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2.4 光的传播(第1课时) 同步练习A卷.doc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9129623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2.4 光的传播(第1课时) 同步练习A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2.4 光的传播(第1课时) 同步练习A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2.4 光的传播(第1课时) 同步练习A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2.4 光的传播(第1课时) 同步练习A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基础题 (共6题;共6分)1. (1分)关于如图所示国庆60周年大阅兵场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迎风招展的红旗呈现红色,是因为红旗反射红色光B . 士兵帽子上的军徽熠熠发光,因为军徽是光源C . 整个队列整齐划一,观众是通过光沿直线传播来判断的D . 士兵强劲有力的嘹亮口号,是通过空气传入观众耳内的2. (1分)智能手机的摄像头不但可以拍照,还能扫描黑色二维码登录网页、网上支付或加微信好友,如图所示是手机扫描广告纸上二维码时的情形,关于该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二维码是光源B . 二维码中黑色部分能反射光线C . 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D . 手机的厚度小于摄像头透镜的焦距3. (1分)日地之间的距离是1.469108km,按照每秒种进行30万千米的光速进行,太阳光到达地球大约需要( ) A . 6分钟B . 8分钟C . 10分钟D . 12分钟4. (1分)2016年5月9日19时12分左右,“水星凌日”的天象于本世纪第三次出现如图所示,水星如一颗小黑痣从太阳“脸上”缓慢爬过它的形成与下列光现象原理相同的是( ) A . 海市蜃楼B . 河水看起来变浅C . 小孔成像D . 水中荷花的倒影5. (1分)在北京时间2015年9月14日,美国LIGO探测器探测到了来自于宇宙深处距离地球13亿光年前两个巨大的黑洞猛烈撞击并融合所产生的引力波。一百年前,爱因斯坦预测了引力波的存在,这个百年前的伟大预言终于被证实。引力波的发现,为人类探索宇宙开辟了新的途径光年是天文学中_的单位,引力波_(“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6. (1分)光通过玻璃进入屋子的过程中,速度将( ) A . 变小B . 不变C . 先变小,后变大D . 先变大,后变小二、 中档题 (共6题;共6分)7. (1分)2016年2月11日,科学家首次探测到距离地球13亿光年的双黑洞合并所产生的引力波。引力波的发现是物理学100年来最大的突破之一,至此,基于广义相对论的推论全部获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光年是一个时间单位B . 广义相对论是牛顿提出的C . 引力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 . 黑洞中是空的,不存在任何物质8. (1分)下列四个现象中,可以用光的反射原理来解释的是( ) A . 水中的筷子“折了” B . 小孔成像 C . 水中塔的倒影 D . 地面上人的影子 9. (1分)小欢用针孔照相机(即小孔成像实验装置)观察蜡烛的烛焰,若保持小孔和蜡烛的烛焰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若内筒位置不变,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正立的B . 若内筒位置不变,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放大的C . 若向右拉动内筒,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小D . 若向左推动内筒,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亮10. (1分)下列关于光的有关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 人越靠近平面镜,所成的虚像越大B . 光的折射所成的像可能是实像也可能是虚像C . 水中的鱼看岸上的人,看到的虚像位于实际位置上方D . 当像到孔的距离大于物到孔的距离时,通过小孔成的是放大的实像11. (1分)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需要把制作好的圆筒插人易拉罐中,如图所示,圆筒的_(填“A”或“B”)端是用半透明薄纸制成的光屏。用制成的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静物时,移动圆筒位置,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光屏上像将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2. (1分)如图所示,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钻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另一端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半透明塑料薄膜,这样就制成了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把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是_(选填“实像”或“虚像”)。 (2)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塑料薄膜上看到的是 。 A . 三角形光斑B . 圆形光斑C . 烛焰的正立像D . 烛焰的倒立像(3)当蜡烛靠近小孔时,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会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晴天太阳透过树叶缝隙在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与上述原理相同。地面上的圆形光斑大小不一的原因是_。 三、 拓展题 (共2题;共4分)13. (1分)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明设计了开有菱形状孔(边长约为5厘米大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紧贴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甲不动。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实验记录正确的是( ) A . 始终菱形B . 从菱形到三角形C . 始终圆形D . 从菱形到三角形最后圆形14. (3分)学习小组用图甲所示的圆柱形纸筒做“探究小孔成像规律”的实验,发现像的大小不同,亮度也不一样。 关于像的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提出以下猜想:猜想1: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猜想2:与小孔的形状有关。猜想3:与小孔的大小有关。(1)验证猜想1时,应固定_的位置,让光屏从图示位置沿纸筒慢慢远离小孔,在这过程中观察光屏上像的亮度。 (2)验证猜想2时,固定烛焰、纸筒和光屏的位置,更换使用如图乙所示的三个小孔进行实验,分别观察比较所成像的亮度。他们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_。 (3)为验证猜想3,固定烛焰、小孔和光屏位置,只改变圆孔直径,观察现象如下表。 圆孔的直径/mm小于1.01.01.52.02.54.0像的清晰度清晰清晰清晰清晰较模糊模糊像的明亮程度逐渐变亮实验现象表明:在小孔成像清晰时,_。(4)通过该探究实验,当成像清晰时,可观察到的像的形状有 。 A . 烛焰形B . 三角形C . 圆形D . 棱形第 8 页 共 8 页参考答案一、 基础题 (共6题;共6分)1-1、2-1、3-1、4-1、4-2、5-1、6-1、二、 中档题 (共6题;共6分)7-1、8-1、9-1、10-1、11-1、12-1、12-2、12-3、12-4、三、 拓展题 (共2题;共4分)13-1、14-1、14-2、14-3、1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