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山香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9316216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2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山香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4山香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14山香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一部分 教育学 1 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是传承文化 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指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 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育人性 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有 永恒性 历史性 继承性 长期性 相对独立性 生产性 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 体现神或人的意志 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朱熹 生物起源说 动物的本能 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法 利托尔诺和 英 沛西 能 心理起源说 儿童对成人的模仿 美 孟禄 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社会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教育影响 教育的功能 按作用的对象 个体发展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 按作用的方向 正向功能 负向功能 按作用呈现的形式 显性功能 隐性功能 教育的发展历程 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 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 西周 中国古代 六艺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西汉时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建议 隋唐 六学 国子学 太学 四门学 律学 书学 算学 宋 清 教育内容 四书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五经 诗 书 礼 易 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明代以后 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 书吏 学校 以僧为师 以吏 书 为师 便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西欧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 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育内容 七艺 包括 三科 文法 修辞 辩证法 四学 算术 几何 天文 音乐 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 以 人 为中心的教育 代表人物 意 维多利诺 尼德兰 埃拉斯莫斯 伊拉斯谟 法 拉伯雷和蒙田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近代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 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 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0C 后期 教育的终身化 法 保罗 朗格 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全球化 教育信息化 教育具有科学性 2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2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论语 孟子 老子 庄子 大学 朱熹 四书集注 王守仁 传习录 韩愈 师说 柏拉图 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昆体良 论演说家的教育 雄辩术原理 孔子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学思结合 启发诱导 温故知新 孟子 性善论 教育的目的在于 明人论 荀子 性恶论 教育的作用是 化性起伪 墨翟 兼爱 非攻 道家 主张 绝学 和 愚民 认为 绝学无忧 道法自然 学记 收入 礼记 是中国也是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教育专著 教学相长 尊师重道 藏息相辅 豫时孙摩 启发诱导 长善救失 学不躐等 教育研遵循学生心理发 展特点 循序渐进 苏格拉底 雄辩和问答法 助产术 产婆术 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 自己得出结论 柏拉图 教育是国家的事业 培养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 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 教育遵循自然 注意儿童心理 进行分阶段教育 昆体良 古罗马教学法大师 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论 雄 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对班级授课进行一些阐述 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名独立的学科 提出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 教育著作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洛克 教育漫话 卢梭 爱弥儿 裴斯泰洛齐 林哈德与葛笃德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福禄贝尔 人的教育 斯宾塞 教育论 乌申斯基 人是教育的对象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提出了 泛智教育 思想 探讨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教育适应自然 班级授课制 教 育原则 直观性 系统性 量力性 巩固性 自觉性 卢梭 爱弥儿 坚定的 性善论 者 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 归于自然 被誉为 教育上的哥白尼 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 康德 康德论教育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先后四次在歌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 是最早在大学开设 教 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裴斯泰洛齐 林哈德与葛笃德 明确提出 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的口号 对于推动教育活动的科学化及教育学的诞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洛克 教育漫话 反对天赋观念 提出了 白板说 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 十分之九都是由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 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 现代教育学之父 或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 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同时 被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主要观点 a 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 b 教育目的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c 教育学教学原则 在西方教学史上 第一次提出了 教育性教学 的概念 d 教学四阶段论 即 明了 联合 联想 系统 方法 3 在西方 通常把他的教育思想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教师 知识 课堂三中心 斯宾塞的 教育论 提出了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 这一著名论断 重视实科教育 可以说是近代科学教育的先锋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 提出了 儿童中心 学生中心 经验中心 活动中心 论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论教育的目的 从 教育即生活 引出 教育无目的论 从做中学 五个步骤 创设疑难情境 确定疑难所在 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 推断那个假设能解决 这个困难 验证这个假设 20C 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主要流派 实验教育学 19C 末 20C 初 德 梅伊曼和拉伊 实验教育学纲要 实验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 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 19C 末出现于德 狄尔泰 斯普朗格 利特 主要代表作 关于普遍妥当的 教育学的可能 教育与文化 实用主义教育学 19C 末 20C 初兴起于美 杜威 克伯屈 民主主义与教育 经验与教育 设计教学法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1939 凯洛夫 教育学 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我国杨贤以李浩吾化名出版 新教育大纲 1930 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批判教育学 兴起于 20C70 年代 美 鲍尔斯 金蒂斯 阿普尔 法 布厄迪尔 主要代表作 资本主义美国 的学校教育 教育与权力 教育 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当代教育理论的新发展 布鲁纳 赞科夫 瓦 根舍因 赞科夫 教学与发展 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大原则 即高难度 高速度 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 理解教学过程 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布鲁纳 教育过程 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 瓦 根舍因 德 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 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儿童 阐述了他的和谐教育思想 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 德国 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 教育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 20C60 年代 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 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 经推算 美国 1929 1957 年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 33 4 校园文化 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 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 信仰 态度 作风和行为 准则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 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 主要特征 互动性 渗透性 传承性 5 个体身心发展 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 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认识过程中 不断发生的变化 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动因 内发论 遗传决定论 代表人物 孟子 弗洛伊德 威尔逊 高尔顿 格塞尔 霍尔等 格塞尔 美 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霍尔认为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 他认为个性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 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 复演说 外铄论 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 荀子 洛克 华生等 4 荀子 今人生性 生而有好利焉 顺是 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洛克提出 白板说 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 它本身没有内容 可以任意涂抹 华生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 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 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共同作用论 主要影响因素 遗传 用进废退 获得性遗传 说明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格塞尔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证明了他的 成熟势力说 环境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 教育 学校教育 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 论又是错误的 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 被动的 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规律 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 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的过程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证明了这一点 阶段性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和任务 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同一方面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和不同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 关键期 敏感期 最佳期 是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 互补性 包括生理与生理之间的互补和生理与心理之间的互补 个别差异性 性别差异 不同个体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之间的差异 不同个体不同方面存在差异 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 遵循该规律的教育要求 顺 遵循量力性原则 循序渐进地施教 揠苗助长 陵节而施的做法都是违背该原则的 阶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而不能搞 一刀切 不 把握施教的关键期或最佳期 视时而教 及时而教 互 长善救失 扬长避短 个 因材施教 6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 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教育目的作用 功能 导向 激励 评价 调控 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主要标准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 国家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 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有关理论 个人本位论 孟子 卢梭 裴斯泰洛奇 福禄贝尔 马利坦 赫钦斯 奈勒 马斯洛 萨特等 社会本位论 荀子 赫尔巴特 涂尔干 纳托普 凯兴斯泰纳 孔德 巴格莱等 1957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第一个教育方针 1985 教育体制改革 1995 规定教育要 培养德 智 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 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 力的统一 2 要求学生在德 智 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 适应时代要求 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5 4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7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双基 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技能 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包括观察力 想象力 思维力 记忆力和注意力 其中思维能力是决 定性的因素 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蔡元培于 1912 年最早提出美育 并主张 以美育代宗教 美育的任务 1 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 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 2 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1 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 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2 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8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意义 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提高综合国力 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 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改变教育观念 转变学生观 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9 教育制度 广义是指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是指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旧中国 1902 壬寅学制 未实行 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 是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 个现代学制 1903 癸卯学制 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 是中国第 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 1912 壬子癸丑学制 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 第一次规定 了男女同校 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1922 壬戌学制 留美派主持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又称 新 学制 六三三学制 新中国 1951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1958 学制改革 1985 颁布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3 颁布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1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教育部 2003 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 育人为本 改革创新 促进公平 提高质量 2020 战略目标 两基本 一进入 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全国行列 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 双轨学制 单轨学制 分支型学制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 清朝末年的 废科举 兴学校 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非制度化教育 理想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10 教师 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 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6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 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使 命 11 独立的教师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现而产生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以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现为标志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传道者 角色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授业 解惑 角色 知识传授者 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示范者角色 榜 样 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组织者和管理者 角色 家长代理人 父母 和 朋友 知己 的角色 研究者 角色和 学习者 学者 角色 12 教师劳动的特点 1 复杂性 创造性 2 时间上的连续性 空间的广延性 3 长期性 间接性 4 主体性 示范性 教师的职业素养 职业道德素养 知识素养 能力素养 职业心理健康 职 对待事业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 对待集体 团结协作 对待自己 为人师表 良好的道德素养 知 政治理论修养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本体性知识 广博的学科文化知识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条件性知识 丰富的实践知识 能 语言表达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较高的教育机 智 职 高尚的师德 愉悦的情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 健康的人格 13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客体 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是发展中的人 14 现代学生观 1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a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b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c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d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 学生是独特的人 a 学生是完整的人 b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c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 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b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c 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15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 最重要的关系 师生关系的内容 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 系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 1 尊师爱生 2 民主平等 3 教学相长 4 心理相容 从根本上说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16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课程类型 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按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按课程设计 开发和管理主体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学校 校本 课程 按课程的呈现方式 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 课程即学习经验是杜威的课程观 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数外等课程属于学科课程 教育即生活 从做中学 体现活动课程理论 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的课程是必修课程 隐性课程 一词 杰克逊 1968 班级生活 首先提出 7 17 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儿童 活动中心课程理论 美 杜威 基本主张 经验论 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年滚轮 主动作业论 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布鲁纳 与活动课程理论相对立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巴格莱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赫钦斯 社会主义课程理论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 布拉梅尔德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车里霍尔姆斯 多尔 18 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9 目前在我国 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教材三部分组成 20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 件 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 学科设置 学科顺序 课时分配 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21 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 强制性 普遍性 免费性 22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 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是课程计划的分 学科展开 课程标准的结构 前言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附录 23 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理论联系实际 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 系 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24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2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 26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 27 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目标模式 美 泰勒 泰勒原理可以概括为 目标 内容 方法 评价 即 1 确定课程目标 2 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经验 3 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经验 4 根 据目标评价课程 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 28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29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 特别应该关注的课程资源是教师 学生和教学过程 30 被称为 当代课程评价之父 的教育家是泰勒 31 教材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 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2 课程的纵向结构有两种形式 直线型课程结构和螺旋式课程结构 33 CIPP 评价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背景评价 输入评价 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 34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35 教学的本质 是一种特殊的认识 交往和实践活动程 教学的特点 1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 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3 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4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 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 教学为主 全面安排 的原则 教学的基本任务 1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 发展学生的智力 体力和创造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5 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36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 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任务的需要 实 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8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以认识活动为基础 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基本特点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间接性规律 2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双边性规律 3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发展性规律 4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教育性规律 37 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 赫尔巴特 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38 教学的基本阶段 1 激发学习动机 2 感知教材 形成表象 3 理解教材 形成概念 这是中心环节 4 巩固知识 5 运用知识 形成技能技巧 6 检查知识 39 教学原则是根据对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 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1 思想性 教育性 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2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 直观性原则 4 启发性原则 5 循序渐进原则 6 巩固性原则 7 因材施教原则 8 量力性原则 40 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注入式和启发式 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 反对注入式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 41 常用的教学方法 1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 2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 参观法 3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 实验法 实习作业法 实践活动法 4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发现法 5 以情感陶冶 体验 为主的教学方法 欣赏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 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教学目标 42 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最早论述班级授课制 并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的是夸美纽斯 我国最早的班级授课制 清政府 1862 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43 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交流 协作和表达的能力 44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备课 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设计教法 前提 2 上课 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 环节 3 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4 课外辅导 5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常用方式 平时考查 考试 45 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 1 教学目标明确 2 教学内容准确 突出重点 难点 抓住关键 3 教学结构合 理 上课有高度计划性 组织性 效率高 效果好 4 教学方法恰当 5 讲究教学艺术 6 板书有序 7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最根本的要求 46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 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以价值上的判断 即对 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 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教学评价的功能 作用 诊断教学问题 提供反馈信息 调控教学方向 检验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按教学评价的作用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 终 结性评价 按评价采用的标准 相对性评价 绝对性评价 个体差异评价 按评价主体 外部评价 内部评价 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 发展性 整体性 指导性 47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教学模式有 探究式教学 教学的基本程序是 问题 假设 推理 验证 总结提高 抛锚式教学 教学基本环节有 创设情境 确定问题 自主学习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范例式教学 德 瓦 根舍因提出 教学的基本过程是 范例性地阐明 个 案 范例性地 类 案 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原理 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规律原理的运用训练 自学 指导式 目标 导控式 传递 接受式 基本教学程序是 复习旧课 激发学习动机 讲授新课 巩固练习 检查 评价 间隔性复习 9 问题 探究式 48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体现的是知行合一的教学原则 49 道尔顿制 柏克赫斯特创建 导生制 贝尔 兰喀斯特制 英 贝尔 兰喀斯 班级授课制 夸美纽斯 50 课的类型 即课的分类 的划分根据是该节课的教学任务 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 51 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 52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直观手段可分为三类 实物直观 模像直观 言语直观 53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54 双基 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55 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包括观察力 想象力 思维力 记忆力和注意力 其中思维能力是决 定性的因素 56 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57 蔡元培于 1912 年最早提出美育 并主张 以美育代宗教 58 美育的任务 1 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 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 2 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 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59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1 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 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2 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60 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 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 国家 社会 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 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义务教育的特点 强迫与免费 普及与基础 民族性与公共性 61 德育教育一般包括 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中心任务 62 德育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 理想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自觉纪律教 育 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 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63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 情 意 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知 情 意 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 以知为开端 以行为终结 教师应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持之以恒 导之以行 2 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 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 反复的 逐步提高的过程 64 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65 德育原则 1 导向性原则 2 疏导原则 3 因材施教原则 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4 知行统一原则 5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6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7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 结合的原则 8 依靠积极因素 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9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66 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67 德育模式 认知模式 皮亚杰提出 体谅模式 彼得 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 社会模仿模式 班杜拉创立 价值澄清模式 拉斯 哈明 西蒙等人 68 德育的途径 1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思想品德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 其它学科教学是最经常 最 基本途径 2 社会实践活动 3 课外 校外活动 4 共青团 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 校会 班会 周会 晨会 时事政策的学习 6 班主任工作 69 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理教育法 榜样示范法 陶冶教育法 实际锻炼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 品德评价法 10 角色扮演法 合作学习法 70 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 德育目标 德育内容 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71 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开展社区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建立德育基地 创办业余党校 72 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是道德行为 73 升学就业指导教育重在指导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 认识社会发展形势与需求的基础上 做出自我发展的正 确选择 74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 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制分级而形成的 有固定人数的基本 教育单位 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75 文艺复兴时期率先使用 班级 一词的著名教育家是埃拉斯莫斯 76 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它是班主任和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 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 带领全 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 组织 协调 控制 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77 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班级组织建设 班级制度管理 班级教学管理 班级活动管理 78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常用的班级管理模式有 常规管理 平行管理 民主管理 目标管理 常规管理 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平行管理 是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 民主管理 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目标管理 美 德鲁克提出 79 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 80 班级管理的功能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提高学习效率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 形成良好的班风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 学会自治治理 81 班集体 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 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关系交往为特 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82 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 共同的奋斗目标 83 班集体的形成和培养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84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是学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 85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是 班集体的设计者 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86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权威型 民主型 放任型 87 班主任工作的任务 首要任务 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中心任务 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88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 前提和基础 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 中心环节 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学习指导 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 生活管理 组织课外 校外活动和指导 课余生活 建立学生档案 操行评定 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个别教育工作 班会活动的组织 偶发事 件的处理 89 班主任的基本素质 心理素质 道德素质 知识素质 能力素质 90 课外 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 利用课余时间 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91 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工作的关系 育是学的延续和补充 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学和育可以互相取代 学 和育可以互相补充 92 课外 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 学科活动 科技活动 文学艺术活动 体育活动 社会公益 活动 课外阅读活动 93 课外 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 群众性活动 小组活动 个别活动 94 课外 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 自愿性 自主性 灵活性 实践性 广泛性 11 95 学校教学工作是教育学生的基本途径 课外 校外教育也是教育学生的主要途径 二者缺一不可 96 课外 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1 要有明确的目的 2 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 形式要多样化 更富有吸引力 3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4 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97 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和谐的家庭环境 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 统一 理解和尊重孩子 家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 养 98 学校 家庭 社会三结合教 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99 如何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访问 建立通讯联系 定时举行家长会 组织家长委员会 举办家长学校 100 课外活动的主体活动是学科活动 101 五小活动 指小发明 小创造 小制作 小实验 小论文 102 教育研究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 运用科学的方法 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 搜集 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 以 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103 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 包括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 教育问题具有以下特点 复杂性 两难性 开放 性 整合性 扩散性 104 教育研究的特点 客观性 科学性 系统性 综合性 可验证性 105 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伦理原则 106 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1 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可以使课程 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 3 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4 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增强教师职业的价值感 和尊严感 5 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 107 教育研究的意义 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108 教育研究发展趋势 研究背景的现场化 多种教育理论流派的形成导致教育研究方法的统一性与多元性 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的移植 关注教育研究的价值标准 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109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选择研究课题 查阅文献资料 制定研究计划 收集研究资料 分析研究资料 撰 写研究报告 研究计划是研究实施的蓝图 在教育研究过程中 文献检索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贯穿研究的全过程 110 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 质的研究法 叙事研究 观察法 调查法 实验法 调查研究中最基本 使用最广泛的方法是问卷法 第二部分 心理学 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它包括 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2 心理过程 1 认知过程 感觉 知觉 记忆 思维 想象 2 情绪情感过程 情绪 情感 3 意志过程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3 个性心理 1 个性心理倾向性 需要 动机 信念 理想 价值观 世界观等 2 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 性格 气质 4 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的心理的实质 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5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反射 6 巴普洛夫 第一信号活动 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望梅生津 人和动物共有 第二信号活动 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谈虎色变 望梅止渴 人类特有的 7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 构造主义心理学 12 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 创始人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他主张用实验的方 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 因此 他的流派被称 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 机能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末 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 该学派强调心理学要研究意识的功能 因而被称为 机 能主义心理学 三 行为主义心理学 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 1913 年创立 并在世界各国产生很大反响 华生认为 意识是玄妙的不可捉摸的 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 而应该研究可观察的行为 主张行为是 刺激 反应 的联结 因此他的流派被称为 行 为主义心理学 四 格式塔心理学 完形心理学 1912 年诞生于德国 首创人是韦特海默 代表人物有苛勒 考夫卡 格式塔 是从德文而来 意思是完形 或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强调从事物的整体来研究心理 五 精神分析学派 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 1900 年创立 他提出要用精神分析的方法 自由联想 释梦 来寻找病人 疾病的根源 重视无意识研究 六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 20 世纪 50 60 年代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思想运动 主要代表人 物有马斯洛 罗杰斯等 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机械的环境决定论 又反对精神 分析学 心理学的第二势力 本能的生物还原论 故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 人与 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 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 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 强调这是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 的出发点 七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中新兴的一种思潮 早期的认知心理学是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 20 世纪 20 30 年代 皮亚杰建立了 发生认识论 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于 1967 年发 表了 认知心理学 一书 从计算机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 认为要了解人的行为 必须 研究它的内部心理活动 重视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 简而言之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知识的获得 贮存 提取和应用的过程 8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点 指向性 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 保持功能 调节和监督功能 9 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 指没有预定目的 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窗外的歌声 有意注意 随意注意 指有预定目的 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学习 听课 有意后注意 随意后注意 指有预定目的 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盲打 织毛衣不用看 三者关系 紧密联系 协同活动 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 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意注 意 10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一 注意的广度 也叫注意的范围 是指在同一时间内 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数量越大 注 意的广度越大 影响因素 1 被知觉对象的特点 2 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 3 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 识 二 注意的稳定性 是指把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的长短特性 时间越长 稳定性越高 影响因素 1 注意对象的特点 2 有无坚定目的 3 个人的主观状态 三 注意的分配 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分配的条件 1 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 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 2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 13 3 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如自弹自唱 边歌边舞等 四 注意的转移 是根据新的任务 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 动的现象 影响因素 1 原来注意的强度 2 新的注意的对象的特点 3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4 已有的习惯 11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 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 教学内容力求新颖 丰富 心理学研究表明 注意维持在单调贫乏的内容上的时间是短暂的 而新颖 丰富的内容却能保持相当 长久的注意 二 教学方法力求多样 富于变化 三 善于组织学生注意 妥善处理偶发事件 四 安排好教学环境 防止学生分心 二 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 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注意的规律表明 个体注意的目的 任务越清楚 学习意志就越坚强 就越能引起有意注意 越能 在学习中排除各种困难和干扰 有意注意就越集中 二 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要严格而适当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要求 如对课前预习 课堂纪律 课后作业 实际操作的要求 既要 严格也要适当 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 但又不是轻而易举的 要求太高 学生易失去信心 要求太低 学生又 不会重视 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注意的集中 三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 四 组织学生实际操作 五 利用间接兴趣 三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交替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经常转化交替的 这两种注意的相互交替 使注意能 长时间地保持集中 教学中 学生如完全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 易产生疲劳和注意的涣散 从而难以长时间地坚持学习 但学生也不能单凭无意注意来学习 因为任何学科的内容不可能都是有趣和吸引人的 必须通过有意注意来协 调活动 才能完成好学习任务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 12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3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14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肤觉 内部感觉 机体觉 平衡觉 运动觉 15 知觉的种类 1 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 包括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 深度知觉及方位知觉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 时间长短 顺序性 先后 和周期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置移动的反映 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似动知觉的主要形式有 动景运动 诱发运动 自主运动 运动后效 16 知觉的基本特性 选择性 理解性 整体性 恒常性 17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1 区别 1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 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 整体的反映 2 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 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 14 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 而知觉则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 它的产生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物体的各种属性加以综 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 处处表现出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3 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来看 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而知觉比感觉复杂 它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 2 共同点 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 属于认识的低级 感性 阶段 3 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知觉的基础 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18 生物钟现象 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 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 生物钟 的机制 19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分为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阈限 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 感受性高 则感觉阈限低 反之 感受性低 则感觉阈限高 20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叫绝对感觉阈限 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叫绝对感受性 21 一般而言 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2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它包括识记 保持 再现 再认或回忆 三个基本环节 从信息加 工来看 即对输入信息的编码 储存 提取的过程 23 记忆的品质 敏捷性 持久性 准确性 准备性 准备性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它使人能及时 迅速 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 的知识经验 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24 记忆的分类 1 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1 感觉记忆 0 25 2 秒钟之间 时间极短 容量较大 形象鲜明 信息原始 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2 短时记忆 1 分钟以内 时间很短 容量有限 7 2 组块 意识清晰 操作性强 易受干扰 3 长时记忆 1 分钟以上 容量无限 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2 根据内容与对象分 形象记忆 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 动作记忆 25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 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26 遗忘 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者错误地恢复和提取 27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 其趋势是先快后慢 先多后少 呈负加速 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了 28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 学习材料的性质 2 识记材料的性质和学习程度 3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 识记的方法 5 时间 因素 6 情绪和动机 29 防止遗忘的方法 复习 1 及时复习 2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 复习方法多样化 5 运用多种 感官参与学习 6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7 掌握复习的量 30 瞬时记忆 又称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 编码方式 图像记忆 1s 左右 声像记忆 1s 4s 短时记忆 又称工作记忆 编码方式 听觉编码 主 视觉编码 长时记忆 又称永久性记忆 以意义编码为主 意义编码有两种形式 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 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两种不同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31 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1 明确记忆目的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 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 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 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 重视 复习方法 防止知识遗忘 15 32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 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33 表象的分类 1 从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来划分 视觉表象 如想起母亲的笑脸 听觉表象 如想起吉他的声音 运动表象 如想起舞蹈动作 2 从表象创造程度的不同来划分 记忆表象 如想起朋友的音容相貌 想象表象 从未经历过或世界上还不存在 34 表象的特征 直观性 概括性 可操作性 36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创造 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 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 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37 想象的种类 1 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 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2 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幻想 理想 空想 3 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38 想象的功能 预见功能 补充功能 替代功能 调节功能 39 想象的品质 主动性 丰富性 生动性 现实性 新颖性 深刻性 40 想象与表象的区别 1 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 2 想象是新形象的创造 所以属于思维的范畴 表象并没有创造出新的形象 因此属于记忆的范畴 41 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 示意早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Eg 在看小说时 脑中产生出小说描写的场景 条件 1 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准备 2 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 鲜明 生动 3 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42 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 任务 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 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Eg 作家塑造出小说人物 工程师创造出新的机器 舞蹈者编排出新的舞蹈 条件 1 强烈的创造愿望 2 丰富的表象储备 3 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4 原型启发 5 积极的思维活动 6 灵 感的作用 此外 还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高水平的表象改造能力 丰富的情绪生活 正确的理想和世界观 43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 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 结合学科教学 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44 语言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符号 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 45 言语的种类 言语通常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 隐蔽性 简略性 两类 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 随意性 展开性 计划性 口头言语又分为对话言语 聊天 座谈 和独白言语 报告 讲演 46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 间接的反映 47 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 概括性 48 思维的类型 1 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 直觉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2 根据思维的逻辑性 分析思维 直觉思维 3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 聚合思维 求同思维 发散思维 求异思维 4 根据思维的创作程度 再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16 5 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49 思维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 比较 抽象与概括 系统化与具体化 50 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 判断 推理 51 概念形成的基本标志是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 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52 科学概念的掌握 1 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2 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3 充分利用 变式 4 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5 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 并运用于实践中 53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 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特点 流畅性 灵活性 独创 特 性 54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准备期 酝酿期 豁朗期 验证期 55 思维的品质 1 广阔性与深刻性 2 独立性与批判性 3 灵活性与敏捷性 56 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 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主动性 3 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心理倾向 又称心向 57 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1 提出问题 发现矛盾的过程 2 明确问题 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 3 提出假设 以 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 4 检验假设 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58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反映 它包括道德感 理智感和美感 情绪 情感的外在行为表现是表情 5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