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复习语文说课稿精编版(人教版教师专用)《念奴娇赤壁怀古》.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87980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高三复习语文说课稿精编版(人教版教师专用)《念奴娇赤壁怀古》.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4届高三复习语文说课稿精编版(人教版教师专用)《念奴娇赤壁怀古》.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4届高三复习语文说课稿精编版(人教版教师专用)《念奴娇赤壁怀古》.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6、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一、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内容,定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大纲要求: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本文是作者中年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所作。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四篇有名的文章: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及本文赤壁怀古。 本词上片描绘眼前壮丽的长江景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短短的13个字,使人的视听受到强烈的震撼,仿佛使人回到三国时期的战乱纷争的年代。 面对此景,在词的下片中,作者很自然的发怀古之幽思,赤壁之战的英雄们出现在作者的脑海里。作者没有写刘备,是因为刘备太严肃,年纪也不少了;作者没有写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无法望其项背,况且诸葛亮没有英雄美人的故事。此外,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既不符合前面的雄壮的景物描写的特征,其伤感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一尊还酹江月”。作者只看好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寥寥13个字,写出了一个风流潇洒、指挥若定的儒将形象。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明显,它可以很自然的使读者联想到作者自己,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发白,无所建树,不免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这是壮志难酬的感慨,这是悲壮苍凉的无奈。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之所以能够震撼每一个读者的心灵,除了这种情感本身的普遍性之外,还与这种情感在本词中得以充分表达有关。 这种情感依靠什么得以充分传达出来的呢? 一是借长江之景抒情,借壮阔之景抒悲壮之怀;二是借英雄周瑜反衬,形成强烈反差,情感得以自然而然地流露。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内容,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2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确立重点为: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2用典的贴切自然 确定难点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有人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其实不然。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二、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确定教学过程和教法、学法 (一)教学过程引入由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引入 疏通文义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2、学生翻译课文,正义(有省略) 写景赤壁景物1、指导学生描绘出赤壁之景:绘声绘色 2、指导学生概括出景物特点:壮阔宏大 3、比较一:为什么不写长江平静之景?明确写景的作用 咏史英雄周瑜1、周瑜形象的特点?风流儒雅,少年得志 2、比较二:把周瑜换成孙权或诸葛亮好不好?理解写周瑜形象的作用,体会用典的贴切 抒怀作者苏轼1、“人生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极?与前面的壮阔之景和英雄周瑜是否协调? 2、比较三:将本文与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的破阵子比较,体会这种情感的复杂性。 3、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并适时进行情感和思想教育 归纳总结教师设问:本文是怎样将写景咏史抒怀三者完美统一的?由学生来回答,并总结出鉴赏诗歌的两个要点,并板书背诵全词自由背后,再个人有感情的诵背 布置作业将本词与其他“赤壁诗”作比较 (二)教法和学法诗词的鉴赏离不开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发现异同,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孰优孰劣。所以在教法和学法上主要运用比较法,辅之以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等等。 1在分析景物描写时,设问:长江有汹涌的时候,也有平静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写长江壮阔之景,而不写长江平静之景?通过比较,得出景物特点及写景的目的。 2在分析咏史用典时,设问:赤壁之战中的英雄很多,如孙权、诸葛亮、刘备等等,作者为什么只写到周瑜,而不写其他人呢?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用典的自然贴切。 3在分析情感的抒发时,在提出“人生如梦”是否消极颓废的问题后,引导学生将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的破阵子与本词进行比较,目的是为了深入理解本词情感的复杂性。一、 导入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我想问问同学们是如何面对挫折、化解生活中的难题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可能有发泄、自慰、倾诉等几种方式。)林语堂曾经说苏轼是“秉性难移的乐天派”,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苏轼的一首词,看看东坡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他曲折的仕途生活的。 (板书课题、作者) 二、 学生齐读整首词,初步把握词作内容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三、 解读文本1、 小序 引导学生分析小序的作用明确:小序点明了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 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2、学习词的主体部分(1)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翻译为先”的原则) (2)引导学生思考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鉴赏诗歌“立足文本”的原则) 问:读完这首词,哪些词语或句子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明确:穿林声,指的是风声;打叶声,指的是雨声。“穿林打叶” 写出了风雨的声势之猛。而强调风雨的声势,目的在于突现作者对风雨的态度,态度就是“莫听”,就是不予理睬,我行我素。 “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句就把他蔑视风雨的神态很具体地的写出来了。吟,是吟诗;啸,是撮口而发出来的长而清越的声音:呜。苏轼说,不妨在风雨之中吟诗、长啸、缓步而行,生动的表现了他那悠闲自如、不为风雨所动容的神情,表现了他那鲜明的个性特征。(同学们也可以想象一下苏轼此时此刻吟的是什么?) 接下来,通过描写他的服饰手持竹杖、脚穿芒鞋(用芒草编制的鞋子)进一步展示他的乐观精神。他说,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在泥泞中行走,比骑马还要轻松愉快。“竹杖”、“芒鞋”,本是草野之人的服饰,这显然是针对他在黄州的“半是闲人半是罪人”的处境讲的,是对自己生活境况的概括。难得的是,他居然有“轻胜马” 的感觉,而且直言不怕这种生活处境,这也鲜明的表现出他那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用“一蓑烟雨任平生”来结束,更是韵味深长。作者说,披一领蓑衣,肩漫天烟雨,任凭这样过一辈子也元所畏惧,完全可以泰然处之的。这是由眼前的遭遇推开去写, “烟雨” 一词语意双关,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又是指仕途上的遭际,“一蓑烟雨任平生” 具有象外之象,弦外之音。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料峭,是形容春风的寒意,时当三月,雨后的春风还是寒冷的,何况浑身的衣服已被雨水淋透。虽说如此,作者却说料峭的春风也仅仅是帮助自己醒了酒而已,他也仅仅是感到有些轻微的冷意而已。“料峭”是写实,“微冷” 是写感觉,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这个差距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性格 “山头斜照却相迎”,雨后天晴,斜阳在山,迎面送来暖意,这是否让作者欣喜了呢?不,一个“却” 字写出斜阳送暖并非作者所期待,纯粹是不期然而然。这就表现了作者对天晴亦元动于衷 细读“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句。 问:作者“回首”的是什么? “回首向来萧瑟处” (萧瑟,指风雨吹打林木的声音),这个细节行为描写,生动的表现出他战胜风雨之后的自豪感,对艰难困苦的轻蔑之意。“归去,也元风雨也元晴”,这不是在写天气,不是说回去的路上没有风雨但也不是晴天,而是在写他的心境,是说他的心境里没有风雨阴晴的差别,雨天和晴天对他的心态根本不起任何作用,晴天,他吟啸徐行;雨天,他依旧如此。他不因天晴而喜,不因雨天而悲。他怀的是一颗超然物外的心,按照自己预定的人生道路悠然前行 明确: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 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作者写眼前景,说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小结:词人一方面写自己遭遇自然之风雨,也暗含自己所遭遇的政治风雨。借对自然风雨的坦然面对抒发对政治风雨的泰然处之之情。 四:扩展阅读现在老师选取了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作的另外两篇词作卜算子、临江仙,大家阅读看看。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明确:意象:缺月 疏桐 幽人 孤鸿营造凄清萧瑟的氛围表现孤独苦闷的心境(彷徨与追求) 临江仙 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明确:“营营”指的是为名利所纷扰。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 和“一蓑烟雨任平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一种退隐之后的洒脱心态。 从“拣尽寒枝不肯栖”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再到“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看清了苏轼在黄州的历程,同样是被贬,同样是受诬陷,苏轼也不是超人,只是他善于化解而已。化天地万物为心中画卷,融人世烦忧为云淡风轻。苏东坡用它的作品和人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