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合集(47页).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31483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合集(4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合集(4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合集(47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过小孤山大孤山导学案编写者 沈中科【学习目标】 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3、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我对作者及作品的了解:二、我对文题背景的了解:三、通读全文A、疏通文意,把阅读本文时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B、解释文中特殊字词句1、给易读错的字注音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3、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4、找出活用词并解释5、找出特殊文言句式并解释合作探究1、本文有 则日记组成,第一则突出了“高”和“秀”,第二则突出了“奇”。请你分别找出具体句子。2、作者所描绘的山川景物中蕴涵了哪些韵味和深意?3、本文为何屡次写江流和船行?4、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展示交流一、小组内先自我展示交流,(按顺序将要代表本组上台展示的同学做好记录)二、各组代表上台展示(展示内容可采用抽签方式)1、解释文中特殊字词句2、本文有 则日记组成,第一则突出了“高”和“秀”,第二则突出了“奇”。请你分别找出具体句子。3、作者所描绘的山川景物中蕴涵了哪些韵味和深意?4、本文为何屡次写江流和船行?5、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点拨升华1、对xx同学或某题的展示,我有以下看法或纠正、补充(他人展示时,及时在以上题目下做好自己看法的记录)2、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点拨检测达标1、下列读音有错的一项( ) A、有俊鹘抟水禽(tun ) B、沙洲葭苇(ji ) C、潦缩(lio ) D、岸如赪(chng ) 2、下列各项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信造化之尤物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尤物:美好的事物,这里指漂亮的女子。 B、杰然特起: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 C、舟中估客莫漫狂。估客:贩货的行商。 D、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 3、与其他三句不同句式的一项( ) A、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C、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D、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A、然(1)杰然特起 (2)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3)实不然也 (4)碧峰巉然孤起 B、以(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2)复以小艇游庙中 (3)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之(1)信造化之尤物 (2)自数十里外望之 (3)徙倚久之而归 (4)何功之有哉? (5)之二虫又何知 D、而(1)突兀而已 (2)徙倚久之而归 (3)岸土赤而壁立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而母立于兹 5、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1)晚泊沙夹 (2)岸土赤而壁立 (3)掠江东南去 (4)上干云霄 6、翻译下列句子 (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起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2)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 (3)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4)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5)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6)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7)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反思感悟1、 本课我的收获是:2、 存在的疑惑是:3、 今后的措施及建议是:庖丁解牛导学案编写者 沈中科【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文言词语知识。 2、领会庄子散文以故事说明道理,把道理寓于故事之中的特点。 3、感受散文形象,品味展示散文形象的文辞,把握塑造形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我对作者及作品的了解:二、我对文题背景的了解:三、通读全文A、疏通文意,把阅读本文时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B、解释文中特殊字词句1、给易读错的字注音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3、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4、找出活用词并解释5、找出特殊文言句式并解释合作探究1、归纳本文的段落及大意。2、文章有哪些词对庖丁解牛技术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写,说一说它们的作用.3课文第3段庖丁的话可分几层?分别说说它们是如何阐述庖丁的“经验之谈”的。4、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5、本文有何写作特点?展示交流一、小组内先自我展示交流,(按顺序将要代表本组上台展示的同学做好记录)二、各组代表上台展示(展示内容可采用抽签方式)1、解释文中特殊字词句2、归纳本文的段落及大意。3、文章有哪些词对庖丁解牛技术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写,说一说它们的作用.4课文第3段庖丁的话可分几层?分别说说它们是如何阐述庖丁的“经验之谈”的。5、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6、本文有何写作特点?点拨升华1、对xx同学或某题的展示,我有以下看法或纠正、补充(他人展示时,及时在以上题目下做好自己看法的记录)2、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点拨检测达标 1、解释通假字 砉然向然技盖至此乎善刀而藏之2、解释古今异义 奏刀騞然 乃中经首之会 进乎技矣 所见无非牛者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依乎天理 视为止,行为迟 因其固然 虽然,每至于族 吴见其难为 3、解释下列虚词: (1)为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视为止,行为迟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2)乎 技盖至此乎? 进乎技矣 依乎天理 而况大軱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然 奏刀騞然 因其固然 虽然,每至于族 怵然为戒 (3)于 合于桑林之舞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虽然,每至于族 4、解释下列特殊句式 技盍至此乎 臣之所好者,道也 技经肯綮之未尝 视为止,行为迟 5、下列三组句子中,每一组里哪个句子加点的成语使用是恰当的?他做事情只考虑自己,毫无集体观念,真是目无全牛。张师傅很有修车经验,对各种型号汽车的性能、结构等了如指掌,修理技术已达到目无全牛的地步。他曾在英国专修英国文学,要他用英文写作自然游刃有余。警方布下天罗地网,那几个歹徒一定游刃有余。 你做事老是怕这怕那的,犹豫不决,真是踌躇满志。他的论文获得一等奖,又被提升为处长,难怪他最近总是踌躇满志。6、解读课文:1、课文中,与“目无全牛”这个成语有关的内容是哪些? 翻译: 2、课文中,与“游刃有余”这个成语有关的内容是哪些? 翻译: 3、课文中,与“踌躇满志”这个成语有关的内容是哪些?翻译: 反思感悟1、 本课我的收获是:2、 存在的疑惑是:3、 今后的措施及建议是:项羽之死导学案编写者 沈中科【学习目标】 1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明确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 2从文中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相关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形象,用历史的眼光评价项羽的性格与命运。 【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我对作者及作品的了解:二、我对文题背景的了解:三、通读全文A、疏通文意,把阅读本文时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B、解释文中特殊字词句1、给易读错的字注音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3、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4、找出活用词并解释5、找出特殊文言句式并解释合作探究1、用四字短语概括出课文共写了几个场面? 2、每个场面表现了项羽不同的性格侧面,试结合文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分析项羽的性格3、结合项羽的一生经历探究项羽失败的原因。 4、在你心目中项羽是怎样的一个人?5、本文有何写作特点? 展示交流一、小组内先自我展示交流,(按顺序将要代表本组上台展示的同学做好记录)二、各组代表上台展示(展示内容可采用抽签方式)1、解释文中特殊字词句2、用四字短语概括出课文共写了几个场面? 3、每个场面表现了项羽不同的性格侧面,试结合文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分析项羽的性格4、结合项羽的一生经历探究项羽失败的原因。 5、在你心目中项羽是怎样的一个人?6、本文有何写作特点? 点拨升华1、对xx同学或某题的展示,我有以下看法或纠正、补充(他人展示时,及时在以上题目下做好自己看法的记录)2、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点拨检测达标一、指出并解释通假字 1、骑皆伏曰:“如大王言。”:2、乌江亭长檥船待: 二、指出并解释活用词 1、项王军壁垓下: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直夜溃围南出 4、亦足王也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三、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类型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2、左,乃陷大泽中3、然今卒困于此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5、骓不逝兮可奈何6、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四、翻译下列句子。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五、拟写一幅对联或一首诗评价项羽 拓展延伸1、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都有评价,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哪个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夏日绝句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题乌江亭 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2、用一句名言,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联系现实进行点评。题乌江亭 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3、下列成语都来自史记,请你给以解释。四面楚歌、霸王别姬、力能扛鼎、笔力雄健、一决雌雄、拔山盖世、妇人之仁、作壁上观、先发制人、取而代之、以一当十、沐猴而冠、锦衣行昼 反思感悟4、 本课我的收获是:5、 存在的疑惑是:6、 今后的措施及建议是:阿房宫赋导学案编写者 沈中科【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我对作者及作品的了解:二、我对文题背景的了解:三、通读全文A、疏通文意,把阅读本文时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B、解释文中特殊字词句1、给易读错的字注音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3、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4、找出活用词并解释5、找出特殊文言句式并解释合作探究1、第一段是怎样对阿房宫进行总括性描述的?2、第二段是怎样写阿房宫内的奢靡的?3、第三段中的大段排比是围绕哪两个对立方面展开的?表明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4、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5、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展示交流一、小组内先自我展示交流,(按顺序将要代表本组上台展示的同学做好记录)二、各组代表上台展示(展示内容可采用抽签方式)1、解释文中特殊字词句2、第一段是怎样对阿房宫进行总括性描述的?3、第二段是怎样写阿房宫内的奢靡的?4、第三段中的大段排比是围绕哪两个对立方面展开的?表明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5、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6、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点拨升华1、对xx同学或某题的展示,我有以下看法或纠正、补充(他人展示时,及时在以上题目下做好自己看法的记录)2、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点拨检测达标 1、对下列一词多义进行解释 (1)一 六王毕,四海一()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黄鹤一去不复返()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一鼓作气() (2)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3)取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4)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5)使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使六国各爱其人()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人皆得以隶使之()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2、对下列虚词进行解释(1)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或师焉,或不焉() 且焉置土石() 焉用亡郑以陪邻()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2)而: 骊山北构而西折() 不敢言而敢怒() 谁得而族灭也()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3)夫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予观夫巴陵胜状()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种句式 (1)()句: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 (2)()句:戍卒叫,函谷举 4、下面四句话中的四个“使”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B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C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D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5、【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过骊山作 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1)请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本诗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反思感悟7、 本课我的收获是:8、 存在的疑惑是:9、 今后的措施及建议是:六国论导学案编写者 沈中科【学习目标】1、课文中词语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 2、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 3、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我对作者及作品的了解:二、我对文题背景的了解:三、通读全文A、疏通文意,把阅读本文时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B、解释文中特殊字词句1、给易读错的字注音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3、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4、找出活用词并解释5、找出特殊文言句式并解释合作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2、课文第二、三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3、怎样理解第四、第五段?4、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展示交流一、小组内先自我展示交流,(按顺序将要代表本组上台展示的同学做好记录)二、各组代表上台展示(展示内容可采用抽签方式)1、解释文中特殊字词句2、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3、课文第二、三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4、怎样理解第四、第五段?5、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点拨升华1、对xx同学或某题的展示,我有以下看法或纠正、补充(他人展示时,及时在以上题目下做好自己看法的记录)2、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点拨检测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洎()牧以谗诛 不得下咽() 奉之弥()繁 B.弊在赂()秦 弃之如草芥() 率()赂秦耶 C.暴() 霜露 革灭殆()尽之际 小则获邑() D.胜负之数() 思厥()先祖父 与()嬴而不 助五国也 2、下面每项中,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黑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暴秦之欲无厌 学而不厌 不爱珍器重宝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 却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却之 A. B. C. D. 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思厥先祖父 然后得一夕安寝 可谓智力孤危 剌客不行,良将犹在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 B. C. D. 6 、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 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邯郸为郡 圣人之所以为圣 A.与读音不同,意义一样B.与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与读音不同,意义互不相同。 D.与读音不同,意义不一样。 反思感悟1本课我的收获是:2存在的疑惑是:3、 今后的措施及建议是:伶官传序导学案编写者 沈中科【学习目标】 1. 掌握本文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一词多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2. 理解文章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中心论点及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我对作者及作品的了解:二、我对文题背景的了解:三、通读全文A、疏通文意,把阅读本文时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B、解释文中特殊字词句1、给易读错的字注音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3、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4、找出活用词并解释5、找出特殊文言句式并解释合作探究1、如果说有两个字可以看作本文的文眼,那么是哪两个字?文章是如何围绕这两个字展开的?2、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3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渡到分析中去的?4.从论证角度上考虑,作者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5、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了结论?6、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夫祸患岂独伶人也哉!”的深刻含意是什么?7、本文有何写作特色?展示交流一、小组内先自我展示交流,(按顺序将要代表本组上台展示的同学做好记录)二、各组代表上台展示(展示内容可采用抽签方式)1、解释文中特殊字词句2、如果说有两个字可以看作本文的文眼,那么是哪两个字?文章是如何围绕这两个字展开的?3、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4、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渡到分析中去的?5、从论证角度上考虑,作者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6、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了结论?7、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夫祸患岂独伶人也哉!”的深刻含意是什么?8、本文有何写作特色?点拨升华1、对xx同学或某题的展示,我有以下看法或纠正、补充(他人展示时,及时在以上题目下做好自己看法的记录)2、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点拨检测达标1、判断下列对划线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是否正确 A 以三矢(sh 弓箭)赐庄宗而告之曰( ) B 在遣从事以一少牢(sholo 指祭品)告庙( ) C 请其矢,盛(shng 丰盛)以锦囊( ) D 方其系(j 捆缚)燕父子以组( ) E 及仇雠(cu 仇人)已灭,天下已定( ) F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jn衣襟)( )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官名,这里指一般属官。 B、岂非人事哉! 人事:人的原因,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 C、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意气:偏激的情绪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微:微小的事 3、选出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负而前驱 B、一夫夜呼 C、仓皇东出 D、函梁君臣之首 4、下面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传说晋王李克用临终前交给庄宗三支箭,目的是希望庄宗牢记遗命,为父报仇。 B、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事。 C、庄宗把父亲交给的三支箭“藏之于袖”作战用兵时又“以一少牢告庙”,表现出对父亲遗命的恭谨态度。 D、作者认为,祸患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智用之人,会被自己溺爱的东西所害,这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经验。 5、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取一句,说说它对你的启发。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满招损,谦受益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反思感悟1本课我的收获是:2存在的疑惑是:4、 今后的措施及建议是:祭十二郎文导学案编写者 沈中科【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我对作者及作品的了解:二、我对文题背景的了解:三、通读全文A、疏通文意,把阅读本文时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B、解释文中特殊字词句1、给易读错的字注音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3、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4、找出活用词并解释5、找出特殊文言句式并解释合作探究1、概括各段(不含首尾两段)内容,探究段与段之间的联系:2、文章第五段,一共用了三个“邪”字,三个“乎”字,四个“也”字,五个“矣”字,揣摩它们的用法,说说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3、结合下面文字及自己的经历见闻, 从积极方面说说应该怎样把握生活中值得珍惜的东西。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盛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韩愈祭十二郎文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积蓄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之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撼,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袁枚祭妹文展示交流一、小组内先自我展示交流,(按顺序将要代表本组上台展示的同学做好记录)二、各组代表上台展示(展示内容可采用抽签方式)1、解释文中特殊字词句2、概括各段(不含首尾两段)内容,探究段与段之间的联系3、文章第五段,一共用了三个“邪”字,三个“乎”字,四个“也”字,五个“矣”字,揣摩它们的用法,说说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4、结合韩愈祭十二郎文袁枚祭妹文的两段文字及自己的经历见闻, 从积极方面说说应该怎样把握生活中值得珍惜的东西。点拨升华1、对xx同学或某题的展示,我有以下看法或纠正、补充(他人展示时,及时在以上题目下做好自己看法的记录)2、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点拨检测达标一、选择题: 1、下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请归取其孥(n) 形单影只(zh) 不省(xng)所怙(h)B、乃能衔(xin)哀致诚 虽万乘(shng)之公相 丞相薨(hng)C、其余奴婢(b) 呜呼哀哉!尚飨(xing) 中年兄殁(m)南方D、并令守汝丧(sng) 闻汝丧(sng)之七日 吾不以一日辍(chu)汝而就也2、下列词语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A、比(等到)得软脚病 辍汝而就(接近) 敛不凭(凭借)其棺B、不省所怙(依靠) 遽(突然)去吾而殁 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乎C、其又何尤(怨恨) 抱无涯之戚(忧伤) 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D、远具(准备)时羞 止(停止)一岁 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3、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B、请归取其孥 还必相迎取C、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D、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4、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省所怙 吾往河阳省坟墓B、将成家而致汝 衔哀致诚C、汝之子始十岁 始速祸焉D、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5、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止一岁,请归取其孥。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A、/ B、/C、/ D、/6、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 动摇者欲脱而落矣。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将成家而致汝。A、 B、 C、 D、7、下列各组句中均有“以”,其意义和用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 如不能守以终丧B、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使者妄称以应之乎C、以求升斗之禄 殁不能抚汝以尽哀D、则遂取以来 汝殁以六月二日8、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B、将成家而致汝C、去今之墓而葬焉 D、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双音节词,其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B、又可冀其成立邪C、教吾子与汝子如此而已 D、未可以为信也10、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你叔父超过了七天,才得到你丧亡的消息,于是就怀悲哀之情向你表达祭奠的诚意。B、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继承先人的后代,在孙子辈中只有你,在儿子辈中只有我。C、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者非其真邪? 唉!难道是真的这样吗?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D、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唉!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二:诵读全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请勾画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词句或语段,反复诵读,用你的声音表现情感,并谈谈被感动的原因。最令我感动的词句或语段是_ _ ,本段感动我的原因是_ _ 。 我将这样朗读:_。(注意情感基调、情感起伏、技巧、快慢、重读、抑扬等。)反思感悟4、 本课我的收获是:5、 存在的疑惑是:6、 今后的措施及建议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编写者 沈中科【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我对作者及作品的了解:二、我对文题背景的了解:三、通读全文A、疏通文意,把阅读本文时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B、解释文中特殊字词句1、给易读错的字注音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3、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4、找出活用词并解释5、找出特殊文言句式并解释合作探究1、作者记叙了哪些事情?引用了哪些诗文和典故?体会叙述、引用与议论之间的关系:2、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它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心是什么?3、试对照以下两段文字,说说它的艺术效果。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4、本文有何写作特点?展示交流一、小组内先自我展示交流,(按顺序将要代表本组上台展示的同学做好记录)二、各组代表上台展示(展示内容可采用抽签方式)1、解释文中特殊字词句2、作者记叙了哪些事情?引用了哪些诗文和典故?体会叙述、引用与议论之间的关系:3、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它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心是什么?4、试对照以下两段文字,说说它的艺术效果。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5、本文有何写作特点?点拨升华1、对xx同学或某题的展示,我有以下看法或纠正、补充(他人展示时,及时在以上题目下做好自己看法的记录)2、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点拨检测达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与可以书遗余( ) 近语士大夫( ) 萃( ) 寒梢( )笔砚( ) 斤斧何曾赦箨龙( ) 喷饭( ) 畴昔( )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个:与可没与陈州 少纵即逝矣而予以为有道者 自今已往祭3、选出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个:初不自贵重 月落庭空影许长废卷而哭失声 吾将以为袜发函得诗 而读书者与之 以书遗余曰 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4、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个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余因而实之与可厌之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与可以书遗余 初不自贵重5、试对照以下两段文字,说说它的艺术效果。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6、通过阅读苏文,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启迪和教益?反思感悟1、 本课我的收获是:2、 存在的疑惑是:3、 今后的措施及建议是: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编写者 沈中科【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3、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我对作者及作品的了解:二、我对文题背景的了解:三、通读全文A、疏通文意,把阅读本文时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B、解释文中特殊字词句1、给易读错的字注音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3、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4、找出活用词并解释5、找出特殊文言句式并解释合作探究1、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2、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3、“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4、郭橐驼是怎样评价评述官吏扰民的?5、第四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观点?6、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何在?7、本文有何写作手法可供借鉴?展示交流一、小组内先自我展示交流,(按顺序将要代表本组上台展示的同学做好记录)二、各组代表上台展示(展示内容可采用抽签方式)1、解释文中特殊字词句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5、郭橐驼是怎样评价评述官吏扰民的?6、第四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观点?7、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何在?8、本文有何写作手法可供借鉴?点拨升华1、对xx同学或某题的展示,我有以下看法或纠正、补充(他人展示时,及时在以上题目下做好自己看法的记录)2、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点拨检测达标1. 给下列字注音。 (1)病偻( ) (2)郭橐驼( ) (3)孳( ) (4)勖( ) (5)缫丝( ) (6)飧( ) (7)饔(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有类橐驼者 类: (2)名我固当 名: (3)驼业种树 业: (4)早实以蕃 实: (5)其土欲故 故: (6)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本: 3.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舍其名,(郭橐驼)亦自谓“橐驼”云 B. 皆争迎取养(郭橐驼) C.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郭橐驼)也 D. 有问之,(人)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4. 下列加黑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故乡人号之“驼”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 其乡曰丰乐乡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 C. 他植者则不然 有穴窈然 D.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敛赀财以送其行 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2)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3).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反思感悟4、 本课我的收获是:5、 存在的疑惑是:6、 今后的措施及建议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编写者 沈中科【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整理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重点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3)体味孔子及其弟子的神情风范,了解孔子的礼治思想。【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我对作者及作品的了解:二、我对文题背景的了解:三、通读全文A、疏通文意,把阅读本文时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B、解释文中特殊字词句1、给易读错的字注音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3、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4、找出活用词并解释5、找出特殊文言句式并解释合作探究1、你觉得孔子是位怎样的老师?分别说说孔子和他的四位学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复述曾皙的一段话,说说这种生活理想的魅力在哪里。3、孔子听了冉有、公西华言其志之后,没有发表意见,却私下向曾皙谈了自己的看法。对于孔子这种做法,你有什么看法?4、全文根据内容可分三层,请划分层次,并概述内容。5、本文有何写作特点?展示交流一、小组内先自我展示交流,(按顺序将要代表本组上台展示的同学做好记录)二、各组代表上台展示(展示内容可采用抽签方式)1、解释文中特殊字词句2、你觉得孔子是位怎样的老师?分别说说孔子和他的四位学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3、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复述曾皙的一段话,说说这种生活理想的魅力在哪里。4、孔子听了冉有、公西华言其志之后,没有发表意见,却私下向曾皙谈了自己的看法。对于孔子这种做法,你有什么看法?5、全文根据内容可分三层,请划分层次,并概述内容。6、本文有何写作特点?点拨升华1、对xx同学或对某题的展示,我有以下看法或纠正、补充(他人展示时,及时在以上题目下做好自己看法的记录)2、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点拨检测达标1、 给括号前的字注音曾晳( )冉( )有 千乘( )之国 摄( )乎 饥( )馑( ) 哂( )之 铿( )尔 三子者之撰( ) 章甫( ) 舞雩( ) 冠( )者 喟( )然 浴乎沂( )莫( )春 2 解释括号前的词子曰:“以( )吾一日长乎( )尔,毋( )吾以( )也。居( )则( )曰:不吾知( )也!如或( )知尔,则何以( )哉?子路率( )尔( )而对( )曰:“千乘( )之国,摄( )乎( )大国之间,加( )之以( )师旅,因( )之以饥( )馑( );由也为( )之,比( )及( )三年,可使有勇,且( )知方( )也。”夫子哂( )之。对曰:“方六七十,如( )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 )民。如( )其礼乐,以俟( )君子。”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 )之事,如会( )同( ),端( )章甫( ),愿为小相焉。”鼓瑟希( ),铿( )尔,舍瑟而( )作(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 “莫( )春者,春服既( )成( ),冠( )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 )乎( )沂,风( )乎舞雩,咏( )而( )归( )。” 夫子喟( )然叹曰:“吾与( )点也!”为国以( )礼,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唯赤则( )非邦( )也与?宗庙会同( ),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 ),孰( )能为之大( )?”3 一词多义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 )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 (4)加之以师旅:( )(5)为国以礼:( )如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 (2)如其礼乐:( ) (3)如会同 (4)如或知尔而 子路率尔而对曰:( ) 舍瑟而作:( )非诸侯而何:( ) (4)善刀而藏之( ) (5 ) 而况大軱乎( )因(1)因之以饥馑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