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感想与心得.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96899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的感想与心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心理健康的感想与心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心理健康的感想与心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课 人际关系理论:一、 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属于社会学的范畴。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三、 人际关系的本质人际关系的本质:人际关系从属于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是我们在社会实践中与人产生的交往关系。受个人的直接影响。人际关系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的人际关系。具发展性。1.目标 人际关系之目标乃是要建立幸福人生、和谐组织、安定社会与世界大同。2.步骤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须从个人品德修养做起,按部就班,再推己及人,扩充于团体之中。3.环境条件 人和环境相互互动,因环境改变,人际关系也会产生改变,因此人际关系的状况会受环境影响。4.角色 不同角色会有不同之功能与态度,人在环境中应先认定自己角色,再设定当有之人际关系。5.规则 人际关系之进行需按团体规则进行,此规则大略。包含法律、礼节、道德三方面四、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人际关系是人之基本社会需求。 人际关系可助人自我了解。 人际关系可达到自我实践与肯定。 人际关系可用以自我检定社会心理是否健康。五、 当代青少年人际关系 1.影响青少年人际关系之原因就心理层面而言,生理的变化,意味著他不再是孩童,不能再用孩童的方式去接触世界和处理事情。另外,随著自我的扩展,他要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他要确定自己已长大,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他也还在寻找自己行为的规范。于是,一方面要挣脱旧有的束缚,学做大人、学做自己,却又放不掉对亲情的需要;另一方面,理性仍尚未成熟;再加上他认为成年人不了解他,他也不愿意(或害怕)在成年人面前暴露自己的迷惑。凡此种种,表现在行为上较常见的是:冲动、情绪不稳定、脾气乖张、容易生气、叛逆反对、爱批评、没礼貌、神秘兮兮、顾左右而言他、沮丧忧郁、矛盾冲突等等。近年来学生过度资讯化、道德价值混淆、家庭功能减退、学校作风保守,教师与学生冲突,同侪适应不良。成为学校极大之困扰,特别教师对学生辅导时,常处于敌对之立场,不易有辅导成效,改进此现象首先因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建立人际关系时,应先教导学生正确人际关系之成长及人际吸引原则。2.父母师长要如何面对代沟问题?了解孩子在此时期的改变,包容他们为追寻自我所表现的行为,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被孩子们的问题行为所激怒。愿意随著青少年的转变,改变自己对待他们的方式,进而谋求行为和问题的改善;有效的沟通是彼此间的桥梁。邀请孩子参与家庭会议,在合理的期望下,赋予他们责任感。安排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主动接触、关怀,并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扰,必要时予以支持、疏导。技巧地引导孩子谈论性事。父母可以在较轻松自然的状况下,询问孩子的交友状况,给孩子成长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得以在尝试错误之中学习与成长。六、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如何与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沟通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情感、态度、事实、信念和想法的过程,所以良好的沟通指的就是一种双向的沟通过程,不是你一个人在发表演说、对牛弹琴,或者是让对方唱独角戏,而是用心去听听对方在说什么?去了解对方在想什么?对方有什么感受?并且把自己的想法回馈给对方。沟通过程中可能因沟通者本身的特质或沟通的方式而造成曲解,因此传送讯息者与接收者间必须借着不断的回馈,去澄清双方接收及了解到的是否一致。除此以外,还有很多轻而易举的事就能帮助我们和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深度自我认识及接纳,常持诚恳的态度,谦卑温柔的心,适度自我表达,尊重别人并欣赏自己,寻求共同价值观之伙伴,排除人际障碍,服务之人生观,遵守团体规则,积极人际成长。七、 维系良好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之外在表现即是伦理,而伦理是人与人之间合理的分际与职分,论语颜渊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明君臣父子各守分际,各尽职分的意思。人际关系便是以此为基础,让每个组成分子均能按其角色、职责、位子而有适当之思想、言语、行为模式及价值观而达良好之组织气氛,进而提高组织效能。增进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首要条件,以下几项通则提供参考:站在对方立场设想,将心比心,并且用温暖、尊重、了解的方式去沟通。了解沟通的障碍并且尽可能去突破。得有与人沟通的意愿,以一颗开放的心灵倾听,千万不要立即下价值判断,而最好以对方的立场和观点去设想。 当一位好听众,用我们的心灵去听听对方的想法与感受,而不只是字面上的意思。然后要坦诚地告诉对方,我们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想法? 善解人意,我们不一定要赞同他人与我们不同的意见,但是如果我们能了解他人,我们自己也会快乐无比。 加强对自己的了解,知道自己会说出什么样的话,也是能与他人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之一。要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不要让不好的情绪影响了与周围的人的关系。八、 处理人际关系时应注意的原则 1、人际关系的真诚原则。真诚是打开别人心灵的金钥匙,因为真诚的人使人产生安全感,减少自我防卫。越是好的人际关系越需要关系的双方暴露一部分自我。也就是把自己真实想法与人交流。当然,这样做也会冒一定的风险,但是完全把自我包装起来是无法获得别人的信任的。 2、人际关系的主动原则。主动对人友好,主动表达善意能够使人产生受重视的感觉。主动的人往往令人产生好感。 3、人际关系的交互原则。人们之间的善意和恶意都是相互的,一般情况下,真诚换来真诚,敌意招致敌意。因此,与人交往应以良好的动机出发。 4、人际关系的平等原则。任何好的人际关系都让人体验到自由、无拘无束的感觉。如果一方受到另一方的限制,或者一方需要看另一方的脸色行事,就无法建立起高质量的心理关系。 最后,还要指出,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在人际关系的实践中去寻找,逃避人际关系而想得到别人的友谊只能是缘木求鱼,不可能达到理想的目的。我相信,受人欢迎有时胜过腰缠万金!案例:一、 案例: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恶性校园枪击案他为何开枪杀人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恶性校园枪击案的制造者,震惊全美枪杀案凶手赵承熙是CS爱好者,读大学时,赵承熙总是戴个帽子,坐在后排,很少在课堂上发言,也几乎不与人交谈。他的同班同学回忆说,在英国文学入门开课第一天,大家都围坐在一起介绍自己,但赵承熙却独自坐在一旁一言不发。老师发现他在签名册上只写了一个问号,于是问他“是叫问号吗?”赵承熙还是不回答。写作课教授露辛达罗伊说,两年前赵承熙写了很多表现愤怒和暴力情绪的诗歌,令她十分担心,于是叫他不要参加集体课,另外对他进行辅导,还劝说他去做心理咨询。但显然这些方法都没有奏效。 赵承熙曾写过两个剧本,有十几岁孩子讨论杀害老师的情节,还有男孩与其继父大打出手的描写。犯罪学教授苏桑古德尼:很明显他时不时承受着某种困扰或者折磨,很明显他需要发泄出来,这些剧本是他抒发内心世界的一种途径,因为他无法对其他人敞开心扉。赵承熙案例出现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攻击性行为原因的思考,是游戏暴力导致还是属于个人人格问题,抑或是一种新类型的精神疾病,类似于邱兴华的杀人行为等等。二、人际关系学说的诞生霍桑试验人的积极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和作用逐渐在生产实践中显示出来,并引起了许多企业管理学者和实业家的重视,但是对其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进而形成一种较为完整的全新的管理理论则始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等人所继续进行的著名的霍桑试验。 梅奥(George Elton Meyao,18801949)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行为科学家,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主要代表著作有组织中的人和管理和士气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长达九年的实验研究霍桑试验,真正揭开了作为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的序幕。 霍桑试验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从1924年到1932年,先后进行了四个阶段的实验: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大规模访谈和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但试验结果却出乎意料:无论工作条件(照明度强弱、休息时间长短、工厂温度等)是改善还是取消改善,试验组和非试验组的产量都在不断上升;在试验计件工资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时,发现生产小组内有一种默契,大部分工人有意限制自己的产量,否则就会受到小组的冷遇和排斥,奖励性工资并未象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的那样使工人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效率;而在历时两年的大规模的访谈试验中,职工由于可以不受拘束地谈自己的想法,发泄心中的闷气,从而态度有所改变,生产率相应的得到了提高。 1 照明实验(1924年11月至19四年4月)当时在关于生产效率的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劳动医学的观点,认为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是疲劳和单调感等,于是当时的实验假设是“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少疲劳,提高生产效率”。可是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发现,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影响。具体结果是:当实验组照明度增大时,实验组和控制组都增产;当实验组照明度减弱时,两组依然都增产,当实验组的照明度减至o仍烛光时,其产量亦无明显下降;直至照明减至如月光一般、实在看不清时,产旦才急剧降下来。研究人员面对此结果感到茫然,失去了信心。从1927年起,以梅奥教授为首的一批哈佛大学心理学工作者将该实验工作接管下来,继续进行。2 福利实验(1927年4月至19四年6月)实验的总目的是查明福利待遇的变化与生产效率的关系。但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发现,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变(包括工资支付办法的改变、优惠措施的增减、休息时间的增减等),都不影响产量的持续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对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说不清楚。后经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导致生产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如下(1)参加实验的光荣感。实验开始时6名参加实验的女工曾被召到部长办公室谈话,她们认为这是莫大的荣誉。这说明被重视的自豪感对人的积极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3 访谈实验研究者在工厂中开始了访谈计划。此计划的最初想法是要工人就管理当局的规划和政策、工头的态度和工作条件等问题做出回答,但这种规定好的访谈计划在进行过程中却大出意料之外,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工人想就工作提纲以外的事情进行交谈,他认为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公司或调查者认为意义重大的那些事。研究者及时把访谈计划改为事先无规定内容,且每次访谈的平均时间从30分钟延长到115小时,多听少说,详细记录工人的不满和意见。访谈计划持续了两年多,期间工人的产量大幅提高,这是因为工人们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许多不满且无处发泄,访谈计划的实施恰恰为侧1提供了发泄机会。发泄过后心情舒畅,士气提高,使产量得到提高。4 群体实验在这个试验中选择14名男工人在单独的房间里从事绍线、焊接和检验工作,对这个班组实行特殊的工人计件工资制度。研究者没想,实行这样的奖励办法会使工人更加努力地工作,以便得到更多的报酬。但结果发现,产旦只保持在中等水平上,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平均都差不多,而且工人并不如实地报告产旦。深入调查发现,这个班组为了维护他们群体的利益,自发地形成了一些规范。他们约定,谁也不能干得太多,突出自己;谁也不能干得太少,影响全组的产旦,并且约法三章,不准向管理当局告密,如有人违反这些规定,轻则挖苦谩骂,重则拳打脚踢。进一步调查发现,工人们之所以这样,是担心产量提高,管理当局会改变现行奖励制度,或裁减人员,使部分工人失业,或者会使干得侵的伙伴受到惩罚。对这种“传统假设与所观察到的行为之间神秘的不相符合”,梅奥做出了如下解释: 1影响生产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工人自身。参加试验的工人意识到自己“被注意”,是一个重要的存在,因而怀有归属感,这种意识助长了工人的整体观念、有所作为的观念和完成任务的观念,而这些是他在以往的工作中不曾得到的,正是这种人的因素导致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在决定工人工作效率因素中,工人为团体所接受的融洽性和安全感较之奖励性工资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互动:1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记录交际中人的行为、动作、表情、言论等方面的表现,分析其内在原因、了解其内心活动和人际状况的基本规律的方法。 (1)自然观察法。就是进入被观察考所处的社会环境或社会关系,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自然的状态下观察被研究者的活动和表现。这种方法最早是人类学家、民族心理学家采用的,如马林诺夫斯基、M米德等曾亲身体验过一些原始部落的生活。后来这一方法也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研究中得到应用。例如,要研究儿童的人际状态,研究者要到幼儿园设置相关活动,然后和小朋友做游戏,看他们如何与他人沟通,然后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运用了自然观察法。 (2)实验室观察法。这种方式中,观察者事先设置好游戏规则、环境和必要的条件,然后观察被试者。例如,要研究人在孤独中的生理指标变化如何或人对孤独忍耐时间的极限是多少,就可以用这种方法。通常主要试验者不参与游戏,观察可以做到客观冷静,得到的材料也比较真实。不足之处是观察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很可能会影响被观察者,从而导致观察结果失真。而且是在实验室内进行,脱离了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增添了人为因素,故其真实性较差。因此,对于实验室观察的结果不能迷信,对其实验结果的推广与应用必须持慎重态度。2测量法 (1)社会测量法。这种方法首先被心理学家莫雷诺采用。莫雷诺社会测量法的根本目的,在于了解团体内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关系。社会测量法的具体做法,主要是向团体成员提出问题,让其回答。例如:“这个组织里请你提出三个员喜欢的人,按喜欢的程序依次排列”,“你愿意和谁排在一起,首先是谁7其次是谁?第三是谁?”还可以按照这种方式提出愿意和谁在一起参加学习、旅游、搞清洁卫生工作等。提出的人数可以一个人、两个人或三个人,最好能限制在三个人以内。如果无限制的话,整理测试结果的工作员太大。测试时也可以提出负面的问题,但可能台引起隔阂与矛盾不宣提倡,只能谨慎采用。 运用社会测量法,可以了解团体内三个方面的问题:团体中最受欢迎的入团体中有无下属的无形的小团体,借此可以找出小团体中有影响的人物;了解团体内的人际关系,谁的人绦最好?谁最孤立?谁员受排斥?(2)参照测量法。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了解个人选择的动机,动机才是人际关系中进行选择的心理机制。但如果直接询问人们,则难以获得真实可靠的答案。于是提出了参照测量法。 参照测量法步骤如下: 研究者要求团体成员进行相互评价。 为每一成员准备一个大信封,将其他成员对该人所作的全部评价集中放人大信封内。 让各成员知道别人是如何对自己作评价的,但又不允许本人看到信封内的全部评价,只让看其中一小部分人对他的评价。如果是一个三十至四十人的团体,就允许看三至四人对他的评价,可由每个成员自由选择看哪几个人对他的评价:于是各个成员将会提出他心目中最有威望的人或认为是最有见解的人。 研究考通过备成员的提名,可以从中发现团体中哪些人最博得大家的信赖与尊重,这些被集中提名的人可能是团体中实际上起作用并处于团体中心位置的人。 参照测旦法的巧妙之处在于隐去了真实目的,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反映了自己的真正动机,从而获得可靠的结果。但是如果人数很多,要求个人对每个成员作评价,费时太多,改进的方法是可以来用多重选择法进行评价。3社会距离尺度法社会距离尺度法用来测量人际关系,对每一社会距离尺度可以数量化。具体做法是,请各个成员给团体中每个人评分。例如,对自己最喜欢的人给五分,较喜欢的人为四分,既不喜欢又不讨厌的人为三分,不太喜欢的人为二分,最不喜欢的人为一分。最后统计每个人所得分数,这分数表示了社会距离,得分越多表示与别人的距离题近,否则就越远。思考题:以上是成员F做出的对他人的社会距离总分表。根据上述方式可以算出每一成员对其他成员的社会距离,若加以平均则可以看出该成员的对人关系基本倾向,每个成员的社会距离分数都求出来之后可以相互比较。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由群体内其他成员对某一成员加以打分,得出的平均分数能够反映客观上该成员的社会距离总倾向,也可以比较各个成员的客观的社会距离倾向。 请大家根据以上方法,评价班里某一班干部的人际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