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质疑.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70576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质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质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质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广元市旺苍县嘉川镇中心小学校 季剑南 李华勇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爱因斯坦语)。古人云:“学贵置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理学认为,疑是思维之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提出了“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的学段目标。由此可见,“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我们的中小学教育要培养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质疑能力,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这是全面实施素质育的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应努力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指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得时时做有心人,持之以恒,“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才能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许多教师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学生对困惑既渴望质疑又怕“出错”,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教师预设好的“圈子”,同时又生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训斥。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车间去年加工一批零件,结果10个月超产30,照这样计算,去年一年可超产百分之几?”学生受“照这样计算”的干扰,按常规解为:30101236。这时候我向学生明确指出这种解法不对。这时学生瞪大了眼睛望着我,好象要从我的脸上找出答案。我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提示学生,“10个月超产30”,这10个月实际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每个月实际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时候学生的质疑就如饥似渴,而我们教师的释疑则如降甘露。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很快列出了正确的算式:(130)101256。因为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印象更深。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另外,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充足的时空。二、消除心理障碍,使学生“敢问”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让学生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但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只偏重于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采用教师提问学生答课的堂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导致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使思维处于惰性状态。小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三怕心理 ”,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针对这些现象,首先教师应营造宽松融洽的教学气氛,消除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足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逐渐改变教师提问学生答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答”为“学问”。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一旦学生提出了问题,无论质量如何,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作出合理的评价。教师要把学生的提问,特别是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视作珍贵的礼物,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満足感,从而引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敢于大大胆提问。教师要经常启发诱导他们积极探索和发表独立见解,刚开始时,学生的提问不可能马上提到点子上,这时不要急于求成,可让学生从模仿、提出小的问题入手。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编出口诀后,教师问:“口诀二九十八中的18是怎么来的?”、“三九二十七中的27是怎么来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谁能像老师这样也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因为可模仿,学生纷纷举手:“四九三十六中的36是怎么来的?”“六九五十四中的54是怎么来的?”这样,通过模仿提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知道了课堂上提问并不是教师的“专利”,从而增大提问的胆量。同时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例如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班学生人数不超过五十人,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问这个班最多有多少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学生见了这题,当时即向我提出:“这道题未曾告诉具体人数,无法解答。”。还有的学生提出:“告诉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个条件,又应该如何求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时,我反问学生:“学生的人数应该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学生的人数应该是整数”。我又启发学生:“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80%化成分数是多少?”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经过讨论,也很快得出结论,因为80%4/5 ,459,因此这个班的人数最多是45人,并很快求出了这个班级男女学生的人数。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三、营造质疑氛围,使学生“乐问”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还要依赖于质疑氛围的设置。因此,老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新奇别致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质疑兴趣,以趣生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而且教师要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积极鼓励、引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使学生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单位“l”的理解,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备的线绳,折出它的1/3来,让同桌的同学比较长短。当学生比出长短后,我问:“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时,有的学生问:“大家折出来的都是线绳的1/3,为什么长短不一样呢?”我表扬这位同学问得好,并让学生把各自的线绳拉直再进行比较,得出:各人自备的线绳长短不一,单位“1”不相等,其1/3也不相等。这样,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从而享受到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乐于提问题。四、多说多做多想,使学生“勤问”让学生多说,学会提问。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通过多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分别去说“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将会提出问题:“零为什么不能作除数?不能是分母?不能做比的后项?”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多做,启发提问。实践活动是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堂上组织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角的一条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等概念,而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如果这条边按顺时针的方向旋转又形成什么角?”等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角的知识打下良好基础。让学生多想,深刻提问。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对面临的问题作较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分析和比较,就能将问题转化,提出优化解答过程的新问题。比如在“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充分思考为什么要先通分再比较大小,学生将会提出“能不能化成同分子来比较分数的大小?”这个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可见,只要指导学生对问题多作思考,学生就能创造性地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来。五、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善问”“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人以渔。”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如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与未有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质疑,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特征上质疑,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质疑,从课题上质疑等等。例如教学“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287304”,在总结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法则后,教师问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一位同学举手问:“乘数是三位数,为什么在计算过程中只乘两次?”这个问题正是本课教学重点,说明还有学生不理解,教师必须抓住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进行着重教学,使学生明白“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的道理。这样,学生在自己提出的问题驱动下积极思考,不但获得了渴望获得的知识,而且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兴趣,提高了质疑水平。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因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如:趣问法。把问题趣味化,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这种提问容易使对方的注意力集中和定向,引人入胜。 追问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反问法。是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的相互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联系实际提问法。结合某个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六、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主动质疑。激疑。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许多学生囿于课本的推导方法,而不思创新。这时我向学生激疑:还能将圆拼割成其它图形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并先后将圆转化成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造,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导疑。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后,我引导质疑:学了比的基本性质后,你会想到什么性质?一学生顿时举手:我想起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另一学生说:老师,为什么在“商不变性质”中没有“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而用“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说法?又有学生说: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联系吗?学生质疑的情绪极其高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则给予适当的点拨,为学生拨开疑云,疏通障碍,变阻为通,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牢固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教师导之有方,常导不懈,学生便能自获知识,自增能力。七、培养质疑能力,使学生“会问”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题,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想问、敢问、乐问、勤问、善问、好问,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质疑。与此同时教师要启发学生会说,应该鼓励学生说有创见的话,说错了重说;说不完整的,自己或同学补充;没有想好的想好再说;你认为不清楚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当堂进行争论,自由发表意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口语交际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当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出现一些诸如逻辑不清、表述不当等情况时教师不应立即打断学生的话语,也不立即予以订正,而是让在学生说完之后,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或者请同学补充、订正。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在关键时刻要扶学生一把,送他们一程,应该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的巧、问的精、问的新、问的有思维价值。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总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要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提供多种的观察、操作、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时机,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想问、敢问、乐问、勤问、善问、好问、会问,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有问题可想,有问题可提,有问题可议,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主动质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二00七年四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