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创新思路.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288499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课程创新思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科学课程创新思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科学课程创新思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自然课堂教学的创新思路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前深入开展创新素质教育之际,课堂教学的旧有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式的发展,只有进行创新式的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再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已经过时。 我在小学自然的教学过程中逐渐体会到,小学自然的课堂教学必须从教材的使用、教法和学法的改进、相关媒体的使用上进行创新才能改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我认为小学自然教学的创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活用教材,在知识体系上创新 小学自然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初步了解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利用、改造和保护,从而使他们获得基本的自然科学常识,发展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祖国等思想的熏陶,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小学阶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每期一册,其主要内容包括:认识物体(水、空气、金属、土壤、岩石、宇宙、动植物等),学习生理卫生、力学、声学、光学(热)、能源等知识。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按部就班,根据每课时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缺乏相关知识的联系。而自然知识在各册中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活用教材相当重要。 1、熟悉教材的全部内容,找出各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进行综合式的迁移教学。如在教学电磁铁一课时,可以回顾以前学过的磁铁和磁性知识;在教学水的浮力一课时,可以回顾以前学过的物体浮和沉的知识。这样使前后册的知识有机地结合,更容易使学生掌握知识。 2、在同一册知识中,找出各课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联系教学。在自然课中,特别是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中,知识联系相当紧密,教学时找准其中的联系,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概念相当重要。在教学中运用前面课文的知识可以为当堂教学作好铺垫,而当前知识又可为下节课的知识学习打下伏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上下几篇课文间的相互联系。 3、自然课中,同一节课的内容中不同的知识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还要善于抓住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有机的组合,根据需要对不同的知识点有所择重,教学的顺序也可作恰当的调整。如在教学卵石的形成一课时,教材中先通过一个卵石形成的模拟实验进行分析,再让学生将自然界中卵石形成现象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结论。在这里,教师也可以通过 自然中的现象让学生先感受,再讨论其成因,最后用实验验证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突破教学常规,科学选择教法 在自然教学中,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妨采用一些富有创意的教学形式来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动物和环境一课中,常规方法是按照书上的模拟实验进行分析,让学生得出实验结论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田野中去“找”蚯蚓,最后让学生比较;谁捉的蚯蚓多?在什么样的地方蚯蚓多?最后引导出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后一种方法更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通过这种“比赛”,通过自己动手获取的知识也更加牢固。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可以不受课堂教学的小范围限制,可以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参观、采集等。这样通过多形式的活动,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指导学生自己探究知识,在学法指导上创新 在自然教学中,指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主动探究自然知识非常重要。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善于为学生架设学习知识的桥梁,使学生享受自我探究获取知识的喜悦。如我在教学水的浮力一课中,让学生设问,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怎么办?让学生试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思路,最后又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设计的实验(教师提出实验依据,给出实验器材,进行简单的提示)进行研究,最后得出: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了水的浮力,浮力的方向总是向上的。通过反馈的信息表明,这种激励学生自主探求的学法指导改变了过去教师单向传授的多种弊端,使学生掌握的知识非常牢固。在学法指导上,教师要善于抓学生的兴奋点,激励学生,并将系统知识分解,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逐个突破,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恰当运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帮助。在小学自然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即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能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自然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一个最主要的形式,而一些较为难见的自然现象、抽象的图示分析等更需要直观形象的声音、图像、立体动画等来表现,这就需要教师把教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整理,采用较适合的形式表现出来。如花卉的生长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教师可以将录像资料快放,让学生掌握其变化规律;火山爆发、地震等现象也可通过录像资料进行介绍;磁铁的磁场、磁力线等则可以通过电脑设计出动画示意图来反映。 总之,自然课堂的教学可以有多种形式,在教法上,学法上指导上等进行创新很有必要。也只有创新的自然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科学课程建设与科学教材 编者按:这是我国著名科学教师章鼎儿2002年4月在南京“教育部科学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发言。 一、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有一个由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与评价委员会主席理查德-科劳斯纳和国家科学院院长布鲁斯-艾尔伯茨联合署名的序 行动的号角 里面有一段话- 二、“在改革科学教育的工作中,起关键作用的将是教师,科学视导员,课程设计人员,出版商,工作在博物馆、动物园和科学中心的人,科学教育专家,全国各地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学校管理人员,学校的董事会成员,学生家长,工商业界人士、立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及政府其他官员等多种多样的人。” 三、我想说什么 1、我们的科学课程建设工作同样“需要多种多样的人”参与。 2、我们在座诸位,包括我自己,都是这“多种多样的人”中的一个人。 3、我们不仅是数量很多人中的一个, 我们还应记住自己是种、样之多中的一个人。 4、这是一项需要许多人参与、而且需要许多从不同角度思考、研究的人参与的工作。 5、 四、我还想说什么 1、我今天所作的介绍,无非是这“多种多样”中的一个人,从自己参与其中的教材工作的角度,所进行的一些思考。 2、这与在座诸位已经作的思考、研究和将要作的思考、研究同价、同质。 3、我有什么期望的话,那就是希望我的一些思考与各位的一些思考能产生相互作用,包括激烈的碰撞那才是教材建设前期工作的真正价值所在一套好的教材产生的必经历程。 五、先来点轻松的:看看七、八十年前的教材 秋天的花(低年级) 秋葵、秋海棠、剪秋萝都开花了。菊花还没有开。(有四种花的插图) 1、去采秋天的花。 2、细看秋天的花。 3、把几种花比较。 4、把花瓣保存起来。 5、开一个花的展览会。 六、这些花怎样生活的?(中年级) 设想问题 1、我们校园里种些什么花? 2、什么时候种? 搜集材料 1、观察实验: A、玉簪、秋海棠、剪秋萝、菊、紫茉莉花,有什么分别? B、这些花怎样种的? 结论: 1、这些花有什么不同? 参考 (主要为5种花的特性和种植。略。) 七、草棉的各部分有什么作用?(五年级) 观察 1、草棉的根 2、草棉的茎 3、草棉的叶 4、草棉的花 实验 1、把一株草棉的叶拔起来,折去了根,仍旧种在泥土中,隔了一两天,看是怎么样? 2、把一株草棉的叶完全摘去,只留些花在茎上,隔了一两天,看是怎么样? 课文 (师生对话。略。) 提纲 草棉:根的作用 八、选自新学制自然课教科书小学高年级用第一册 商务印书馆出版 民国十三年一月初版 民国十五年四月八十版 九、在这之前的教材 草 棉 (新制中华理科教科书) 草棉茎高二三尺。夏季开花。外具总苞三片。内有萼片花瓣。各分为五。中央有雌蕊一枚。周围绕以无数雄蕊。合作筒状。雌蕊之端有柱头。雄蕊之端有花粉。 草棉至秋结实如桃。熟则外皮自裂。中有种子。附着白色细毛。俗曰棉花。种子藉此以乘风远扬者也。 十、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的教材 传授的教学渊源深远,根深蒂固。 实际上还有更重要的另一方面:传授知识的教学,适应我国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 十一、 我开始认识: “好”的教材不一定好 “理想”的教材不一定理想 教材有着强烈的时代性、社会性发展的阶段性 十二、关于科学课阶段性的思考 自然课 ? 科学课 ?区域的 “ 科学课 ” 新课程发展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十三、两种不同的理想教材追求方向 在教材发展水平层次上追求 在教材、儿童、社会的相互作用水平层次上追求 十四、这套教材所作的已经值得更多的人关注的探索努力 活动 结构 十五、从“前言”开始 十六、写 给 同 学 们 我们开始上“科学”课,开始学习“科学”了。 科学课有些什么内容?是怎样学习的?在翻开这本科学书的时候,你一定想着这样的问题。可过不了多久,你就会拍手欢呼:我知道了,原来科学课是这样的,多么有趣,多么有意思呀! 十七、 科学课正是这样的。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包括植物、动物、人体、水、材料、食物等六个方面的几十个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学习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任务,就是参加这几十个活动。 十八、 参加这些活动就算学习科学了吗?是的。可不能小看这些活动。要知道,今天人类所有的令人惊叹不已的科学技术成就,什么克隆羊、因特网、核电站、航天技术等等,全都是建立在早年的“科学家”们对身边事物的十分简单的观察、研究基础上的。我们经历的这些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同样将为我们今后令人惊叹不已的发展,为我们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十九、 祝愿大家在科学课的观察研究活动中,有更多的发现,增长更多的聪明才智。 二十、关于科学课的“活动” 科学课的活动是什么性质的活动? “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活动” 典型的科学探究、认识活动 典型认识活动 二十一、活动的意义所起的作用 1、结构三个不同领域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有效形式 2、结构各个领域内不同水平层次目标的有效形式 3、产生具有重要基础意义、发展意义的经历 4、更逼近科学的本义 二十二、结构三个不同领域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有效形式 科学探究领域 情感态度领域 科学知识领域 二十三、结构各个领域内部不同水平层次目标的有效形式 例:科学探究 观察 小学生观察能力发展的不同水平层次目标的问题,目前还一时解决不了 但是,我们已经能设计出一系列观察活动,并且分析、比较、判断这些活动的不同的发展水平和价值意义,形成观察能力发展的活动序列。 二十四、活动产生 具有重要发展意义的经历 建议思考研究 “ 经历 ” 具有动词与名词两种词性 特别是作为名词的“经历”(活动产生经历)的意义 这是一个较大的话题 二十五、活动更逼近科学的本义 科学是什么? 科学是活动 科学是人类 的活动 二十六、活动 与 结构 教材是由一系列典型的科学探究、认识活动组成的;活动是有结构的;要求学生参与经历的是有结构的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一个由各种活动组成的认识活动过程。 相比之下,如自然教材并不是由活动组成的,教材中的活动也未涉及结构设计。 二十七、关于“结构” 与 “ 经历 ” 一样,十分希望各位思考研究 “ 结构 ”。 结构的研究超出“活动”的范围。如知识结构等。 我们对 “ 结构 ” 的一些思考如下: 二十八、结构的意义 1+12 活动结构指的是活动之间的联系,活动与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活动产生一个价值,二个活动产生两个价值,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联系,活动与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第三个价值! 二十九、好的结构:1 1 2 1 1 2 一个出名的课例 第一节课:因为材料的问题,学生得出“轻的物体沉,重的物体浮”的研究结论。 第二节课:针对这种情况准备材料,学生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第一节课的结论错了,原来 三十、没有好的结构 112 1 1 0 活动是这样,知识也是这样 热空气上升; 燃烧需要氧气; 蜡烛不会熄灭 所谓的重视知识的教学也只是孤立的,割裂的,缺乏结构联系的知识教学! 三十一、活动需要重视结构 知识同样需要结构 自然课的知识的教与学 常识课的知识的教与学 不求其深,但求其活; 不求其多,但求其有结构。 小学科学课的知识教学也同样适用。 三十二、我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什么? ( 图:一棵大树 ) 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我看到过什么? 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 肯定能!我还没仔细地看过一棵树呢。 三十三、 从看一棵大树到观察一棵大树 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三十四、 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 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三十五、 (图: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在观察一棵大树) 我们看, 我们听, 我们摸, 我们闻, 我们看到了一棵真正的大树, 我们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 我们看到了一个无比美妙的世界! 三十六、 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 1、把几种物体按大小顺序排列在实验桌上,标示出它是沉的还是浮的。想一想,物体的沉浮跟它的大小有关吗? 2、把几种物体按轻重顺序排列在实验桌上,标示出它是沉的还是浮的。想一想,物体的沉浮跟它的轻重有关吗? 三十七、 3、把一组大小相同的球,按轻重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它们的沉浮,再放进水里观察。想一想,物体的沉浮跟物体的轻重有关吗? 4、把一组轻重相同的立方体,按大小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它们的沉浮,再放进水里观察。想一想,物体的沉浮跟物体的体积大小有关吗? 三十八、 思考和讨论 1、 物体的沉浮跟它的轻重有关吗? 2、 物体的沉浮跟它的体积大小有关吗? 3、用大小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的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这是什么原因呢? 4、用轻重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的大小对沉浮的影响;这是什么原因呢? 三十九、思考这一活动结构的意义 第一次活动 与大小无关 第二次活动 与轻重无关 第三次活动 与大小有关 第四次活动 与轻重有关 在四次活动基础上进行 思考和讨论(见上页) 四十、后续的活动和后续的课 改变物体的沉浮 马铃薯是沉的还是浮的 造一艘小船 四十一、动物单元与校外观察研究活动的结构联系 寻访小动物 蜗牛 蜗牛和蝗虫 蚂蚁 我的观察研究 四十二、关于单元结构 四十三、科学教材编写需要解决的难题 综合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问题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的问题 普适性问题 四十四、是 112 ,还是 112 还是 112 ? 十几年来,我一直在思考研究我们所设计的,让孩子们参与的教学活动的意义。 现在,我仍然提出这一建议,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思考某个活动的意义,还要思考活动与活动之间的结构,努力赋予教学活动以更高的价值; 四十五、关于结构和结构中的 内容、目标的认识 对结构的了解,对结构的研究认识往往被我们习惯性地忽略。 科学教材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有一部分是蕴涵在结构中的。 只有在内容或活动的前后左右的联系的研究中才能发现,在内容之间,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才反映出来。(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