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数学纲要.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63765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数学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上数学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上数学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数学(上)课程纲要课程名称:七年级数学上册课程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数学授课时间:6575授课教师:李素娟 授课班级:七年级全体学生课程目标:第一章 有理数1、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有理数及其运算的意义。2、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3、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4、经历探索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应用运算律简化运算。5、能运用有理数及其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1、理解整式的意义,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2、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代数式的值推断代数式反映的规律。3、理解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法则,并会进行运算。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1、经历从算式到方程,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会解一元一次方程。2、体会理解等式的性质,并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3、能以一元一次方程为工具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包括列方程、求解方程和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及合理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章 图形的认识初步1、经历展开与折叠、切截以及从不同方向看等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了解有关点、线及某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简单性质。3、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4、在现实情境中认识线段、射线、直线、角等简单平面图形并能用符号表示角、线段。5、会进行线段或角的比较,会进行角的单位的简单换算。课程内容:本册的内容主要有有理数及其运算,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认识初步等,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 有理数共16课章节目标分析1.1 正数和负数第一课时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正负数的含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应用的广泛性.2.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第二课时1. 通过对“零”的意义的探讨,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能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2. 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1.2.1 有理数第一课时1、了解有理数的意义,并能把有理数要求分类。通过学习有理数概念,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分类的思想。2、会利用有理数意义分类,解决有关问题。毛3、通过有理数意义、分类的学习,体会数的分类、归纳思想方法1.2 .2数轴第一课时1. 通过与温度计的类比认识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 借助数轴了解相反数的概念,知道互为相反数的一对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 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1.2.3 相反数第一课时1.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的意义,懂得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毛2经历概念的生成、应用,体会相反数的意义,简化数的符号,学习观察、归纳、概括的策略与方法;1.2.4 绝对值第一课时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2.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绝对值的意义和作用。1.3.1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2.能熟练进行整数加法运算;第二课时1.进一步熟练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2.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并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1.3.2 有理数的减法第一课时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第二课时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并了解代数和概念;2使学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4.1 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能力;2.学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掌握确定多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方法以及有一个数为零积是零的情况:第二课时1.经历探索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等能力。2.学会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计算的方法,并会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表述乘法运算律。1.4.2 有理数的除法第一课时1.经历探索发现有理数除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表达能力.2.学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掌握多个数相乘;商的符号判定方法. 3.会求有理数的倒数,会用“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它的倒数”法则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提高灵活解题的能力.1.5.1 有理数的乘方第一课时1.握有理数乘法的概念,能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2.经历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的探究过程,通过实际计算,发现和记忆底数为10的幂的特点以及底数为0或1的幂的特点.第二课时1.通过实例感受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当底数大于1时,幂增大的很快.2.熟练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运算.1.5.2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第一课时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能熟练进行四步以内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能合理使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回顾与思考第一课时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共6课时章节目标分析2.1 整式第一课时1、列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2、发展符号感,初步了解项、系数的概念;第二课时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结合具体情景给字母赋于实际意义;理解代数式和代数式的值的意义,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在具体情景中能求出代数式的值.2.2整式的加减第一课时1、知道同类项的概念,并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2、领悟判断同类项的两条标准,会识别同类项,并能合并同类项;第二课时1、经历合并同类项的过程,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2、通过识别同类项,培养观察、比较、分类的数学思想;通过合并同类项,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第三课时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去括号的必要性,能运用运算律去括号。2、总结去括号的法则,并能利用法则解决简单的问题。第四课时1.通过实例感受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当底数大于1时,幂增大的很快.2.熟练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运算.2.11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第一课时1、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2、会用字母、运算符号表示简单问题的规律,并能验证所探索的规律。回顾与思考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共16课时章节目标分析3.1.1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1.在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过程中感受方程模型的意义;2.借助类比、归纳的方式概括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在概括的过程中体验归纳方法;算公式。3.1.2等式的性质第一课时1.借助直观对象理解等式性质;2.掌握利用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技能;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第一课时1、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2、学会合并(同类项),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3、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4、初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第二课时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2、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第三课时1、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会探索数列中的规律,建立等量关系。3、能正确地求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判断解的合理性。第四课时1、 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模型化的思想。2、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第一课时1、通过运用算术和列方程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更简洁明了,省时省力。2、掌握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并判别解的合理性。第二课时1、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经历从实际中抽象数学模型的过程3、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初步体验一元一次方程的使用价值,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第三课时1、会把实际问题建成数学模型,会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2、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逐步建立方程思想;通过去分母解方程,让学生了解数学中的“化归”思想3、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渊源及辉煌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四课时1、会根据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挑战自我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一课时1、使学生能根据商品销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掌握商品盈亏的求法,;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在实际生活问题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第二课时1.进一步掌握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发展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地参与讨论,合作交流意识。3、经历“探究2”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 第三课时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掌握用方程计算球赛积分一类问题的方法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生在从事探索性活动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借助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认识数学的应的价值。回顾与复习第一课时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共10课时章节目标分析4.1.1 几何图形第一课时1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实物,认识基本的几何体。2通过比较不同的物体学会观察物体间的不同特征,体会几何体的联系和区别。4.1.2 点、线、面、体第一课时1 、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点、线、面之间的关系2 、进一步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从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的角度认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4.2直线、射线、线段第一课时在现实情景中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描述性定义和表示方法,理解直线的性质,充分感受生活中所蕴含的丰富多彩的几何图形。第二课时借助于具体情景中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能借助于尺、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4.3.1角第一课时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角的有关概念,会根据具体环境恰当的表示一个角;能进行简单的度分秒的互化。4.3.2角的比较与运算第一课时1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丰富对角与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及其大小关系的认识。2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3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的平分线,能画出一个角的平分线。4.3.3余角和补角第一课时1、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2、了解方位角,能确定具体物体的方位。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式1.充分利用导学案,使课堂明明白白,使导学案有梯度性、时效性;2.优化作业管理,简化、减少作业,提高作业的质量。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和习惯,发挥科代表、组长作用,力争做到课课把关;4.课堂突出教学重点、难点,课堂上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避免繁琐分析、机械练习、题海战术,突出课程之间的学科渗透。(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2.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效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3.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4.减少繁琐、复杂的无意义的内容的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学习方式1.自主、探究、合作学习;2.学习过程中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3.动脑、动手、动嘴相结合;课程评价:1.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2. 采用有差异的评价方式,不一刀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