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单元第5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鲁教版)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9188213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单元第5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鲁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单元第5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鲁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单元第5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鲁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欢迎进入地理课堂 2012高考导航考纲下载 1 地球的圈层结构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 内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3 大气的受热过程 4 全球气压带 风带的分布 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影响 5 锋面 气旋 低气压 和反气旋 高气压 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其影响 6 水循环的类型 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7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1 以世界各地重大地质灾害 地震等 为切入点考查地壳运动 板块构造及影响等 2 以 神舟 系列飞船的发射 我国航天探索为背景 考查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 逆温现象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以等压线图 景观图 文学材料为切入点 结合大气污染 城市功能区分布 户外活动等考查大气受热过程 保温效应 热力环流 气压场中的风向和风力的判读等 4 以热点地区 重要事件为背景材料 展示区域图 气候气象图 结合农业生产活动考查气压带 风带的分布及其影响 气候类型的判读 成因及其特点 5 以保护水资源 节约水资源为出发点 考查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 水资源数量和质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热点预测 第5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高频考点突破 考题优化演练 第5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必备知识梳理 必备知识梳理 一 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1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 地震波 1 分类 图中A表示 B表示纵波 2 特点 A传播速度 仅能通过固态传播 B传播速度快 可以通过固体 液体和气体传播 横波 慢 2 地球内部圈层 厚 薄 岩浆 技巧点拨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 在莫霍界面处 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 在此处 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横波完全消失 除此外 地震波还广泛应用于找矿以及其他需要了解地下物质组成 结构等方面 3 岩石圈 和上地幔顶部 F 以上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合称岩石圈 地壳 软流层 二 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 三大类岩石的组成 薄弱 地壳 冷却凝固 花岗 搬运 固结成岩 大理岩 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 三大类岩石类型 A为 B为沉积岩 C为 2 地质作用 表示 作用 表示 作用 包括 侵蚀 堆积 等作用 表示 作用 表示 再生作用 岩浆岩 变质岩 冷却凝结 外力 风化 搬运 固结成岩 变质 重熔 技巧点拨岩浆岩只有岩浆才能形成 其它各类岩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除指向沉积岩的地质作用属外力作用外 其它箭头都是由内力作用实现的 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形成各种地表形态 3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 资源 改变了地表形态 塑造了千姿百态的 景观 实现了地区之间 圈层之间的 交换和 传输 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矿产 地貌 物质 能量 三 内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1 内 外力作用比较 太阳能 地壳运动 侵蚀 高低起伏 平坦 2 板块构造学说 1 板块划分 地球 被海岭 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单元 称为板块 主要分为六大板块 2 板块运动 岩石圈 海沟 技巧点拨 1 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 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 其中内力作用对地表变化起主导作用 2 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 而地表形态是内 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3 地质构造和地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前者指岩层的弯曲变形状况 而后者指地表的基本面貌形态 高频考点突破 考点精讲 1 板块运动 交界处 与地表形态 技巧点拨 1 板块之间的界线不是大洲或大洋的界线 而是一些构造地带 如海岭 海沟等 2 六大板块中除太平洋板块基本上属于大洋板块外 其余基本上都是由大洋和大陆板块两部分组成 3 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 而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比较剧烈 基本方式是碰撞和张裂或消亡和生长 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褶皱和断层是两大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 二者在产生原因 结构特征和形成的主要地貌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具体分析如下 技巧点拨 1 当岩层形态完整时 可直接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判断构造和地形 2 当岩层形态不完整时 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地质构造 这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 典例剖析 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卷 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 读图 回答 1 3 题 1 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 A 向斜谷B 背斜谷C 向斜山D 背斜山 2 图中甲地多见石芽 溶洞等地形 推断未知岩层应为 A 页岩B 板岩C 石灰岩D 花岗岩 3 若河流沿岸地区柑橘分布广泛 则图中乙地常见植被类型最可能为 A 常绿阔叶林B 落叶阔叶林C 针阔混交林D 针叶林 解析 第 1 题 隧道穿过区的岩层向上拱起 地形为山岭 应为背斜山 第 2 题 石芽 溶洞等属于喀斯特地貌 岩石是可溶性的石灰岩 第 3 题 柑橘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或地中海气候区 对应的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或常绿硬叶林 答案 1 D 2 C 3 A 思维点击 褶皱构造分为最基本的背斜和向斜 主要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 地形主要指地表形态的基本面貌 认真分析图中高速公路隧道处的以上两大信息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针对训练1 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 并回答下列问题 1 下列字母代表的地质构造名称 A C 2 在地貌上B表现为 其成因是 3 我国的汾河谷地按成因划分属于图中的 处地貌 填字母 4 如果该地打算修建一条东西走向的地铁 则地铁隧道的工程地址应定在A B两处中的 处 理由是 5 如果该地有丰富的石油 那么石油一般储存于A B两处中的 处地下 该处能够大量保存石油的原因是 解析 褶皱 背斜和向斜 处岩层保持连续 而断层处岩层断裂和错位 结合地质构造及其意义可顺利解答各问题 答案 1 背斜断层 2 山岭向斜槽部受到挤压 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3 D 4 A背斜构造中岩层向上拱起 又能同时起到支撑隧道上覆岩层的作用 使地下水顺岩层向两翼渗流 减小渗漏 5 A背斜中的不透水岩层能够防止石油 天然气的挥发与渗漏 使地质时期的油气逐渐富集 考点精讲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 外力侵蚀和沉积作用显著 下面以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为例分析 技巧点拨 1 不同的区域主导外力作用不同 干旱 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 湿润 半湿润地区的山区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而平原地区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高山顶部和高纬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 沿海地区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 2 V 形谷分布在流水侵蚀强烈的河流上游的山区 U 形谷分布在冰川侵蚀强烈的山区 宽谷 分布在地势平坦 流速较慢的河流下游 典例剖析 2009年高考重庆文综卷 下图中 甲 乙两处景观所在地是我国著名旅游胜地 读图回答 1 2 题 1 游客在甲景观地可普遍观赏到 A 奇松 云海B 石林 石芽C 椰林 孤峰D 森林 冰川 2 两地地貌形成主导外力作用与岩石组合正确的是 A 甲 物理风化 风力侵蚀 砂岩B 乙 物理风化 风力侵蚀 砂岩C 甲 化学风化 流水侵蚀 石灰岩D 乙 化学风化 流水侵蚀 石灰岩 解析 甲图是喀斯特地貌景观 在喀斯特地貌区可常见石林 石峰 丛林 石芽 溶洞等 甲地地貌景观以石林 石芽为主 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在流水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 乙图景观为武陵源风景 外力作用以流水的物理风化作用为主 答案 1 B 2 C 思维点击 喀斯特地貌由地上和地下两部分组成 其形成过程中不只是单一的物理侵蚀 而是伴随着石灰岩 水与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针对训练2 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有一定的联系 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 读图回答 1 2 题 双选 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B 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C 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D 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2 在c过程中 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A 沙尘暴B 水土流失C 泥石流D 土地荒漠化 解析 本题以三个地形区成因关系上的联系 考查了外力作用的不同形式的判断 1 分析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在成因上的联系以及各主要外力作用可以确定 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 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c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d表示流水沉积作用 2 c过程是流水搬运作用 在此外力作用下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从选择项提供的可能性上看 只能是水土流失和泥石流 解题时要注意c过程是外力作用 与题目提供的自然灾害比较 如沙尘暴是风力作用 而土地荒漠化主要在干旱 半干旱地区 形成原因复杂 答案 1 AB 2 BC 同学们 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同学们 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