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自然教学设计案例分析.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73671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自然教学设计案例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自然教学设计案例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自然教学设计案例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自然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市教委教研室 姚晓春根据二期课改的要求,小学自然确立了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其中包含两层含义:一,科学研究活动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二,确立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即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探究“三位一体”的目标。这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必然提出改革课堂教学的要求。教学设计是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基本规定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研究教学设计应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近一年来,我们组织教师在改进教学设计方面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与一般教案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本文将针对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期望对教师改进教学设计、改革课堂教学有所启示。下面是2年级关于“导体与绝缘体”的教学设计:它们能让电通过吗一、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检验有些材料能让电通过、有些材料不能让电通过,体验探究过程和实验验证的重要性。2、通过观察、交流电插头、电插座等常用器材,举例说明导电材料和不导电材料的应用,以及安全用电的规则。3、通过小组活动和交流,逐步提高合作意识和表达活动过程及活动结果的能力。二、活动设计活动一:玩“探路”游戏活动目标1、练习简单电路的连接方法,提高连接电路的熟练程度。2、玩“探路”游戏,激发兴趣,并从中发现有的材料能让电通过、有的材料不能让电通过。活动器材:电池、导线、小电珠、自制的游戏电路板(迷宫样用裸金属线做成的通路,在不同部位分别放有铜、铁、铝、木头、塑料等各种不同材料)。活动二:探究一些常见材料能否让电通过活动目标l、观察一些常见材料,预测它们是否能让电通过,提出实验方案、对预测的结果进行验证,填写实验表格。2、通过小组和全班的交流,认识常见的金属都能让电通过,而金属以外的大多数材料都不能让电通过,但有少数不是金属的材料也能导电。活动器材:电池、导线、小电珠、各种材料(铜、铁、铝、木片、纸张、塑料、碳棒等)、记录表格。活动三:探究导电材料和不导电材料的应用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电插头、电插座等常用器材,了解导电材料和不导电材料的应用。2、知道在生产中要注意安全用电。活动器材:电线、电插头、电插座。三、教学过程(一) 玩“探路”游戏学生活动指导要求实验:连接简单电路,使小电珠发亮。游戏:玩“探路”游戏,观察“探路”过程中发生的现象。交流:交流“探路”过程中的发现。在学生连接简单电路时,教师巡回指导,保证每组学生都能完成简单电路的连接。游戏前,要详细指导游戏的方法,并在游戏过程中巡视,及时给学生提供帮助。游戏结束后,要注意让比较多的学生发言,并引导学生归纳,从而引人主题。(二)探究一些常见材料能否让电通过学生活动指导要求小组讨论:讨论时预想一些常见的材料能否让电通过,并记录。交流:交流预想的结果。设计: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预想,提出验证方案。实验:实验验证自己的预想,并做记录。交流:向全班汇报实验结果,并与预想的结果相对照,归纳自己的发现。教师在学生观察各种材料时向学生进行介绍,帮助学生认识各种材料并做预想,指导学生做好记录。在交流预想的结果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各小组预想的不同。在验证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对身边的材料进行实验。交流验证结果时,要让学生完整地交流实验过程的发现,归纳过程也应让学生来完成。要引导学生关注验证与预想结果不一致的情况,特别是碳棒。最后可以提出“还知道哪些不是金属,而又能导电的材料”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三)探究导电材料和不导电材料的应用学生活动指导要求观察交流:观察电线、插座等,交流它们的各部分分别由什么做的,并讨论为什么这样做。交流:交流在生活中怎样做到安全用电。在学生观察时,应引导学生思考各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它们能否让电通过。在学生讨论安全用电的基础上,老师应强调基本的安全用电规则。最后可适当介绍新颖的导电材料和不导电材料。与一般的教案不同,这一教学设计由教学目标、活动设计、教学过程等三部分组成,而且这三个部分与一般教案的相应内容也有比较大的差异。教学目标不但给出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给出了教学过程,学习结果不仅仅是知识目标,而是知识、态度、能力目标的综合体;活动设计规定了学生活动的基本内容,而且每一活动又有各自的目标;教学过程规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进行的学习活动和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指导要点。为什么作这样的改进呢?教学设计有三个基本任务,即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活动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上面的教学设计正是围绕这三个基本任务进行的,而且采用这样的方式与小学自然课程的特点和改革要求密切相关。以下从教学目标、活动设计、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回答“经过教学之后学生有哪些收获或有何变化?”它既是教学活动所应达成的目标,又是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好的教学目标应当定位合理、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应是可测量的(至少是部分可测量的)。以案例中“教学目标l”为例:“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检验有些材料能让电通过、有些材料不能让电通过”,其规定了基本教学过程,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又是可以测量的,如果学生能通过实验检验出“有些材料能让电通过、有些材料不能让电通过”即说明达到了教学目标;“体验探究过程和实验验证的重要性”则是一个体验性的需要长期积累的目标。这一目标中既有知识目标,又有态度和能力目标,它们是相互融合的,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也无法分离。从定位上看,这一目标也比较合理。对于“导体和绝缘体”,学生有许多经验,比如,知道铁能导电,但又不完全,通过预测、实验检验,既能提升他们的经验,又能培养通过实验对猜想或假设进行检验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这一目标对2年级学生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又是能够完成的。从目前学校教学状况看,许多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经常定位不当,不具操作性,或难以测量。笔者最近听了一节1年级关于“纸”的教学研讨课,其中有如下两个教学目标:1、能说出不同纸的名称和用途。2、能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说出纸的不同特点。初看这两个目标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仔细分析将发现它们的不足。首先,这两个目标都是知识导向,没有摆脱以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这与二期课改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科学的要求不符。从“纸”这一教学主题本身来说,这两个目标也有问题。纸的名称和用途在生活中不是十分严格的,目标中要求学生“能说出不同纸的名称和用途”,那么,说出多少算达到目标呢?是不是越多越好?对学生的发展有何影响?同样,“能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说出纸的不同特点”也存在问题,因为纸的特点很多,到底研究什么特点,可选择什么方法都不清晰,缺乏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的指导性和约束力。反映这两个教学目标既定位失当,又难以操作、不可测量。其实,说出不同纸的名称、特点等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制作或游戏活动认识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特点,体验根据不同的要求应选用不同的纸。事实上,培养学生根据需求进行选择的意识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活动设计活动设计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所作的教学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的安排,它的主要任务是在对教学任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供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或内容。案例中的活动设计与一般的教案主要有两方面的差异:一是案例中的活动设计是独立的,而一般教案中的活动或内容体现于教学过程;二是案例中的活动除活动内容外,还有相应的活动目标。这样处理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在传统的教案中,学生活动(或学习内容)贯穿于教学过程。这种方式对以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或许是合适的,因为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目标是知识,教学过程即是知识传授的过程。然而,小学自然是承担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的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兴趣、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科学。如仍按这种传统方式来处理的话,就很难摆脱以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束缚。把活动设计与教学过程分开处理,就是为了摆脱这种影响,强化小学自然以“活动”为主的特点,通过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活动,实现对学生在兴趣、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启蒙,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科学。案例中活动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每个活动都有相应的目标。在日常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相游离的现象。教学目标常常只是一个摆设,很少对教学活动和过程有指导和约束。事实上,许多教师也只是为了教案的完整性以应付检查才写上教学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学质量难以保障,本案例中每个活动都有相应的目标就是为了克服这种倾向。案例中每个活动的目标基本是总的教学目标的展开,同时,活动目标又包含为完成下一个活动的目标,以保证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例如,案例中活动一“探路”游戏,一方面通过游戏发展并提出要进行研究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游戏活动提高连接电路的熟练程度,为更好地完成下面的探究活动作准备。教学过程案例中的教学过程有两个栏目“学生活动”和“指导要点”,分别是学生应进行的活动或应完成的任务和教师在组织、管理、启发、引导等方面指导要点。这与一般教案中的教学过程也有很大的不同。在一般的教案中,教学过程不但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而且有每一步教师应做什么,提什么问题,学生回答什么,等等。这些都是与传授知识的教学要求相适应的,因为每一步教师所做都针对某一知识点展开,如果学生回答是教师期望的,那么说明已达到教学目标。显然,这种方式于小学自然强调体验科学的要求不符,也有违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本案例中列出“学生活动”和“指导要点”两个栏目,其目的就是为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小学自然教学过程即是学生活动的过程,教师的所有活动都是为学生活动服务的,其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完成探究活动。“学生活动”有游戏、预想、观察、实验、小组讨论、交流等,这些活动都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或要素:“指导要点”主要有组织、管理、启发、引导等活动。这里没有对教学过程的每一步教师应做什么,学生应回答什么做硬性的规定,而只是给出了基本要求,其目的是为学生活动留下自主空间。当然,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中也应有具体的要求,否则会造成教学过程的无序和低效率。在“学生活动”中对游戏、预想、观察、实验、小组讨论、交流等学生活动都有具体的要求;在“指导要点”中对教师怎样启发、怎样引导也有预先的设计和安排。如案例“活动二”中完成验证实验后对交流活动的要求,对学生的要求:“向全班汇报实验结果,并与预想的结果相对照,归纳自己的发现。”对教师指导的要求:“在交流验证结果时,要让学生完整地交流实验过程的发现,归纳过程也应让学生来完成。要引导学生关注验证与预想结果不一致的情况,特别是碳棒。”做这样的具体设计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关注重点,确保最终教学目标的达成。以上从教学目标、活动设计、教学过程对案例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与传统的教案进行了对比。这里还有必要对探索教学设计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作简单的探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大致包含这些步骤:复习已学内容或呈现情景,引入课题;传授新课;练习、巩固、应用新知识;总结;布置作业。很显然,这样的过程与传授知识相适应的,或者说对于传授知识来说,这样的过程是十分有效的。然而,这样的过程与二期课改强调学生对过程的体验是不相适应的,更不用说如小学自然这样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课程。改革课堂教学过程势在必行,实际上案例中的教学设计模式已包含着改革课堂教学过程的要求和因素。案例中教学活动由三个相对独立的学生活动组成,很难以“引入课题,传授新课,练习、巩固、应用新知识,总结,布置作业”等步骤来组织,而应采用与每个活动相对应的教学步骤展开,以活动为主的“板块式”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当然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引入课题,有时也有传授新知识的要求,但这引入课题、传授新知识只是作为活动的一个部分。在20世纪的教学改革中,教学内容、过程的规定性和开放性始终是一对矛盾。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规定性有余,而学生的自主性不足,教学活动的开放性不够。杜威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了激烈批判,但他的活动课程过分强调学生的经验过程,导致教学内容、过程的不确定,忽视了社会和知识传承的要求,最终反过来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实际上,这对矛盾也仍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焦点。如何解决这对矛盾?这种以“活动板块”为主线的教学是解决这对矛盾的可能途径。因为,通过这种“板块式”教学过程,一方面保证教学过程的有序性和教学结果的确定性,另一方面又保证学生在完成每个活动“板块”的过程中有足够自主活动空间。最后,还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课程、不同的主题应当有不同的教学方式,也应当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即使是同一门课程的同一主题也可以有不同的教学和教学设计。本案例提供的教学设计是针对小学自然的特点作出的一种选择。200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