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经济史.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215038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2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经济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经济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经济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集体备课年级: 高三 科目: 历史 审定人: 审定时间:: 备课教师: 参与教师 : 高三一轮复习 必修二 经济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重难点突破】重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难点: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一、农业的起源1“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2农耕格局 长江流域种植水稻思考1: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自然条件、技术、水力、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等。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二、生产技术的进步1、表现:(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原始农业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距今七八千年“石器锄耕”“耜耕”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 商周时期青铜农具,掌握一定技术说明: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2)工具 材质:石器青铜铁器工艺:打制磨制炼铸造(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2、评价: 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三、水利的兴修1大禹治水2水利工程的兴修 都江堰(战国)郑国渠(战国)3王景治黄河(东汉)4井渠法:主要应用于干旱地区。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赋税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四、农民沉重的负担1沉重的赋税封建王朝都要向农民征收比率和数额不同的赋税。 古代赋税有田租、户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及其杂税。农民的赋税成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并奠定了古代帝国富强和繁荣的基础。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泰半之赋”,使农民负担沉重。2繁重的徭役秦隋王朝力役繁重,严重破坏经济,使社会动乱。五、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形态的演变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 (商周) 国王、贵族 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封建社会(战国以来)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2 古代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变化的情况 表 现春秋时期 井田制开始崩溃, 私有制开始产生。“公田”被抛荒 私田成为私有土地 税制改革: 客观承认土地私有制 加速井田制瓦解 鲁国:初税亩战国时期 各国变法运动: 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 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 肯定,最终确立起土地私有制 秦国商鞅变法等“除井田,民得买卖” “依军功行田宅”3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1)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 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2)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课堂小结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2)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5)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课堂讨论:中国古代历朝都发生民众暴动。为什么农民会被逼上反抗的道路?教学反思: 个性化修改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重难点突破】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可以适当地借助历史文献法和老师的讲解进行深入探究。教学过程:导入:你知道中国英文名称CHINA的来历吗?说明了什么?英文单词china是瓷器的意思,读音来自“昌南”的读音,昌南即被称为瓷都的景德镇。说明古代中国的制瓷业特别发达,世界领先,因此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晚期 :手工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周时期 :主要生产青铜器,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田庄手工业)。手工业的经营形态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明代中后期 :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又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 一、田庄手工业1田庄:个社会单元,一个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2古代田庄经济的特点(1)田庄是地主依靠政治特权取得或兼并农民土地而形成发展起来的。(2)田庄里的劳动者为依附农民(3)田庄手工业主要是满足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主要不是为了交换,田庄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二、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特点:特殊行业的垄断性;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不计成本和奢侈性;技术工艺的高超性;各种行业的封闭性;劳动者缺少积极性。三、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一)织女的劳绩纺织业的发展历程新石器时代:原始纺织业出现。 汉朝:技艺高超、提花技术。丝绸之路。 唐朝;规模大、分工细、品种繁多。 宋朝:棉纺织业发展。 明清(进入鼎盛时期):民营丝织业兴盛,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二)攻金之工冶铸业1冶铜技术新时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汉: 广泛采用鎏金、镶嵌技术2冶铁技术西周:已能制造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东汉: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三)夺得千峰翠色来陶瓷业的发展历程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从商朝到东汉:由陶向瓷过渡。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瓷窑遍布各地。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瓷都景德镇。课堂小结概括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私、家庭)(3)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4)技术不断进步。(5)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课堂讨论:为什么中国工业由古代领先世界到近代反而落后?教学反思: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重难点突破】重点: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历史概括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市”在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深入分析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等的深层次原因。教学过程; 导入:“商人”和“商业”名称的由来。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朝人善于经商。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范蠡(吴越争霸时人物)商人祖师商业贸易作为社会经济现象的一个方面,与工农业生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是工农业生产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进步。 历史上的商业贸易现象包括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等方面。 一、商业的发展1产生和初步发展(先秦时期)(1)原始社会:原始商业产生(2)商朝:出现了职业商人和货币。(3)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即官方垄断商业,商人由政府供给衣食,为政府服务,成为“官商”) (4)春秋战国: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 货币形式多样,种类繁多。 著名都会形成。2汉唐:抑商政策,发展缓慢(?)3宋辽金元:新发展,打破市坊制度:重心东进南移;纸币出现;对外贸易陆路转为海路4发展新阶段(明清)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导。大量农业、手工业产品投入市场,商品十分丰富。破产农民自由出卖劳动力,成为雇工,劳动力成了商品。区域性的商人实力雄厚,形成商帮,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商业繁荣的原因和表现原因:由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又开通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商业迅速繁荣。表现:大都市的出现,如长安、洛阳、扬州。商业活动范围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出现陆上海上丝绸之路。思考;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发展) 根本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交通、货币等。二、城市的发展坊市与城镇城市是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它的繁荣与否代表了商业发展的水平。(一)“市”的发展“市”、草市、夜市 “市”的发展的发展过程:(1)汉代的市作为集中贸易地,场所有严格的规范,管理相当严格,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2)六朝时期出现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立“草市尉”等官职施行经济管理。(3)唐代草市的作用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还出现了夜市。(4)宋代的“市”不再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再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原本不许设立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视;草市、夜市更加繁荣,草市内还有完备的饮食设施。(二)商业都会的崛起(汉代以来)战国: 汉莽: 隋唐: 宋元: 明清: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主要途径 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作为统治阶级政治中心发展起来的“城”,二是以工商业经济为基础的作为商品交换中心发展起来的“市”。中国古代商业都市发展规律从兴起的原因看,战国到寒带的城市多是因为政治中心、军事重镇而兴起为商业都市。唐宋以来,商业都市多以工商业发展兴起;从功能看,商业都市的政治功能逐渐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从地域分布看,商业都市从战国到唐朝主要分布在北方,到唐朝以后,南方的都市数量明显多于北方,明清时期,江南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三、发达的内外贸易(一)徽商与晋商 徽(徽州)商与晋(山西)商都以经营盐业起家;积累起商业资本后扩大经营范围,涉足其他行业;还办金融机构,甚至走出国门,把生意做到国外,积累起巨额财富。徽商与晋商是全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商帮。 徽商:“红顶商人”胡雪岩 ;“遍地徽商”之说 晋商:电视剧乔家大院;孔祥熙家族(二)丝绸之路与陶瓷之路对外贸易是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刺激了沿海商埠城市的兴起和繁盛。到汉代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国度,而是世界交通网络的东方中心。1、丝绸之路形成:“张骞凿空”基础设西域都护2陶瓷之路(海上丝路)思考:为什么唐代以后,丝绸之路逐渐衰落?战乱;经济重心南移;航海技术的提高(补充)货币的发展从贝壳到银元 商周时期最早的货币贝币 春秋战国:多种多样(布币、刀币、贝币等等) 秦:统一货币 汉唐:铜钱发行量越来越大 北宋: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元朝:纸币作为主要货币 明清:废行纸币,以白银为主,以钱为辅课堂小结概括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特点(1)起源早,并不断发展(2)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发达。(3)商业市场形式多样。(4)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长途贩运发达。(5)自汉代以来,各朝代都出现不同数量规模的商业大都市。(6)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7)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地下。(8)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只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教学反思:个性化修改第4课 中国古代王朝的经济政策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课程标准】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重难点突破】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培养历史分析能力。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的差异和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教学过程: 一、重农抑商1首倡:商鞅变法2含义:强调重视发展农耕,限制工商业的发展。3原因:根本原因:由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重要原因: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即农民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充当者。4历代重农抑商的措施原始社会末期到战国:重视和鼓励战国时的秦国:商鞅:重农抑商 A、身份上贬低商人的地位,重本抑末。 B、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 C、重征商税。汉代:全面控制工商业中唐以来: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明清:闭关政策5、影响:(1)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发展和增强封建国家的综合国力起了积极作用,并为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奠定基础,从根本上说重视农业是正确的.(2)但是到了封建社会的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请归纳一下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特点。A从身份上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 B限制商人经营范围。C重征商税。 D禁止对外贸易。二、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分界线,中国南方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珠江流域、北方的黄河流域,古代经济发展呈现区域特色。中国古代经济重心有一个自北向南转移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以后,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三、禁奢侈无法抑制的原因:贵族高官是统治阶级,封建政府不可能从根本上彻底消灭他们。四、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1)海禁政策是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下西洋) (2)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 2.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而闭关政策则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3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两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4后果: 海禁政策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闭关政策虽起了一定自卫作用,在客观上造成了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所以闭关政策带来的恶果要比海禁大得多。五、资本主义的萌芽1概况: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清朝有了 缓慢发展。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早期的资本家。 机房:早期的手工工场。 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 2缓慢发展的原因:(1)国内市场狭小,无自由劳动力 .(2)缺乏资本积累,重重关卡,征收重税.(3)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4)总之,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认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明清政府政治经济的发展,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都有重要的意义。但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它的成长、发展,说明封建生产关系不能容纳新的生产关系。 教学反思: 个性化修改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5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第6课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课程标准】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重难点突破】重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衰的的原因和表现。难点: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关系;初创时期的民族工业多集中于轻工业的原因;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性;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的控制与压迫。教学过程:重要概念:自然经济,可简称为自给自足和自产自销的经济,它是指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所从事的产品生产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或本经济单位(如封建制庄园或家长制农民家庭)的生活消费需要,而不是通过交换满足社会上他人需要的经济活动形式。自然经济是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男耕女织是其鲜明的写照。它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以生产规模小、经济单位分散、生产技术守旧、生产环境封闭等为特点。自然经济在我国封建社会末期仍占统治地位,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开矿办厂等与外国资本主义相关的事情。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通过采用西方的生产技术,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买办:又称“康白度”(葡萄牙语的音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或代理人。在中国,鸦片战争后不再是单纯的中外贸易居间人,而开始为外国侵略者效劳,成为被洋商收买的代理人,成为西方殖民势力侵华的重要工具。官僚资本:是政治概念,不是经济术语。通常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垄断资本。它依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经济势力,依靠国家政权,控制国家经济命脉。1927年-1937年是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过程。官僚资本的膨胀,使民族工业日益萎缩。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基础。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的背景(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背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2过程: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破产。传统:自然经济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思考: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继承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它不是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而是在列强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因此它不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基础上逐步成长起来的。3影响:刺激商品经济发展、沦为世界资本主义附庸。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二)洋务运动的诱导(19世纪60年代-90年代)(补充)1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2)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壮大 (3)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2目的: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3过程:旗号主要实践前期“自强”创办军事工业。(官僚资本性质)后期“求富”a兴办民用工业; (具有资本主义性质)b筹划海防; (北洋、南洋、福建)c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等)d选派留学生;4破产。破产的标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5积极影响:(1)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2)在客观上诱导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早期发展;(3)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三种形式: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三)外商企业的刺激 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地点:东南沿海地区。3代表企业:上海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南海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朱其昂创办的贻来牟机器磨坊。思考:这些企业为什么都集中在东南沿海?原因:a经济基础较好;b地理位置优越,便于交通;c便于向西方购买设备和引进机器;d自然经济破坏较内地严重 4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行业、地域分布不平衡。 5影响: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第一次发展的高潮) 1时间:甲午战争到一战爆发(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2原因:(1)列强的资本输出,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 (2)“实业救国”的推动。 (3)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为支付战后赔款,扩大税源。成为促进兴办工业浪潮的直接原因) (4)维新变法思潮的影响。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民族资产阶级的三大派别)四、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时间:20世纪初期(民国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2背景:a辛亥革命的鼓舞。思考:你怎样认识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解题关键: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同时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条件。思路引领:(1)上层建筑的变革;(2)阶级地位和阶级关系的变动;(3)临时政府的方针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答案提示: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在这场革命中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的政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总之,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条件。 b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原因) 3表现:a轻工业发展较快。 b涌现出一批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 荣宗敬、荣德生。)。4特点:a.轻工业为主,未形成完整独立体系。b.力量十分薄弱。c.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d.“春天”短暂,昙花一现。五、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9271945)(一)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1背景:a.国民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2表现:发展显著,民族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主导地位。(二)抗战时期 (19371945)1背景:日本全面侵华的破坏。2表现:沦陷区: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 国统区:官僚资本的压榨,民族资本萎缩。六、民族工业的萎缩(19451949)1.背景:a美国的经济掠夺。(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新二十一条”? ) b官僚资本的挤压。 c苛捐杂税,通货膨胀。2.表现:国统区的工业体系趋于瓦解。课堂小结: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环境、人、物、观念技术等等)解题关键: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包括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和推动其发展的因素。思路引领:不利因素:先天不足;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天畸形;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有利因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答案提示: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1)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3)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使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4)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1)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2)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3)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4)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讨论:为何说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先天不足: 它的产生,不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熟的直接临盆;后天畸形: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经常承受着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力,难以健康成长。分布区域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工业体系不完善,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薄弱。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从发展原因上看,客观上是列强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定的机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是由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决定的。教学反思:个性化修改第7课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课程标准】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重难点突破】重点: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难点: 通过中国资产阶级夹缝中求生存、抗争中求发展的史实,认识中国资产阶级的地位和作用,说明民族资产阶级为什么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是难点。教学过程:一、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一)在夹缝中生存(三座大山的压迫)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反动政府(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二)在斗争中生存1反对外国资本主义 开展反帝爱国运动。 进行抵制洋货运动。2反对本国反动势力 要求减免苛捐杂税。 要求提高政治地位。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经济、政治、思想)1经济上: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2政治上: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中共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3思想上: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课堂小结:本课通过对中国资产阶级夹缝中求生存、抗争中求发展史实的学习,认识到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很薄弱,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和成熟程度,远不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因此,中国资产阶级担当不起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这个任务历史地落到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肩头。教学反思:个性化修改第8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课程标准】1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2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的机遇。【重难点突破】重点: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调整。 难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的关系;经济建设中出现左的错误的原因和影响;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教学过程】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个时期,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社会 政 治经 济资本主义国体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资本主义私有制政体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独裁制新民主主义国体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农民的个体经济、合作经济、国家资本主义政体民主集中制的共和国社会主义国体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政体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主要矛盾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主要任务: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主要是土地改革) 1953年到1956年: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主要任务:三大改造,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一)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基(19491952)1政治上:巩固人民政权 基本解放全国标志: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 开展土地改革(19501952底) 强调:土地改革后实行的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还是一种个体的土地私有制。 抗美援朝运动(1950.101953夏)2经济上:恢复国民经济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最主要)恢复经济的措施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意义: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宪法的制定1思想上: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制定(1953年)内容:“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说明:过渡时期总路线对整个过渡时期的估计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当时预计需要三个五年计划,加上建国初期三年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约需18年的时间。应当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对这一过渡的长期性和困难性是有一定准备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是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这两者的进行关系的同时进行。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提出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2经济上:一五计划(19531957年)主要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3政治上:1954年宪法为了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1954年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明确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因此,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法律保证。(三)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参加合作社1内容 手工业参加合作社 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我国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是:土地改革后实行的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一种个体的土地私有制。这种个体经济,分散、落后、很难抗拒自然灾害,也提供不了足够的商品粮。个体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很不稳固,经常会出现贫富分化,导致农民出卖土地,使部分农民沦为赤贫,部分农民则可能成为新的富农,使剥削关系重新出现。国家工业建设和城市发展需要大量粮食。个体农民生产的粮食易被粮商抢购和操纵,使国家征购粮食困难。个体农业难于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根源: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发展 )对手工业改造的原因:分散的小规模的手工业生产,不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要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原因: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所有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项目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赎买原则自愿互利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统购统销、加工订货、公私合营步骤农业互助组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概念解释:国家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直接控制某些企业。如官办或官商合办的银行、铁路、公用事业,工人受国家为代表的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国家能加以限制和规定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它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资本家利润占全部利润四分之一左右,四分之三是为工人(福利费)为国家(所得税)及为扩大生产设备而生产的。这种新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对工人和国家有利的。2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消灭了剥削制度,实现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为中心任务。)4局限:过急、过粗、处理不当,遗留了一些问题。合作探究:在三大改造中,中国政府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工商业,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为什么政府又允许发展私营企业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特征,就是必须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的经济结构。私营经济是对公有制经济有益的补充。三大改造中一刀切的做法,违背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小结: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确立的?(1)基础的奠定:政治上,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巩固政权,取得和平的环境。 经济上,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2)路线、计划指导,法律保证: 思想上:过渡时期总路线经济上:第一个五年计划政治上:1954年宪法(3)途径:三大改造。二、十年探索时期(1956年底至1966年)曲折发展1论十大关系的报告。1956年2中共“八大”(1956年)主要内容:A基本国情; B基本矛盾; C主要任务。 D建设方针: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意义:中共八大创造性地提出了正确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在它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起来。3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出现的原因: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概况: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总路线。接着,党中央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A在经济建设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 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起来。B不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C导致我国出现了连续三年(1959 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4调整: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恢复和发展。小结:十年探索时期主要可以分为三阶段 初期 中期 后期19561958 19581965 19651966 发展 挫折 发展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劫难1原因:“左” 倾错误膨胀,干扰了国民经济建设。2表现:“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的干扰和全方位的破坏。1967、1968两年的时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李先念同志曾说过:“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 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3周恩来和邓小平对经济的整顿(1)周恩来整顿经济(19711973)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提出批判极“左”思潮,使国民经济在1973年出现复苏的局面。(2)邓小平的全面整顿(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进行全面整顿,实质上是要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全面整顿取得的成绩使广大人民群众受到鼓舞,他们又重新看到了国家的希望。但随着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全面整顿被迫中断。 “文革”中经济建设还取得一定成绩的原因:并不是“文革”的成就,而是广大干部、群众坚决抵制“左”倾错误,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的经济努力的结果。小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取得的成就、失误及其教训。 1探索:20世纪50年代,以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发表为标志,开始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探索,之后的1956年,中共八大就我国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等问题作出了正确决定等都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2成就:在此期间,我国建成大中项目500余个,建立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60%,建立了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大庆、胜利、大港油田建成,1965年实现了石油的全部自给,铁路新建8000多公里,原子弹爆炸成功,研制出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农村用电量增长70多倍等等。3失误:1957年的“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了,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当前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1958年确立了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并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又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我国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导致了十年的“文革”浩劫。4出现失误的原因 历史传统的影响。中国封建专制存在时间长,封建家长制思想很容易侵蚀党的机体,致使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出现盲目服从;在民主革命时期,党一直用阶级斗争学说来指导革命,用群众运动的方法解决问题,难以很快地转变观念。急于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严重脱节。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迫切需要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想尽可能纯洁革命队伍。国际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峙尖锐,于是想加速建设社会主义以便对抗资本主义。5教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搞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变革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民主,加强法制,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教学反思:个性化修改第9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课程标准】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的内容,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3概述对外开放的史实,分析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特点。【教学目标】【重难点突破】重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及其历史意义。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难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教学过程: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时间:1978年2主要内容:(1)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2)转移: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3)决定:改革开放(4)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3历史意义:(1)伟大转折:政治思想路线、对外政策、工作重心(2)历史性转变:(3)开辟道路。(4)光辉标志:时代的巨变,社建的新时期。合作探究: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中国历史上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解题关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思路引领:把握“结束”、“重新”等词答案提示: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中国历史上的具有深远意义伟大转折。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背景内容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党决定开展土地革命,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第二次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第三次在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巨变结果任务第一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第二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路线、组织路线和军事路线,在中国革命的危机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全面纠正了自1957年以来党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发生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重新恢复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政治路线。遵义会议上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过渡 改革开放的含义。改革主要包含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分农村和城市;开放主要是对外开放。二、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经济体制改革(1)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根本目的:解放生产力,(5)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二次生产关系革命)。(6)必要性:计划体制存在的严重弊端。2改革的过程:(1)起步:农村的经济改革(重点,三农问题)A原因:农业大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有体制(人民公社)的弊端B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体) 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概念解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成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C意义:变革 调动 推动 改变思考: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