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297251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筹城乡发展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统筹城乡发展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统筹城乡发展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筹城乡发展 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共旬邑县委 旬邑县人民政府(2011年8月)旬邑县地处黄土高塬沟壑区,位于咸阳市北部,辖11镇、187个行政村,总面积1811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境内211国道、306省道穿境而过,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率先崛起”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统揽,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旬邑为目标,以果畜劳务富民、煤电旅游强县为路径,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49.3亿元,增长21;农业总产值23.3亿元,增长48.4;地方财政收入1.5亿元,增长41.5;农民人均纯收入4368元,增长22%;同时,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苹果20强县等。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工作引起了各级领导和媒体的关注,2006年8月份中央党校在我县举办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暨旬邑经验”高层研讨会,10月份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在我县举办了“唱响和谐新农村”专场演出,全省通村公路建设、扶贫开发、小城镇建设等十多个现场会相继在旬邑召开,省内外200多个市县组团来旬邑考察,荣获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大红旗单位”、被中国品牌大会授予“中国新农村建设示范县”称号,旬邑的知名度明显提高。一、主要做法和成效:一、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建设新农村,产业是基础。我们始终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大力发展苹果这一优势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旬邑地处我国三大苹果优势产业带之一的渭北高原,是世界上最佳苹果适生区之一,发展苹果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县苹果已经具备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基础。立足这一优势,我们因势利导,提出了“把规模做大、把品质做优、把工艺做精、把链条做长”的思路,强力推进苹果产业化发展。一是抓栽植,扩规模。制定扶持政策,实施“果业富民万人帮建”活动,每年新栽35万亩,5年累计新增面积23万亩,建成了9个苹果专业乡镇、126个专业村。二是抓管理,提质量。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工业化理念做大做强苹果品牌,积极实施“四大技术”,大力推广“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的生态果园模式。全县果园“四大技术”推广率达到95%以上,套袋率达到了95%,建成有机苹果基地1万亩,发展SOD果、牛奶果、碘硒果等生态保健果300亩。三是抓贮藏加工,延长产业链条。通过招商引资和集聚社会资金,全县建成气调库18个,总储量8.5万吨,建土库2100多个,使苹果年供货期达到10个月,仅储藏一项群众可增收9300万元。同时建成了一批纸箱厂、发泡网厂、套袋厂、果汁加工厂,使果业产业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四是抓营销,扩大市场。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提高市场占有率。目前,旬邑苹果已销往欧盟、加拿大、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国内20多个省区。已注册的“旬宝”牌系列苹果先后荣获国家级、省级大奖128个。经过几年的大发展,2010年全县果园总面积达到50万亩,农民人均2亩果,总产50万吨,农民人均苹果收入5000元。苹果产业真正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畜牧产业发展实现了新突破,全县奶牛存栏2000头,奶山羊存栏8万只,生猪存栏30万头,出栏60万头;采取以奖代补政策措施,补贴群众发展蔬菜大棚1000座,亩均产值1万元,最高达2万元。大棚蔬菜成了农民增收的新亮点。种植粮食32万亩,总产19万吨。发展烤烟2万亩,底庙、马栏、湫坡头镇被市政府评为全市烤烟生产先进乡镇;旅游实现综合收入4500多万元,全县新增劳务2万人,在外务工人员达到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3.4亿元。特色产业的发展,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也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二、尊重群众意愿,加快建设和谐新村随着苹果产业的发展,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果农迫切需要改善居住环境。从2004初开始,县上帮助村上制定规划,支持和引导群众盖新房、建新村。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一号文件下发后,我们在总结过去成功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抓点、连线、扩面、整体提升”的思路,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1、坚持规划先行。在新村建设规划上,我们提出了“相对集中居住,既要符合现代生活起居,又要考虑农民承受能力”的要求,注意吸收现代城市文明,突出地域特色,由县城建部门为全县187个行政村从定位、布局、规模和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科学规划。对住房、道路、供水、排水、电线、有线电视线、电话线等设施一次规划到位,特别是专门规划了养殖区,建设了生产生活通道,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过去长期存在的“粪土门前堆、厕所门前建、牲畜门前拴、鸡猪满街跑”等脏乱差现象。推出了整体搬迁式、旧村改造式、田园风光式和依托城镇式四种建设模式。并每年为农户免费设计出20套不同风格、不同面积、不同造型、不同造价的户型,让群众自己选择,群众喜欢哪一种就选那一种,能承受得起哪一种就建那一种,不搞一刀切。是否盖新房,建新村,让群众“一事一议”,把决策权交给农民群众。特别是我们从一些村庄已经呈现出“空心化”的实际出发,认真汲取农村普九中新校刚建好又被撤并的教训,通过村庄区域布局规划把全县原有的275个行政村合并为187个,引导不同自然村向一个地方集中,逐步形成中心村。2、抓好试点示范。我们坚持抓点示范,典型引路,按照“六化六有”(即行政村主要街道柏油化、住宅平房楼房化、设施配套化、生活节能化、村庄生态化、管理规范化,有澡堂、有沼气、有卫生厕所、有文化活动室、有卫生室、有便民超市)的标准,采取领导包抓、部门帮建、资金捆绑、项目倾斜等办法,每年集中抓建一批示范村。止目前,已建成新村138个,占行政村总数的74,其中达到“六化六有”的示范村100个。3、下功夫实施旧村改造。从农村实际出发,新农村建设中大量的工作是旧村改造。在旧村改造中,我们重点抓了“三清五改”(即清垃圾、清三堆、清违章建筑,改路、改水、改灶、改厕、改圈),整治脏乱差,净化美化人居环境。目前,全县已改造旧村130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70。4、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先后制定出台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办法、村规民约等,每个行政村成立卫生治理办公室,设立23名卫生监督员,对村内街道、绿地、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确定专人看管,对农户实行“门前四包”,保证了农村公共设施的安全和环境整洁有序。5、多方筹措建设资金。资金短缺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我们采取“财政挤一点、项目资金倾斜一点、群众一事一议出一点、社会筹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措新村建设资金。在资金使用上,坚持捆绑使用各类涉农资金,每年将计划、扶贫、水利、农业、教育等各类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统筹安排,集中捆绑,向重点村集中,发挥了资金聚合效应。近年来,全县用于新农村建设投资12亿元。我县的新农村建设已经初步实现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扩张,呈现出了一种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的良好态势。群众高兴地说“现在的农村是村庄美、庭院净,绿树红花映美景,清洁能源户户用,卫生厕所真干净,柏油路修到了家门口,自来水流到了锅里头,我们农村人也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三、改善基础设施,夯实群众致富基础一是,切实抓好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近年来,全县共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了职田、土桥、清塬、底庙四大供水工程,解决了153个村、16万人的安全饮水困难。同时,建成了一批小型水利设施,农村安全饮水入户率达到86%以上。二是,着力解决好群众出行难问题。2005年,我们提出了“把柏油路修到农民家门口”的目标,采取“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的办法,使财政投入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近年来,共投资1.67亿元,铺筑通村油(水泥)路798公里,基本实现了塬区村级道路柏油(水泥)化。三是,提高农村电力、通讯保障水平。完成206个自然村农网改造,实现了行政村全部通电。实施电话、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县80%的农户实现通电话,90的农户能收看电视,41个村已通上了宽带网,架起了农民兄弟对外沟通的桥梁。四是,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积极开展“林在村中、村在林中”绿色家园建设活动,全县建成绿色家园示范村163个,绿化街道498 条。加快改善农村燃料结构,扶持鼓励群众发展沼气,使用太阳能,2010年,全县建成沼气池2000口,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600台,新建卫生厕所1668口,搭建“吊炕”1500铺。同时,结合移民搬迁和新村建设,积极实施土地复垦整理工程。近年以来,完成土地复垦整理13257亩,净增耕地8770亩,实现了“占一补四”。四、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创业技能水平新房子不等于新农村,新衣服不等于新农民。我们把农民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按照“一乡一支师资队伍,一村一批技术骨干,一户一名生产能手”的目标,扎实开展了农民教育培训活动。一是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围绕苹果、烤烟、畜牧主导产业,定期举办培训班、开辟电视专栏,向农民传授实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还结合农时季节,组建农业服务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指导生产。近两年累计培训15万人次,青壮年农民每人至少掌握了12门实用生产技术。二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依托县农技校、农广校、职业中学、农民夜校,对农村青壮年进行电子、电焊、烹饪、建筑、缝纫等技能培训,提高了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外出务工本领。三是加强农民文化知识培训。整合县科技、农业、教育、司法、文化等部门力量,重点对乡村党员、干部、农村能人进行学历、管理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全县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率达到100%,50%以上的村干部都具有高中(中专)学历。四是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弘扬传统美德和普及现代文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美德进农家、知识进农家、欢乐进农家、绿色进农家、新风进农家活动,弘扬传统美德,革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近两年全县共评出文明卫生户4684户,十星级文明户3720户,好媳妇566名,好公婆638名,好少年986名。五、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和公用经费保障政策,切实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全县98%的中小学校舍实现了平(楼)房化,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教育完成率达到99.8。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投资1174万元,建成农村图书室130个、文化活动室115个、体育健身广场80个,配置健身器材800多台(件),为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创造了条件。近两年全县农村共举办春节文化展演、歌咏比赛、运动会等150多场次,活跃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实施了乡村卫生院(室)标准化建设,建立了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县参合农民24.2万人,参合率达到96.7%,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缓解。扎实做好扶贫济困工作。投资3亿元,其中县财政列支8000万元,搬迁土窑洞居住群众6000户3万人,率先在全市基本实现了“三告别”目标,完成1038户、4970人的移民搬迁,1166户、5013人的易地搬迁,412户、1739人的安居工程和1650户农村危房改造,以及97个扶贫重点村建设任务,进一步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全县9603户、3万多农村贫困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扎实做好救灾救济工作,保证了受灾群众衣食基本无忧。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一是创新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积极实施“能人进班子”工程,通过“两推一选”的办法,把懂经营、善管理、有见识的农村能人选拔到“两委会”班子中来。从大专以上毕业生中公开招考了14名村官,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激活了村干部的源头活水。二是创新村干部激励机制。从2006年开始,对新农村建设中成绩特别突出的优秀村支书破格提拔享受副科级待遇,由县委组织部统一管理,并建立专门档案,工作报酬由过去的补贴变成工资,每月916元,由县财政统一发放,政治上享受副科级待遇,正常离任后享受国家干部的退休待遇。已有32名优秀村支书享受了这一待遇。积极探索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对现任的村党支部书记连续任职满20年,正常卸任后,每年给予12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措施有效解决了村干部的后顾之忧,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三是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实行县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乡镇党委成员包建基层党建制度,积极开展党建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活动。坚持“建、管、用”并重,扎实推进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建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61个。四是全面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在全县各级干部中提出了“六个一线”的工作方法,即干部在一线工作、领导在一线指挥、问题在一线发现、办法在一线产生、矛盾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进一步完善机制,创新理念,着力锻造思想解放、为政清廉、作风正派、素质过硬、务实高效的干部队伍,有效转变了干部作风。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增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能力我们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增强县域经济实力。1、加快发展县域工业。积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重点围绕煤炭资源开发,通过招商引资,先后与河北中达集团、浙江虎豪集团、山东王晁煤建集团等合作,对一批煤矿进行了改扩建,原煤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2010年,全县原煤产量达到生产原煤700万吨,同时,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加快建设土桥农产品加工工业园、中达工业园和太村新区,目前,已有8户企业入驻“一区两园”。2、积极推进城镇建设。我们把县城建设作为加快城镇化的“龙头”,打了一场县城建设翻身仗。以旧城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实施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三年投资3.3亿元,对县城街道进行了全面改造,建成了翠屏湖、体育场等一批重点工程,提升了县城的人气和品位,增强了带动功能。同时,重视抓好小城镇建设,建成了张洪、土桥、湫坡头、职田等4个省、市级示范小城镇。在巩固国家卫生县城成果的同时,积极推进卫生镇村建设,已实现省市级卫生镇、社区全覆盖。3、着力改善交通条件。交通是制约旬邑发展的最大瓶颈。止去年底,改建国省道172公里、县乡道230公里、通村公路650公里,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708公里,形成了“三横五纵一环线”交通网络,开工建设咸旬高速,老区旬邑迈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4、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制定优惠政策,放开创业领域,优化创业环境,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新增个体工商户515户,私营企业40户,实现非公经济总值44亿元,二三产业的高速增长,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二、多年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也使我们深深体会到:1、建设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是根本。旬邑县新村建设之所以启动快,变化大,最根本的是坚持了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狠抓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了苹果、生猪、蔬菜、烤烟等特色产业,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从目前建成的100个高标准新村看,凡是新村建设搞得好的,都是苹果专业村;凡是房子盖得漂亮的,都是果农。目前苹果真正成了农民致富的“摇钱树”,果园成了群众奔小康的“绿色银行”。2、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做到科学规划。搞好规划是最大的节约,如果规划不合理、不科学,势必影响建设质量,造成乱建滥建,甚至造成劳民伤财,事倍功半。旬邑县的村庄从整体上之所以比较整齐,根本原因就是历届县委、县政府班子都比较重视规划。近年来,坚持不懈地抓了规划,坚决按规划要求办事,维护了规划的权威,从而保证了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推进。3、建设新农村,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好政府和农民两个积极性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只有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才能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才能把群众中蕴藏的巨大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不竭的动力。近年来,旬邑在农村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农民的事由农民自己决定,自己说了算,没有搞强迫命令和大包大揽。在村庄建设中实行分类指导,体现特色,做到百花齐放,不搞一刀切,不搞千村一面。在乡村道路建设上,采取“群众铺底子、政府铺面子”的政策,政府仅用有限的投入调动了社会各方巨大的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使新农村建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4、建设新农村,县一级至关重要,要有作为县一级是我国政权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层次,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真正贯彻落实的关键环节。只要县委、县政府真正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全县一切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制订发展规划、安排投入、项目布局和工作重心等方面全方位的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倾斜,就能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有较大作为。5、建设新农村,必须转变干部作风,真抓实干新农村建设规划再好,如果不落实,最终只能是一句空话。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从转变干部作风入手,从县级领导做起,将县级领导办公室电话和手机号码在县文化长廊公布,一方面和人民群众零距离接触,另一方面接受全县人民监督。同时,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全面推行“五三二”工程,“五”就是在县级领导干部中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年帮助包扶乡镇引进一个税源项目,办一件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实事,争取一定数额的资金,联系扶持一个村,帮助一部分农户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三”就是科级干部每人抓“三个点”(即 领导示范点、基层工作联系点、信息反馈点);“二”就是领导带头同一般干部一起开展“果业万人帮建”和“畜牧万人帮扶”活动。同时在全县各级干部中实行“六个一线”工作法(即干部在一线工作,领导在一线指挥,问题在一线发现,办法在一线产生,矛盾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从而保障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