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成人高考医学综合考点七.docx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204572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4.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成人高考医学综合考点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7年成人高考医学综合考点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7年成人高考医学综合考点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成人高考医学综合考点七血小板由骨髓巨核细胞产生,血液中的寿命平均812天,正常成人血小板总数为(100300)109/L(1030万mm3)一、血小板生理特性(一)黏附黏附是指血小板可与非血小板表面黏着。(二)聚集聚集是指血小板彼此之间黏着。(三)释放血小板受刺激后,可释放多种活性物质,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四)吸附血小板能吸附多种凝血因子于其磷脂表面,健进凝血过程的发生。(五)收缩血凝块中的血小板将伪足伸入纤维网,通过其中的收缩蛋白的收缩,使血凝块回缩。二、血小板的生理功能(一)保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二)凝血功能;(三)参与生理性止血。一、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的概念凝血酶原激活物是因子Xa、V、Ca2+和PF3(血小板第三因子)的总称。因子X被激活成因子Xa的过程,可分为内源性激活和外源性激活两条途径。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参与激活因子X的过程,称为内源性凝血。其启动因子是因子。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因子激活因子X的过程,称为外源性凝血。其启动因子是因子。缸液在心血管内保持液态,不会发生凝固的原因是:血管内皮完整光滑,血液中无因子,故不会启动内源性或外源性凝血过程;血液迅速循环流动,可将少量被激活的凝血因子稀释冲走;血浆中存在抗凝系统,最重要的是抗凝血酶和肝素。抗凝血酶可与因子a、a、Xa的酶活性中心结合,使其失活;肝素能大大提高抗凝血酶的作用。二、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步骤和抗凝(一)血液凝同的基本反应过程凝血过程基本上是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的过程,凝血过程一量开始,各个凝血因子便一个激活另一个,形成一个“瀑布”样的反应链直至血液凝固。有12个凝血因子参与。整个过程分三个基本阶段:因子X的激活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逐步使因子x激活,称为内源性激活途径;如果是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凝血因子参与的因子X的激活,称为外源性激活途径,其凝血所需时问较内源性凝血途径短。(二)抗凝系统抗凝系统分细胞抗凝系统和体液抗凝系统。细胞抗凝系统是指网状内皮细胞系统对凝血因子、组织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及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的吞噬,以达到抗凝的日的;体液抗凝系统是指血浆中存在很强的抗凝物质,现以查明,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和肝素。抗凝血酶通过本身分子中的精氨酸残基与凝血因子中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中心:部位的丝氨酸残基的结合,使这些凝血因子灭活。肝素抗凝的主要机制在于它能结合血浆中的一些抗凝蛋白,如抗凝血酶等,使这些抗凝蛋白的活性大为增强。当肝素与抗凝血酶结合,则抗凝血酶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可增强100倍,使两者结合得更快,更稳定,使凝血酶立即失活。此外,血浆中的蛋白质C系统及组织因子抑制物等均有抗凝作用。(三)纤维蛋白溶解过程正常血液中还存在一些可使血液凝固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再分解的物质。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中=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主要是被血凝块中缓缓形成的纤维蛋白溶酶所分解。成为可溶解的多肽,使血凝块逐渐液化消失。血型取决于血细胞上抗原物质的类型。红细胞膜上存在的特异性抗原物质称之为凝集原。而血清中与之相对应的特异性抗体称凝集索。当含有某种凝集原的红细胞和与之相对应的血清凝集素相遇时,就会发生凝集会应,红细胞凝集成团,并会发生溶血反应。临床上最重要的是ABO血型系统。一、ABO血型的种类及分型原则在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膜的外表面有两种抗原(凝集原),即A抗原和B抗原,在血浆中存在有两种相应的抗体(凝集素),即抗A和抗B。这些抗原、抗体是具有遗传性的。ABO血型的分型就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抗原的种类及血浆中抗体的情况来确定的。A型红细胞膜上仅有A抗原。B型红细胞膜上仅有B抗原。AB型红细胞膜上有A和B抗原。O型红细胞膜上无A和B抗原。输血的原则是使给血者红细胞膜的凝集原不被受血者血浆中的凝集素所凝集。因此,输血要求同型输血。在特殊情况下。O型血可输给其他各型人,AB型者可接受其他血型血。但输血量要少,输血速度宜慢,且必须慎重。其原因是:给血者血浆中的抗A或抗B凝集素可迅速被受血者的血液所稀释,使给血者的凝集素的浓度降低,不足以与受血者红细胞上的凝集原发生凝集反应。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试验的主侧是指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进行配合,次侧是指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观察它们是否发生凝集。如果交叉配血试验的主、次两侧都没有凝集反应,即为配血相合,可以进行输血;如果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则只能在紧急情况下缓慢、小量(不超过200ml)的输血,并须密切观察,防止发生输血反应。如果交叉配血试验的主、次两侧都发生凝集反应,为配血不合,应禁止输血。三、交叉配血由于人类的血液中不止AB0这一种血型系统,因此,临床上在输血前,都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即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主侧)加在一起,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次侧)加在一起,观察有无凝集反应。主侧和次侧均未出现凝集反应,可安全输血;主侧未出现凝集反应,次侧出现凝集反应,必要时则可考虑少量输血;主侧出现凝集反应,绝对不能输血。一、脉管系统的组成 脉管系统是分布于人体各部的一套封闭的管道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心血管系统由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淋巴系统包括各级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淋巴液沿淋巴管道向心流动,最终汇人心血管系统。 二、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心血管系统由心、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 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分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4个腔。动脉是从心室发出运送血液到全身各器官的血管。动脉从心室发出后,在行程中不断分支,越分越细,最后延续为毛细血管。静脉起自毛细血管,是引导血液回流至心房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于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的细小血管,相互连接成毛细血管网,血液在此处与组织和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血液由心室射出,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又回到心房。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的流动称为血液循环。根据血液循环的路径不同,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一、心腔的瓣膜 心似前后略扃倒置的圆锥体,有心底、心尖,前、下两个面和左、右、下3个缘和3条沟。 心底朝向右后上方,由左、右心房构成,并与出入心的大血管干相连。心尖朝向左前下方,由左心室构成。体表位置在左侧第5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活体在此处可摸到心尖的搏动。前面又称胸肋面或前壁,贴近胸骨体和肋软骨,大部分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小部分为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下面或下壁又称膈面,贴于膈上,由左、右心室构成。右缘近似垂直,由右心房构成。左缘圆钝,大部分为左心室,小部分为左心耳。下缘近似水平较锐,大部分为右心室,小部分为心尖构成。 心的表面有3条沟:近心底处,有一几乎呈环形的冠状沟,是心房与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标志;在胸肋面和膈面上,各有一条自冠状沟向下至心尖切迹的纵沟,分别称前室问沟和后室间沟,足左、右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标志。上述3条浅沟中均有心的血管行经及脂肪组织填充。 二、心传导系统的组成 心传导系统,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构成,其功能是产生并传导冲动,维持心的正常节律性搏动。心传导系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出的左、右脚和蒲肯野氏纤维网等。 (一)窦房结 是心的正常起搏点,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耳结合处的心外膜深面。窦房结发出的二节律性冲动传至心房肌,使两心房同时收缩。 (二)房室结 位于房间隔下部右侧的心内膜深面,呈扁椭圆形。其作用是将窦房结传来的冲动传向心室。 (三)房室束 起自房室结,下行至室间隔肌性部上缘分为左束支和右束支,分别沿室间隔左、右侧心内膜深面下行,再分支形成浦肯野(Purkinje)纤维网,最后分布于一般心肌纤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