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187102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师范学院2009级 课程与教学论 李娟一背景分析(一)说教材分析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为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3章地球上的水的开篇内容,涉及内容既是水资源基础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又为后面章节的学习作铺垫。本节课由“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内容组成。“相互联系的水体”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为学习水循环的学习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紧紧围绕 “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为主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二)说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备由盲目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过渡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将接近于成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表面现象的认知较多,对原理性认知较少。学生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体存在形态、能够概括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圈层的特点;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基本掌握了物质三态变化,对物态变化中吸、放热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要掌握的是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河流的补给等内容。(三)说教师自身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师只有清晰地认识自己,意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才能更好的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根据MBTI心理类型理论,在四个指标,八个偏爱所组成的16种类型中,我是ENFP型,所以我的教学风格是情感型。在解决探究性问题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成绩、性别等组成异质小组,采用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营造一种自由、活跃、和谐的环境,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二教学目标(一)说课标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其中“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为“了解”的水平;“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为“理解”的水平,为本节课的重点。(二)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课标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1 知识与技能1)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说出水圈的构成。2)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3)举例说明水循环在塑造地表形态的影响。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学会绘制简单地理示意图的方法。2)通过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分析其过程,学会分析相关地理事物的方法。3)通过小组讨论黄河断流问题,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水体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2)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主动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兴趣。3)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体会到物质的运动有自身的运动规律,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三教学重点、难点(一)说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教学重点的确定,能使学生树立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对我国的“黄河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二)说教学难点:不同水体相互补给的关系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同时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缺乏,对各种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不易理解。四教学策略(一) 说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1、地图法:学会观察图3.2和图3.3运用示意图,提取地理信息基础上,师生共同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利用水循环示意图来说出水循环的过程与主要环节。2、案例分析法:(黄河断流问题)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的环节产生影响,不断完善知识体系,真正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3、探究教学法:概括出水循环意义是通过收集来的一些直观性较强的图片、视频材料以及文字、数字资料,用扑捉到的生活中的地理事例,共同分析探讨,培养分析、探究的能力。(二)说学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会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1、学会析图、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2和图3.3,运用示意图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并学会绘制水循环示意图;2、学会分析:在分析黄河断流案例过程中,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讨论、共同分析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3、学会探究:通过资料的展示与小组讨论,运用具体的实例探究出水循环的意义,学会扑捉生活中的地理事例,共同分析探讨,进而进行提炼、概括。【合作探究】5、人类的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在分析黄河断流案例过程中,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合作、讨论出人类的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学会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6、水循环的意义:通过资料的展示与小组讨论,结合资料中的具体的实例概括出水循环的意义,学会扑捉生活中的地理事例,共同分析探讨,进而进行提炼、概括。情境导入教学推进展示小天池图片:“久雨不溢,久旱不涸”,学生获得小天池现象的感性认识,进而提出现象产生的原由?激发学生获取答案的欲望,引出课题。课课题。【读图、绘图】1、结合书中的图3.1引导学生总结出自然界中的水体类型及其比例;2、运用多媒体展示图3.2学生理解补给类型,利用讨论的形式,总结出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3、展示flash动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河水与湖泊水、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4、教师运用地理板画帮助学生理解方法,学生跟随老师共同绘制海陆间循环图,学生学会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学生能结合绘制的示意图来解释水循环的过程及说出主要的环节。巩固延伸【总结与巩固】1、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概括、总结;2、学生结合水循环的过程说明小天池现象的成因;3、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习题,学生共同完成。【课外延伸】在课后设置“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作为本节课内容的延伸,激发学生探索欲望,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念。五教学程序设计六板书设计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圈的特点:连续但不规则 相互联系 水圈的组成:的水体 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自然界的水循环 概念 水循环的过 主要类型、环节程和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地理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