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化学教育衔接.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166824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高中化学教育衔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高中化学教育衔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高中化学教育衔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高中化学教育衔接 高一化学在中学化学中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学好高一化学是学好中学化学的基础和前提。尤其是在新课改的前提下,做好初高中的化学教育衔接显得尤为重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那如何在新课改的前提下,做好初高中的教育衔接工作,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初高中教材的衔接;二是初高中教学方法的衔接;三是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四是学生评价制度的衔接。谈了谈自己在初、高中教育衔接方面的做法和想法。一、在新课程前提下,初高中教材的衔接随着初中化学新教材的全面实施,高中化学新教材也于今年九月份进入课堂,初中化学教材一开始实施时,它给许许多多的初中化学教师带来了冲击,不管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刚刚毕业不久的新教师,都必须接受这一新课题的挑战。新教材进入高中后,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许多人认为新教材只不过是将旧的教材删删改改、改头换面而已,并没有什么新可言。但是,这一次的教材改革不仅是将教学内容作了很大的修改,更是将教学内容的结构作了很大的改动,打破了以往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而是以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能力的不断提升作为标准来安排教学内容,更多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究活动去获取知识和体验,不再是为了让教师更好地教而去设计内容结构,真正地将教材面向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要搞好高中化学教学首先要了解新教材的特点和初高中教材的差异,搞好初高中教材的衔接,解决好新教材出现的问题,才能搞好初高中化学衔接。1、高一化学新教材的特点浅析(1)密切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个体经验。传统教材的弊端之一是把学生定格在设定的“书本世界”和“科学(知识)世界”之中,满足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恰恰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致使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疏离感日益增强,社会意识逐渐淡化。新教材不仅关注那些客观的、系统的、逻辑的“共同知识”而且关注那些主观的、情境的“个人知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力图把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纳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努力实现“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融合。(2)适当降低了知识难度 ,大量引进现代信息一方面新课程注意控制教材内容的总量,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当降低某些知识的难度要求。另一方面新教材大胆更新了“双基”的概念和内容,删除了陈旧的、用处不大的信息,充实了学生能够接受、适应现代生产与生活的信息。如有的教材引进了“神舟五号”。(3)尊重师生个性,给师生广阔的发展空间。新课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教师能够将其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经验、知识投入到教学中,学生也可以多角度地学习教材,大胆的阐述自己的看法。过去的教与学都是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的理解和开发教材,现在教师可以“改”教材了;新教材还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及不同的思维取向。总之,新教材让不同的教师、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极大的拓宽师生的发展空间。(4)重视活动设计,鼓励学生探究创造传统教材编制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精选那些确定无疑的知识或理论,教材对学生无异于一个权威的发布知识的载体,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质疑、求异的心理取向。新教材注重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天性,通过提供与学生背景有关的丰富素材,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初高中教材的差异。 教材体系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顺序、心理发展顺序、知识逻辑顺序的有机结合,但初三与高一新教材相比,高一教材有了较大的飞跃,初中着重介绍了氧、氢、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初步接触酸、碱、盐反应规律和一些实验基本操作,处于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而高一则围绕元素周期律讲了主族元素,并将大量化学基本理论、基本计算渗透其中,将上述内容应用到解决具体问题之中,以社会生活为背景,以化学概念规律为核心,基本上做到知识能力同步,突出知识能力相结合,同时高一教材更突出实用功能,注意了学生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开发。这样对升入高一的学生客观上明显会出现四个不适应,即知识基础不适应,教学方法不适应,思维方式不适应,学习习惯不适应,教师十分有必要认真钻研教材,合理设计教法,尽快架起初高中改动的桥梁,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教学要求。3、新教材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新教材不可避免地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材的实施难,难度难以把握,内容多,试验区普遍反映课时不足;与教材配套的教辅资料还比较少,教材在实际使用中显得孤立,仅有的配套教辅还做得不够好;选修教材的出版滞后,教师只看到必修教材,不知道选修教材的内容,有点盲目,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苏教社的网站需要进一步完善,网上可以给教师实际帮助的东西太少,要有案例下载,专家回答问题;教材的细节方面有待完善,部分图片有待进一步修改和更新。 为了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提高课堂教学学生的参与度,新教材不惜笔墨设计了大量的思考题和探究题。这些题型的设计.对教师压力很大,教学难度也很大,课前准备工作量大,没有相应的配套教具和学具,这大概是新教材一个主要问题。新教材课堂教学容量特别大。与旧教材相比,增加了许多与日常生活、现代数学密切相关的知识,如小试验,小发明,小游戏,股市行情,医疗保险、体育、工、农业、环保、旅游、统计等。4、在新课程前提下,如何搞好初高中教材衔接(1)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注重教材的整体设计首先,要正确认识章与章之间的关系。如苏教版化学1(必修)中,对第1、2章来说,专题一是方法平台,专题二是观念和理论平台,专题二重点是树立正确的元素观、分类观和转化观,以便应用到后续教材的学习。其次是正确把握同一专题中不同节之间的共性。同一章的不同节内容,在方法上、观念上或应用上都会有其共性,在教学中把握其共性,可为知识网络和能力的形成、方法规律的总结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如专题四中自然界中的元素,无论是,硫的转化,还是氮的循环,都采用了“从自然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和“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社会生活”的思路,因此,就可让学生按此思路学习各专题各节内容,并形成研究元素化合物的方法和思路。第三,要正确理解同一节中不同标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便能更有效的处理好每一节的内容。(2)准确把握教材特别是必修教材的难度和广度新教材分必修和选修共8个模块编写,我们又没教过选修模块的教材,这在客观上为我们把握教材特别是必修教材的难度和广度造成了困难。同时,一些教辅资料和老师们长期的教学经验就很容易造成教学中的“一竿子插到底”的现象。这必然严重增加学生负担,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违背了实施新课程的目的。这恐怕在一些已分文、理科的学校中就已有体现。对这一点我们是这样处理的:(3)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在每章学习前,首先集体研究其内容标准,讨论其目标要求。不但研究必修内容,而且研究选修内容,比较同一知识点在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的不同要求,尽可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例如,化学2(必修)中学习“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时,通过比较课程标准可知,必修模块中只是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而温度、压强、浓度、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的影响规律及相关理论的解释等,都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学习。(4)恰当处理教材中的不同栏目。在山东科技版的化学教材中,只有教材中的正文内容,是课标要求必须掌握的。而“拓展视野”、“交流与讨论”、“你知道吗?”等栏目都是不要求掌握的。例如“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苏教版化学1(必修)模块中以“你知道吗”栏目出现,但并不作要求。如果要深入学习,可在化学2(必修)学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后再学。当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设计问题,拓展学生视野。(5)认真研究其他版本的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尽管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完全相同,教材编排的顺序也不相同,但都较好的体现了课程标准,因此,对每一章的学习,要尽可能研究其他版本中的有关内容,从中分析体会教材的难度和广度。化学教材有人教、苏教、山东科技三个版本,编写风格差别较大,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也不完全一样,但各有所长。如苏教版专题性强,学生活动较多;人教版注重循序渐进,实验编排多样化;山东科技版材料新颖,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因此在使用教材时,就可以依据课程标准,从学生实际出发,相互参考。二、在新课程前提下,初高中教学方法的衔接1、初高中教学方法的差异初中教学多以实践或实物直观教学为基础,以形象思维和机械记忆为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多原理少,初中化学全一册对学生来说大致分二个层次,前四章入门,后四章入法,由于进入初三的学生没有学习化学的基础,从始至终往往会出现教师例证多,点拨多、演练多。学生活动少的现象;而高中生以理论和抽象思维为主,教材注重从微观定量的角度揭示事物的本质,注重化学概念和原理的推导过程、产生条件,以及它们的灵活应用,由于知识面的拓宽,有了更多知识迁移机会,因此高中化学教学则较注重理论的指导作用和知识灵活运用,以适应学生进一步独立深入学习的要求。2、 新课改前提下教学方法浅析(1)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性、自主性开放式教学方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思考研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而获取知识或科学结论的一种方法。其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和思维来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的激发,思维的独立性、学习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得到更好的培养。(2)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教师把重点、难点嚼得很细,再喂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3)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重点、难点上挖得过深,导致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跟不上,通常一个班教师能照顾到2/3的学生就不错了,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造成差生或优生弱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通过学生合作,很多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使问题深化,不留死角。既解放了老师,又能把大部分同学调动起来,使优生更优,差生不落后,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3、 新课改下教学方法出现的问题(1)现在的课堂,你会发现:教师的提问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大了;琐碎的、细小的问题少了;教师提问的随意性小了;不着边际,让学生不知所措的问题几乎绝迹了。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里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读书是一种个体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但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后,你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学科特点,不分时间和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的使用,结果,学生趣味索然,所见所思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2)现在许多的观摩课、调研课、示范课、评比课,发现目前的有些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泛泛而读,冠以“自读自语”;滥用多媒体课件,名曰“用好现代化手段”;热热闹闹的无聊问答,赞之为“焕发课堂生命力”;无关教学内容的插科打诨,称为“走向综合”等等,教师想法设法追求学生感官上的活跃生动,千方百计在教学的浅层面上操作运作。(3)眼下,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教学,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是“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凸现了,学生的头抬起来了,手也举起来了,话也多起来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激发起来。学生是“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每次只用二、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的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教师缺乏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思维含金量很低,相互作用效果很差;有的往往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如何提高对合作有效性的指导;有的不管问题是否适合采用合作学习这种方式,不论问题大小、深浅一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4、 在新课程前提下,如何搞好初高中教学方法衔接(1)在教法上,教师应留旧创新,巧妙过渡。所谓“留旧”就是保留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些基本方式,教学上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为此教师应了解和研究初中化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般情况,以免在高中教学中出现急转弯,而使学生不适应教师的教法。因此,“留旧”是使学生适应高中化学学习的一个必要的心理过渡,但“留旧”并非“守旧”,而是为了“创新”。例如: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时。可以从初中学到CuO与H2反应的“得氧、失氧”这一狭义的概念作引入,然后要求学生标出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接着教师指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再举例说明,使学生认识以前所学的概念的极限性。进而引导学生从电子的得失和共用电子对的偏离(或偏向)来认识氧化还原的本质。这样在使知识结构衔接的同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了延伸。学生的学习就不会觉得是“无木之本”。(2)化学实验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初高中知识的过渡教学中,演示实验效果要明显,要从如何观察,如何操作上给以示范。要尽可能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课本上用小字排版的“小实验”、“小制作”同学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尽可能去完成;对于课本上的学生实验要做到每个实验都能独立完成,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掌握操作要领,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对实验结果要认真的处理和分析,并且多问几个为什么,力所能及的进行一些研究性实验。注重实验,是学习化学成功的基本途径。(3) 变固定课堂为流动课堂。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性、自主性,学校抓住同龄人比较容易交流、沟通的特点,成立了以学生宿舍为单位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建立小组公约,组内同学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小组之间展开竞争,在班内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让大课堂变为小课堂,进一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可在每一章或一单元之前或之后布置一个课外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完成一个研究性课题或写一篇小论文或了解一位科学家等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如学完物质的分类之后,让学生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钠的“家族”;学第1单元第3节之前让学生查阅阿伏加德罗的有关资料等。(4)新课程需要老师怎样“讲”呢?首先我们要将功夫放在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上,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真正把握“要不要讲”、“讲什么”和“怎么讲”这三个问题。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的精要的“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由此可见,叶老并不是一概的反对老师讲,相反,倒主张“精要的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的讲。(5)为达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必须重视: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采用相应的策略:可以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精心选择合作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的问题不太复杂,这样的问题,可通过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时间逻辑思维这三种思维的一般加工方法和策略解决,但有的问题的复杂性水平较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学生对这些问题可能会存在许多不同的认识,则运用一般的方法难以奏效,这就需要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加强对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要等待,不要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教师不应该担心学生讨论会提出很多问题,怕“放”了又不能“收”,而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去引导他们,可教给学生归纳、演绎、类比、推理、创想等方法,从而完成知识的形成和再现。三、在新课程前提下,初高中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有关研究表明: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有三块:分布在小学四年级、初三和高二,其中,高一恰好是两个心智发展高峰之间的低谷,由于第二性征的出现和角色的转换,高一学生无论在兴趣、爱好和价值观,亦或思维发展、认知成熟度上都经历着剧烈的变化。高一新生入学,面对陌生的环境、集体、学习任务和教师,会产生程度不同的不适应、不习惯甚至焦虑,处于新旧临界点的他们,非常重视来自旁人的宽容和理解,帮助他们消除心理上的隔阂。然而我们有些家长、教师却忽视了学生心理上的这个“衔接点”,使得过渡期延长,随之而来的学生自身也就产生了许多本可避免的心理负担。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其关系到学生身心的成长与发展,那究竟怎样才能做好初高中的学习心理衔接教育呢?1、初高中学习心理的差异初中化学重在表观上认识化学反应的类型,而且反应现象简单、且多数是单一的、静态的、教学要求以识记为主;高中化学主要是从本质上(电子转移、离子参与、能量变化等)认识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所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而抽象,教学要求以理解为主。初中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物质和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高中化学关系复杂,特殊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常常要用对立统一的思想、矛盾主次的思想解决问题;学习“物质的量”概念后常常要用定量、半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教学要求重在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刚上高中的偏重形象思维或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尚处于经验型阶段的高一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思维方式中质量上的飞跃。2、在新课程下,初高中学生学习心理的转变(1)在初高中衔接阶段,对于重点中学的学生而言,认为高中化学新教材难学已经不是主要现象。但有部分学生认为成绩比初中退步了,大部分的学生对现在的成绩感到不满意,而且对学习高中化学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压力的来源主要来自“同学之间的竞争”。(2)学生听懂、理解了化学知识,到自己会灵活运用化学知识差距还非常大。从平时了解来看,可看出,很多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合适的学习方法,听懂、理解了但很快遗忘、不能灵活运用的占79.2%,解题时凭感觉、模仿的学生占78.1%。推行新课程以来,学生虽然比以前相对来说思维更活跃,但仍满足于课堂听老师讲解,缺乏自主探索精神,很多问题探究,不能积极主动探究,缺乏小组合作精神,等待老师的方案,课后只是为了做题而做题,死记课本知识,思维惰性较大。(3)从了解来看,初高中衔接期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有待提高。3、在新课程前提下,搞好学生学习心理衔接工作(1)为了做好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必须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既要看学生的入学成绩,又要了解学生平时的化学学习情况,让每个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情况。(2)和新同学作一次个别交谈。新同学来到一个陌生的学校,特别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厚爱”,我们抓住学生这一心理,及时主动地找学生作一次个别谈心,告诉他们在班级中的排名情况(按入学成绩),肯定他们的长处,并帮助他们分析过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勉励他们在新的学校里,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那些后进生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丢开一切不必要的思想顾虑,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并借机了解学生入校后对学校和老师的要求,生活上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3)高一新生正处于不成熟向逐步成熟的过渡阶段。一个实验、一个人、一件事、一本书都可激发起他们心中的热情。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发挥实验的优势,使学生一开始就“迷”上化学,并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4)要作好新课程前提下,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工作决不仅仅是高一老师的责任,要注重教育的连续性,初中三年级下期阶段的教育培养学生好动手,重实践,敢冒风险的开拓精神,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相信科学,乐于接受新观点,善于表达新思想,能够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等。因此探索的重点是如何体现教育的连续性。四、在新课程前提下,初高中学生评价制度的衔接任何教育过程都要涉及到评价问题,评价不仅是学校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环节,也是保证学校教育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化学教育阶段评价环节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已经成为妨碍学生发展的严重障碍。所以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评价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繁荣重要目标之一被提了出来。然而,作为高一化学教师同样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处理好在新课程前提下,初高中学生评价制度繁荣衔接,下面就这方面的问题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1、 初高中评价制度的差异初中主要以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化学课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这一体系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而高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很显然高中的课程评价对学生和老师的要求更高。2、新评价、新发展根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精神,要认定学生在化学模块学习中的学分,除了考勤达到要求,其学业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在终结性的考核中获得的成绩以及过程性评价获得的成绩。目前,在必修模块中,模块考核的成绩(包括纸笔测试和非纸笔测试)与过程评价成绩的比例,建议为73或82。对化学课程模块学业成绩的量化评价,评价要素和比例建议如下:评 价项 目比 例总 分终 结 性评 价纸笔考试50%70%实验考查10%30%过 程 性评 价平时测验10%20%任务表现5%10%由于不同模块的学习内容不同,学校生源状况不同,所以,“纸笔考试”、“实验考查”、“平时测验”、“任务表现”4个评价项目的比例也应该有所不同。例如,目前学习的必修模块,比例建议为711.50.5或者621.50.5,而选修模块“实验化学”,比例则建议为5311,条件成熟的学校,也可以调整至5(纸笔)5(实验)。其中,必修模块的纸笔测验,要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和水平性考试的特征,把握试题难度,适当设计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决杜绝偏题、怪题。人教版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科学视野和科学史话三个栏目的内容可暂不作为学分认定考查内容。实验考查是化学课进行非纸笔测试的主要形式。实验考查既可作为终结性评价,又可作为过程性评价。在模块学习结束时进行的实验考查,属于模块考核的内容,根据课标的要求,实验考查的试题应该比以往高中会考实验考查试题要求稍高,除了考查必要的实验操作技能,也要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学生在完成具体探究实验时表现出的实验设计、分析和评价的实验能力;实验考查也可与过程评价结合,采用平时实验的综合表现。模块结束时的实验考查主要采用他评,即由教师平定成绩,过程性的实验考查,鼓励进行自评与互评结合的尝试。成绩在模块考查成绩中占的比例,可视模块内容、学校实验条件、生源起点而定。任务表现是表现性评价的一种,这种评价是在学生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中进行的。它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评价。现阶段,可利用教材中“实践活动”栏目所提供的主题,布置家庭实验、课题调查、收集资料等任务,或者结合开展“我与化学”活动,进行任务型的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可通过自评与他评结合的方式进行,每个模块至少进行一次,成绩可采用本模块学习过程中所有实践活动中的最好成绩,也可采用平均成绩。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重点可放到热爱科学、关注化学与社会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主要用评语(质性评价)的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档案内可收集记录自己化学学习过程的相关材料。如实验探究设计、测验改错记录、章节知识总结、学习体会等内容。学习档案由学生自己保管,并要求学生定期整理,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元认知学习能力,学会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实现学会学习。联系地址:常州市田家炳中学高一化学组邮编:213002姓名:符益婷电话:136551865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