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龙岩县马坑铁矿中矿段详细勘探地质报告.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40960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27 大小:4.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龙岩县马坑铁矿中矿段详细勘探地质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福建龙岩县马坑铁矿中矿段详细勘探地质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福建龙岩县马坑铁矿中矿段详细勘探地质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 建 省 龙 岩 县 马 坑 铁 矿中 矿 段 详 细 勘 探 地 质 报 告(19711976)福建省一二一煤田地质勘探队三中队毛 主 席 语 录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多定一切的。开发矿业。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宪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结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重层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福 建 省 龙 岩 县 马 坑 铁 矿中 矿 段 详 细 勘 探 地 质 报 告提交报告单位:福建省一二一煤田地质勘探队工 作 单 位:福建省一二一煤田地质勘探队三中队单位负责人:费德升中 队 长:杜玉喜报告负责人:王文杰工 作 人 员 表文字编写:王文杰、彭济英、蔡月明、李金榜 王成标、庄世海、刘振海、徐洪金图纸编制:顾云湘、周心铁、周安国、刘振海储量计算:赵英时表格编制:王文杰、蔡月明、赵英时、刘振海捡查校对:王文杰、顾云湘、周心铁、李金榜 赵英时、蔡月明内 容 提 要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马坑铁矿勘探在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迫害下于1962年下马,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于1971年4月又重新上马。现在勘探工作告一阶段,获得重大战果,所以马坑铁矿勘探的胜利,是毛主席无产阶级草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广大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努力奋战,终于战胜了马坑矿区复杂的施工条件,自1971年4月25日开始施工,至1976年3月提交报告,共计施工40661.22米,加上前期工程共计53559.41米,拿下了马坑铁矿中矿段,评价了东、西矿段。在中矿段内获得平衡表内B+C1+C2级磁铁矿储量1.15亿吨;平均品位38.40%,获得伴生钼矿金属量7866.41吨(包括铁矿中钼和单钼矿),平均品位0.0690.104%。西矿段获得C2级磁铁矿储量2.27亿吨,平均品位41.64%,获得伴生钼矿金属量4293.94吨(包括铁矿中钼和单钼矿),平均品位0.0840.244%。东矿段获得C2级磁铁矿储量0.066亿吨,平均品位38.80%。这祥马坑矿区磁铁矿总储量达3.49亿吨,辉钼矿总金属量达12160.35吨。既是一个大型磁铁矿床。又是一个中型辉钼矿床,它将成为我们伟大祖国东南沿海的重要铁矿山基地。马坑矿区面积5.50 KM2(本次勘探面积3.10 KM2),北距龙岩县城15公里,交通便利。矿区是一个受纵横断裂切割的单斜构造,构造控矿作用很重要,主磁铁矿体赋存在栖霞灰岩和南靖群砂岩的假整合百上,似层状,沿北东走向连续延长3500米以上,北西倾向延深6201000米以上,厚0139米,连续性强,稳定性较好,厚度变化有浅部薄、深部厚,东部薄、西部厚的规律。目前勘探计算储量最大深度为0-150米高程,矿体深部尖灭边界尚未探到,通过再勘探,矿量还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除主磁铁矿体外,尚有一部分小磁铁矿体。主矿和小矿的大部分矿量都分布在纵贯矿区的走向断裂F2断层上盘,这将是未来大型矿井的建设地段。看来。断裂上冲层间破碎和假整合百迭加复合构造是成矿最有利的部位。矿石品位中等,但矿石易选,有害杂质低,只有在局部地段,因黄铁矿、磁黄铁矿和闪锌矿局部集中。硫、锌含量较高。中矿段主磁铁矿体琉含量平均0.304%。锌合量平均0.085%。矿山开采技术条件比较复杂,矿体埋藏大部较深,要进行竖井开发。水文地质条件虽较复杂,含水性较强,但因四面受相对隔水岩层控制,构成孤立条件、以静储量为主,可以疏于防水。中矿段旱季动储量为4683米3日,雨季动储量为10452米3日,瞬时最大动储量为28098米3/日。矿石和顶底板围岩均为坚硬稳固岩石,普氏硬度系数9.8312.44。除要防止断层附近氧化、溶洞玻碎带外,开采条件比较有利。总之,马坑铁矿区交通便利,矿量丰富,矿石易选,有害杂质含量较低,有益矿物钼矿含量较高,静水储量可以疏干排除,应当尽快开发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目 录第一章 概论(1)一、目的和任务(1)二、位置和交通(2)三、地形和气候(3)四、经济概况(5)五、矿段划分(6)六、勘探和开发史(7)七、完成工程量(7)第二章 区域地质(9)一、地层(9)二、构造(10)三、岩浆岩(14)四、区域矿产(16)第三章 矿区地质(19)一、地层(19)二、构造(21)三、岩浆岩和火山岩(29)四、围岩蚀变和变质作用(35)五、矿床特征(39)六、矿化作用和矿床成因(61)第四章 地质勘探工作(66)一、矿床勘探(66)二、矿床勘探程度(74)三、地形地质测量(76)四、物探工作(78)五、采样化验工作(82)第五章 水文地质(94)一、概况(94)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100)三、矿区水文地质特征(104)四、矿坑涌水量预算(119)五、供水水源(133)六、对今后矿山开拓时的建议(133)第六章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135)一、矿体与围岩的稳定程度(135)二、矿体和围岩的物理性能测定(137)三、矿石加工技术特征(141)第七章 储量计算(143)一、储量计算的工业指标(143)二、储量计算方法及其依据(144)三、储量计算主要参数的确定(145)四、矿体圈定的原则(147)五、储量级别划分的原则(149)六、储量计算结果(151)第八童 结论(155)一、矿床地质研究和勘探程度(155)二、勘探工作的主要经验教训和存在问题(156)三、矿床远景和今后工作建议(158)附 图 目 录图号 图 名 比例尺1 福建省龙岩马坑铁矿中矿段80勘探线剖面图 1:10002 福建省龙岩马坑铁矿中矿段81勘探线剖面图 1:10003 福建省龙岩马坑铁矿中矿段82勘操线剖面图 1:10004 福建省龙岩马坑铁矿中矿段83勘探线剖面图 1:10005 福建省龙岩马坑铁矿中矿段84勘探线剖面图 1:10006 福建省龙岩马坑铁矿中矿段85勘探线剖面图 1:10007 福建省龙岩马坑铁矿中矿段87勘探线剖面图 1:10008 福建省龙岩马坑铁矿中矿段II纵剖面图 1:20009 福建省龙岩马坑铁矿中矿段纵剖面图 1:200010 福建省龙岩马坑铁矿中矿段纵剖面图 1:2000第一章 概 论一、目的和任务“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龙岩马坑铁矿于1957年发现后,随即由507地质队投入勘探,但一开始就受到苏修“专家”的干扰破坏,所诣专家切尔切夫于1958年12月到马坑,既不上山,又不下工地,汇报完后即荒谬断言马坑铁矿“构造复杂,矿床规模不会很大,品位不很高,矿体埋藏较深,水文地质较复杂,开采较困难,因此不必大规模展开工作,不必再往深部勘探。”此后又受到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破坏,勘探工作终于在1962年初下马,中断了十年之久。经过了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在中共福建省委直接关怀下,马坑铁矿列为省重点建设矿山。1971年4月,我团根据福建省地质局的指示,组织三、五两个中队陆续开进矿区,4月25日,第一台钻机组开工,马坑铁矿重获新生。设计部门初步规划,矿山首期建设规模暂定年产矿石100150万吨,建成后将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矿山之一。所以,马坑铁矿的重新勘探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经过一系列设计、生产和地质勘探部门的三结合会议,福建省地质局下达我团的勘探任务:“迅速提交能够满足开发设计要求的中矿段地质勘探总结报告,同时对东西矿段进行评价”。通过三、五中队全体职工的努力奋战,于1975年11月15日勘探工作结京。我团在矿区内共计施工115个孔,计40661.22米,以前507地质队施工49个孔,计12898.19米,总计完成164个孔,共计5355941米,共获得铁矿石储量见表1。级别储量矿段单位:万吨 表1BC1B+C1C2B+C1+C2BB+C1+C2中矿段1652.786824.188476.963045.1411522.1014.3%西矿段227738.24227738.24东矿段658.67658.67合计1652.786824.188476.9626442.0534919.01其中,我团在中矿段完成104个孔,计36064.69米,投资约295万元,则在中矿段每米工程量获得矿量为3195吨,每吨矿石勘探成本为0.026元,如再包括初勘阶段507地质队的89个孔计9524.97米的工程量及投资90万元在内,则每米工程量获得矿量为2527吨,每吨矿石勘探成本为0.033元。二、位置和交通矿区地理座标为东经11705,北纬25。位于龙岩县城南15公里马坑村东雨方山上,自矿区至马坑村有长约2.5公里的简易公路和通过马坑村的龙岩漳州公路连接。另自龙岩特钢厂起,至矿区西侧山下的合溪村已初建铁路路基,会长10.6公里,起点标高+372.40米,终点标高+452.60米。此矿山专用线建成后,则在龙岩可与全国铁路网连接,交通十分便利(见图1)。龙岩现已建有龙(岩)坎(市)煤矿铁路专用线以及龙(岩)漳(平)铁路和鹰厦线连接,自龙岩至长汀、赣州和京广线连接的闽赣铁路也准备在五五计划期间建设。自龙岩通向省内省外的公路更是四通八达。兹将龙岩至附近各重要城市里程列表如下:单位:公里 表2城市里程路别漳平三明福州鹰潭漳州厦门坎市梅县长汀铁路6321648557620024435公路7947514121032225171三、地形和气候(一)、地 形:矿区位于切割剧烈的山区中,总地形受地质条件控制,东西两侧为由南靖群地层组成的走向近南北的分水岭,东侧天山凹最高点海拔+1069米,由北东向南西地势逐渐降低,矿区西部山谷中有溪马河流过,最低点在马坑村附近河谷中。海拔+400米左右。中矿段内地形标高+495+760米,一般高程+550+600米,比高50200米,极限高差超过500米。地形形态受一、二号溪控制,一号溪在79线附近流入矿区后折为近东西向斜切矿段中部流过,内侧有稻田分布,在73线又汇合了由71线流来的二号溪,形成一个以一号溪为主的北东方向的长盆状低洼地形,最低点在73线一号溪出口处。区内降水统统汇入一号溪流向马坑村的溪马河。(二)、气 候:龙岩地区属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植被茂密、常年温度20C左右,四季不甚分明,无严寒酷暑,极少降雪,无霜期很长。据龙岩地区气象站资料,每年七、八、九月较热,最高温度38C(1967年7月17日),十二、一、二月较冷,最低温度-6C,(1975年12月14日)。雨季常从5月份开始,至9月末结束,年最大降水量2348毫米(1961年),最小降水量118890毫米(1958年),日最大降水量322毫米(1965年7月28日),1973年45月连续降雨49天,累计最大降水量达891毫米。降雨常受台风影响,台风到达前后常发生连续降鱼或暴雨,夏秋季降雨多集中下午,此时台风较多,降雨也较频繁,长期连续降鱼往往造成河溪水位猛涨,塌方、滑坡增多,影响铁路公路交通。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偏北,夏季为百南偏南。最大风力达八级,瞬时极大风力可达十二级。因距海较远,群山阻隔。夏秋季节台风到达本地时风力大减,危害性不大。兹将20年来(19561975年)主要气象要素年平均资料列表如下:表3类别降水量()蒸发量()气 温(C)无霜期(天)相对湿度(%)绝对湿度(毫巴)最高量23481930.8020.303477919.30年度196119631966197319611961最低量1188.901449.2019.402247217.6年度195819701962196219711971四、经济概况“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龙岩是毛主席亲手创建的老革命根据地之一,现为龙岩地区所在地,为闽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良的工业交通条件,将发展成为一个以采煤、钢铁、机械和水泥等工业为基础的综合性工业城市,现有城市人口,据不完全统计,城区6万人,郊区1.5万人,合计7.5万人。现有主要工业:钢铁工业方面有省办龙岩特钢厂(年产铁1.5万吨,钢1千吨,钢材5千吨)和地区办马坑铁厂(年产铁三千吨)。主要煤矿有永定煤矿(年产煤20万吨),红炭山煤矿(年产煤25万吨),漳平煤矿(年产煤25万吨)以及苏邦、田螺形、培丰、赖坑二桂坑等煤矿。另有社队小煤矿年产煤亦有20万吨,全区年产谋总量可达140万吨,其中有块煤4万吨。上述诸煤矿除漳平煤矿为晚三迭粑贫煤外,其它均为早二迭纪无烟煤。龙岩县城附近有两个火力发电厂,铁石洋电厂发电能力为24000,中粉电厂发电能力为9000,五五计划期间准备在漳平建设一个较大规模的火力发电厂,将闽北和闽西南电网连接起来。建筑材料亦较丰富,竹、木产量均较高,1974年龙岩地区木材产量为36万立方米。现有一座龙岩水泥厂年产水泥13万吨。农业方面,除龙岩县城周围有较平的稻田外,大部分为山间梯田,产品以稻米、地瓜为主。197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为17197万斤,亩产平均388斤。现有农村人口233226人。其中男女劳动力有79423人,略达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劳力较为缺乏。总之,龙岩由于位处福建省小三先 资源交通条件良好,工业发展较快,城市人口增加较多。相对而言,农业发展较慢,粮食、猪肉、蔬菜尚赖外地供应。五、矿段的划分根据地质特征和历史条件。全矿区划分为三矿段中矿段:北东以F11断层为界,南西以71线为界,南东浅部至F1断层,北西深部在F3断层以南达到-30米(75线)至-150米高程,在F3断层以北达到0米高程。沿走向长为1600米,平均宽850米,实际勘探面积为1.35平方公里。西矿段:自71线向西南至59线附近F7断层,北西深部到-150米高程,沿走向长1200米,平均宽1000米,百积1.20平方公里。东矿段:位于F11断层以东,全部在0米高程以上,预计在95线附近止,沿走向长600900米,平均宽700米。面积约0.55千方公里。这样,矿区总长度为5600米,宽7001000米,总面积为 3.10平方公里。在中矿段内,根据设计部门规划意见和地质条件,划分为五个块段(图2):F10、F11和F3断层间为第块段;F1和F4、F10断层间为第块段;F4、F2和F10断层间为第块段;F2断层西北上盘为弟块段;F3断层以北下降地带为第块段。、三块段为首先开采对象。六、勘探和开发史本矿区F1断层以南的地表矿矽卡岩褐铁矿,据说百年以前已有小型人工开采。19561957年先后有冶金806队、华东地质局378队、安溪地质队、有色金属309队来此普查或踏勘,进行过少量山地工作,未能发现隐伏铁矿。1957年10月,华东地质局403物探队在本区进行1:10000磁测,发现有长宽达40001000米的磁异常,认为由磁铁矿体引起。1958年3月起,由404地质队(后改为507地质队)进行钻探验证发现铁矿。此后在6187线间以400米问距展开了初步勘探。由于71线以西矿体埋藏过深。将主要勘探工程放在7187线间。后因受到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下马风破坏,于1962年3月撤出钻机,停止欺探。1963年5月提交“福建龙岩马坑铁矿地质勘探中间报告”。该队工作期间,投入钻探工程量12898.19米,获得C1+C2级储量5139万吨。并对矿区地质构造、矿体特征、矿石质量和成矿条件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该报告成为设计部门提出马坑铁矿建设意见书的主要依据。1970年龙岩特钢厂建厂以后,该厂在矿区设立太保林铁矿,自1971年起开采地表褐铁矿至今。同时,省物探队三分队对地表矿进行了三分队对地表矿进行了1:2000的磁法详查,我团五中队对地表矿进行了勘探,并于1972年5月提交“马坑地表铁矿地质勘探报告”,求得地表褐铁矿储量167.30万吨。1971年4月25日我团五中队进入矿区施工,1973年初,我团三中队又进入矿区,同时有省物探测绘队实验分队,我团六中队物探组配合钻探开展了磁法精测剖百和西矿段1:5000磁法测量工作。在上述一系列工作的基础上提交本报告。七、完成工程量除物探工程量列第四章外,将前后两阶段完成主要工程量列于表4。施工单位矿段项目地质一团五0七队中西东计中西东计钻探孔10411115394449米36064.694596.5340661.229524.971942.771430.4512898.19大口径抽水次/孔3/23/2试验抽水次/孔6/56/56/46/4基本分析钻孔438251248945343652622样品(个)地表751124110选矿试验样个3322浅井米202.93192.0519.40414.382652硐探米367.35146.50167.70681.5547槽探米314857.404824.819250.6028932.813531重砂样个773地形测量1:2000KM2检查补测6.98地形测量1:2000KM25.56.98地形测量1:50000KM2354302第二章 区域地质一、地 层区域地质图幅中的地层系统列表如下(表5):与内生矿产关系比较密切的地层,有三迭系下统溪口灰岩,二迭系下统栖霞灰岩(可能包括船山、黄龙灰岩,未分出)和泥盆石炭系南靖群砂岩(上部包括石炭系下统林地组,未分出)。已知的大量矽卡岩热液型小磁铁矿褐铁矿体都分布在花岗岩体外接触带南靖群砂岩中,马坑铁矿即产在栖霞灰岩和南靖群砂岩之问的假整合面上。表5界系统组(群)段代号厚度(米)岩性特征新生界第四系Q030冲积、坡积黄土卵石层中生界侏罗系上统兜岭群J3dL不详流纹岩夹粉砂岩下统梨山群J1L488厚层长石石英砂岩含砾砂岩、粉砂岩三迭系上统文宾山组T3W260含砾砂岩夹粉砂岩、泥岩、煤线,底部巨砾岩大坑组T3d150砂岩、粉砂岩、泥岩夹煤线中统安仁群T2n479粗细粉砂岩互层下统溪尾组T1XW372粉砂岩夹细砂岩溪口组T1X426上部状泥质灰岩,下部硅质岩夹粉砂岩。上古生界二迭系上统P2d192灰色细砂岩夹粉砂岩及硅质岩P2CP582粉砂岩夹细砂岩及煤线,底部含砾砂岩下统龙岩组四段P1Ly4261粉砂岩、细砂岩夹煤层三段P1Ly3162上部为粉砂岩、细砂岩,下部为泥岩二段P1Ly2452粉砂岩、细砂岩夹煤层一段P1Ly1340上部为粉砂岩、泥岩,下部为细砂岩、粉砂岩文笔山组P1W165220灰黑色泥岩夹粉砂岩,风化后紫红紫灰色栖霞组P1q210350灰黑色石灰岩,含燧石结核及条带泥盆石炭系南靖组D2-C1不详上部灰白色石英砂岩、含砾砂岩及粉砂岩;中部灰黑色千枚状粉砂岩;下部砂岩、石英砾岩、砂砾砂下古生界罗峰西群PzLf不详灰色千枚岩、片岩夹细砂岩二、构造毛主席教导说:“一切客观事物本来就是互相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本区位于构造活动十分剧烈的华南地槽褶皱带华夏褶皱带梅永坳陷中,经历过多次复杂变动,遗留下各种规模不一、形态各异的构造形体,它们在其各自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对岩浆活动、地层、矿产的分布发生各种各样的控制作用,因而,研究分析它们的互相联系个内部规律,对认识铁矿成因十分重要(图3)。(一)、纬向构造本区纬向构造系南岭巨型构造带的延伸,但因受后期山字型等构造包容、干拢和岩浆岩侵入变得不十分明显,它主要以残存的冲断层和一些长轴近于东西方向的岩体显示出来,区内大体上还可以分辨出三组互相平行的东西向冲断层带和花岗岩体,由北向南,依次为龙岩大池断裂带,在断裂带中段有印支期大池花岗岩体侵入;南阳断裂带,断裂带中也有东西向花岗岩侵入;富岭断裂带,由丙条倾向相对的断层组成,向东一直延伸到马坑矿区以南,称为乌龙奇断层。纬向构造伴随大量岩浆岩活动,对内生金属矿产造成了有利的条件,目前已知侵入龙岩大池断裂带的大池花岗岩体丙侧有大池铁矿等许多矽卡岩热液型磁铁矿褐铁矿广泛分布。矿区以南的乌龙奇铁矿即成东西向产于富岭乌龙奇断裂带中,都说明了纬向构造的控矿作用。(二)、经向构造;本区经向构造比较发育。但规模较小,有些经向构造带和龙岩山字型脊柱重接复合以致难以区分。但在矿区周围经常发现南北向构造形迹,有些南北向断裂受后期归并、改造常常偏向北北西方向,例如矿区两侧边界的溪马坷断层和天山凹断层。溪马河断层发生后,有花岗岩侵入形成南北向大洋岩凤此二断层之问的龙岩组煤系因断裂下陷,构成南北向地堑式向斜褶皱。经向构造主要由张性断裂和次生褶皱组成,形成时间较晚,它常常切断纬向构造,在马坑矿区东北中甲一带,南北向断裂与南北向中甲铁矿有成生联系。(三)、龙岩山字型构造。图3清楚地描绘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山字型构造,它的脊柱位于龙岩城西南一带古生代地层中,由一组密集的南北向橹皱和冲断层组成,山脊河谷也大都呈南北方向展布。脊柱因受早期纬向断裂的制约,被分割为几段。构造线外貌不相连接。前弧位于东中、抚市、适中一线,由若干弧形压扭断裂和复式向斜组成,地层走向和山脊亦呈弧形弯曲,溪流则多垂直弧形构造带呈放射状分布。山字型构造的反射弧由于受花岗岩侵入而不大清楚,前弧东翼由于有后生的新华夏系构造和经向构造的复合作用,使大部分断裂、褶皱都改变为北北东向。马坑矿区位于龙岩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内侧,铁矿床与山字型构造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四)、华夏系构造:华夏系构造可能受龙岩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和新华夏系构造互相复合干拢,以致难以辨认。矿区内部直接控矿的几条压扭性断裂F1、F2和F4应属华夏系构造序列,这些断裂走向呈波状弯曲,F1断层倾向甚至呈S型弯曲,它们的落差均西大东小,次第尖灭消失。这些特征显示它们完会由扭动作用造成,扭动力偶显然产生于矿区两侧近南北向的天山凹断层和溪马河断层外侧的左右行应力运动。所以马坑铁矿床受北东向华夏系断裂的控制,是南北向压扭应力联合作用的结果(图4)。(五)、新华夏系构造:新华夏系构造活动十分强烈。构造线方向主要为北东20左右,以断裂为主要表现形式。新华夏系断裂由互相伴生的北北东向冲断层和北北西向张扭断层组成,在平面上往往形成“多”字型和“X”型构造。沿新华夏系构造线方向常有花岗岩、石英斑岩、花岗斑岩和大量石英脉侵入,穿切其它方向的构造形体,故它的发生时间稍晚,立可能延续时间较长。新华夏系断裂与龙岩山字型构造、华夏系构造、经向构造以斜接、反接、截接和归并等方式相互复合,对内生金属矿产的生成造成了良好条件。矿区周围颜桐、乌龙奇、三坑、三井等铁矿都处在新华夏系断裂和其它方向断裂交接部位。马坑铁矿床亦与新华夏系构造应力活动有关,矿区以东为北北东向断裂和首舟岩体,矿区以西为近南北向断裂和大洋岩体,铁矿床即产在这两种不同构造体系的交接复合部位。综上所述,各种不同构造形迹在马坑矿区周围都有表现,区域内生金属矿床和岩浆岩体几乎元一例外地都受到构造断裂的影响和控制,并具有两个成矿特点:一是华夏系和新华夏系构造是控矿的主要因素,在新华夏系断裂和经向断裂、纬向断裂的复合部位有利于成矿;一是在泥盆石炭纪硅质岩隆起和二迭纪碳酸盆岩拗陷的断裂接触地带,亦有利于成矿。马坑铁矿床正具备了这两个成矿的构造条件。三、岩浆岩矿区周围岩浆岩较为发育,以花岗岩类为主,有少量闪长岩和辉绿岩,它们的分布完全受主要构造体系的控制,根据侵入地层上限已及三迭诛罗系的惰况分析,它们主要属燕山期,少量花岗斑岩和石英斑岩可能属喜山期。(一)、花岗岩:矿区两侧有两个花岗岩体,西侧大洋岩体沿经向构造溪马河断层侵入,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3公里,出露面积28平方公里。东侧首舟岩体沿新华夏系构造中甲新桐大断裂侵入,状如拉长的葫芦。东北西南方向延长13公里,出露百积约23平方公呈。两岩体最近处相隔900米左右。深部可能连通。岩体与围岩接触界线的形态多变化,大多向外倾斜,倾角或缓或陡。局部有岩枝岩脉向外伸晨。岩体顶部有残留矽卡岩帽,边缘地带有大量砂岩、石英岩捕虏体;属剥蚀较浅的中浅成小岩基式侵人体。岩体相带不太清楚。大致可分为中心相和边缘相中心相一般为中粗粒、粗粒似斑状结构的黑云母花岗岩,岩石呈肉红色。边缘相一般为中细粒、细粒似斑状结构花岗岩,岩石以灰白色带肉红色色调居多。由中心向边缘暗色矿物减少,SiO2增加,有“内基外酸”的现象。此外。还有晚期细粒花岗岩、花岗斑岩和石英斑岩侵入。根据硅酸盐分析结果,岩石化学成分属硅酸过饱和宫碱类,中心相为正常系列,边缘相大部分为铝过饱和系列,SiO2含量为72.9276.63%,S值大于80,铁镁组分偏低,b值一般小于4,K2O+Na2O含量超过8。宫舟岩体部分岩石具钾长石化。K2O增高,Na2O相应减少。大洋岩体Na2O含量较高;局部出现Na2OK2O。总之,本区花岗岩具高硅宫碱贫铁贫钙等特征(见图9和表12)。花岗岩浆期后的蚀变交代作用有钾长石化、绢(白)云母化、高岭土化、绿泥石化和叶腊石化等,以钾长石化和绢云母化较为重要。花岗岩与围岩接触,主要指与泥盆二迭系硅质岩、碳酸盐岩接触后,产生矽卡岩化、大理岩化、硅化、绿泥石化和黄铁矿化以及角岩化。在两个岩体外接触带,沿各种方向构造线,有大量矽卡岩热液型小磁铁矿褐铁矿体分布。在花岗岩内接触带一般未发现矽卡岩化现象。(二)、辉绿一闪长岩:在区域范围内,闪长岩有零星分布,较重要者如永定坑源闪长岩体,出露面积2400平方米左右。有矽卡岩型铜矿出现。辉绿岩多呈脉状产出,分布比较广泛,由辉绿岩和闪长岩组成的混合岩体,当前只发现于马坑矿区内,将在矿区地质一章中详述,此处从略。(三)、其它岩浆岩类:1、花岗斑岩:主要分布于区域东南部,侵入于兜岭群火山岩,其它零星出露多侵入于花岗岩中。大多受北北东和北百向新华夏系构造控制。岩性为肉红色,班状结构,密晶主要为钾长石和石英,基质一般为长石、石英组成。2、石英斑岩;多呈岩墙、岩脉状沿北北东向和南北向断裂侵入,区域内比较重要的有中甲杨梅坪石英斑岩长英岩体和马坑以北石英斑岩体,长都不超过两千米,均沿断裂分布,岩性为浅红、灰白色,石英斑晶常具六方双锥,基质长英质,黑色矿物少见。3、脉岩:脉岩种类繁多,多沿裂隙或断裂侵入,有花岗伟晶岩脉、石英脉、辉绿岩脉、辉绿粉岩脉、石英斑岩脉、煌斑岩脉、斜长岩脉等。对岩脉情况研究不够,资料贫乏,不能详述。在这类岩浆岩中。已知石英脉和铅锌矿、钨矿有关。斜长岩脉和乌龙奇铁矿有关等。四、区域矿产本区矿种较多,主要有铁和煤。还有少量有色金属矿产和石灰岩等。兹将铁和有色金属重点叙述如下:(一)、铁矿:本区铁矿主要有磁铁矿(有些氧化后变成假象赤铁矿)和褐铁矿,成因类型为矽卡岩型、风化型和热液型。产出地层大都为泥盆石炭系,产出位置均在花岗岩体外接触带和相应构造线附近。大小矿床、矿点不下数十余处,众多小铁矿的出现是大型铁矿床存在的象征,因而了解小型铁矿的分布状况,对研究马坑铁矿床的成因和找矿是有重要意义的。例如从小矿点的分布和岩浆岩、构造和地层条件分析,在大洋岩体西侧南北断裂带可以开晨进一步找铁矿工作。兹将周围铁矿情况列于表6和图5。(二)、有色金属矿:规模均很小。1、后田铅锌矿:位于后日与颜饲间的山谷中,受构造裂隙控制成矿,为中低温热液型矿床;19571958年有省冶金厅地质二分队工作过,求得C1C2级储量铅锌金属量共7688吨。2、银厂铅锌矿:位于象山之北山坡上,矿体产于南靖群砂岩中,为石英脉型铅锌矿床,百年以前已有土法开采,因交适不便,未作进一步工作。表6顺序矿床名称矿石类型成因类型产出位置矿石储量(吨)工业意义1中甲磁、褐铁矿矽卡岩型产于南靖群砂岩和栖霞灰岩假整和面上742.30铅锌高,小规模开采2太保林褐铁矿风化型花岗岩的外接触带南靖群砂岩中167.30贫矿多,先采富矿3乌龙奇磁、褐铁矿矽卡岩型花岗岩东西向断裂带20.00土法开采4下甲磁、褐铁矿热液型南靖群砂岩中14.605猪仔板褐铁矿、锰矿风化型南靖群砂岩中99.70交通不便6颜祠磁、褐铁矿矽卡岩型南靖群砂岩与三迭系灰岩断裂接触带66.907三井褐铁矿风化型花岗岩的外接触带南靖群砂岩中18.50小规模开采8三坑磁、赤铁矿热液型花岗岩的外接触带南靖群砂岩中21.60硫高9铁山磁、赤铁矿矽卡岩型花岗岩的外接触带南靖群砂岩中66.00马坑铁厂开采10山坪头磁、褐铁矿风化型花岗岩的外接触带南靖群砂岩中83.40交通不便11拐路褐铁矿风化型花岗岩的外接触带南靖群砂岩中21.3012白岩路褐铁矿风化型南靖群砂岩中3.0013南坑褐铁矿风化型三迭系钙质砂岩和石英斑岩接触带4.1014竹子炉褐铁矿风化型南靖群砂岩中不详15郭罗坪褐铁矿风化型南靖群砂岩中0.5016大水坑褐铁矿热液型南靖群砂岩中18.3017岩山头褐铁矿风化型南靖群砂岩中不详18高以山褐铁矿风化型南靖群砂岩中不详19孟头磁、褐铁矿风化型南靖群砂岩中不详20拜诏岭褐铁矿风化型二迭系砂岩中5.6021东宝山磁、褐铁矿矽卡岩型栖霞灰岩的断裂接触带1.0022东宫山褐铁矿风化型南靖群砂岩中24.9023青草孟褐铁矿风化型南靖群砂岩中77.403、小娘坑铅锌矿:位于后田西北一华豆 矿体产于三迭系灰岩中,呈脉状产出,19571958年省冶金厅地质二分队调查后估算铅锌金属量135吨。第三章 矿区地质一、地 层矿区内地层由东南向西北依次有泥盆石炭系南靖群、下二迭统栖霞组、文笔山组和龙岩组分布,上部有第四系冲积、坡积物复盖。(一)、泥盆石炭系南靖群(D2C1):南靖群地层(包括林地组,无法分出)岩性坚硬,多和花岗岩构成高山峻岭,呈环抱式布露于矿区备边界断层之外,由于花岗岩侵入和断层破坏。在矿区南侧地表出露厚度不大于100米,上下分界岩层断缺,地表所见主要为灰绿色砂岩夹紫红色粉砂岩和灰白色石英砾岩,砾石滚圆度好,砾径大小不一,一般可达12厘米。有部分砂岩、粉砂岩已变质为灰白色石英岩,呈不规则分布。砂岩风化后呈棕红色,中细粒结构,表面有铁质簿膜,成份以石英为主,少量长石,矽质、泥质胶结,局部含钙质,常见石英岩化、角岩化和矽卡岩化。部分砂岩含铁较高,TFe为5.056.40。钻孔所见主矿底板大多为接触热变质后的灰白色石英岩角岩,少部份为灰绿色蚀变砂岩(多受强烈绿泥石化),也有些石英砾岩。经深部钻孔证实,石英岩一角岩带宽度大于150m。(二)、下二迭统:1、栖霞组(P1q):栖霞组灰岩广泛分布于矿区中部,北东南西方向延长达5000米以上,溶洞发言,构成溶蚀低洼地形。灰岩大致可分上、中、下三段,总厚度210550米,局部达到500米以上(69线130号孔),已大部大理岩化。底部可能有船山、黄龙灰岩,但无法分出。上段:灰黑色含炭质、泥质厚层状细粒大理岩,偶见燧石结核,厚1030米。中段:灰黑色富含这石条带、结核的炭质、泥质大理岩,上部薄层状,层理发育,下部中厚层状。厚120200米。下段:灰白色厚层夹薄层含泥质大理岩,质纯,粒粗,强烈大理岩化,局部夹有透镜状白云石大理岩,厚80120米。栖霞组和南靖群地层间构成一个假整合面。为主磁铁矿体的赋存部位,栖霞组大理岩和南靖群石英岩、砂岩为控矿的上下围岩,大理岩钙质和砂岩局部镁质较高,具备了成矿的有利条件。兹将它们的化学特征列表如下:表7组分%岩石SiO2Al2O3Fe2O3FeOMgOCaO大 理 岩1.500.500.170.150.7754.26白云质大理岩1.560.300.200.1810.8741.35砂 岩64.896.672.496.897.204.80石 英 岩73.834.952.873.286.313.902、文笔山组(P1w):上段为灰黑色薄层状粉砂岩、泥岩,夹薄层细条带状粗粉砂岩,偶夹透镜状灰白色细砂岩,厚70多米。下段为灰黑色厚层状泥岩,夹细粉砂岩,含铁、泥质结核,富含海相动物化石,厚100140m。文笔山组厚度165220米。在矿区内由西向东变厚,以风化后呈紫红、紫灰色为特征,易于辨认。与下伏栖霞组灰岩纯属渐变关系,界线不分明,很难截然分开,接触面似有少量薄层硅质粉砂岩,但也不很明显、无法划分单层。3、龙岩组(P1LY):第一段地层分布于矿区北西和西部,其上界被断层破坏,现有厚度约340米,由灰黑色粉砂岩、68层灰白色中厚层状中细砂岩和36层炭质泥岩组成。砂岩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泥质胶结。层厚一般不大于10米。砂岩和粉砂岩交替出现,有时在接触面夹铁质薄层。在粉砂岩中夹不稳定的炭质薄层富含大羽羊齿等植物化石。此外,矿区西部F8断层与溪马河断层之间有龙岩组第四段地层出现,其中含可采煤23层。龙岩组一段与下伏文笔山组为连续沉积,底部以一套细砂岩组(由13层砂岩组成,厚度、粒度均有较大相变)与下伏地层分界。(三)、第四系(Q):主要为山麓堆积、坡积黄土层,溪沟内有粒径相差极大,成份复杂的冲积砂砾层。黄土、砂砾层厚度变化在020米之间,局部厚达78.10米(78线78号孔)。二、构造矿区构造基本形态为一向北倾伏的向斜地堑,地堑中部为北东东向的F3断层横切,在断层南北呈现不同的构造特征。F3断层以北为由龙岩煤系组成的南北向地堑向斜,F3断层以南为龙岩组一段栖霞灰岩南靖群砂岩组成的北东走向的单斜构造。马坑铁矿主要赋存于这个单斜构造内,丙端受到构成地堑的近南北向自裂 天山。断层和溪马河断层的限制。矿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有纵横两组纵向断裂F1、F2、F4均为北东向压扭性断层;横向断裂F7、F10、F11等均为北西向张扭性断层。兹将矿区地质构造特征和探明程度分述如下(图6):(一)、断层;(1)、天山凹断层:为矿区东界,断层面倾向不明,目前推断为向西倾斜的正断层,走向北偏西1020,断层西侧下二迭统栖霞组龙岩组第一段地层受断层牵引变为南北走向。东侧为走向北东30的泥盆石炭系地层。断层落差由南向北逐渐增大,断距大于300米;沿断层带有辉绿岩断续侵入。沿断层走向已分别在93、95和96线用槽硐探揭露了断层带,多被矽卡岩磁铁矿辉绿岩充填。K225槽实见断层带宽仅4米,有石英岩、矽化灰岩、磁铁矿和辉绿岩角砾,说明断层早在成矿前生成又有继承活动。(2)、溪马河断层:为矿区西界,正断层,断层百向东倾斜,倾角50。断层走向北偏西10左右,在地貌上形成溪马河谷。沿溪马河多处见到断层带,破碑带宽仅1.510米,有石英岩、粉砂岩角砾,并有大量石英脉穿插。断层两侧为南靖群和龙岩组四段地层相接触,断距大于600米。2、北东东向F3断层:F3断层可能为东西向断层受到后期改造向北偏转1020,为南升北降冲断层。东段在中矿段内已分别为79线7号孔、CK33孔、83线 CK30孔和84线51号孔穿过,实见栖霞灰岩推复于文笔山组粉砂岩之上。断层带为矽卡岩辉绿岩充填,两侧地层强烈破碎,在8185线一带;断层北侧文笔山组粉砂岩受挤压、倒转以至剧烈风化破碎,有大量石英、方解石脉穿挽 钻探施工极为困难。断层面向南倾斜,倾角推断为7080。断距由东向西逐渐变小,84线为150米,79线为 110米,至77线越出界外。F3断层在中矿段内的性质、位置和落差已基本查明,只倾角控制不够。1、近南北向断层:3、北东向断层:(1)、F1断层:为矿区南界,起自溪马河断层,终至天山凹断层。延长达4公里。断层走向呈舒缓波状弯曲,断层面呈“S”形弯曲。据目前了解,在69线以东,断层向南东倾斜,倾角5065。属逆断层性质。到65线以西,断层向北西倾斜,倾角6570,属正断层性质。根据断层波状扭曲走向分析,此变角枢轴可能在6667线附近。沿F1断层走向,由南西到北东,断距由500米至数十米逐渐变小,断层带宽度逐渐变窄,沿断层带充填的辉绿岩褐铁矿亦逐渐由宽变窄,例如从5561线,断层带内有15.2045米宽的辉绿岩铁矿带,到69线宽仅6米,进入中矿段后,钻孔穿过的断层带垂直厚度约68米。断层南侧是坚硬的南靖群砂岩北东向山岭,断层线沿山麓通过,具有明显的构造地貌景观。F1断层控制清楚,在中矿段内属已查明断层,证据如下:5558线:有溪马河谷、河岸公路、104号孔场地和TO1巷季节探揭露断层带。断层带全为矽卡岩辉绿岩褐铁矿充填(图7)。南靖群砂岩、石英岩和下二迭统文笔山组、龙岩组第一段相接触,在58线附近104号孔自文笔山组粉砂岩开孔穿过矽卡岩见南靖群石英岩,证实自地表至地下,断层百均向西北倾斜。6165线:有61线101号孔在86.17158.62米穿过大理岩和断层带(辉绿岩充填)后见南靖群砂岩,65线103号孔布在地面实见断层线以南10米左右未能穿过断层带,均证实断层百向北西倾斜。同时在6164线地表实见大量辉绿岩贯入断层带。6669线:有66线K165槽、67线H8硐、69线H8硐揭露断层带,H8硐实见断层带产状南东倾斜,倾角65。已转为逆断层性质。中矿段7181线:沿断层走向每100200米都有钻孔穿过。表8线号717374757677787981控制工程CK29#57#73#74#75#8#80#5#517见断层位置(米)5514697346.3263.7149.2457.5775.5294.0863.1277.3983.5589.5562.8570.8945.8050.20风化带井中断层带特征辉绿岩充填破碎角砾破碎角砾、辉绿岩破碎角砾破碎角砾破碎角砾破碎角砾辉绿岩充填破碎角砾F1断层带角砾成份复杂,有灰岩、砂岩、石英岩块,也有完整磁铁矿(TO1和74、80号孔中)和磁铁矿角砾,表明断层在成矿前生成,并具继承活动。81线以东断层进入南靖群砂岩中。(2)、F2断层:纵贯矿区中部,西起F7断层,东至79线尖灭,延长约2000米。走向亦呈舒缓波状,在中矿段内已查明为向北西倾斜、倾角达80以上的压扭逆断层,西矿段亡有存在,尚待查明。F2断层控矿作用十分清楚,北升南降,它使深部矿体抬起变浅,对扩大矿区远景起着关键性作用。此断层在中矿段已查明,断距亦由西向东变小,在73、74线一带经钻探证实存在一个分支断层。断距最大达到250米以上。至7576线减小为110130米。7778线又减小为2050米,越过78线后逐渐消失。断层控制情况如下:表9线号6168697273747576控制工程P1Ly1和P1w接触K119K12039#28#97#76#32#H2898#见断层位置(米)CK1孔一带槽中槽中480米左右453.13374.05495.56米378.19米38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