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指导高考语文总复习活作业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新人教.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166562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指导高考语文总复习活作业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新人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优化指导高考语文总复习活作业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新人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优化指导高考语文总复习活作业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新人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化指导】2014高考语文总复习 活页作业2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新人教版建议用时60分钟满分45分实际用时得分一、(2013陕西五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中国龙的原始雏形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是原始人朴素宗教意识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在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陶壶龙纹为人面、长鱼身、有鳍、曲身、似龙似蛇,应为原龙形象的一种。在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中,鱼的形象占了绝大多数,联想到商周铜器上习见的族徽动物,可以初步认定这些鱼纹具有族徽的性质。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所以说鱼纹可能即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那么,鱼这种水中精灵怎么会成为半坡人的图腾物呢?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万年以前的第四纪冰川洪水期。当时洪水滔天,世界一片汪洋,长达数千年,人类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所以,半坡人在回答“人从哪里来”的时候,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感生神,即祖先,来加以崇拜。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具有鱼类在水中邀游的本领,氏族才能在洪水世界里得到延续。而半坡氏族大量的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这种起源在后世的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证。在我国夏代,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所以殖能力,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灾害面前代代延续下去。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出于同一理想: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只不过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以上两种原始的龙之起源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这从中原地区分布广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和与仰韶文化有直接传承关系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之后的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至今。据研究,龙崇拜起源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历史即使从甲骨文算起,也只有三千多年。因此,古代文献资料所记载的龙,只能反映当时人们的崇龙习俗和认识水平,不能当做龙崇拜起源的直接材料加以引用,清楚龙的本来面目,只能根据考古材料。注感生图腾:即感生神话中的图腾。“图腾感生”是图腾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指母系氏族时期的人们不了解男欢女爱媾合生子的奥妙,而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图腾”一词较早见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是“我的亲属”,强调“血缘关系”。图腾崇拜的对象是自然物,大多数为动物。(摘编自公隋龙年说龙)1下列关于我国龙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原始社会,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反映了史前阶段原始人朴素的宗教意识。人们对于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生活中的信念,便成为其功能意识来源。B伴随着中华民族漫长的演化过程,龙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估计是原龙形象的一种。C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鱼纹可能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D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有力地证明了氏族部落把龙作为崇祀的图腾物,意为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所以说原龙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解析:A项,是第1段内容的转述,将语序稍加调整,与原文一致。B项,是第2、3祖先来崇拜。他们认为,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在洪水泛滥时躲避灾难,氏族才可能在洪水世界里生存、延续。B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玉猪龙和鱼龙,随着文化大融合而相互渗透,这从诸多仰韶文化遗址和其传承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再由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C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的理想都是同样的: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区别在于:红山人仅仅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半坡人却希望拥有超自然力。D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解析:B项,本选项是偷换概念的错误,原文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一句,被改成“玉猪龙和鱼龙”“相互渗透”,混淆了主体和客体、主动和被动的关系,因此是错的。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的龙文化在文化史价值上,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例如,仰韶文化中的“鱼龙”和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只是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B原始龙是水中物,这个观念一直伴随着中原一带华夏文化的发展。有学者认为,因为猪的繁殖力可佑护氏族在灾害中延续下去,所以它自然就成为红山文化中龙的起源。C夏人为感激龙鱼对本氏族的繁衍、避灾之功,依然把其作为图腾,希望自己的族人还能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因为在那时,我国的人民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D研究表明,龙的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用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也不过三千多年。因此,研究龙文化的起源,只能依据考古材料而不能依赖古代文献资料。解析:A项,该项以偏赅全,对照第段“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的话来看,应该还有“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以外的意义。答案:A二、(2013河南三市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血液清洁”是近年日本流行的健身健美全新理念,也是防病保健的基础,医学界喻称了哈维的正确推断。血液循环一旦停止,机体各器官组织将因失去正常的物质运转而发生新陈代谢的障碍,同时体内一些重要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将受到损害,尤其是对缺氧敏感的大脑皮层。只要大脑中血液循环停止3分钟,人就会丧失意识;血液循环停止45分钟,半数以上的人发生永久性的脑损害;停止10分钟,会毁坏人绝大部分甚至全部智力。血液受到污染,失去应有的清洁度,会变得粘稠,流动不畅。所有杂质都会聚集到身体某处,机体功能下降,进而引发各种疾病。如胆固醇中和了中性脂肪,积聚在血管内侧沉淀下来,血管变狭窄,失去柔韧弹性,处于脆弱易裂状态,从而导致动脉硬化,易诱发脑中风和冠心病。在血管分界处的毛细血管一旦被堵,会引起脑血栓和心肌梗死。过多的尿酸若聚集在脚趾上,还会诱发痛风。所以,血液清洁不单指血液顺畅流动,还包含血液中各种成分发挥的作用正常。血液能准确反映身体的一些潜在病症,血液稍不正常,所有器官都会患病,像心情不佳、老者输入年轻人的血液,其可望快速恢复年轻,这对研究人体衰老现象很有意义。”(选自知识窗)1下列关于“血液清洁”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血液清洁”被医学界喻为“血液革命”,有益于预防常见疾病,让人焕发生机,推迟衰老。B有关专家认为,如果要保持“血液清洁”,就应该及时清除血液污垢,改善血液循环。C血液如失去清洁度,会变得粘稠,所有杂质都会聚集到身体某处,将会直接导致冠心病等疾病的产生。D血液清洁不单是血液要顺畅流动,其中各种成分发挥的作用也要正常。解析:C项,“直接导致各种疾病”不对,原文说“所有杂质都会聚集到身体某处,机体功能下降,进而引发各种疾病”。答案:C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自哈维提出“血液循环”的科学新概念以来,人们对防病保健有了新的认识,但当时人们并不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动脉流向静脉的。B血液循环能保证正常的物质运转,从而使机体各器官组织顺利地进行新陈代谢,同时维持体内一些重要器官的结构和功能。C血液稍不正常,所有器官都会患病。如果血液受到污染,就会变得粘稠,就可能出现堵塞毛细血管的情况。D常吃方便面或快餐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容易引起血液粘稠,进而可能引发心情不佳、睡眠不好、头晕、恶心等症状。解析:A项,原文说“不过当时人们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动脉流向静脉的。”答案:A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血液清洁”是一种健身健美的新理念,有益于人们身体健康。所以要想防病保健,清洁,人体就有可能推迟衰老。解析:C项,“戒烟戒酒,血液就会清洁流畅”错。答案:C三、(2013唐山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竺可桢指出,阴历系统不能用以指导农业生产,这才有了用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的手段,所以说,节气是一个用以辅佐阴历,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后来成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这一天,人们往往要禁火冷食(寒食)。墓祭,以及举行一些巫术性游戏,唐玄宗时,朝廷还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完全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后来上巳节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古时以夏历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后汉书礼仪志上称这一天“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滩被除去宿垢病为大洁。”上在清明节气附近,我们知道,文化节日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迁的,可清明节气恰恰不是文化节日,它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是一种逻辑的产物,因而是不可变的。可变的文化节日不幸遇上了不可变的节气符号。结果可变的文化节日让位给了不可变的时间符号。当然,两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一是“催护新生”却并没有消亡,而是沉淀在了清明节里。清明扫墓与踏青,虽是两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不“对冲”,而是一种互补关系。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道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部分与西方感恩节有异曲同工之处。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一大文化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摘编自北京日报1下列关于“清明节”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清明是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排在春分之后,有关清明这一节气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B清明最初与其他节气一样,只是一个补充辅助阴历,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C清明节由一个时间符号转化成文化节日,其祭祀、踏青等节日活动是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三个节日的习俗融合的结果。D清明处在寒食后一天或两天,寒食禁火,而清明允许取火,一阴一阳,一息一生,表面看二者对立,实际上有着紧密的文化关联。解析:C项,“三个节日的习俗融合”错,最初清明节并没有什么节俗活动。答案:C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3分)()A到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但这两个节日的文化意义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在寒食节人们往往要禁火、吃冷食、墓祭等。在唐朝,朝廷还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B古代在上巳节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类似西方的“情人节”,魏晋之后上巳节定在农历三月三日。C明清之前,清明节取火、求新护生,上巳节人们洗濯除垢、踏青嬉戏,二者都体现了人们在美好的春日祈盼除旧迎新的文化心理。D清明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清明节所体现的文化意义,有助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稳定发展。解析:A项,“在唐朝”不严密,唐玄宗前未作规定。原文是“唐玄宗时”。答案:A四、(2013南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汉文化所以不同于其它民族的文化,中国人所以不同于外国人,中华艺术所以不同于其它艺术,其思想来由仍应追溯到先秦孔学。不管是好是坏,是批判还是继承,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孔学在世界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并非偶然。孔子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是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的。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所谓“实践理性”,就是把理性引观、人生观、文化心理结构和艺术理想、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与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和补充者。儒家强调的是官能、情感的正常满足和抒发(审美与情感、官能有关),是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道家强调的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亦即审美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的规律。如果说,前者(儒家)对后世文艺的影响主要在主题内容方面;那么,后者则更多在创作规律方面,亦即审美方面。而艺术作为独特的意识形态,重要性恰恰是其审美规律。(摘自美学三书)1下列有关孔子“理性主义”精神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使得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解析:D项,本题考查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对概念的理解重在把握概念的内涵,同时注意防止概念外延的扩大或缩小。“道家也同样具有这种理性主义精神”原文无此信息,属于概念的扩大。答案:D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汉文化所以不同于其它民族的文化,其思想来由仍应追溯到先秦孔学。孔子在汉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B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心理结构和艺术理想、审美兴趣上,起了决定性作用的除儒家外,还有其对立面道家,它是儒家的补充。C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与其艺术意念。所以,儒、道实质上是离异而对立的。D儒、道离异表现之一就在于儒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道却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解析:C项,在文章第四段,此项内容之前有“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因此,此项判断是错误的。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学在世界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与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分不开的。B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一方面发展为伟大人格理想,另一方面演化为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孔子世界观中是充满矛盾的。C儒、道既是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前者强调“兼济天下”,后者要求“独善其身”,因此,两者又是相互补充而协调的。D儒家对后世文艺的影响主要在主题内容方面;那么,道家则更多在创作规律方面,亦即审美方面,由此看来,儒、道两者对文艺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解析:B项,“孔子世界观中是充满矛盾的”这一观点在文中没有依据,属于主观臆断。答案:B五、(2012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9分)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冯友兰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甚至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它不只是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答案:A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比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只有聪明的读者才能发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C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因为其意可由读者读出。同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才能读出更多新意。D中国艺术的理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称范例。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推论结果“才能读出更多新意”错。作者并不是说“语言简短,才能读出更多新意”,而强调的是“富于暗示”的语言。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中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的。B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就是认为语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想。C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读者所说中国哲学家对语言作用的排斥。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