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言文阅读.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265572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言文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言文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言文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版块:文言文阅读(共12课时)第12课时专题一:文言文翻译(一)理解并译准实、虚词一、考向分析考点统计年份选文体裁选文出处涉及考点分值题型2011人物传记新唐书实词、虚词、分析综合、断句、翻译19主客观兼顾2010人物传记二十四史魏史实词、虚词、分析综合、断句、翻译18主客观兼顾2009散文东坡全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分析综合、翻译18主客观兼顾二、命题分析 通过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近年来本板块在浙江高考中呈现如下特点: 1.选文体裁多样。三年两种题材,但总的来说还是以散文为主,记人及托物言志的古代散文。 2.文言文阅读题涉及的考点,以及分值、题型都非常稳定。 3.考查的重点仍然是文言实词的词义、文言虚词的用法、断句、翻译和筛选信息。三、专题解说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考查文言文中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以课本出现的居多)在文中的具体含义,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偏义复词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考查“以、因、而”等18个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其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考生只有掌握了该考点才能顺利解答其他考点的题目,更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也是得分的前提。三、真题讲解 例题1、2011年浙江省高考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19分) 1、(题目内容略) 解答此类题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代入法”。即把所给义项代入到句子中,判断词语的解释,解释准确的就是正确答案,否则就是错误的。除“代入法”外还有“语境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联想推断法”“邻字推断法”“成语对应法”等等。 2、(题目内容略) 做题时最常用的方法,与文言实词有相似之处,也是“代入法”,方法是先将后一句课文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放入前一句,看两句中的相同虚词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如能,那么这两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相同;如不能,那就意味着两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此时就要将你能记起的该虚词的各种意义和用法一一代入这个句子中,试着翻译这个句子,并联系句子的上下文,看是否能准确翻译出来,如某个意义和用法能解释句子,那这个意义和用法就是正确的。在做题时除用“代入法”外,和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一样,对虚词推断方法还有许多,下面针对题目的分析讲解就涉及了一些常见的方法。 A项,代入对比法本项第二句出自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中“于”是介词,“和”的意思,把此义项代入前句,结合语境,翻译不通顺,前句中的“于”应是“到”“在”的意思,故两个“于”意思不同。 B项,语境判定法文言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本项前一句中的“因”出现在句首,前面的对话中出现过一个关键词“子才”,后面出现了“再迁水部员外郎”这个结果,据此可以判断,“因”是承接关系的连词,“于是”。后一句“因为长句”(琵琶行)大家都较为熟悉,“因”也是表顺承的。故前后两个“因”意思相同。 C项,分析搭配法虚词跟其他句子成分的搭配关系,也决定了它的用法。本项第一句中的“以”位于并列的形容词“富”和“康”之间,可知“以”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第二个“以”是苏轼的赤壁赋中的句子,这里的“以”是连词,表示修饰。故两个“以”意思不同。 D项,语法切入法通过分析句子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用法。本项前一句的“于”位于动宾短语之后,可以推知这个“于”肯定是介词,并且后面跟了一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未危”没有倾覆的时候,所以这里的“于”意思是“在”;第二句中的“于”字后面跟的是一个地点名词,而前面是一个动词,而非一个动宾结构,所以可以断定,这里肯定是状语后置的结构,这里的“于”相当于“和、同、跟”。故此项两个“于”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 B文章描写李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其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D项错,“张文瓘贬谪移职”错,原文是“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指升官。此类题目可以在读完全文后最先做,这样可以对全文有所了解。答这一类题时注意设题陷阱:一是人物是否张冠李戴;二是时间是否前后倒置;三是事情经过是否有无中生有或颠三倒四;四是对词语是否故意曲解。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的。此题难度不大,只要读懂原文,注意上下文语境,即可解决。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思路要清晰本题是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先根据“故”(句首语气词)、“者”、“曰”及一些人物名词初步断开,然后细读。这段文言断句,前三句简单,后面有点纠缠。关键要抓住人物名词及“曰”等标志,逐层断句。答题要规范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3分) (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4分)思路要清晰(1)句:翻译关键点具体内容翻译要求关键实词施施展或作为关键虚词若,焉若:至于;焉:哪里,何必,怎么文言句式反问句式“焉”引导的反问句式,“哪里用得上呢?”或者是“何必呢?”(2)句:翻译关键点具体内容翻译要求关键实词抚、愿、监、察“抚”,安抚;“愿”为“希望”;“监”同“鉴”,教训,借鉴;“察”,省察。文言句式省略句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答题要规范(1)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关键词:若、施、焉)(2)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关键词:抚、监、察,省略句)四、总结准确翻译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方法1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难”和“易”可用加字法翻译。此句译成: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2替换法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替换古代的说法。例: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瑰”换成“珍贵”,“观”换成“景象”。3保留法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例: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不译。4拆分法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这时翻译就要使用拆分法。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5删略法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例: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张良曰:“谨诺。”(鸿门宴)句中的“谨”表谦称,可删去不译。五、课后作业 详见点对点一至四题p75第34课时专题质量检测卷(十三)及讲评文言文阅读(一)(时间:40分钟满分:3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9分,选择题每题3分)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传- (选自明史,有删改)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人目为“小韩子” 目:示意B父克勤坐“空印”事诛 坐:由而获罪C此庄士,当老其才 老:用到老D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尤:怪罪 解析:目,名词活用为动词,看做。 答案:A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礼遣还”中的“礼”相同的一项是()A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B读书日盈寸C东南募兵渐集 D成祖颔之 解析:A项“法”,名词作动词,效法,效仿。B项“日”,名词作状语,每天;C项“东南”,无活用,“东南一带”;D项“颔”,名词作动词,点头。例句中的“礼”,显然放在动词“遣”前面,名词作状语,以礼。 答案: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孝孺自幼聪颖,读书特别多,被称做“小韩愈”。B宋濂门下有名的人后来都向方孝孺学习,以他为师。C因为姚广孝的求情,成祖也认为方孝孺是著名的才子,所以没打算杀他。D方孝孺的文章很好,但在明朝永乐年间,他的文章被官方禁止。 解析:B项理解有误,“皆出其下”,即都不如方孝孺。 答案:B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下划线的部分断句。(3分)士君子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人性质长短,岂责具美于六途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 (取材于颜之推颜氏家训) 答案:士君子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每错一处扣1分,相邻两次算一处,扣完3分为止。)译文:士人君子立身处世,贵在能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不仅仅高谈阔论,左边摆着琴,右边放着书,虚耗君主赐给他的俸禄职位,国家要用的人才,大约不过六个方面只是人的秉性各有短长,怎可以强求这六个方面都做好呢?只要对这些都通晓大意,而做好其中的一个方面,也就没有惭愧的了。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7分)(1)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3分) (2)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4分) 解析:(1)注意重点词:顾,却;末视,轻视;恒,常常。(2)重点词:即,假如;济,成功;死,为而死;社稷,国家。 答案:(1)方孝孺却轻视文辞写作的技巧,常常把阐明王道、达到天下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顾,却;末视,轻视;恒,常常,每个1分) (2)方孝孺竭力请求守住京城来等待救兵,即使事情不成功,也应为国家而死。(重点词:即,即使;济,成功;死,为而死;每个1分,句子大意1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说居庸关(正文略)清龚自珍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凡四重 凡:总共,一共B流水啮吾马蹄 啮:侵蚀C迹之则至乎八达岭而穷 穷:到尽头D微税吏言 微:如果没有 解析:B项中的“啮”,指浸没。 答案:B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如因两山以为之门 因人之力而敝之B八达岭之俯南口也 均之二策C非以若耶 谈笑以死D余乃私叹曰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解析:A项中的“因”,都是介词,依靠、凭借。B项中的“之”,前者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为代词,这。C项中的“以”,前者为介词,由于、因为;后者为连词,表修饰。D项中的“乃”,前者为副词,译为“便,就”;后者为副词,译为“竟,却”。 答案:A8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提出中心观点“疑若可守然”,然后从各个角度进行论说,突出居庸关的险要地势。B本文通过记述作者与蒙古人打闹嬉戏和蒙古人到理藩院进贡马匹之事,说明大清国威加海内,天下承平。C文章开头提出个“疑”字,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后面讲到护墙之间有小路出没的事实,便与之遥相呼应,暗扣玄机。D这是一篇说理性的游记,以记游居庸关之事为由头,借题发挥,含蓄地表达了“江山险固,不在关隘,而在人心”的观点。 解析:A项错,“疑若可守然”并非文章的中心观点。作者的观点该为:江山险固,不在关隘,而在人心。 答案:A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蒙古自北来鞭橐驼与余摩肩行时时橐驼冲余骑颠余亦挝蒙古帽堕于橐驼前蒙古大笑。答案:蒙古自北来/鞭橐驼/与余摩肩行/时时橐驼冲余骑颠/余亦挝蒙古帽/堕于橐驼前/蒙古大笑。(断错一处扣一分,相邻两处计一处,扣完为止)10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使余生赵宋世,目尚不得睹燕赵,安得与反毳者相挝戏乎万山间?(4分)(2)余叹曰:“信若是,是有间道矣!”(3分) 答案:(1)假如我生活在宋朝,连燕赵的地方都看不到,怎么能够和反穿皮衣的人在万山中相互打闹嬉戏呢?(关键词:“使”“安”各一分,句子大意2分)(2)我感叹道:“确实像税务官说的那样的话,这里一定有小路了!”(关键词:“信”“间道”各1分,句子大意1分)第56课时专题二:文言文翻译(二)译对句式一、专题解说 文言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语法构造、语法形式不同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这一考点在高考中一般不单独设题,但是阅读理解时会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如果对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标志不熟悉或不理解,就会造成阅读理解的困难和翻译的不准确。因此,考生对这一考点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二、真题讲解 例题1、2011年天津高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3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3分)()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两序,非体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A BC D 解析此题把“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综合起来进行考查。说的是会试录乡试录中主考试官和副考试官的排列次序,说的是那些追求名利的写作人的状况。这两项不能体现文章作者的观点,有此两项的排除,答案是C项。三、小结: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妙招(1)精心阅读文本,整体感悟文意解答这类试题时,考生要遵循“了解分析理解分析综合解答”的过程,即从了解开始,通过分析达到理解,再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综合,最后透过文章信息来准确作答(即从整体上揣摩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边阅读边圈点,把握作者观点阅读文言文时,考生要学会在材料中分析、揣测,特别是要善于发现并圈点文中体现作者对人物、事件观点态度的词语。这些关键词语,有的夹杂在对事件的叙述之中,有的是在对文中有关人物的褒扬、批评的语言描写中,有的是在文章的议论性文段中。考生只要细心阅读,注重揣摩、感悟,就可以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对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所持的观点态度。(3)了解命题陷阱,留心答题误区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标准是准确性、全面性和完整性。这就需要考生留心某一题肢是否以偏赅全、绝对化或者故意地夸大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等。(4)作答有理有据,切莫主观臆断命题人在内容的表述上常设置陷阱,而考生作答时切莫只凭主观臆断。如果要选定某一个题肢,一定要与原文的相关信息相比照,做到揣摩有准则,作答有依据。4、文意理解是文言文阅读选择题的最后一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做好这一类题型,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迅速找出文段中与选项相对应的原句并画线,仔细对照字句。(2)关注硬伤,即人物事迹张冠李戴、时间顺序前后颠倒、原则性的翻译错误。(3)关注软伤,如窜改文意、人物评价不当等。如上题的D项就属于窜改文意。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3分)(2)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2分)(3)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3分)思路要清晰(1)句翻译关键点具体内容翻译要求关键实词审、让、为审:考虑,审视。让:推让。为:动词,干。关键虚词其、其、而、之其:前一个为指示代词“那人”,后一个为反身代词“自己”。而:连词,表顺承。之:代词“代之写序这件事”。(2)句翻译关键点具体内容翻译要求关键实词足下足下:敬辞。关键虚词与与:连词,“和”。文言句式省略句式“并生今世”省略介词“于”,应该为“并生(于)今世。”(3)句翻译关键点具体内容翻译要求关键实词汲汲汲汲:急切。关键虚词于、之于:介词,引出对象。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可不译。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不吾知也”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知吾也”。答题要规范(1)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2)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3)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自己。四、总结准确翻译文言句式及活用的具体操作方法(1)调序法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于朝廷”是介词短语后置,译时移到“战胜”之前,译为“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2)转述法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使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例: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雾”“星”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3)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例: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这一句不但省略了主语,还省略了谓语,翻译时必须补出。本句可译为“不行!(那些人)只是没(跑)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4)变通法变通法主要用在文言文特殊的文言现象中,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互文同义等。当直接根据此字的常规意义来理解无法直接翻译或不符合文意时,就要考虑到特殊的文言现象。(5)扩充浓缩法 古文中有些句子言简而意丰,有些句子言繁而意单,对这些句子就可用扩充或浓缩的办法来翻译。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论积贮疏) 翻译时要将其扩充,使意思明朗,可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又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句子将一个意思从各方面加以铺陈,语意连贯,气势阔大,但现代汉语里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一一对译,这时可浓缩为:秦国有并吞四海,统一天下的雄心。五、课后作业 详见点对点一至四题p79第78课时专题质量检测卷(十四)及讲评文言文阅读(二)(时间:40分钟满分:3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9分)隽不疑字曼倩,勃海人也。治春秋,为郡文学,进退必以礼,名闻州郡-(选自汉书隽不疑传,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治春秋,为郡文学 治:研究B收捕,皆伏其辜 辜:罪C诣北阙,自谓卫太子 诣:到D昔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 距:离开解析:D项,距:通“拒”,反对,拒绝。答案: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闻暴公子威名旧矣,今乃承颜接辞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B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C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D是非未可知,且安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解析:表目的的连词。A项“乃”,才,副词;竟然,副词。B项“而”,但是,表转折的连词;并且,表并列的连词。D项“且”,暂且,副词;而且,表递进的连词。答案:C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隽不疑特意穿戴整齐,腰带佩剑,就是想灭震动渤海郡的暴胜之的威风。可是,暴胜之非常欣赏他,认为他不是平庸之辈,且恭敬地接纳了他的意见B齐孝王的孙子刘泽,勾结渤海郡的豪杰,想谋反。隽不疑发觉其阴谋,悉数收捕。后来,隽不疑被提拔为京兆尹,京城的官吏百姓都很敬重他。C隽不疑巡查郡县时,都会认真平反冤狱,而且得到了母亲的支持。隽不疑处理案件严厉而不凶暴,与他母亲对他的严格要求有关。D皇上和大将军霍光认同隽不疑对卫太子事件的处理,认为公卿大臣应当像他那样用经术明确大义,从此隽不疑在朝廷更有声望。解析:“想灭震动渤海郡的暴胜之的威风”于文无据。答案:A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限6处)胜之知不疑非庸人敬纳其戒深接以礼意问当世所施行门下诸从事皆州郡选吏侧听不疑莫不惊骇答案:胜之知不疑非庸人/敬纳其戒/深接以礼意/问当世所施行/门下诸从事皆州郡选吏/侧听不疑/莫不惊骇(每处错误扣1分,每相邻两处算一处,扣完为止)5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4分)(2)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肯当。(3分)答案:(1)卫太子得罪先帝,逃跑而不接受死刑,现在却自己来到这里,他是罪人啊。(得分点:“亡”、“即”、“诣”、“此”各1分)(2)大将军霍光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隽不疑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得分点:“妻”、“固”、“当”各1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19分)穆宁,怀州河内人。父元休,有名开元间,献书天子,擢偃师丞,世以儒闻-(选自新唐书穆宁传,有删改)注满百日:古代指官吏休假一百天。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檄州县并力捍贼 捍:抵御B史思明略境 略:侵犯C宁以息属其母弟曰 属:托付D后刺史疾之 疾:疾病解析:D项,疾:憎恶。答案:D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将以谏议大夫任之 以勇气闻于诸侯B食乏则人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为天子讨贼 君为我呼入D帝还京师,乃曰 今君乃亡赵走燕解析:A项“以”,用,介词/凭借,介词;B项“则”,就,表顺承,连词/反而,表转折,连词;C项“为”,替,均为介词;D项“乃”,于是,表顺承,副词/竟然,表转折,副词。答案:C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叛贼攻打平原时,穆宁曾经向颜真卿提出过坚守平原的建议,颜真卿没有听从。肃宗知道原委后认为穆宁不一般。B李光弼对穆宁不给资粮的行为很生气,穆宁认为自己奉公办事,不能擅自发资粮。最后,李光弼就此事向穆宁道歉,时人也推重穆宁,说他能恪守职责。C大历初年,穆宁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多次升迁任检校秘书少监,兼和州刺史,但因在任时有大量逃户,因而被贬为泉州司户参军事。D穆宁刚正、有气节却并不得志,被人诬陷,冤情得到昭雪后也未得到重用,被安置在闲散的官位上。穆宁因此闷闷不乐,以有病为借口,长时间不参加朝会。解析:C项,“在任时有大量逃户”是被人诬陷的。答案:C9用“/”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限6处)设戍逻以征商贾又纵兵剽行人道路几绝与宁夹淮为治惮宁威掠劫为衰漕贾得通答案:设戍逻以征商贾/又纵兵剽行人/道路几绝/与宁夹淮为治/惮宁威/掠劫为衰/漕贾得通(每处错误扣1分,每相邻两处算一处,扣完为止)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郡守恐怒贼,令致死,即夺其兵,罢所摄。(4分)(2)时不我容,我不时徇,又何以进乎!(3分)答案:(1)郡守害怕激怒叛贼,而使自己丢了性命,所以当即解除他的兵权,并撤掉他所代理的官职。(得分点:“恐”、“夺”、“摄”各1分,句意1分)(2)时势不容纳我,我也不会舍身顺从时势,又凭什么来进取呢!(得分点:“容”、“徇”各1分,句意1分)第910课时 专题三:文言文分析综合一专题解说 考试说明要求对文言文的“分析综合”的考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筛选文中的信息;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真题讲解例题1、2011年广东高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22分)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3分)()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俟船过,附而锯其舵乃改行,投身军营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得钱买药,则两活矣A BC D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句只是为下文提供一个背景,故排除A。改行投军不能表现足智多谋,鬻妻得钱买药是无奈之举,更与足智多谋无关,排除C、D,故选B。小结:析解文言文筛选信息类题(1)通读全文,弄清相关内容一般说来,当拿到一篇文章时,应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分析人物和事件。如果是史传类文章,那么考生要注重分析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次要人物是谁,人物之间有何关系,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等;同时,还要把握文章写了哪些事情,而这些事情涉及哪些人物,以及事件之间的关系等。感知观点和态度。如果是史传类文章,那么考生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同时,还要结合作者、传主等所处的时代背景等,分析有些语句所蕴涵的意义等。分析景物和情感。对于写景类文章,考生要把握描写对象的特点,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以及作者对景物的情感和以此表达的观点等。分析观点和论据。对于议论性文章,考生要确定文章的观点和使用的论据,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等。(2)审清题干,明确筛选指向考生在做题时,这一点往往被忽视,其实它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来说,要弄清题干中以下几点:对象是谁,数量是一个还是几个;内容指向是思想性格还是行为特点;表达角度是“全部表现(说明)”还是“没有表现(说明)”;范围为整个选文还是某个片段;表现方法是直接还是间接等。(3)掌握标准,细心分析比较筛选信息总要有一定的标准,筛选标准不同,选出的信息自然也就不同。因此,做此类题时,首先要看清题干,准确把握题干的要求,掌握信息筛选的标准。其次,要仔细辨析选项信息与筛选标准的异同,从而判断信息筛选的正误。(4)筛选整合,排除干扰选项经仔细分析比较鉴别出来的信息无疑是比较准确的,但是否就一定万无一失了呢?其实也不一定。此时要把从文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材料加以整合,针对题目要求,根据文章内容排除干扰,特别是隐性干扰,最后作出正确答案。4、题目内容略解析本题四项内容分别是对文章第一至四自然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考生须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各项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联系不正确选项的错误点类型,关键细节把握好关键词,从而判断选项的正误。本题答案为D项,本选项的错误类型是无中生有,“他让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涉及。三、总结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解题依据(1)整体感知,以人为本无论是传记类文章,还是古代小说类文章,都是通过描写人物、记叙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的,因此理解文言文时,考生要先抓住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考生要通过分析事件(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等,分析事件中人物的表现,比如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职位的变化等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2)抓住关键,分清主次阅读文言文时,考生要弄清楚每句话的意思,然后按照事件给文段划分层次,要特别注意事件之间的关系,把握时间和地点的变化等;同时注意有关人物性格的描写,对人物的议论、评价等语句。(3)认真比较,把握细节注意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之间的区别。一般情况下,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错误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即阅读材料中没有选项的内容,或选项中所说的内容是阅读材料中未涉及的。或者,原文虽然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中的表述恰恰与原文相反。张冠李戴,偷梁换柱。即本是甲想的、说的或做的,选项中误设为乙想的、说的或做的。或者把两件事或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状语、定语或时间等其他条件。以偏赅全,言过其实。即将局部的、个别的误设为全局的、普遍的,或将全局的、普遍的误设为局部的、个别的;或者故意将范围、程度误设为小于或大于材料中叙述的范围、程度。先后颠倒,因果混淆。即选项中将直接的、根本的、是原因的或已然的事情误设为间接的、枝叶的、是结果的或未然的事情。或者原文上下两件事不构成因果关系;而选项却以因果关系处理。词语误解,颠倒是非。即选项大多数表述是正确的,只有很细小的错误,而这个错误往往仅是一个词理解错了,从而导致选项的错误。其次,应坚决坚持将选项放回原文查对的答题原则,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人物)、件数和行为的程度、实效、时间、地点等方面,与原文对应落实,看看是否有理有据。5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思路要清晰这段话的大意是:罗提督做了游击将军后,就派人寻访他的妻子。用重金将他妻子赎回,两人像当初一样重成夫妻,报答她卖身救自己的恩义。这件事不值得效法,但拿他与那些年轻时共同经历艰苦、富贵后厌恶嫌弃糟糠之妻的人相比,这当中的重情与薄情的差别几乎不能用里来计算。罗提督天生的豪杰,光明磊落,怎能用道学家的准则去约束他?文言文断句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断句。答题要规范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四、总结文言断句四妙招把握文意断句的前提是对文章或语段的意思的准确理解。如果是史传类文章,那么考生要明确“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发展、结局);如果是议论性散文,那么考生要明确论点、论据等内容。定位实词语句中的实词在意义表达上有着关键的作用,因此考生在断句时要抓住一些关键实词,这样就比较容易断句。把握虚词注意一些虚词在语句中出现的位置,如常常出现在句首的虚词有“盖”、“夫”、“故”、“岂”、“因”、“若夫”、“且夫”等;常常出现在句末的虚词有“也”、“矣”、“焉”、“乎”、“欤”、“耳”、“邪”、“而已”等;经常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以”、“于”、“为”、“而”、“则”等;作为关联词的虚词有“苟”、“虽”、“虽然”、“纵”、“向使”、“假使”、“至于”、“已而”、“乃夫”、“于是”、“至若”、“是故”等。分析整句文言文比较注重语句的整齐对称,上下句之间常常字数、结构相似或相同,因此,考生可以通过这个特点来正确断句。此外,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年号,还有人物的姓名、字、号、谥号等知识,也能快速、准确断句。(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3分)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3分)思路要清晰句中的关键词“募”意为“招募”,“匿”意为“躲藏”,“持”为“拿”。句中关键词“历”意为“详细地”,“叙”意为“写”,“洵”意为“确实、真的”,另外句是判断句。答题要规范罗提督招募擅长游泳的人,拿着锋利的锯子(事先)藏匿在上游的水中。并且请读书人详细地记载他做贼的事,真的是不一般的男子汉啊!五、课后作业 详见点对点一至四题p83第1112课时专题质量检测卷(十五)及讲评文言文阅读(三)(时间:40分钟满分:3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9分)红线传(正文略)唐杨巨源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自一月,不遑寝食 遑:闲暇B乃入闱房,饬其行具 饬:整理C不敢辱命 辱:侮辱D身厌罗绮 厌:满足解析:C项,辱:辜负。答案: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青衣红线者善弹阮咸 不者,汝属且为所虏B乃入闱房,饬其行具 良乃入,具告沛公C嵩闻之,日夜忧闷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D幸生于公家 而君幸于赵王解析:B项“乃”,均为副词,可译为“于是”。A项“者”,语气词,判断句标志;用于否定词后,表示“的话”。C项“之”,代词,代“这件事”;助词,“的”。D项“于”,介词,“在”;介词,“被”。答案: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潞州节度使薛嵩家的婢女名红线,善于弹奏阮咸,通晓经书和史书,不仅如此,她的武功也很厉害。B田承嗣想要吞并潞州,薛嵩感到十分不安,红线施展本领,夜入田承嗣大营,盗取他床头的金盒,从而促使他改变了初衷。C红线前世本是男子,因行医用错药而杀死母子二人,被阴司罚为女子投生在薛嵩家。她在薛嵩家19年,享受到了很好的生活待遇。D红线之所以要离开薛家,是因为她认为自己使两州避免了军事冲突,使得众人保全了生命,这功劳可以抵赎她前世的罪过了。解析:“母子二人”错误,原文是“妇人与腹中二子俱毙”。答案:C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今两地保其城池万人全其性命乱臣知惧烈士谋安在某一妇人功亦不小固可赎其前罪还其本形答案:今两地保其城池/万人全其性命/乱臣知惧/烈士谋安/在某一妇人/功亦不小/固可赎其前罪/还其本形(每错一处扣1分,相邻两处算一处,扣完为止)5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此易与耳,不足劳主忧焉。(3分)(2)汝生我家,今欲安往?又方赖于汝,岂可议行。(4分)答案:(1)这事容易对付,不值得劳烦主人,让主人忧虑。(关键词:“与”、“足”各1分,句意1分)(2)你生在我家,现在将要到哪里去?现在又正需要你,怎么可以说走呢?(关键词:“安”、“赖”、“岂”各1分,句意1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小题。(19分)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年十九,学于江浦庄昶-(节选自明史儒林传)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躬课农桑 督促B卒奏寝其事 搁置C遣校尉数辈要宝左顺门 邀请D命有司以礼存问 看望解析:要:拦截。答案:C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B项,而:连词,承接关系/修饰关系;A项,于:介词,在;C项,与:介词,跟;D项,以:连词,来。答案:B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邵宝重视教育,在许州知州任上,每月初一亲自到学校为众生员讲课;任江西提学副使时,在白鹿书院修建校舍,安置读书人。B邵宝关心民生,重视农事,采取“积散法”等一系列措施防备饥荒发生;他不主张开采处州银矿原因之一,是怕劳民伤财。C邵宝极其孝顺,多次请求辞官奉养父母,最后才得到皇上同意;回家之后,自己有病,左手麻痹不仁,还是早晚奉侍在父母身边。D邵宝好学不倦,博览群书,每当学有所得就写在竹片上,用宋代理学家程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意思,取名“日格子”。解析:邵宝回家奉养的是母亲,他“三岁而孤”,父亲去世。答案:C9用“/”给下列句子断句。(4分)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二人默然出答案: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二人默然出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2)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答案:(1)邵宝颁布法令,不把去世亲人下葬的读书人不能够参加科举考试,于是相继把亲人下葬的有上千人。(“士不葬亲者”“与”各1分,句意1分)(2)邵宝刚十岁时,母亲生病,邵宝写文章祭告上天,希望减去自己的寿命来延长母亲的寿命。(“甫”“愿”各1分,句意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