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新河(二仙居旱河)工程是皇家工程.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149786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新河(二仙居旱河)工程是皇家工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清代新河(二仙居旱河)工程是皇家工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清代新河(二仙居旱河)工程是皇家工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代新河(二仙居旱河)工程是皇家工程根据市档案馆馆藏清宫热河档案记载,清代开挖、疏浚新河(二仙居旱河)工程是皇家工程,理由如下:一、开挖由皇帝下令承德是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热河街的御道是皇帝、少数民族首领、外国使节去往避暑山庄的必经之路,官衙府邸、各旗官兵营房以及居民、铺户、庐舍大都分布在二仙居旱河的两岸。二仙居旱河流域城区的安全,是第二个政治中心正常运转的保障。1759年和1770年广仁岭以下各沟山水引发的水患,促使乾隆皇帝于1771年敕令开挖新河(二仙居旱河)。二、疏浚由皇帝批准清代历次旱河挑挖都要经过皇帝批准。每次旱河挑挖前,地方官员都要将挑挖旱河、应修堤坝的起止段落、长度、高度以及所需银两报告皇帝,皇帝派专员到实地详细丈量核实后批准施工,工程竣工后皇帝派专员验收。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皇帝针对和珅擅自派员勘估工段及工竣查验的行为,重申以后热河旱河岁修工程的勘估和竣验必须请旨办理。三、经费由皇帝首肯热河旱河的兴工挑挖,或动用藩库地粮,或动用仓库备用堂银两。二仙居旱河运行20年后的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时为大学士的和珅遵照乾隆皇帝的旨意到热河实地勘察直隶总督梁肯堂所奏应挑挖旱河工程后,在向乾隆皇帝的报告中建议:动拨热河道库备赏银5万两,交承德府所属州县当铺按一分生息,每年可得息银6000两,作为热河岁修旱河之费。乾隆皇帝采纳并批准了和珅的建议。御制高宗皇帝开新河记碑文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新河(二仙居旱河)工程竣工后,乾隆皇帝撰文开新河记,记述开挖新河的起因和经过。西大街城隍庙东侧建有“御碑亭”,内立御制高宗皇帝开新河记石碑。今方亭与石碑无存。承德府志记录了碑文内容:热河之水有二,其自东北来者为固都尔呼河,三源汇而为一,即水经注所谓武列水也。绕山庄东北锤峰下,东南流入于滦。其水虽大,然向有堤以障之,时复培巩,故得循轨而有所归宿,即盛涨不为患。其自西来者为广仁岭及狮子岭诸山之水,水本无源,常时无涓涔迹,雨后则循山东赴至西红桥转而北,又由东红桥转而南,始缘南山沟流出热河。而沟道纡狭,久复淤垫,故宣道不能速,向以其无大患,亦遂易而忽之。巳卯夏,大雨骤霪,西南诸水一时并集,平地涨丈余,经西红桥趋突北山下,石激波转,势益凶悍,自北而南冲击东红桥,奔湍荡越,市廛庐舍,当之者多随波而圮。事闻,发内帑赈恤,且量漂屋楹数给赀缮复之。及庚寅,灾仍如之,其赈恤缮复亦如之。夫十年之间,两遭其害,警于已事,曷可不筹度以善其后?顾无源之水,不能以有形治,惟顺其势而疏之,使下流畅达,则其上自不复壅溃为害。防弭之道,无过于此。盖是水之致患,缘以两红桥沟狭而不能容耳。若舍此狭沟,使缘南山下新浚河,宽而能容,东赴热河,宜免搏击之势。乃命内大臣三和、御前大臣努三等偕直隶提督王进泰、热河道明山保,由南山下宽开河道,西至同知衙前,东至旗营,长六百九十余丈,阔皆七丈,深随地形高下,自三尺八寸至一丈二尺有差。其河身经流,有直民居者,令移构岸旁高地,仍计屋授之值,俾各得安处。工始于辛卯三月初,至六月中告蒇。通费内府金一万三千两有奇。新河即成,是秋雨复大,涨复盛,而水皆循河安行,无过无溢,其效固已立睹矣。热河自皇祖缔构山庄以来,迄今六十余年,四方之民,环集辐辏,骈毕殷阗,盛若都会。朕敬绳祖武,岁奉圣母驻此,承志颐和。因以顺时行猎习武,从官卫上之扈行以逮新旧诸藩之执役者,内外咸集,以故热河烟火之盛,月益岁增。则计所以保聚而安全之者,诚为切要,而此新河之利,尤大且远也。继此之修浚惟勤,毋使湮塞,实莅斯土者之责,可不慎诸?惟兹广仁岭下为每年恭迓安舆所必至,爰即疏河起处,规隙地,朴筑数椽,以备憩候。其前实临经涂,因植碑为亭,记其原始,以昭示无斁。注释:巳卯: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庚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辛卯: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蒇:chn,完成。迓:y,迎接。斁:d,败坏。乾隆皇帝关于疏浚河道的五首诗(一)塞溪过雨无不淤,浮泥应净与划疏, 园丁职司讵可诿,力难给更乏远图。年复一年河底突,水无二寸泥何铺,或存踪印鹿,洋洋那见跃有鱼。鸠工授值大铲浚,乃得迥溪复旧模。 不惟园丁省浚挶,将看舟子呼喁于。山庄小试诚可行,云梯关下其可乎?云梯关在黄河入海,上游水挟泥沙东往,中间虽不无淤垫,谈河者率议疏浚,然潮汐冲突,旋疏旋淤,屡经试验迄无成效。注释:讵:j,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哪里”。挶:j,抬土的工具。喁:yng,鱼口向上露出水面。(二)塞山雨景奇,万瀑争腾奋;然每挟沙石,注溪致淤填。必有事疏浚,方得清流进;备集众力,给值工成迅。长溪复旧观,风漪还月印;我因悟为学,克己贵不悋。心源苟茅塞,亦赖以时浚。(三)野潦挟沙草,塞川每淤壅;易见流映咽,艰致水洶溶。 鸠工事畚锸,疏治陈郁壅; 廓然消泚呈,月入金波涌。 渚际游鸥凫,池心悦鲤鮦;其下乃深湖,原不劳力董。注释:畚锸:畚,bn,用蒲草编织的盛物工具;锸,ch,铁锹,挖土的工具。泚:c,清澈的样子。凫:f,野鸭。(四)沙溪带山边,山雨溪水涨;涨退沙必留,疏浚例以向。设使弗疏浚,沙满溪斯漾;园丁久惯经,鍫锸相摒挡。 劼劬所不辞,酌赐聊颁贶; 翳余更思之,黄河沙益壮。夫谁为疏浚,自古原无恙;小大容受殊,所以贵有量。注释:劼:ji,谨慎。劬:q,劳累。贶:kung,赏赐。翳:y,用羽毛做的舞具。(五)急雨千山过,飞瀑万峡落;奔流挟沙石,填沟更满壑。本来有细流,涨退翻致涸,园吏宿所习,荷锸争铲削。仍旧贯而止,清溪复绎络;奖劳例有赐,较庶民攻乐。 小务亦厪其,要政敢漠若。注释:厪:qn,勤劳。二仙居旱河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盛衰 二仙居旱河的历史比美国还长年(1776年7月4日是美国建国日)。1771年它竣工时,大清帝国正处于鼎盛时期。二仙居旱河,见证了大清帝国从鼎盛到衰落的整个过程。它竣工后的第3个月乾隆四十六年(1771年)九月,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到避暑山庄觐见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刚刚写完开新河记,又兴致勃勃地写下土尔扈特部全部归顺记、优抚土尔扈特部众记,记述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历史。它竣工后的第9年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禅万里东行,到避暑山庄祝贺乾隆皇帝70寿辰。第10年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第13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第16年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第17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第19年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蒙古各部的首领和越南、缅甸、老挝、朝鲜等国的使臣纷纷到避暑山庄拜见乾隆皇帝。第22年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到避暑山庄拜访乾隆皇帝。此时的大清帝国还以“天朝大国”自居,无视外面世界正在发生着的翻天覆地变化。第26年嘉庆二年(1797年),当了“太上皇”的乾隆在嘉庆陪同下来到避暑山庄。这一年爆发了白莲教起义。第27年嘉庆三年(1798年),88岁的乾隆在嘉庆的陪同下最后一次来到避暑山庄,焦急地盼望着镇压白莲教起义的捷报。第28年嘉庆四年(1799年),89岁的乾隆皇帝去世。同一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与乾隆皇帝价值观念、政治思维方式、话语体系完全不同的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也离世。 第31年嘉庆七年(1802年)、第32年嘉庆八年(1803年)、第38年嘉庆十四年(1809年)、第42年嘉庆十八年(1813年)、第44年嘉庆二十年(1815年),嘉庆皇帝遵循祖宗家法,继续赴木兰围场举行秋猎大典。1813年发生了天理教起义。第49年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嘉庆皇帝病逝于避暑山庄。此后的40年,大清帝国江河日下,清朝皇帝再没来过承德。第89年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皇帝仓皇从北京圆明园逃到避暑山庄。这一年10月,咸丰皇帝在避暑山庄批准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进而又批准了中俄北京条约,割去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第90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皇帝在忧郁愧疚中死于避暑山庄。27岁的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夺取了最高统治权,开始了她长达47年的腐朽统治。同年10月,慈禧以同治皇帝的名义发布谕旨:“热河避暑山庄停止巡幸已四十余年,所在殿厅各工,日久失修,多就倾圮。上年我皇考大行皇帝举行秋狝,驻跸山庄,不得已于各处紧要工程稍加葺治,现在梓宫已恭奉回京,朕奉两宫皇太后亦已旋跸,所有热河一切未竟工程,著即停止。”第113年光绪十年(1884年),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写道:“自道咸以来,军需繁巨,更兼顾不遑,即例定岁修之费,亦层叠折减,于是河务废弛”。第140年宣统三年(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名人与二仙居旱河 乾 隆 敕令开挖新河(二仙居旱河),亲笔撰文开新河记,多次批准挑挖旱河,采纳和珅建议批准用5万两备赏银生息作为旱河岁修费用,在诗文中多次提到疏浚河道。 夏 熙 开挖二仙居旱河工程的具体组织者,时任八品热河巡检司巡检。浙江上虞人,素怀济世安邦之志,忠于职事,鞠躬尽瘁,开挖二仙居旱河时亲率民工顶风冒雨日夜施工。在任10余年中,主持建立义冢,修建先贤祠庙、教化万民,开设粥场、赈济灾民,深受热河百姓拥戴。夏熙病逝后,许多商家和民户自动出资,在三官庙设立夏公祠堂,香火极盛。乾隆三十九年被敕封福德正神。嘉庆的老师、大学士朱珪题赞:“孝以事亲、忠以事君,泽被闽中之土、恩流塞外之民,生为循吏、没为神明”。 熊希龄 民国时期第一任热河都统,从承德走出的国务总理。主热期间尽瘁国事,关心民生,锐意改革热河内政,整顿吏治,经营边防军务,维护地方治安,清理离宫古物,修茸避暑山庄,在热河百姓中口碑极佳。他的热河改革政治意见书对热河吏治、政务、军务、交通等方面条陈缕析,不乏真知灼见。他还预计,将来铁路交通发达以后,前来承德这一“长城之外文明之奥区”游历者,必将络绎不绝。1913年7月31日,熊希龄被任命为国务总理。 离热赴京之际,接送的楼船一直开到二仙居旱河与武列河交汇的草市街迎水坝处。热河官绅及百姓列队数里相送。20年后的1933年,他闻知日军侵占热河省会承德后,心忧国难,以60岁之躯毅然携长女组织救护队,奔赴古北口长城抗日前线,慰问官兵,救护伤员。姜桂题 1914年5月22日,时任热河都统的姜桂题在清朝灭亡后第一次下令清挖旱河。下令清挖旱河的文件中写道:“热河旱河五道,惟热街旱河关系尤为重要。查前清乾隆三十六年所开之新河,又名中河,平时无水,当大雨时行之际,广仁岭迤下诸山之水,势若建瓴,奔腾而下。热街首当其冲,而河道纡狭,往往泛滥出岸。同治九年(1869年)六月,溢岸上街,伤人甚众,冲刷房屋无数。迨光绪九年(1883年)山水暴发,势当尤汹涌,二仙居以及草市屋漂桥圮,人民损伤惨不忍见,到十二年(1887年)水复如是,灾甚从前。当经直督李奏清遴派大臣陈履热勘验,会同热河都统、道府、河屯协及绅商人等,监工挑挖。无坝者添坝,有坝者增高,河身挖深,沙土远运,又恐经之废失,复有淤阻之患,爰筹之款发商生息,岁入银四千二百两,专为旱河官修而设,每年工费不得愈三千两。勒诸碑石成案可稽。迄今数十载,河道顺轨,虽幸未遇奇灾,而三十二(1906年)、三十四(1908年)两年,大石、庆安两桥翅,犹未免被狂澜打断,若经岁不修,河身越淤越高,一遇连绵阴雨,不日数开,附近居民将不免其鱼之轸念民依,迅速派员估工,认真修浚”。汤玉麟 民国十六年(1927年),时任热河都统的汤玉麟批准购置清挖旱河工具。热河总商会会长尹怡恩派人到天津禅臣洋行购买铁车10辆、12磅高式小铁道半英里(322条),用款5800元。因受当时战乱影响,这批器械第二年春河水解冰后才由水陆运回承德投入运行,成为民国旱河工程中的一件大事。 戴 毅 二仙居旱河上游水土保持工程的倡导者、组织者、推动者。1956年,时任市长的戴毅针对二仙居旱河水道 1 8 5年来不断清挖、不断淤积的问题,寻求根治之策。他踏遍广仁岭以下18条山沟的近百条支沟,提出:在宜林坡地造林,在坡地失去造林条件的山谷修建谷坊淤沙造林。在他的推动下,仅1956年、1957年、1958年就在二仙居旱河上游的阴坡植树数十万棵,在岩石裸露的17条沟修建谷坊数百座。1958年7月,承德市遭受解放以来第一次特大洪水袭击,他不顾癌症的折磨,率领干部群众赢得武列河抗洪斗争的胜利。他推动的旱河上游治理工程初步见效,武列河发水,而二仙居旱河无患。二仙居旱河水患治理回顾 二仙居旱河的治理,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一是开挖新河,导洪东下;二是清挖河床,利洪下泄;三是从源头抓起,解除城市西部山洪水患。一、 开挖二仙居旱河避暑山庄肇建68年后,避暑山庄已经成为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承德作为服务避暑山庄的城镇逐渐发展起来,已聚民至万户。当时的承德没有旱河,也没有南营子大街,主要通道是丽正门到头道牌楼的街道。由于河道迂回狭窄,居民屡遭水患。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和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的两次水灾,都源于广仁岭以下各个山沟的山水,河沟宣泄不及,以至平地激湍成流,汹涌异常,水深丈余,冲塌房屋,淹毙人口,冲毁御道,卷走石桥。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皇帝敕令身边的内大臣三和、御前大臣努三等偕同直隶提督王进泰、热河道明山保开辟西沟新河(二仙居旱河)。当时的二仙居旱河工程,西起小榛子沟口平桥,东至武列河沿,长2.2公里,宽22米,深随地形高下1.2米至3.8米不等,共用银1.3万余两。从三月初开工,六月中旬完成。二、清挖河床,利洪下泄由于每次洪水都挟带大量泥沙,二仙居旱河河床不断抬高,泄洪断面不断减少。为保证二仙居旱河的行洪通畅,两个多世纪以来,清淤工程几乎没有停止。二仙居旱河开挖后,乾隆皇帝敕令清挖旱河为年例工程,每年工费三千两白银,二月开工,四月完峻。虽然清朝末年由于内忧外患,国库空虚,道光皇帝和同治皇帝分别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和同治十三年(1874年)下令停止挑挖旱河,但由于河道淤积,连年水患,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又分别于同治六年(1867年)和光绪十三年(1887年)下令恢复旱河清挖年例工程。清朝覆灭以后,旱河年例工程仍在继续进行,除在民国元年(1912年)和民国二年(1913年)没有记载外,从民国三年(1914年)一直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旱河清淤年例工程没有中断。日本侵略者占领承德期间,为修筑锦古铁路路基,曾于1936年、1937年、1940年从二仙居旱河河道挖取淤沙。解放后,承德百废待兴。1949年春,市人民政府以赈济救灾的形式,以小米换土方,清挖二仙居旱河。从1950年至今,清挖旱河13次,并对旱河原有残破的堤坝进行维修加固、翻建重修。三、 从源头抓起,控制旱河上游水土流失为彻底改变旱河河道年年挖、年年淤的被动局面,1954年,在二仙居旱河上游五道沟进行控制水土流失试验,第一次在谷中修建了5座谷坊(山谷中的矮坝),掀开了把洪水拦在源头、蓄在坡地,把流失的水土挡在谷内的上游治理工程的历史。在时任市长戴毅的推动下,1956年、1957年、1958年掀起了在旱河上游宜林坡地造林、在岩石裸露的山谷修建谷坊工程的高潮。仅三年时间,旱河上游的阴坡就植树数十万棵,修建各种谷坊数百座。1960年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旱河上游的治理工程趋于停滞,致使这些谷坊多数在洪水冲击中相继垮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旱河上游经过连年的植树造林、修建谷坊,出现了一沟沟春天先绿、秋天后黄的小树林,森林覆盖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有的沟谷已不见浑水下坡。二仙居旱河水患摘录从避暑山庄肇建到现在的307年间,承德共发生水患66次,其中63次与旱河水患有关,平均不到5年一次。旱河水患时刻威胁着承德的安全。根据市档案馆档案资料记载的二仙居旱河部分水患,摘录如下:1770年7月28日,大雨倾盆,自广仁岭起诸沟山水陡发,汹涌异常。河沟宣泄不及,四散漫流,以致溢入街市,激湍成流,冲塌民房817间、草房113间,冲失、淹毙、压毙大小男妇90余名,冲去石桥一座。 1811年7月21日,风雷发作,大雨如注,山水即时涨发,势甚湍急,旱河之水亦高丈余,将大石桥漫过,桥上石栏杆有被冲倒之处,兵民房屋被水冲塌者300余间,亦有被水浸泡将次倾倒者。 1816年6月23日,广仁岭并行宫西北及南面各山沟雨水同时暴发汇入旱河,高至丈余,而沙堤大河水势增长,旱河不能宣泄,漫溢上岸,漾入镶白、正兰二旗营房,并下游地势低洼之正白旗营房。所有官员兵丁房屋被水漫淹,墙体或有坍塌。 1818年8月4日9日,昼夜大雨,诸山之水同时骤发,致将旱河两岸堤坝冲缺多处,葫芦峪、水泉沟、榛子沟、狮子沟、殊像寺等处堤岸,冲刷尤甚。 1819年7月27日8月10日,大雨倾盆,旱河水势盛涨,共计被冲砂土堤石泊岸1936丈。1820年7月26日,大雨滂霈,广仁岭并南北各山沟之水同时暴发,汹涌异常,汇入旱河,水势骤涨,高至丈余,一时宣泄不及,漫溢上岸,挡水坝冲开12余丈。漫溢大石桥,将桥上石栏等冲去23件。冲坏倒塌瓦房116间,学房酒棚九间,并冲失聂姓妇女1名。水退沙高过岸,冲毁广仁岭并石洞子沟、狮子沟、裴家沟等处旱河坝20段,长3181丈。1830年7月21日,大雨如注,山水涨发,由挡水东坝漫溢,冲坏民房42间。1832年8月26日,大雨倾盆,山水同时涨发,汇入旱河,挟沙带石,直往而下,水势汹涌,宣泄不及,致将挡水坝等处石坎冲塌7段长163丈。冲坏民房32间。又广仁岭以下并石洞子沟以及裴家沟等处旱河石坝被冲15段长2612丈。1838年7月5日,雨雹交加,风狂势猛,南北各山之水同时暴发,沿岭而下,拥入旱河,水势骤涨丈余。所有下游一带之虎皮石泊岸、沙坝、并大石、通济等桥被水冲激坍坏。河水泛滥,致将逼近河岸之镶白、正兰、镶黄、满洲、蒙古各旗官兵营房以及居民铺舍均被水淹。砂石淤积各旱河约五、六尺不等,比较往年倍增。1886年7月17日,大雨倾盆,各处山水暴发,由郡西之广仁岭奔腾而下,汇归旱河,泛滥横流,冲决两岸堤坝,溢出河槽,以致沿河大石桥、二仙居、草市街、南营子、狮子园等处,并热河都统衙门既镶白各旗营房一齐灌注,洪涛冲击,一片汪洋。民房共倒塌1万余间,淹死大小男妇10余名。1914年7月2627日,阴雨连天,大雨不停,市区群峰沟谷,山洪暴发,广仁岭以下诸沟洪流迅猛,二仙居旱河灌满黄涛恶浪,有两处石坝坍塌,洪水夺路上街,有数十家店铺进水。 1916年6月13日,黑云扑山,暴雨倾盆,狮子岭、广仁岭山水暴发,各条、旱河先后涨满。二仙居旱河洪流最猛,二仙居桥头虎皮石坝被冲开一道长18. 6米的决口,洪水从毁坝处向下游街市狂奔。草市、枯柳树、清水坑等处一片汪洋。水流从居民住户的大门口和窗户涌进住室,有60余家土坑坍塌,有近百家的住房受到严重损伤,有l0多户被水洗一空。 1923年6月14日,从早晨开始降雨,到中午强度逐渐增大,午后更甚,犹如瓢泼。市区旱河全部满槽,东南部低洼地区,几乎户户进水,家家受灾。二仙居旱河洪流更凶,五条胡同的通衢桥被冲毁,二仙居桥被拦腰斩断,大石桥被掀去三块桥面石条,两根桥柱也被卷入洪流,利济桥桥翅冲毁,桥栏杆冲失,同济桥砖砌桥栏全部落水,整个跨河桥梁无一幸免,南北交通断绝。多处旱河堤坝被冲毁,仅二仙居就60余处,总长度达1000余米。洪流进街,横冲直撞,位于二仙居桥南北铺户多被水害,有10多家被水洗一空,甚至连木质柜台都卷入水流,塌房倒墙者不计其数,有近百间房屋只剩下根基和台阶上的料石。1928年8月2日夜,电闪雷鸣,彻夜不停,大雨时强时弱,持续到天明。二仙居旱河、石洞子沟旱河暴发洪水,漂着庄稼秧杆和树木的洪流忽忽作响,二仙居旱河的洪水窜堤漫坝。一户在迎水坝石坝上建的3间住房,被水浪击倒了一间半。正在重建的通衢桥,被洪流席卷,一无所存。 9月8日午后两点,大雨急降,遮天蔽日,各条旱河再次暴发洪水。二仙居旱河桥桥面石条被掀掉14块,洪水穿堤漫桥顺街横流。草市一带,洪水持续多日不退,不少人家被泡10多天。有70多户房屋受到严重损伤,有17家住房被冲毁。枯柳树街茶铺刘本固的四岁幼女,在洪水夺窗入室时正在炕上坐着,随着洪流被冲入下游,经多日寻找,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1930年6月23日,大雨倾盆,山洪暴发,二仙居、石洞子沟、狮子沟、裴家沟旱河普遍行洪。旱河两岸石坝及各桥梁冲坏多处。各路洪流横窜街市,有60多户住房倒塌。1938年7月21日拂晓,市区开始降倾盆大雨,武烈河、旱河以及市内各小河流同时涨水。到10点,平均水深达4米,冲毁横架在河上的两座桥料。草市街等低洼区水深五尺,有万户人家进水,市内电讯中断,交通受阻,一片汪洋。大水冲淹了沿河谷平原半座山城,损失估计在千万元以上。经有关专家考证,这次洪峰流量达4500秒立方米,为250年一遇,是热河有洪害历史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 1945年8月8日,正当日本侵略者投降之际,市区连降暴雨,二仙居旱河洪水从头道牌楼涌入市区中心,旱河沿、草市街、一市场有数百家房屋进水漫炕。 1967年7月21日,市区降雨51毫米。二仙居旱河洪水暴涨,冲开二仙居下游北侧堤坝67米,冲淹洗染店和附近324户居民。1973年6月19日,降雨57.8毫米。二仙居旱河洪水从头道牌楼人为决口处冲入市区,和鹿栅子沟、榛子沟下来的山水汇流后分成两股东下,一股沿西大街奔太平桥,一股沿旱河沿直下草市街,兼之佟山之水中途受阻不能泄入旱河,洪水夺路冲进五条胡同和荆芭胡同。此次洪水有800户市民受淹,倒塌房屋170.5间,7座工厂停产。 1983年6月30日晚,市区降雨52.9毫米。二仙居旱河暴满。23点45分洪水漫过该河上的八座桥梁,旱河沿、西大街、武烈路、新华路洪水横流,最深处水深1米以上,市内路面基本全部过水,渣石黄沙泥土漫街遍路,最深处淤积半米以上。低洼处居民区有396家进水上炕,4户住房倒塌。1985年7月14日20时55分,市区中心突降暴雨,两小时降雨62.4毫米。各条旱河大部满槽,二仙居旱河桥漫水,旱河沿、中兴路、小南门、新华路、洪水漫流,有429个家庭住宅进水。武警支队围墙被山洪冲开67米,洪水涌入营区,楼房进水,平房被淹,部分物资冲失。1991年6月6日和10日,汛前降雨,雨急量大,山洪暴发,旱河全部行洪,部分街区排水不畅,洪流漫街走巷,小南门、新华路街水深半米以上,一时交通受阻。51处护坡坝塌毁,总长度达1000米。31间住房倒塌,1350间住房严重损伤,2000余户家庭进水。1人被旱河洪水淹死,1人被泥石埋没窒息。1994年7月12日至13日上午连降大雨,山洪暴发,致使承德大桥第6桥墩下沉,桥体断裂。二仙居旱河水患治理对策一、水患成因(一)生态平衡被打破。人们长期以来对森林不合理的砍伐,破坏了原来的生态平衡,致使洪水泛滥成灾。(二)水土保持能力低。承德山高坡陡,沟窄谷深,土质松散,植被率低,含水能量差,极易引起山洪暴发。(三)降雨时间集中,降水强度大。承德的降雨量年际变化大,全年的降水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这一时期常出现大雨、连阴雨,特别是暴雨或大暴雨,引发洪水。(四)各种原因引起的泄洪通道不畅。二、治理对策(一)控制上游水土流失。在旱河上游宜林坡地造林,岩石裸露的山谷修建谷坊,滞洪拦淤,植树育林,把洪水拦在源头、蓄在坡地、把流失的水土挡在谷内的上游。(二)保持河道畅通。保持河道宽度(下游宽度25米,主河道宽度22-20米);加强河道管理,经常清淤,疏通河道,保证河道排洪通畅,避免洪水对城区的危害。(三)修建堤坝,改建桥梁。按50年一遇洪水频率修建及完善旱河沿岸堤坝工程,改造建在沿主河道上低标准的桥梁,扩大桥下过水能力。(四)改善二仙居旱河环境。干枯的河床形成草坪,沿河两岸建设绿化林带,旱河沿河路变成林荫带,美化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完善城区及支沟的排水系统,提高收水率。二仙居旱河上游的水土治理工程谷坊谷坊,是山谷中的矮坝。山区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淤地保田的一项工程措施,俗称闸山沟。将谷坊改造用于二仙居旱河上游的水土治理工程,始于1954年。改造后的谷坊有三个作用:第一是缓洪。坚固的坝体拦截洪水,降低洪水流速,避免冲刷,减少水土流失,延缓各条山沟洪水汇流时间,减轻河道行洪压力。第二是拦沙。在洪水缓流时间沉淀泥沙,降低下流洪水含沙量,避免淤高下游河床。第三是淤地造田。在谷地上植树造林,形成林堤坝,发挥谷坊的后期作用。最近几十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二仙居旱河上游的谷坊工程又有了新的发展:第一,新老交替,发挥优势。淤平的谷坊,以加固为主,在谷地上铺植树木,使其尽快形成林堤坝。在淤平的老谷坊上游,修建新谷坊,形成新谷坊拦沙缓洪,老谷坊缓流漫水,常年土壤湿润,形成绿色树林。第二,加高坝身,增大库容。达到较长时间不用加高,使每一座谷坊都成为一座拦洪不贮水的水库,一座沙库,一片树林。第三,先下后上,早植树木。先闸沟口,淤沙超过23米即可植树,使其尽早成林,而后依次向上修建,不仅可以达到迅速控制大面积汇流洪水的目的,还为良性大循环创造了条件。第四,公办民助,双方受益。修建谷坊使城市免受淤沙之害,上游农民享受谷坊存沙造田之益,一举两得。谷地种树由政府提供树苗,由村民委员会承包到人,当年成活,五年保有90%以上者给与奖励,死1棵,补栽1棵,成材按计划砍伐,收入全部归承包者个人。二仙居旱河对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启示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长远依托。清初承德曾是青山秀水的天然宝地。从1644年到1949年的305年,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5070%下降到5.83%,青山秀水变成了穷山恶水。二仙居旱河上游水土保持工程,是承德从穷山恶水到青山秀水转变的实践。实现承德从穷山恶水到青山秀水的转变,不仅是治理水患的根本之策,也是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长远依托。二、将承德的历史内涵变为文化旅游资源是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二仙居旱河的繁华结点处,用文化标识展示乾隆皇帝开新河记碑文、乾隆皇帝疏浚河道诗文、再现清朝二仙居旱河北岸繁华景象的“热河街御道全图”等等,将有助于游客更好的解读二仙居旱河和承德的历史。将承德的历史内涵转化为旅游资源,是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三、城市安全是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承德多洪水之灾。承德的诞生和繁荣与市区旱河、武烈河防洪息息相关,意义重大。1886年二仙居旱河的水患,造成万间房屋倒塌,使承德城区遭受毁灭性浩劫。历史告诉我们:城市安全是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重要保障。2010年7月9日 印刷 (此期共印20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工程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