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德育工作.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302656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德育工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德育工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德育工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德育工作 教科院1001班 吴征炳2010105010155【摘要】在我们身边或许有这么一类群体,父母为了改善经济状况,留下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可能有部分人也是这类群一员。随着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严峻时,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尤其是教育问题,而在教育问题中,儿童的道德教育也是主要部分,那么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影响留守儿童德育开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 留守儿童 德育工作 原因 对策正文自1978年党的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改变经济状况选择进城打工,给后代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条件,但是局限于自身的经济能力以及地方政策,不得不留下年幼的孩子交由祖辈照顾,由于隔代教育,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厌学、逃学,偏远地区的农村贫苦生活也让儿童无所适从,一类显得孤独自闭,沉默寡言;一类则显得脾气暴躁、叛逆。最近几年,各种媒体报道的留守儿童犯罪的事件越来越频繁,如何让留守儿童的道德心理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德育工作尤为的重要他提出。关于何时是德育的最佳时期,德育中有过分歧,卢梭的观点认为“教育虽然以培养有道德的人为目的,但在感官和理性尚未充分发展之前,不必急于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在他们纯洁的心灵中强加任何东西”。在他看来,青春期来临之前道德教育是没有必要的,只在青春期阶段才有必要实施道德教育,童年期的感官发展和少年期的智力开发充分的话,青春期的道德教育就水到渠成。但是在心理学看来并不是这样,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儿童时期是道德塑造的最佳时期,他对此做出研究经过仔细分析。他说假如把17岁时所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做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50%的智力;从4岁到8岁又能获得30%的智力;而余下的20%的智力则是在8岁17岁这个时期获得的。尽管人们对布卢姆的这个假设还有争议,但是对从出生到8岁这一时期是人的智力发展最快时期的论点,看法都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婴幼儿期、童年期最容易接受外界刺激,最容易形成大脑神经联系。我国儿童心理学工作者也认为:4岁前,是儿童发展形象视觉和口语语音的最佳期;5岁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期;5岁6岁是丰富口语词汇的最佳期;7岁是儿童品德形成的最佳期。如果在这些关键期里能对儿童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培养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们的父母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孩子却得不到公正公平的待遇,很多农村孩子丧失了受教育机会,为了培养好留守儿童,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留守儿童的法规和政策。社会各界团体也纷纷投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但是,目前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仍然没能得到很好的实施,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政策的贯彻落实不够:伴随着农村人口不断的向城市流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德育问题更为突出。为了促进留守儿童的发展,中央和地方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关于农民工地位与权益保护,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农名工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尊重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消除对农名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性障碍,使他们和城市职工享有同等的权利,输出地政府要解决好农民工托留在农村子女的教育问题”。但是,政策的实施存在一个“上行下效”的问题,这些政策并没有得到贯彻执行,一些地区实施地方保护政策或者各地执行力不够,部分地区农名工子女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例如农村户口的儿童不能到县城读书,假使让孩子从小都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如何让孩子培养公正心理?政府的执行力是政策实施的保障,假如没能得到贯彻落实,那么政策就变成了一纸空文。二、教师和社会的观念有失公平:道德培养无疑在学生时期培养最佳,教师在德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德育中关于道德是否可教时提到,美德可以通过榜样示范和批判性指导下的训练来教。学校生活是学生从家庭生活过渡到社会生活中的最合适的中介,我们青少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学校生活在青少年心里留下了很深的烙印。部分老师因为态度情感价值观有问题,不能公平的看待每一个学生,对留守儿童抱着忽视甚至是厌恶的态度,在某一个县城,农村来的留守儿童被安排在了随后靠近垃圾桶的角落,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能让孩子的心里沿着正常的方向走。老师在道德教育中起着榜样示范性作用,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一辈子的,老师的一言一行也在影响着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当老师的不良行为在学生心中产生影响时,学生的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中走向极端,冷漠淡然,没有同情心和公平心,甚至有强烈的抵触心理。例如汶川地震时那位“范跑跑”老师在地震来临时不顾学生的安危,只是寻求自己的利益,这如何能将好的道德素质流传给学生?加强老师的道德观念,发挥好示范作用,这也是当今学校存在的一大问题,如何加强老师的德育观念,积极引导留守儿童的心理,目前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三、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呵护:毫无疑问,真正直接影响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发展的还是家庭因素,家庭是为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的,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里发展异常,让很多农村的留守儿童变得冷漠无情,甚至已经淡忘了父母的模样。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孩子交由爷爷奶奶照顾,相当一部分农村老人的文化素质较低,产生了隔代教育,很多爷爷奶奶都是宠着孩子惯着孩子,让很多留守儿童变得自私、嚣张跋扈。一个家庭的不完整,缺乏亲情的温暖,都不能让孩子产生安全感,接踵而来的是孩子对这个社会的不信任,如果对这个社会都不信任了,如何有强烈的社会道德意识?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留下年幼的他们是为了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可是钱挣到了,但是影响了后代的正常发展,可以说是得不偿失吧看着留守儿童的图片不禁感觉心酸,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大家庭,可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低,还有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地区发展不一样,尤其是内陆偏远的山区情况更加糟糕,有的家庭就只有孩子和爷爷奶奶。最近出现的那一起事件,让我们在哀痛的同时也在深刻的反思。年幼的小女孩陪着奶奶的尸体睡了10多天,竟然没有人发觉,让年幼的心灵便承受如此感觉,家庭的温暖她丝毫感觉不到,我想道德更是无从谈起吧。四、孩子自身的心理消极:接触过很多的留守儿童,发现他们大多数心里都有很大的自卑感和冷漠情绪,部分儿童自私暴躁,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动手打闹。我们同村有一个爸爸妈妈在深圳工作了5年了,但是只有每年过年回家一次,每次当爸爸妈妈回家时他都哇哇大哭,对父母竟然是那样的陌生,紧紧的依偎在奶奶的怀里,问他记得爸妈的模样时他只是低头不语,问他想不想他的爸妈,他很干脆的摇摇头。他说想了也没用还不如不想,性格变得很孤僻,很暴躁,不让任何人碰他东西。当一个孩子的心里被冷漠充斥时,这个社会是悲哀的。都说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是出生的太阳。那么这种心理的产生只能说是花朵的疾病,为太阳蒙上了一层雾。当孩子不再天真,当孩子不再纯洁,早早的牢牢的被冷漠所绑住,那么道德如何发展呢?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德育工作在农村留守儿童中的开展,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我觉得首先应该明白一点,什么是德育,德育的本质是什么?其次如何才能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有效的开展下去是我们主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我提出了一些浅薄的意见,仅供参考。首先,我们政策的执行要能够彻底、完善,迅速,政府作为一个人民权利的形式机构,就应该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不是为了贪图业绩而欺上瞒下,纸上谈兵,要切切实实的去实现广大人民的利益,就留守儿童德育工作来说,政府应该加强执行力,贯彻落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让孩子能在一个公平正义的环境下健康成长,这样才对得起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的农民工。其次取消一些地方的保护主义,打破政策壁垒,让孩子真正感觉到公平正义,让孩子从小就培养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真正能够很好解决这些问题,我觉得政府应该帮助农名工自主创业,就地转化劳动力,不仅解决了日趋紧张的就业压力,同时可以让更多的父母有精力和时间去陪伴孩子,黄石西塞山政府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积极帮助农名工自主创业,已取得显著成效。其次对于老师而言,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观念,对任何学生要公平对待,而且对留守儿童学生格外的照顾,帮助他们解决心里问题,起着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而不是自私、虚伪、势力。身为学生的引导者就应该时刻的约束自己,“吾日三省吾身,为人某而不忠”,当老师真正的做好了榜样者的角色时,你会发现你的这种道德素养对学生已经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道德品质也随之向好的方向转变。德育可不可教毋庸置疑,如何去教才是重点,这对新时期的老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学校也应该加强师德的教育,定期让老师开展学习,积极的吸取学生们的反馈,对思想有问题的老师进行教育。对于家庭因素以及孩子自身而言,作为父母应多位孩子着想,能够就近工作的尽量就尽量多陪伴孩子,钱,人这一生是挣不完的,可是孩子的发展就在那么几年最为重要。一个温暖的家庭,才能给予孩子真正的幸福。作为留守儿童首先我们应该摆正心态,不应该感到自卑,我们应该为父母感到骄傲,而且我们可以做的比别人更优秀,人的命运把握在自己手里,不管怎样,我们的道德不能沦丧,虽然我们没有条件,但是我们问心无愧,因为道德始终留在心中!愿所有的农村留守儿童都能够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而不是在迷茫中丧失了道德,沦为社会的淘汰品。结束语:德育工作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占据重要部分,如何利用课堂知识去解决该问题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也是一个政府一个家庭,乃至一个社会应该思考的问题,当我们真正的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时,这个社会才会有希望,让更多的孩子沐浴在公平和谐的阳光下。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我们还在路上!参考文献1、黄向阳,德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李道仁,现代德育研究(东方出版中心)3、百度文库http:/baobao.sohu.com/20070904/n251893714.shtm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