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博物馆调查心得.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58078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0.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历史博物馆调查心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上海历史博物馆调查心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调查心得4月11号,我们小组的成员去参观了东方明珠塔内的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该馆藏品包括前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所存在内,总数约1.8万件。重要藏品有七宝寺藏五代金字写经、明徐光启农书手稿、1893年英美公共租界划界碑。现有陈列有出土文物、传世文物、近现代革命文物、文献和租界殖民主义遗物1300余件,展示上海从远古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介绍了上海市在长江口南岸的冲积平原上伴随大陆逐步向海面延伸的过程,古代的渔捞、制盐、织布、沙船海运的兴起,以及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展览分“华亭溯源”、“城厢风貌”、“开埠掠影”、“十里洋场”、“海上旧踪”、“建筑博览”和“车马春秋”共七个部分,全面地展示了上海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我们一进去,一股老上海的气息扑面而来,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首先应入眼帘的就是些老上海的交通工具,黄包车、电车、老式轿车满满的老上海滩车水马龙的氛围。再进去就开始按照年代推进,首先我们先到了农家乐这一块,也就是古代的中国,这里展示的是明朝的江南农村。这里就得讲明朝时代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那就是庄行土布染色、经布工艺。它是元代黄道婆棉纺织工艺在当地的发展,使土布的品种、花色丰富多彩。自元代至元年间起,由于黄道婆棉纺织工艺传入本地,民间涌现出众多的能工巧手,以家家植棉、户户做布,工艺精湛而成为上海土布的发祥地之一,有“衣被天下”之美誉。至清代,庄行土布工艺已在江南地区名列前茅,以至乾隆年间奉贤县志记载:“今世布之佳者,首推松江,而松江之布尤推奉贤庄行云。”当地农家将藏之土布,视为最重要的财富,若有女儿出嫁,陪嫁土布越多,越显娘家之富。如今,庄行仍是奉贤农户收藏土布最多的地区。但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这项曾经在当地的经济与民俗生活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工艺,濒于失传。往里深入我们渐渐可以窥见古老的年代的各种已消失或快消失的种种,城墙、商船会馆、酒店、咸货行、豆腐铺、酱园、打铁铺、香烛店丁丁当当的打铁声和弹棉花铮铮的弓弦声已离我们越来越远,包括一项传统手艺马陆篾编竹器,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为嘉定一宗特产工艺品。马陆蔑竹都是生长于本乡本土的地方特产,马陆棕坊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拥有自己的蔑竹园,所以材料来源取之不尽,且成本低廉。制作的产品也大都人民生活的日常用品,经久耐用。后因竹园锐减,原料紧缺,加之竹工盈利甚少,机制生产的竹蓆,塑料制品的盛器逐步取代了手工制作的竹蓆,竹篮,民间传统的这一手工技艺逐渐陷入窘境。 时代推进,列强的大炮撬开的中国封锁的大门,我们来到了近代。上海走上了半殖民地化的道路,也形成了中西兼容、亦新亦旧的市民习俗。在馆内展示老上海的一条石库门弄堂:老虎灶(熟水店)、烟纸店、画室等都活灵活现地出现。实景与影视结合的情景影片“弄堂一天”,还原了石库门弄堂里居民一天的生活情景。石库门建筑是上海市民建筑的主要居住形式。1864年上海开埠后,东西方文化迅速融汇,海内外贸易日益兴旺。作为一个新兴的东方商业都市,大量淘金者涌入,造成上海的城市住宅空前的紧张。为了满足居住的需要,一种融汇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民居特点的新型建筑石库门出现了。石库门是上海城市的一种独特住宅样式,也是造就上海城市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方式的重要渊薮,近代时期,上海的石库门中曾经造就了一大批知名的亭子间作家,记录了上个世纪文化人的生活状态和创作状态。大量颇有特色的上海市民生活方式与文化方式,也是在石库门这种独特的住宅样式及其由其构成的弄堂之中产生的。它们构成了大量具有鲜明上海市民文化色彩的石库门文化习俗事像,以及与此相应的充满各种市民生活风情的文化空间形态。石库门中产生的生活习俗形态,是一种充满上海市民特色的生活方式,充分反映了上海人的精明求实、开放开拓、实用功利等等的文化特点;石库门中产生的商贩叫卖习俗,是典型的城市商贩经济的产物,具有上世纪城市商业经营的模式特点。石库门中产生的娱乐游戏习俗,是上海石库门空间中产生的独特娱乐休闲方式,集中反映了上个世纪上海市民文化娱乐的主要形式,而石库门习俗文化中的俚俗语言,则是上个世纪上海人生活交流的语言工具,充分丰富了沪语的语库。总之,上海的石库门习俗,是在上海人独特的居住生活环境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上海市民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上海市民文化心理与价值观念的具体反映。我觉得石库门是最典型的一样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接下来我还去欣赏了一出京剧秦香莲,尽管我听得不是很懂,但是舞台两边有播放字幕,让我也能够理解。在我的印象中,我一直以为京剧是属于北京的文化,但是一调查京剧前身是清初江南地区的徽班。徽班从长江一带向外发展的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北上进京;另一条就是南下上海。京剧到了上海以后就逐渐显示出独特的南方都会的特色,包括优良的看戏环境、精致的舞台设计和先进的剧院管理。这些既促进了演出市场的竞争,大大拓展了京剧在社会的中、上层观众面,也进一步调动了演职人员的积极性。上海的京剧一直跟随着时代和观众的需求,吸收文明戏的元素,演出了时装新戏,还创办了第一家票房“盛世元音”,上海的京剧市场盛极一时。连“京剧”的这个名字也是1876年3月2日在上海的申报上面首次出现并得到全国公认的。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上海京剧院、上海青年京昆剧团及几个区属京剧团被迫解散。文革后,上海京剧院、上海市戏曲学校先后恢复建制,创作、改编、整理各类剧目得到广泛好评。而现在作为传统表演艺术样式,上海京剧的生存受到了其他娱乐消费样式的冲击,现状实在不容乐观。总结下来,我觉得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收到现代文明的冲击,渐渐湮没在时代的洪流里,人们甚至根本不认识几个,我觉得应该这是一件极其悲哀的事情,这代表了我们文化品位下降了,或者说是对上海传统缺乏认同,反而被外国的没有内涵的日剧,韩剧等等所荼毒。而且对文化的教育不到位,就拿戏曲来说,我们不爱听不是戏曲不好而是我们不能够欣赏,因为我们关于戏曲的常识。欧美歌剧很盛行,大部分人能够欣赏是很重要的基础,我们就缺乏这样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