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市微课教学设计表.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79874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漳平市微课教学设计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漳平市微课教学设计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漳平市微课教学设计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课教学设计表微课名称认识钟表教师姓名卢伶俐教师单位福建省漳平市铁路小学问题出处年级:一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所属章节:第七单元第1小节录制工具和方法使用CamtasiaStudio实时录制,再用会声会影剪辑进行剪辑和合成设计思路认识钟表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一年级学生已经储备了一些认识钟表的生活经验,但这些认识只是粗浅的,感性的,因此教材安排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时间。时间的概念比较抽象,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才能把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充分运用直观,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认识时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钟表,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因此教学中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2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获得感性认识。虽然学生刚刚进入学校不久,但他们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教学中要以这些经验为起点,使课堂的学习活动成为对他们原来经验的总结和提升。3在活动中认识钟表。注重让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活动,掌握所学内容。由于时间和时刻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要结合大量的活动来进行学习,将抽象的时间特性转化为可见、可理解的活动,使教学更有效、更有价值。教学设计内 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485页例题及“做一做”教学目的1初步认识钟面,结合生活实际,学会看钟表上的整时。2经历各种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3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遵守时、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习惯。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钟面构成,会看整时。难点: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1猜一猜:仔细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播放钟表走动时发出的声音。)2、导入:你见过钟表吗,在哪见过钟表?(课件:车站、商场等建筑物上,家中的,手腕上的)这些钟表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它。要想与这些钟表交朋友,了解钟表的秘密,首先要学会认识钟表。(出示课题。)二、探究新知1联系生活,感知钟表面结构。(1)仔细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课件演示:仔细观察两根指针:哪根是分针、时针,对比有什么不同;有12个数字,一起按顺序数一数这些数字。(2)出示7时钟面:这根指针是什么针,为什么?另外这根指针呢?(出示:分针、时针) (3)小结:钟面上有12个数字,有两根指针,其中又细又长的是分针、又短又粗的是时针。2认识整时,找出规律。出示主题图:(1)认识“7时”:妈妈在叫小红起床,知道现在是几时吗?钟面分针指向几,时针指向几?(分针指向12,时针指7就是7时。)“7时”的中文表示法:是几时直接在几的后面加上汉字“时”就可以, 这是整时的第一种表示方法。 (2)认识“8时”:小红是个爱学习的孩子,她马上起床抓紧时间去学校,这时她已经坐在教室里上课了。请看这个钟面(8时钟面):分针指向几,时针又指向几。是几时了?(出示:时)(3)认识“3时”:下午小红在参加活动,你知道这时是几时吗?(出示:3时钟面及文字“时”。)(4)认识“6时”:放学后小红回到家,先认真地完成作业,然后观看她喜欢的动画片。请看这是几时呢?()(出示:6时钟面及文字“时”)(5)探索规律:请观察这些时刻的分针、时针,你发现了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分针都指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时针指就是时,指就是时,指就是时)小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这就是认识钟面整时的方法。这些钟面表示的都是整时。3用电子表表示法来表示整时表示整时的时刻还可以这样书写: 8时,先写“8”,再写两个点,后面再写两个“0”。这种表示法在电子表中常见,叫做电子表表示法。三、巩固提升。“做一做”:小明的一天1这是小明在周末一天里主要做的事情。一起来看看小明的时间安排表,一天中他都做了哪些事?2特殊钟面时、时。3“时”出现了两次,为什么做的事完全不同?小结:我们要像小明一样,每天按时起床,按时学习,按时休息。合理科学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应用说明 本微课视频画面大小为768576、格式为MPEG格式,播放时应使用带此解码格式的视频播放器,如:暴风影音、QQ影音等。微课教学设计表微课名称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师姓名乐小燕教师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新桥中心学校问题出处年级:三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所属章节:第八单元第2小节录制工具和方法使用CamtasiaStudio实时录制,再用会声会影剪辑进行剪辑和合成设计思路本堂课教学的是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通过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探究计算方法的机会,同时也锻炼、培养学生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整堂课设计与教学过程突出了以下一些特点: 1、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主动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设计时,要努力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活动,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因此我在设计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例题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作为教学题材,从学生熟悉的分西瓜的情境出发,让学生从中提炼出与分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且从这些数学信息中,主动地提出数学问题,明确了本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老师则顺水推舟地引领学生去主动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设计,改变了教师出题、学生解题的传统做法,所有的例题和部分练习题都出自于学生之口,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解决自己提出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与成功的乐趣,有效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2、方法由学生自己探究让学生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运算图式。问题来自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也应当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与体验。这是新课标所要求的。因此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老师不是急于授予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引领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主动地操作实践,并进行必要的合作交流,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的本质特征,形成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学生借助学具圆片边涂、边想、边算,借助已有的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在头脑中逐步积累并建立起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表象,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中,一种基本的运算图式也得以主动建构,学生体验到了初步的算理。在经历了一番操作和探索之后,学生已能用自己朴素的言语对运算方法加以表述。教学设计内 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697页例题教学目的1掌握同分母分数的简单加、减计算方法。2通过直观操作,理解简单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利用几何直观,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难点: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课件出示分西瓜的情境图。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块,哥哥吃了2块,弟弟吃了1块。从上面的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哥哥吃了西瓜的,弟弟吃了)2提出问题(1)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问题1:哥哥和弟弟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问题2:哥哥比弟弟多吃了几分之几?问题3:西瓜还剩下几分之几?二、探究新知1探究同分母分数的加法(1)教师有意识地选择第1个问题,要求学生列出算式。(2)同桌讨论:+等于多少?(3)操作验证答案。集体验证:(预设)方法1:把平均折成8份,先涂了2份,又涂了1份,合起来涂了3份,也就是;方法2:是2个,2个加1个是3个,也就是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用课件进行示范。(4)观察算式:两个加数有什么共同点?是怎么计算的?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2探究同分母分数减法(1)观察课件:哥哥比弟弟多吃了几分之几? (2)猜一猜:等于多少? (3)小组讨论:等于多少?(4)汇报算法,思路可能有:方法1;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2份比1份多1份,也就是;方法2:2个减掉1个还剩1个,也就是;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计算的过程。(5)观察算式:被减数和减数有什么共同点?是怎么计算的?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3探究1减几分之几(1)讨论:这个西瓜还剩几分之几?(2)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怎样想的,是把“1”看作多少来减的?三、小结观察以上三个算式,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点?是怎么计算的?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应用说明 本微课视频画面大小为1024768、格式为MP4格式,播放时应使用带此解码格式的视频播放器,如:暴风影音、QQ影音等。微 课 教 学 设 计学校:漳平市溪南中心学校 设计者:严玉娜 时间:2015年1月6日微课名称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知识点来源学科:小学数学录制工具和方法屏幕录制型设计思路教材呈现的是确定学生在教室中的座位的情境,通过让学生找到张亮的位置,明确了“列”和“行”的含义,以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接着教材用数对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说说其他同学的位置,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如何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学生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行,列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了,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数对是一个较难理解的知识,熟悉的情境便于学生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教学设计内 容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行,第几列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的情境中的位置。2、让学生经历数对产生的过程,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 学重 难 点会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问题:张亮同学的位置在哪里?导入: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其他班级上课的情境吗?今天咱们去五年级其他班看一看,这是张亮班级里的学生,多整齐!你能告诉老师张亮的位置吗?出示教材第19页情境图学生可能说:第三个,从前面数第三个,从后面数第三个等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在一列(或者一行)座位中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应该怎么说。2、揭题: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设计意图】从确定张亮位置入手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为设置矛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做好铺垫。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1、引导:同学们所说的“排”,在数学上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板书:竖排-列,横排-行)明确:数“列”的时候习惯上从左往右数,依次为第一列,第二列,明确:数“行”的时候习惯上从前往后数,依次为第一行,第二列,教材第19页情境图上的每一列和每一行按顺序写上,同桌互相指一指。(板书:从左往右,从前往后)通常情况下,描述物体位置时先说列,再说行。2、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描述张亮的位置。(第二列,第三行)3、思考:你能用刚学习的知识描述一下其他同学的位置吗?4、让学生在图上指一指,说一说。【设计意图】在描述张亮位置时设置矛盾,感受描述方法不统一带来的不便,体验统一描述方法的必要性。渗透正确的描述顺序,分解难点,为理解“数对”这一抽象的概念奠定基础。三、在情境中认识数对1、引导:表示位置还可以用“数对”来表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用数对确定位置,张亮在第二列,第三行的位置。用数对(2,3)表示,板书:数对(2,3)2、质疑:根据描述的习惯,你认为括号里这两个数各表示什么?(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强调并让学生明确数对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板书:数对(列,行)3、讨论:让学生用数对分别表示图中其他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要注意什么问题?4、师生交流评价。5、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竖排-列 从左往右横排-行 从前往后数对(列,行)几何图形的观察与判断教学设计执教教师:漳平市象湖中心学校 陈文辉指导教师:漳平市象湖中心学校 陈福旺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设计理念】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物体的活动,选择“引导探究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营造自主探索的氛围,在游戏、观察、猜测、验证中真正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通过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学情与教材分析】观察物体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第一和第二学段分别要求“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的简单物体。”“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图形”。本次观察物体是属于第二学段的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一个或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形状。教学的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动脑的学习活动中,习得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快乐学习。【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物体,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一个或两个简单几何形体的平面图形;3.在观察物体的活动中,通过想象、猜测、推理发展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养成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教学难点】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教学准备】课件、小药箱、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 出示图片。呈现三张从不同角度拍摄的漳平市象湖镇杨美村朱德率红四军出击闽中纪念馆的照片,2.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座纪念馆,拍出来的三张照片却不一样呢?3.引入课题。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看来,观察物体蕴含着很多的奥妙和学问。设计意图:课标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利用当地著名的“朱德率红四军出击闽中纪念馆”的资源,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明白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二、探究新知活动一:观察小药箱。1.从固定位置、不同角度观察固定的物体。(1)提出观察要求(2)交流观察结果。(3)小结: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面是不同的,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设计意图:通过指导观察,真正体验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面是不同的,并且发现站在任一位置观察“小药箱”,一次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活动二:猜测立体几何图形的游戏1.出示组合图形:球体和圆柱体。2.根据第一个条件(从正面看看到一个圆形和一个正方形):猜测、推理一共有六组图形。3.根据第二个条件(从左面看看到一个圆形和正方形重叠图形):推测得出还剩两组图形。4.根据第三个条件(从上面看看到一个圆形和正方形):推测得出最后一组图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认识单个立体图形各面的形状的基础上,学会分析、推理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两个物体的形状及位置关系,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全课小结课件出示漳平市九鹏溪景色、题西林壁图文,点拨诗歌内容蕴含的观察知识。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古诗欣赏中,感受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设计思路】 “观察物体”是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小学不同学段的观察对象和要求有所区别。第一学段,以观察简单的实物为主,第二学段,以观察立体图形为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次“观察物体”主要要求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一个或两个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基于教材教育价值的判断和学情的把握,为实现教学目标,做了以下的思考:本课教学中,先引导学生从正面、侧面、上面对一个物体进行有序观察,认识其各面形状。然后,又由观察到的一个面,让学生想象可能是什么物体。在顺向思维活动中,交织着逆向思维。先是由体到面,再由面到体,将想象、推理、思考、表达交织于观察活动。注重让学生展开想象,不断在脑海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从而做出判断。在双向思维的作用下,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将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空间观念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微课教学设计表微课名称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教师姓名余惠芳教师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西园校区问题出处年级:二年级 教材版本:人教版所属章节:第三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P97例1录制工具和方法工具:VD机加黑板、 粉笔、其他教学演示工具方法:对教学过程摄像设计思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指出:“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还能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首先是能够从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些数学现象;其次是能够运用基本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能否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际的关键。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机会是本堂课设计的基本思路。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中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通过把静态知识转变为动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让学生经历:猜想独立思考-讨论-合作探究-验证等一系列思维过程。教学设计内容用1、2和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2、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3、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的过程。难点:怎样排列不重复不遗漏。教学过程一、 组织有效教学,探究数学本质1、 猜一猜。(出示:1、2、3)提出问题:如果用1、2、3组成两个不同的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2、 验证。学生第一次操作摆卡片。3、 合作探究的方法。(1)、小组讨论:怎样做才能不重复不遗漏。(2)、小组按照讨论的方法第二次操作摆卡片。(3)、汇报。方法一:定十位变个位:在十位上固定1,和2、3分别搭配得到12、13;在十位上固定2,和1、3分别搭配得到21、23;在十位上固定3,和1、3分别搭配得到31、32。方法二:定个位变十位。(与固定十位法同理)得到:21、31,12、32,,13、23。方法三:交换位置法,得到12、21,13、31,23、32。二、小结应用:我们不管是用调换位置的方法还是固定十位或个位的方法,只要我们按顺序摆,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有了这种有顺序的思考方法,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应用说明本课适用于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面积单位的引入微课教学设计福建省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 陈玉华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的引入教学目标1.认识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2.通过亲身体验,探究并发现: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也就是面积单位。教学准备教具:ppt课件。学具:小正方形、圆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卡纸。教学过程一、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面积。下面两个长方形,哪个面积大呢?二、探究1.观察比较法比较。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的方法来比较:第一个长方形:宽而短。第二个长方形:窄而长。用观察的方法,不能直接比较出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2.重叠比较法比较。如果用两张不同颜色的纸,代表这两个长方形,你能用这两张长方形纸,比较出他们面积的大小吗?重叠比较剩余两部分面积的大小不容易直接比较出来。我们可以通过重叠的方法来比较:先重叠,再比较剩余的部分。剩余两部分面积的大小,不容易直接比较出来。用重叠比较的方法,也不能直接比较出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3.选用一种图形作单位来比较。我们用观察的方法和重叠的方法,都不能直接比较出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哪,能不能借助其它的图形,来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吗?如果给你小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学具,你能根据这些学具,自己研究,得出结论吗?(1)选用小正方形作单位来比较。有的同学用小正方形作单位来摆,第一个长方形摆满12个,第二个长方形摆满10个,第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大。2.选用圆形作单位来比较。有的同学用圆形作单位来摆,第一个长方形摆满12个,第二个长方形摆满10个,也可以得出第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大。3.选用三角形作单位来比较。还有的同学用三角形来摆,第一个长方形摆满21个,第二个长方形摆满18个,同样也可以得出第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大。4.对比分析。大家都通过摆统一的图形,得出第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大,但你们觉得用什么图形来摆,最合适呢?(1)用圆形作单位来摆,无法将长方形完全铺满,有缝隙,结果可能会不准确。(2)用三角形作单位来摆,出现半个三角形,结果也可能不准确。(3)用小正方形作单位来摆,最合适。5.摆不同的图形和摆大小不一样的图形。(1)一个用圆形作单位来摆,一个用小正方形作单位来摆,这样摆行吗?这样摆不行,用的图形不一样,无法比较他们面积的大小。(2)哪,一个用大的正方形来摆,一个用小的正方形来摆,这样摆又行吗?这样也不行,必须用大小一样的正方形来摆。6.归纳总结。同学们说的真好!也就是说,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要用统一的图形,也就是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在数学里就是面积单位。同学们,你现在知道了在比较面积的时候,为什么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