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汇编.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72123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苏教版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苏教版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 上1.郑人买履编辑:乔海梅 审核:耿长军一、原文、注释及翻译:郑人有欲买履(l)者,先自度(du)其足,而置之其坐。履:鞋 度:量长短 而:表承接 之:量好的尺寸 坐:同“座”,座位。至之市,而忘操之。至:等到 之:到去。 而:表转折 操:拿,携带。之:指量好的尺寸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反归取之。持:拿着 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反:同“返”,返回。 取:拿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及:到,等到。 罢:结束。 遂:终于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nng)信度,无自信也。”试之:试一试鞋的大小,“之”指履。 宁:宁可 无:不 自:自己全文翻译:有个想去买鞋子的郑国人,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寸)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寸。”就返回家拿尺寸。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2.刻舟求剑编辑:乔海梅 审核:耿长军一、原文、注释及翻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涉:本文指搭船渡过。 自:从 于:到 遽:立即,匆忙。 契:雕刻其:那,那个 是:这,这儿。 之:不译。 所从坠:剑坠落之处。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止:停止 所契者:指船上刻记号的地方 求:寻找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行:前进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固定句式,表委婉的反问语气。全文翻译: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二、知识点归纳整理:1重点实词虚词整理。(1)实词【通假字】而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 反归取之/及反:反,同“返”,返回。【一词多义】度 先自度其足:量长短。吾忘持度:量好的尺码。(2)虚词其 自度其足:他的,指郑人的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指涉江的楚人的遽契其舟:那,那个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他,指涉江的楚人之 而置之其坐:代词,代指量好的尺寸至之市:到去何不试之以足:它,指履是吾剑之所从坠:结构助词,不译而 而置之其坐:表承接,可译为“就,然后”而忘操之:表转折,可译为“却”而剑不行:表转折以 何不试之以足:用 于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到2主题:郑人买履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刻舟求剑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取得预期的结果。3. 写作方法:郑人买履结尾的对话有何作用?既解开了他人对郑人“何不试之以足”的疑惑,又把郑人固执迂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通过对话式结尾,更深刻地揭示人物形象(郑人的固执迂腐),增强了讽刺效果。4.内容理解:(1)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韩非子,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喜欢用小故事讲大道理,著作中另有滥竽充数、买椟还珠、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2)简要归纳郑人形象:迂腐,固执,死板,不知变通等。(3)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被认为是杂家的代表著作。(4)这二则寓言内容不同,但讽刺的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三、拓展与补充: 3.幼时记趣编辑:耿长军 审核:乔海梅一、课文、注释与翻译: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余:我。张目:睁大眼睛。张:张开,这里是张得很大的意思。明:眼力。察:看清。秋毫,比喻极细小的东西。藐小:微小。必:一定。察:观察。其:它的。纹理:这里泛指花纹。故:所以。物外之趣: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之:助词,相当于“的”。原文: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私:私下,这里是“自己”的意思。拟:比。舞空:即舞于空,介词“于”省略。“心之所向”中的“之”:助词,无实在意义。所向:指想象的景象。则:连词,那么。或:或者。果然:真的,果真。“昂首观之”中的“之”:指“群鹤舞空”的景象。“项为之强”中的“之”:代指“昂首观之”的动作。为:因为。强:同“僵”,僵硬。素:白色。“徐喷以烟”即“以烟徐喷之”。徐:慢慢地。以:用。其:代蚊子。作观,即“当做看”。然:的样子。唳:(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怡然:喜悦的样子。称快:喊痛快。称:这里是喊、叫的意思。原文: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于:在。丛杂:多而杂乱。其:相当于“自己的”。“使与台齐”是“使之与台齐”的省略,“之”代指身子。齐:这里是一样高的意思。以为:固定结构,把当做。邱:同“丘”,土山。神游:这里指在想象中游历。其:代想象中的山林。自得:自己感到得意或安闲舒适。 原文: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二虫:两只虫子。斗草间: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之:指“二虫斗”的情景。浓:这里是兴趣浓厚的意思。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庞然:很大的样子。 拔:移,搬开。“拔山倒树而来”的“而”:表修饰。盖: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舌一吐而二虫”中的“而”:表承接。尽:全。为:被。为所:表示被动,“被”的意思。方:正。出神: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神定:心神安定。鞭:名词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打。译文:我回忆童年的时候,我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抬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就像鹤在云端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在凹凸不平的土墙边,小草多而杂乱的花台边,我经常蹲下自己的身体,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把丛聚的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低洼的地方当作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心中高兴,自得其乐。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搬开土山撞倒大树着闯进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蛤蟆舌头一伸然后两只虫就全被癞蛤蟆吞进肚里。我还小,正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刚刚安定,捉住蛤蟆,鞭打它数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二、知识点归纳整理:1重点词整理(1)一词多义明察秋毫 察: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 察:观察。物外之趣 之:助词,相当于“的”。 心之所向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昂首观之 之: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项为之僵 之:代指“昂首观之”的动作。观之正浓 之:指“二虫斗”的情景。使其冲烟飞鸣 其:代蚊子。 常蹲其身 其:相当于“自己的”。 神游其中 其:代想象中的山林。徐喷以烟 以:用。 以丛草为林 以:把。尽为所吞 为:被。 以虫蚁为兽 为:当作。 项为之强 为:因为。舌一吐而二虫 而:表承接。 拔山倒树而来 而:表修饰。(2)词类活用鞭数十 鞭,名词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打。(3)通假字项为之强 强:同“僵”,僵硬。以土砾凸者为邱 邱:同“丘”,土山。2翻译重点句提示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3主题内容本文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课文结构:本文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取三个典型事例进行记叙。第一段:总叙物外之趣,以下几段,具体记述各种“物外之趣”。第二段:写观蚊如鹤之趣,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观赏群鹤舞空图,是奇特想像之一。第二层:写观赏白鹤青云图,是奇特想像之二。第三段:写神游山林之趣,是奇特想像之三。第四段:写蛤蟆吞虫,自己鞭打蛤蟆的情景。4写作特色(1)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正因为“明察秋毫”,能细察藐小之物的“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是总述,是面上的记述。正因为“明察秋毫”,所以能观蚊如鹤,能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为丘壑,能视蛤蟆为“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样用三个典型事例分述了“物外之趣”,从点上具体记述了幼时的趣事。(2)观察细致,想像奇特。文中很注意观察的描写,对藐小微物,“细察”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目细视”;对二虫相斗,观之“出神”。这样的观察,实际上是“观”与“察”同时进行的。“察”这个动作本身就含有思考的意思。因此,观察促进了想像和联想。观察越细致,联想就越丰富,想像就越奇特。例如,把飞舞的蚊群,想像为“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像为“鹤唳云端”,把丛草想像为森林,虫蚁想像为野兽,土砾想像为丘谷,这些都是由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想像的;而这里的联想和想像,又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因而事物形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3)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吐”“吞”两个动词,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里连用“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另外,有些词语用得也很准确。如“冲烟飞鸣”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鹤唳云端”的“唳”字,仿佛使人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拔山倒树”,形容蛤蟆扑来的气势和力量,虽然在成人看来有违事理,但以儿童的眼光看却是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5重点问题 文章中哪个词语能概括文章内容,文章写了“我”儿时的那几件事?三件事位置调换好不好?(整体把握,体会构思) “物外之趣”;三件事: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调换不好。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2. 从文中相关的语句分析,可以看出作者能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有哪些? 眼力很强;(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爱好观察;(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有丰富的想象力;(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具有童心童趣;(神定,鞭数十,驱之别院)有强烈的好奇心。(项为之僵,观之正浓) 3. 文中表现作者观小为大的丰富想象力的句子有哪些?各出现在哪一幅画面里?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观蚊如鹤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神游山林 庞然大物,盖一癞蛤蟆也。 鞭打蛤蟆。4. 作者儿时看到一个“癞蛤蟆”,为什么说是庞然大物? “庞然大物”的出现,是错觉;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实物已经被放大了千万倍,而癞蛤蟆又是突如其来,对比之下,自然就成为“庞然大物”了,这种错觉是在极短时间内经受强刺激而突然产生的。5作者在文中所写的“昆虫”司空见惯、平凡至极,却写得兴趣盎然、充满生机,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三、拓展与补充 4.三峡(郦道元)编辑:马瑞龙 审核:朱永抗 一、课文、注释与翻译: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在。 略无:完全没有。 略:完全、全部。 阙:同“缺”,空缺。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自:如果。 自非:除非,除了。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月:日月。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至于:到。 襄陵:漫上山陵。襄:上。 陵:山陵。 沿溯: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绝:断。 或:有。 宣:宣布,传播。 其间:这中间。其:这。 虽:即使。 奔:奔驰的快马。 不以:不如。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之:的。 时:季节。 则:连接上下文,带有轻微的转折意思,可不译。 湍:急流的水。 潭:深水。 绝:极。 山献:山峰。 漱:冲荡。 其间:它们中间。其,它们,指怪柏。 良:的确,实在。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旦:早晨。 肃:寂静。 属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 响:回声。 转:同“啭”,声音曲折。 绝:消失。三声:几声。 空谷:在空荡的山谷里。全文翻译: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群山连绵,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则)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倒影。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每逢秋雨初晴或者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二、知识点归纳梳理:1重点实词虚词整理。(1)实词【通假字】(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通“缺”,空缺) (2)哀转久绝(通“啭”,声音曲折)【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动词作名词,奔驰的快马)(2)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3)林寒涧肃(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古今异义】(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2)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3)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4)良多趣味(古义:实在;今义:良好)(5)略无阙处(古义:完全,全部;今义:省略)【一词多义】(1)自:A.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B.自非亭午夜分(如果)(2)绝:A.沿溯阻绝(隔绝) B.哀转久绝(消失)(2)虚词其:其间千二百里(这) 飞漱其间(它们,指怪柏。)虽:虽乘奔御风(即使) 以:不以疾也(如)之:春冬之时(的) 则:则素湍绿潭(连词,表示承接关系)2重点名句提醒: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主题:本文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风光。 4.写作方法。(1)春冬季节的景色描写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答:描写动静结合,有张有弛。从全文看,写山为静,文气平静舒缓;写夏水为动,文气激烈紧张;写春冬景色静中微动,文气轻松晓畅;写萧瑟之秋,则文气转为沉重、弛缓、凄清、悲凉。从部分看,“素湍”“回清”是动,“绿潭”“倒影”是静;“绝巚多生怪柏”是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动。一起一伏,曲尽其妙;一张一弛,扣人心弦。【俯视、仰视;色彩;一字一景】(2) 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答:本文的语言简练、生动。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8个字就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朝发白帝,暮到江陵”8个字就形象地表现了江水的迅疾;“素湍绿潭,回清倒影”8个字就展现了一副动静结合的山水图。“清荣峻茂”4个字都没有直接写出对象,但细细品味,江水清澈,树木繁茂,群山峻峭,花草茂盛,如在眼前。而“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则使人感到哀伤,悲凉,寒气透骨。5.内容理解。(1)山有何特点?结合有关语句分析。答:山:长、多、高、陡。第一句写山的长、多。“七百里”可见其长;相连、无缺,再加上一个“略”字,可见其多。第二三句写山陡、高,江面的狭窄。“重”“叠”“隐蔽”四字,着重刻画了山的高峻。“自非”一句,则从侧面极力渲染了山峰之高峻、江面之狭窄。(2)夏水有何特点?结合有关语句分析。答:夏水:凶险、迅疾。“襄陵”“阻绝”可见其凶险;“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千二百里”可见其迅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用比较的方法,更现其迅疾。(3)写秋天的景色又有何特点?结合课文内容作简要分析。答:秋季的三峡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晴初霜旦”之时,在“林寒涧肃”的气氛中,响起了凄凉怪异的猿啼,再加上空谷里传来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的回声,让人顿觉悲凄。(4)文章以渔歌作结有何作用?答:作者结尾引用渔歌作结,强调渲染了三峡秋天的凄凉气氛;此外,“泪沾裳”把自然景物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5)文章为什么先写山?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水?答:因为“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下面不按春秋冬的顺序来写水,而是先春冬合写,最后写秋,这也是承水势的涨落而安排的: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顺势而下,入情入理。最后描写秋天的悲凉氛围。(6)请你根据“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意思,展开合理的想象,将想象到的画面描写出来。(60字左右)(7)三峡工程完工后,水位将抬高至175米。请对照课文,查找有关三峡工程的资料和图片,推想一下,到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色将有哪些变化?答:到那时,无数人梦想的“高峡出平湖”变成了现实:连绵的高耸入云的山峰变成了无数的岛屿,三个一群,五个一组,静卧在烟波浩淼的湖面之上,犹如一把把从天洒落的碧玉翡翠,与湖水相映成趣。驾一叶扁舟,荡漾在如丝绸般凝滑的波纹上,穿梭在玲珑剔透的岛屿间,犹如进入一轴大山水的长卷,水面当然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岛屿们晓迎晨风,晚送夕阳,既然有山的神韵,该是蔚然挺秀,杂树葱茏。神游高峡平湖,交通畅达,急流不再,眺望眼前的宽阔壮美,畅想昔日的雄浑激荡,是何等闲情逸致?.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了对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给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本文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比较: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都写的是三峡,提到了猿鸣。都是寓情于景的写法。情感不同:李白诗歌中抒发的是被贬夜郎而途中又遇赦免后重返自由的喜悦、欢快;郦道元在三峡中则表达对渔民生存艰辛的悲凉感慨;语言风格不同:三峡 更为口语化。 三、拓展与补充: 5.梦溪笔谈以虫治虫编辑:乔海梅 审核:耿长军一、课文、注释与翻译: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界:地域,范围。 方:正当,正在。 为:成为。秋田:秋天田地里的庄稼。之:的。 害:危害。 其:它的。 蔽地:遍地。 蔽:遮盖。 则:就 以:用。 之:代子方虫。 悉:都,全。 为:成为。 旬日:十天。 岁:年成。 以:因,“以”后省略“之”,之指消灭子方虫。 大穰:庄稼大丰收。其:这样,这种。 旧:过去,先前。 有之:之,无义。 谓:称。 之:它,指子方虫的天敌。 傍:即旁全文翻译: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消灭子方虫而获得庄稼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意为这虫的旁边容不得害虫)二、知识点归纳整理:1.重点实词虚词整理:一词多义:方:方为秋田之害( 的 ) 则以钳搏之(代子方虫 ) 之:其虫旧曾有之(无义 ) 土人谓之( 它,指子方虫的天敌 )以:以虫治虫( 用 ) 岁以大穰(因为)古今异义: 土人 古义:当地人 今义:发达地区的人对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人的称呼2.主题:通过记叙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害虫,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3.写作特色:(1)文字简洁生动,以虫治虫只用了70个字就记述了“傍不肯”在子方虫危害秋田作物时应运而生,消灭了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2)详略得当,本文介绍子方虫的天敌比较详细,介绍了“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数量之多,剿灭子方虫的情况,而介绍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这一中心。三、补充与扩展: 6.梦溪笔谈梵天寺木塔编辑:乔海梅 审核:耿长军一、课文、注释及翻译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于:在。 方:才。 级:层。 之:代木塔。 患:嫌、担心。 其:那。 布:铺排。故如此:所以这样。 乃:于是。 以:用。 之:代词,指木塔 而:表转折。初:从前,当初。 无 可奈何:没有办法。 密:暗中,秘密地。 使 :派。其:他的。 贻:赠给。 以:用,把。 问:询问。 因:原因。 耳:语气助词 但:只。 讫:终了,完毕。 实:使坚实。 钉:用钉子钉。 之:代木板。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如:遵照。 其:喻皓的。 遂:于是。 盖:因为。 弥束:紧密约束。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面。 相:互相。 联:连接。 胠箧:打开的箱子。 履:走,踩踏。 其:那。 持:支撑。 自:自然。 伏:同“服”,佩服。 其:他,指喻皓。 精练:精熟。全文翻译: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约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二、知识点归纳整理:1.重点实词虚词整理:通 假 字:伏其精练:(伏:同“服”,佩服。)一词多义:方:方为秋田之害(正在 ) 方两三级( 才 ) 之:钱帅登之(代词,指梵天寺木塔) 问塔动之因(的) 便实钉之(代木板)古今异义:盖钉板上下弥束 古义: 因为 今义:遮蔽 词类活用:人履其板(名词用作动词 走,踩踏)2.主题:记载了喻皓的技艺的高超,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在建筑方面的辉煌成就。3. 写作特色:(1)文字简洁生动,全文用130个字就清楚地记述了喻皓“塔动”问题的经过,传神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神态,准确地解释了木塔稳定的原因。(2)采取了详略得当的手法,其中写喻皓的语言较详,因为这最能体现他技艺的高超。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因为这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故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重点问题:1.“使其妻”写出了匠师怎样的心态? (1)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布瓦,上轻”,可布瓦后,“塔动如初”,说明匠师的认识未能解决实践中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匠师当然很难堪。(2)但为了向钱帅交代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解决塔动的问题。“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用心良苦。2.“笑”字透出喻皓怎样的心理活动?(1)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2)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3.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喻皓的技艺之高?(1)面对“塔动”,匠师“无可奈何”,说明大家对“塔动”这一问题无计可施,反衬了喻皓很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突出其技艺之高。(2)“密使”“ 贻以金钗”,写出了匠师为解决“塔动”问题,费尽心机,从侧面烘托其技艺高超。(3)对这一难题,一个“笑”字,突出其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此易耳”,体现了他胸有成竹,技艺高超。(4)“如其言,塔遂定”,用事实说明了喻皓的技艺高超。(5)“人皆伏其精练”,从侧面再次突出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4.梵天寺木塔一文的写作特点与以虫治虫的相似吗?相似。(1)文字简洁生动(2)两篇文章都详略得当 (具体论述请参看这两篇文章的“写作特色”)三、补充与拓展: 7.狼 编辑:朱树楷 审核:李凇一、课文、注释与翻译: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一屠晚归:这里指屠夫,宰杀牲畜卖肉的人。 止:同“只”。 缀行:连结,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投以骨:就是“以骨投之”,把骨头丢给狼。 一狼仍从:跟随。 尽矣:相当于“了”。 并驱如故:一起追赶。屠大窘:紧张为难。 恐前后受其敌:恐,恐怕,担心;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顾野:转头看,看见。 积薪其中:堆柴草。薪,柴草,这里指麦秸。 苫(shn)蔽成丘:苫,盖上;蔽,遮蔽。 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弛担:放松,这里指卸下。 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少(sho)时:一会儿。 径去:径直走开。 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久之:在句中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目似瞑(mng):闭眼。 意暇甚: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空闲。 屠暴起:突然。 毙之:杀死 洞其中:洞,打洞;其,指柴草堆。 隧入:从暗道进去。 尻尾:屁股。 断其股:大腿。 假寐:假装睡觉。寐,睡觉。 盖以诱敌:这里有“原来”的意思。 黠矣:狡猾。 顷刻:一会儿。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多少。全文翻译:有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点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屠夫非常困窘急迫,害怕前面后面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过了很久,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正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狼也太狡猾了,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二、知识点归纳整理:1词类活用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狼不敢前(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2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3一词多义止:止有剩骨(同“只”,只有) 一狼得骨止(停止)意:意暇甚(神情)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想)敌:恐前后受其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盖以诱敌(敌方,敌人)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 狼不敢前(向前)4虚词的用法 之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结构助词,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在句中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久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以介词,把(投以骨)介词,用(以刀劈狼首)连词,来(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其代词,指狼(恐前后受其敌;屠自后断其股)代词,指打麦场(场主积薪其中)代词,指柴草堆(屠乃奔倚其下;一狼洞其中)代词,指屠户(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5. 古今异义止增笑耳(古义:出现在文言文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今义:耳朵)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绳线等的组成部分)6. 特殊句式 省略句“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可补充为“投(之)以骨”。“一狼仍从”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场主积薪(于)其中”。“一狼洞其中”中也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一狼洞(于)其中”。“屠乃奔倚其下”中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屠乃奔倚(于)其下”。“顾野有麦场”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倒装句“投以骨”中“以”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7. 重点名句提醒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译文:狼也太狡猾了,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8. 主题本文通过写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9. 人物性格特点或情感屠户:机智、勇敢;狼:凶恶、贪婪、狡猾但又愚蠢。10. 内容为什么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狼虽然阴险狡诈,善于耍弄欺骗的伎俩,但终究逃不脱灭亡的命运。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三、补充与拓展: 七 下8.赵普编辑:李凇 审核:朱树楷一、课文、注释与翻译: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习:熟悉。寡:少。学术:学问。及:等到。为:任,做。以:拿。释:放下。第:府第,大的住宅。阖:关。户:门。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