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重点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诸子百家的主要内容。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自主学习】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经济、政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 。(2)阶级关系: 的活跃和受到各诸侯国统治阶级的重用。(3)思想文化: 兴起,“学在官府”到“ ”,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 、 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2、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道家: ;儒家: ;墨家: ;法家: 。3影响(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 运动。(3)“百家争鸣”,是中国 、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学(1)政治思想: “ ”为核心; “ ”,即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主张“ ”,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2)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 ”。2孟子(1)把孔子的“仁”思想发展为“ ”,进一步提出了“ ”的民本思想;(2)在伦理观上,主张“ ”,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3荀子(1)主张施政用“ ”和“ ”,“ ”。(2)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 观点。(3)主张“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4、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改造的影响: 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提出“ ”的政治主张。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2.法家(1)韩非子:主张君主要 ,提出了 。(2)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3.墨家(1)墨子:主张“ ”;宣扬“ ”;提倡节俭主张“ ”;(2)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知识点拨】一 、重点难点解析:1百家争鸣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纷纷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诘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经济: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周王室衰微,土大夫崛起。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思想氛围宽松。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这样就使各个学派都有了发展的机会。阶级关系:奴隶主阶级走向没落,地主阶级开始把持政权,新旧势力的斗争激烈进行。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总之,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急剧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关系的变动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百家争鸣的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源头,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孔子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政治思想:“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统治者要“为政以德”。“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逐步改良政治。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教育思想:教学对象:“有教无类”(办私学);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评价:“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3孟子和荀子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发展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主张: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伦理观:“性本善”。价值观: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评价:“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观点。“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影响:荀子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改造原来的儒家思想,使儒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但在很长的时期里,他的学说被视为儒家的异端。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4对儒、法、道思想的综合认识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为统治者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治、“仁政”和礼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是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之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三者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5对韩非子法家思想的评价韩非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要根据现在的实际来制定政策,这种主张变法革新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提出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而秦朝短命而亡的史实说明法家学说对人民群众具有残酷性的一面。总之,韩非的理论对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发展封建制有促进作用,为新兴地主阶级实现全国范围的统一,提供了思想武器,有其时代的进步意义;但秦朝的短命而亡,说明其有历史局限性。二、易错易混点:1春秋战国时期战乱连绵,纷争不休。按一般规律,人们往往认为这一阶段经济残破,民生凋敝,文化园地百花凋残。孰不知这一时期恰是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底层成员处境改善,文化极为繁荣的局面。原因在于这一时期根本的时代特征是封建制取代了奴隶制。新兴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解放,剧烈的社会变革及频繁的民族交往为文化园地的百花争艳提供了充足的营养。2春秋战国时期一般被看做一个历史阶段,有时针对具体题目,也需要细加区分。如先秦文化中孔子、老子均属春秋时代,他们的文化贡献都算春秋文化的成果,百家争鸣出现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争鸣严格讲不包括孔子与老子。总之,针对具体历史知识,应对春秋战国加以区分。3学生对孔子“仁”的思想内涵的理解易犯错误。孔子“仁”的思想的核心是“爱人”,具体有三层含义:一是家族成员间的亲善关系,二是对他人要有理解、宽容的态度,三是统治者要有爱民之心,实施仁政和德政,孔子又强调说“克己复礼为仁”,因而孔子“仁”的思想应该涵盖主张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等方面。用这个思想来指导实践,他进一步提出了“德治”思想和“礼治”思想,但孔子的“仁”的思想也必然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他认为“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4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比较: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5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春秋时期人,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到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地主阶级利益。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儒墨并称先秦两显学,道家的势力不如墨家强大。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6“道教等同于道家学说。”这种说法错误。道家学说为春秋末年老子所创,战国时期发展,其重要经典为道德经。而道教是东汉时期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才形成,其主要经典为太平经。东汉时期为民间宗教,魏晋时期才开始官方化,并建立其神仙系统。7学生容易误认为韩非子“以法为本”思想与今天的“依法治国”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混淆了二者的阶级实质。韩非子的这一思想在当时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直到今天,其精神仍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它与我们今天倡导的“法治”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韩非的“法治”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其性质是专制主义。现代“法治”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而韩非的“法治”显然不是为了人民,而完全是为了君主一人的利益。现代“法治”是否定任何特权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韩非的“法治”则是对专制统治者有利,法律是用来镇压人民的。总之,韩非提倡的“法治”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其中并不含有现代“法治”的积极因素。8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仁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主张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主张“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因而我国封建统治者在治国实践中往往兼采三种思想,“外儒内法,济之以道”,不是只用其一。【经典体验】1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表明他( )A人强调“大一统” B推崇法的作用C主张顺应自然 D相信天人感应2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3下列是几位参观南孔家庙的游客在孔子像前回顾孔子学说言论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以礼治国,二者有一即可B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他不爱财C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收学生冉雍就是明证D孔子的教育思想彻底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 4学生子游对孔子前后言论不一提出批评,当时批评孔子的人不少,有人还骂他是丧家之犬,但是自汉代以后不断为孔子溢美,成为天下第一圣人。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孔子时代人们不把他当圣人看 B被溢美的孔子不是真实的孔子 C孔子被不断溢美的过程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过程 D自孔子诞生起就成了政治符号失去原有的真实5伏尔泰是欧洲启蒙运动的先驱,民主政治的创立者之一,他一生中最崇拜的人,就是中国的孔子。下列孔子思想中最不可能被伏尔泰所推崇的是( )A“仁者,爱人” B有教无类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克己复礼 【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之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称其所畏以楚其哀,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均摘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材料所提出的主张的核心是什么?(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3)以上四种主张哪种对当时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4)上面的哪种主张对后世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目标】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自主学习】一、背景1、汉初,统治者吸取“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 的政策。2、汉武帝时社会潜伏着危机( 、 、 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二、提出1、特点:把 、 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2、内容提出“ ”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宣扬“ ”并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 ”。3、作用: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对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三、措施1、表现起用 参与国家大政。 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 ,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祟的 思想,逐渐成为 。【知识点拨】1、易混淆知识点:(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区别理学是融合佛教、道教思想到儒家思想中)(2)为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加强君权,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目的:宣扬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3)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孔子编有春秋。(4)从汉起,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经典体验】1、(2010年天津卷)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2、(2009年福建卷)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3“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 )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4、(2008年山东卷)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西汉礼记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四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请回答:(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自主探究】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哪些重要内容?哪些是我们今天应该积极汲取的?哪些是今天应该抛弃的?【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名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2)根据材料,为了顺应上述趋势,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第3课 宋明理学【学习目标】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理学的发展【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自主学习】一、三教合一1、背景 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 也广为传播。2、表现魏晋南北朝:儒学、佛教、道教相互影响。隋朝:儒学家提出“ ”的主张,又称“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提出复兴儒学。二、程朱理学1、形成: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道教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2、“二程”(程颐、程颢)核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把天理和直接联系起来。提出“”的认识论。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3、朱熹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即,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强调“”。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4、影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朱熹的,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传至国外,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三、陆王心学1、主张陆九渊:把,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王阳明:宣扬“”、“”的命题;提出“”和“”的学说。2、传播: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四、宋明理学的影响: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识点拨】1、易混淆知识点:(1)程朱理学认为“先理后物”,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认为“心即理”,是主观唯心主义。(2)从道德主张看,程朱理学认为天理就是三纲五常,陆王心学认为应通过内心的反省,加强道德修养达到良知。(2)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经典体验】1、(2010年浙江卷)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2、(2010年广东卷)“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3、(2008年广东卷)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4、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求贤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怎样回答:( )A.要尚实,要有助于国计民生 B.要接触世间万事万物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功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3、问题探究: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名教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异:一是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而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源;二是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认为把握“理”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而陆王心学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三是哲学范畴不同,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四是产生的影响不同,程朱理学是元明清时期的统治思想,居正统地位,影响海内外。陆王心学中国古代重要思想,不占正统地位,影响较小。【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春秋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器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来,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即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1)上述材料中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指出其时代特点。(2)三段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3)材料一和材料二、材料三有什么本质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学习目标】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重点难点】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历史作用。【自主学习】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历史背景(明朝后期): 经济上: 的发展、 的出现。 政治上:、 尖锐,封建统治危机严重 思想文化上: , 仍占统治地位(八股取士)。2、生平及代表作品: 、 等3、主要思想: 否定 的权威性(反权威); 批判 的虚伪性(反正统); 强调人的 (尊人性); 倡导 和思想自由(倡个性)。4、评价: 反映了 时期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 将矛头对准 ,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明清时期反封建专制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思考】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思想兴起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二、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1、背景和经历(明末清初): 经济上: 并缓慢发展。 政治上:社会动荡, 、 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日益深化。 思想文化上: (文字狱),自然科学有一定发展, 。 生活经历: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2、思想主张及其影响、代表作品: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主要思想抨击 唯物主义思想具体主张揭露 ,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 ”取代“一家之法”书本知识与结合;主张 。世界是 的;物质是 的,变化地有规律的;一切事物都是 的其他思想“ ”“天下兴亡,朴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代表作品明夷待访录日知录、 周易外传、读通鉴论(船山遗书)具体影响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一定影响开一代脚踏实地学风;对近代民权有启蒙影响影响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共同影响批判地继承 ,使我国 重新焕发生机; 反映了 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 影响了近代的 思想。3、分析:对三大思想家的评价继承晚明进步思想,反对民族压迫和 主义,提倡 ,重视 ,反映了 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提倡“ ”的学风和“经世”爱国的优良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批判继承 ,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掀起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思想解放的潮流。冲击了当时的 ,但未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动摇 基础。【思考】明清时期,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有哪些?【知识点拨】1、易混淆知识点:(1)李贽离经叛道,强调人有正当的私欲。挑战的是孔子的权威,而不是反对儒家思想。(2)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区别民本思想),反对君主专制。(3)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解决现实问题。(4)顾炎武提出 “亡国”不同于“亡天下”。“亡国”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整个民族的沦亡。【经典体验】1、(2010年江苏卷)“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2、(2010年海南卷)“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 A.格物致知B.尊崇道统C.心外无理D.经世致用3、问题探究: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封建文化专制政策的压制和迫害。()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山东,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传统儒家文化发迹于齐鲁,并为齐鲁厚土灌进不绝的灵性和神秀之气,“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山东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 (1)为什么儒家思想能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材料一 山东,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传统儒家文化发迹于齐鲁,并为齐鲁厚土灌进不绝的灵性和神秀之气,“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山东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 (1)为什么儒家思想能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材料二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元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论语季氏材料三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王上(2)材料2、3中孔子、孟子的思想主张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材料四 2006年9月23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向全球正式发布了孔子标准像定稿。孔子标准像的发布引发了社会各界争议,有人不满,将这种行为称作是“文化暴力”,而有人认为,这个“标准”是非常必要的。(3)请你谈谈持这两种观点的各自理由。材料五 朱熹认为:“货财亦是人家为生之道,似不可阙。但当营而营,当取而取,便是义。若出于诡计左道,不当营而营,不当取而取,便是利。” 陈淳北溪字义义利(4)据材料5,朱熹是怎样认识“义”与“利”之间的关系的?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应该怎样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 1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学目标】1、了解四大发明;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2、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重点难点】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难点:造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深刻社会原因。【自主学习】一、四大发明1、成就(1)造纸术1)发明过程 ,中国已有纸。105年,东汉宦官 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等便宜易得的原料造出便于书写的“ ”。2)特点:原料易得,造价低廉,轻便实用。3)意义:是 的一次伟大革命,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巨大贡献。4)外传:公元 8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 传入欧洲。(2)指南针1)发明过程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战国时期的“ ”。 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2)外传:13世纪初传入 和欧洲各国。(3)火药1)发明过程古代炼丹家发明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主要有 、火箭、火炮等。 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2)外传: 传入阿拉伯,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4)印刷术1)发明过程隋唐之际,出现了 印刷术。宋代人们已经使用了 技术。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 发明 印刷术。2)意义:既 又 ,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3)外传:向东传到朝鲜、 ,向西传到埃及、 。2、影响(1)造纸术传入欧洲,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 和 ,促进了的发展。(2)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帮助欧洲 战胜骑士阶层。(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 ,推动了 时代的到来。(4)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欧洲的 和 ,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二、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1)孔子提倡_,又说_。(2)中国古代思想讲究_。(3)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又一特点是_。【知识点拨】1、四大发明对中外的影响。【答案】四大发明对我国的影响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术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欧洲文化的普及与推广印刷术有利于文化传播和发展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指南针有利于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使用火药武器的国家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一定作用;促进了冶金业的进一步发展2、如何总结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答案】(1)在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缺少实验;(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农业发展的需要;(4)在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分布在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及医学等领域。(5)从成就上看,全面繁荣,多种成就领先世界。【经典体验】1 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 B.纸、火药、活字印刷、司南 C.火药、活字印刷、司南、纸 D.活字印刷、司南、纸、火药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发展,下面左侧是繁体“书”字,其活字应该是 【自主探究】【问题1】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得以产生的社会条件是什么?这些伟大发明未得以充分利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问题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辉煌灿烂,但却未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具体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第2课 中国的古代艺术【教学目标】1、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了解京剧发展历程、艺术特点、艺术家代表。2、理解“书中有画”的含义。3、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珍惜和弘扬古代优秀文化。【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2、难点:理解“书画同源”、写意画等涵义,体会中国书画追求意境之美和传神之效的独特魅力。【自主学习】一、“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1、汉字(1)演变起源:汉字是世界上 的文字之一。起源于“ ”。成熟:至 ,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演变:汉字按照“图画文字”(象形字)甲骨文 篆书(大篆、小篆) 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2)特点:演变的总趋势是 。2、书法(1)阶段特征阶段艺术特点魏晋以前: 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审美功能魏晋时期开始: 兼具 功能和 功能,自觉创造书法美(2)主要代表楷书特点:笔画详备,结构 ,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 价值。发展:始于东汉, 完善, 步入盛世。代表:魏晋的钟繇、 ,唐朝的欧阳询、 、柳公权。草书特点: ,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 。发展: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以来,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代表:东晋的王羲之、 ,唐朝的张旭、 等。行书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 价值,又具 价值,雅俗共赏。发展: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代表:东晋的 、唐朝颜真卿、北宋 二、画中有诗1、先秦时期(1)远古:起源。彩陶画 是其中的杰作。(2)战国:从萌芽走向成熟。特点: ,线条流畅,色彩绚丽。代表:帛画 。2、秦汉时期(1)特点中国画又称国画,注重 ,追求“得意忘形”。 ,风格各异。(2)发展:秦汉以后的历代画家们,用 、墨和矿物颜料,在 、绢等材料上创作出大量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人物画、 和花鸟画。3、魏晋时期(1)特点:士大夫画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 ,提出“ ”,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2)代表:东晋画家 留下了女史箴图 等。4、元明清时期(1)特点:士大夫的 成就最为突出。文人画集文学、 、绘画及 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 ,讲究借物抒情,追求 。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 。三、京剧的出现1、戏曲的演变(1)起源:中国戏曲从原始的 发展而来。(2)出现专业艺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 。(3)推向成熟:元代, 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4)广为流传:明朝,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 ,流传甚广。(5)国粹:清朝形成新剧种 ,成为国粹。2、戏曲(1)形成乾隆末年,安徽的 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湖北 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 ”的局面。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 和 ,形成了京剧。(2)成熟同治、光绪年间,走向成熟,涌现出 、 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3)发展清朝时期,由北京走向 。 以来逐渐走向世界。3、地方戏曲:秦腔、 、川剧、 、黄梅戏等。【知识点拨】京剧有哪些艺术特色?【答案】(1)内容: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2)角色: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化妆都有一定的谱式。(3)表演艺术:唱、做、念、打结合(即综合性);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 【经典体验】1(2010福建文综卷,13)表2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 )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2(09安徽文综卷,14)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A.顾恺之 B.吴道子 C.张择端 D.郑板桥3(2008江苏,21题)法国历史学家雅克 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材料三 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自主探究】1、概述中国绘画的起源、演变及发展脉络。2、结合中国古代绘画发展的时代特征概括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 第 3课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教学目标】1、识记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2、了解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3、理解中国古代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和变化原因。4、归纳比较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特点,探究文学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重点难点】1、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的形成及其特点。2、难点:揭示文学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学的时代性。【自主学习】一、从诗经到唐诗1、诗经(1)地位: 末年,中国出现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 (2)内容:收录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 三部分。(3)特点:以 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 感强。(4)影响: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 。2、楚辞(1)含义: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 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2)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子参差不齐,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又称“ ”。(3)代表作: 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想象奇特,具有 风格,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无比热爱。3、汉赋(1)形成:汉朝时,文学家以 为基础,创造出 的综合文体汉赋。(2)特点: 华丽, 夸张, 丰富,表现出 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3)代表作:西汉 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张衡的 。4、唐诗(1)原因唐朝 与 的社会环境。 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2)特点:以五言、七言为主,讲究对仗工整、韵律。(3)发展概况盛唐诗人李白,后人称之为_,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可以称为是一位“_”。_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