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人为本”的初中语文课堂.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05904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以人为本”的初中语文课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构建“以人为本”的初中语文课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构建“以人为本”的初中语文课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构建“以人为本”的 初中语文课堂【中文摘要】:语文课堂应当面向人而不是仅仅面向课程,应当重视多元解读而不是整齐划一,应当提倡独特体验而不是一成不变,应当带领学生走进语言隐秘的深处,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细胞”,点燃学生的悟性、童性和灵性,使学生经历“饱满”的心灵和情感之旅。【关键词】:以人为本 多元解读 独特体验三毛曾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已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里,在胸襟的无涯里。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语文教学正是改变学生“气质、谈吐、胸襟”的路径之一。如何走好这条路,不至于走得歪歪斜斜,需要教师的良心、理想、信仰以及不懈的努力。一、语文应当面向人而不是仅仅面向课程课堂的中心应当是人,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而不是教本,不是为“课程而存在”的一个物理空间。特别是语文课堂,更应该以生命的真正律动和情感的真正丰盈为出发点,收藏高贵的性情,打造学生亮丽的精神底色。说到底,语文课应该由对“物”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如此,课堂才有情有义;如此,课堂才能散发出母语的沁香、温度和芬芳。既然强调课堂是生命个体的成长,那么,我们面对教本的态度就必须改变。上海儿童文学研究所长梅子涵曾经说:“孩子们的书包里,全是教科书,感觉好重。一个感觉生命好重的人,不会有灵感。” 教材只是载体,是“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教师切不可本末倒置,陷进“只教教材”的泥潭,而忽视了“活蹦乱跳”的生命个体。语文应当面对真实灵动的生命个体,而不是书包和教本。“课程只是经验,是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验。”“视课程为经验,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意味着自然即课程、自我即课程”事实上,我们简单思考一下就会明白,经验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充分利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充自己的学习空间,获得语言、思维和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二、语文应当重视多元解读而不是整齐划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明确指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是啊,“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郭思乐也说:“我们应该允许学习者在相当长的学习期限中,既有清晰区,又有模糊区、出错区、残缺区、以保证他们积极宽广、自由奔放、充分自主地发展”。所谓的“模糊区、出错区、残缺区”,就是允许学生的多元解读,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和思考。正是有个性有创意有差异的阅读,才给予学生生命成长意义,培养高贵性情的机会,也正是“差异”、“个性”,才使语文课堂读充满生命活力、充满了让人亲切的“温度”,教育的大厦才有了使人踏实的“骨架”。例如,行道树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中的一篇课文。作者张晓风采用“托物言志 以物喻人”的方法,借能制造清新,献出浓阴和迎接光明的行道树,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这样的文章包涵着丰富的情感和价值观元素,对于熏陶和滋润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极好的范例。在探究这篇文章的主旨时,由于受参考资料和课文阅读提示的影响,我打算重点让学生重点领悟行道树的奉献精神。但是,当我进一步“溯本求源”、“掘井汲泉”之时,发现文章不仅仅写道行道树的“奉献精神”,还可以多角度解读文章。我想:尽可能地擦亮每个学生的自我视野,才是教师的责任和智慧所在。于是,我把“除了奉献精神之外,对于文章的主旨,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或不同的理解?”这一个问题抛给学生,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于是“还写出了社会责任感”、“对尽责任者应该给予理解和尊重”等多元解答从学生口中“汩汩而出”。三、语文应当提倡独特体验而不是一成不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意味着语文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喜欢的不是成熟,而是走向成熟的过程。”一所大学学报封面上这样说。是啊,大人的成熟往往远离了独特体验,往往是标准化的,一成不变的答案。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一定是提倡独特体验的课堂,一定充满了奇思异想,一定在个性化的阐释中呈现出别样精彩。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荒岛余生中的教学中,一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1)面对工具缺乏的现实,鲁滨孙是如何应对的? (2)课文为什么要详细叙述鲁滨孙计算时间这件事? (3)怎样理解鲁滨孙记日记和阅读圣经及其他祈祷书的行为?(4)鲁滨孙是怎样的人?现实中,你还知道哪些像鲁滨孙这样的人呢?(5)从鲁滨孙这个人物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这样的问题设计基于对生命意义的反思与关照,体现了新课标中阅读应重视独特体验的理念。可见,课堂一定要赋予学生以个性化多元化解读课文的权利和自由,使课堂真正成为锻造儿童精神层面的场所,成为儿童有创意的童趣世界。潘新和说:“不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教师对言语的解读都不应该是照本宣科,绝不能人云亦云,他得有自己对言语的独特感受。他是语言奥秘的探索者、解密者、思想者,是学生亲近语言、热爱语言的引领者。”语文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进语言隐秘的深处,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细胞”,点燃学生的悟性、童性和灵性,使学生经历“饱满”的心灵和情感之旅。 宋乃庆等编著的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