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说课稿.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04813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早上好,我是学校的。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柱的体积。一、教材分析圆柱的体积是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和圆面积公式推导,认识了圆柱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基础上安排的。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5使学生利用转化思想,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例6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圆柱的体积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圆锥体积的前奏。它以长方体体积公式为依托,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几何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时已经学习了长正方体体积,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时,逐步巩固了转化的思维方法。在六年级上册学习圆的面积时,综合运用了先分割、再拼摆的方法。六年级学生拥有较为丰富的猜想、操作、验证的解决问题体验,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并重,比较善于观察、敢于尝试、勇于动手操作。这都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维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为学习圆柱的体积打下了基础。三、我的思考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个性特点和认知规律,引发了我的思考:从四基角度来讲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成新的经验。怎样引发学生主动去建构知识之间的联系,大胆尝试、探究、推导圆柱体积的公式的多种方法呢?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四、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圆柱容器内饮料多少的情境,初步感知体积的概念,培养学生能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教师的课件演示,使学生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深化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正确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转化这一思想在解决新问题时的重要性。五、教学流程: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探究交流,解决问题自主探究,推导论证解决问题,深化理解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教学情境:重阳节聚餐那天,调皮的小红给爷爷和奶奶准备了两杯饮料,(出示两杯饮料) 两位老人都想喝的最多,该选择哪杯呢?首先,我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学生的情趣立刻被调动起来,学生就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接着,我继续抛出问题:到底哪杯饮料多呢?需要我们去验证?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导入新课,能引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为了证明猜测的结果,学生也会想办法通过实践来获得结果的。(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上,我首先安排了第一次探究活动,活动一:就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计算杯子体积的方法。在此环节中,我给学生创下展示自我的空间,让学生在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生生的互动,尽情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有可能说出这样几种办法:1.用量杯量。把;两杯饮料分别倒入两个量杯中,看量杯的刻度来确定两杯饮料的多少。2.把饮料倒入正方体或长方体容器中,测量出相关的数据然后计算出体积。这里学生想到了把圆柱体容器中的水转化成了长、正方体来计算水的体积。 3.把杯子中装满沙子,然后再把沙子倒入较大的长方体容器中,量出长方体的长宽,测出沙子的高,算出沙子的体积就是饮料的体积。接着,老师追问:生活中的圆柱体的体积都能这样的方法来算吗?那圆柱的体积有没有像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呢?这样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再次研究的欲望。(三)自主探究,推导论证首先让学生猜测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怎么计算?于是我安排学生进行第二次验证探究活动。第一个层次:引导学生思考:能否把圆柱体也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如果能,猜一猜能转化成哪种立体图形?学生很容易想到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给学生时间讨论交流,预设有以下几种方法:1先在圆柱的底面上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再竖着切掉四周,得到一个长方体,然后把切下的四块拼在一起。 2可以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同的扇形,然后竖着切开,重新拼一拼。 3如果是橡皮泥那样的,可以把它重新捏成一个长方体,就能计算出它的体积了。 第二个层次:就是让学生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学具把圆柱体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圆柱的体积。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充分拼摆手中的学具,边说边摆,找到圆柱体和拼成的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拆拼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通过观察、推理的方法,知道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圆柱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圆柱体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这一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完成了操作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得到了内化,这样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为了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印象,建立表象,我又采用了课件直观演示的手段。让学生一边看演示过程,一边说出转化过程,加强了长方体和圆柱体之间的联系,更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先出示把一个圆柱等分成16份转化成长方体,再等分成32份转化成长方体,学生会发现面越来越平,棱越来越直。然后让学生想象如果等分成64等份呢?等分成128等份呢?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感悟到: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如果无限的分下去,就会得到一个真正的长方体。转化思想和极限思想得到应有的体现。(四)解决问题,深化理解1出示例6:我通过这样三步来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1)引导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计算什么?(2)学生独立解题。(3)汇报解题步骤。使学生明白圆柱形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 七、教学特色:华罗庚说过的一句话就是“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因此,我把数形结合作为突破这一难点的教学手段。本节课我把纯数学的“体积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构建数学模型、自主探究圆柱体积公式并推广应用。体现“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实际”的数学教学模型。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期待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谢谢您的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