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考10篇文言文重难点.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57472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中考10篇文言文重难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2年中考10篇文言文重难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2年中考10篇文言文重难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中考10篇文言文重难点(一)论语十则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答案:回答时应该要肯定这种说法。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它强调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这是值得提倡的处事方法.(二)曹刿论战三、课文分析1内容:文章以长勺之战为背景,记录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作战中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能详察敌情、掌握战机是以弱胜强的必要条件2、人物分析(对话、行动)&8226; 曹刿:远谋a对国事有责任感,b政治上远谋,有取信于民的思想c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临战从容,谨慎,善于观察敌情把握战机)庄公:鄙(平庸的国君,但不是昏君)A: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急躁冒进(“将战”“将鼓”“将驰”“公问其故”)B:但在曹刿的启发下 终有所醒悟(认识到要取信于民,作战时能听从曹刿的指挥)1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答: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11.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2分)答: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12.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2分)答: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21、理解文段内容,然后填空。(每题3分,共6分)(l)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 。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 ( l )齐鲁长勺之战(l 分);信于民(l 分),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 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均用原句答)答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l 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分) 12.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2分)答: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评分:战争之前、实战过程中两个要点各1分。11.有人认为,文中的鲁庄公是“ 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2分)他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4.本文说明了必须 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把握战机。 5.本文“论战”的中心是“ 远谋 ”. 本文以 长勺之战的经过为 线索,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 远见卓识 和军事上的 杰出才能 。6.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不顾同乡劝阻“请见”,表现了他勇于为国分忧的爱国热忱。7.“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前文与该句呼应的句子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 8.“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承上启下 。由答案知考题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16.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结合课文也可摘取原文相对应语句17. 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共2分)20得到的启示: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君王不加干预才可以取得胜利) 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 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九、21(1)智慧表现在: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十、15(2分)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挥;十二、14.语言描写 议论16.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十三、24知己知彼 或抓住战机。(答出其中一点即给分)十五、14答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十六、曹 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如用课文从具体做法阐述亦可)12.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三)出师表中考试题大全诸葛亮在文中插入对往事的追忆,是为了阐明_的观点,表达自己_的真挚感情和_的决心。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大事 报先帝而忠陛下 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2、文中作者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历程是什么?在全文的作用如何理解?三顾茅庐 出山效命 临危受命 委以重任 临崩寄大事。作用:追述先帝殊遇,说明进言属忠谏,叫后主舒心;鼓励后奋发图强;以不平凡的历程,说明创业艰难,叫后主不可半途而废,更不可前功尽弃;劝后主效法先帝;自表心态,让后主放心,并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 3、第七自然段中“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条件和目的各是什么?此处照应了前边的哪句话?条件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照应了“先帝知臣谨慎,故临界崩寄臣以大事也” 4、出师表中,句句是肺腑之言,仔细体会,全文洋溢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有感于先帝知遇之恩而图报,对刘氏父子和蜀汉一片忠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5、结合本文及三国演义的理解,你认为诸葛亮千百年来一直备受人们称颂的原因是什么?围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回答即可。 6、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条,结合出师表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的体会?答案:广开言路,赏罚分明, 亲贤远佞。 A从要广泛听取意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的角度回答;B.从各党派、团体到个人应有一个统一平等的标准,不应有特权角度回答;C.从人际交往中,选择君子,远离小人角度回答。14第一段话作者分析了当时蜀汉所处的形势,既指出了不利的客观条件,又指出了有利的主观条件,并提出_的建议。作者认为如果不这样做的后果是“ 以塞忠谏之路”。(2分)28从选文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人。(2分)忠心耿耿淡泊名利 有谋略 37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2分)答案要点:为了解除后顾之忧 为了汉室之隆 45文段“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加点的“此”指哪两件事?(2分)(1)五月渡泸,平定南方;(2)北定中原;兴复汉室。55你从这几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2分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的贤臣58请从文中摘录表现诸葛亮对后主殷切希望的句子。“陛下亦宜自谋深追先帝遗诏” 59请用6个字概括上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报先帝忠陛 )(四)马 说1.阅读理解。(1)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_比作千里马,把_比作食马者,反映了古代统治者_、_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_的愤懑之情。(2)开头点明千里马与伯乐的依赖关系的句子是_,_。(3)段中的_、_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段中的_、_指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4)段中的食马者_,_,_,并扬言_,生动地揭露了统治者的_。(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2. 当今社会怎样做才能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3.文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伯乐和千里马二者中,你认为哪个更重要?结合现实说说你的理由? 4.文中的“伯乐”和“千里马”各喻指什么5.本文借千里马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能称得上是千里马的是哪两匹马,其最终主人分别是谁? ( 赤兔马主人是关羽,的卢马主人是刘备)答案1. (1)人才 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埋没人才、摧残人才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天下无马 愚妄无知 (5)其真不知马也2.只要联系实际,言之成理就可以了。3.选伯乐或千里马都可以,重要的是阐明观点,理由充分4.“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突出才能的人(五)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集锦本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壮志未酬的苦闷 心情。(4分)三、内容理解1、写景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用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竹柏影比作水中藻荇交横“积水空明”突出月光的澄澈透明“藻荇交横”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给人空灵、幽静的感觉创造出一个空明澄澈、清冷皎洁的美妙境界2、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闲人”赏月时的自得不过是被贬后的自慰罢了3、中心: 文章记述与友人漫步赏月之事,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4、情感的复杂、微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赏月的欣喜、散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孤寂、人生的感慨,自我排解的达观4.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句中的“闲人”两字,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闲人”二字可看出作者用惋惜无人赏月来暗讽那些汲汲于富贵功名的世俗中人,同时也把自己政治失意后的孤高情怀寄托其中,表现一种随缘自适,潇洒自如的人生态度。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明月是经常有的,美景也是经常在的,但人们的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与张怀民当时都被贬官,有职无事,是个闲人,作者虽被贬,却能从随处可见的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如此充满诗情画意好文,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6.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六)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二、主旨: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向往和平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望四、内容理解:1、作者笔下的桃源是怎样的理想境界?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理想?(作者为什么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桃源:景色优美,资源丰富;人民生活富足、自由快乐,民风淳朴;社会和平安宁,没有剥削压迫、战乱如何理解:是作者不满社会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与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但这种理想在当时的现实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2、具体概述作者笔下的桃源生活(会默名句) a自然环境优美、富饶:“土地平旷鸡犬相闻” b社会环境安定、祥和及人们生活的幸福快乐、民风纯朴:“其中往来种作并怡然自乐” c 桃林美景: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3、理解首段描写桃花林景色的特点和作用:特点:优美而神奇作用:暗示将会出现奇景,为桃花源的出现作铺垫,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气氛4、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害怕世人知道了这个美好的地方,来扰乱破坏他们的宁静安定的生活5、体会“豁然开朗”写出渔人怎样的感受?写出渔人从视觉到心情突然由狭窄幽暗变得宽阔明亮的感觉与“豁然开朗”相对应的语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乃”字又怎样的表达效果?介绍了了什么?说说桃源人为什么叹惋?“乃”是“竟然”的意思表现了桃源人对外面改朝换代的时世感到吃惊渔人向桃源人介绍了自秦以来的历史桃源人为世间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生活的痛苦而叹惋7、文章最后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的目的是什么?暗示桃花源只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在当时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也是不会实现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叹惋之情3.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场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处这样的所谓“世外桃源”,请一一列举出来,并说说都是何人所居。答案:1. 建立一个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压迫的原始共耕社会 这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种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2.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 诸葛亮所居住的南阳;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14. 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3分)答:(1)活动 (2)穿戴 (3)心情25.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分). 不足为外人道也23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七)小石潭记 中考题 1、文中写鱼儿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什么?2、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把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 醉翁亭下欧阳修吟诗饮酒;3、小石潭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以其境过清,作者记之而去。这种以实景抒凄情的写法和陶渊明借桃花源抒自己政治理想的写法谁更能打动你?说说你的看法。 4、作者的心情由“心乐之”到“悄怆幽邃”这一忧一乐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和其源。”此句写出了潭水的源头之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被贬的处境来说说作者这样写有着怎么样的寄寓? 6、找出文中描写游鱼的传神之笔,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蕴含了作者怎么样的心理?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小石潭的秀丽景色却使作者产生如此旷世凄情,是什么造成的?假如现在让你去观赏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你会作何感想?8.第二段写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什么写法?答案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2、小石潭上柳宗元记文抒情3、会相对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意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无情批判和否定。而柳宗元只是述己之情而已。4、作者心情的变化是与其遭贬的经历紧密相连的。作者被贬之后,心中抑郁,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而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的环境的触发,忧伤悲愤地心境便会流露出来。5、作者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对前途和未来,正如这“不可知其源”的源头实在是茫然、遥远6、文中第二段。把鱼儿的自由自在,活泼天真和“我”的物我合一。乐而忘形,乐而忘我境界,结合得天衣无缝;鱼儿的自由自在于作者此时的境遇相反,作者的内心既羡慕了又充满酸楚。7、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心境,是点睛之笔;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造成的;我会以观赏时的心情决定感想,或喜或悲。8、清 澈。侧面描写,通过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 18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1)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12文章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4分)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 13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借景抒情 例如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20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孤独忧伤(凄凉)七、(09上海)(八)三峡中考试题集锦三内容理解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写景有何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写山:连绵不断,高峻挺拔;写水:不同季节不同的景象(夏, 春冬,秋)夏天奔放美 春冬清悠美 秋天凄婉美(1)抓住景物特点,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山:连绵不断,高峻挺拔;(夸张、侧面烘托)(2)抓住景物最有特点的时间写水:不同季节不同的景象:夏水,湍急,水势大 春冬,清悠秋,凄婉,中心:抒发了作者对三峡之美无尽赞叹,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2本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速快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更能形成一副险峻奇壮的图画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胜,故将“夏水”为首来写 3本文以渔歌收尾,有何作用? 衬托三峡深秋的清幽寂静,说明人们感伤的程度1.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夏季: 春冬: 秋季: 2.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答案1. 水势迅急凶猛 景色秀丽奇绝 萧瑟凄凉2. 表明人们的感伤心情4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2分)答: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13分别从三峡和小石潭记的选文中找出描写江水或潭水十分清澈的语句。(2分)三峡:“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小石潭记:“下见小潭,水尤清洌”或“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或“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亻台然不动”。(共2分) 15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2分)上句:小 石 潭 凄 寒 幽 静 ,下句: 。例(1)琅琊(王牙)山蔚然深秀 例(2)岳阳楼壮美雄奇 例(3)桃花源和平宁静14文章末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渲染了一种凄凉萧杀的气氛。15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的妙处。 (1)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阴风怒号,浊浪排空。(1)“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1分)(2)“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1分)(九)送东阳马生序中考题集锦五、内容理解: 1、主要内容和主旨:本文叙述了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中心句:“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如何理解“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苦乐观?答:(翻译理解) 生活固然艰苦,但作者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刻苦勤奋的学习中去,以苦为乐,在读书中获得乐趣,精神的富足战胜了生活的贫困,在学习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精神上获得巨大满足 3、“余幼时即嗜学”总领全文4、作者求学遇到哪些困难?体现什么品质?家贫无书借书/手自笔录/走送之(刻苦勤奋守信用)无师解惑路途远/老师严厉,求师的迫切诚恳恭敬生活之苦旅途艰苦(寒冷、路艰)生活艰苦(住、食、衣) (以苦为乐、精神富足)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勤奋刻苦 守信 求师迫切虚心好学,态度诚恳恭敬6作者着力渲染求学时的艰难,有何目的?与同舍生对比,突出自己学习条件的艰苦和勤奋表现自己能以苦为乐,在读书中获得乐趣,精神的富足战胜了生活的贫困鼓励马生勤奋好学,成为德才兼备的人附加练习1. 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写出自己成年之后求学的艰难的?(各用四个字概括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 用横线勾画出文中的一处对比,并分析其表达作用。3.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当代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学习态度。4.你如何看待文中“乡之先达”的教学方法? 5.写出有关“勤学”的诗句和事例 6.作者对老师的态度是“俯身侧耳以请;或遇起叱咄,色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对此,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答:这是中国旧式教育的普遍现象。其中有尊师重教的积极因素,但也显得过于迂腐。学生完全可以和老师平等交流,甚至可以激烈的讨论。因为老师也不是圣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答案1.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鼓励马生刻苦、勤奋地学习2. 勾画“同舍生皆被绮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通过对比,突出作者成年后求学的艰难、勤奋及其战胜困苦的精神动力3. 略(主要从勤学的角度回答)4.开放性试题,赞成或反对都可以。但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如:(正面)需要这样的严格的老师,因为严师出高徒 (反面)这样的教学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生的学业。5.勤学诗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勤学事例:唐朝李白铁杵磨成针 西汉匡衡凿壁偷光 战国时代孟柯改过勤学补充有关勤学的名人名言: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21、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特点。(4分)(1)学习勤奋,亲自手抄笔录。(2)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习。23、文段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余”凭诚信借书苦读。“余”毕恭毕敬请教老师。20对文中画线句子,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3分)要点:排除不利于学习的环境的干扰;在物质上不盲目攀比;坚定人生追求,刻苦勤奋学习。 25、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什么特点?(2分)家境贫寒与刻苦读书。 26、甲段中写人物读书刻苦的语句是:(2分)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9、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答: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16.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2分)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17.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3分)(1)得书之难(2)求师之诚(3)求学之苦18.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3分)参考示例:(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3)学习要敢于发问 (4)学习要有主动性 (5)学习要勤奋刻苦(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9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3分)围绕勤学苦学,博览群书,尊师好学,家贫嗜学,乐以忘忧等任意一点来谈(十)岳阳楼记中考试题集锦概括迁客骚人览物而“悲”的句子是_,_;概括迁客骚人览物而“喜”的句子是_,_。阐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_,_;_;_。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2. 第二段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第五段中的“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字各指什么内容? 3、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与谁归?”的慨叹,周敦颐爱莲说中也有“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感慨,试比较二者的感慨有何区别。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么样的思想境界? 5、“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反映了古仁人旷达胸襟,这种胸襟在今天瞬息万变的社会尤为重要。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打算怎么样做,才能拥有这种胸襟。 6、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谈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对我们的借鉴意义。答案 1.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对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前者指“迁客骚人因不同景物引发的“悲”和“喜”两种不同的心情,后者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情3、范仲淹通过此句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周敦颐只是表达了对知音甚少的感慨,范仲淹则是慨叹忧国忧民的人太少4、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5、可围绕“战胜自我”、“摒弃私心”、“胸怀天下”、“志向高远而豁达进取”来谈6.略9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3分) 意在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10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3分)示例: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登上此楼,可以观赏洞庭湖的壮美景象。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抒怀,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岳阳楼因此闻名天下。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集锦答案一、18、懈怠,放松;背;同肢,肢体;爱好 19、能译出主要意思,语言通顺即可。20、余/因得/遍观群书。21、(1)学习勤奋,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2)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习。22、能围绕“勤奋”、“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中的一点谈感触即可。二、20、借 周到 报酬 感到奇怪 21、D 22、我站在他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主人被感动了,赞叹他的精神,把书借给他,后来,他就成为大学问家。23、甲文:“余”凭诚信借书苦读。“余”毕恭毕敬请教老师。乙文:匡衡凿壁借光读书。匡衡劳作不求报酬借书。24、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刻苦勤奋 博览群书 虚心请教。三、1引来,得到;询问,请教;书信;醒,睡醒。2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以拜师的礼节到颖昌拜程颐为师,师生之间相处十分融洽。 3都写到“求师”这一内容(1分);都体现出求师的诚恳和老师的尊重。(2分)4不相同(1分)。甲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1分);乙文从侧面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杨时对教师的虔诚、恭敬(或尊重)的态度,表达尊师思想(2分)。四、(15分) 17.(3分)(1)借 (2)用 (3)挂在腰间 18.(6分)(1)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2)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19.(3分)余幼时即嗜学慕圣贤之道 以中有足乐者 20.(3分)要点:排除不利于学习的环境的干扰;在物质上不盲目攀比;坚定人生追求,刻苦勤奋学习。五、(五)阅读下边两个语段(17分)22、(1)爱好、特别喜欢 (2)跑 (3)更加(4)妻子和儿女23、A24、(1)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是获得了学问。(2)读书的人(贤德的人)应当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25、家境贫寒与刻苦读书。26、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27、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六、16 假:借; 走:跑; 谪:降职远调; 妻子:妻子和儿女。17读书的人(贤德的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18家境贫寒;刻苦读书。(每点1分,共2 分)七、5、C 6、D 7、(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的意思。 8、嗜学 家贫 (顺序可换) 9、(4分)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八、5B ,6A,7到了住所(客舍),四肢(冻得)僵硬不能动弹。 我(求学时)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8B 9示例: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头悬梁,锥刺骨 闻鸡起舞九、14、嗜:“爱好”或“特别爱好”“喜欢”走:跑汤:热水15、(1)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2)我求学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像这样。16、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17、(1)得书之难(2)求师之诚(3)求学之苦18、参考示例:(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3)学习要敢于发问 (4)学习要有主动性 (5)学习要勤奋刻苦(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十、BA 8译文:我住在客金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或主人每天只提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9围绕勤学苦学,博览群书,尊师好学,家贫嗜学,乐以忘忧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