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律动”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的有效实践.docx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65832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3.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用“律动”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的有效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运用“律动”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的有效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运用“律动”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的有效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用“律动”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的有效实践新华幼儿园 余依帆【摘要】喜欢音乐是幼儿的天性,它能促进幼儿全身心协调、健康的发展。节奏是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不同的节奏能表达不同的音乐内容、音乐情绪和音乐形象,儿童阶段是感受和体验节奏的最佳年龄期。音乐活动中的“律动”则可以通过肢体动作来有效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现美及创造美的能力。关键词:幼儿;音乐活动;律动;节奏感;实践; 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基于这样的理念,我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和发现美,进而获得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的灵魂,它是音乐中最强有力的要素。幼儿在节奏中能领悟音乐节奏元素并且提高对音乐欣赏的能力,还能感受和发现音乐之美。经过认真学习指南之后,我对于在音乐活动中如何创设条件和机会,让幼儿通过“律动”感知音乐节奏的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践与思考。一、“律动”在音乐活动中的教育价值 (一)律动活动的主要形式 所谓律动,就是把身体当做表达音乐的乐器,让幼儿体验式地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对音乐的情绪情感有更直接的感受和更自主的表达。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律动活动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声势、游戏、即兴表演、集体舞等形式,基本的声势包括跺脚、拍腿、拍手、捻指四种形式。声势对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听辨力、创造力都有积极的作用。(二)律动活动与节奏能力的发展 节奏是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它充满活力,也充满情感和意义。我们在生活中可能多少都有过这种感受与体验,走步时忽然听见了轻快的音乐声,自己的步履也随之变得矫健起来,当围着圆圈集体跳舞时,会因动作的一致而感到集体的力量与欢乐,这正是因为人们的动作是在有节奏的音乐声中进行的。由此可见,节奏能力的提高,不但能培养幼儿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更有助于促使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为此,我们可以通过音乐与动作相结合的形式,把儿童对音乐的理解转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把音乐表现中的力度、速度、音色变化等与儿童运动时的能量、空间、时间感受融合在一起,让幼儿在“律动”中感受音乐节奏。我认为,身体是体验节奏的第一载体,节奏是音乐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力量,而幼儿感兴趣的“律动”就是音乐节奏的外在表现。二、“律动”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有效实施(一)声势律动,培养幼儿节奏感声势律动也称体态律动,是指用身体各部分作为表达音乐的乐器,把所听到的音乐的各种因素(包括速度、节奏、力度、乐句、情绪等)及其内心感受,用各种身体动作表现出来。1.声势律动感知乐曲的强弱变化一次,在晨间活动时,我播放快乐的小老鼠给孩子听,结果他们很感兴趣,一听见乐曲旋律就晃动身体,边听音乐边哈哈大笑地扭动身体,很是享受。指南中指出,“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美”。于是,在一次音乐欣赏课上,我就重新给孩子搭建一个轻松愉悦的空间,引导鼓励他们尽情地用自己的方式来感知和表现这首乐曲。快乐的小老鼠是施特劳斯的加速度圆舞曲中的第一小圆舞曲,全曲因A段音乐不断由弱变强,由慢渐快而得名“加速度”,B段音乐是典型的强弱节拍的圆舞曲,旋律轻快、活泼,最后回到A段再现忙碌气氛。该作品适合小班幼儿用律动的方式参与欣赏。 1)肢体动作表现音乐的强弱首先,我用“情境故事导入法”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创设了小老鼠出门、走路、跳舞、吃食等情景。随后让孩子边欣赏音乐边学做小老鼠出门的各种动作,为孩子对音乐的表现搭建了一个平台,让孩子们在音乐声中自主表现。当A段音乐不断由弱变强时,我就借助一些动作来提示,如“小老鼠悄悄出门越走越快”孩子们随音乐很快玩了起来,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孩子们大胆地用各种动作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幼儿情绪高涨,其乐融融。 2)肢体动作巧妙化解乐曲节奏难点 在B段音乐的欣赏和表现上,每一乐句的重拍掌握是个难点,我恰当地运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肢体动作巧妙地化解了难点,如“啊呼”用力咬表示强拍,再细细嚼一嚼表示次强拍,孩子们吃得特别认真,然后引导孩子除吃饼干,还想吃苹果、面包让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吃着,一点也不觉得枯燥,节奏一次比一次拿捏得准。整个活动自然流畅,让孩子们在听一听、玩一玩、动一动中充分感受乐曲的独特魅力。我用夸张的动作、情绪感染孩子,和孩子们一起在身体的自由摆动中感知乐曲节奏,同时,轻松愉快地获得了美的感受。 2.运用体态律动,感受ABA段节奏的渐慢与渐快1)把握节奏难易,设计体态动作大班音乐活动传帽舞,这是一首欢快、活泼的ABA段结构乐曲。这首歌的重难点就是让幼儿欣赏和区分渐快和渐慢的音乐节奏。为此,我就设计了传帽游戏,根据渐快的音乐节奏用身体动作传递帽子,自主、真实地感受乐曲节奏的渐快和渐慢。从而,学会互相合作及配合游戏,享受音乐游戏的快乐。传帽舞是一首ABA段的曲式结构,我根据歌曲的结构、节奏来设计相应的体态动作。为此,A段是由四句工整的乐句组成,前半乐句是由两小节 的节奏组成,节奏相对简单,我就设计了“双手相对,掌心上下交碰”表示传帽子的动作;后半乐句由 的节奏组成,节奏较复杂,我就降低了动作的难度,设计了“ 的动作,根据不同的节奏来做传帽子的游戏,用身体动作感受音乐节奏,引导幼儿欣赏和区分渐快和渐慢的音乐节奏。2)自由的肢体动作,感知乐曲节奏的快慢动过程中做动作是指伴随音乐做弹跳、摇摆、跑动、舞蹈等动作。移动位置的运动丰富了动作样式,也促使幼儿有了更多动作想象和自我表达的机会。例如,当乐曲A段是渐慢的,则引导幼儿缓慢地围一个大圆圈,到B段渐快时,则动作迅速的边听音乐边快速的传递手中的帽子,在传递过程中我通过情景语言来引导幼儿用不同的身体动作(转头、扭腰、甩头发等)来感知和表现音乐的节奏,然后又回到A段缓慢的节奏时,就引导幼儿慢慢地围成一个大圆圈,自由缓慢地摆动身体的部位,通过自由的肢体动作感知音乐节奏,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二)律动游戏感知音乐节奏的恒定“游戏是儿童的伴侣”,幼儿需要游戏,它能给幼儿带来快乐和满足。律动游戏是音乐指导下的游戏,它把音乐和动作合在一起,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唱歌、舞蹈和欣赏音乐。在音乐活动中,我运用律动游戏培养幼儿的节奏感。1.通过律动游戏,感知乐曲的基本节奏玛丽有只小羊羔是一首有趣的外国儿童歌曲,有着非常鲜明的节奏。其中二、四两个乐句的重复,让幼儿的印象深刻。利用这点,我设计了游戏律动,把活动的重点放在学习运用肢体动作来表现特定的基本节奏:x x x x x - | 。首先,创设小动物们洗澡的情境,让幼儿分角色表演,通过表演游戏的律动来感应乐曲的特定节奏。幼儿和老师围成圆圈顺时针或逆时针走,当听见“咿呀咿呀呦”的音乐时则面向圆心扭动身体,可以扭动腰、扭动屁股、擦擦背、搓搓手等肢体动作演绎小动物们欢快的在一起洗澡,孩子们表演的兴致很高,自主享受音乐旋律的美妙,从而感知乐曲的特定节奏。音乐里有那些小动物,我们每个小朋友来和一个小动物做好朋友,学习它是怎样来唱歌的。找到小动物后,引导幼儿学一学小动物可能会做的动作。如:当唱到“咿呀咿呀呦“的时候就扭一扭身体。通过各种动物的叫声练习基本节奏: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 ;如:我 是 一 只 小 小 猫, 喵 喵 喵 喵 喵;我 是 一 只 小 小 狗, 汪 汪 汪 汪 汪;我 是 一 只 小 小 鸭,嘎 嘎 嘎 嘎 嘎;最后,通过律动游戏再次完整演绎乐曲。在活动中,幼儿模仿了各种小动物的声音和动作,进一步通过角色游戏来学习歌曲,感受音乐,给幼儿充分的表现机会,也体现了以幼儿为活动主体的目的。整个活动层次清楚,活动环节一环扣一环,在无形中已经学会了歌曲基本的节奏律动。2.律动游戏感知音乐的特定节奏抓辫子是一首民间童谣,它合仄押韵,简短有趣,通俗易懂,富有节奏感,适合小班幼儿表演和游戏。因此,我结合歌曲节奏设计了幼儿感兴趣的律动游戏,让幼儿在跳跳、玩玩、唱唱的过程中体验传唱传统歌谣带来的快乐。如:第一环节,我以“听音乐、跳房子”的律动游戏导入,形式新颖,充分激发幼儿在游戏中喜欢音乐,初步感受歌曲节奏。第二环节,在初步熟悉乐曲旋律之后,提出要求,引导幼儿一起跟着音乐节奏,再来跳一跳。引导幼儿在身体的跳动中感受乐曲的节奏。教师和幼儿一起玩跳房子的游戏,是为了感知歌曲每小节的节奏变化,通过律动游戏巩固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在幼儿完整感知歌曲的结构后,继续用游戏贯穿始终,在游戏中感知歌曲旋律的轻松愉快,并逐步形成与肢体相互配合的乐感。节奏鲜明的歌曲,通过恰当的律动游戏可以激发幼儿形体动作的反应,即增强了对乐曲节奏的感知力。幼儿听见音乐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为音乐生动造型,促进了幼儿感受力和表现力,无形中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三)集体舞感受乐曲节奏变化集体舞是幼儿园律动活动的基本类型之一,是儿童感受音乐旋律和节奏的一种形式。集体舞既能满足幼儿对音乐的参与、表现的需要,又能够充分发挥艺术情感教育功能,使幼儿获得感受、表现和创造的快乐。如:集体舞双圈舞:BIONG是一首AB段结构的旋律,A段有4个乐句,节奏工整旋律轻快,幼儿便于记忆;B段有5个无旋律的三拍子节奏,适合于幼儿相互问候交换舞伴。所以,我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利用形象的肢体动作、游戏让他们在优美的乐曲声中感受曲式结构和节奏变化。律动进场,在教师的提示下分辨出乐曲的AB段。感受A段的4个乐句是行进乐曲,在老师的提醒下按照乐句做跺脚、拍腿、拍手、拍肩。B段三拍子的乐句是交换朋友(舞伴),提醒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动作:握握手、敬个礼、握握手、敬个礼。在熟悉音乐的环节中我把律动植入乐曲之中,轻松引导幼儿感受乐曲风格与节奏变化。本次双圈行进式的集体舞中的前进后退比较难,我就结合口令提示:123456拉手、2234伸手拉手、开花后退回到原位;B段的无旋律三拍子,我就结合简单的儿歌和动作来表示握握手、敬个礼、换朋友、敬个礼;口令合拍紧凑,衔接自然。在音乐活动中,集体舞深受幼儿喜爱,通过律动中的集体舞形式,不仅发展了幼儿感受、表现及创造的能力,同时,在欢快的集体舞表演中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三、运用“律动”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思考指南中指出,“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美”。在音乐教育中,很多时候注重的仅仅只是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或者几句歌词的学习,片面强调技能的训练,而不去调动幼儿的情感生活积累,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愉悦地体验音乐艺术。因此,我认为在运用“律动”培养幼儿节奏感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要注意:(一)对音乐节奏选择上的思考在音乐活动中,必须注意到幼儿身心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体力、动作发展以及心理发展水平都不相同,因此我们选择的乐曲应该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样能保持幼儿主动参与的热度,启发幼儿情绪、联想和想象。幼儿不会以太简单而感到枯燥乏味,也不会以太复杂而感到缩手缩脚,如:中班幼儿可以掌握律动“蝴蝶飞”、“摘果子”“手腕转动”。这样,孩子们才会感兴趣,易学、易掌握。在以后的活动中就会参与积极性高,表现、创造欲望强。(二)对幼儿充分感受体验的思考节奏是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不同的节奏变化表达了不同的音乐内容、音乐情绪和音乐形象,使音乐变得各具特色,优美动听。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我们往往在幼儿还没有充分倾听、感受时就让他们学唱,在幼儿还不能自如表达时就要求他们即兴创编与表演。而指南指出我们需关注让幼儿充分感受、充分体验,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体,把活动的时间、空间还给孩子,多给孩子学习、练习的机会。(三)对幼儿想象创造培养的思考指南提出:“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律动正式是一项能唤起幼儿的想象、创造和表现力的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从孩子的经验、兴趣出发,往往会激发幼儿无限的创造动力。在活动组织时要给予幼儿宽松、自由的氛围,活动设计中关注提供幼儿充分选择的机会。保护孩子的想象创造,不要让幼儿过分担心会受到批评和嘲笑。鼓励幼儿独立与自主,增加幼儿的选择自由,创造宽松的精神环境。(四)对积极师幼互动的思考教师需要时时提醒自己,是否真正给予了幼儿与音乐互动的时间和空间,是否真正让幼儿自主探索、自主表达以及自我反思,从而体验到能够表达自己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感知节奏的音乐活动中,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幼儿、欣赏幼儿,要根据需要灵活变换角色,与幼儿进行平等对话,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幼儿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如:角色的转变,从教师转变成幼儿的好玩伴,对提问及引导方法进行调整,从让幼儿“被动学唱”转变为让幼儿“主动赏析”,从“要求幼儿表现”转变为“激发幼儿表达创造”。 使幼儿真正在轻松、活泼的师生互动中享受节奏活动的愉悦。 总之,我们要贯彻指南精神,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培养幼儿节奏感,虽然是音乐教育中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方面,但也不能忽略幼儿内在的情感体验,而应该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寓教于美,使幼儿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从而获得音乐美的感受。【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R;教育部;2012年9月2郑晓 ;幼儿律动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13沈晓红等;儿童节奏世界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4张志华;幼儿园音乐教学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5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