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初中物理书的特点.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51975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科版初中物理书的特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苏科版初中物理书的特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苏科版初中物理书的特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特点介绍 科技与人文并重,从生活走向物理摘 要:依据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物理(实验稿)开发和编写实验教科书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苏科版”教材特点的介绍,以便于广大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了解本套实验教科书编写所依据的基本理念、指导思想,认识和体会教科书的内容以及教材的风格特点,对现阶段全国各实验区选择和使用各种版本的实验教材,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决策依据。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年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与“上海科技出版社”分别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开发、编写了两套实验教材(简称“人教版”和“上科版”),已于2001年8月出版发行,供全国各实验区进行第一轮教材实验。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与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年月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物理室根据标准的实施建议和相关要求,组织有关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由刘炳升和李容任教材主编,开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下)两册,2002年10月经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已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苏科版”),供全国各实验区选用。为了便于全国各实验区更好地了解“苏科版”实验教科书编写理念、指导思想,进一步感受教科书的内容特色和教材风格特点,为各实验区合理选择和使用各种版本的实验教材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及决策依据,下面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下册为例,着重对“苏科版”的编写指导思想、内容特色、教材风格特点做一些介绍,以飨读者。一、“苏科版”教材编写原则和指导思想为了更好地贯彻党中央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努力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所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思想,进一步落实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所提出的课程理念。“苏科版”的编写努力遵循“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的,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方面着力体现标准的基本思想,教材编写的具体原则是: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加强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联系生活、联系社会,突出“科学技术社会”(STS)的观点。“苏科版”较好地反映了国际初中理科教材特点和发展趋势,在融入国内、外优秀理科教材特点的同时,教材的编写切实以标准为依据,力求体现标准的基本理念,不仅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同时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到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因此,整个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着力突出“三条主线”,即:一条是“科学探究”,突出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二是坚持“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三是从“能量”的层面来深刻认识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本质,突出自然、社会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二、教材的知识体系及特点1、教材的知识体系本套教材的体系结构以“物质”、“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构成不同层次又相互联系的教材结构体系,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并回到生活、社会中去。教材体系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以物理知识的构成为一定的逻辑线索,用“能量”贯穿始终;另一条是以“探究活动”情景和“人文背景”的展开为线索。教材体系结构框图如下:就具体教材而言,“苏科版” 八年级上、下册教材主要包括六个部分,其中上册安排了四个章节,下册有五个章节。除了上册的“引言”(安排了“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体验科学探究”)外,教材第一部分是“奇特的声”,介绍了声音是什么、声音的特征,噪声以及人耳听不见的声音等有关声的知识;第二部分是“漫游世界的小水滴”,主要介绍生活中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热现象,具体包括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物质三态的相互转化以及水循环等热学知识;第三部分是“在明媚的阳光下”和“拓展视力的神镜”,主要介绍了光的色彩、颜色之迷、人眼看不见的光、光的直线传播、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透镜及其奥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眼睛与视力矫正、光的折射等,光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照相机、望远镜、显微镜;第四部分是“千里江陵一日还”,重点介绍了物体的运动,主要包括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速度、匀速直线运动、世界是运动的等有关运动的基本运动学知识;第五部分是“走进物质世界”,从“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两个维度向读者简单介绍了分子世界、比分子更小的微粒世界以及宇宙的探秘;第六部分是“联系宇宙万物的纽带”和“意想不到的作用”,主要介绍力学的基本知识,其中包括弹力和弹簧测力计、重力、摩擦力、力和力的相互作用、压强、液体和气体的压强、浮力等力学初步知识。两册教材从整体上看,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内容编排主要从声、光、力、热四个从生活中容易觉察到的物理现象入手,逐步展开物理知识,并把一些抽象的电磁学、能量等知识安排在九年级全册中,这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物理学习的认知过程,又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物理知识。2、教材特点“苏科版”从总体上看,能密切联系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内容,更加丰富、贴近生活实际;而且大部分内容都是由学生亲自进行探究后而获得的,并且探究过程显得比较自然、灵活、不是千篇一律,使学生在学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初步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将热爱科学、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其中。教材具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从整体上建构教材的结构体系,既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又有利于实现物理课程目标“苏科版”教材体系的建构是以系统论为基础,以整体观来构思教材的单元结构,不拘泥于学科知识的逻辑线索,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关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以此来反映物理科学的基本思想与方法,但是,又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例如:在“光学”部分,改变了从“光的反射”到“平面镜”和从“光的折射”到“透镜成像”的传统演绎体系,而是从“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开始,上升到与“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的本质联系,便于揭示物理现象的物理本质与内涵,让学生真正体会物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如在“物体运动”一章中,改变了从“什么是机械运动”、“运动的参照物”开始的逻辑结构,而是从具体的“长度、时间测量”、“运动快慢比较出发”,最后回到“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相对”的这个较为深刻的主题。类似的思路还在教材“物质的物理属性”、“力”以及“压强和浮力”等章节中有所体现。但这种思路并非唯一,九年级的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演绎型的结构。在教材的微观结构设计方面,较好地突出了“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之间关系的处理,将探究的过程与单元的“知识梳理”相辅相成(如设置了“知识梳理”栏目);对方法技巧的点拨和指导以隐性渗透为主,适当的显性点拨为辅(设置了“方法技巧”栏目);对某些重要的技能培养,教材较多地给予学生充分的反复训练与逐步提高的机会。例如,图像是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数学工具,在物理课程中应当有所加强。因此,在教材中做了整体性的安排,即:从“声现象”单元中开始让学生观察不同乐器的声波波形,首次获得一些图像的基本印象;接着在“温度的测量”一节中安排了使用温度计测量一天中不同时刻的气温,记录在8支平行放置的温度计图中,这为认识和描绘图像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在“物态变化”第二节中特别安排了“活动”“观察水的沸腾”,要求学生能描绘沸腾图像;在第三节“熔化和凝固”一节中,又进一步要求描绘冰和松香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并比较两种图像的特点;而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设计了“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上升的规律”的活动,要求学生能够独立画出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线等。通过这一系列分阶段、分层次、有计划的“活动”安排,使学生在“图像”这方面的技能得到逐步地培养和提高。另外,“苏科版”围绕物理课程目标,着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做了整体性考虑,即:通过每个章节内丰富的自然、科技、社会等图片,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过程中满足感及兴奋感;以教材为媒介,通过教材的信息传递让学生学会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通过一系列有序的探究活动,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探究物体的形状、物质的状态以及地理位置的变化对质量大小的影响“等等,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使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并在解决问题或做出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与科学研究方法;同时,教材通过设置“生活物理社会”栏目来引导学生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使之能独立思考,培养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勇于创新,并有根据地怀疑,尊重事实、大胆想象,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从而初步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以科学探究为载体,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情景,力求避免“科学探究” 形式化由于传统教学长期过分强调“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从而呈现出对物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机不强。两册教材依据标准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重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形式,注意对“科学探究”活动的正确引导,将科学探究活动贯穿教材的全过程,力求在探究活动的情景设计中体现“科学探究”要素的内涵;在注意循序渐进的进行科学探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探究活动中分析论证、合作交流以及评估等环节引导,从而实现重要物理知识的意义建构。如果想有效的避免探究活动的形式化倾向,那么,关键在于是否真正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经历物理过程。为此,“苏科版”关于“科学探究”的设计与编排,表现出“五个较多”,即:较多的创设一些学生意想不到的探究情景。如,在“引言”中,设置了“在装满水的杯里还能放入多少回形针”的活动,可多达数百只,使学生惊讶不已。又如,第二章“声现象”中特意安排了“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细绳倾听敲打衣架所发出的声音,在实验中学生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受,可谓“天籁只惠实践人”。较多的创造一些学生探究、思考、动手的机会。例如,充分利用“活动”栏目,在“令人厌烦的声音”中设计了“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的活动。教材先让学生去感受闹钟指针走动时声音的音调和响度,比较闹钟放在鞋盒内声音的变化情况,接着要求学生收集各种阻隔声音的材料,预测一下所给各种材料隔声性能的好差,并自己动手设计一种简易的方法来比较材料阻隔性能的差异。教材没有给出具体的比较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归纳出:要比较不同阻隔材料的隔声性能,可以采取在同一距离聆听,比较隔层的厚度,或者在隔层厚度基本相同的条件下,比较听不到声音时的距离等方法,但不强求学生把所有的方法一一列举出来,既培养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又体现了问题适度的开放性。又如,在“透镜”中安排了“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视力的矫正”、“通过两个透镜观察物体”等系列活动中,都留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让学生能够适度探究,但又不过分拔高和放任。另外,在一些探究活动中,还要求学生能根据探究过程中观察的物理现象,学会记录数据,并在教材上填写部分内容,教材不是立即给出答案,这提高了教材与学生、探究活动三者之间的融合性。较多的鼓励学生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除了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自主探究等方面重视学生的合作和交流外,对于一些影响结果因素较多的实验,教材中多采用合作的形式,让每一组只探究其中的一个因素,然后交流得出结论,例如,在教材中安排了“探究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等活动。较多的安排一些新颖的课堂探究活动。教材中设置了较多的小型、简易、能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课堂探究活动。有一些新颖性探究是教材编写者精心设计的。例如,“观察色光的混合”活动,随教材附有彩色玻璃纸,让学生透过玻璃纸观察书上的彩图。还有“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上升的规律”以及等活动,都丰富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内容。另外,在学生的课外实践与练习中也有较多的活动,还安排了少量综合性的探究活动。较多的倡导多样化的探究方式。教材还注意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在探究程式上不求统一的模式。根据具体的探究活动和对学生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程式。如在教材的开始部分,探究包含的要素简单而不完全,但随着教材的逐步展开,对各个探究活动的要素也各有所侧重,要求逐步提高。如有的侧重于猜想与假设,有的侧重实验设计,有的侧重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还有的侧重分析与论证、交流与评估。甚至有的章节将探究活动整体蕴涵于整个小节之中,而不过分强调探究的形式,如“物质的比热”一节。 突出人文背景,融入情感教育,强调“科学技术社会”(STS)观念的渗透“苏科版”比较注重知识的应用,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来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突出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情感教育的渗透,例如,在八年级上册“引言”部分中,教材选用了“生物电”的探究故事,概略介绍了科学家从偶然发现到找出本质联系艰辛探究的历程,其中渗透着科学家的精神,反映了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对技术和相关学科以及社会发展的作用。又如,第二章“物态变化”中,从云、雨、雾、露、雪等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引入课题,通过物态变化的学习,初步认识这些自然现象形成的原理,再回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直至对水资源的保护。在“生活物理社会”和“信息库”栏目中,有许多与科学技术相关的内容,如,人工降雨、照相机的滤镜、红外线的应用、多普勒效应与超声波速度测定器等等。另外,还特别关注一些与科技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环境、能源、生态、材料等),如噪声、光污染、温室效应、水污染调查等内容。“苏科版”还十分注重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融合,十分关注反映物理基础与现代化的联系。注意引导学生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例如,在“光现象”中介绍了激光测距仪、哈勃望远镜、光纤通信,在“物体的运动”中介绍了同步卫星、在“从粒子到宇宙”中介绍了纳米技术,在“力”中介绍了磁悬浮列车等内容,这些知识能引导学生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苏科版”还比较注意渗透中华文化、人类文化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教材的“章首页”编排了曾侯乙编钟、夏商周断代工程、纵目青铜面具、竞速项目中的中国奥运健儿、中国人将圆飞天梦以及一些著名的中外物理学家、发明家等图片作为教材的背景或是要学习的知识信息,增强了教材的人文气息,有利于学生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突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恰当处理知识与技能关系,有选择地编排开放性问题与实践性习题“苏科版”对知识与技能的处理比较科学,重视有效的传统题型的传承,把传统习题中一些有效题型予以保留,加强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但是,长期大量的接受性学习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较好的体现标准以及纲要的精神与基本理念,本套教材在许多的章节中安排了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问题归纳起来看,主要分两类,一类是需要学生寻找所需的资料、数据,如在“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一节的“WWW”栏目中编排了一个“自己查找资料说明青少年视力下降的原因以及保护视力的措施”;在“压强”中设计了“估算走钢丝的演员站立在直径为2cm钢丝上脚对钢丝的压强大小”;另一类则是没有唯一正确答案或在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如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设置了一道引用唐朝大诗人李白名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进行估算该船的平均速度的习题。对于第一类,侧重学生寻找资料的过程,教师可以提供线索,但绝不应提供现成的数据和答案;而后者,着重在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上,教师不必提供现成的答案。“苏科版”对于实践性的习题也做了精心安排,实践性习题本质上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物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标准为了强调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着重强调教师应重视物理实践活动的开展。而物理实践活动主要是以问题为中心,初步训练学生一些初步的科学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询、科技制作和科学实验与项目设计等,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引起学生对社会与自然的关注。其中“苏科版”实践性习题的类型既包括调查类、课题探究类、测定类、项目设计类、应用类,还包括体验类习题。调查类的习题,如在第一章的“令人厌烦的声”一节中安排了“假设你是学校环境监测小组成员,现在要准备一份学校环境噪声情况的报告,在教师和学生中进行一次调查,将他们对每一种噪声的感觉程度作出评定,把调查的结果填入相应的表格,分析校园受噪声污染的程度,并提出控制噪声的可行方案”;测定类的习题,如“光的直线传播”中安排了“利用直尺测定太阳各个时刻在地面上的影长,来确定本地正南、正北方向并计算出本地的经纬度”;项目设计类的习题,如“光现象”中的“制作针孔照相机”、“研究、制作简易潜望镜”以及“力”中“利用橡皮筋、回形针、棉线、小瓶盖、铁丝和刻度尺,做一橡皮筋测力计”;课题探究类习题,如“升华和凝华”中安排了“观察电冰箱中的霜是如何形成的,请你查阅有关资料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写出研究报告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利用家中电冰箱设计实验,研究水的凝固过程并画出水的凝固图像”;应用类的习题,如“光现象”中的“找出生活中自己身边利用光的反射来工作的器具,并与同学交流”、“解释汽车发动机应用循环水进行冷却的原理”;体验类的习题,如“光的折射”中的“在游泳时向水池看去感觉池水并不深,下水后,才知道并不是那么回事,试分析为什么池水深度看起来比实际的浅”、“宇宙探秘”中安排了“观看科普影片宇宙与人,写一篇观后感”等习题。实践类习题要求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积极鼓励学生间交流、讨论与合作,教师对活动要进行必要的组织和指导,但不规定具体的方法和步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践活动的收获可多可少,重在参与和过程体验,只要参与就应当给予适当的鼓励,而实践活动的成果形式可以是学生论文、调查报告、访问记录、活动日记、摄影图片与图画,也可以是手工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和小创造、等等。三、教材的风格特点与特色“苏科版”在教材呈现模式上,其主要特色在于全书的版式上,是经过整体的设计和精心制作,力求为学生所喜爱,并有自己的独特风格。1充分挖掘插图的功能教材中设计了两个学生和一个学者形象的卡通画人物,十分贴近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心理规律,其作用一是运用视觉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借画中人物之口表达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疑惑,三是进行必要的启发和引导。精心设计了各章导图,将本章所学物理知识的标题衬托在有人文色彩的背景中,并精心提供一段文学性蕴涵丰富、启发性强的文字,既概括了本章的主要内容,又体现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还突出了人文色彩。如第二章“物态变化”,背景标题漫游世界的小水滴,在背景图中借小水滴之口,生动地陈述了水在自然界中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开始新一章的学习。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图片,传递各种信息,发挥多种功能。如,用漫画陈述历史故事并提出思考的问题,用彩照表现真实的现象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用图示分析物理的过程与原理等。图文并茂,以图代文,使教材文字陈述更为简洁,同时,物理量均采用中英文同注,有利于学生英文学习水平的提高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拓展,例如,“引言”中,观察有趣的物理现象,看一看,长蜡烛先灭,还是短蜡烛先灭?猜一猜,水和酒精都能穿越肥皂膜吗?由于改变了文字叙述过分强调系统、严密的观点,较好地解决了由于信息量增加而带来的书本太厚的矛盾,同时,也使学生更爱看书。2突出特色栏目的设置“苏科版”教材注意从教与学的两个层面来考虑特色栏目的设置,以提高教材的导学性、可读性。除了安排了“读一读”、“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记一记”、“看一看”、“猜一猜”、“观察与思考”、“听一听”“辨一辨”等小栏目以外,教材精心设置了七个特色栏目,反映了“苏科版”别具一格的个性色彩。七个特色栏目分别如下:“活动”:特指课堂中的广义的学习活动,既包括探究、实验、观察,又包括讨论、交流与评估等。“活动”的类型较为丰富,形式多样,比如在“引言”中的“活动”是“观察有趣的物理现象”,“声是什么”中的“活动”是“声音能在固体、液体、真空中传播吗?”。另外,“活动”还将标准所强调的七个“科学探究”要素恰当的蕴涵其中,尤其是对科学探究设置,努力做到循序渐进,形式多样,避免探究活动模式化与程式化。例如在“声音的特征”一节中安排的“活动”,即“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其中包含了科学探究的“问题、猜测、设计、检验”的部分要素的内容。“生活物理社会”:主要是介绍物理知识与生活、社会的关系。如在“物态变化”一章中编入了“人工降雨”、 “火洲”里的坎儿井;在“光现象”了安排了“红外线的应用”、“光纤通信”、“角反射器”、“巨型反射式望远镜”等知识。这既密切了物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又加强了物理与科技的关系。“信息快递”: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及时、必要的帮助(主要是知识、技能方面的)。如果教材对此做系统的介绍,会使篇幅过大而冲淡学生的自主探究;如果教材不提供这些内容,学生的探究就会遇到困难。以“信息快递”的形式,可以提供及时的、必要的帮助。例如,在“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活动中,以信息快递的形式提供响度和振幅的概念;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活动中,以“信息快递”的形式提供了与“光的反射”有关的几个术语(法线、入射角、反射角),这样就为学生总结探究的结论铺平了道路。“技巧方法”:是对研究问题的技巧、方法进行点拨。教材中“方法”、“技巧”的出现,主要还是对学生进行方法的点拨和指导,如“世界是运动的”中补充了“在说明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必须选定参照物,一般情况下,我们默认地面为参照物”;在“光的色彩”一节中则是“寻找几个事物共同点或不同点的研究方法叫做对比,这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WWW”(“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课外实践与练习):作为评价的一种方式,着重体现评价的激励功能,有观察性、调查性、动手制作的实践活动,还有知识理解和基本的训练内容。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一般安排的内容多以开放性和实践性的习题为主。“信息库”:是指在正文某些部分加“ ”符号的内容,学生可以在该章节最后查阅与之相关的扩展性的知识。补充一些拓展学生的知识,并不强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并使教材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发展要求。“信息库”与“WWW”栏目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即渗透了信息处理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搜索的能力。例如,“了解温度计的发展历史,请访问www.0-100.com.cn/4/0141.htm网站。”又如,教材第一章“声现象”中只给出了人与一些动物听觉的频率范围,而发声的频率范围,则请学生“查阅资料,收集蝙蝠、海豚、狗、猫以及其它你感兴趣的动物发出声音的频率范围,并与同学交流”。“知识梳理”:由于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多由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的自主探究而获得,这对学生整体地把握知识结构和各部分的联系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教材运用“知识梳理”栏目帮助学生总结单元的知识。随着年级的增长,对学生知识梳理的要求将有所提高。参考文献:1、刘炳升、李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下) 江苏:江苏科技出版社 2002.(10) 第一版2、丁玉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两种版本教材的比较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2.(8)3、教育部 物理课程标准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第一版4、彭前程 创新 实践 探索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1.(12)5、初中物理教材编写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下)送审报告 200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