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初中毕业考试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05274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泉州市初中毕业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福建省泉州市初中毕业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福建省泉州市初中毕业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泉州市2007年初中毕业考试语文试题(本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 友情提示:请认真作答,把答案准确地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0分)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一滩滩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xun 。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 )( )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f 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2请用相关成语替换文中划线句子,使文意表达更为简洁。(2分) 我对文学有极浓的兴趣,那些古今中外的小说使我如痴如醉书我读得很快,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大有“五柳先生”好读书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地了解( )的味道。 3古诗文默写。(6分) 蒹葭苍苍, 。 ,波撼岳阳城。 落红不是无情物, 。 ,燕然未勒归无计。 蝉则千转不穷, 。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按提示填空。(4分) 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大丈夫呢?当他面对个人得失时,要有范仲淹所推崇的“ , ”的心态;当他面对死亡威胁时,要有文天祥所表现出来的“ , ”的气概。 5综合性学习。(14分) 请你参与“名著阅读”活动,按提示完成下列问题。 (1)为了解初中生的课外名著阅读情况,请你设计一种调查方式。(1分) (2)以下是对100位初中生进行调查后的结果: 西游记 水浒 鲁滨逊漂流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读过原著的 24人 29人 56人 48人 看过影视的 98人 83人 21人 16人 从表格内容中反映出同学们“名著阅读”存在的问题有:其一, ;其二, 。针对这些问题,你提出一点建议: (6分) (3)请从以上几部名著中任选一位你最喜欢的人物作简略介绍。(7分) 人物(名字): 主要性格特征: 相关的一个故事情节(不少于50字): 二、阅读(60分) (一)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完成610题。(16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体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本文选自 ,它是西汉 (人名)整理的,按战国时期秦、齐、楚、赵等十二国次序编订而成的。(2分) 7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朝服衣冠( ) 今齐地方千里( ) 臣之妻私臣( ) 王之蔽甚矣( ) 8下列各组加点词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徐公何能及君也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及郡下,诣太守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徐公不若君之美 能谤讥于市朝 更若役,复若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0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喻治国安邦之道,对齐王纳谏,终使齐国大治。 B曹刿劝谏鲁庄公“取信于民”,终使弱小的鲁国战胜强大的齐国。 C墨子巧言善辩,成功地劝阻楚王放弃攻打宋国的打算。 D诸葛亮直言进谏,劝勉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二)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完成1114题。(15分) 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淹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是把探察外界误以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永远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到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这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作者:丁肇中) 11中国传统教育里“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作者所体会到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4分) 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一个事实论据,并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作用。(4分) 事例: 作用: 13从你平时的语言积累中摘录一句名言,以论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观点。(2分) 14请结合选文内容,以学习实际为例,说说我们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精神?(5分) (三)阅读我长大了一文,回答1521题。(29分) (1)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2)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3)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4)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5)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6)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7)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 (8)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9)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10)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11)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12)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13)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14)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小的时候想长大 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 1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17在叙述中,详写了哪一件事?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6分) 18面对被撞倒的老太太,“我”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从中反映出“我”具有哪些好的品质?(6分) 19“我”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怀和教育,请从文中举出例子加以说明。(4分) 20简要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3分) 21仿照“长大,意味着责任。”的句式另写一个句子,并结合实际谈谈对自己所写的这个仿句的理解。(3分) 仿句: 句意理解: 三、作文(60分) 22倾诉心灵的秘密,倾听心灵的呼声。请以心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文体。 不少于600字。 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初中语文教育网2007年泉州初中学业质量检查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30分) 1(4分,每空1分)眩 幅 cn c 2(2分,每空1分。每错一字扣0.5分,扣完本小题为止)囫囵吞枣 不求甚解 3(6分,每小题1分。凡错、漏、添字的,每字扣0.5分,扣完本小题为止) 白露为霜 气蒸云梦泽 化作春泥更护花 浊酒一杯家万里 猿则百叫无绝 见贤思齐焉 4(4分,每空1分。凡错、漏、添字的,每字扣0.5分,扣完本小题为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14分)(1)(1分)示例:个别采访调查、分发问卷表进行调查、到图书馆调查图书借阅情况等(任选一项作答,表意准确即可) (2)(6分,每空2分) (问题)示例:对于中国古典小说,读原著的人少,看过影视的人多。 对于外国名著,读过原著的多,看过影视的少。 读过外国名著的人多,读过中国古典小说的人少。 看过中国古典名著改编成影视的人,多于看过外国名著改著改编成影视的。 读原著的人少,课外阅读情况不尽如人意。(选取其中两项回答问题,意思对即可。) (3)(7分。人物名字与所介绍的情况相吻合的得1分,主要性格特征2分;故事情节4分,其中情节内容完整3分,语言表达准确、流畅1分) 二、(60分) 6(2分)战国策刘向 7(4分,每小题1分)穿戴 方圆 偏爱 受蒙蔽 8(2分)B 9(6分,每小题3分) 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漂亮、英俊)?(其中“孰与”、句末问号各占0.5分,句意2分) 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其中“期年”、“虽”各占0.5分,句意2分) 10(2分)B 11(4分)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2分) 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12(4分,其中事例2分,作用2分) (事例一)王阳明“格”竹子 作用:作为论据直接证明前文的“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能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一观点,同时又从反面证明真正意义上的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事例二)“我”(作者)到美国学习的“遭遇”(经历) 作用:论证文中提出的“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实验”的观点,突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13(2分)示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出真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读万卷书,行万里行 14(5分。观点明确1分,举例2分;有点分析1分,论述有条理1分)提示:可从中国传统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或我们需要面对今天的世界环境等角度结合学习实际加以论述。 15(4分,每小题2分)进入中学,成为大人。 能够承担责任(或“懂得什么叫责任”。意思对即可。) 16(3分)本文叙述了“我”成长过程中不同时期对“长大”的不同理解的一些相关的事情。(意思对即可) 17(6分,每问3分)详写邻家孩子用自行车捎“我”时撞倒一位老太太的前后经过,突出“我”对“长大”的认识由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从而揭示“长大”的含义,突出文章的中心。(意思对即可) 18(6分,每问2分)面对被撞倒的老太太,“我”有些惭愧。帮她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送她回家,并决定常常去看她。从中反映出“我”的道德良知,敢于承担责任、善良、诚实等品质。(其中“敢于承担责任”占1分,意思对即可) 19(4分。举例2分,说明2分)(事例)当“我”对“长大”的含义有曲解时(认为“进中学”和“有青春痘”就是“长大”),父母能够一脸笑意地纠正和教育“我”。 当“我”送被撞的老太太回家并决定要常常去看望她时,父母赞赏和鼓励我。(说明)要点提示:引导“我”明白了“长大”的真正含义。(能举一事例并稍加说明,意思对即可) 20(3分)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长大”不在于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成熟,而是意味着能够承担责任。(意思对即可) 21(3分)示例:长大意味着独立。以前在生活上,我总是一味地依赖父母,什么事情都需要父母帮忙拿主意;而现在,我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遇事能够独立思考,生活能力明显增强了,活动范围明显扩大了。我认为,独立让我真正长大了。 (三)(60分) 22(60分)参照2006年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初中语文教育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