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哲学常识第一课易混.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311320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哲学常识第一课易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二哲学常识第一课易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二哲学常识第一课易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哲学常识第一课易混、易错点解析一、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科学1、哲学与世界观:联系:(1)二者对象相同,即都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2)二者属于意识范畴,都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都对人们的行动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区别:世界观人人都有,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往往是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而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2、世界观与方法论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区别:世界观主要说明世界是什么,方法论则是从我们应该怎么办的角度思考问题。3、哲学与具体科学:哲学要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发展要以哲学为指导。二、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客观实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存在着,相对于意识来讲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而客观存在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也就是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三、意识能动作用、意识反作用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发展 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错误意识阻碍客观事物发展四、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地(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的实际。2、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或者叫变化了的实际)3、总之,事物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运动着的事物,运动着的事物的存在形式是空间和时间。因而,任何客观实际都是当时当地的实际,是具体的历史变化着的实际。因而,从实际出发就只能从具体的历史变化着的实际出发。五、“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与哲学基本问题所说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1)物质和意识谁为第一性哲学基本问题中的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2)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注:对问题(1)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问题(2)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六、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一)古希腊、罗马的朴素唯物主义:它肯定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把物质只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金、木、水、火、土等)。(二)16至18世纪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1、机械性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2、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3、唯心史观用唯心主义观点观察和解释社会历史现象(三)19世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高二哲学常识第二课易混、易错点解析一、联系的地位,特点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起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因果性。二、联系是客观的与人们可以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是否矛盾(1)所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2)当人们试图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时,只有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内容(包括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才能办得到。否则,任何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尝试都是失败。三、物质的根本特性(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与根本属性(1)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就物质相对于意识现象而言所独有的性质客观实在性(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物质存在状态是怎样的或者说客观实在本身有哪些属性。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属性。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当中,运动属性是关于物质存在的属性,也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运动是物质最主要最根本属性占有重要地位。四、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一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二是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三是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高二哲学常识第三课易混、易错点解析一、联系、发展与矛盾的关系三者有密切的联系:联系的本质内容是矛盾,发展是由联系引起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联系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联系,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联系即事物的外部矛盾双方的联系,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就是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二、哲学上讲的矛盾与逻辑矛盾区别(1)概念不同。哲学上讲的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逻辑矛盾是指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2)存在的范围不同。哲学上讲的矛盾具有普遍性,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而逻辑矛盾只存在于思维领域,且在思维领域也不是每时每刻都存在逻辑矛盾。(3)反映的角度不同。哲学上讲的矛盾是从动态方面来反映事物,是从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侧面来讲的;而逻辑矛盾是从动态方面反映问题,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同一对象作出不同断定。(4)存在的性质不同。哲学上讲的矛盾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逻辑矛盾是主观的。三、矛盾分析的方法有哪些?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2、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四、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内在联系1、从空间上看,普遍性事事有矛盾(各个事物包含的矛盾是不是都一样吗?)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2、从时间上看,普遍性时时有矛盾(每个事物矛盾自始至终都一样吗?)特殊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所以,事事、时时都要分析矛盾特殊性。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相同点:二者都要求了解实际情况,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二者都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不同点:(1)从实际出发属于唯物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属于辩证法。(2)从实际出发的原理依据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理依据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3)二者的具体内容不同。从实际出发强调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矛盾各有其特点,反对一刀切。六、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都是错误的事物的特殊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而普遍性则抛开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个性,只是概括出了他们的共同本质。因此,不能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或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所以,二者既不是多数和少数的关系,也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七、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区别:(1)两者外延不同: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相互比较而言的,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就同一矛盾的双方比较而言,主要矛盾有一个,次要矛盾有多个,矛盾的主要方面有一个,矛盾的次要方面有一个。(2)两者的内涵不同。主、次矛盾讲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或一种矛盾。而矛盾主、次方面讲的则是矛盾侧面,所以只能叫一方或方面。正因为主、次矛盾都是矛盾体,其内容都包含着矛盾的双方,所以主、次矛盾又都有各自的主次方面。(3)两者作用不同: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4)二者方法论要求不同:主次矛盾关系原理要求做工作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不可忽视一般。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看问题要把握主流和本质,但又不可忽视支流。联系:(1)二者都是关于矛盾的不平衡性问题,都是属于矛盾的特殊性问题。(2)二者都要求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3)主要矛盾中包含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两者之间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复杂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高二哲学常识第四课易混、易错点解析一、事物发展的动力和事物发展的源泉1、事物发展的动力是矛盾,包括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即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内外因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2、事物发展的源泉指内部矛盾。事物的发展主要是由实物内部矛盾引起的,它决定着事物性质和发展方向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种种分歧,究其根本原因,关键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三、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两者是从不同侧面研究同一对象即客观物质世界。唯物主义着重研究“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辩证法着重研究的是“世界的状况怎样”的问题,说明的是客观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二者有机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四、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划分标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根源在于对世界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根源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的问题所作出的不同回答高二哲学常识第五课易混、易错点辨析一、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作用、意识反作用 反映 想 意识能动性性 主观能动性 想和做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反作用 (通过实践实现) 做实践活动二、现象、本质、规律比较现 象本 质规律区别是事物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固有的、必然的联系是事物个别的东西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多变的、容易消失的东西是相对稳定的能够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把握联系1、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事物的本质不能单独存在,它只能存在于现象之中,也一定要通过现象来表现。2、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事物的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它们或者从这个方面表现着本质,或者从那个方面表现着本质。三、真象与假象真 象假 象区别是指从那些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是指那些以否定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联系都属于客观范畴的问题,都是一种客观的东西,都是本质的表现形式四、假象与错觉假 象错 觉区别它是歪曲地表现事物本质的一种特殊现象,www.ks5u.com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外部实际表现的反映,属于客观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觉,属于主观范畴的东西联系假象是引起错觉的一个主要原因,错觉是由于人们受假象迷惑的结果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1)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2)从认识的形式和特点看,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等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的形式间接反映事物。(3)从它们在认识过程中所处的地位看,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联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的指导。(2)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六、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的内在联系联系:都来源于实践,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主观的东西它们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科学理论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真理性的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属于人们的认识。区别: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理论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它包括正确的理论,也包括不正确的理论,不形成体系的认识不成为理论.科学理论是正确的理论。七、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常见误区1、感性认识是错误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只要是真实地反映事物现象的认识就是正确的感性认识,而歪曲地反映事物现象的认识则是错误的感性认识;同样,真实地反映事物本质的认识就是正确的理性认识,而歪曲地反映事物本质的认识则是错误的理性认识。总之,感性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理性认识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分。2、感性认识是现象,而理性认识是本质(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不同阶段,二者都属于认识范畴,属于主观的、第二性的东西。而现象和本质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物质的、客观的、第一性的东西。(2)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不是事物现象本身;同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不等于本质和规律本身。3、感性认识源于实践,而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获得感性认识的根本途径是实践,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不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4、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具有指导作用不管是正确的理性认识还是正确的感性认识,都对实际具有指导作用。5、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只有对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制作,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所以不能说感性认识的总和是理性认识。6、感性认识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判断一种认识是否可靠必须以其是否正确为前提。感性认识正确就可靠,理性认识正确也可靠。在两者都正确的前提下,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八、 关于对真理的认识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人们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其中与客观事物相 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真理作为一种认识,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它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所以,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存在所谓的绝对真理(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2)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没有终结。(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艰苦探索的过程。人类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认识的客观事物又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的超越自身。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九、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分别是什么?哪次飞跃更重要?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这是因为,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归宿,只有用认识去指导实践,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认识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w.w.w.k.s.5.u.c.o.m高二哲学常识第六课易混、易错点辨析一、社会存在与物质,社会意识与意识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而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从本质上讲人的一切意识都是社会意识。3、物质和意识是相对应的,是回答世界的本质问题的两个哲学范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相对应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基本概念。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三维设计5点内容)这种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有两种情况:一是社会意识变化落后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阻碍其发展。比如目前存在的某些封建迷信思想。另一种是社会意识可能先于社会存在而出现,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起着指导社会变革的作用。w.w.w.k.s.5.u.c.o.m三、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是一种关系。它表示的是人与各种事物之间的需求和满足需求的关系具有客观性。一事物是否有价值,不是由人主观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该事物是否具有某种特定的属性和成分,所以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决定于客体所具有的属性。具有多样性。如审美价值、医疗价值、文学价值等,哲学中的价值比具体领域中的价值更广泛、更抽象。它是对具体领域中价值的概括和总结,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具有社会性。指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往往受到社会实践水平、社会历史发展条件制约。具有主体性。指事物对人是否有价值,必须以主体需要为转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