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语上一单元导学案-张文.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55904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语上一单元导学案-张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九语上一单元导学案-张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九语上一单元导学案-张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沁园春雪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2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3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学习重点】1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2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学习难点】1理解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感情,体会最后三句的含义2上阕写景是为下阕评古论今,抒发情怀作铺垫的,这是作者的立意所在。第一课时【自主预习】1作者简介:作者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他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2写作背景: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红军准备渡河东征,2月初,毛泽东在黄河边视察地形时,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展望革命灿烂前景,激情满怀,写下此词。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随即发表在 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3给加点的字注音:沁园春( ) 莽莽( ) 红装素裹( ) 折腰( )稍逊( ) 成吉思汗( ) 今朝( )分外妖娆( ) 稍逊风骚 ( ) 数风流人物( )4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红 zhung 素裹( ) 顿失 to to( )江山多 jio( ) 一代天 jio( )5诗歌朗读: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6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找出来。(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3)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第二课时【课内探究】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能概括上阕内容的句子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能概括全词内容的句子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大河上下”的意思不是黄河的上面下面,而是黄河的上游下游。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说必须在天睛时,才能看到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的景色。2、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望”的内容是至“试与天公试比高”。“惜”的人物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首词上阕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下阕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词的下阕论今是为了评古,而评古今人物又是为了写景。全词主要是表现作者的爱国热情。“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综合了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舞” “驰” “银” “蜡”写得有声有色,把群山、高原写活了。语段阅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纵观全文,此句在文中有何作用?_ _2、文中作者最终想赞颂的是谁?_ _【课外拓展】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最能表现梅花高洁、坚贞的诗句是?_ 2、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写出了梅花的什么品质?_ 第一课答案3、qn mng zhung zh sho hn zho fn ro so sh 4、装 滔滔 娇 骄 6、(1) 上片 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动:山舞银蛇,原驰蜡(2)望 (3)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1、 2、1、它一方面承接上片所写的雪景“北国风光”而作一总束,一方面又从江山的美好引出倾倒于如此江山的无数英雄。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1、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不与群芳争春、高洁的特点。2雨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能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通过学习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3、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学习重点】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 体会诗歌明丽清新的风格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学习难点】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进一步领会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学做具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人第一课时【自主预习】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并读一读田圃( ) 禁锢() 留滞( ) 喑哑( ) 蓑衣( ) 斗笠( ) 襁褓( ) 润如油膏( )2、解释下列词语: 寒浅: 留滞: 喑哑: 襁褓: 忍冬: 洗礼: 3、填空:雨来了,使田圃_,牧场_,池塘_,溪水_当雨未来时,田圃是_,牧场是_,鱼塘是_,小溪是_4、了解作者郑愁予以及写作背景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 “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雨说是他1979年写成的,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它的变化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5、标题为“雨说”,那么,雨说了些什么呢?请你在文中用横线标出6、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第二课时【课内探究】1、文章标题为雨说,请概括一下,雨“说”了这些话表达什么意思?2、提问: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3、说说诗歌的寓意:4、你感觉诗中的“雨”是个什么样的形象?5、提问: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6、下列关于雨说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借“春雨”的真情诉说,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大地上生活的孩子们的温柔亲切的爱意,以及希望孩子们自由快乐地亲近自己、无忧无虑地快乐生活的诚挚祝福B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亲切感人,, 切合儿童心理,易于打动孩子们的童心C这首诗语言亲切、清新自然,给人以温柔亲切之感,便于儿童阅读和接受D诗中“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这句诗表现了“春雨”为自己的奉献而喜悦、满足的心情7、雨,给我们带来了温馨,带来了快乐,带来了甜蜜她教我们乐观的生活,她为我们奉献了一切你想对雨说点什么?【拓展检测】1、选文中,雨“说”的一席话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2、作者赋予了“雨”以人性化的表现,这样写好在哪里?3、诗的标题为“雨说”,副标题为“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各有什么作用?4、全诗究竟是“雨”在说还是别的谁在说,而诗人为什么要通过“雨”来说呢?5、仿照划线句子,补写:(1)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履款款而行,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山坡,撒向田野;她_ ;她_。(2)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风,_ ;冬天的雪,_ 。 6、春天来了,你听了春雨对你说的话之后,想对春雨说些什么呢?7、关于“春雨”的诗有许许多多请你再查找一首写春雨的诗,并体会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第二课答案:【自主预习】13略、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万物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我来了就不再回去【课内探究】1、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2、雨的祝福是孩子们“吃着苹果擦着嘴”,意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3、诗人借雨融入大地的现实,赋予雨以象征意义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孩子们带来追求自由、幸福的信念和理想4、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的形象5、“不再回去”、“快乐地安息”都表明了雨的命运6、D 7、略【拓展检测】1希望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之中,学会乐观,能够过着快乐、自由、幸福的生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新一代儿童的关爱与祝福2作者赋予“雨”以人的感情与思想,使诗文更富有生命力,生动而又形象,给人以无穷的想像力,也容易引发读者的兴趣3、标题揭示了全诗的内容,而副标题则揭示了全诗的主旨4、雨是一种自然的事物,诗歌采用的是一种拟人化的手法,表达的却是诗人自己的情感。而诗歌通过雨的述说显得更加的生动形象,以雨对大地的情意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真情。5、略6示例:我想对雨说:“谢谢你,春雨我会将全身心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接受您的洗礼在祖国日新月异的今天,我生活得健康而又快乐,自由而幸福,我一定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会珍爱自己的生命并为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我会更加珍爱他人的生命并为大多数人的幸福而甘愿贡献自己的一生”7示例: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3星星变奏曲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3.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4.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5.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6.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学习重点】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学习难点】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第一课时【自主预习】1给加粗字注音。寂寞( )颤动( ) 覆盖( ) 冻僵(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凝望:弥足珍贵:静谧:3按下列停顿朗读诗句,并以此朗读全诗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4【课内探究】 知识链接:1.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2.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自主探究,释疑解惑本诗作者每节都描绘了不同的意象,请找出来,并说说这些意象的特点,从其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抒情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星星有着怎样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第二课时合作探究,深入品析1.这首诗为什题为“星星变奏曲”?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和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等手段使音乐月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已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的使用变奏手法做成的乐曲称“变奏曲”。2.诗歌的基本轮廓是什么样的?又是怎样变奏的?3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拓展检测】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3作者把“鸟落满枝头”比作“星星落满天空”,你认为二者有哪些相似之处?4“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中的“涌出”改换成“冒出”或“跳出”,好不好?为什么?第三课答案自主探究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睡莲、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旗子、火-温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可怕残酷-黑暗残酷的象征这首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在该诗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追求的理想。,显示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合作探究1、本诗的上下两节,工艺“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但是诗的下一节和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是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实体叫“星星变奏曲”,可为名副其实。2、这些反复的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就是诗的基本轮廓。 “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分析:“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是肯定句,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是否定句。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探究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2、“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拓展检测1、 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盼,也流露出淡淡的无奈之情。2、 既表现出夜晚的宁静与温馨,月光的柔和与淡雅,更能把一个静夜中心灵的不平静表现得淋漓尽致3、 都有数目众多、纷繁复杂、变化多端、引人注目之感4、不好。“涌出”一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星星”出现的多、快,而“冒出”和“跳出”就没有这种效果。4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诗人的写景技巧。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比较两首诗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蝈蝈与蛐蛐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下划线字注音蝈蝈( ) 蛐蛐( ) 昏晕( ) 树篱( )消逝( ) 栖( )息 凝( )成 草茸茸( )2.作者简介约翰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生活贫困,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的著名诗篇有夜莺颂、秋颂等,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对世人具有极大的影响。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根据前面学过的读诗的方法,请同学们在读诗之前先给诗歌划上节奏和重音,然后自由朗读,注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读后讨论思考下列问题。1.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3.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鸣叫”。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二)文本探究(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1.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么理解的?2.蝈蝈与蛐蛐哪些句子点明了主旨?3.诗中是怎样体现这一主旨?4诗人说:大地的诗歌从来就不会死亡,从来就没有停息,请从所学诗文中找出此类诗句第二课时夜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喧( )响 夜莺( ) 欢嚷( ) 沉浸( )2作者简介叶赛宁(1895-1925)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1916年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同年应征入伍,一年后,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等著名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的感受。1919年加入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1921年诗人与到莫斯科访问的美国舞蹈家邓肯相识,热恋成婚,并出游西欧、美国。两人很快由热恋变为争吵,终于离异。1923年诗人回国。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诗人创作高峰期,写出了组诗波斯抒情、长诗安娜斯涅金娜、诗集苏维埃俄罗斯等。1925年9月三度结婚(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然而,11月便因精神病住院治疗,完成自我审判式的长诗忧郁的人,12月26日写下绝笔诗,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投缳自尽。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并讨论思考下列问题。(1)夜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夜晚? (2)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二)文本探究1.诗人在描绘夜景时,采用了哪些不同的角度展开描写?2.诗人是怎样写“夜”的?(可以从选材、用词等方面考虑)3.夜这首优美的田园诗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4收集关于“夜”的诗句。第四课答案:整体感知1、 蝈蝈和蛐蛐,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两幅小景。2、 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3、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文本探究1、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他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2、“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3、从内容上来说,夏天,鸟儿不叫了,就出现了蝈蝈的乐音,冬天,夜晚寂寞了,就出现了蛐蛐的歌儿,春秋两季本来就是百鸟千虫欢唱的季节,由此体现了诗歌的主旨。从语言上来,蝈蝈蛐蛐蝈蝈,浑然一体,回环往复,主题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4、可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整体感知1、夜这首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2、第一节: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文本探究1、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动景和静景。2、诗歌相当一部分的内容在于展示夜的静谧,可是从表面文字看,见不到一个“静”字,极为含蓄,意境深远。第一节中,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调动视觉和听觉器官发挥作用,不言静而静自现。到了第二节后,潺潺的流水在轻轻地歌唱,更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3、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4、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