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第1部分世界现代史通史概讲.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201774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第1部分世界现代史通史概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1部分世界现代史通史概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1部分世界现代史通史概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现代史通史概讲 时空坐标 通史综述1 时间:1914年至现在。2 内涵:世界现代史是20世纪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以来的历史;也是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3 基本矛盾(1)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它经历了从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经济封锁、政治渗透相互交替,到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冷战、缓和、竞争、共处的过程。(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等。(3)殖民地、半殖民地、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国家、发达国家间的矛盾,如不结盟运动的兴起。(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如福利制度。(5)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6)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矛盾。4 分期(1)两次世界大战时期:19141945年。(2)二战后的世界:1945年至当代。一、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世界史实要点时间政治经济文化选修19141945年十月革命、一战、二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列宁主义诞生、量子力学、相对论、印象主义绘画、现代立体画派列宁阶段特征十月革命打断了帝国主义链条,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深刻地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为两种社会制度的长期对立斗争拉开了序幕。一战后到30年代大危机前,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特点是暂时的调整和相对稳定的发展。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不平衡性发展,出现了大危机、大动荡、大调整。主要表现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在四月提纲的指导下,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内忧外患,由苏维埃政权实施。它超越了俄国小农经济占主导的生产力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新经济政策。这是列宁对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益尝试,找到了一条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4)斯大林体制。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1936年苏联宪法颁布为标志,斯大林体制确立。高度集中、集权是其基本特征。2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表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不能适应大工业时代的要求。罗斯福新政开创了一种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不但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而且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3 思想上:由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4 科技文化取得了巨大发展(1)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促成了物理学的革命。(2)20世纪以来,欧洲艺术传统向现代形态过渡,美术经历了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等阶段,出现了塞尚、高更和凡高等著名画家。现代音乐出现了许多派别。(3)苏联出现了无产阶级的文学,代表有高尔基等文学家。5 国际关系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秩序。列强干涉十月革命后,到30年代大危机前国际关系相对稳定。20世纪30年代,在大危机打击下,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争夺,法西斯国家加紧侵略扩张,世界动荡不安。解题探究经济体制的不断创新和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请回答:(1)材料中,研究专家闻一将19211927年称之为“退却年代”,当时苏联(俄)是如何退却的?(2)依据材料中的柱状图,指出罗曼罗兰所说苏联当时“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解题思路答案表达规范答案实录参考答案某考生(1)当时苏俄正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放弃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是暂时“退却”一步。(2)含义:指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为支持工业化,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点批:(1)从层次上看,这位考生的答案层次不分明,没能清晰地划分段落,因而显得逻辑混乱,容易失分。(2)从内容上看,这位考生忽略了个别要点。方法总结答案表达规范要求(1)层次是说话、作文内容的次序,层次到位是正确分段的前提保证。每个问题的解答总有主要线索,有的按时间划分为若干阶段,有的按地点划分为几个地域,有的按社会结构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层面,有的需要按因果关系从因素到结论进行论证。(2)我们应该找准适合题目的主要线索,依据线索,整理出第一层次的若干方面,这些方面有几个,就应用几个并列自然段去阐述。一般来说,在第一层次(或每个自然段)内部,只需要将知识要点化就行了,不必再细化第三、第四层次为更多的自然段。二、二战后至今的世界史实要点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战后初期到50年代美苏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德国的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美德日改革)、赫鲁晓夫改革现代主义文艺、电子信息技术、摇滚乐、乡村音乐、电视20世纪6070年代不结盟运动欧共体成立、日本崛起、勃列日涅夫改革、滞胀20世纪80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和欧元的诞生、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戈尔巴乔夫改革阶段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全世界的力量对比。以美苏两极为主的世界格局形成,美苏争霸,威胁了世界和平;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对运行机制的调节,充分运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经济获得迅速恢复和长足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意义深远的新变化;两种制度从冷战相持到和平竞争相互借鉴,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加速;政治上两极格局的解体和多极化趋势加强,都推动着整体世界迅速发展。主要表现1 政治上,世界政治格局的调整和演变(1)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西欧普遍衰弱,美国和苏联成为主宰世界的两大主要力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导致了冷战局面的出现。“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相继出笼,1949年北约成立、1955年华约成立,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世界被一分为二。(2)多极化趋势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欧共体、日本、第三世界、中国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3)多极化趋势加强。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一超多强”是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旧的两极格局结束了,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格局处于新旧过渡时期。2 经济上(1)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成立,分别确立了资本主义国际金融体系和贸易体系,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2)经济区域集团化。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演变成三足鼎立的格局。欧共体(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和发展,显示了目前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成果和前景。(3)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后,两次工业革命成为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其实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尽管全球化面临一系列挑战,但这一趋势是无法改变的,只要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趋利避害,就能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4)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苏俄:斯大林模式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冲击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社会主义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21世纪初(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西方国家: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加强政府干预模式)70年代后的经济调整(减少政府的干预)90年代后新型经济(高新技术带动的知识经济)。3 科技文化(1)第三次科技革命。主要成果包括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航天事业的发展、原子能技术的应用。(2)文学上,以贝克特等待戈多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文学兴起,呈现出与以往文学不同的特点。(3)现代主义音乐、美术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解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当前趋势的继续:苏联在经济上衰退,在政治上将会如故,但在军事上保持强大;它小心翼翼地保卫其正在衰落的东欧帝国;它与美国的关系没有重大变化,并与美国在三条中心战略线继续进行竞争。 布热津斯基未来十年美苏关系展望材料二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有人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即使没有可以那样做的政府,至少有可以那样做的人。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材料三1983年1月,中曾根作为内阁总理大臣在国会上发表施政演说时,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问题在财源分配上腾出力量,加强对外援助,以发挥日本对争取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作用,确立日本在国际事务中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大国地位。丹尼斯T雅斯托莫战略援助与日本外交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的原因。为此,这一时期美国在亚洲的外交政策上作了怎样的调整? (2)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是怎样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能采取该手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解题思路用历史语言组织表达答案答案实录参考答案某考生(1)原因:实力相对下降;美苏对抗(或军备竞赛)的拖累;来自潜在经济力量的竞争。调整: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或从越南撤兵)。(2)方法:以对外经济援助作为外交手段。原因:日本经济实力增强(或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点批:从答案组织形式看,该考生的答案没什么大问题,但是从语言的角度看,他的答案问题却不小,最主要的就是语言口语化,如“他没这么大力量啦”“想和中国好”等,这严重影响到答题质量,一定会被扣分的。答题时要用历史语言、专业化的语言,这是基本要求。方法总结用历史语言解答历史考题历史学科试题答题,不能自造历史名词,也不能用口头语言、文学语言,甚至修辞手法。要充分尊重历史学科语言的严肃性和科学性,采用教材中的标准概念、老师讲解时的正确观点来阐述史实,分析史料,评价人物。例如说鸦片战争就是特指第一次鸦片战争,不能理解为两次鸦片战争,同时,文字要简洁,语言要精练。可从以下三点强化历史意识:(1)强化运用专业术语表述的意识,不使用掺杂表达个人情感的语言,时刻提醒自己运用专业、规范的语言解答问题。(2)加强对教材的阅读和记忆,在教材阅读中,用特殊的符号对历史范畴的专业术语进行勾画,增强专业术语的模仿意识。(3)加强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如经济基础、社会性质、生产模式、政体、国体等。世界现代史综合训练一、选择题1 “如果说第一阶段实施的时候还有一定的政治合理性,那么到了后来试图将战时体制延伸到社会主义,就成为了主观不切实际的愿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第一阶段的政治合理性是()A作为战争条件下的战时经济B在流通方面禁止产品交换C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需要D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答案A解析战时共产主义的实施是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巩固苏维埃政权。由此,A项正确。2 “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D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符合当时俄国国情,使苏俄的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政权日益巩固。3 列宁曾说:“把全部国家经济机构变成一整架大机器,变成一个使几百万人都遵照一个计划工作的经济机体。”体现这一设想的是苏俄(苏联)的()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新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一个计划工作的经济机体”一句分析,体现了斯大林模式下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特征。4 2012年7月9日凤凰网在俄共反思苏联解体一文中认为“苏联解体源自戈尔巴乔夫的背叛与变节”,这是强调戈尔巴乔夫改革()A经济政策失误B外交政策失误C背离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D民族政策失误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背叛与变节”信息,结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史实,就可判断出是强调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的一些内容,如放弃科学社会主义、放弃党的领导等,故选C。5 “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罗斯福新政采取的措施中,能够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是()A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B控制物价与“以工代赈”C实行救济和保护劳工权利D增加工资与调整劳资关系答案A解析经济危机是生产的相对过剩,材料反映了农产品价格大跌,罗斯福采用的措施是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6 在英国,福利项目之多、政府向国民提供的津贴和补贴名目之繁杂,为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二战后,英国大力推行社会福利政策()A强化了自由放任主义B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D淡化了资本主义性质答案B解析二战后西方国家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其中突出特征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社会福利政策的推行是其表现之一,故选B项。7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英国另一经济学家凯恩斯”,“看得见的手”,“大规模干预经济”。 对此正确的理解应该是()A二者看似互相对立但目的一致B货币供应学派学说广泛盛行C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推行经济改革D克林顿实行第三条道路改革答案A解析“看不见的手”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看得见的手”主张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此两者看似相互矛盾。但是两大理论的本质都是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它们在目的上是一致的。8 2012年7月4日世界财经信息网:据美国2012年3月公布的数据,在2011年美国政府财政开支的68 360亿美元中,其中用于社会保障及教育的开支占58.9%。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再分配了社会收入,缓和了社会矛盾B社会保障制度较完善健全C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体现D是计划经济运行模式的应用答案D解析计划经济运行模式一般指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是在保留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前提下的行为,故选D。9“事情的真相是:三四年后,欧洲对外来粮食和其他大部分来自美国主要产品的需要较诸它目前所能偿付的能力要大得多,因而它必需获得实质上的额外援助,否则,便得面对具有非常严重性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危机。”为了避免“危机”,美国()A占领德国 B建立北约C实施“马歇尔计划” D进行核威慑答案C解析1947年6月针对欧洲国家普遍出现的经济困难,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结合本题为了避免“危机”,应指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10某同学在历史小论文中引用了如下材料:“1961年,苏联人发射的东方一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美国政府十分震惊,马上着手制订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1969年,美国人发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这篇论文的题目应该是()A“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B“论科技造福人类”C“论科技与战争的关系”D“论科技与冷战的关系”答案D解析本题属于文字材料型选择题。引文材料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中的军备竞赛刺激了空间技术的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要求。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出A、B、C三项的内容。11某组织规定,参加会议的国家必须具备如下条件:“支持民族独立运动;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不与大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那么该国际组织最有可能是()A联合国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C不结盟运动 D欧洲共同体答案C解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其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据此判断题目所指的国际组织最有可能是不结盟运动。122013年4月20日,中国雅安遭受7.0级地震灾害袭击,几十万人受灾,灾后重建如需要向国际社会寻求长期贷款,应向下列哪一国际机构提出申请() A B C D答案A解析四个备选项分别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的图标,只有世界银行负有援助落后、救助困难的职能,故选A。二、非选择题13世界历史的发展表明,各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既各具特色又具有共同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二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美国总统)挽救了市场经济。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三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请回答:(1)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2)材料二中的“他”是指谁?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的模式”所具有的突出特点以及后来僵化的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答案(1)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2)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或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发挥)。(3)突出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主要原因:没有与时俱进,进行有效的改革。措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兴办乡镇企业,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格局;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罗斯福提出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和经济世界秩序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材料二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材料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出美国战后的战略意图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其战略意图实现的有利和不利条件。(2)美国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崛起的共同原因是什么?(3)你认为中国崛起的关键历史事件是什么?请说明你的理由。答案(1)战略意图:领导世界,攫取世界霸权。有利条件: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西欧国家实力削弱,国际地位下降。不利条件:苏联实力的强大,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和发展。(2)力量:欧共体和日本崛起。共同原因:社会改革;重视科技和教育。(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全面纠正了错误,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之路。(言之有理即可)专题十五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