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说课稿.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98946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 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下午好!我叫XXX,来自XX市第一中学,我说课的内容是生物的特征,采用的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2教学目标。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3教学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4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可以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1)植物的光合作用,(2)猎豹捕获食物,(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4)人在体育比赛后大量出汗,(5)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6)狮子追捕斑马,(7)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8)蘑菇的生长(9)花的开放,(10)种子的萌发,(11)破壳而出的小鸡。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二、说教法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三、说学法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展示多媒体画面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的图案:蓝色是浩瀚的大海,绿色是广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教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鼓励学生平时要多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二)分组讨论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交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所关注的。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这时可以让各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说明生物的特征,以此来阐明他们的观点,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例如,讲到生物能呼吸时,情况可能是这样的:第一小组的学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时,感觉会憋闷,说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组的学生回答动物也能呼吸。在说明植物也能呼吸时,各小组意见可能有分歧:有的说植物能呼吸,有的说植物不能呼吸,他们非常热烈地辩论起来。最后,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居室中如果养花过多,晚上门窗关严,时间长了后,就会感到憋闷。最后达成共识:生物能呼吸。讲到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学生的辩论也很激烈。生物的其他特征,也是通过此方法一个一个总结出来的。在辩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因为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25分时间来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四)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组又开始讨论并踊跃发言,如生物还能运动,生物还有一定寿命,生物还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等。教师最后总结: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现在专家们的意见也没有取得一致,所以没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中,希望有兴趣的同学长大以后能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教师再提问: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备生物的这些特征呢,请几个学生上前来表演人具备的特征。(五)感悟与收获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可引导说出: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六)巩固与练习1播放多媒体: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2播放多媒体:指出资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五、说板书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附板书设计: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二、生物: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叫生物。三、生物的特征:1都需要营养。2都能进行呼吸。3都能排出体内的废物。4都能对外界刺激做反应。5都能生长和繁殖。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安排了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能力目标: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试验。 情感目标: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3、教学重点: (1) 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试验。 4、教学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5、教具准备:课前各小组准备鼠妇10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表、笔、一份实验用表。 二、说教法: 本节采用的是引导法,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都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是探究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起重要的引导作用。 三、说学法: 本节采用的是实验法,在实验法中,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的两个关键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物在生物圈内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改变不能满足时,生物是不可能很好地生存的。同学们认同这一观点吗? 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 首先引导学生根据经验引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如:鱼儿离开水就会死亡;南方的植物移到北方就容易死亡;需要光的植物如果放到阴暗处长势就不好。那同学们能分析出你们举的例子是受环境中的哪一因素的影响吗? 水、温度和光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又如,蜻蜓吃蚊子,蚊子的生存受到影响,这又是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从而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探究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呢?下面我们就以鼠妇为例来分析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二、探究的一般过程 : (1)引导分析、提出问题:通过课外捕捉鼠妇,你细心观察过鼠妇的生活环境吗?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针对鼠妇的生活环境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提出的问题,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同学们提出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很多种,但是我们只能一种一种地验证。比如我们提出假设光照对鼠妇有影响,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因为光照不同而引起的,就应当使其他条件都相同,也就是说,只有光照不同,光照就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像这样,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个条件不同之外,其余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今天我们先验证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3)分析讨论、制定计划: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实验的设计与探究。制定计划是探究的重要环节,实验法是常用的方法,在实验法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要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实验变量确定后,应该给鼠妇提供哪两种不同的环境,让学生懂得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实验方案确定后,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让学生充分参与,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4)实施计划: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5)得出结论:各组交流实验数据、分析小组和全班数据,讨论全班实验数据是否支持假设。(6)表达与交流:是学生总结和反思探究过程,展示探究成果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多鼓励学生正确表达其探究结果,并与其他同学交流。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7)布置课下内容:课下有兴趣的小组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并写一份实验后的心得。 注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各小组同学不盲目从事,一定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注意发现问题,通过合作,探讨问题,得出结论;实验完毕,应将鼠妇放归自然。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光照、湿度对鼠妇的影响。实际上除了上述两项外,鼠妇的生活还受温度 、空气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不仅鼠妇,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甚至导致生物死亡。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如:干旱缺水会导致农作物死亡;洪涝灾害也会导致农作物死亡,动物的生存离不开空气,长时间缺氧会使动物死亡;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生物死亡等。 大家说得很好。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的生存不但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这些其他生物就是我们上节课所提到的生物因素。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有关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师可让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从而归纳出生物与生物之间捕食、竞争、合作关系以及寄生关系。如:捕食关系:植食性动物中的兔以某些植物为食,肉食性动物中的狼又以兔为食物,大自然中的“弱肉强食”就是这种关系。竞争关系:水稻和稻田中的杂草之间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小家鼠和褐家鼠争夺居住空间和食物;合作关系:蚂蚁、蜜蜂等营群体生活的昆虫;生物界的寄生关系非常普遍,如:蛔虫、猪肉绦虫和血吸虫等寄生在人和其他动物体内 。 也可即兴表演,分小组扮演不同的生物来表示各种生物因素。第一小组:可以表演捕食关系由学生即兴发挥。第二小组:可以表演竞争关系。(牛、羊吃同一片草地中的草)第三组:可以表演合作关系。第四组可以表演寄生关系。各小组的同学可以利用自己的生物学知识发挥想像力。充分展示一些同学的表演天赋,使同学们对知识点印象深刻。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最后,评出最佳演员给予表扬和奖励。 课堂小结: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有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两大类。这两大类因素对生物是同时共同起作用的,而不是单独地、孤立地起作用。 总之,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生存因素共同构成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三、巩固练习: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生物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课题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来探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更进一步了解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为后面学习生物圈中的植物、人、动物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是对四份资料进行分析来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然后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得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这个结论;最后还安排了一个技能训练,以提高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教材同时还安排了三道练习题,第一道题、第二道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生物适应环境的理解。第三道题是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这个知识点的应用。 本节的知识点有两个: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根据学习内容,我拟定了以下学习目标。在知识技能方面:1、能够选取多方面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2、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在过程与方法方面: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热爱大自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2、形成初步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 学生学习的难点是: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为了高效达到学习目标,我课前准备的教具是:1、道具:长颈鹿和短颈长颈鹿、树的模型。2、在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的影像资料。3、干湿计若干。 学生要做的课前准备是:1、思考问题为什么大家看到的长颈鹿总是长颈的?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得出答案。2、自编小品长颈鹿的由来。说明:学生根据查找到的资料设计小品,由两位同学分别扮演长颈、短颈的长颈鹿,一位同学进行解说。 二、 说策略 我的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的我教的策略是:以问题情景为主线,丰富的学生活动为主体。 学生的学习策略是: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即: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三、说程序 本节分二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安排分成四个模块,第二课时分为二个模块。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是:(1)小品表演,激活思维;(2)抢答比赛,解决问题;(3)技能训练,掌握方法;(4)全员参与,制订计划。观察记录,实施计划这个模块放在课外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是:(1)交流总结,得出结论;(2)拓展迁移,探究创新。 在第一课时的第一模块中,我让学生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观看由同学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长颈鹿的由来。创设这样的情景目的是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长颈鹿是适应环境的,其它动物是否也是这样的呢?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在第二模块中,对于四份资料的分析讨论,我一改以前全班交流的固有模式,变为举行抢答比赛。让学生首先观察书本上的四个图片资料,结合问题提纲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五分钟之后进行抢答比赛,评出优胜小组。这样做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和兴趣,集中注意力,有效地提高课堂参与率和学习效率。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学生活动形式蕴含着观察思考讨论交流这种主动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在第三模块中,我分以下几步进行:1、我先进行技能的训练:展示两幅图片:沙漠地带,满眼黄沙,只有零星的几根小草;热带雨林,树木葱郁。然后,请学生说出看了这两幅图后最强烈的感受。最后让学生思考:根据这样的感受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2、问题提出后,你该怎样来解决问题呢?复习得出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 我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心理和方法两个角度为接下来进行的探究活动做好准备。教材上的技能训练用的材料是猫和兔子,让学生根据两者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来发现并提出问题,这与本节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从内容上来看没有联系,因此我改成与探究内容直接相关的以上材料进行训练。教材上的探究活动是直接用思考题(为什么测量裸地、草地、茂密的灌木能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让学生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这三处湿度的感受差异体会不深。我改用学生感受较深的材料:从在沙漠与热带雨林这两种植物数量差异明显的环境下气候的差异,而联想到空气湿度的差异,进而过渡到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寻找类似环境进行探究活动,这样做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四模块,我分以下几步进行:1、根据我们校园内植物分布的实际情况,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2、出示书本上的前四道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集体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对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方法性问题进行探讨。3、学生自主选择小组成员组成探究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好记录表格。4、小组讨论、确定处理数据的方法。5、出示干湿计,让学生熟悉干湿计的使用方法。6、小组设计探究计划。 我认为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是触发思维活动的催化剂,因此,在探究方案设计的导入部分,我设计为从学生有深厚情感的校园植物出发。整个过程利用教材内容,体现探究活动的规律,突出数据的处理这个重点。 课后,我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按照小组制定的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实施计划,认真观察,记录数据。可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团体协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第二课时的第一模块中,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每个探究小组的小组长是一组,集中交流每组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式;其它成员以探究小组为单位推选发言人,讨论形成交流内容。然后,第一大组推选代表发布交流结果,已解决的说明解决的方式,未解决的以及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则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分析解决。最后每一探究小组代表发布自己小组测量的数据,得出结论。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评价。 学生的探究表达及教师的适当评论很重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探究活动的重视程度,若忽略了此环节,可能会使学生的探究激情大大降低,以后的探究活动也会流于形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究能力也无从谈起。交流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形成新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过程则更为重要,这是一个学生对小组探究活动的反思过程,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反思,对学生以后的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大有裨益。 在第二模块中,首先我对本次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激励学生做个有心人,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进行探究。然后学生举出其他生物对环境影响的例子,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我们正在进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沙漠种草计划进行分析,中间穿插练习三,即分析牧区大量养山羊对环境的影响,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以及整个人类有哪些行为对环境造成了影响(有利的、不利的),再为本地区、整个国家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出谋划策。课后让学生完成一篇论文环境保护从我做起。让学生通过简单的调查、寻找资料完成课后论文,能使学生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体会到环境的整治不仅仅是国家、政府的事,而是每个人都有责任、应该关心的。 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图体现以下特点: 1. 学习方式的整合。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课程的整合。整合有几个方面,其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整合是课程整合的根本价值,因此在设计时强调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整合。如:在分析资料时,把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 问题情境的设计。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能在教学中形成高潮,不断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其次,设计问题情境还能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可能。所以,我在(1)导入新课(2)资料分析(3)技能训练(4)设计计划等环节时就考虑设计问题情境。 3. 学生活动的巧设。 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载体。在这个载体中,学生能充分地展示自身的个性魅力,提高运用知识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学生活动的设计方面有以下特点:(1)多样性。如:小品表演、抢答比赛等。(2)有效性。如抢答比赛使分析资料的效果获得较大的提高。(3)促进性。如设计沙漠与雨林对比提出问题的一个学习活动就对学生顺利地进行探究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第四节 生态系统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节内容。 本节课从宏观的生态学角度展示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学习,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本节课是在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本节课也为初二生物“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目标: 通过图片分析 ,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迁移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讨论,角色扮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环境、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3.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4.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二、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所画的食物链。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阅读、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启发、引领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3角色扮演法:通过学生扮演生态系统中不同的成分,进行辩论“谁最重要”。 三、说学法 指导学生分析概念的核心;指导书写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要点,如箭头方向的意义,食物链的起点和止点,食物网书写顺序等;指导学生辩论进行的准备、角色扮演中的分工组织等;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资料、观察与阅读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一)本节课的导课环节。 情景引入: 1.初识生态系统: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观察几幅学生熟悉的校园图片、国家景点图片,说说看到哪些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熟悉的图片不仅亲切,也更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导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3概念辨析: (1)生态系统范围可大可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滴水滴。 (2)类型多种多样: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 (3)概念的核心: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通过以上由表及里、环环相扣的分析,使学生对生态系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 (二)小至一个水滴、一块草地,大至整个海洋、整个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这也是高中的一个学习重点,要打好基础。 1.让学生观察P23的“资料分析”,阅读课文,讨论,并回答问题。学生在完成以上学习后初步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名字来由及三者之间的关系。2教师引导: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可能发生什么现象?没有消费者或生产者呢?没有非生物部分呢?为角色扮演作准备。 3.角色扮演与辩论“谁更重要?“:四个小组分别承担一种角色,每个组先用12分钟说出自己重要的理由,在“过把演员瘾”:几个学生扮演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说出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每个组用2-3分钟相互攻击,相互辩论。通过该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并使学生在辩论中的过程学会倾听他人,而且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想象等智能。 4.师生归纳:通过辩论显而易见归纳出各种生物无法独立生存,生态系统是个统一的整体,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的理解。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对食物链要领的形成,可以先举一些谚语,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这些生物之间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联系,形成这样的矛盾冲突呢?不言而喻,为了食物,人们就把生物彼此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称为食物链。我们用箭头把它们连起来,(注意箭头要指向捕食者,代表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学生易错。)接着把25页图连起来,大家在连的时候发现了什么问题?(提醒学生注意: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环节。)这些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了一张网为食物网。让学生通过活动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通过食物网联系在一起,这个活动目的就达到了。 拓展探究:你有没有想到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呢?请学生探究人在食物网中的位置。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阅读课本26页,分析以上所学食物网,讨论“兔子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制的增加呢?” “放养的牲畜太多,草场会发生那些变化”呢? 2教师展示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图片。 3.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生态系统被破坏。 4.归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有一定限度的。 与上一节课内容相呼应:生态系统是统一的整体,其中的生物种类、生物数量发生了变化,都会对其他的生物产生影响。 5.“资料分析”,通过学生的讨论,认识有毒物质的“富集作用”,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一旦生态系统被破坏,那么最终受到危害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 通过阅读日本水俣病的资料(一个著名的有毒物质富集,而造成人身伤害的事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富集现象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加深了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危害的认识,使学生自然产生同情受害者的美好情感和对环境污染现象深恶痛绝的情感,进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课堂小结 本节课采取边学边练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而且练习的形式灵活性大、开放性强、趣味浓、注重应用,使学生参与度高。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一、课标解读 种子的萌发是生物新课标中第四个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里二级主题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的第一节,课标中具体的内容标准是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二、本节具体内容介绍 本节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第一个内容里安排的是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第二个内容里安排的是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实验,但这两个探究实验中,重点是第一个实验,教参确定本节的课时是两个课时,所以我这样安排本节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一个课时,后面两个内容合用一个课时。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就是第一个课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三、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本课时实际就是一个探究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个实验是七(上)教材安排的第三个探究实验。第一个探究实验重在展示探究的一般过程,向学生介绍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知识,里面控制的变量只有一个,设计的对照实验是一组;第二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和处理数据表格的能力。这第三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而且本实验一下子考虑的是三个变量,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会设计对照、控制变量。可以说,这个实验是七(上)探究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学会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对后面的探究实验就尊定了良好的基础。 2、重点、难点的确定:在本节课中,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学会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难点就是学会利用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初步明确对照组和实验组。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进一步复习变量和对照实验的概念。 2、能力目标:1)、 训练学生作假设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会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3)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如何达到) a、利用本教材的第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情景再现,进一步认识变量和对照实验这两个概念。 b、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平时的观察及耳濡目染的生产实践,让学生自主做出假设,并找出合理的依据,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尝试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 c、通过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学生在尝试中学会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在尝试中完善方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是本节课的难点。 六、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在尝试中学会制定计划和完善计划的新型模式。充分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具,采用了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七、 学习方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尝试操作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八、 教学策略 本课时主要采取以下策略来实施教学: 1、以旧带新,让学生增强知识的衔接性,系统性; 2、充分利用学生耳濡目染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作假设的能力; 3、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尝试由控制一个变量,设计对照,然后设计三组,同时控制三个变量; 4、采用启发引导式,在学生尝试操作中,完善实验计划。 九、教学程序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a.处理:提问导入: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可以分为哪四大类群?种子植物根据种子外面是否有果皮包被,又分为哪两类?师以问题2导入章节的新课。 (这样设计,意在增加学生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b. 尝试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描述被子植物一生所经历的阶段。从而导入本课时的学习。 2、学习新课: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a.复习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回忆本教材中的第一个实验,引入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的复习。 b.学生根据探究主题,提出问题。 c.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日常观察,作出假设,并说出假设的合理依据。 d.师出示相关的实验用具,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会控制变量。 第一步:师引导学生回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情景再现,回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知识; 第二步:根据本实验的假设,明确本实验控制的变量; 第三步:让学生在讨论和亲自操作中,学会分开设计三组对照实验,分别控制三个变量; 第四步:由易到难,综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让学生尝试操作中完善方案。第五步:学生在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考虑方案中的每一个细节,进一步完善计划方案。 e.学生设计完后,让学生结合具体实验设计,说出三组对照实验,并且要在具体分析中,明确对照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从而预测结果,学会做出结论。 5、 创新实验设计,开阔学生思路。 教师提供相关实验材料,让学生在讨论中设计三组对照实验,从而布置学生课外创新设计本实验,利用不同的实验用具,控制三个变量,设计三个变量。使学生思路开阔化。 十、综述 :以上是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一课时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材料用具,让学生充分在尝试中,在热切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掌握了本次实验的设计,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是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节。本章以被子植物为例讲述绿色植物的生命周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长发育的顺序,依次讲述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本章内容要突出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还要突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本课是这一章的最后一节,学生在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中,通过探究实验、调查等活动,亲身体验了绿色植物从萌发到生长的过程,生动有趣。而本节课文并没有安排探究实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机会看到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理论知识较抽象,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技能目标: (1)通过对花的解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自学能力。 (2)通过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 (2)养成爱护花的习惯,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难点:分析讨论“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朝气蓬勃,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而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并不稀奇。若引导学生对此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果?开花和结果到底有什么关系?”学生即会被此问题所吸引,而迫切想揭开谜底。把握学生这一心理,我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三、教学方法 科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怀疑、实证和思辨(逻辑推理)。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我认为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也较枯燥,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觉得“闷”?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多种媒体非常重要。因此我用两个视频资料,辅助讲述重点知识: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整个课堂设计以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并设法探索解决自已的问题,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特点。 四、教学程序 本课的知识点小标题分别是: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这三个小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要把它们串成一条线才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我经过认真分析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课文重点是花与果的关系。 1我给学生准备了中国十大名花的图片,上课伊始给学生欣赏美丽的鲜花图片,再听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新课标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花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情景导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言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开花和结果”提出问题,学生很自然就会提出:“开花和结果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些问题恰是本课要学生解决的重点问题,而在上课伊始阶段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标,自主进行探究。 2关于花的结构的教学,根据我们本地的实际,用野棉花做实验材料,让学生取一朵野棉花,对照课本上的图15,观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学生通过对野棉花的解剖学习花的基本结构,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从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去讨论、归纳结果,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落实技能目标(1)。 接下来用一段视频介绍花的结构,再用多媒体展示花的各部分结构,以补充实验的不足,加强知识内容的直观性,达成第一个知识目标概述花的结构。并讨论两个问题:(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2)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通过进一步探究:假设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这朵花还能发育成果实吗?小结花的结构: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组成,其中雌蕊和雄蕊是花的主要结构。再通过一个想一想:“这些结构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传粉和受精的学习。 教学传粉和受精时,传粉和受精比较抽象,先让学生观察视频被子植物的繁殖,用形象化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生理过程,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让学生观看视频,使学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生命现象,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再用多媒体简要的给学生补充介绍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知识,并指导学生学习植物的传粉和受精过程,。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体现新课标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要求。最后请两名学生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达成第2个知识目标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并落实第2个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探索“桃花从开花到结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那么,你知道花落后,果实和种子是怎么形成的?”引入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学习。 关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教学,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突破本课难点:“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达成第3个知识目标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并落实情感目标(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再让学生阅读课本104页,了解人工辅助授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落实第2个情感目标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5课堂反馈: 在果树开花季节,如果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常会造成果树减产。这是什么原因?(4)有的花并不结果,如黄瓜、南瓜、丝瓜的花多半都不结果。请解释这种现象。 6最后通过一个学后探究活动进行小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被子植物的一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能不能以桃树为例,把被子植物的一生用图解的形式表示出来?总结被子植物的一生:“种子幼苗桃树桃花桃”。 为了进一步落实第2个情感目标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在上课结束时,让学生齐声朗读“当我们欣赏着美丽的花,品尝着香甜的果时,别忘了平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九、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三节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 说教材: 、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的第三节内容。生物的生活离不开水,自然界中水循环的正常进行是万物赖于生存的前提。本章的内容是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是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之后编排的,是对前面内容的延伸和深化,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此外,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知道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分大量散失,从而理解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这些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甚至在环境保护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内容紧凑,预期一课时完成。 、 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以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 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尤其是要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因此,确定本节的重点是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本节的难点是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的。七年级学生是第一次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除了要求所做的切片要薄外,还要求能制成临时装片,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这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 说学生(学情分析) 、 分析学生的旧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而且很多同学都有这样一个经验,家里种的花草树木,农作物都需要经常浇水,知道在山区,在森林地区雨量比较充沛。基于以上的旧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利于进一步探讨本节的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起点能力分析: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而且已经能比较熟练地使用显微镜。 三、 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主要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大量水分来说明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因此本节的关键点是让学生理解以下两点:植物的蒸腾作用确实散失了水分。植物体内有与散失水分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如何突破这两个关键点呢?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根据生物新课程理念,即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学习。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是发现法。发现法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所提倡的,是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依据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与此相适应,指导学生学习的学法主要是: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促进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活动的和谐统一。具体体现在以下的教学环节中。四、 说教学程序: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好的开始可以在人们的大脑皮层中建立一个优势的兴奋中心,由此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导入新课方面我这样设计:我们知道,家里栽种的花草树木、农作物要经常浇水。据科学家统计:一株玉米在生长旺盛时,一天要吸收几千克水,比人一天喝的水还多呢!植物为什么需要这么多水呢?我们请两位同学来做一个演示实验,先介绍课前是怎样准备的,并向同学提问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塑料袋壁上有很多水珠)。然后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通过教师的设问,同学亲身的实验,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乐趣。 分析推测,作出假设: 对刚才所提出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推测出各种答案。例如,水珠的来源有两个可能:一是瓶内的水蒸发出来的,二是来自植物体内部。很显然,因为塑料袋没有连同瓶子都扎住,瓶内的水蒸汽无法进入袋内,所以第一种假设被否定,因此只有第二种可能了,就是塑料袋壁内的水珠来自植物体内部。 收集资料,进行验证: 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然后由学生总结出水分由根毛吸收经根部导管到茎,通过茎中的导管向上运输,进入叶内的细胞。教师进一步提出,水分进入叶内细胞后,怎么散失出去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叶片的结构。学生以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分组实验,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这是本节的难点,怎样突破这个难点呢?首先,考虑到学生的安全,上课前先把两片刀片并排合拢起来,一侧用胶布粘住,便于学生操作。二是教师先做示范,切的时候要求动作要快,可以多切几次,选取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装片,再进行观察。三是教师要注意巡视,对个别操作有困难的小组再进行示范指导。观察完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后,再观察叶片的永久切片。通过观察认识了叶片的结构,也知道了叶片下表皮有很多的气孔。然后引导学生联想到植物体内的水份就是通过这些气孔以气体的形式散发出去的,再通过阅读课本相关的内容了解气孔的张开和闭合。 总结提高,深化迁移 教师指出:植物吸入体内的水份中只有左右真正用于各种生理过程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左右的水份却蒸腾散失掉了,这是不是一种浪费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蒸腾作用的意义。这是本节的重点,怎样突出重点呢?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份在植物体内运输和散失的全过程,通过观察这种形象逼真的画面,同学们展开思维的翅膀,同时与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知识、地理学科的知识相结合,经过小组的讨论,逐渐领会、认同蒸腾作用的意义,理解了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认识到应该多植树造林,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最后,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分析有关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 总之,对本节课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这样的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是有机物的制造者第二节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说课稿”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这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一、根据课标及学生已有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订为如下:知识目标: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出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能力目标:参与技能训练,发展推理能力。参与动手实验及实验现象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采用的课型是探究式教学。二、说教材: 本节的内容是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子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的第二节,前面一节已介绍了有机物是光合作用制造来的,那么绿色植物如何对有机物进行利用呢,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从上节到这节的过渡很自然。在这节课中教材阐明了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它附合课标中的第四个主题中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课标中,它属于理解层次。贯穿教材安排了三个演示实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知识结构的安排来看,它包括三个方面:1是有机物对生物体的作用,2是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3是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