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优势特色学科.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154842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工程大学优势特色学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武汉工程大学优势特色学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武汉工程大学优势特色学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汉工程大学优势特色学科为地区经济服务一、优势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1.攻克中低品位磷矿综合利用技术难题,为磷化工产业发展服务湖北省第九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指出,着力推进湖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重视发展磷化工、盐化工业。武汉工程大学是中南地区唯一培养化工矿山相关专业人才的本科院校,在磷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学术水平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湖北省磷化工中心就设在学校。学校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结合我省中低品位磷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展科研工作,形成了中低品位磷块岩富集的工业化技术,湿法磷酸净化精制的工业化技术,精细磷化工产品的开发,磷化学工程设计,矿物材料开发、安全及环保等多个优势领域。湖北省是磷资源大省,但磷酸钠盐产品的生产现状不容乐观。鉴于此,学校组织科研人员艰难攻关,成功开创了湿法磷酸净化工艺技术,并使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该技术与现有湿法磷酸和热法磷酸相比,具有成本低、污染小等优点,有效解决了当前我国中低品位磷矿综合利用的重大技术难题,增加了可利用的磷矿石储量300万吨左右,每年可为精细磷化工企业提供4万吨工业磷酸、1万吨磷酸盐、4万吨硫酸。该项技术将被用来在湖北省建设1条年产量达150万吨的工业选矿生产线、1个年产万吨的硫酸法磷酸净化示范工程项目、4个直接加工中低品位磷矿和1个年产万吨规模的工业磷酸或磷酸盐生产示范工程。据计算,建设1条年产4万吨硫酸和3万吨石灰的中试线,将消耗磷石膏8万吨。按硫酸480元/吨、石灰120元/吨计算,该技术可实现年产值2280万元,实现年利税总额680万元。以贵州宏福实业开发总公司为例,若其年排放的350万吨磷石膏全部利用,则年产值将达12.2亿元。为了将该项成果迅速推向市场,在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武汉工程大学携手我省相关企业宜化集团、兴发集团、湖北祥云集团、宜昌仁和矿业公司、襄樊拥和磷酸科技有限公司,在中低品位胶磷矿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进行了深入合作。2005年,武汉工程大学与宜昌仁和矿业公司联合开发了盐酸分解中低品位磷矿制造工业磷酸专利技术成果,2006年6月已建成年产300吨工业磷酸装置,在2007年8月份又完成了1000吨/年的工业装置建设和年产300吨工业磷酸的中试放大。目前,学校正在进行年产1000吨的工业性放大。湖北祥云集团公司与学校有着持久而良好的合作。早在1995年双方就开展了大量的湿法磷酸净化工作;2004年,集团与学校联合成立“湖北祥云集团武汉工程大学精细化学品研发中心”,双方以湿法磷酸精制净化与磷系精细化学品的开发为基础,开展了“湿法磷酸或磷酸盐中高价阳离子去除工艺研究”及“湿法磷酸中阴离子去除方法的研究”工作,采用化学沉淀与化学吸附相结合的方法净化磷酸并生产工业级磷酸二氢钾,用乳化液膜分离技术分离湿法磷酸中的高价金属离子,以使其达到工业级磷酸的质量要求。事实表明,该项技术为学校和企业实现了双赢,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以工业磷酸售价3200元/吨、生产成本1900元/吨计,每生产1万吨工业磷酸,则可实现销售收入3200万元,利税总额1300万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此外,学校还与兴发集团公司在磷酸产品的净化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合作。学校通过乳化液膜的方法对农用磷铵产品进行净化研究,使农用磷铵水溶液中的二价金属离子的净化率达到92%,三价金属离子的净化率达到97%。依据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究结果,仅按年产1万吨食品级酸式焦磷酸钠计算,预计实现销售收入6800万元/年,扣除成本,年利税总额达1500万元,效益相当可观。2.围绕“乙烯”作文章,为大化工服务2007年12月18日,中国石化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在武汉市奠基,标志着我国中部最大的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进入开工建设阶段。这项工程落户武汉,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也带给了学校新的发展机遇。学校可以结合80万吨乙烯工程开办新专业,促进学科建设,还可以促进相关科学研究,增强学校科研实力。”当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工程青年科学家学科发展前沿研讨会在学校召开,就80万吨乙烯工程相关问题进行研讨。武汉工程大学长期致力于化工领域的研究,有深厚的化工研究基础和科研能力,早在2006年初,学校成立了“服务乙烯办公室”,围绕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取得了丰硕成果。沈喜洲教授研究的“润滑油基础油脱氮精制成套技术及其应用”解决了润滑油基础制备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技术已在荆门石化等7家炼油企业推广应用,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目前沈喜洲教授负责的“800万吨炼油干气制氢中变气联合提取CO2和H2工艺的开发”项目已通过验收。该项研究结合80万吨乙烯项目配套的800万吨炼油装置改扩建工程,为干气制氢中变气脱碳提取H2和CO2的工业化提供理论依据和设计参数,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润滑油的收率提高1.0-1.5%,且无新环保问题,前景十分看好。吴元欣教授负责的“固定床一步氧化羰化合成碳酸二苯酯中试工艺开发”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传统分离工艺相比,具有能耗低、无污染、不腐蚀设备,且分离收率较高,产品质量好等特点,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可为80万吨乙烯工程产业链延伸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金炼铁教授负责的“聚烯烃成核剂HB2002”获得2005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工艺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本项目完成了小试、中试和装置规模60吨/年产业化。与国内的同类产品相比,气味小,综合应用效果好,其应用效果与进口高档产品相近,且产品性价比提高,可以部分替代进口产品。由伍沅教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基础上研发和设计的有效容积为32m3的两台无旋撞击流真空结晶器,日前在湖北宜化集团公司季戊四醇生产系统中成功投运。该结晶器是撞击流装置工业应用成功的首例。该撞击流结晶器采用立式结构,通过用同一台电机驱动两个反向螺旋桨,可推动悬浮体经过相应导流筒分别向上、下流动并在中心处撞击和结晶,具有微观混合有效和压力波动强烈的优越特性,可提供均匀的过饱和度环境。该结晶器应用在宜化季戊四醇生产系统上,使产品粒径更均匀,晶体形貌更规整,堆积密度有所提高。与生产能力相同的普通结晶器相比,该结晶器有效容积减小2.53倍,占地面积缩小34倍,全系统装机容量减少67倍;,无须使用冷却水,不仅省去了水处理费用,还大大节约了水资源。由李定或、吴元欣教授等人开发的混凝土外加剂的研究成果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已成功应用于世界最高的面板堆石坝-清江水布垭水电工程大坝的建设中,产生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还在芭蕉二河电站、高坝洲电站、小溪口水电站、和鱼跳水电站大坝上得到推广。学校还开发了利用80万吨乙烯的下游产品创制新农药产品。该产品比甲胺磷的毒性低10倍,效果与乙酰甲胺磷相当,且成本明显低于甲胺磷及乙酰甲胺磷,为取代甲胺磷等高毒农药提供了保障,2005年10月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学校已经可以自行开发水性聚氨酯系列产品。目前已通过中试,可迅速产业化。3.专家介绍(1).吴元欣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化工学会理事,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地区归国博士联谊会会员,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家咨询组成员,鄂州市,天门市人民政府高新技术顾问团顾问,教育部高校教指委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委员会委员, 美国Ind. Eng. Chem. Res.等杂志特约审稿人。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获湖北省新长征突击手标兵、湖北省百名跨世纪优秀青年人才、湖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科学研究领域为化学与生化工程、精细化工与环境工程。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十多项。 在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主编论文集1部,参加编写化学工程设计手册1部,出版独撰专著1部。论文被SCI 收录32篇,EI 收录31篇,ISTP 3篇; SCI论文被国外同行引用200余次。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经部、省级鉴定获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等水平的科技成果9项。多次应邀在国内外大学作学术报告。(2)池汝安教授,博士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3年在武汉工程大学受聘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池汝安教授长期从事矿物加工的研究工作,开展了稀土氟碳铈矿、独居石、风化型稀土矿的选矿研究,1996年在科学出版社与导师王淀佐院士合著稀土选矿与提取技术,2006年又在科学出版社与田君研究员合著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化工冶金出版学术专著2部。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发改委及横向项目12项,并获得专利权3项,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其中SCI收录32篇,EI收录38篇, 2004年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2006年获首届湖北省“楚天学者成就奖”一等奖。(3)郭 嘉博士,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湖北省监控化学品协会副秘书长、湖北省留学人员联谊会理事、武汉工程大学侨联主席。主要从事绿色化学工艺、吸附分离技术及其应用、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气态污染物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纵向科研9项,企业委托课题2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在国际权威期刊,如Carbon, Langmuir,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上发表英文论文37篇,全部为SCI和EI收录,被SCI引用199次(其中他引160次);国际会议宣读论文11篇,其中被ISTP收录3篇。2005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国家项目”评审专家、湖北省经济委员会“湖北省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办公室(CWC)”技术专家、湖北省商务厅“外经贸发展促进资金项目”评审专家、湖北省科技厅“清洁发展机制(CDM)”专家、湖北省WTO/TBT通报咨询中心“技术性贸易措施(TBT)”咨询专家、湖北省标准化协会化工专业委员会化工企业标准审查专家。国际吸附协会、国际沸石协会和美国碳协会会员,多个国际知名英文期刊的审稿人。(4)刘善堂博士,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主要从事表面物理化学,纳米材料方向的研究。发表了26篇学术论文,其中SCI收录论文15篇。SCI引文索引显示,申请人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被SCI他人引用150多次,最高单篇SCI他引68次。他引中包括国际权威的学术期刊 Chem. Rev.; Chem. Soc. Rev.; Annu. Rev. Phys. Chem.; Proc. Natl. Acad. Sci. USA.;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Adv. Mater.等。 对相关研究动态和前沿问题已有较好的把握。目前主持国家人事部留学人员择优资助科技活动项目,曾参加 (1)国家攀登计划B项目,“超高密度光子电子型信息存储材料的研究”1997-1999年; (2)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 纳米电子学基础研究子课题“纳米组装体系中的室温单电子现象及器件原理的研究”,1998-2000年(参加子课题); (3)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29803002),纳米粒子组装体系的构建及其物理化学特性的研究1999-2000年(主要参加者)。二、优势学科化工工程机械1.为湖北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设备安全运行做出重大贡献本学科紧密联系湖北及中南地区化工安全生产、能源输送转换、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科学发展问题,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和输送高级工程技术人才;5年来,在地方企业中实现重大科技成果直接转化 6项,成果被采用58项,直接经济效益达3000余万元。本学科点长期与荆门炼油厂、武汉石油化工厂、湖北宜化集团、湖北双环化工集团、湖北化肥厂等湖北省内大型化工企业有着广泛的科技开发合作关系,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例如:“复合型填充聚四氟乙烯导向环活塞环”的研究成果在湖北双环得到了成功应用;“焦炭塔裙座焊缝裂纹的防治研究”解决了原荆门石化厂焦炭塔长期未能解决的重大安全隐患; “高效节能换热设备的研究”、 “常减压加热炉热管空气预热器吹灰保护装置的研制”和“中变煮沸器列管腐蚀研究”等多项研究成果在武汉石油化工厂和湖北双环化工集团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流化床喷雾造粒技术成功应用于生产大颗粒尿素和氯化钙,实现了整套装置的国产化,该技术目前处于国内先进水平。2.“机械振打器”为煤化工企业服务近几年来,随着重油的短缺和油价放开,重油价格大幅上扬,致使以重油为原料的合成气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同时重油汽化产生的大量碳黑废水给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改善生活环境,国内企业开始对合成气生产工艺进行技术改造,纷纷选用技术经济性具有明显优势的干法粉煤气化技术。该技术是一种洁净煤技术,汽化效率高,碳转化率99%,冷煤气化效率为8083%。由我校教师组成的课题组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在研究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出密封更加可靠、控制更加方便、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机械振打器”。并获得国家专利。它主要由振打零部件、密封件、过滤元件和支撑连接件四部分组成。通过对气化炉的激冷管、气体返回室和合成气冷却器的筒型膜式壁采用自动振打装置进行振打,成功解决了在煤气化过程中,气化炉容易积灰影响传热,不能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的问题。“机械振打器”目前已在湖北双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油改煤工程得到成功应用,效果十分理想,受到用户与国外合作单位的技术人员的高度肯定。实践证明,“机械振打器”振打力大,清灰干净彻底,且控制简单、准确。特别是使用寿命长,可在高温、高压、多尘介质的环境中使用,真正达到了改善气化炉水冷壁传热效果,稳定生产的目的。湖北双环是国内首家采用洁净煤工艺技术的企业,该企业的成功运行将在化工、电力行业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随着洁净煤技术的推广应用,我校开发的自动振打除灰装置将可为国家节约数亿元建设资金,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特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为湖北省重点一级学科,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创新性地把等离子体技术与相关材料相融合、发展相应的技术并促进学科交叉作为学科的长期发展方向。以湖北省“等离子体化学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和“绿色化工过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研究平台,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结合地方经济的特点形成了几个特色鲜明研究方向。1以等离子体技术为核心,结合材料学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以汪建华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自主研制了系列等离子体装置,结合金刚石薄膜的制备研究工作,完成了1KW、5KW、10KW系列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装置的研制和等离子体设备配套的大功率微波源及器件的制备,解决了高速率生长自支撑金刚石厚膜的装置难题,为开展金刚石膜的制备工艺及金刚石膜在光学、热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技术平台。其中5kW水冷不锈钢腔体式微波等离子体装置具有国内领先水平。1kW石英钟罩式微波等离子体装置具有批量生产供应能力,能满足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纳米材料合成、功能薄膜制备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对装置的要求。针对金刚石厚膜刀具的工业化应用中批量生产技术难题,开发了大面积热丝等离子体装置,在该装置上采用电子增强技术显著提高了金刚石膜的生长速率,生长速率可达10m/h。其“谐振腔型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金刚石膜研究”的项目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目前课题组正承担着国家计委产业化示范工程“特种材料金刚石薄膜装置及产品产业化”的项目和湖北省科技攻关重大专项项目“金刚石薄膜刀具的工艺研究”。利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法在多种材料表面低温制备了纳米碳管。开展了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材料的合成、加工、改性等方面的研究。研制了微波ECR等离子体装置,开展了微波ECR等离子体深亚微米刻蚀技术和微波ECR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研究等离子体刻蚀技术在工业化应用中的相关技术难题;研制了星形大体积微波等离子体源,该装置所采用的微波耦合技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能在801000mm3的体积内宽气压范围(几帕到几千帕)实现等离子体的稳态运行,在天然纤维的表面改性、薄膜制备的工业化生产等方面有重要应用前景。开展了电弧等离子体技术在超硬材料合成、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发明了制备结晶氮化碳薄膜的电弧等离子体装置。2致力于环保医药和废旧高分子材料回收利用的研究,为湖北地区两型社会的建设,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作贡献。由数位海外留学归国人才组成的研究小组,不仅积累了相当的研究基础,而且具有快速发展、开展国际前沿领域研究的潜力和活力。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专家好评,并获由澳大利亚教育、科学与培训部颁发“2007年澳大利亚奋斗研究奖”。该小组紧密结合湖北及中南地区对高分子材料领域发展的要求,开展高分子医用材料和高分子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863国家高科技发展项目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在生物医用高分子、光电高分子材料等功能高分子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聚合物制备、改性及加工工艺、有机/无机复合功能材料和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中南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有机高分子/无机超微粒子复合材料、靶向高分子控制释放药物磁共振成像诊断剂等方向的部分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并与湖北天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组建“新型环保与医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化工、医药、环保材料产业,以科学利用资源为目的,以项目研究为载体,在已有研发技术的基础上,主要致力于废旧轮胎等循环利用、废旧橡胶粉的改性以及高附加值产品与生产;磁共振成像造影剂;靶向药物等方面进行产品开发与技术攻关。现已在天门市成立天德环保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筹建产品中试基地,将以工程中心的科学技术与科研成果为依托,建成中南地区以至全国最大的废旧轮胎循环利用、废旧橡胶粉的生产、废旧橡胶粉的改性以及环保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基地,争取在五年内建成橡胶工业园。3开展矿物材料的深度加工技术研究,为湖北磷化工发展作贡献从事磷灰石矿物提纯与改性技术及功能开发应用研究。80年代首先提出了磷矿物正反浮选理论,通过独创的W01、W03、WS01、W98等系列药剂,实现了难选中低品位大型磷矿物的富集。采用比较晶体化学方法,研究了磷灰石结构行为,发现了磷灰石结构阳离子在Ca(1),Ca(2)位存在的两种不同晶体化学环境可以通过掺杂修饰与改性,对外界环境毒性阳离子(Pb2+,Cd2+,Hg2+)和阴离子()有极强的吸附和交换作用,开发出磷灰石绿色环境功能材料。采用模板诱导均相沉淀法制备了无晶格缺陷、长径比达、较好蠕变阻力与高温性能的磷灰石晶须,利用其“有机相容性”、良好的裂纹偏离、搭桥和拔出特征,实现了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的增强。开展石墨、累托石等层状结构矿物材料结构修饰与应用研究:以天然石墨矿物为原料,通过金属卤化物进行结构修饰得到的石墨层间化合物为前驱体,率先采用氢等离子体方法制备了多种石墨结构层包覆的纳米金属(Fe、Co、Ni)材料,对1kHz1GHz电磁波屏蔽效能可达60%(密度仅为同效能金属的1/41/6);在保持纳米铜自修复基础上,能克服易团聚难分散的缺点,而实现自润滑缓释放。采用天然累脱石结构中的云母层脱钾化和蒙托层有机/无机复合柱撑等结构修饰新技术,使累脱石层间距增大,层间活性得到增强,制备了新型掺银累脱石抗菌材料。通过泥质页岩水化学特性的研究得到系列有意义的数据,这些结果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深层盐膏岩蠕变规律及其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的主要组成部分。四、特色学科环境工程本学科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本校化工、制药与矿山等特色学科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鲜明的“环化结合、环矿结合” 和“产、学、研”结合的学科发展特色和办学方向,锤炼出一支结构基本合理,数量精干,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凝练出“化工污染控制与清洁生产、废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等三个较稳定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在高浓度、难降解的有机废水处理、选矿与冶炼废水的处理与回用、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与环境监察等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国内外同行中已有一定的影响。1黄姜废水治理的示范工程,为“南水北调”工程的源头水源质量提供了保障。黄姜是湖北西部(十堰)及州周边省的一些地区主要经济植物,20多万农民种植黄姜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是脱贫致富主要经济来源。皂素是生产医药的中间体,1t产值30余万元,当地建立了不少利用黄姜提取皂素的大小企业,但每提1t皂素排放高浓度酸性废水上百吨,对当地的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此地区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取水水源地丹江口。如果关闭这些企业,当地农民栽种的黄姜无销路,近万人失业,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该学科中以刘大银教授为核心的科研团队承担了国家863专项科技攻关课题“黄姜皂素水污染控制及工程示范”、湖北省重大攻关项目“黄姜皂素废水综合治理工业性试验”和“ABR组合工艺开发及处理皂素废水的工程示范”等项目,通过近三年的努力,通过了省级鉴定并获重大科研成果,示范工程通过省环保局的验收。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厌氧处理工艺” 1项,制定的“国家皂素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5-2006),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保护做出了贡献。该项目创造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为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水源地水质,促进西部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2做好环境影响评价,为地方和国家制定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政策提供技术服务。本学科取得了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乙级资格证书、成立了湖北省“化工清洁生产中心”。每年承担化工、矿山等行业企业的新建、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近100项,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的统一作出了不可多得的贡献;承担了“国家皂素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制定”、“国家皂素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湖北省石煤提钒清洁生产技术政策的制定”和“湖北省十一五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规划”的制定等项目,先后被国家环保总局和湖北省公布实施。另外还积极参加湖北环境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和国家环保总局污染事件的稽查,为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作出了贡献。3废物资源化与无害化研究,为两型社会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该学科一直致力于对废弃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如承担的“大冶铁矿选矿废水处理与利用工艺研究”和“云南中品位硅钙质磷块岩浮选产业化研究”等项目,实现了“尾矿水零排放”的历史性突破,为这些企业创造了上亿元的经济、社会效益;该学科还组织土木、选矿、环境、城规、安全、工程管理等专业的二十多名专家教授充分发挥多学科联合攻关的优势,开展对大冶铁矿废弃矿山建成国家级矿山公园的研究。通过几年的努力,全面地调查了大冶铁矿拟作为矿山公园建设的基本条件,为总体规划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利用解析学的方法,对六类矿山遗迹的分布和特征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对矿区大气、废水、噪声和固体废物污染源现状,以及岩土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地调查与分析;利用数字化制图技术完成了地形地质图,植被、矿业遗迹分布图,环境质量现状图,以及矿山典型的矿业遗迹景观展示图集与录像光盘。2005年6月通过了湖北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项目评审,使大冶铁矿成为当时湖北省内第一家矿山公园。2007年大冶铁矿矿山公园成功申报为国家矿山公园,为此,国内一流选址、一流内涵的国家矿山公园,在大冶铁矿诞生。通过科学研究和规划,把将要结束的矿山建成国家矿山公园,不仅能使矿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恢复、多处珍稀级矿业遗迹得到长久的保护,而且对矿山经济的转型和人员的安置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余训民教授所带领的科研团队近些年共完成科技部、中国地调局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如“取代芳烃化合物的生物毒性及生物降解机理的研究”、“有色金属冶炼废水处理塘泥资源化/无害化研究”、“稀贵金属生产废水中金银吸附回收技术开发及工业化应用研究”、“老府河流水环境容量及保护对策研究和化工企业环境管理研究”等省部级课题,通过对农药母体及衍生物在不同介质中的降解归趋的研究,发展了痕量农业污染物富集、分离及分析方法,为农药低剂量长时期暴露的生态效应及风险评价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工程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