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能力培养观照下的小学阅读教学.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259407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9.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写作能力培养观照下的小学阅读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写作能力培养观照下的小学阅读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写作能力培养观照下的小学阅读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写作能力观照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小学 陈永祥最近在小学语文教师上拜读了“管建刚的阅读教学”专题,引起了笔者的共鸣,他“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思想,从根本上道出了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纠正了语文教学中“为读而读”的“阅读独立论”。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耗时过多,一到单元习作时,学生似乎对前面的课文写法几乎回到零点,不管教师怎样苦口婆心,学生似乎一点也不领情。也有教师平时在阅读课上经常随堂练笔,学生写得入情入境,可是一旦在单元习作时文章却显得干涩无味。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由于我们有些教师理解的偏差,只认“阅读独立论”,把阅读课教得支离破碎,或是咀嚼过细,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提高?语文课程中的阅读不是目的,写作才是目的,“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一切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为写作能力的培养服务。阅读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写作意识、写作技巧、写作思路的渗透与指导应在阅读教学中浓墨重彩地凸显出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写作意识,提升写作能力。一、从字词深究转向关注段感、篇感积累阅读本位思维,大多将注意力集中在“字词”研读和“语感”培养上,学生作文最搞不懂“构思”,这跟我们的阅读教学不重视“篇”的教学有着一定的关联。而写作能力培养下的阅读教学应更为关注篇章结构,重视“段感”“篇感”积累。“段”是构成“篇”的基础,如何组段成篇谋篇布局,这是写作构思的重要环节。管建刚老师执教的理想的风筝围绕“构思”展开:构思一:故事,两个两个;构思二:故事,一长一短;构思三:故事,内在关联;构思四:故事,其间的连接。整篇课文的教学围绕“构思”,让学生明白何谓“构思”,“构思”的体现为段落长短的安排,“构思”要注意故事与故事的内在联系,“构思”要注意故事间的过渡、照应。以下撷取管老师理想的风筝的教学过程(有删减)来说明。构思一:故事,两个两个课文写了刘老师的几个故事?请看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生快速默读)师:课文的第八自然段、第九自然段,也都写了一个故事。请你快读默读,也各用三个字概括。师:课文写了四个故事(生读板书:讲故事、写板书、放风筝、追线拐。)师:课文用四个故事来写人,记住:用故事来写人。(板书:用故事来写人。生读)师:放风筝、追风筝,这两个故事,都是发生在课余的。讲故事、写板书,都是发生在生:课上的。师:作者写了四个故事,两个故事发生在课上,两个故事发生在课余,你说这是巧合,还是作者有意的安排?生:有意的。师:有意的安排,这就叫“构思”。构思二:故事,一长一短师:请你数一数,“讲故事”,也就是第四自然段,大概有几行?师:再数一数,“写板书”,第五自然段大概有几行?师:再数一数,“放风筝”,第八自然段大概有几行?师:再数一数,“追风筝”,大概有几行?师:你看,“课上”的两个故事:一长一短,先长后短;“课余”的两个故事:一长一短,先长后短。这是巧合,还是有意?师:可能有的同学,觉得也可能是一种巧合。那么,我们再看第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有一句话,写刘老师的外貌,找到了吗?指给我看。师:我一个字、一个标点地统计了:“讲故事”11行 218字“写板书”7行 137字“放风筝”11行 217字“追风筝”7行 135字师:现在,你还认为是巧合吗?同学们,写作文,段落的长或短,是有讲究的,是要想好了的。不是有话就多写点,没什么话就少写点。写作文的挑战之一就在于:明知道这里要写长一些,可就是写不长;明知道这里要写短一些,可是却又那么多的话。构思三:故事,内在关联(师指题目,生读:理想的风筝。)师:课文的题目是“理想的风筝”,显然,“放风筝”“追风筝”,一定要写。刘老师“上课”的故事,肯定有很多,作者选了“讲故事”“写板书”这两个。请问,能不能换成刘老师“关心同学”,比如,有同学受凉了,刘老师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同学披上;换成刘老师“博学多才”,会弹琴、会画画呢?(生沉思)师:这四个故事为什么能放在一起?它们有内在的联系,都指向了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用故事来写人,要注意故事,有没有这样的内在的联系?构思四:故事,其间的连接(师指板书,生读:用故事来写人。)师:课文用四个故事写人。这两个故事,一类的,都发生在“课上”,在课文的第四、第五自然段。这两个故事,也是一类的,都发生在“课余”,在课文的第八、第九自然段。师:“课上”的故事,因为是一类的,故事跟故事之间,可以没有过渡;“课余”的故事,因为也是一类的,也不需要过渡。然而,从“课上”的故事,转到“课余”的故事,需要过渡一下。请你找一找过渡的句子。师:是的,从这一句,就能过渡到下面的“放风筝”“追风筝”。师:这样过渡,也通,也顺。然而,课文还有一个第七自然段。(略)师:这里也是写景,巧合吗?你看出了作者的又一个构思吗?生:写“课上”的故事前,先写一段景;写“课余”的故事前,也写一段景,这是作者的又一个构思。师:用写景来连接故事,多有意思的过渡,多有意思的构思。师:发现没有?“上课”的故事前的写景,两个自然段;“课余”的故事前的写景,一个自然段。管老师的课中涉及写作构思在“谋篇布局”上的问题,让学生知道,动笔之前要考虑怎么写,要写哪些故事,故事之间怎样过渡,如何体现主题等。渐渐地学生明白原来作者文章写得好,是因为事先构思得好。二、从反复感悟转向关注写作目的领悟阅读本位思维往往花“90%”的教学时间去纠结学生可能不理解的“10%”,反复围绕中心诵读、感悟。真正的阅读教学应该将90%的时间去教学学生90%的“不懂”。学生的“不懂”在于课文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这是大部分学生最容易忽视且处于“空白”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能力怎么提高?写作能力培养下的阅读教学应该将虽然有内容的理解,语言的感悟,但是它更关注作者“为什么写这个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例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例子背后的东西。在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为什么这样安排,故事之间的呼应和联系,重点进行这样的引导:师:从同学们朗读时的表情中,老师知道你们已经被这篇课文生动的情节所吸引,被文中的小英雄所打动,是啊,这确实是篇好文章。你们喜欢这篇文章吗?这篇文章还有哪些地方也深深地吸引了你呢?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点点、圈圈、画画、写写。(学生自学,教师边巡视,边指导。)生:我觉得这篇文章真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为了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感人,情节更精彩,作者三次描写了还乡河的景色。师:哪三次呢?请你找出来读一读,好吗?生:第一处是在第一自然段。“河边有一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色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第二处写在雨来“牺牲”以后。“蓝色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照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的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第三处在最后一部分。“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旋涡哗哗地向前流去。”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些景色呢?生:我认为第一处描写还乡河,一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二是反映了雨来家乡美丽可爱,反衬践踏家乡的日本侵略者的可恶。生:第二处描写有三个作用:一是点明时间,承上启下;二是依然写出了家乡的美丽可爱;第三呢,我想还乡河上红色的“红绸子”和“鸡冠花”暗示着雨来死得伟大。师:你的分析有独到见解,真令人刮目相看!谁再来分析一下第三处描写呢?生:雨来牺牲了,还乡河仿佛也在为失去这样一位小英雄而哭泣。也衬托了当时人们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师:大家都挺会学习的,把老师想说的都说了,真不错!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课文中的写景不但仅仅是写景,而是为刻画雨来这一英雄人物服务的,也就是说,写景是为中心思想服务的。大家喜欢这些写景的段落吗?生:喜欢!师:那请大家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背出来,好吗?生:好!(学生背诵,时间大约34分钟)师:听了大家的背诵,真是一种美的享受。那么这篇小说还有什么地方也吸引你呢?生:这篇小说前后照应用得特别好。四次描写“识字课本”,不仅表现了雨来爱学习,更体现了他爱祖国。生: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地方还有好几处。如开头写雨来游泳本领高照应结尾英勇脱险。前文写雨来上夜校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照应下文他与鬼子作英勇斗争。 教师注重课文写法和写作目的的领悟,而没有过多纠缠在“哪些地方看出雨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的?”的句子词语的反复感悟和诵读,而重点落在:作者为什么安排这六个故事?为什么有些看似多余的内容也写在里面?为什么有些故事篇幅很长或很短?这些的问题的理解实际上显露了故事的内线,明白了写作时心里必须有一个写作目的,所有的安排都是为了突出雨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比起围绕“机智勇敢”,反反复复地让学生找、读、说要有实效得多了。三、从内容理解转向关注写作方法渗透课文是例子,“内容的理解”不是阅读教学重要的教学目标,它应该在学生初读后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非要在阅读课中化大力气去抠。“内容的理解”要简化,“要和课文分析说再见(崔峦语)”。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经历放在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上,而不是就内容进行理解和问答。笔者在执教人教版五下刷子李一课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作者写作方法的领悟和运用上,体会作家冯骥才的写作特色。1.关注提示语,任务驱动重点目标“作家冯骥才又是怎样写出他技艺高超的。再把描写最精彩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表达的效果”。2.围绕“黑衣白点”,领悟“曹小三心路历程”,体会侧面表达效果。3.直面“刷子李正面刷墙技艺”,体会正面描写作用。4.总结写法,迁移运用“写写你见到过的奇人”。教学时,我也让学生领会“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特点,然而并没有让学生“细抠”:哪些字词能看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而是转向它背后的“写”:文章用大量的文字写了曹小三关于师傅黑衣上的白点的观察,到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白点也没发现,足可以证明师傅的绝世功夫了!为什么后边还出现了黄豆般大小的白点?最后发现原来那白点是抽烟时烧的小洞,曹小三才佩服得五体投地。这种通过旁人或物“一波三折”的写法扣人心弦,吸引读者,比起直接写刷子李的技艺怎样高超更有说服力。 四、从随堂练笔转向关注写作意识培养阅读课提出读写结合,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写”的问题:(一).与“课文理解”结合练笔。选择点落在“课文理解”上,学生写得好不好,往往与理解的主旨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实是理解深度的训练,而不是真正的“写”的训练,真正的写作是内心真实的感受的表达,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对学生的写作方式产生负面影响。(二)时不时地利用“空白处”补白。课文的“空白处”留在这儿,是留给读着无限的想象空间,同时也是作者写作的需要,如果一味地让学生碰到“空白处”就进行补白,久而久之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不知道留有空白给读者思考,通通写出来,殊不知是为了详略得当、余音未了的写作奥秘所为。把精力放在写作的奥秘揭示,作者为什么要留下这个空白,难道他不会写吗?(三)过多迁移课文写法的“写”。迁移课文的写法这是需要的,但不是每次都要迁移运用,每篇课文都让学生,就认为是“读写结合”,那也未免太牵强,太机械了。很多作文的写作技巧,是在今后的写作中“不期而遇”,而不是今天的“即时使用”。 阅读教学中的写作能力培养,更多是孕育学生“写作意识”,不一定课上“写”了就有了写作意识。写作意识、写作技巧只有从小在课堂上种下种子,到某天写东西时,就会在脑海里活活学活用,写作不是程式化的东西,它需要意识的培养,化作自觉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