂上思维的火花。)4、阅读参考资料并思考:这些科学资料反应了有关狼的哪些问题?人们到底该如何对待狼呢?5、小组讨论,师生交流。(教师引导:第一则材料从生物学的角度介绍了狼的有关知识,可以让同学们阅读后归纳出狼的一些特点,也可以结合他们自己的认识和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狼。第二则材料从进化演变的角度说明了狼和狗的关系。第三则材料从生态的角度启发人们思考应如何对待狼?如何认识狼?在这一问题上可让同学们充分展开讨论,谈出自己的见解。)6、比较阅读思考:文学作品中表现的狼与科学资料中介绍的狼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什么?(教学提示:这一问题可由同学们自由探讨,教师再作相关的引导:文学作品中的狼被赋予了人们许多主观的情感因素,往往具有一些人的特征,而科学资料中的狼是从科学的角度客观真实地表现狼的特征与作用。)7、拓展练习 以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完成一篇有关狼的小论文或简单的调查报告,可从各种参考书和网络上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题目可根据写作内容自定,也可以参考如下题目: 说狼、地区少年儿童对于狼的认识的调查、狼仇恨与狼崇拜、从成语等材料看对狼的认识的差异、谈谈狼和其他野生动物的生存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