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自然教案(一年级下).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71256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1.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自然教案(一年级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小学自然教案(一年级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小学自然教案(一年级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自然教案(一年级下)王晓玲第一单元纸的世界一、 单元内容分析:纸的世界1.各种各样的纸2.纸从哪里来3.废纸利用活动一:选纸和比纸活动三:了解新型的纸活动二:寻找身边的纸活动一:感受原始的记录方式活动三:了解现代造纸技术及记录方式活动二:了解造纸术的发明活动一:讨论废纸利用活动二:动手做纸盘纸,这种材料为人熟识,长久以来一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把它作为众多材料的代表,提供给一年级学生研究,尤为合适。本单元以纸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为载体开展各种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探究活动,孩子们在做做、想想、讲讲中,发现纸的特点从而更好地利用纸,激发环保意识养成废纸利用的习惯,发现“人的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新材料的诞生”这一规律。二、 单元教学目标:1. 在玩纸和比纸中发现纸的各种特点,从而学会更好地利用纸。2. 从感受古老的记录方式体会没有纸的难处到了解古代造纸术、现代造纸术,发现“人的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新材料的诞生”这一规律。3. 通过讨论废纸的产生、废纸的利用,激发环保意识养成废纸利用的习惯。三、 单元重点:引导学生在发现纸的特点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纸。四、 单元设计思路:本单元3课时内容都是围绕“纸”这一主题衍生出的,故教师可根据学生兴趣安排课时顺序。1.纸从哪里来一、 教学目标:1. 在感受原始的记录方式中体会没有纸的难处。2. 通过观察、讨论了解造纸术的发明,体会到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3. 通过了解、比较现代造纸技术及记录方式,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和人类进步的影响。二、 活动设计:活动一:感受原始的记录方式活动目标:1. 在感受原始的记录方式中体会没有纸的难处。2. 在依次感受各种原始的记录方式中体会人类在进步。活动器材:石块、甲骨、竹片、木片、毛笔、墨汁。活动二:了解造纸术的发明活动目标:1. 通过观察、讨论了解古人的造纸过程。2.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造纸的原材料,初步培养资料搜集的能力。3. 通过对造纸术发明的了解,体会到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活动器材:图片。活动三:了解现代造纸技术和记录方式活动目标:1. 通过观看录像了解现代造纸技术。2. 在新、旧技术的比较中,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和人类进步的影响。活动器材:录像。三、 教学过程:(一)感受原始的记录方式学生活动教师指导观察:各种原始的记录工具。活动:利用原始的记录工具记录文字。交流:活动后的感受。小结:(1)没有纸的难处。(2)人类在进步。出示实物。引导学生先给各种原始的记录工具按时间先后排排队,然后依次使用比较。(二)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学生活动指导要点观察讨论:古人的造纸过程。看录象、听故事: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史。交流:各自的感受。小结: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活动:查资料,了解造纸的原材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理解图意,互相补充。前后经历了多少时间?又有多少次的改进?根据实际情况,此活动安排在课内或课外均可。(三)了解现代造纸技术及记录方式学生活动指导要点看录象:了解现代造纸术。讨论:现代的记录方式?小结: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有很大的影响。提醒学生比较新、旧造纸技术的相同和不同。现在,还有哪些工具能帮助我们记录文字?比较古代造纸术和现代造纸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四、 教学设计说明:纸,作为人工合成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其生产工艺也会逐步科技化、现代化,我认为这是一个让学生充分感受“科技力量”的契机,应该好好利用,为此,在本课时增加了一个新的内容:了解现代造纸技术及记录方式。2.各种各样的纸一、 教学目标:1. 通过交流玩纸的设想和借助简单工具观察、比较发现纸的特点并记录。2. 通过“寻找身边的纸”感受纸的用处广泛。3. 通过交流讨论认识新型的纸,体会材料的发展源于人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二、 活动设计:活动一:玩纸和比纸 活动目标:1. 在交流玩纸的设想中发现纸的特点,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纸的特点。2. 通过交流玩纸的设想和借助简单工具观察、比较发现纸的特点并记录。3. 能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比较纸的不同。活动器材:各种各样的纸(统一颜色和图案并贴编号)、水、放大镜等。活动二:寻找身边的纸活动目标:在“寻找身边的纸”的活动中感受纸的用处广泛。活动器材:p1图片、学生和教师收集的纸制品。 活动三:了解新型的纸活动目标:通过交流讨论认识新型的纸,体会材料的发展源于人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活动器材:图片。 三、 教学过程:(一) 玩纸和比纸学生活动指导要点情景:玩各种各样的纸。交流:各自的想法。、讨论:比较纸的牢度及渗水性的实验方案。活动:比纸。交流:实验结果。(出示各种各样的纸),你打算怎么玩?为什么选择这种纸来做?纸的特点和用途是有联系的。1号纸真的比2号纸牢(或渗水性强)吗?我们来比比!怎么比?提醒学生要注意“公平”。教师巡视。(二) 寻找身边的纸学生活动指导要点交流并展示:我们身边的纸。小结:纸的用处广泛。也可借助p1图片开展此活动,并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对带来纸制品的学生加以表扬,以激发其他学生积极参与课前准备活动。(三) 了解新型的纸学生活动指导要点观察:各种新型的纸。讨论:新型的纸“新”在哪里?“为什么会发明这种纸?”或“这种纸材料的优点在哪里?”小结:材料的发展源于人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示图片或实物学生介绍和教师介绍相结合。四、 教学设计说明:考虑到“纸的特点”和“纸的用途”是有紧密联系的,故本课时整合了教材中第一、第二课时的内容。通过“设想如何玩各种各样的纸”引导学生发现“纸的一些特点”,为进一步探究“纸的其他特点”做铺垫。总的设计思路:边使用边选择,边选择边发现。3废纸利用一、 教学目标:1. 通过对废纸产生情况的了解,激发废纸利用的意识。2. 通过对废纸利用的讨论,激发资源保护的意识。3. 通过利用废纸的制作活动,锻炼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二、 活动设计:活动一:讨论废纸的利用活动目标:1. 通过了解废纸产生情况,激发废纸必须利用的环保意识。2. 通过对废纸利用的讨论,拓宽处理废纸的途径。活动器材:录象、图片或用废纸做成的物品。活动二:动手做纸盘活动目标:1. 通过动手做纸盘,激发废纸利用的兴趣。2. 在小组制作中培养团队协作的意识。活动器材:废纸、剪刀、白胶、塑料盘。三、 教学过程:(一)讨论废纸的利用学生活动指导要点观看录象:废纸的产生。交流:各自的感受。交流:废纸的利用。小结:我又知道的废纸利用的新方法。可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表现谈感受。那么多的废纸,怎么办呢?结合废纸可再生,引入“垃圾分类”的意识。(二)动手做一个纸盘学生活动指导要点讨论:纸盘的制作。活动:制作纸盘。交流:交流纸盘作品。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理解图意,互相补充;引导学生在纸盘的形状、颜色、装饰方面动脑筋、搞创意,做出有个性的纸盘。教师巡视,提醒学生互相协作完成任务。给每人展示机会,对有创意的作品多加肯定。四、 教学设计说明:“利用废纸”,几乎人人都知道。但为什么真正做起来却有些困难?就像现在推行“垃圾分类”一样,很多“分类垃圾桶”都成了摆设。我认为,这很大程度上,与不明了“为什么要这样做”有关。因此,在“如何废纸利用”这一活动前,我设计了一个“为什么要废纸利用”的活动,让学生在看一看、聊一聊中体会“废纸利用”的重要性。此外,建议除了“做纸盘”,还可增加些“立竿见影”的纸制作(见附录),这些纸制品制作简单、方便实用,更贴合“废纸利用”的宗旨。纸的世界(附录)附录:“纸制品制作”替代性活动:. 1、素雅的纸编盒,可摆于餐桌上放置奶精、糖包等,陪伴您度过轻松的下午茶时间。准备材料:挂历纸、胶水。1、将挂历纸裁成长条,宽约3cm,再加以对折粘合,增加硬度。 2、以三乘四之纸条为基本底面积(如图所示),交错编织起来。3、将四边纸条往上折起,以同样的方式穿织出盒子的四面,最后再将多余的长度,往盒内折并粘合即完成。做好后的纸编盒。2、运用月历纸卷成纸棒,组合出古色古香的提篮及杯垫。准备材料:挂历纸(宣传纸)、竹签、胶水。1、 裁取挂历纸鲜艳的色彩部分,切割成方形。用竹签在方形纸上的端角开始卷绕,并于后半部分上胶,以便固定。2、纸棒卷好之后,将内部的竹签抽出。提籃的手提部分,將橫棍夾入2根直棍之間,再用線交叉捆綁,即可固定。杯垫的捆挠方法与免洗餐具篇竹筷花盆相同。运用胶带纸卷封底,做为精致提篮的内部,再将纸棒剪成适当的长度后,便可一根根的粘贴于外围。3、学习简单的折纸方法,随手将家中不要的废纸,折成实用的纸盒。准备材料:家中不需要的废纸(如报纸、挂历纸、宣传广告单等)1、沿红色虚线朝箭头方面朝箭头方向折叠,然后再沿绿色虚线沿箭头同样对折一次。2、对折成三角形后,再将左右两侧,朝中线折合,做出折线。3、顺着折线,向内翻折成一个正方形,背面折法相同。4、将左右两侧朝中线折合,反面折法相同。5、将两侧三角形展开压平。6、将边往右折。 7、再一次将左右两侧,朝中线展开压平。8、将左右两侧折向背面,再将底部末端折出一条折线。9、将顶端的4个角向下折,若加以内折,可变化出不同的盒型。最后再摊底部,整理了盒型即可完成。第二单元石头、沙子和泥土单元内容分析:活动三:比较沙和泥的渗水本领石头、沙子和泥土1.各种各样的石头2.沙子3.沙子和泥土的比较活动一:猜石头活动三:讨论石头的用途活动二:观察比较不同石头的特点活动一:欣赏美丽的沙雕活动三:堆沙“桥”活动二:做沙“糕”活动一:比较沙和泥的外部特点活动二:比较沙和泥围成的池塘石头、沙子和泥土,这些大自然赋予的天然材料,具有原始、天然、易接触、随手可得的特点,而这些物体对于一年级儿童来说,虽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这些认识多是模糊的,不完整的,基于以上的分析,用这些物体作为材料提供给孩子们进行研究,是非常适合的。即符合儿童的兴趣特点,同时又是最人性化的材料。本单元把石头、沙、和泥土作为切入口,就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自己体会石头、沙子和泥土具有不同的特征,在观察、比较、交流、分析中获得较清晰、完整的认识。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学生的观察、比较、交流、合作、探究等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他们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对自然事物进行观察、比较,用简单图画记录自己的探究过程,同时在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对自然事物的兴趣,培养了学生乐于尝试探究活动的科学态度和与同伴交流合作的精神。单元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比较石头活动,了解不同石头有不同特点和用途。2、 从玩“沙”的游戏活动中体会干沙、湿沙的不同特点。3、 通过沙和泥的比较了解它们在颜色、硬度、颗粒大小、渗水本领强弱等方面的不同特征。4、 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对自然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并能用简单图画记录自己的探究过程。5、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的兴趣,乐于尝试探究活动的科学态度,与同伴交流合作的精神。单元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石头、沙和泥土的不同特点难点:设想多种方法堆沙桥单元设计思路:先分别探究石头和沙的特点,然后通过比较沙和泥土了解泥土的特点并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沙的认识。单元评价建议本单元学习评价活动是:让学生挑两块自己喜欢的石头,运用自己学到的观察、比较的方法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把自己的发现和同学交流。这个评价活动一方面通过学生说出的两种石头的相同和不同的多少来评价学生的发现力,另一方面也考查学生是否学会了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同时也能考查学生在交流活动中的参与意识。教师可以综合三方面的因素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1. 沙子和泥土的比较教学目标:1、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沙和泥在颜色、硬度、颗粒、渗水本领等方面的不同特征。2、 通过设计实验装置活动,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3、 学会用感官和简单工具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记录。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的兴趣和乐于尝试的科学态度。活动一:比较沙和泥的外部特点(P16)活动目标:1、 从辨别沙和泥土的活动中知道它们在颜色、硬度、颗粒等方面的不同特征。2、 通过辨别活动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所需器材:沙、泥、放大镜、玻璃杯、水、盘子学 生 活 动指 导 要 点 讨论:哪个瓶中装的是沙?哪个瓶中装的是泥? 交流:辨别沙和泥的方法 小结:沙和泥的颜色不同,硬度不同、颗粒大小不同。 引导学生除了用感官认识以外,还可以借助简单工具来帮助观察。 教师提供的应尽可能是不含杂质的干沙和干的泥土,筛去杂质的处理后的样本,便于学生观察。活动二: 探究分别用沙和泥围成的池塘,哪个能装满水(P17)活动目标:1、 知道泥土的粘性强,沙粘性弱。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所需器材:沙、泥、水、盘子、盛水的烧杯学 生 活 动指 导 要 点 讨论:用沙和泥分别围成池塘,然后向池塘里倒水,哪个池塘能装满水? 交流:交流预想的结果,并说出理由 活动:实验验证自己的设想 交流:与预想的结果对照,归纳发现。 小结:沙粘性弱 ,泥粘性强 往沙和泥里加水的时候注意提醒匀速、同时和同量,增强控制实验变量的意识。 学生交流结果时,要让学生尽可能地交流实验过程的发现。活动三:探究沙和泥的渗水快慢(P17)活动目标:1、 知道泥土的渗水慢,沙渗水快。2、 通过设计实验装置活动,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和控制实验变量的意识。所需器材:沙、泥、玻璃杯、水、盘子、去底饮料瓶、纱布、橡筋。学 生 活 动指 导 要 点 讨论:沙和泥哪个渗水快?实验需要哪些器材?怎样安装? 活动:装配实验器材并进行渗水比较实验 交流:组织学生交流发现的结果,并做活动记录。 小结:沙渗水快,泥渗水慢 拓展:沙和活泥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沙和泥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渗水比较实验所用的沙和泥的量应相同,向两个容器中倒水应同时、等量。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出沙的渗水本领比泥强,泥的渗水本领比沙弱。教学设计说明第3课的三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沙和泥土在颜色、硬度、颗粒大小、渗水本领强弱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使学生获得不同的物体具有不同特征的感性认识,学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对自然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在活动内容的安排和呈现上和一期教材相差无几,如何在这节课活动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我想简单实验装置的设计是较有新意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讨论交流、质疑反驳、补充完善,在互动中完成实验设计,完整经历探究过程。另外在拓展部分增加了找沙和泥土相同的活动,比异亦可求同。2. 沙 子教学目标1、 知道哪些地方有沙。2、 知道沙能做成沙雕,了解沙雕的制作过程。3、 通过玩沙活动,了解干沙和湿沙在颜色、黏性等方面的不同特点。4、 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的兴趣,乐于尝试探究活动的科学态度,与同伴交流合作的精神。活动一:欣赏美丽的沙雕活动目标:1、 知道哪些地方有沙。2、 知道沙能做成沙雕,了解沙雕的制作过程。3、 通过欣赏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力。所需器材:沙雕图片学 生 活 动指 导 要 点 讨论:哪些地方有沙? 小结:大自然中有沙,我们的身边也有沙。 欣赏:美丽的沙雕图片 讨论:沙雕的制作过程 小结:沙雕是用沙堆积而成。 课前请学生留意周围的有沙的地方,并收集一些。 沙雕的制作过程只要学生了解,详细资料见附录。活动二:做“沙糕”游戏活动目标:1、 通过做沙糕活动,了解干沙和湿沙在颜色、黏性等方面的不同特点。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需器材:干沙、湿沙、干湿混合沙、水壶、模具学 生 活 动指 导 要 点 讨论:做“沙糕”需要哪些工具 活动:学生尝试做“沙糕” 交流:“沙糕”做成吗?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 记录:完成活动作业并交流。 小结:湿的沙比干的沙颜色深,粘性强。 做“沙糕”用的模具可以选用果冻、布丁的塑料外包装以及学生的玩具中的一些模具,不宜太大。 实验用沙可呈现三种状态:很湿、干湿正好、干。教师对沙源的状态此不做任何提醒和暗示。 教师在学生交流后要帮助学生理清操作的顺序,并提醒学生注意保持环境整洁。 在学生游戏时, 要引导学生说出成功的理由,归纳出干沙和湿沙的区别。活动三:堆“沙桥”游戏活动目标:1、 通过堆沙桥活动,进一步体验干沙和湿沙在颜色、黏性等方面的不同特点。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与人合作的能力所需器材:沙盘、铲子、水壶、小瓶学 生 活 动指 导 要 点 任务:你能用“沙”堆桥吗? 设计:堆沙桥方案 活动:堆“沙桥” 记录:堆“沙桥”步骤 评价:沙桥作品及堆桥过程图 交流:堆桥体会及成败原因反思 学生除对实验方案进行讨论外,还可对工具进行选择,体现教学的开放性。 对学生出现的不同的堆桥方法教师应持肯定态度,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用小红旗来激励堆桥成功小组 画出堆桥的过程如果操作有困难可改为口头交流。教学设计说明第2课的活动采用了讨论、记录、游戏、比赛、作品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干沙和湿沙的不同特点,为了能激发起学生玩沙的热情,所以我把观察沙的外形、特征等内容调换成欣赏美丽的沙雕,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沙的关注程度,另一方面以此情景过渡,既自然又顺理成章。而删除的内容我觉得在第三课时比较沙和泥土中也有涉及,故安排在第三课时中出现。为了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注意教学时间的调配,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到校园的沙坑里开展竞赛,无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在教师预先准备的沙盘里进行活动。另外,还要提醒一点,在玩沙的过程中教师也须加强安全教育,随意抛洒容易使沙子进入眼睛。因为本课学生的活动量大,活动的兴趣又比较浓,而学生年龄尚小,活动后不容易集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游戏前后组织教学技巧的运用,以保证活动目标的达成。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上,堆“沙桥”活动略显仓促,建议增加一课时,让学生玩得充分,讲的透彻,画的全面,从交流中教师对学生的做、想、讲、记予以全面的指导。 3. 各种各样的石头教学目标:1、 知道大自然中很多地方都能找到石头。2、 知道不同的石头在颜色、形状、大小、花纹、粗滑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3、 了解石头在生活中的用途。能根据石头的不同特点猜测和推理石头的用途。活动一:猜石头活动目标:1、 通过交流活动,知道大自然中能找到石头。2、 通过猜石头游戏,培养学生的仔细观察、简单分析推理能力。3、 通过欣赏各种漂亮的石头,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物体的热爱之情。所需器材:一组石头实物或图片学 生 活 动指 导 要 点 讨论:我们身边哪些地方能找到石头? 小结:大自然中很多地方能找到石头 游戏:猜猜我最喜欢哪块石头? 交流:你是怎样猜对的? 通过实物、图片等展示,再结合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中和身边到处都有石头。 游戏时,教师边示范边介绍游戏规则,要求是根据给出的条件来猜,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排除等方法进行活动。(具体范例,游戏规则见附录)活动二:观察、比较石头的不同特点活动目标:1、 通过观察、比较、记录知道不同的石头在颜色、形状、大小、花纹、粗滑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2、 学会放大镜的使用。3、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尊重事实、乐于合作的科学态度。所需器材:一组石头、铁钉、放大镜学 生 活 动指 导 要 点 讨论:怎样认识石头的特点? 交流:认识石头的方法(用感官和借助工具铁钉、放大镜) 活动:观察、比较石头的不同 记录:填写活动记录P.7 交流:不同的石头的不同特点 小结:石头是各种各样的,不同的石头有不同的特点。 选用的石头应有明显特征,有利于学生对石头不同特点的观察、比较。同时应对石头编号,便于学生讨论和记录。 让学生意识到认识石头需选择适合的感官,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借助简单工具能更进一步认识石头的其他特点。教学时同步跟进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用铁钉刻划石头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石块的硬度比较是相对的,指导学生根据事实来填写,不强求一致。活动三 讨论石头的用途(P13)活动目标:1、了解不同的石头有不同的用途2、能根据石头的不同特点猜测和推理石头的用途,培养学生的简单推理分析能力。3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科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所需器材:石制品图片或实物学 生 活 动指 导 要 点 讨论:具有这种特点(硬的)石头可以用来做什么的? 交流:石头在生活中的用途 小结:石头的用途可真多。 交流时,要联系石头的特点。教学设计说明:第1课时教材安排四个活动:石头的存在、石头的不同特点、石头的用途、石头的千姿百态等。我认为活动一和活动四可以进行整合,以“猜石头”游戏把活动四包含起来,教师通过呈现漂亮和形态各异的石头,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以猜喜欢的石头作为任务驱动,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游戏中思考,在交流中归纳,这时石头的不同特点是隐含在活动中,对活动二的教学起铺垫作用。活动二是教学的重点,借助感官和简单工具进行观察、比较,了解不同的石头具有不同的特点。活动三是活动二的延伸,所以要让学生根据石头的特点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举例,从这层面上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到石头特点决定了石头的用途。拓展活动可提供二个内容让学生自由选择,一是收集漂亮的石头或图片,二是寻找发现其他的石制品。另一种上课思路也可以从欣赏好看的石头作为导入进行教学,可先提高学生的兴趣开始,从特殊一般对石头进行研究,同时把活动一调整到最后,让学生继续关注哪些地方还有石头作为课的延伸。石头、沙子和泥土(参考资料)附录:1、 猜石头游戏方法:出示石头图片或实物,然后请一同学挑选最喜欢的石头,不能直接告诉同学是哪块石头,而是以说特点的形式给出暗示,让同学们猜,在观察、比较、排除后选出符合条件的石头。活动形式也可由两人,小组互猜。教师所给出的石头应各有不同,包含颜色、花纹、光滑与粗糙、大小、形状等不同特点的。2、 各种石头的图片 3、 制作沙雕的过程:人们常用“一盘散沙”来形容一个团体的松散,可见沙在人们脑海里是没有凝聚力的,于是,很多人有了这样的疑问:艺术家是如何用沙雕塑出栩栩如生的作品呢? 因为沙子的粘性小,所以首先要用木板一层层往上把沙子夯实,成金字塔形状。沙雕的高度就是在这时确定的。按照国际标准,单体沙雕的高度为46米,组合沙雕则没有限制。沙子夯实后,艺术家们就可以各显神通了。沙雕是一种“减”的艺术,艺术家们用灵巧的双手对一堆堆夯实的沙子进行“减法”处理后,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作品就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了。模型出来后,在沙雕表面喷洒一层起定型作用的胶水,创作过程就此宣告结束。http:/www.sand-sculpture.com/about/index.htmhttp:/www.people.com.cn/BIG5/shenghuo/200/8725/8726/20020812/798042.html4、 沙雕图片资料 第三单元橡筋和弹簧1. 橡筋的妙用一教学目标:1、通过细心的观察,初知橡筋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2、通过探究性活动,了解橡筋的功能弹性;体验探究过程对科学探究意义。3、通过小组活动和交流,培养合作意识,表达活动中的发现。二、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橡筋的弹性及其应用。三、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课前观察活动。四、活动设计:活动一:身边的橡筋。活动目标:1、通过课前观察,记录生活中常见物品所用橡筋。2、联系实际生活,知道橡筋的广泛用途。3、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活动器材:各种不同的橡筋、有橡筋的实物活动二:玩橡筋游戏。活动目标:1 了解橡筋有弹性。2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现橡筋的弹性强弱与橡筋长短之间的关系。活动器材:橡筋、纸、尺、铅笔、铅笔盒等。五教学过程(一)、身边的橡筋。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课前观察活动:记录生活中常见物品所用橡筋。(附表一) 集体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橡筋? 观察实物、思考:能用其他的东西代替橡筋吗?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橡筋的用途。启发学生活动中遇到困难可以请教有经验的人。带一件易带的实物到课堂。 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要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主动思考。 设计意图:橡筋的用途很广,但学生未必都了解。课前观察活动帮助学生较系统的了解生活中的橡筋。学生在整个较为独立的活动中会发现许多问题带到课堂中来。附表一: 身边的橡筋物品 橡筋所在部位用途(二)、玩橡筋游戏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小组活动:用身边的材料设计桌面游戏。 集体交流:评选最好玩的游戏 教师在活动前要求学生设计安全游戏。在学生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橡筋的弹性强弱与什么有关。 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归纳橡筋的弹性与橡筋拉长后长短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交流,学生对橡筋的特点有了了解。让他们自己动手设计游戏比告诉他一个现成的游戏兴致更高,参与面更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知识会掌握的更稳固。2. 弹簧的本领一、教学目标:1、 通过活动,了解弹簧具有弹性;不同形状的弹簧有不同的用途。2、 通过观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弹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 通过实验,初步掌握利用弹簧的弹性来比较物体的轻重,是认识事物的方法之一。4、 通过小组活动和交流,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表达活动中的发现,体会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二、教学重点:了解弹簧的应用。三、教学难点:学习使用测力计比较物体的轻重。四、 活动设计:活动一:比较圆珠笔使用弹簧和不使用弹簧的区别。活动目标:1 通过比较,了解弹簧具有弹性。2 通过拆装圆珠笔,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现弹簧的用途。活动器材:装有弹簧的圆珠笔活动二:观察图片、实物,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了解弹簧在生活中的用途。活动目标:1 观察图片、实物,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了解弹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通过观察、比较,知道不同形状的弹簧,有不同的用法和用途。活动器材:使用弹簧的物体图片、实物、不同形状的弹簧。活动三:利用弹簧的弹性比较物体的轻重活动目标:1 学会利用弹簧的弹性,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观察、测量、记录、比较。2 知道除了可以用眼睛看、手掂的方法,粗略地比较物体的轻重;还可以利用橡筋和弹簧、弹簧秤更准确地比较物体的轻重。活动器材:弹簧、弹簧秤、钩码、橡筋、书、铅笔盒、饮料瓶等五、教学过程:(一) 拆装圆珠笔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实验:拆装圆珠笔,观察弹簧的用途 交流:不装小弹簧,会怎么样? 弹簧有什么本领? 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保证每个学生能完成圆珠笔的拆装。 在活动后,要让学生比较装弹簧与不装弹簧的区别,引出主题弹簧的本领设计意图及建议:课前找些外壳透明的圆珠笔,能在活动中帮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学生在拆拆、装装的过程中思考弹簧的作用和它的特点。(二) 弹簧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察图片:哪些地方用到了弹簧? 观察实物:弹簧在哪里?(手电筒、活动铅笔、弹簧锁等) 游戏:利用拉力器比比谁的力气大。 观察不同形状的弹簧: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用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了解弹簧具有弹性 引导学生了解人们利用弹簧的弹性可以制造许多东西。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弹簧有不同的用法。设计意图及建议:可以用观察表格形式,课前让学生观察、记录。拉力器在使用时注意安全。(三) 利用弹簧的弹性比较物体的轻重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预测:哪个东西最重?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的?用什么方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轻重?为什么? 学生实验:用弹簧、橡筋、弹簧秤比较物体的轻重,用数格子的方法记录结果 交流实验现象:说一说,哪个东西最重?比较物体的轻重用哪一种方法更准确? 在学生实验前,要让学生进行预测,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学生实验时,要指导学生观察橡筋、弹簧伸长的长度,来比较物体的轻重 在学生用弹簧秤称量重物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数格子的方法,认真记录数据 实验后,引导学生归纳弹簧的本领。设计意图及建议:这个小组活动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以及探究科学的严谨态度。教师必须对学生强调不仅仅是完成一个实验,在整个过程中每个步骤的科学性必须强调。所以有必要作些示范。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养成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今后的实验活动能更好的开展打下基础。3. 物体的弹性 一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许多物体有弹性。2、初步了解压缩空气有弹性3、初步了解生活中不少地方利用了物体的弹性。二、教学重点:不同的方法测试物体的弹性。三、教学难点: 弹性的概念。四、活动设计:活动一:测试物体的弹性。活动目标:1、 通过游戏初步认识力与弹性之间的关系。2、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物体弹性的理解。活动器材:橡筋、钢尺、泡沫塑料、弹簧、造型土、湿泥团、玩具弓箭活动二:压缩空气的弹性。活动目标: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现压缩空气的弹性活动器材:保鲜袋、活动三:物体弹性的利用活动目标:通过观察,进一步体会弹性和生活密切相关。五教学过程(一)、测试物体的弹性。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察:认识活动中用到的物品是什么?玩一玩。 小组活动:根据上两节课学到的知识,给这些物品分类。 小结:说说弹性。 在活动中要求学生观察物品外形上的变化。 启发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找出物体有无弹性特点。 要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主动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设计意图: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对弹性的认识。所以活动的设计力求“放”。分类活动信息汇集时,着重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通过各种物体的实验现象的共同点,学生就能找出规律。(二)、压缩空气的弹性。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小组活动:简易排球游戏(保鲜袋里充气,四排同学在座位上把“球”打到另外一排) 集体讨论:为什么玩起来不带劲?有没有方法改进? 解决问题,再玩一次。 第一次玩时,保鲜袋里空气不要充满。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设计意图:不用书本上的排球,是考虑到活动的普及性。保鲜袋可以做到每人手中一个。学生更加有兴趣、活动更投入。对压缩空气有弹性的认识也会更直观、深刻。 (三)、物体弹性的利用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讨论:弹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用处? 完成课后观察记录(附表) 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思维、。 开一个成果展示会物品名称哪个地方有弹性弹性的作用设计意图:从小对学生灌输学到的知识用在生活中的理念。学生会在观察活动中的行为会进一步加深弹性知识的理解。第四单元磁铁磁 铁单元内容分析:磁铁1.磁铁能吸铁2.隔物吸铁3磁铁游戏活动一:分离大头针和牙签活动三:磁铁的应用活动二:用磁铁给物品分类活动一:“滑旱冰”游戏活动三:“荡秋千”和“水中取物”活动二:隔物吸铁活动一:磁铁小游戏活动二:两极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学生而言,磁铁是一种他们非常熟悉和感兴趣的物体,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玩磁铁的情景,而且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地方体现着磁铁广泛的运用。一年级学生喜欢玩,也善于玩,基于以上分析,本单元的教学通过一系列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玩的氛围中对此磁铁的基本性质有初步的了解,并能通过设计简单游戏的方法来进行磁铁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也培养了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本单元的设计以“玩”为主题,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帮助他们很好地了解磁铁,并通过玩把学生思维中的磁铁知识梳理整齐,并且学会有预想、实验、交流等方法到课外去寻找更多磁铁有趣的地方,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的兴趣,也学会了正确的方法去研究事物。单元教学目标:6、 通过活动让学生发现磁铁能吸铁,并知道一些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7、 通过游戏让学生知道与体会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仍然能吸铁,并能设计简单的游戏;8、 通过磁铁游戏初步了解磁铁的两端有差异;。9、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0、 初步产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来了解、认识周围事物的意识。单元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磁铁能吸铁,隔着一些物体仍然能吸铁。难点:初步了解磁铁两端有差异。单元设计思路:以“玩”为主线,从磁铁能吸铁到隔物吸铁再到磁铁两极有差别等内容,在认识程度上层层递进。单元评价建议 本单元的评价也是从“玩”入手,让学生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学习,运用学到的磁铁的基本性质,继续设计或玩一些磁铁游戏,巩固已经学到的知识,为以后进一步研究磁铁打下基础。1磁铁能吸铁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与游戏,发现磁铁具有吸铁的性质。2. 通过学生间的交流,知道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应用情况。3. 通过让学生动手玩,开拓培养其扩散性思维的能力。二、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知道磁铁能吸铁三、 活动设计:活动一:分离大头针和牙签:活动目标:1. 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与游戏,发现磁铁具有吸铁的性质。2. 通过让学生动手玩,开拓培养其扩散性思维的能力。活动器材:大头针、牙签、水盆、水、镊子、磁铁、记录表格。活动二:用磁铁给一些物品分类:活动目标:1. 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与游戏,发现磁铁具有吸铁的性质。2. 通过让学生动手玩,开拓培养其扩散性思维的能力。活动器材:磁铁、小物品若干、记录表格。活动三:磁铁的应用:活动目标:通过学生间的交流,知道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应用情况。活动器材:若干应用的图片或实物。四、 教学过程:(一) 离大头针和牙签:学生活动指导要点故事情景:一只小猫不小心,打翻了一盒牙签和大头钉。思考:你能用多少种方法,将他们区分开来?实验;将大头针和牙签分开。交流:用了哪几种可以将它们分开?其中哪个方法既准确又迅速?情景的设置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主题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想出多种不同的方法。在众多的方法中找出一个又快又好的方法,即用磁铁分离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对磁铁的性质进行研究。(二) 磁铁给一些物品分类:学生活动指导要点思考:磁铁能吸哪些东西?做一预测:将预测结果填入表中。提醒:磁铁不能去接触磁卡、磁盘、电视机屏幕等物品,否则会使这些物品受到损坏。分组实验,交流结果。分类、研究:磁铁能吸住的一些物品都是由什么材料做的?全班交流。预测的表格可以借鉴书中的活动部分的表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几格。组织活动分两个层面进行,一个在教室中进行,另一个在室外操场上进行。这里充分提供学生探究的空间。 (三)磁铁的应用学生活动指导要点讨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磁铁能吸铁的性质”?用 磁铁还能为我们做哪些事?全班交流。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体现ST-S的理念。教学设计说明:本课通过活动一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初步树立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活动二是本课的重点,通过用磁铁给物体分类的活动,使他们知道磁铁能吸铁。此活动是个完整的探究过程,通过预想、实验和交流来完成。教师可安排一些有争议的物体,让学生在预想和结果中产生矛盾,进一步使探究活动提高探究兴趣。在这个活动中,实际是二级分类,第一,全部物体可分为吸住和吸不住,第二,被吸住的物体包括全部是铁制的和部分是铁制的。对于一些镍制品教师可以稍作介绍,特别是一元硬币,避免让学生以为是铁制的。最后是通过观察和交流,认识磁铁在生活中的运用,这个活动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2. 隔物吸铁一 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玩”,知道磁铁能隔着一些物体吸铁。2. 在实验和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扩散性思维的能力。二. 教学重点:磁铁能隔物吸铁三. 活动设计:活动一:“滑旱冰”游戏: 活动目标: 1玩“滑旱冰”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现磁铁能隔着一些物体吸铁。 2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扩散性思维的能力。活动器材:小纸人、回行针、垫板、磁铁、大头针。活动二:研究磁铁能隔着哪些固体吸铁:活动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由选择身边的固体进行实验、研究,知道磁铁能隔着一些物体吸铁。 2在实验和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扩散性思维的能力。活动器材:磁铁、若干物体。活动三:水中取钉和荡秋千:活动目标: 在实验和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扩散性思维的能力。活动器材:杯子、水、图钉、磁铁、木夹、木棒、镊子、透明杯子、支架、小纸孩、磁铁。四、 教学过程(一)“滑旱冰”游戏: 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思考:小纸人能在板上自由地滑动吗?交流想法。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使小纸人能在板上自由地滑动。交流做法,想一想,为什么?说明磁铁具有什么性质?“滑旱冰”游戏是一个导入活动,主要用于导出需要研究的问题。以“玩”为线索,串联起磁铁具有隔着一些物体吸铁的性质。可以多提供一些工具,让学生选择,通过尝试、实验知道磁铁具有隔着一些物体吸铁的性质。(二)研究磁铁能隔着哪些固体吸铁: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预测:磁铁能隔着什么物体吸铁?分组实验:边实验边做记录。讨论、交流。演示配合讲述的方式进行。让学生自由选择身边的固体进行实验研究,提供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先研究固体,然后再研究气体和液体。(三) 水中取钉和荡秋千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问题:不湿手,可用哪几种方法取出图钉?怎样使杯中小孩动起来?动脑筋,玩一玩交流:自己的做法,以及从中发现了哪些知识。是一个培养学生扩散思维的一个机会,教师应注意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学设计说明:本课从游戏入手,通过游戏产生“小纸人能不能在板上自由滑动”的问题,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感受磁铁能隔物吸铁。随后是通过记录和实验,来研究磁铁究竟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荡秋千”和“水中取钉”这两个游戏实际上是研究磁铁能否隔着气体和水进行吸铁。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形成对磁铁隔物吸铁形成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可故意加上铁板或较厚的物体让学生进行研究,让学生发现,磁铁并不是隔着任何物体都能吸铁,从而使学生更科学地认识隔物吸铁这一性质。最后可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应用,设计一些简单的游戏或活动,初步树立科学服务于人的意识。磁铁游戏一、 教学目标:1通过玩小车,发现一些现象,产生探究问题并通过讨论、实验、记录和交流初步了解磁铁与磁铁之间的吸引排斥关系和规律。2通过磁铁游戏以及对游戏的观察分析,使学生初步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扩散思维能力。二、 活动设计:(一) 玩小车,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活动目标:1 通过玩小车发现问题;2 通过对小车运动的记录和交流找出磁铁两极靠近的规律;3 初步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条形磁铁、滑动小车、记录表格和记录贴(二) 玩不同磁铁活动目标:1 通过对各种磁铁的游戏活动,使学生知道磁铁的两极规律是共同的;2 通过对黑色磁铁的体验,知道颜色与磁极性质无关。教学准备:各种涂色磁铁、黑色小磁铁(三) 玩磁铁悬浮游戏活动目标:1 通过游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已知知识的运用;2 提高学生扩散思维能力。教学准备:圆盘底座、圆珠笔芯、圆形磁铁若干三、 教学过程:(一) 玩小车,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活动指导要点玩封闭的小车,“能不能不用磁铁碰它,让小车运动?”交流再玩小车思考“小车有什么秘密?”“你们有什么问题和发现?”第三次玩小车并记录:“磁铁两极靠近到底有什么规律?”交流并小结:磁极靠近规律激发兴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二) 玩不同磁铁学生活动指导要点玩其它各种磁铁,“它们有这样的规律吗?”交流:玩磁铁的收获玩黑色磁铁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在磁铁两头涂上颜色?小结:涂上颜色是为了让我们更容易分辨磁铁哪一头。巡视时加以指导引导他们注意手上的感觉纠正磁极与颜色有关(三) 玩磁铁悬浮游戏学生活动指导要点教师出示一个圆珠笔笔杆,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办法让圆磁铁叠高?学生活动学生交流全课总结并鼓励学生用课堂上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去做更多的磁铁游戏。鼓励学生多想办法教学设计说明:本课从“玩玩具小车”开始,从玩中发现问题,即有时小车前进有时倒退,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第二次玩小车使学会别人的方法,让小车按自己的要求前进后退,知道倒转磁铁就能使小车前进或后退,并产生“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第三次玩小车时先把外包装纸撕掉,看到里面的磁铁,学生会意识到刚才的问题与小车内的磁铁有关,然后通过边玩边记录,归纳总结出磁铁相互靠近的规律,相同的颜色推开,不同的颜色吸引。教师此刻不要出现“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专用术语。随后玩其他各种形状的涂色磁铁,让学生感受这个规律,并知道磁铁都有这个性质。随着他们的认知规律,再玩不涂色的磁铁,让他们明白磁铁的两极性质和颜色无关。最后是对两极性质的应用,通过倒转圆形磁铁让它悬浮起来,并让学生介绍是怎么想和做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磁铁(附录)附录:一、 磁铁的发现与利用: 1.磁的发现 (1)天然磁石(2)战国时代司南(3)北宋初年指南鱼(4)北宋末年磁铁制指南针2.磁铁:一般把可以吸引铁器之物体称为磁铁 3.磁的利用: (1) 将具有磁性的螺丝起子吸取铁质的螺丝,方便锁紧螺丝。(2) 利用磁铁可以指示南、北方向的特性,将磁铁做成罗盘或指南针上的的磁针以指示方向。利用磁铁可将便条纸固定在冰箱或铁柜上 将磁铁做成指南针上的磁针以指示方向二、 磁铁的性质: 1. 磁极: (1)以细线悬吊的棒形磁铁转动后会慢慢停止,此时磁铁两端会指在南、北方向上。(2)指向北方的一端叫做磁铁的指北极或N极;指向南方的一端叫做磁铁的指南极或S极。2.磁性物质:可以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大都由铁、钴、镍或其合金所构成,故铁、钴、镍为磁性物质。3. 磁场强度: (1)将磁铁靠近回形针时,磁铁两极吸附的回形针最多,显示磁铁两极最强,中间部分较弱。(2)磁铁不需接触回形针,即可对回形针产生作用。4. 磁铁间的交互作用: (1)两磁铁的N极(S极)互相靠近时,会发生互相排斥的作用,即同名磁极会互相排斥。(2)一磁铁的N极靠近另一磁铁的S极时,会发生相互吸引的作用,即异名极会互相吸引。5. 磁极的存在: (1)正电荷或负电荷可以单独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