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开启智慧的大门,步入知识的殿堂.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23321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开启智慧的大门,步入知识的殿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开启智慧的大门,步入知识的殿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开启智慧的大门,步入知识的殿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的基本内涵,认识历史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什么是历史?”、“为什么学习历史?”以及“怎样学习历史?”这些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学习到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历史学习方法,如历史比较法、阶级属性分析法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鲜活生动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学难点:本课是学生的第一节历史课,难点在于引起学生对历史的重视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克服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教学过程设计一、自我介绍(略)二、什么是历史?我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高中历史课,这是我们的第一节历史课,在这节课里我们不上新课内容,而是来一起再一起认识历史这一学科。对于“历史”这一词语我们并不陌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它的出现频率还挺高,比如“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剧”等等。现在同学们就来尝试给“历史”下一个定义。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学生众说纷纭:历史就是发生在过去的名人、大事;历史就是过去的政治活动和经验总结,等等。那么,现在电视上热播的电视剧汉武大帝、贞观长歌反映的是历史吗?发生在我们家里、个人身边的事也是历史吗?现代汉语词典对“历史”给了4种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如地球的历史,人类的历史。过去的事实,如这件事早已成为历史。过去事实的记载,如中国的二十四史。指历史学,即我们从初中就学的这门科学。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对“历史学”的解释是: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历史的定义是多样的,正如刚才同学们说到的,历史泛指一切发生过的事和存在过的人和物。历史包括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个部分,我们通常侧重于后者。所以我们可以给历史一个简短的定义:人类社会的历程。人类对自己足迹的记录和对记录的研究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的历史学,也就是历史科学。历史科学的特点是什么呢?它的特点是不仅追求历史的真实性,更注重对历史的总结和归纳,探索历史的规律,从而达到指导我们的现实行动的目的。我们现在学习的历史学科就是关于历史科学的一门学科。下面说说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区别:初中:是什么(时间、事件、人物等);高中:为什么(原因)、怎么样(影响、评价)、横向纵向关联等。因此,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我们的重点是历史的本质及其意义,当然历史的事件我们也要牢记,这是学好历史的关键,是出发点,是基础,是根本!三、为什么学历史?下面,作为高中第一堂课,我要强调一下学习历史的意义。每一门学科的老师都会跟你们说自己这门课是重要的。如果我是说历史是最重要的一门课,那样我就是太自我中心了,要知道,自我中心是一种属于童年的幼稚的思维方式。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高中历史的重要性跟初中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可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鄙视历史了。1、应试教育中的地位:首先,从应试教育的角度看,高中阶段面临着会考和高考这两关。其中,会考各门功课都要考,按成绩分出ABCE各档,这个成绩如何与高考选拔挂钩具体的还没有下文,但到时候总会有个说法这是肯定的。到时候数数你有几个A几个B,拦出一条杠杠来,作为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门槛,或者成为录取某类学校的主要依据,这些都说不准。所以,在各门学科之间,不能厚此薄彼,能学好的不要因为学习态度问题给耽搁了。根据我的体会,这里要提醒一句,有的同学开始时跟过去一样瞧不起历史,可是等他到高二文理分科时,这时才想起历史貌似一根救命稻草,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来不及了。总之,要未雨绸缪,要有备无患。这就像找对象,历史这个小姑娘本来是暗暗喜欢你的,可是你先前鄙视她,正眼都不愿瞧她一眼,她在角落头里暗自流泪,你也很漠然地不同情她,到时候当你一味追求的目标都落空了,再来找到她,你想她会没什么意见吗?2、素质教育中的意义:那么,历史学科具有怎样的魅力呢?这是一个素质教育的问题,让我们看看高中历史教育对我们素质的提高有什么意义。(1)打开国际视野。在全球化的时代,要有国际的视野。以当今全球文明分布而言,粗略地说有欧美的基督教世界、中东的伊斯兰教世界和远东的儒家世界这三大文明圈。譬如在中国的节日中,圣诞节终究不能取代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在我们心中的情结。如此,在经济全球化的鼓舞下,这个“地球村”里的文明冲突与融合的力度都在空前地膨胀。文明与文明之间,存在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漠视这个差异就可能带来傲慢与偏见。其中,文明与野蛮是有相对性的,各种禁忌也五花八门。因此,在这样的时代里,需要通过了解一些古今中外的历史,来促进文明相互的对话进而促进和谐世界的形成。如:文明与野蛮这本名著里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西方人的观念中对着人吐痰是一种侮辱人格的不文明行为,但是在太平洋土人那里这恰恰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小孩出生后还得经过一个将这个小孩从“动物”到“人”的身份转换(类似西方“洗礼”)的仪式,这个仪式就是由德高望重的长者对着小孩的面门连吐三痰。可见,这个吐痰,是神圣的、文明的,只有有资格的人才有资格吐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2)培养民族精神。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世界是平的,但世界并不太平。尤其是如果大家注意了近期的国际新闻,可以发现我们中国周边的形势还比较险恶。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强国,总是抱着打压潜在竞争对手的心态,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它把全球战略的重心调整到了远东和西太平洋地区,目的就是要防范和围堵中国,把中国的军事影响力困死在所谓“第一岛链”之内。北起蒙古,东有日本和韩国,联络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再加上印度和借助于“反恐”战争把军事基地渗透到中亚这个中国的“后院”在这种形势下,需要振奋中国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在这个意义上,当今中国那些贪官污吏就是民族的败类、历史的罪人,他们作为中国的“精英”、“栋梁”却在涣散民族精神!通过历史教育,感受中国古代的“辉煌”,反思近代以来中国所遭受的屈辱以及我们的先辈为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而走过的百折不挠、前赴后继的艰难历程,可以增强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感;通过历史教育,感受世界历史时代脉动,反思近代以来科技革命的浪潮以及现代性转型的历史进程,可以哺育我们这一代人的现代意识和公民意识。所以,今天通过高中历史教育所要培养的民族精神,既有情感的成分,也有理性的成分。这种民族精神,既不是德国希特勒时期那种狂热的祸害他人的国家主义,也不是义和团式的盲目排外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总之。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培养一代能以国际视野为前提、以实现国际正义与和平为目标、以维护民族正当利益为实质的中国人。(3)熏陶人文精神。简单地说,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人们求生存谋发展的历史。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实际上就是人性结构的展现及其在社会性层面上不断博弈的过程。这是我们阅读历史内容的基本的人文立场。四、如何学好历史:下面讲一下如何学好历史。1、学习态度要端正。首先是学习态度端正。上述那么多历史教育的意义,不是白说的。2、提高历史思维品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第二层意思,就是要有好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培根说:“历史使人明智”。但是,历史也可以使人弱智,先前那种死记硬背即“背多分”的学习方法,就是一种可以使人越读越弱智的方法。那么,历史何以使人明智呢?关键在于有没有历史思维品质:在广阔的历史视野中进行综合性、宏观性、辩证性思考的思维方式。在这里,我们可以列举常人认知倾向中的三个陷阱:第一种是“自我中心”,这是儿童的思维方式。自己是圆心,围绕一圈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就知道这些人跟自己的关系,但是搞不清楚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每个人都是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哪一天你克服了这种思维方式你就是走向成熟了。然而,就大多数成年人而言,这种自我中心的认知方式依然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如果说儿童时代是囿于生理的局限,那么成年时代则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自卫。每个人,爱己胜过爱别人,当遇到挫折时就会找许多客观原因为自己开脱,反之则往往把取得成功的功劳归集在自己的不凡。如此等等,所以“认识你自己”远比客观地认识别人和认识客观世界更难,因为这里面存在着心理因素的作怪。第二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被沉浸于眼前微观的东西,只“入其微”而不能“出其宏”。举个例子。写书的人,开写的时候心里是一个总体思路的,但是意思得一句话一句话地表达出来啊,这样他必须得布局一下,哪个先写哪个后写。但是作为读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每一页都弄得滚瓜烂熟,就是没能概括到作者的总体思路上去,这样就无以把握作者思想的真髓。第三种是“线型思维”,见风就是雨,一根筋式的因果推理。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视野狭窄,而且思维僵化。刚才说了,历史思维品质的要义是一种打开历史视野基础上的综合性、宏观性、辩证性思维。这样,他思考问题,是在多维度的参照中权衡的,是在网络状的多重结构中考量的。历史学家之间的分歧表现对这个历史事实的结构类型及其运作机制的看法不同,而他们这种分析问题的品质则是一样的。所以,历史学得好,不在于夸夸其谈,而在于深思熟虑。当人家都在踊跃发言的时候,他可能还在一边沉思;而当他一旦发言的时候,就是金口玉言。所以,历史学得好的人,气质是跟常人不一样的,他比较深沉,而由深沉走向深刻。事实上,单就高考导向而言,这几年上海市历史试卷中就在不断开发注重考查这种历史思维品质的题目类型。例如SOLO题、匹萨题。从这种题目的分值设置看,大致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史实的正确性。作为史论的史料支撑,其分值是偏低的。第二个层次是看你能把历史思维的触角能伸到哪个程度,在发散性思维中多视角地看问题。第三个是更高层次的思维品质,是看你进行综合性的概括与提炼功夫,有没有那种看问题的穿透力和洞察力。总之,只有那些学史有心得的人才能拿得到高分。3、拓展与研究。第三,说一下拓展性学习和研究型学习问题。就历史学科而言,历史事实本身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罗列;而历史研究,则是对这种历史事实的解读。刚才我说了,人类的活动归根到底是人性的表达,是人性在社会性层面上的展开。因此,这种对历史事实的解读,不仅要能够从宏观的角度予以把握,还要擅于吸收研究人和社会的相关学科理论作为分析的工具。就我个人体会而言,我认为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地理学、生命科学等对于历史研究具有突出的理论支撑价值。俗话说“文史不分家”,不过在我看来这仅仅是一种站在文学的立场上看历史的观点,文学对于历史的意义,既不及历史对于文学的意义,也不及上述学科对于历史的意义。可以这么说,当你在历史学习中开始萌生对上述学科的兴趣和需要的时候,就是你开始踏进历史研究殿堂的时候,到时候请你再到我这边来,我会给你作进一步的针对性指导和服务。1、预习教材,有的放矢。按照老师提前设计好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新闻记者教材(大字、小字、图片等,弄清是什么、还有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培养看书能力;分析教材,培养分析能力;理解教材,培养思维能力。把看不懂的地方圈点下来,下谭请教老师和同学,或自己查资料。2、认真听课,做好笔记。听老师讲课本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补充知识,可以记在课本相关处,也可以单独记在笔记本上。3、巩固知识,形成网络。要理解贯通课本主干知识(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制度等)、重要历史概念(如新民主主义革命、一因两制等)、历史结论等,深化拓展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如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历代表现、历史作用),加强相关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如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在不同社会制度中的应用),注意相关知识点间的比较(如郡县制与分封制、行省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掌握一些必要的记忆方法,如反复刺激记忆法、图示直观记忆法、比较记忆法、联系记忆法、问题记忆法、目录记忆法、及时复习法等。4、运用知识,强化训练。做适当的练习题(包括高考题),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并建立错题档案,课下复习时多看几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5、注意使用网络资源。一些重要历史知识和学术论文都可在网上找到,这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6、新闻记者人物传记。古往今来有许多重要历史人物,他们对历史的发展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如秦始皇、唐太宗、孙中山、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可在谭外多多新闻记者有关的传记,这样容易提高学习兴趣,深入理解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7、注意与政治、地理的联系,关注新闻热点。注意政史地的联系不仅仅是高考的需要,也是拓展思维的重要方法。对新闻热点的关注,则有利于学生活学活用,把历史与现实、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8、参加历史课处活动。如参加历史知识竞赛、参观历史展鉴、观看历史影片、参观博物馆、历史讲座进行历史人物画的临摹和创作等。还可以对家乡、家庭的变迁(衣、食、住、行等)进行研究,了解过去生活的艰难和今天的变化,激发勤奋学习、报效祖国与家乡的雄心壮志。中国古代朝代表朝代起讫年代都城都城今地开国君主夏朝约前2070-1600年安邑山西夏县禹商朝约前1600-1046年亳、殷河南商丘、安阳汤西周约前1046-771年镐京陕西西安周武王姬发春秋前770-476年洛邑(东周)河南洛阳周平王姬宜臼战国前475-221年洛邑(东周)河南洛阳周平王姬宜臼秦朝前221-206年咸阳陕西咸阳始皇帝嬴政西汉前202-公元8年长安陕西西安汉高祖刘邦东汉25-220年洛阳河南洛阳汉光武帝刘秀三国220280年魏洛阳、蜀汉成都、吴建业洛阳、成都、南京魏文帝曹丕、汉昭烈帝刘备、吴大帝孙权西晋265-316年洛阳河南洛阳晋武帝司马炎东晋317-420年建康江苏南京晋元帝司马睿南北朝420589年南朝建康、南京隋朝581-618年大兴长安陕西西安隋文帝杨坚唐朝618-907年长安陕西西安唐高祖李渊五代十国907-960年北宋960-1127年开封河南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南宋1127-1276年临安浙江杭州宋高宗赵构元朝1271-1368年大都北京元世祖忽必烈明朝1368-1644年北京北京明太祖朱元璋清朝16441912年北京北京皇太极中华民国1912-1949年南京南京袁世凯附:1、古代朝代沿革速记口诀: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民国再共和,代代往下传。2、清朝皇帝顺序:入关前的两帝,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后10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速记口诀:“顺康雍乾嘉道咸,同治光绪宣统三”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标内容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要求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学习要求知道周朝的建立;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发展要求了解“家天下”制度的开始。说明启继承禹的地位表明“家天下”制度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政治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周王朝的主要政治制度,维护了当时周王朝的统治,也突出反映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突出标志”和“商朝的政治特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习要求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发展要求知道秦朝的“三公九卿”制。说明学生在学习时应依据“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这条主线,把握这一课的学习深度和广度。“朝议制度”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习要求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列举汉代州的设置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发展要求知道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说明本课知识点较多,主要是通过学习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些史实,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法令出一”一目和“中央监察机构”等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习要求了解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及演变,了解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及评价。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发展要求认识从专制到民主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说明本课是这一专题的最后一课,因此除了学习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的一些主要新变化之外,还可以对本专题作总结性的学习,如归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含义,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等。“清朝的边疆政策”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会考标准知 识 条 目考试要求合格优秀 一、古代中国的政度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ab bc 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秦的统一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aabb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汉朝州刺史的设置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aaac aabd 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清朝的军机处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aabbcc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目标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宗法制与今天“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祭祖与修谱等现象的联系。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难点宗法制度内容及其与分封制、礼乐制度关系的理解。距今大约五千年前,国家出现,我国开始具备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在夏商政治制度建立与发展的基础上,西周形成了一整套以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为特征的中央到地方的管理体系。教师向学生提供 “古代中国朝代沿革表”,帮助他们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以此作为时间坐标,为政治史的学习打下基础。“早期政治制度”中“早期”的含义指的是“先秦时期”,实际指的是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有了国家才有政治。一、夏商的政治形式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推选首领注重的是“贤”与“能”,夏部落的大禹因治水有功,威望较高,根据禅让制,舜到了晚年,传位于禹。到禹时,夏部落逐渐强大,其权力也越来越大,最终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在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即位,确立了王位世袭制。世袭制就是(财产、爵位等)父子相传、兄终弟及。世袭制开始了一种私有制“家天下”,标志着我国过渡到奴隶社会。我们可以看到夏商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有二,一是实行王位世袭制,二是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是传承的,夏商的王位世袭制及地方的管理制度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的影响。二、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实行分封制。那么,何谓“分封制”呢?1、分封制分封目的: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特点: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影响: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一分为二)崩溃:西周建立春秋时,名存实亡(周天子势力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战国时,被郡县制取代。2、宗法制我们刚才讲分封制,但具体哪些人受封,哪些人继承王位呢?是否任何人都可以受封?受封的对象与周天子之间主要是靠什么联系在一起的?(血缘)这就涉及到西周的另一种制度宗法制。含义:由尊祖敬宗而来,源于父系家长制,宗族子孙传承和分配财产和土地及政权的制度,形成世卿世禄。它以血缘为纽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初年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母贵)不以长”的传统。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尊贵,也被称为宗子。凡是嫡长子承位可奉祀始祖的都被称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正妻(大老婆)生的儿子称为嫡子,其他妻室生的称为庶子,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称为嫡长子。目的:巩固等级森严,尊卑有序的秩序特点:嫡长子继承制;血缘与政治结合体系:大宗、小宗(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分封制下又有大宗和小宗之别。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又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大宗和小宗的划分,明确了下级贵族臣服于上级贵族、全体贵族服从于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作用: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维护贵族集团的世代利益稳固内部统治)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在家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严格等级,家国一体、互为表里。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你能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分析一下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吗?探究思路和方向:1.“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祭祖与修谱等现象;2.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3.任人唯亲、唯上是从的作风;4.干部职务终身制。积极作用是亲情浓厚,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民族凝聚力。消极影响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缺乏普世的博爱及平等意识,这与现代的民主和法制意识有些违背。【总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原始社会其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血缘关系,所以在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这种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这也正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概括)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作业:随堂练习教后记: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目标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宗法制与今天“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祭祖与修谱等现象的联系。3.结合秦的统一认识现代祖国统一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理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及其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作用。教学难点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六王毕,四海一” 秦疆域统一 皇权至高无上秦汉政治 秦的官僚机构(中央) 秦制度统一 “大一统” 海内为郡县(地方) 挟书律 秦思想统一秦汉政治特点:走向“大一统”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一、“六王毕,四海一”“大一统”地理格局的形成过程:灭六国:秦始皇于公元前230221年间,先后灭掉赵、燕、魏、楚、齐等国,完成统一大业。对外扩展向北: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后又占高阙、阴山。修直道、长城与边防军相匹配,形成有效的国防体系向南:修灵渠,平岭南,在岭南置郡西南: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作用:秦朝的统一,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大一统”政体的形成1、地方:郡县制机构:郡(郡守、郡尉、监御使)县/道(少数民族)乡里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基础不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员性质和待遇不同)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与中央关系及影响不同)分封制是贵族政治,郡县制是官僚政治。(性质不同)意义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并力图消灭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2、中央(1)皇帝制度皇权独尊: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皇权终身:“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位世袭:“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2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左、右丞相:“百官之首”、全国政务;御史大夫(副丞相):律令图籍、监察百官(位低权重);太尉:军务(虚有其位)特色:三权分立、位高权重、内外兼管、不得世袭、军权皇控九卿:负责各重要部门的具体事务,不过实际职官之数并不止干九个,主要有:奉常(汉代定名为太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郎中令(汉代定名为光禄勋),主管宫廷戍卫和皇帝的侍从警卫;卫尉,主管宫门屯卫;太仆,主管宫廷车马;廷尉,主管司法;典客(汉代定名为大鸿肿),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主管皇室事务;治粟内史(汉代定名为大司农),主管国家财政;少府,主管皇室财政。此外,还有与以上地位完全相当或稍次的列卿,如中尉(汉代定名为执金吾),主管京师治安;将作少府(汉代定名为将作大匠),主管宫廷修建等。“三公”和“九卿”采用“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为君主专制服务。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 分工严密,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无法独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第二,充分体现“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郎中令等官职是为皇室专设,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还设置宦官小结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作业:随堂练习教后记: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和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教学重点掌握历代专制主义王朝权力愈益集中的特点,了解这一现象和中国政治形态历史演进的关系。教学难点: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1.皇权确立后不断加强,君主主宰国家的一切大权。相权被不断分割,且权利日益削弱,对皇权的威胁也日趋减弱。2.历代王朝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一、君权与相权1.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并最终废除。2.皇权对相权削弱的历程朝代相权变化启示秦朝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政,权力很大。说明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知道废除,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汉朝初继承秦制,但两汉初丞相权力比秦朝丞相权力大。汉初任用功臣为相,丞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实际上是朝廷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集决策、司法和行政于一身,这样导致丞相与帝王之间在处理国家政事上常发生矛盾。(刘邦和萧何)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提拔“布衣”为相;设置“中朝”与“外朝”对抗。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将相权一分为三。宋朝有中书门下的设置,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分散宰相权力,又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废除丞相制度。(朱元璋废丞相的史实)3.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1)内阁制度的形成原因:相权的存在制约了皇权的集中和君主专制的加强。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造成了皇帝政务繁多。宰相的评价:积极作用: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消极作用:相权过大,威胁君权,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动荡。时期名称职权特点明太祖时期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明宣宗以后可以“票拟”对奏疏的处理意见地位变得更加重要首辅权压群臣,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内阁制的设立反映了反映了明朝专制统治加强,政治制度的逐步成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等。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2)清朝的军机处原因:直接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根本目的:加强专制统治,巩固清朝政权。军机处:是作为清代最重要、存在时间最长的中央最高辅弼机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成为凌驾于内阁之上的真正的国家政务中心。军机处的具体职掌主要是:军机大臣只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撰拟谕旨和处理奏摺;议大政,议后提出处理意见,奏报皇帝裁夺;谳大狱,参与重大案件审拟;参与对重要官员的任免和考核;随侍皇帝出巡,奉旨出京查办事件等。权力所及,均系朝廷军政大事)。影响:简化手续、行事快捷、提高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二、选官制度1.选官制度的沿革历史时期选官制度选官标准先秦时期世官制血统、出身(俗语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察举制德行、才能(如三国时期的曹操就是举孝廉)隋唐至明清时期科举制考试成绩秦汉与隋唐选拔官员的方式不尽相同,前者实行推举制,后者实行考试方法。想一想,哪种方式更有利于公正、公平地选拔真正的人才?为什么?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2.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自唐代完善的科举制度,起了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选举用人权,集中于中央,加强了皇权;二是选官的范围比过去广泛了一些。不仅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基础,而且大大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同时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封建的选士任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性。具体说来:积极作用:(1)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2)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士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3)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4)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5)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消极作用:(1)科举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选拔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2)科举制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3)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4)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5)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三、监察制度(略)四、中央与地方1、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沿革时代地方行政体制秦汉郡、县(道)二级制唐道、州(郡、府)、县三级制宋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元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制行省制: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瑚,后来发展成为地方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区的规模,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琉球(今台湾)。小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和不断加强,反映了我国封建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过程。这一制度一方面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加强了对人民的封建奴役和剥削。作业:随堂练习教后记: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专制时代晚期封建王朝建立的内阁和军机处的历史知识;了解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重大措施,理解其边疆政策的现实意义;初步了解中国近代时期晚清王朝所做的一些政治改革。过程与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和本节各种图文资料进行综合思考和分析,学会从宏观上理解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脉络;结合现实问题学习历史,通过学习历史以正确对待现实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体会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君主专制政体的恶劣影响及由此造成的中国社会落后,产生认识和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历史的强烈欲望教学重点:明清王朝专制制度的措施教学难点:明清王朝专制制度的影响一、内阁制度的形成1、废除丞相制度目的:防止宰相专权,加强君主专制影响:消除了皇权与相权间矛盾, 但造成政务集中繁杂。2、内阁的创立与发展3、司礼监太监牵制内阁导致明代政治黑暗二、军机处原因:直接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根本目的:加强专制统治,巩固清朝政权。军机处:是作为清代最重要、存在时间最长的中央最高辅弼机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成为凌驾于内阁之上的真正的国家政务中心。军机处的具体职掌主要是:军机大臣只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撰拟谕旨和处理奏摺;议大政,议后提出处理意见,奏报皇帝裁夺;谳大狱,参与重大案件审拟;参与对重要官员的任免和考核;随侍皇帝出巡,奉旨出京查办事件等。权力所及,均系朝廷军政大事)。影响:简化手续、行事快捷、提高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全面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1、内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君主专制是指决策的方式,中央集权是指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人独断。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二者相辅相成,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前者是后者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群住个人的权威。皇权至高无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2、产生根源/两大基础理论基础:法家思想。另一方面,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经济基础:封建小农经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既是封建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因为分散的自然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生产的发展。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生产力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就得到了巩固3、发展演变战国形成、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明清强化并渐趋衰弱。4、发展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地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三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5、两对矛盾(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2)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的矛盾: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6、构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军事制度、选官制度、法律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7、评价(1)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 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2)消极影响: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在中国迈向近代社会进程中的历史危害尤为严重。评价这一历史现象时,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辩证地分析和探讨,不能一概而论,从而对君主专制制度做出科学地全面地认识和评价。作业:随堂练习教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