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3第五.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214084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必修3第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一历史必修3第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一历史必修3第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必修3第五、六单元练习一、单选题1、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有较大进步,主要表现在:在民族主义方面,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在民权主义方面,倡导普遍平等的民权主张;在民生主义方面,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提出了扶助农工的政策。A B C D2、“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提出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的是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3、陈独秀号称是“文化伟人”、“政治名人”,对近代中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作为“政治名人”,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创建北大,推动思想解放 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最主要的领导人之一首先高举社会主义大旗,为运动指明方向 是文学革命的主要发起人之一A B C D4、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将为期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5、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6、为纪念陈独秀先生诞辰13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于2009年10月9日,即陈独秀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报告厅,举办了“纪念陈独秀诞辰130周年学术座谈会”。 陈独秀曾在辛亥革命后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必无与焉。”为此,他主张( )A动员民众关心国家丈事 B首先在思想上进行启蒙C批判孔孟的愚民政策 D自由自治的国民政治7、为纪念“五四”新文化运动90周年,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于2009年4月22日将重新开馆。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始建于2002年,是依托北大红楼建立的一座革命旧址纪念馆。北大红楼曾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科学观念与中国传统专制观念之间的一场严峻的斗争。这场斗争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尊孔复古”逆流泛滥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中西文化观念的激烈碰撞8、在欧洲启蒙思想家看来,“自由”“平等”是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在中国最早大力倡导这一观念的是( )A李贽的“异端”思想 B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C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D陈独秀创办新青年9、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内在一致性是( )A.反对封建专制主义 B.消除清朝残余势力C.反对尊孔复古 D.开展文学革命10、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 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11、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12、近代中国思想界的“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照抄照搬到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发展历程。下面体现这两个步骤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洋务运动、井冈山根据地建立13、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A. B. C. D.14、新三民主义在实践方面的主要意义是( )A.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C.推动了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形成和发展 D.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5、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的是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林则徐16、以五四运动为标志,新世纪的思想启蒙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主要是指( )A.爱国主义救亡运动成为主题 B.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C.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 D.以民权、平等思想为指导17、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主要体现在( )A.同意改组国民党 B.同意以“党内合作”方式与共产党合作C.召开国民党“一大” D.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8、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实质意义是( )A.反清复明 B.反满兴汉 C.反对民族压迫 D.反清政府统治19、孙中山在遗嘱中说:“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在他一生的斗争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三大政策 D.国民党“一大”宣言20、毛泽东指出:中国现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这一论述属于毛泽东思想中的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论C新民主主义理论 D社会主义理论21春天的故事中唱道:“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这一“诗篇”回答的重要问题是A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什么是“一国两制”22、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在民权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和进步,因为它倡导A反对帝国主义 B自由、平等、博爱 C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D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23、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新思想萌发了,林、魏“新思想的萌发”之“新”的主要含义是 A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B、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御辱之道C、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D、启迪人们摆脱封建思想束缚24、孙中山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三民主义,作为其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 ) A民族主义 B民本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25、右图是孙中山先生的题词。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孙中山先生 A投身维新变法运动 B领导中国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C提出并发展三民主义 D领导北伐战争26、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粹主义27、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他于20世纪20年代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含义是反对帝国主义“耕者有其田”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节制资本” ( )A B C D28、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根本的共同点是 ( )A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 B始终不渝的贯彻党的最高纲领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的重要任务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29、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次在中共哪一会议上被写入党章,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 ) A、八大、十二大、十五大 B、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六大C、七届二中全会、十五大、十六大 D、七大、十五大、十六大30、“南方谈话”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它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主要是因为( )A.表达了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新理解 B.阐述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C.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D.从理论上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二、判断题(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31、三民主义它集中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32、20世纪是中国历史发生巨变的100年。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分别形成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它们都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33、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尽管它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主义范畴,但它成为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34、井冈山斗争时期,“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35、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的思想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发”。三、材料题36、(10分) 1922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提出“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上感觉不足。”根据所学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人“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为此地主阶级提出了哪些基本观点?(2分)(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又感觉到“制度”上的不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走民主共和道路。革命派开展的重大实践活动是什么?(1分)该活动最重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2分)(3)为解决“文化”上的不足,20世纪初,陈独秀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该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2分)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37、20世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中国人民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抗争与奋斗。在此期间,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以各自的思想理论及其革命实践成为引领时代进步的三位伟人。请回答:(1)20世纪初,孙中山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民权主义”的含义是什么?(1分)20世纪20年代中期,其纲领的发展,对中国民主革命起了什么作用?(2分)(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有哪两大创新性理论成果?(2分)列举建国后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毛泽东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报告。(2分)(3)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何指导意义?(1分)(4)上述三位历史伟人在创立思想理论方面有何共同特点?(2分)CBBCA BDDAB DDCCC CDCCC CCBCC CDDDD BBAAB 36、(1)“师夷长技以制夷”(1分);“中体西用”(1分)。(2)辛亥革命(1分);结束君主专制政体(2分)。(3)指导思想:民主、科学;(2分)影响: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精神;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或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3分)37、(1)含义:创立民国(或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分)作用: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展开。(2分)(2)成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1分)、新民主主义理论(1分)报告: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2分)(3)意义: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4)特点:根据中国的国情,与时俱进。(2分)2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材料二 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 摘自中国近代史教学参考资料材料三 我们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摘自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材料四 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的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摘自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在认识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上两者有何不同?它们各代表中国哪一派别的观点?(4分)(2)根据材料三,结合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说明该认识是如何体现的?(4分)(3)比较材料三、四,说明新文化运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4)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所经历的历程。(3分)24(1)原因:材料一:技术落后;洋务派。材料二:君主专制;资产阶级维新派。(4分)(2)体现: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分)(3)变化:宣传马克思主义。(1分)(4)历程:从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3分)2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例如四川、贵州、云南及北方各省,而是在19261927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所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摘自毛泽东: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材料二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偏向。摘自中国共产党章程(1945年6月11日中共七大通过)材料四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摘自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红色政权存在的条件和毛泽东提出的斗争方式。(3分)(2)根据以上材料,归纳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程。(7分)(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2分)25(1)条件:广泛的群众基础;正式红军的存在。(2分)方式:“工农武装割据”(1分)(2)历程:国民革命失败后;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2分)抗战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2分)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分)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问题及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2分) ,(3)认识:毛泽东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